地理智能五篇

2024-09-13

地理智能 篇1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一、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其特点。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言,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另一方面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申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 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 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

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地理智能 篇2

1 通信信道问题分析

江北供电局230 M无线专网信道主要采用2400 bps、MSK调制方式,少量使用9 600 bps GMSK方式:公网信道采用GPRS虚拟专网。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这两种通信方式各自特点如下。

1)通信覆盖方面。两种信道均属无线信道,且都有通信盲区,对于通信盲区的解决思路都是通过增加基站或中继来实现:

(1)230 M专网可以通过终端中继来解决盲区问题,但通常需要采用双工信道并在终端侧设置倒频,调试不够方便,并且仅支持固定的路由设置。当路由设置改变时,主站需重新设定路由,并且需要终端调整频点和定向天线的方向,由此造成工作量很大。

(2)公网无线信道一般通过增加直放站的方式解决盲区和信号差问题。公网终端间不能中继,因此需要采用加强型天线、增加天线延长线等措施,安装调试工作量大。

2)无线组网方面。电力系统230 M无线专网通常采用宏蜂窝组网方式,不利于密集型覆盖和频点的复用;而GPRS在市区采取微蜂窝组网方式基站多且比较密集有较好的覆盖性能和频率复用效果。但两者都以基站为中心向外辐射组网,基站与终端之间属于视距通信组网。230 M无线专网不支持多跳中继,也不支持智能选择中继路由和中继点故障后的自愈组网,因此不能解决传输路径障碍导致的信号盲区问题。

3)施工应用方面。230 M无线专网终端通常使用定向天线,调试时需要主站人员配合,而自身无法获知与主站的通信状况;GPRS公网终端的链路建立由终端发起,终端不仅可以获知自身的通信状态,还可以获知信号强度,并且在链路建立时,主站可以自动配置终端的参数,可以使安装调试工作量降到最小。

2 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

2.1 组网设计

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是运用230 M单工频点,采取微蜂窝组网方式、小基站、多中继、智能路由的方法,来解决复杂地理环境下局部无线信号盲区的问题,提高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的具体组网设计如图1所示。

在图1中,采用了微蜂窝组网方式,在盲区内的两路基站中选择一点为单工频点的230 M小型基站,在基站视距范围内配置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受阻挡的C终端或非视距范围的B终端选择已经与基站建立联系的A终端做中继,从而实现对B、C终端通信盲区的信号覆盖。

2.2 基站链路选择

基站到用电信息采集主站间的链路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包括供电企业内部的光纤、电力信息网、微波等链路,公网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GPRS信道、3G信道等。基站链路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高效稳定,同时兼顾经济性。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试点系统中基站采用ADSL链路最大传输速率为具有较好的性价比,除了完成用电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外,还可收集基站的工作状态。

2.3 高速信道设计

为了提高多中继组网的传输效率,需要提高无线信号在中继过程中的的传输速率。电力系统230 M专网为窄带信道,物理层可采用4层频移键控(FSK)方式,将速率提高到19.2 kbps。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使用量较大的CML公司的芯片,支持硬件FEC纠错和CRC校验,以提高通信质量。

2.4 智能路由优化

为了使终端中继成为重要的消除盲区的技术手段,就必须使路由的确定能够由系统自动完成。为了能够较好的与现有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兼容,路由的功能主要在单工无线小型基站中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应用层标准规约发给基站,由基站打包成链路规约发出,收到的报文再解析为标准应用层规约返回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路由的优劣通过彼此间通信场强的大小来确定,同时需要兼顾路由的中继级数。在通过中继方式对通信成功率提高不大时,优先使用中继级数少的路由。从本质上讲,最佳的路由是在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字节越多越好,但由于影响无线信道质量的因素较多,通过累计数据进行路由的优化实效性较低。另外,设计过分复杂的路由优化逻辑会严重降低通信效率。因此,需要设计简单、实用的路由优化算法。在试点系统中两路基站实现时采用的算法介绍如下。

由于基站和终端的非对称性(基站的位置一般优于终端的位置),路由优化时上下行路由也可能是非对称的,即上下行经过的终端不同,因此路由按照上下行分别优化。决定路由优劣的是路由中场强最小的一级,而过大的场强也是不需要的。在两路基站实际应用中按照下式计算所选路由的通信特征成功率A:

式中:Pi为n级路由中第i级接收信号电平,单位为dB,其值若超过25 dB,按25 dB取值。

如要获得80%的通信特征成功率,其任一级的接收信号电平应不低于20 dB。成功率越高的路由越好。各级接收信号电平是由参与中继终端在基站巡测过程中自动统计的整个系统通信效率的优化随着巡测的场强信息获得不断改善。

2.5 终端自动登录

为实现GPRS公网终端所具有的可以获知终端链路状态的功能,230 M专网终端需增加链路连接和链路维持功能。在两路基站中采取了网络侦测技术,由基站统一管理信道,基站定时发送信标帧。信标帧的作用是安排正常通信时的信道占用时序,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法,将信道按时序分为竞争时段和非竞争时段。非竞争时段分配给指定终端,直通终端在竞争时段和非直通终端采用CSMA/CA协议方式发送登录报文,链路维持报文和时槽请求报文。

终端自动登录的过程包括附着申请、连接申请和连接确认。直通终端发出附着申请后,直接由基站确认,非直通终端由上线终端附着确认,按照在附着确认报文中指定的路由向基站发送连接申请,由基站确认。登录过程直观地展示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并实时显示信号的强度,以便调试人员可以了解信道的状态和质量。

2.6 时序优化

目前230 M专网信道采用问答通信方式,无论双工频点还是单工频点,其基本时序都是一样的,因此完全可以将双工频点分成单工频点来用,如图2所示。

从图3中可知,将双工频点分成单工频点后终端处理报文时间可以压缩,可优化通信效率。为了压缩终端处理时间,可以连续下发下行报文,最好将连续下发的报文发给不同的终端,但也可以发给同一个终端。当发给终端的下行报文延时超过终端处理时间后,基站在随后的下行报文中设置该终端允许发上行的报文,从而压缩了终端的处理时间。

3 实际运行效果

按照基于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的组网方法,重庆市电力公司江北供电局在江北两路地区建设了一个试点系统。基站采用符合IP55标准的机箱,安装在室外,天线架设在渝北客户服务中心6楼楼顶,通过ADSL连接重庆市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试点系统内安装终端100台,直接覆盖范围为3 km,经终端中继实际覆盖范围扩大到6~12 km。其中直通终端36台,一级中继终端56台,二级中继终端8台,全部使用全向天线,有效地绕越阻挡和信号盲区。由于采用了时序优化技术,36台直通终端巡测时间约为6 s,为9 600 bps普通无线专网信道的4倍,为2400 bps普通无线专网信道的10倍。全体终端采集一遍信号用时约为45 s,总体运行效率约为9600 bps普通无线专用信道的2倍。

终端方面采用了全向鞭状天线安装调试简单,终端侧的安装可直观获得该终端的通信状态。智能路由功能的应用,使得信道方面无需调试,由于系统具有自动路由功能,盲区的终端也可以通过中继获得较好的通信效果。当系统中的个别中继终端停电、停运时,系统自动转到其他路由。系统运行以来始终保持100%的数据信号采集率。

4 结语

重庆市电力公司江北供电局提出了基于230M无线专网的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采用了微蜂窝组网方式,使频点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采用了网络侦测、多级中继、智能路由技术,有效地克服了无线信号盲区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的影响。在重庆市江北两路实际案例中,不仅解决了无线通信局部盲点问题,提高了信道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而且简化了终端调试步骤,取得了工程和运行实效

摘要:分析了现有230 M无线专网及GPRS公网无线信道通信特点,针对重庆市复杂地形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通信盲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230 M无线专网的无线智能中继组网技术。该技术采用了230 M无线专网单工微蜂窝组网设计,提出了终端多级中继选择的判据和路由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中融合了高速率调制解调器、时序优化等技术。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重庆北部地区的应用,取得了验证数据和实际运行效果。

关键词:微蜂窝组,终端多级中继,智能路由

参考文献

地理智能 篇3

关键词:地理智能;幼师地理教学;结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5-01

一、前言

社会的成长,科技的进步,教育部和社会对科学文化基础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大。从而出台了新课改,幼师教学新方案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中提出要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而幼师地理教育,作为幼师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对学生的发展也分外重要。幼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地理智能,不光是要记忆,还要会分析,既能动脑还能动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地理老师全面整体的认识地理智能结构,提升地理智能的要求,转变地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更着重与地理智能的培养。这样的举措,不光适应了幼师地理教学新方案,更有利于提升幼师地理教育水准,培养更为合格的学生。

二、幼师地理智能结构

所谓的地理智能,简化来讲,就是学生的一种思维品质。是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将地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将各种地理能力结合,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评价的一种思维品质。它的组成结构如下:

(一)看图说话。

我们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地理中的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根基。并且,地图包罗万象,一张简单的图拥有着庞大的信息量,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地图已经打破了语言的限制,看图说话已经成为地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在我们幼儿地理教学的最开始,幼师会要求学生自己学习中国地图。比如说,老师们会让学生自己拼拆中国地图的模型,根据各个图案形状,以此来区分各个省份,记住各省大致位置。所以,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和运用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因此,老师们应该首先交学生们读图,学会用地图来表达,并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持续地理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分析延伸。

地理学习中读图是第一步,那第二步便是分析评价,延展知识。在以前的地理教育中,主要关注记忆理解地理基础,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实际应用则是“一般了解”的层次。在地理教学新课改后,幼师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在一般的地理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长江的水流问题时,不光是要知道长江的水流方向、流量大小这种基础性内容,还可以延伸拓展。例如上游的水量对下游的影响,对航运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水流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最后如何应对等等。不断的挖掘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度,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

幼师地理教学,教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大多是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等。虽然说学习地理需要一定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幼儿来讲,这种空泛的东西很难记住,不能消化理解,更不用谈运用。所以,幼师们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实际操作,联系实际,实地讲解,从而加深巩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讲气候和地理位置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当地实际的季节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观察,实际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最后再告诉他们实际原因,让他们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从而在思索中得到进步,激发学习动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

(一)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

幼儿年龄小,对于他们来说,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是全新的。所以,幼师们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授一种思维方法,地理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们只有学习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才能够去探索,去思考。幼儿地理老师要联系实际,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帮他们构建地理框架,培养地理系统的、综合的、发散的地理思维。比如说,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当地轴与持刀平面交角变小,思考地球上划分的五带的面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以此来训练学生地理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在学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的城市分布图、人口图、交通图、中国资源图等等,使学生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感官和角度。

(二)加强地理智能的训练。

前面我们提到过,分析评价也是地理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地理知识打基础。幼师在加强地理智能的训练时,首先会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进行学习。从而就有一定的地理数据知识,了解一定的地理现象。从而才能在坚实的地理基础上培养地理智能。其次,读图说话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要学会看地图,还要根据地图说出相应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比如在中国地形图的学习中,就要分析出不同地区的地形形成的不同影响。第三,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幼师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完善自己的教案。通过补充相关地理资料、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习,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比如说,提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对人口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发散思维,加强地理智能训练。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的理论都是从实际中产生,最终也要为实际所用,所以,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也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学习地理时,一定要从地理环境出发,结合地理特色,挑选合适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比如,在学习侵蚀地貌时,就要联系地理实际。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长江三峡的形成,都是因为流水侵蚀;广西著名的桂林山水的形成则是因为溶蚀地貌,这些都是水蚀地貌。而风蚀城堡、戈壁滩则是风力侵蚀地貌。然后再联系到自己当地的地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地理特色,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状况,自己得到结论。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化知识为动力,真正的造福社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师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不只是教学观念的变革,更加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从而寻找更有成效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卿.幼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智能[J].考试周刊,2011.

[2]张燕.浅谈改革幼师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能力[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地理智能 篇4

地理课本及地图册是地理课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不断充实和更新地理知识重要来源。为了避免学生离校后,由于不会阅读,无法从书和图中补充与更新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地理课本和教学地图的能力。

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分为口头和笔头两种形式。学生如果毕业干旅游业的工作,那么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广泛,他们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和内容,解释各种特殊地貌旅游区域的.成因。这样才能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可以给旅游圣地起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思维敏捷、地理知识记忆牢固,观察细致、逻辑性强的学生表达能力也就强。所以,对学生表达智能的训练,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地理智能 篇5

其中,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

我们不禁会问,在目前的高中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发挥了发展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作用呢?答案似乎都会指向一些纯理科的学科(如数学)。而笔者认为,各门学科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方面固然各有侧重,但对于人的某种智能的开发绝非某单一学科的专属。比如,对逻辑数学智能的训练提升,不能仅让数学一门课程来承担,其他课程诸如物理、化学乃至地理等学科,都可以对这种智能的提升有所建树。在高中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中,随处可以发现能够发展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良好素材,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对发展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地理教学策略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归纳。

一、使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教学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将相对复杂的问题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拆解,在与学习者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将难题的外壳层层剥离,循循善诱,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的許多内容都适合使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例如学习“工业地域”相关知识时可作以下教学设计:

导入:用学生熟悉的江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资料引出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念。

资料铺陈:释读“江阴经济技术开发区靖江园区规划图”以及“天津新区局部工业分布图”。

探究:为什么众多生产不同门类产品的工厂能集聚在一起并形成工业地域?同时给出“江阴周庄镇招商引资宣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综合完善学生的答案,点明“新区”各企业间的联系属于“空间利用上的联系”,接着指出类似“新区”的工业地域一般都是由政府规划建成的。

承转:有没有一些企业不用政府规划,也会自发地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呢?

资料铺陈:展示石化、钢铁工业实景图片,简要介绍钢铁工业各工厂之间的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探究:生产工序上联系的企业集聚的好处。教师小结。

活动:“有奖问答”。

探讨:为什么有“钢铁城”、“石油城”、“汽车城”等,却没有“糖果城”、“面包城”之说?教师总结学生答案。

二、引导学生使用分类、分等、排序与比较的方法

地理知识丰富而庞杂,会对应不同的门类、等级、顺序,甚至看似相似,实则有本质差别。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使用分类、分等、排序与比较等方法,对地理知识详加甄别,这样的教学过程同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

如:在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由探讨后,让学生对罗列出的诸多因素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析比对后将各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分别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三、勾勒知识逻辑关系图表

地理课程学习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否将各个单独的地理知识点构建成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网络。地理知识点一般不会单独存在,它们总会与其他规律或概念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地理学习中不能将地理知识点单独隔绝开来,一定要将网络连接,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图表呈现就是构建知识点逻辑关系的良好途径。

例如: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学习中,涉及众多地理名词概念的理解,如果将知识点割裂开来单独理解记忆,不会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所学新概念的逻辑关系,将知识点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图表。摘录学生所做知识点关系图如下(见图1):

同样,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对比关系,直观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共同点或差异之处,在地理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理顺事物的逻辑联系,揭示差异的本质属性,构建知识点逻辑分类表格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向学生提出分析比对辽宁与广东这两个不同区域间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问题。学生在做初步分析时往往给出的回答是零碎而无序的,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先罗列出区域间可做比对的项目,再做有步骤的对比分析,这样的分析不会漫无目的且还利于理解和识记。

四、将数学逻辑推导与计算引入到地理教学中

地理学中有理科的烙印,同样有公式的推导与计算的环节。有许多问题光凭目测和感觉是无法准确给出答案的,必须引入数学逻辑推导与计算,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加强了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训练与提升。例如,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的第一章的学习中常遇到计算合适的楼间距的问题(如图2)。

正前方的楼高20 m,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为α,请问要保证一楼终年有机会见到阳光,楼间距至少是多少?利用数学方法的解答很容易:L=20/tanα(m)。

上一篇:T-S系统下一篇:损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