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十篇

2024-09-13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1

立足于现阶段的舞蹈人才来看,大部分都是高校艺术专业毕业或就读的学生。高校舞蹈教学自身的特殊性,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出实践性。对于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基本理论的学习永远没有专业技术的学习显得重要,舞蹈艺术作为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感情,以肢体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舞蹈技术方面存在哪些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达到提高舞蹈技能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舞蹈道路上越走越远。高校学生要能够将自己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作为根本落脚点。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之后缺乏目标追求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学生自身实际应用能力不强,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要求高校舞蹈教学能够更加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现阶段,人们对艺术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体现,国家明确规定高等院校要充分把握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落实教育战略指导思想。高等院校要时刻紧记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的思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可以说,艺术实践对于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模仿技能

高校舞蹈教学,既要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外形美,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并进行有效的模仿,进化成为具有形体美的舞蹈,进一步强化舞蹈的感染力,推动舞蹈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事实上,大部分舞蹈比赛中,都会考察参赛舞蹈者的即兴舞蹈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要求学生有熟练的肢体动作,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例如,我国传统的扭秧歌舞,就是来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中,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武术、戏曲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由此可以得出,艺术实践活动对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

(二)有利于延伸教学课堂

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而言,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高校舞蹈教学,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课堂,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倘若高校舞蹈课堂,只简单的教授学生书面技能,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则没有多大的实质作用。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高校生,应当主动要求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活跃在各项舞蹈比赛中,强化对自己的训练,增加舞蹈经验,充分展现自己,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改善。另外,参加艺术活动,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艺术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灯光效果、服装穿着、舞者妆容等,这些一般不会出现在传统的舞蹈教学课堂中,然而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蹈专业工作者而言,是必须要求学会的技能。因此,高校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学到传统舞蹈教学课堂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是对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三)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舞蹈能力

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舞蹈水平。要能够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的舞蹈人才,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舞蹈技巧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在艺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舞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创作水平。高校学生要求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对教他们的教师舞蹈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舞蹈教师既要能够把握住课堂教学质量,还要能够保证自身的舞蹈能力,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型的舞蹈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要能够做好舞蹈教学,就要能够立足于基本的理论知识,致力于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舞蹈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将艺术实践活动和基础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促进学生能够在艺术舞蹈中更全面的展现自我,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综合素质人才。

摘要:舞蹈教学在高校艺术实践教学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课堂对外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舞蹈技巧灵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校舞蹈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深入探析了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2

一、舞蹈艺术审美认知方向引导, 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心理体验

(一) 以动作美为引导切入点, 转变学生艺术审美的表面认知

“动作美”的引导作为现代高校舞蹈艺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在于将学生对舞蹈艺术教学之中内在美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进而转变对传统高校舞蹈艺术教学认知心理。高校舞蹈艺术教学重点在于对舞蹈动作与造型中所含有的艺术的体验与感知, 从内心层面对舞蹈之中内在美的感受能够保持清晰、正确, 艺术价值在学生内心之中能够得以呈现。而在“动作美”的传播与引导之中, 主要结合学生对动作的认知视角进行广泛收集, 从中对内在美的引导方向进行具体总结, 促使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之中, 动作所蕴藏的内在艺术性特征能够得以广泛传播。这是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 针对学生艺术审美心理进行积极构建的集体途径, 也是对学生舞蹈艺术所蕴藏的内在美学观念形成全面激发的重要因素, 从教学发展视角中突出艺术性心理体验过程, 对教学常态化发展思路形成突破。

(二) 以造型美为引导依据, 对学生艺术审美心理予以优化

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 将舞蹈造型所存在的艺术美学特征进行广泛传播, 从“造型美”角度对人才审美视角、审美心理进行积极优化, 进而突出舞蹈艺术教学的心理引导新方向。针对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的“造型美”的心理引导过程, 主要将外在所表现出的造型艺术的美学观察角度进行方向性指引, 使得学生能够对外在造型所体现出的艺术感能够形成有效认知。同时结合舞蹈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内在美, 进行相应的审美心理优化过程, 从中使的高校学生对舞蹈造型所呈现出的内在“造型美”的心理体验更为深刻, 在内心之中形成“造型美”的体验过程。这样高校学生在舞蹈艺术审美心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之中, 能够促使内在艺术美的感知更为具体、深刻, 对学生审美视角的积极优化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发展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 向内在心理审美观念引导方向转变的具体表征, 对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内涵予以深层诠释。

二、强化艺术价值的深层认知, 实现舞蹈艺术教学价值性突破

(一) 针对价值观念宏观转变, 形成舞蹈艺术教学实质性深层发展

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 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宏观转变为根本切入点, 从内心、思想层面对舞蹈教育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层引导, 促使学生对艺术价值观念的认知心理能够得到积极优化。从舞蹈艺术教学的基本内涵角度进行分析, 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核心在于对学生的艺术认知观点进行积极引导, 从心理、思想、意识角度对舞蹈所蕴含的内在艺术价值深层传播, 为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与优化产生理想的引导作用。通过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的微观发展切入点的转变, 使得传统舞蹈艺术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强制性教学特征能够得到积极转变, 以微观心理、意识、观念角度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予以深层渗透, 从内新层面将高校学生艺术价值心理予以积极构建。这是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形成发展方向实质性转型的重要表现, 突出了舞蹈艺术教学尊重心理、思想引导的主体性。

(二) 结合艺术价值深层探索, 对舞蹈艺术教学内在本质全面深化

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核心在于对舞蹈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予以广泛传导, 引导学生感悟舞蹈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从内心角度对学生片面的认知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从内心价值观念引导角度出发, 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应结合舞蹈动作、造型所蕴含的内在艺术价值引导为基础, 对高校学生价值心理给予积极构建, 促使高校学生对舞蹈艺术教学的传统认知观念能够从内新层面形成转变。在传统以上的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 主要针对的则是艺术理论作为教学主体内容, 而对学生感知舞蹈所具有的内在艺术性特征并不能作为重点, 所以舞蹈艺术教学体现出理论教学基本特征。而在当代舞蹈艺术教学发展新常态构建中, 结合的则是艺术价值观念的深层探索, 以体验、感知舞蹈艺术所蕴含的内在艺术性特征为根本, 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艺术价值观念进行积引导。这样就使得舞蹈艺术教学能够将艺术的特征性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从教学内容中进行了内在本质层面的深化。

三、结语

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新常态的构建与形成, 对舞蹈教学发展的切入点以及教学方向的探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其中, 针对舞蹈艺术教学的基本内涵作为根本立足点, 突出舞蹈艺术教学中审美视角以及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得舞蹈艺术教学中, 能够针对内在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美的体验与传播作为全新发展防线, 对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实质形成积极转变。

摘要: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核心在于对学生心理、思想以及意识层面的全面优化为主体, 进而对舞蹈艺术教学中所存在的艺术美以及艺术价值形成准确引导。这是将传统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方向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 突出教学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内在深层含义, 成为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发展新常态构建的关键性要素。

关键词:高校舞蹈艺术,艺术审美,艺术价值观念,常态化突破

参考文献

[1]聂露艳.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3

【关键词】舞台课堂教学;舞台表演实践

一、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

1.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在综合类艺术高校的舞蹈学习与教学中,要想提高舞蹈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就要把控好舞蹈课堂教学与舞蹈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实际的表演与应用,就会使得舞蹈的教学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舞蹈课程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表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只注重舞台实践表演,就会忽视舞蹈所蕴含的艺术意蕴,所表现的舞蹈效果将会浮于表面,内容空洞,也就不具有艺术效果和吸引力了。所以要以舞蹈课堂的学习为基础,以课外的表演为实践,来充分的把控好舞蹈学习与实践,才能更好的表现出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舞蹈基本功对于舞台实践中舞蹈表现的作用。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从一些舞蹈表演可以看出,一些舞蹈演员的动作与表现还浮于表面,表现力还不够,动作僵硬,不够完美,这就是由于舞蹈演员在形态控制和音乐解读方面的基本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表现力与动作的配合不到位。而对于舞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的训练来说,其主要分为形体的基本功的训练和心理想象理解能力的训练。形体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指在舞蹈动作中的转、跳、翻,等基本动作的训练与应用的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舞蹈的心理想象理解能力的训练来说,主要是指对艺术想象力的训练,通过对艺术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培养,提高营造出舞蹈艺术意境美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舞蹈艺术的美的境界。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形象创造能力和和情感表现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形象创造能力是舞蹈演员在诠释舞蹈意蕴与意境的重要过程,它是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的组合与创造,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和特征,而对于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主要舞蹈演员只有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感情状态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把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才能真正赋予舞蹈以鲜活的生命和灵魂。任何一种舞蹈,其所表现的风格和内容动作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风格和内容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舞蹈演员要把握住这些变化和不同,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融洽的运用不同风格的舞蹈。

二、课堂基训是舞台实践的基础

1.舞蹈基训对舞台实践的作用。对于舞蹈学习来说,课堂基训是舞蹈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内容后,才能对舞蹈的艺术性能够有更好的表现与诠释。对于初学舞蹈课程的学生来说,由于各自的身体与思想能力的不同,所以其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的成度也不尽相同。而对于舞蹈课堂基训就应从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做起,通过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舞蹈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舞蹈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去探索舞蹈的艺术的美感和意境。

2.舞蹈基训应把握的内容。舞蹈的课堂基训要想把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培养成舞蹈艺术的新军,舞蹈教師就要以全面系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动作的基本功的训练与指导,来锻炼他们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以及对基本动作的掌握和伸缩性的锻炼,形成他们的基本的形态感和音乐感。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培训后,随着学生舞蹈力道的增强和对身体运动规律的掌握,其就能够很好的对身体进行有效的控制。随着学生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的提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舞蹈规范与艺术技巧方面的训练与培养,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学生掌握舞蹈的使用和表现技巧,更好的掌控舞姿。舞蹈的教学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掌握了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后,就能够更好的表现出舞蹈的艺术美和艺术效果,就能在舞台实践中,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舞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对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来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心理基本功训练,心理基本功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体验美学,探索舞蹈与艺术之间的美感的交流与融合的能力,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并用于舞蹈艺术的表达与表现。对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来说,熟练的掌握了各个舞蹈动作的运用还不够,因为舞蹈动作只是一个个分散而僵硬的动作,如果只注重基本动作的掌握和学习,就会忽略了舞蹈艺术效果的表达,心理基本功的训练是舞蹈学习与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心理基本功的训练要以开发学生的心智,和对舞蹈的探索与创新的训练,要提升舞蹈心理基本功训练的效果,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上,只有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才能真正的使舞蹈的表现力更具生命力和活跃性。总之,提高学生舞蹈的学习与进步,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艺术创造能力与舞蹈动作之间的结合的培养与训练。

三、舞台实践与表现是舞台课堂基础学习的升华凝聚

在课堂中的舞蹈教学是培养一个优秀舞蹈艺术人才的关键,舞蹈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舞蹈学习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锻炼学生的基本的舞蹈动作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舞蹈基本能力和功底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学生表现出富有艺术性的舞蹈。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课堂的舞蹈知识和动作,只能在现实的舞蹈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实现。通过舞台实践,教师能够通过舞蹈实践的表现,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评判与评价,并进行有积极意义的指导,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因此,只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基础的教学,并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成为一个正真的舞蹈艺术家,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舞蹈的表现性和艺术性。

舞台实践与表现对于舞台课堂基础学习的升华与凝聚主要表现在,舞台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更是课堂学习的练习与训练,通过舞台实践,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习到的舞台技巧和表现技法,在舞台上进行验证与比较,然后根据比较和心得,得出自己对舞蹈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出自己在舞蹈课堂学习中的薄弱点,然后根据课程安排,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扬自身的优点与长处,这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舞蹈课程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升华与提炼,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课堂学习生活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得课堂学习枯燥乏味,舞台实践能够弥合这种课堂学习的不足,充分吸引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和有益性,这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把握住舞蹈学习的核心,平衡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舞蹈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磨练,才能真正掌握并了解知识的价值和用处,对于舞蹈教学与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加强学生课堂理论教学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舞蹈的教学。

四、结语

综合类艺术高校在舞蹈教学中,要分清楚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关系,充分发挥这两者之间的优点,促使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舞蹈技巧和舞蹈素养,使舞蹈教学真正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张虹宇.试论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4(3):389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4

论文关键词: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笔者从自身舞蹈艺术教育经历和创办学生舞蹈业余团体的实践体会出发,分析了舞蹈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在增强团队意识、同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舞蹈是人的情感产物,它既善于表达人的强烈感情,也能反作用于人的情感,是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的心田,感染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舞蹈训练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发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耐力和灵敏度,增强体质和综合素质。在舞蹈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使他们变得活泼可爱,开朗自信。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于在石河子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学生舞蹈团,担任团长和编导,凭着对舞蹈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与热爱舞蹈的学生一起训练、编排,并在参加各种活动和展演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学生提供了解舞蹈和尝试舞蹈的机会,让学生强化了自身形象气质的培养,增强了自信心。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舞蹈艺术教育实践经历和体会,谈谈舞蹈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一、在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中的作用

笔者在创办舞蹈团开展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不同年龄和性别,他们是凭着对舞蹈的热爱、对老师的欣赏和个人的追求而做出的选择。他们凭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产生了对于同样的舞蹈作品而产生的独特的理解,对提高自身舞蹈艺术素质涵养起到促进作用。

团队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基地,一个团队要维护其统一,其成员之间必须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准则。作为学校的课外舞蹈社团,成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多的习惯是他人为自己服务,笔者作为舞团的.组建者和编导,不仅限于专业上的指导,还需要在管理上将简单的“聚”在一起转化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舞蹈团以舞蹈为媒介,排练、演出、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成为引导学生的极佳环境。排练中的合作,动作的到位,队形的整齐等不仅从专业角度上要求学生,而且还能在团队中营造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团队氛围;演出和各种比赛不仅锻炼学生,也是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需要,他人的赞许,获得比赛的奖项,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总而言之,当成员真正形成团队意识并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时,凝聚力才能真正形成并最大限度地产生凝聚的效应。

二、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严格的艺术,也是残酷的艺术,要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坚持,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只有对教师的品德、人格和能力有了首先的认同之后,才能对其教学要求和所做的事产生认同。

在舞蹈教育中集体舞居多,在排练中学生要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这就需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舞蹈排练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通过学生个体参与的集体活动,是合作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求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合作才会成功。

在训练中还要培养学生不仅要用耳朵听音乐的节奏,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和带着灵魂去跳舞。舞蹈团作品第一次亮相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大中专艺术节舞蹈大赛上,那段经历和考验是难忘的。赛后,舞蹈团男队队长俞世仲在校报上这样写道“初赛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音乐放了一半就关了,我的心惊了一下:完了,所有的努力白费了。但我还是没停下,因为主演——我们的老师依然在舞,就像什么事没发生,其余三十多个同学也在跟着继续舞蹈;这一切得益于老师平时对我们的特殊训练,节奏早已在我们心中,我们和老师的心在一起。台下由最初的起哄到非常安静再到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终于渡过了没有音乐的五分钟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三、在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中的作用

(一)加强基本功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它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注重教学过程,强化基本功训练,明确训练目的和用途,让学生们明白舞蹈是一门循环渐进的学科,每种能力的形成都要经历无数次的练习和感受才能产生。同时注重评教环节,学生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基本功是在逐步增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在每完成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任务时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勤勉、谦逊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教他们学会缓减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在基本功训练组合上是让人费很多心思的,让每个组合总是有新意,还要有难度和美感,以此让学生感觉到基本功是舞蹈的重要环节,好的基本功组合也是很好的舞蹈作品,从而激励他们刻苦练功的劲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二)强化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

最真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学生教和编的能力也是在表演训练时积累起来的。舞蹈表演训练是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学生用各种情绪和情感说话,让他们认识到单纯的不怕吃苦是不行的,还必须培养较高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明白对舞蹈的认识、实践和评价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没有自身对美的感受又何谈表现力呢。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笔者还会注重启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和欣赏课加进来,边看边讲作品的背景和内涵,以及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中强调表演中运用眼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要会运用会说话的眼睛,让眼神、动作表达出对音乐和舞蹈意境的理解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梦想;启发他们把内心的美好和善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动作相呼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人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的情感表达和传递的作用,感受到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才是有生命的;还经常让他们分组相互观看,就表演和动作上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在舞蹈教学和表演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表现美、感受美。

(三)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人的创造力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开展大学生的舞蹈活动,不能只局限于学习优秀舞蹈作品,而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编创能力,让他们能用自己的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鼓励和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或是对民间舞的改造,或是对古典舞的发展,或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只要是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能表达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们的舞蹈创造能力的开发,实际上还是一种形象和空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立体思维的培养,21世纪将会有很多交叉学科的产生,需要人才具有多向思维的能力,将来学生能触类旁通,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造型艺术或与其他学科相碰撞而产生新的发明创造也是不无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如果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从“学会”转向“会学”的话,那么,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而在于“会教”,只有会教的老师才能教出会学的学生。作为高校舞蹈教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在舞蹈艺术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运用现代的教育方法,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宾主编.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贺志朴,姜敏著.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3]杨中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5]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5

1 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

体育舞蹈是由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舞蹈系列构成的, 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快步、维也纳华尔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尔兹、探戈, 拉丁舞包括伦巴, 桑巴舞, 牛仔舞, 典型的舞种是伦巴。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时间比较短,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还不是很完善。高校体育舞蹈在选材上不但要丰富, 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身体素质的特点。所以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的基础, 选择典型的舞种作为体育舞蹈教学内容, 突出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地穿插其他舞种, 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这种舞蹈的特征。其次,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舞种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另外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安排好课堂教学内容。最后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确定考试内容。

2 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

把体育比作一种身体语言, 或者是一首流动的配乐诗, 那么它就应该有小节、乐章。在小节中运用舞步, 配合几组动作完成乐句, 在一个乐段中需要不同的组合步型, 这些都要符合乐曲的变化规律, 然而这并不是舞蹈的全部内涵, 属于一种舞蹈的形式, 一种语言工具或者是一种舞蹈技能, 当人们发挥这种舞蹈技能时, 要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表现出来, 塑造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 这样的舞蹈才是完整的, 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舞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 要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编排。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按照从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组织, 使学生先产生感性认识, 在进行深入学习,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基本舞步和花样舞步的动作进行分解, 然后男女舞伴要互相配合进行练习, 最后在配合舞曲进行花步套路练习,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之后,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

3 学生体育舞蹈意识的培养

3.1 思想意识的培养

思想意识是指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动机, 人所发出了一切活动都是受动机的支配, 所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好舞蹈的保证, 在舞蹈教学中, 思想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舞蹈的内涵, 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到达在舞蹈自身的动作要求, 展现舞蹈的独特魅力, 并将优美的舞蹈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有效地结合。

3.2 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培养

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舞蹈教学过程藏能, 教师要揭示舞蹈练习和认知的规律, 使学生可以从理性到感性, 从具体到抽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另外, 观察力也是使学生尽快掌握舞蹈动作要领的关键, 观察力可以使学生进行比较、鉴别, 提高学习效率。

3.3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形成的, 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纠正学生的肢体动作。将定格和流动方式结合进行造型, 使舞蹈韵律的变化更加明显, 深刻地理解舞蹈所表示的内涵, 感受舞蹈的意境,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编排富有意境的舞蹈,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奖励,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4 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作用, 同时也为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 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要在正真的意义上理解舞蹈的作用和功能, 明确学校目标。其次, 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基础练习为主, 这是学好舞蹈的重要保证。最后, 通过运用舞蹈演练, 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4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手段

4.1 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语言和动作进行示范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了技术动作的分解, 掌握正常的肢体动作, 使学生明确所有学习的动作形象和相关技巧, 是一种基础性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实验和体育舞蹈教学证明。讲解示范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讲解目的要明确, 语言要简明生动, 通俗易懂,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对舞蹈动作的方向、结构和音乐旋律进行整体把握, 结合舞蹈风格和关联动作进行讲解, 使学生准确地了解到舞蹈动的难点和重点。

4.2 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课时的规定, 把一个完整的动作进行有效地分解, 分解成为在时间上和部位上的若干部分, 然后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方法, 在学习较为复杂的动作时如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时, 教师在纠正错误的动作时都可以采用分解的教学方法, 减少教学的难度, 将复杂的动作不断简化, 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包含两种分解方法: (1) 单纯分解法: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掌握单个舞蹈动作后再进行整体练习。 (2) 递进分解法:将舞蹈教学动作进行分解进行教学, 在舞蹈教师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将舞蹈动作分为三个部分。先教学生第一部分, 再教学生第二部分, 然后将第一、二部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第三部分, 从而减轻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4.3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是指利用电视、电影或者VCD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舞蹈教学展示, 以便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和舞蹈技能。多媒体教育舞蹈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带、DVD等,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学生学习舞蹈之前, 首先使学生了解学习舞蹈的目的和舞蹈项目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舞蹈的教学中, 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学生的练习过程, 这样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通过观看自己的学习过程, 发现动作存在的缺点, 达到自学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笔者结合从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教学经验, 对体育舞蹈教学进行粗浅的探讨, 也是希望通过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变革, 学校体育教育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 它需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内容。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 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 高校作为教育的高层部分更是如此。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要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有针对性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技能水平。

摘要:舞蹈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受到了广大青年和中老年人们的喜爱。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有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体育舞蹈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 是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因此, 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体育舞蹈选修课程进行不断地实践和优化, 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该文笔者则首先介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然后具体介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中, 刘大军, 张成, 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校体育舞蹈[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00-101.

[2]刘大军, 张成, 周天跃, 等.试论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系统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99-100.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6

1 舞蹈艺术公共选修课的需要度调查

为了得到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开展舞蹈艺术公选课的具体情况, 笔者抽取了湖北地区普通高校中的具有代表性的19所, 通过对部分普通大学生、舞蹈社团学生、舞蹈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提问采访。

首先, 就需要舞蹈教育培养的人群来看, 普通大学生应是校园舞蹈工作的重点。据数据显示, 被调查的19所高校的本科生, 平均值约在2万人左右, 而这些高校中舞蹈艺术专业本科生总人数还不足2000人。从这一悬殊的比值中不难发现,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艺术修养, 陶冶他们的心智, 仅仅培养舞蹈艺术生是不够的, 也是微忽甚微的。我们必须扩大培养面和影响面, 才能达到普及, 因此, 应把重心转移到普通大学生上来。

其次, 从舞蹈公选课的性质与功能上来说, 普通大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也是工作的核心。校园舞蹈活动是艺术教育、舞蹈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一种面向普通大学生的非职业舞蹈教育方式。在内容上包括大学校园公共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育、校园各色舞蹈艺术活动的开展、校园艺术社团的特色等方面。不仅代表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艺术风采, 同时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作出了不少的贡献。而公共选修课在校园舞蹈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重大,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 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 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 通过2~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这更加明确指出了在大学校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科的重要与必要性。这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的舞蹈知识和舞蹈鉴赏等方面的培养刻不容缓。

第三, 大学生自身呼吁“我们需要舞蹈”。在这次调查中, 当问卷中问道, 如果在大学必修课程中加入舞蹈课时, 53.98%的大学生同意把舞蹈变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而且表示赞同高兴;有37.17%的大学生认为, 可以在必修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一点舞蹈课程。从以上的数值可以看出,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希望舞蹈成为选修课程, 还应该成为必修课程。这表达着他们内心深处对舞蹈的需要与渴望, 也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喜爱。更多的大学生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舞蹈训练, 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对于舞蹈欣赏也呈现出浓厚的兴趣,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不光跳好舞, 还要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这样才知所以然。”舞蹈是21世纪不可缺少的艺术方式,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在电视媒体的帮助下, 如今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舞蹈活动, 比如大学生艺术节、动感地带大学生街舞大赛、还有各种经典艺术进校园的活动, 参与舞蹈的机会增加了, 对舞蹈欲望增强了。这使得她们对各类舞蹈的关注和知识的需求提高了, 无形中舞蹈艺术正发挥着它无穷有神秘的力量, 影响着大学生们。

2 高校舞蹈艺术公选课现存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就艺术公选课这一方面, 仅有5所大学开设有舞蹈艺术欣赏课, 并且配有专职教师授课, 还有相应的参考资料和书籍, 占所调查学校的26%;其余10多所大学, 却无舞蹈欣赏课, 但都有音乐欣赏课程。这也说明, 大学校园中对于舞蹈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层面, 同音乐欣赏课的普及度相比, 舞蹈欣赏要滞缓的多。我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主要有三点:

2.1 能胜任舞蹈欣赏课的教师紧缺, 能跳会讲, 能文能舞的教师少

对于舞蹈欣赏课程, 需要承担教学的老师, 不但有较好的舞蹈鉴别能力, 还应具备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 对于舞蹈所涉及的创作手法、舞美灯光以及舞蹈作品的含义等等, 都要有很深厚的领悟能力, 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课件设计和讲课的魅力。因此, 能具备以上能力的老师较为稀缺, 这也是制约舞蹈欣赏课程顺利开设的原因之一。

2.2 学生对于舞蹈欣赏的认识不足, 选择跳舞的人多, 选择舞蹈欣赏的学生少, 人数不够不能开课

对于舞蹈的宣传以及认识的不够也是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舞蹈欣赏课的屏障。感到舞蹈欣赏是“阳春白雪”, 看不懂看不明白, 就有放弃的思想, 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比例。

2.3 全国没有统一的舞蹈欣赏教材, 同时相应的课件少, 欣赏的资料也少

对于以舞蹈欣赏为题或相关的专著书籍, 全国不出十本, 可是每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各自作者的体会和感悟, 由此作为大学校园的公共舞蹈欣赏课本, 不利于辨证的去看待舞蹈作品的价值, 也会带上个人的色彩, 如何使学生掌握一种欣赏的方法达到鉴赏的水平, 一本书是不够的, 还需要更多大量的著作帮助学生去理解。同时, 优秀的舞蹈经典作品的DVD/VCD资料在世面上也很少, 尤其是早期的优秀舞蹈作品和当下热门的舞剧等资料, 这也是较难开设舞蹈欣赏课的一个方面。其次, 先进的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较高质量的音响设备的配备, 也是舞蹈欣赏课必须的物资条件。有的学校却往往不能配备齐全, 导致舞蹈欣赏课“可望而不可及”。同时, 笔者通过多年在教学上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 舞蹈欣赏不能单单的讲解一个作品, 还应该通过历史让大学生明白舞蹈的发展历程, 欣赏舞蹈作品应该象欣赏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 展示人类劳动、生活、以及智慧的结晶一般来以史鉴舞, 来欣赏作品。这些作品, 也应是代表某一时代人们的审美思潮和对美的认识态度的总结。

(1) 扩大艺术素养的培养面, 响应教委号召, 在更多的大学中设立舞蹈艺术公共选修课, 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这门课从文化上认识这门艺术。

(2) 巩固保证体育课程中舞蹈内容的教学质量, 为大学生走进艺术舞蹈课堂做好身体上的铺垫。

(3) 根据学生基本舞蹈情况, 让普通大学生走进舞蹈专业生的部分课堂。如舞蹈创编课、芭蕾形体课, 解决大学生对艺术舞蹈的心理包袱与距离。

(4) 大力发展本地民族特色舞蹈, 挖掘出可以适合教学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比如:我们湖北地区的土家跳丧舞、哭嫁舞、荆山锣鼓, 在不同的区域有很多的民族舞蹈元素可以进入课堂。在公共选修课中增加对当地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内容和文化研究课程, 使交叉学科的大学生能加入到舞蹈艺术的研究领域, 达成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目的。

(5) 借鉴音乐鉴赏课程中较完善的师资培养方式和教学设施, 补充舞蹈欣赏课中现存的不足。

(6) 进一步加强舞蹈艺术教育专业方向的本科研究生等人才的特殊培养, 以满足大学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师资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硕士生等高学历人才的培养, 能较好的在专业理论上发挥优势, 并为舞蹈欣赏课的建设, 打下良好的师资配置。

(7) 经常开设关于大学校园舞蹈课题和舞蹈公选课方面的交流会议, 通过多方的努力制定属于本地区以及有本地特色的舞蹈欣赏教材和资料, 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8) 及时对承担舞蹈欣赏课的教师进行培养学习,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方式的提高, 促进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的进步。

(9) 在今后的舞蹈欣赏教材中, 考虑历史发展的介绍这一思路, 作为舞蹈欣赏作品的选配。

本着不断发展, 带着创新思考的精神, 想念我省的校园舞蹈建设以及大学舞蹈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 [Z].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7

实际上, 我们早就对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有很深入的认识。彭吉象先生在《艺术学概论》中就谈到“广义上讲,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只是,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具体的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位并不太清楚。对各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该受到怎样的重视的认识, 也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偏差。基于这样的原因, 本文拟对舞蹈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位问题, 谈谈粗浅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

本文所谓“方位”, 包括“方向”和“地位”, 同时也包括“目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该意义下的“方位”, 既有定位的意义, 也有指向的特征, 是一个静态趋向动态的概念。本文引入“方位”一词, 是想从多维度定位舞蹈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地位和指向。

一、问题的提出

舞蹈对人的教育作用, 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 舞蹈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令人奇怪的是,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尤其是指向普通学生的舞蹈素养的教育, 开展得并不充分, 似乎普通的大学生不需要基本的舞蹈素养。除了近年的“流行舞热”以外, 舞蹈好像并不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而流行舞普及的范围和人群, 也是相当的有限, 且多为自发的。

社会上, 幼儿和少年中有“舞蹈热”, 而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舞蹈教育境遇尴尬, 这样的悖论折射出了指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另外, 专业舞蹈教育不能对普通学生舞蹈素养产生直接而有效的影响的现实, 以及专业舞蹈教育也不必对普及提高普通大学生的舞蹈素养直接关联的实际, 也说明, 我们不能把二者等同, 甚至合而为一。不能简单地认为, 可以用专业舞蹈教育来作为普通大学生舞蹈素养培养的手段和途径。所以, 在当下, 弄清指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与指向技能培养的专业舞蹈教育的方位, 已是必然而必须的了。本文所谓的舞蹈教育, 正是前者, 即指向高校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

二、舞蹈教育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向

上文已谈到, 指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 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 而是舞蹈素养的培养。所以非专业的舞蹈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 形体健美和气质塑造

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 受众通常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艺术熏陶, 逐渐形成某种稳定的气质特征。舞蹈教育也是这样, 并且舞蹈教育有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优势。“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的物质材料就是人体本身”[2], 即舞蹈的载体就是肢体, 它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 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 舞蹈对人的形体的塑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礼记》中有“古人有声音以养其耳, 彩色以养其目, 舞蹈以养其血脉”[3]之说, 可见在中国古代就知道了舞蹈修身养性的功能, 当今社会高校舞蹈教育中, 对于学生形体健美和气质塑造, 最常见的形式当然是开设形体课。通过系统的训练, 使学生在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还可以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和体会什么样的姿态才能最有效表现自己独具个性的形体美。同样, 通过训练, 可以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 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展现自己高雅而大方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二) 舞蹈鉴赏水平的提升和艺术想象力、审美认知力的培养

对于舞蹈表演, 无论是参与, 还是欣赏, 不管是现场还是非现场, 或多或少,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历。然而, 对大多数人而言, 通常是以欣赏者的身份面对舞蹈活动。因此, 了解舞蹈的基本常识, 懂得欣赏的基本方法, 对每个欣赏者而言, 都是有益的。

对于普通的大学生而言, 学会欣赏舞蹈是所有与舞蹈教育相关的层面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基本的。舞蹈欣赏教育, 应该主要关注中外不同舞种的特点及作品赏析, 以及欣赏的方法指导, 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事实记忆。

舞蹈是视觉艺术, 是空间艺术, 这些特质, 使得舞蹈欣赏在培养欣赏者的丰富而多样的艺术想象力方面的优势极为明显。而学生在欣赏舞蹈中培养起的想象力, 以及在这些想象和联想中得到的体验, 对于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极为重要。通过想象与联想, 辅以正确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更有效地进行欣赏。最终达到席勒所说:“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4]

认识能力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也包括思想、意志、情感、性格和品德方面的培养。舞蹈学生通过训练, 在感知、记忆和具象思维、动作思维方面会有更突出的敏感和能力, 在情感、性格上会有明显的专业特征。”[5]最终结果都可以一定程度地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认知力的目的。而大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 反过来又作用于大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从而一定程度地提升大学生这诸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 表演潜质的开启和对社会的认知

“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 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和表现形式不同, 完全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 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6]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 可开启大学生对生活及社会的认知。

所以, 在专业的舞蹈表演之外, 应该有提升大学生中有舞蹈表演潜质和爱好表演的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的教学或指导。这种指导, 其指向性, 主要应在于开启学生舞蹈艺术表演潜质, 增强兴趣, 强化技能, 使学生的爱好转化为代表某方面能力的艺术特长。

通过舞蹈表演教育大学生可以从舞者的视角审视和认知社会, 从而获得认知社会的新的方法和视角。这样, 他们感受和认识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就会更生动、更多样化, 也更艺术化。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可能更直接, 从艺术化的舞蹈表演中体会认知社会, 可能会更温和更让人易于接受, 有时, 艺术化的认知方式对人心灵的触动可能会更持久, 更有效。

三、舞蹈教育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 舞蹈教育并不是“万精油”, 其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也是受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在此, 我们强调其作用, 主要是为了将被大家惯常意识遮蔽的高校舞蹈教育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出来, 而不是想用舞蹈教育代替其他诸如音

舞蹈教学情境化研究

朱智平 (江苏省海安县艺术学校江苏海安县226600)

摘要:回望当今的而舞蹈教学, 许多都仅仅是一种机械的, 填鸭式的单向灌输,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及潜在的自我表演意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了“舞蹈教学情境化研究”这个课题, 把握舞蹈教学情境化内涵, 舞蹈教学情境化操作模式, 力求舞蹈教学因情境而精彩。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境化;内涵;操作模式

一、缘起

打开百度百科, 输入“舞蹈”一词, 赫然出现:舞蹈, 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 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如闻一多在《说舞》中所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回望当今的而舞蹈教学, 许多都仅仅是一种机械的, 填鸭式的单向灌输,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及潜在的自我表演意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根据舞蹈教学这个艺术门类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了“舞蹈教学情境化研究”这个课题, 以期通过创设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律动, 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 不知不觉地学习掌握一些基本常识, 塑造美的形体姿势。

二、把握舞蹈教学情境化内涵

情境化舞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 它植根于丰富的生活,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化舞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有其显著的特征。

1.“还学生以自我”

情境化舞蹈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自我”是真实的, 生活着的, 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 是独立于世的。只有让舞蹈课堂成为他们模仿、交往、展示的理想时空, 教师在舞蹈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让他们在舞蹈中感悟, 那样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2.“在生活中体验”

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 用感性的体验性的活动方式认识理性的知识, 把外在的学舞需求、任务与学生的生成活动结合起来, 使舞蹈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真正地走进学生内心。情境化舞蹈教学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模仿, 在模仿中感受。

3.“以活动促发展”

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也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 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 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 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得到发展。”情境化舞蹈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舞蹈课上“活起来”、“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途径, 学生是舞蹈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应该是舞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是为学生提供环境、条件、乐、戏曲等相关艺术门类的作用。

最后, 我们可以简单地定位舞蹈教育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位:指向艺术素质教育的高校舞蹈教育, 是立足于培养学生舞蹈基本素养, 从而由内向外地塑造学生气质、彰显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艺术修养教育, 它是众多的艺术修养教育的一种,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刺激的创造者, 同时还应该是一个积极的鼓动者与参与者。

三、舞蹈教学情境化操作模式

1.联系生活, 入境。

舞蹈作为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 源于生活, 表现生活, 它是用人体的“形”, 动作语言的“声”, 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因此, 舞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 参与生活, 向生活情境转化, 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爱。如教学舞蹈剧目《踏浪》, 可先描述美丽的大海:蓝蓝的大海, 一望无边, 风儿吹过, 浪头涌起……想想波浪是怎样波动的, 手臂怎样动才能表现波浪的美。一个简单的动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 就能让学生体验到舞蹈的美, 同时让学生懂得:舞蹈能再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舞蹈的各种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掌握好一定的舞蹈技能, 就能更好地表现生活。

2.提供机会, 设境。

为了让学生练习好云步, 我们可以结合舞蹈剧目《小溪·江河·大海》的教学进行。积极创设情境, 在优美抒情的音乐旋律声中, 要求学生把握云步的基本要领, 将小溪潺潺流动的场景展示出来。在表现江河一段, 要求学生用云步将欢腾的江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了展现出“百川归海”的景像, 要求学生快速集中, 快速发散, 形成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的浓烈氛围。这种设境的有效方法既完成了教学计划, 达到训练的目的, 同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也乐意去做, 十分感兴趣。

3.强调趣味, 爱境。

情节性、情趣性的舞蹈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一旦对某个舞蹈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模仿、去体会、去展现, 并在模仿、体会、展现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 在选择舞蹈剧目时, 可以多选择一些趣味性的舞蹈, 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兴趣内化成为学舞的动力。所以我会选择一些形象性强、节奏感强的舞蹈作品, 如儿童舞蹈《猫鼠之夜》, 展现了一群小老鼠趁猫睡着的时候去偷油喝, 猫睡醒之后与老鼠追赶、打斗, 聪明的猫最后设计将老鼠全部抓获。故事情节生动幽默, 舞蹈语汇夸张形象, 舞蹈音乐形象生动。这样的精彩的童趣舞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吸引学生。

再如:舞蹈《进城》, 音乐诙谐幽默, 动作滑稽夸张, 服装个性鲜明, 整个舞蹈将外来农民工进城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真正正能反映出社会当中一群打工仔, 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尝试捕捉农民打工仔的形象, 通过模仿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达到在舞蹈教学中的趣味性, 进而让他们用舞蹈的形式了解一个深刻的主题——农民工。

情境化舞蹈教学的道路上, 我们才刚刚起步, 但是, 一路有境, 一路就有风景, 相信, 我们的舞蹈教学会因情境而更加精彩!

参考简介:

1.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8

2.刘惠生:《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3.郭元祥著, 《生活与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65页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3] (转引)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4] (德)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90页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8

【关键词】实践思维;改变自我;创作思维

在马哲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归结为一种实践活动” 。那么,在众多艺术领域当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而且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并通过各种人体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

一、从“改变世界”到“改变自我”的思考

“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结合这一观点;在“改变”相同属性的情况下由大到小的逻辑推理,笔者提出由哲学的“改变世界”到舞蹈的“改变自我”的思考。“改变自我”在舞蹈艺术中是对人体——舞蹈的直接载体“人体”,进行不断地改变和挖掘,完善和提高人体的运用性为目的的。因此我们从舞蹈艺术的直接载体——“人体”的训练角度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说舞蹈的根本思考就是围绕“改变自我”而展开的。

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它对人体动作的要求是很高的,例如:“从最开始的基础舞蹈训练到高级的舞蹈技能掌握再到舞蹈作品的舞台化,它的背后所呈现的往往是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舞蹈训练。期间我们要日复一日的在教室和练功房完成同样的一个动作甚至还要借助外力来改变自己的体态不断地认识了解自我(肢体),同时还要克服身体伤病带来的折磨不断地改造提高完善自我(心理)”,在这漫长的训练过程中,我感悟到这样的漫长就是一种舞蹈载体——“人体”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执着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理想我认为是对舞蹈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就会是自由地、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活动去训练和改变,这样的舞蹈训练因而就包含着人的灵性。人的意志、智慧、热情、血汗都凝聚在其所要达到的舞蹈艺术之中了。所以,当我们要在舞蹈中改变自我,首先应该使人掌握这一艺术理想,使人们为了这个理想而实践奋斗,这样才能改变自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指导。

二、从“实践思维方式”到“创作思维方式”的思考

所谓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也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这里谈到的“创作思维方式”主要是指舞蹈艺术中舞蹈作品的创编创作的思维方式。之所以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拿来进行思考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提到“正确把握实践思维方式的前提,是对实践活动的正确理解。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目的和手段、理想和现实等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否定、相互统一的能动活动”以及曾有文阐释实践思维在几种不同思维方式层级性间的排序,即“思维内部规律→超越思维引入存在→超越存在引入理想→超越理想引入实现(或实践)”,结合这样的观点和这样一种依次递进的层级性,使我对舞蹈艺术的创作思维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首先我们从以上的层级性的排序来分析,“思维内部规律” 它所对应的是舞蹈创作的基本观察,这也是创作的第一要素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把这种主动的行为方式转化为构思我们可说它为眼中之竹,“超越思维引入存在”——创作认知(具有一定的排它性,选择既定的生活元素)即为胸中之竹 ,“超越存在引入理想” ——创作过程(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即手中之竹, “超越理想引入实现”——实际的排演到作品的形成即画中之竹。从以上的排序和对应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舞蹈艺术创作思维方式而言,这样的层级性对于我们的创作思维是具有共性和指导性的,结合这样的方式我们在创作中一定可以很快的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且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有规律有依据的创作思维方式。其次,在舞蹈创作中我们还可以借鉴前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所提到的正确理解实践思维方式的要素,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要明确自身和艺术作品(客体)的关系,创作者作为“人”是创作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当我们从舞蹈艺术构思进入创作过程的实践活动时,要始终把握目的和手段、理想和现实等之间的矛盾既在设定实践目标时,尽量满足创作的初衷、当理想创作构思和现实创作过程出现冲突时要求从容进行分析,按照实践活动本身的理论指导加以认知并进行具体的调整,这其实也是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创作者和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否定、相互统一的能动活动,都只有依靠不断地否定和不断地实践行动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中虽然具有实践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只是我简单的点滴思考,其实,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思维的运用和我们的舞蹈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实践思维中有理论思想的因素,理论思维中有实践思维的成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共同构成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舞蹈艺术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6.

[ 2 ] 张金成.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论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9

关键词:舞蹈,社会功能,多样性

一、舞蹈的娱乐性功能

舞蹈功能的娱乐性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 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 也无论是在任何时代, 即使是在远古时代也是存在的, 人们狩猎后的愉悦心情用人们的跳跃、肢体语言、嚎叫声等来表达, 还有在族群和族群的打仗胜利后也会通过肢体来表现胜战后的愉悦, 所有人聚在一起快乐的跳跃、舞蹈。直到现今, 这种娱乐性的功能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最能因我们注意和熟悉的便是广场舞了。每到黄昏傍晚, 男女老少齐聚一起欢愉起舞, 这无疑不是表达欢乐心情的最佳手段, 不受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二、舞蹈在情感上交流上的作用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 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强烈, 而舞蹈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抒情性, 在抒发人类情感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拿现如今的广场舞来说, 人们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除了愉悦失身和愉悦身心之外, 通过舞蹈相识, 在共同的舞蹈中欢愉, 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增加彼此的了解, 这要比语言更加直至内心, 更能放开, 更容易将两个或多个不认识的人相互认识和熟悉, 更显亲切, 更容易相近。

三、舞蹈具有健身功能

如今物质生活富足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锻炼,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化了的运动, 发挥着强身健体这项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舞蹈这种艺术化了的运动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 在这个过程中对身心两个方面也能得到调节和发展。

无论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舞蹈还是舞蹈老师教授舞蹈或是舞蹈家练习和创新舞蹈以至于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 都无不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诸多益处。研究表明, 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经过长期学习舞蹈身体逐渐变得强健起来, 很多中老年人每天也会通过舞蹈来强身健体, 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目前, 舞蹈增进体质、延长青春的功能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以舞健身, 以舞健美, 正在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值得指出的是, 以舞健身对中老年人尤为需要, 在中老年人中开展以舞健身的活动也是十分可取的。以舞健身、以舞健美, 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 这种功能也将随着人们的生活日渐发展。

四、舞蹈的教育功能

如今很多父母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 通过学习艺术来陶冶情操, 增加活力, 让孩子能够多才多艺。而舞蹈这种艺术通过学校和该培训班这种媒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这也是舞蹈的意义所在, 通过舞蹈进行审美教育并且在道德和思想的情操上影响着学舞蹈的人, 这样也能更好的传播舞蹈艺术, 发扬舞蹈艺术这样的情操, 从而在情感上受到感染。通过舞蹈的教育不仅仅传播了舞蹈, 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磨练毅力, 懂得坚强, 很多学舞蹈的孩子要比不学舞蹈的孩子更有坚强的意志。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 发挥着真、善、美的作用, 很多优良的品质在这项功能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五、通过舞蹈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舞蹈艺术对于人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生活的教科书, 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的地域、民族的舞蹈, 都反映这自己的名族文化, 生活的写照。通过舞蹈这门艺术, 人们可以对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并且感受无限多样的人生和情感变化。拿我国各民族的舞蹈来说, 各民族民间舞十分形象的表现了各自名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而且很多本身也都是个民族人民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的舞蹈编导家的很多舞蹈作品都是表现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我们在很多比赛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作品, 像CCTV舞蹈大赛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 以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反应着社会生活, 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产生共鸣。应当说, 发挥舞蹈的认识作用, 让观众通过一场舞蹈欣赏的过程中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和世界, 这也是舞蹈这门艺术一项特殊的社会功能。

舞蹈的功能的多样性及其社会作用的问题, 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也有一些偏颇的提法, 这是一个关系舞蹈艺术的大问题。如今, 人们的思想开放, 视野的不断开阔, 生活的丰富多彩,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使有关所有舞蹈在内的文艺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而单纯直接、立竿见影地为政治口号和中心任务服务的狭窄范围也不再是舞蹈社会功能的局限, 而有了比较为开阔的范围。舞蹈逐渐回归其本来面目, 全面发挥了它的娱乐、情感交流、强身健体、愉悦欣赏、认识生活和世界等功能, 而是进一步使舞蹈密切和社会人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高校艺术实践舞蹈教学 篇10

一、从音乐与舞蹈谈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都意在培养人的活动, 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春秋时期孔子作出的著名论断, 因而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广博易良, 乐教也”孔子认为音乐能够对人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只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才能称得上“仁”人, 也就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在1990年之前我国高校长期忽视音乐素质教育, 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1997年开始, 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提高和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 国内高校也开始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开始了教学改革。

舞蹈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简单的蹦蹦跳跳和单纯的为锻炼部分肌肉群的形体训练, 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 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为目的全身心的、综合性的艺术, 因此舞蹈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舞蹈教育也是为了顺应改革潮流,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参与力, 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课程, 会教会大学生如何欣赏美、表现美和发现美,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更近距离, 全方位地去感受舞蹈各方面的美, 使大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

二、目前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现状

由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广大达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拿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来说, 首先,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课时安排都存在一定问题。就目前各大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 除了艺术专业院系以外, 其它院系的课时安排都十分有限。艺术课都设置为选课程, 多则一学年, 少则一学期, 而且每周仅一到两节,

对于有些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大学生来说可说是杯水车薪。一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也使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 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现今普通高校大部分的学校都是礼堂式的音乐欣赏授课形式。这种形式也很难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因此更容易产生对音乐学习的随意性, 也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 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编制不够, 教师专业搭配不当的问题。人员的缺乏与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 不分授课教师具体专业的随意性授课方式, 教师专业的偏差也导致授课过程只是简单的播放音像资料的过程, 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 艺术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参与面不广。艺术教育的特色就是第二课堂, 几乎所有高校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竞赛艺术表演,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是课堂艺术教育很好延伸,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并不广泛, 活动的参与者只局限于少部分学生, 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因而从各方面来讲, 我国高校目前的艺术教育的现状都必须加以改进与完善, 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对目前我国高校艺术——音乐与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有很多教育者提出了建议, 笔者相对于我国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第一, 教学模式、课时安排的不足, 问题在于课程的设置。高校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在改革中可以建立中心课程体系, 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课时, 加长适应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的课时。这样就可以适当连续的进行艺术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 对于师资的问题, 要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师资力量薄弱也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配上, 要尽量让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不能只认大专业而不分小方向, 教师授课专业对口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 有课可讲, 这样也可做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

第三, 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与音乐, 必须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教师传授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实践性教育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上三点是最突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艺术课程的细化安排等问题也是需要在教育改革中不断改进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 可以起到以美启真, 以美导善的作用。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 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分支的音乐与舞蹈不仅能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同时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艺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思考, 提出了可行的办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时刻以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为指导,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最大的能量。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视。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从艺术分支的音乐与舞蹈入手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现状,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上一篇:本原文化下一篇:评估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