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十篇

2024-08-14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金融危机”是指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衰退, 表现为企业倒闭, 失业率提高, 金融处于动荡和接近崩溃的状态, 还可能出现社会和国家的动荡。因此使人们对经济未来会做出更加悲观的预期。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 并蔓延到实体经济, 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冲击, 同时也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的经济。

2《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开始就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以及其发展规律, 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2.1 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资本是能股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它是某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 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 只有它们作为生钱的工具的时候, 才是资本。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 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也是因为资本对利润的贪婪, 推动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并且因为财富中的大部分是资本家占有, 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 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而言, 劳动者的购买力是趋于下降的, 因此就会导致商品卖不出去, 资本则完不成周转, 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 最终引起危机的发生。于是,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2 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3《资本论》对金融危机的分析

3.1 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逐渐加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总是将金融危机的研究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他在批判资本时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 指出资本需要增值, 扩张资本的动力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资本不断扩张过程中展现了资本是如何贪婪和疯狂。这一切都源于生产社会化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体现为计划与放任自己的矛盾, 也可视为劳资的对立, 而贫富分化加剧就会导致危机的爆发, 而自由主义政策会辅助危机激化。危机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破灭, 为马克思研究运用新的视角和实现新的超越创造了机遇。

3.2 资本论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的阐述。

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脱节而存在的矛盾。《资本论》认为, 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 特别是货币的出现, 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 一旦有这种分离就会导致商品卖出受阻, 商品价值不能实现, 危机就会出现。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信任危机, 马克思认为:“商业信用, 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商业信用有两个界限, 无法克服。第一, 只能资本家的个人财富或准备资本。第二, 回流过程本身。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回归了自由主义传统, 并且推行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放松政府对金融的监管、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 进而导致历史的重演。

4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逻辑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是否对当今经济危机具有解释能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

4.1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

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 消费也进一步膨胀, 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 进而出现了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于是, 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 对于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4.2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市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 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西方世界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华尔街的贪婪”, 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人性的贪婪上。然而这一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 失业率高居不下, 贫困差距继续扩大, 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过大、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 体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监督等, 产生了新的矛盾, 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鉴于这种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4.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

在西方, 人们更主要关注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 而不是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用三种观点来观察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U型、L型和w型。U型是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再升起来, 此类型最好;L型是经济下到低位持续运行较长时间;而w型是上下波动起伏较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基本依据。尽管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干预, 包括对经济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 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缓解, 但危机爆发仍然呈现周期性, 这一事实就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5 结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 导致群众购买力不足和需求不足, 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 引起生产过剩。这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此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影响, 如果不解决矛盾, 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有极大的关联。一次危机过后, 随着经济的复苏, 其基本矛盾又会渐渐重新激化起来, 使另外一次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2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

[3]列宁全集 (第2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35-136.[3]列宁全集 (第2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35-1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7.

[5]马克思;刺余价值理论 (第2册)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602.[5]马克思;刺余价值理论 (第2册)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602.

[6]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48.[6]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4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1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15.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 (文章摘编)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25-126.[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 (文章摘编)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25-126.

[9]叶檀.第二次经济寒潮到来, 但不会出现硬着陆[J].南都周刊, 2011.[9]叶檀.第二次经济寒潮到来, 但不会出现硬着陆[J].南都周刊, 2011.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以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创新加速化和金融机构集聚化为序曲的金融全球化乐章快速奏响。这一时期的理论则更加注重金融监管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中, 事后研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更侧重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体系的未来安全保障问题,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超越。此外, 相比以前的理论, 这个阶段通过强调“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点, 进而寻求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 完善金融体系监管, 这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公共利益理论

1. 负外部性规制理论

负外部性规制理论源于金融监管的负外部效应而形成的。其核心内容是:当金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时, 依赖自律管理的金融机构在自由竞争环境下存在负外部效应, 因此, 政府采取措施, 克服外部效应相对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等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 导致金融市场失灵, 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恰当金融监管控制负外部效应。拉尔夫·乔治·霍特里, 引起经济波动的其他原因是次要的, 可以利用货币手段控制其波动。中央银行应使用信贷管理, 控制信贷动荡促进经济稳定, 并提出了一些补救手段, 如央行的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循环变化导致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一个典型危机, 加息可能只是诱因, 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突然下降才是主因。危机不仅仅是过度投资以及投资环境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 对于市场失灵, 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其失灵带来的不足, 这种政府干预在金融领域表现为对金融活动的规制。同时, 加尔布雷思进一步指出, 自由放任的政策是不合时宜的,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调节和规制。

2. 公共产品规制理论

公共产品拥有的两大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而金融体系提供的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产品, 在一定意义上, 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搭便车”是公共产品面对的主要问题。个体理性和集体的非理性会导致“挤提”的传染性, 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违背审慎经营原则, 会导致金融系统蕴藏过高风险。金融体系的这种独特性质, 需要一个拥有超然利益、独立和权威的宏观管理者对各个金融机构及其关联系统实行规制, 保持稳定的金融产品供应。公共产品规制理论强调, 对市场约束条件下金融系统, 政府应对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 运用各种规制手段进行约束, 规避金融系统的集体非理性, 以确保相关金融产品的稳健, 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 通过金融规制实现金融产品良性供给和金融系统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脆弱性理论

1. 金融不稳定假说

该假说认为, 由于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本身特征, 导致金融体系产生了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Minskey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金融自身内在特征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密切相关, 从而金融自身的内在不稳定性成为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Minskey承认银行危机和经济运行周期变化的内生性, 并且该周期变化受到市场自我调节的约束, 政府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的脆弱性和危机发生。

2. 银行挤提理论

挤提也被称为银行挤兑, 储户集中大量提取存款, 并随之产生一种突然、集中和灾难性的危机。消费者对银行的支付能力失去信心, 大量从银行提取现金, 往往以银行不能取款等谣言为诱因, 使银行储户产生恐慌, 并恐慌性取款蔓延成“银行挤提”。银行是经营信用的, 不会保持所有的现金在手, 只保留一定比例现金, 所以出现银行挤提, 银行会有相继倒闭的危险。同时, 金融系统本身和挤提具有高度传染性, 一旦发生“银行挤提”, 如果不采取及时措施, 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挤提, 甚至可能导致金融风暴。戴蒙德等在分析了商业存在的内在不稳定后, 提出了银行的D-D模型, 用以研究金融市场有可能存在的多重均衡。D-D模型得出了信息不对称是银行遭遇挤提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并进而认为商业银行遭遇挤提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他们据此认为, 对脆弱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非常主要。而监管的重点则是加强对信息的管理, 即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性, 以使全社会对经济和金融体系更具信心。

四、金融监管失灵理论

1. 管制供求理论

管制供求理论是施蒂格勒提出的, 他继承了集团利益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赞同政府金融监管以自己以及利益集团利益为重心而不是公共利益的观点, 然后利用供求关系理论来研究了金融监管效率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管制供求理论。他认为, 政府可以通过其拥有的各种监管资源调整各方利益从而可以实现对一个行业调控, 主要监管手段包括:新竞争者进入的控制、配套产品生产干预 (比如替代品和补充品) 、价格管制与货币补贴等。对于金融行业来说, 这些因素主要是市场对于业务活动的限制、利率的上限规定以及市场准入管制等因素。首先, 供给方面, 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 因此, 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不是首先考虑社会利益, 而是使利益集团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 政府部门在执行工作时就会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产品供给, 因此, 就会使得金融监管效率低下。另外, 波斯纳曾指出, 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行业监管时, 他们是建立在被监管集团的利益基础之上的, 这样必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也就是公共利益会遭受损害。但是,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监管不仅可以为被监管者带来利益, 还需要消耗一定的监管成本。随着理论的发展, 由于缺少明确的监管方式界定以及评判标准, 管制供求理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 管制寻租理论

管制寻租理论是对金融监管范围内寻租行为的一种解释。寻租理论是由克鲁格提出来的, 他认为政府部门通过利用政治工具, 利用政治特权, 获得了资源的拥有权, 在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使自己的收益大于租金。寻租行为对于社会是一种有害行为, 其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而且还会使社会资源减少, 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降低。不论在其他行业还是金融监管行业, 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都是存在的, 因此, 政府寻租行为也必然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率。管制寻租理论认为, 政府部门对于金融监管的管制, 不但没能更好的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 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寻租机会, 因此, 市场的竞争机制更加不完全, 有失公正。所以, 在寻租行为盛行的环境下, 企图利用政府来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是不现实的, 反而会使得金融行业市场秩序混乱, 导致更多的不公正现象发生。因此, 在该理论框架下, 政府部门应该对金融行业放松监管, 从而避免大量的寻租现象。

以上理论说明监管存在与市场调节同样的失灵性, 所以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且与公众利益的维护相比, 金融监管更在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 功能监管理论

功能监管理论认为应当根据金融体系的功能来设计不同金融监管体制, 它要求对从事同种金融活动的中介使用同种法规。莫顿 (Merton) 、鲍迪 (Bodie) 等指出, 相对于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金融功能更稳定。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与功能变化相适应, 金融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将最终会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功能。基于对金融中介功能概念的深入理解, 他们认为基于功能监管的金融体系要比基于机构监管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政府监管。功能监管强调以功能来架设组织结构, 功能的稳定性和相似性, 特别是金融体系在本质上其基本功能具备同一性, 从而政府在应对机构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制度时, 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可以更好应对国内与国际金融变化。相对于金融服务可随竞争形式而发生相应变化, 金融功能的变化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 根据功能而制定和实施的监管法规更稳定与高效, 并且可以降低机构“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五、总结

金融监管的效用存在阶段性特征, 对应着特定时期的金融发展需求。金融监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根据不同时期的金融发展, 要适时调整金融监管力度。比如, 在经济过热时, 强化型监管比较有效;在经济低迷时, 效用较低, 甚至是负效用。行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和复杂学科的金融监管理论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信息充分和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前提, 从而更加符合当前实际运行中的宏观经济, 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来解决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 更加符合金融监管改革发展的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当前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脉络, 表明了“市场调节”、“市场失灵”以及“监管失灵”的思想逻辑。从不同角度和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 并获得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方法和思路。金融监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条件下的金融监管理论适应性调整, 这种调整首先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派所处的地位。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脆弱

参考文献

[1]朱元倩.顺周期性下的银行风险管理与监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 2010.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理论思考 篇3

展。我们愿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一、经济常识知识

1.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我国安排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安排4万亿元资金启动内需,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坚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经济发展粗放,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我们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同时,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快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在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

4.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监测机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安排4万亿元政府投资,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央行连续四次降息,鼓励投资,增强居民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7.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8.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和谐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首要任务,并提出今年“三农”工作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措施。

9.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二、哲学常识知识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4.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貌没有改变,能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5.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6.事物的数量不变,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在事物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事物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也能促进事物性质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主要矛盾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

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10.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当中,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各国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重新分配。只要我们抓住这次危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就能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赢得更大的舞台。

11.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用行动诠释2008年初“两会”时温家宝总理斩钉截铁的承诺——“事不避难,勇于承担,奋勇向前”。

12.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面对突入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国内深层次矛盾加剧呈现……外部因素的变化远远超出预料,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我们必须制定完备的措施,沉着应对。

三、政治常识知识

1.实现保增长的目标,要履行国家职能

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国家要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国际交往职能,调整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税制改革,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国家机关的性质、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在执行国家职能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金融危机的困难时刻,我国高度关注民生、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城乡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面对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保证了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4

M. Allen, C. Rosenberg, C. Keller, B. Setser和 N. Roubini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因子模型来重新考虑关于金融传染的研究。文中将传染定义为金融冲击线性传播机制的结构性变化,得到的结果是“只存在相依关系,不存在传染”。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对欧洲股票市场~之间的七次大的金融冲击进行了危机扩散的研究,文中用异方差调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危机扩散、相依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中东欧发展中股票市场相对西欧发达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传播。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 和Ranil Salgado 研究了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检验了金融关联关系在危机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中应用截面probit回归模型对41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以及俄罗斯危机中,关联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uiteretal构造了一个“中心-周边”模型来解释1995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当中心国发生危机后,某些周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单独放弃了与中心国的汇率平价,就产生了金融危机的局部扩散。同时,产生的产业联动效应,即“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发生作用,又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传导机制

Kodres和Pritsker则指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播。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扩散到其它市场。Kaminsky和Reinhart提出了共同贷款人效应,认为当某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共同贷款人(某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往往会大幅收缩与此国经济结构相似的其他国的贷款,拒绝展期或延长任何已到期限的贷款,并撤回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导致这些国家同时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Dasgup- ta应用均衡选择技术研究了银行同业存款交叉持有如何导致金融危机。在一些银行经营不善时,这些银行将面临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冲击,如果整个市场的超额流动性供给小于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差额较大,通过“外溢效应”将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危机,危机的传导是通过相互存款的提出引发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而进行扩散的。Calvo,Guitlermo和Enrique G. Mendoza提出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内生流动性模型。在该模型中,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消息灵通的投资者接到一国经济基本状况变动的信号,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被迫出售他们的资产。消息不灵通者的.反应速度较慢,但最终会依据信号显示机制作出反应。流动性冲击的结果是两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Dasgup ta运用carlsson和van-Damme的方法论证了金融危机传导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资本关联机制。Kiyotaki&Moore也提出了扩散通过贷款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贷链传递,而资本关联是扩散的渠道的观点。张志波、齐中英运用VAR系统方法,提出了通过分析危机前后各国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变化、以及被传染国家对危机发源国的冲击响应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新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实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三、金融中介传导机制

Goldfjan&Valdes从给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释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减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迫使金融中介机构收回给其它国家的贷款或没有能力给其它国家提供新的贷款,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危机。而Itay Goldstein&Ady Pauzner则在一个两国模型中论述了危机的扩散是由于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而引起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对其他与该国邻近或贸易联系密切国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这些国家资产的稳定性。Kyle&Xiong把扩散作为财富效应的结果来描述,Schinasi&Smith在此基础上对危机扩散和投资组合分散化、杠杆等特定渠道进行分析,认为投资组合分散化和杠杆可以有效的解释危机扩散机制。Goldstein&Pauzner提出即使两国的基本面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国家也可能遭遇自促成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代理人担心其他国家的代理人抽逃投资,而抽逃其在该国的投资所引起的,从而引起市场预期更为悲观。Calvo&Mendoza指出单个国家中收集信息的高成本可以导致理性传导。出自成本收益考虑,理性投资者也会跟随市场,使传染可能性增加。Kaminsky, Lyons&Schmukler提出了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共同基金是金融危机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Forsbes&Rigobvn提出了扩散机制区分为危机随动机制和非危机随动机制。范爱军强调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强调游资在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就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量,加重通货膨胀,从而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而且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运作把危机扩散到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5

一、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批判———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

索罗斯说:我不否认均衡, 但我把它看作是起限制作用的, 我认为价格并不能使市场出清。市场中总有不满意的买者和卖者, 要么他们未能执行全部委托单, 要么是他们未能下定决心。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价格上升往往会使需求减少, 供给增加。股票市场就不是这样, 价格上升会增加购买者的紧张心理, 反之, 价格下降则会降低购买者的紧张心理, 从而导致从众行为的出现。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参与者要对付的不是给定的数量, 他们要把未来贴现, 而未来则依赖于现在市场如何贴现它。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 参与者只能根据判断或者偏见做出决策, 而这些决策反过来又使得与决策有关的主要内容变得更加不确定。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非但不是理性的, 而且还不能避免在他们的决策中引入某种偏见。而参与者的偏见会影响到基本面, 从而影响到现实的价格。

二、反射性的来源———人类认知的缺陷与易错性

索罗斯认为人类对真实的世界存在着认知的缺陷, 人类与世界之间互相影响的行为分为两种:认知和操控功能。认知和操控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射性产生的来源。索罗斯把人类寄望了解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动称为认知功能, 把人类试图影响改变世界的活动称为参与功能即“操控功能”。他认为正是两者的相互影响产生了反射性。

“当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同时运行时, 二者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在经由认知功能产生知识的过程中, 必须把各种社会现象看做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只有这样, 现象才会被当做事实, 观察者才会对事实做出相应的判断。类似地, 决策也需要基于知识才能产生理想的结果。然而, 当两种功能同时作用时, 现象就不仅仅包括事实了, 其中还含有对未来的目标和预期。同时索罗斯认为, 人类的认识天生是不完美的, 所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 用人类自身的经验处理认识现实反而使得现实更加复杂, 这样人类的决策无可避免地要存在易错性, 而他所重视的反射性过程正是易错性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三、反射性理论对危机的解读

索罗斯认为反射性在金融市场上体现得最明显, 也最适合研究。然而即便是在金融市场, 能被证明的反身性过程也是间歇出现的。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平常每天都例行发生的事件, 另一种是例外的反身性过程。后者很重要, 因为历史可能因此改变路径。索罗斯金融投资活动中重视的只是那些具有反射性的历史性事件。对于这种历史性事件趋势的准确把握让索罗斯的投资获得了惊人的收益。根据反射性过程的特征索罗斯将观察经历到的反射性过程分为暴涨暴跌、超级泡沫和循环往复的持续非均衡过程。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他运用反射性理论解读联合大企业繁荣、国际银行业危机及08年次贷危机的暴涨暴跌模型和超级泡沫模型。

早在2006年索罗斯对华演讲及座谈中就提到要警惕美国住房泡沫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在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初,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那只是一次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索罗斯就已经撰文呼吁: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前的危机标志着建立在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已经终结。这场危机宣告了持续25年以上的超级繁荣达到终点。索罗斯宣称:危机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很不寻常,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事实证明索罗斯确是走在了监管当局之前, 洞察到了市场的缺陷。

在对次贷危机的解读中, 索罗斯认为危机中存在着两个泡沫, 一个是房地产泡沫, 一个是所谓的长期超级泡沫。房地产泡沫遵循的是暴涨暴跌模型。暴涨暴跌首先始于一种流行的偏见和流行的趋势。在联合大企业繁荣的案例中, 流行的偏见是对每股收益快速增长的过度偏好, 而不去关注受益是如何获得的;流行的趋势是, 一些公司通过用高估值的股票收购其他市盈率较低的公司, 从而创造出每股收益高增长的能力。暴涨暴跌模型呈现出一种非常不对称的形状。它开始时速度较慢, 逐渐加速, 然后陡然下跌, 下跌时比上涨时要迅疾得多。在国际银行业危机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走势过程。它遵循了同样的非对称路径———在繁荣阶段缓慢开始, 逐步加速, 然后是真实性回归, 继而是朦胧期, 最后是灾难性的崩盘。

索罗斯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并不会趋于均衡, 所以就会不断地引发一些危机。由于每一次危机中发达国家信贷扩张时不对称激励, 把世界的储蓄吸纳到中心来, 使美国维持了长期的经常贸易赤字, 进一步累积了引发更大的危机的长期超级泡沫。根据索罗斯的理论, 超级泡沫从八十年代监管放松之后就开设发酵了, 超级泡沫中蕴含了三个趋势, 并且每个都至少存在一项缺陷。第一个流行趋势是信贷扩张在长期会永不停止, 这表现为房地产和消费贷款的贷款与价值比率一直不断上升, 也体现为信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趋势是应对大萧条而制定的反周期政策的结果。每当银行体系限于危机或者衰退隐隐若现时, 金融当局就会干预, 对处于危机的机构进行救助, 并刺激经济。他们的干预对信贷产生了不对称的激励结果, 这就是道德风险。第二个流行趋势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第三个流行趋势是金融监管的淡出和金融创新的加速。我们可以看到, 全球化同样是不对称的结构, 它有利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处于金融体系中心的发达国家, 不利于那些居于外围的欠发达经济体。人们并没普遍认识到中心和外围的不对称, 但是这对超级泡沫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元为全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因此, 美国能够追求反周期的政策, 采取大量进口, 财政赤字的经济政策。而发展中国家, 以及其他较弱小的发达国家却只能选择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索罗斯反射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并解读金融市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均衡理论的新的范式。反射性现象经常在金融市场中出现, 但并不是金融市场中的常态, 而像超级泡沫这样的反射性过程发生时, 它的持续影响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加长久。因为在超级泡沫中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回归的正常的接近均衡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确定性迅速增加。导致超级泡沫产生的根源———非均衡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创新的风险、道德的风险、监管的缺失等等依旧存在。每一次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都影响到了我们所处的现实, 貌似拯救经济脱离危机的救市良方也许已经酝酿了新的泡沫。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及他利用反射性理论对危机的解读, 主要的脉络和思路如下, 索罗斯从对一般均衡论的批判中提出了金融市场非均衡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量非均衡现象, 为此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反射性理论并将之运用于金融市场实以检验其正确性。索罗斯出色的投资业绩及超前的危机洞察能力证明了他所提出的反射性理论确有可取之处。他所构建的解读危机的暴涨暴跌模型和超级泡沫模型对于我们监管当局认识金融市场及调控经济危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市场非均衡,反射性,暴涨暴跌,超级泡沫

参考文献

[1][美]乔治.索罗斯, 王宇译.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美]乔治.索罗斯, 刘丽娜, 綦相译.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美]乔治.索罗斯, 孙忠, 侯纯译.金融炼金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9.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 要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 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 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均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论述着手, 认为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当代经济运行方式变化所带来的美国经济去工业化和虚拟化, 由此导致的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所致。

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理论阐述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银行信用、有价证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 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特征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表现为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虚拟经济既是以实体经济为其发展的基础, 相对于实体经济具有依附性和派生性;同时由于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其运行方式相异于实体经济, 因此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1.1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1.1.1 从起源的角度看, 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商品经济的一切秘密都隐藏在商品中, 因此, 分析虚拟经济也应从剖析商品开始。通过剖析可知, 能够虚拟化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形式即价格是其后一切价值符号的根源, 同时也是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基础。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伴随着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每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 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 有了利息, 然后得出产生这种货币收入的资本。”②随着收入的资本化, 虚拟资本产生并发展起来, 由此虚拟经济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1.1.2 从发展的角度看, 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

作为虚拟经济载体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根据实体经济中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 因而发行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制约着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尽管虚拟资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 因而也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需要。

1.1.3 从经济运行状况看, 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

虚拟经济是附着在实体经济上的, 靠从实体经济身上吸收养分来枝繁叶茂、发展壮大。如果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反之, 假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微观经济缺乏活力、结构失调等因素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 股价下跌, 资本市场低迷。

1.2 虚拟经济促进与制约实体经济发展

尽管虚拟经济决定于实体经济, 但是它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 即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又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 是一柄双刃剑。

适度发展的虚拟经济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适度发展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能够使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前景好、潜力大、效益高、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 能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能够推进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破产重整等产权交易方式创新,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经济效能。 (2) 金融衍生工具的适度发展, 能够实施套期保值, 开展货币和利率掉期业务, 促进基础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降低实体经济风险。 (3) 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 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服务业产值的方式增加GDP规模, 而且还能够提高就业促进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虚拟资本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 若监控不当, 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需求时, 会损害实体经济发展。 (1)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 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的收益会较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回报, 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虚拟经济领域,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2) 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引发过度消费和过度进口, 恶化国际收支; (3)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过程中投机活动盛行, 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盲目扩大信贷, 放大金融泡沫, 诱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2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概述

依据上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认识, 我们认为2007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 产生的原因在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当代经济运行方式变化所带来的美国经济去工业化和虚拟化, 由此导致的美国虚拟经济与实经济的长期失衡所致。

在资本主义占有制度下,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剩余价值。 (1) 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生产资料和生产愈来愈社会化了。 (2) 生产仍然服从于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 这种占有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家占有为前提, 劳动者只有在能够保证资本更快增值的条件下, 凭出卖劳动力换回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日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条件和手段, 但是, 由资本主义占有决定的对抗性分配关系却同时极大地限制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这是因为, “这种分配关系, 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要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②资本积累的结果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迅速增大, 资产阶级获得的利润迅速增加,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劳动者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 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社会购买力与产品增长的差额也随之迅速扩大。“生产力越发展, 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 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②在这种经济形势下, 为了刺激踯躅不前、提升乏力的消费力, 支持经济的增长, 美国采取了两种并行和互相促进的手段: (1)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鼓励居民大量借债, 在近几年来储蓄率为负值的条件下, 仍以寅吃卯粮的办法, 依靠日益增大的负债去提早兑现未来二三十年的消费能力, 以保证大量过剩产品的销路, 实现已经由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2) 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 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 以“高回报、低风险”为饵进行欺诈诱骗, 从世界各地吸引巨额资金。供美国国内放胆扩大消费, 并使金融资本获取惊人的巨额利润。正是这两种做法加剧了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 引发次贷危机。

2.2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之实体经济实证分析——实体经济衰退

关于第一种手段, 过度消费的后果是储蓄率降低, 经济增长率下降, 产生衰退。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1980年以来美国个人储蓄率呈现显著阶段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 平均在9%左右;20世纪90年代, 下降到不足5%, 2000年以来, 美国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 平均不到1%, 特别是在2005~2006年个人储蓄率连续两年为负值。而且, 这还是美国的平均数, 美国中低收入阶层个人储蓄率比这一数字更低, 基本没有储蓄。结果, 随着个人储蓄率的持续下降, 美国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1980~2000年美国GDP增长率还能保持约为3.12个百分点, 进入2000年以后, 美国全年GDP平均增长率只有2.3个百分点, 2007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仅达2%, 尤其是2007年第4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2%, 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为2002年以来同期经济增长率最低。

过度消费使得美国近年储蓄率过低甚至为负, 完全违背经济客观规律要求, 导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供求失衡, 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实体经济状况 (消费、储蓄、投资等) 决定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必须大体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所以, 过小储蓄率本身意味社会经济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未能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出现问题, 产生次贷危机, 继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于全面的经济、社会危机, 都是必然结局。

2.3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之虚拟经济实证分析——虚拟经济过度

关于第二种手段, 使得美国实体经济在不断衰退时, 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却在不断加深。这其中也不能忽略当代美国经济特殊的运行方式。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全世界的货币都不再有含金量, 全世界的货币都只沦为一种单纯的符号, 货币被彻底虚拟化了。这一做法保住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也使美元的对外发行不再有黄金储备的束缚, 金融资产替代黄金成了支撑美元国际货币的支柱, 只要有足够的债券、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 就足可以替代黄金以应付来自境外美元回流的压力。1982年以后, 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 逆差规模从1982年的55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8000多亿美元, 世界没有任何一个非国际本位货币国家这么做。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 卖出产品及资源得到美元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 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 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的美元金融资产, 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 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 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最终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得到破坏。

我们这里用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 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 从下表可以看出, 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的41.25%, 下降到2007年的18.70%;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8.63%上升到2007年的20.67%, 虚拟经济领域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比例上在整个GDP中都已经相当庞大。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 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辉煌, 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虚拟资本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 若监控不当, 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需求时, 会损害实体经济发展。以美国房地产市场为例。从1975年1月~2008年7月美国房价收入比的历史数据看, 美国居民对住宅价格的平均承受能力体现在房价收入比上就是8.4年。如果房价上涨过快, 房价收入比超过9年, 房地产泡沫就会破裂, 引发房地产市场危机。1979年和1989年美国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9年, 引发了两次储贷危机;而2004年7月~2007年3月期间美国的房价收入比平均保持在9.5年的较高水平, 2007年3月更是达到9.9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房地产泡沫达到历史高峰, 预示危机的爆发。到了2007年6月房地产泡沫被彻底刺破, 美国次贷危机彻底爆发。现实完全印证了上述分析, 美国房地产信贷非理性的扩张, 刺激投资者大量投资房地产, 进而引起房地产泡沫为本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无论是这次的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反过来都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例如, 亚洲金融危机后, 1998年第一至第四季度韩国GDP同比降幅分别高达10.2个、13.95个、13.22个和8.85个百分点, 马来西亚GDP同比降幅分别达9.17个、14.29个、17.41个和17.33个百分点, 印度尼西亚GDP同比降幅分别达12.04个、18.54个、21.3个和19.34个百分点;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5, 美国经济四季度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 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3.8, 这是近27年来的新低。英国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下滑了0.6个、1.5个和3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1.5%, 降幅超过上一季度的0.6%, 为自1980年以来最大降幅。根据GDP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则进入经济衰退期的定义, 这一数字标志着英国经济正式步入衰退。

3 启示

探寻美国经济体系出现的问题, 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 归根到底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1 科学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 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 (2) 要良好掌控虚拟经济的发展节奏和发展程度, 增强金融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 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可能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危害降到最低。

3.2 建立合理的世界金融新体系

这次危机一方面暴露了有美元主宰一切的世界金融体系的重大弊端, 另一方面也打击了这一不合理的体系。我国应该利用这个时机, 联合发展中国家, 通过必要的斗争和灵活的国际谈判, 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金融新体系, 以减少旧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侵害, 促进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建设出版社, 2003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3].张云, 刘骏民.从次贷危机透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J].东岳论丛, 2009, (9)

[4].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 2009, (1)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吴晓求.准确把握虚拟经济的适度性[N].上海证券报, 2009-03-31

[7].卢宇峰.收入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本质[J].统计与决策, 2008, (16)

[8].杨琳.从几次金融危机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中国金融, 2009, (5)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地缘政治,石油美元霸权

美国首先引起并传导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格林斯潘称其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众所周知,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全世界最完善的, 金融监管非常严厉, 金融市场相当成熟。那么, 人们不禁要问, 如此发达的金融市场怎么会突然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危机, 以至于美国的大多数银行都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全世界都受到影响呢?很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主要有: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过度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泛滥、金融监管不足、评级机构良心的缺失, 投资银行高管们的贪婪。G20峰会召开在即, 各国都有自己解决危机的思路, 欧洲各国主要是希望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主要是号召全世界联合起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而对加强监管并不是很着急, 对中国提出的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则明确表示反对, 声称美元仍然非常坚挺。由此可见, 这次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金融市场过度创新、衍生工具泛滥、金融监管不足、评级机构良心的缺失, 投资银行高管们的贪婪这么简单, 根本原因是美国利用控制美元和石油而推行霸权主义的恶果。

一、地缘政治学说介绍

1904年,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以《历史的地理枢纽》为题向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提交了一系列的论文, 这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说的开端。麦金德博士的一句名言可以解释这个学说:谁统治了东欧 (德国和波兰) , 谁就控制了腹心地带 (俄罗斯和乌克兰) ;谁统治了腹心地带, 谁就控制了世界岛屿 (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欧亚国家) ;谁统治了世界岛屿, 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继承了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 在20世纪70年代他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 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 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 你就控制住了世界。这句话总结了美国的强权哲学。美国大财团控制的政府在以后的对外政策中基本上坚持了这个原则。由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发现了杂交水稻, 使美国企图通过控制粮食而控制所有人的阴谋破产了。于是, 美国政府幕后的财团企图通过控制石油和货币而控制全世界。

二、美国建立石油和美元霸权

1.建立美元霸权。

1944年7月, 在美国新罕布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 会议达成了《国际倾向基金协定》, 根据协定, 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 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并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货币。20世纪70年代, 美国停止了各国用美元来美国兑换黄金。至此, 美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美国仅靠国家的信用向各国输出美元, 基辛格博士控制货币的梦想实现了。

2.建立石油霸权。

美国争夺石油的步伐从没有间断过, 先是美英石油公司联合打败了德俄, 然后美国又抢夺了英国的很多分额。二战之后, 美国已经控制了世界上很多石油, 但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 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 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但这不符合美国通过控制石油来控制世界的战略。因此美国向阿拉伯国家发动了战争, 2001年之后美国又以反恐为名, 向妨碍他控制石油的国家发动战争。

三、美国陷入金融危机原因探索

1.放松对金融监管的原因

美国政府为了控制全世界的石油, 不得不发动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战争又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极端反感和美国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这种反感在2001年9月9日终于爆发, 恐怖份子袭击了美国的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使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陷入了恐怖中, 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萧条。美国政府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不得不求助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 前提条件是放松对其的监管。从此美国的金融监管就更加松懈了, 那些投资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 华尔街的投资家们还向全世界推销连专家都看不懂的金融衍生产品。各种投机交易盛行, 在客户申请住房贷款时, 审查就是形同虚设, 导致美国住房贷款的风险非常大。

2.网络神话破灭、新的科技革命难以诞生的原因

美国政府深知一旦新的科技革命出现, 必将发生能源革命, 美国通过控制石油来控制世界的梦想就会破灭。因此美国不希望发生能源革命。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需要新的科技革命来推动, 因此美国政府把希望放在网络革命、信息革命上。网络、信息都是虚拟的, 极端的膨胀必将走向失败。2001年网络神话破灭使美国的这个想法落空了。

3.金融过度创新的原因

2001年网络神话破灭使美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创新被高度重视, 美国指望以金融创新来带动新的革命, 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 美国政府理所当然的认为在21世纪谁控制了金融, 谁的金融系统最发达, 谁就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端。至此, 华尔街的投资家们就大力发展令全世界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 并向全世界推荐。

对美国来说, 金融创新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通过大量的资金交易来控制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这样美国不仅控制了石油的生产, 还控制了石油交易的价格。美国通过控制美元和石油来控制世界来抑制其他国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前一段时间中国需要什么产品, 那种产品的价格就上涨的原因。

4.金融危机迅速向全世界传播的原因

但是美国人早就有了准备, 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武器, 那就是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元。因为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货币。其他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满足国内人们的生活需要从国外进口商品必须向进口国支付美元。因此每个国家都需要加大美元储备以支付进口商品。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的独特优势通过发行大量的美元, 来交换其他国家的商品供美国人消费。当美国发生危机时只需增加美元的发行就可以把危机转移到其他国家, 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倡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时, 美国总统奥巴马反应如此迅速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无论是放松对金融监管、新的科技革命难以诞生还是金融过度创新都是因为美国推行石油和美元霸权带来的恶果, 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为了维持世界霸权而控制石油和世界货币。

四、解决措施

1.改变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

改变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超国家储备货币、改变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人民币必须国际化。美国能够把金融危机迅速的转嫁到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因此必须改变美元的这种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世界元和俄罗斯倡导建立的超国家储备货币值得参考。俄罗斯建议, 这种超国家储备货币由某个国际金融机构负责发行, 并建议考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的特别提款权担此角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 当一项决定有85%以上的投票份额时才能被通过, 而美国的投票权份额就占了17%, 也就是说美国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美国能够转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我国有大量的国际储备, 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没有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必须使用美元, 这导致我国在发展初期必须要储备大量的美元, 因此必须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2.加快发展新能源

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源就是美国的石油霸权, 因此全世界需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以取代石油, 让美国的石油霸权希望落空, 这样美国就加入发展新科技的行列, 才能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使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每8年就发生一次的经济危机。另外, 如果美国没有石油霸权, 将大量减少军事开支, 减少财政赤字, 从而减少通货膨胀, 使经济能够平稳的发展。世界没有战争, 各国把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上, 有利于减少各国的贫富分化, 在全世界实现和谐社会。

3.加强国际金融监管

高度重视证券市场发展的安全性,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证券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的今天, 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专业性, 这就要求监管者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金融市场从业经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 各国监管当局应经常沟通。所有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进行监管, 对避税天堂、离岸金融中心加大监管力度, 把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 拿金融开涮 篇8

大佬们花天酒地把金融玩残了,苦就大家一块背。焦虑、愤怒、无助,这些都有什么用呢?不如我们把金融拿来好好娱乐一把解气,清除心理垃圾,保持心理健康。

金融危机,他们干的!

华尔街

导演: 奥利弗·斯通

主演: 邁克尔·道格拉斯/查利·希恩/达丽尔·汉纳

就是这个名叫华尔街的地方,用所谓的杠杆原理,撬动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骂它,但是这部《华尔街》过去是,今后仍是超棒的股市教科书——从经纪人到操盘手再到并购,最后想做一家企业,真不容易,比读《投行实务》要明细得多。当盖葛大帝直言不讳的对福巴德说“我不去创造,但我能拥有”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

无论如何,这是最棒的金融电影了,以其听所谓的专家在屏幕上喋喋不休,不如愉快的看看这部《华尔街》,听听震撼的股东大会演说:“各位女士先生,重点就在于⋯⋯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

信贷时代

导演: James D. Scurlock

这不是一部可以让你开心的电影,但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它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共鸣。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来自世界上信贷体系最发达的美国的现实——这仿佛是此次次贷危机的谶语。信贷行业的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到底是什么?金融对每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影片中的例子虽然是个案,但那也是事实。信贷充满着机会和危险,你刷卡的时候会想到这些吗? 风险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东西,这就是生活,诱人而残酷,美丽而丑陋。

股海沉浮

导演:詹姆斯·迪尔登

主演:伊万·迈克格雷戈

首先,这绝对不是一部大片,而是一部小制作。本剧以全球金融大户的新加坡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王牌”交易员尼克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导演詹姆斯·迪尔登,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这不是一部史诗般的人物传记,但意义在于生动的看看指数、股价是怎么被人家操纵的,就知道在股海中基本面分析不是救生艇。

股票分析员

导演: Ben Younger

主演: 乔万尼·里比斯/范·迪塞尔

你讨厌投机者吗?这就是一个金融投机的故事,完全不同与《华尔街》的感受。一位中国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这样评论这部电影:刚入学的时候教授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过是一群西装革履的骗子,就像这个故事里面一样。“裂缝”就是我们的追求,股票本身毫无价值,炒卖投机才是利润。而普通人诸如你我看后的评论可能是这样:如果你第一天进去,不知道怎么玩的,也就算了。知道了还接着干就是王八蛋。

股票分析员,都是魔鬼吗?

金融危机中的人们

当幸福来敲门

导演:Gabriele Muccino

主演:威尔·史密斯

电影里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花哨的剪辑,也没有精彩的配乐⋯⋯但是却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足以令我们深深感动的好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单亲爸爸,在经济危机中因为事业失败穷途潦倒到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重担的故事。支持他咬紧牙关的最大动力,除了宝贝儿子外,就是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这是一部可以让你先心碎然后深深感觉温暖的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危机。

如何抢银行

导演: Andrews Jenkins

主演: Nick Stahl/Erika Christensen

杰尼克斯是个毫不起眼的青年,在经济萧条的美国,无所作为,生活拮据,身边没人关心。杰西卡则是一个对于自己的平凡生活很是厌烦的银行雇员。两个毫无牵连的人,在某一天,一场出乎意料的银行抢劫,使两个人的命运产生了交集,他们被迫共同在劫匪与警察之间进行周旋。其中机智的对白在警匪之间的周旋中,不乏对于银行家和投资商人们投机取巧的冷嘲热讽。会不会穷得想抢银行呢?拜托,看看就算了。

银色快手

导演: Thomas Michael Donnelly

主演:凯文·贝肯

一位股票经纪人在一次交易中,赔光了所有的资产,被迫转到了自行车快递这个行业,开始快递生涯。惨吗?热爱自行车的主人公却不这么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他悠闲的过着风驰电掣,云游四海的快递生活。换一种生活,找回失去的勇气和梦想,人生还是可以快乐的过。

愤怒的葡萄

导演: 约翰·福特

主演: 亨利·方达

40年代的伟大电影,但从来不缺粉丝。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这是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好莱坞电影,但它没有个人奋斗、黑帮火拼、种族冲突、政治陷阱和嬉皮嘻哈。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广大农民陷入绝境。穷困潦倒的乔德一家,被迫背井离乡。当约翰一家濒于绝境时,突然一跤跌进了理想国:在名为农业部设立的保护所里,没有警察,人人自治,社区由选出来的代表管理,人们靠为社区劳动谋生,有卫生设备,有孩子们的学校。

多辛苦,我们也能走出去!

铁拳男人

导演: Ron Howard

主演: 罗素·克劳/芮妮·齐薇格

布洛克是一名过气的拳击手,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当他的拳击生涯走下坡路后,紧接着而来的是生活的拮据和入不敷出的家庭状况。布洛克放下自尊去排队领取救济金,却挡不住严冬的即将来临,家里食物短缺,生存问题迫在眉睫。布洛克终于决定重上拳击台,这是他可以挽救家人的唯一办法。他在比赛中英勇挥拳,为了男人的尊严,为了家人的生活。是的,为了生活,请紧握你的拳头。生活总有不公,但是“请用你的手而不是你的嘴”去面对。

从心开始

导演:迈克·宾得

主演:亚当·桑德勒/唐·钱德尔

生活总会有很多的意外,足以把我们都变成精神病,Charlie和Allen就是两个极端的例子。Charlie因为一场灾难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而Allen则在压抑的家庭生活里被折磨地发疯。所以Allen帮助Charlie也是在帮助他自己。电影慢慢的节奏,并不逼着你去找寻什么答案,可以跟着Charlie和Allen一起变快乐。开心的时候就骑上滑板车满大街溜达,打游戏机,不高兴的时候就带上耳机把自己隔起来。他们都在不断地尝试通过他们强大的内心来治愈自己的精神病。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导演:比德·里温

主演:索拉·伯奇

什么是理想的力量?丽兹就是榜样。Murray的真人故事被搬上大银幕,成就了主人公丽兹。父母都是吸毒者,父亲还是流浪汉,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在母亲死后,无路可退,她只有两条路,要么和CHRIS一样去做妓女或者小偷,要么去拼命,虽然这不一定有结果。我们从来没有像她一样无路可退过,我们总有第二选择,没人告诉过我们生活会如此残酷,包括生活本身。她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读所有最好的书,用她所有的潜能去做这件事。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篇9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金融危机会不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危机理论金融危机论文 篇10

2007年2月, 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随之开始蔓延,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震荡。2008年9月, 美国先后爆出AIG、雷曼兄弟、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危机, 逐步将次贷危机演化成金融危机。但在这场灾难中损失惨重的金融界, 不仅没有深究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反而率先将矛头指向会计界, 并指责其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然而, 会计界却无法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会计所特有的极其广泛的经济后果。当会计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价值也越来越高时, 会计信息的供应却与用户需求的差距逐渐拉大, 此时的会计价值总体水平明显偏低, 若不及时改变会计政策, 在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等方面则会不断呈现出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

二、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

事实上, 在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会计信息已经呈现出大量的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 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 及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数量不足等诸多方面。

(一) 会计信息的质量缺陷。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市场和企业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保障, 也是会计信息的生命。然而, 当管理层能够操纵公司盈余时, 股票选择权的诱惑, 使得这些管理层人员无所不用其极地创造公司经营绩效、拉抬公司股价, 通过提早认列尚未实现的收入、隐藏负债及其他新颖的会计手法, 提高公司的年度盈余, 使其股价上涨。这样, 除增加了个人的分红外, 更能借着“盈余管理”, 在公司股价上升时, 行使其选择权而将股票脱手, 换取大量钞票。如AIG曾在30笔保险交易中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高达30亿美元的会计错误, 潜在的错误涉及5个年度, 其中包括应收和所得的过早的认列, 以及将应偿债务从公司账目中转移。这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的频频上演, 逐渐瓦解了人们对会计的信心。

除此之外, 公司内部还常常会对于一些重大信息不公开或刻意隐瞒, 从而误导投资人并造成投资人的损失。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 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重要的质量特征。然而, 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 是按照“公共选择”的思路, 权衡“公共利益”后的结果。相对于众多信息用户来说, 只可能满足一个基本的“度”。但是, 仅提供一套单一的财务信息满足如此众多的使用者的需求, 即使可能办到, 也是相当困难的。作为一种价值会计, 许多对信息用户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不符合确认或计量的条件未能进入会计系统, 使得公司内部即使对于重大信息未公开或刻意隐瞒, 监管机构也难以察觉。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虽然我们已有许多信息, 用于分析产品的绝大部分数据都可以获得, 但在某种意义上,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信息, 再加上金融产品的复杂性, 投资者在没有其他代理机构协助的情况下, 无法做出适当的评估。即便是最老道的分析者 (如评级机构) , 也可能无法做出全面完善的分析。因此, 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加大披露力度就能解决的。比如, 当前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雷曼。雷曼主要是以债券和债券衍生品为主要业务方向, 特别是其九十年代后期发明了信用风险转移类的衍生品, 形成了许多与次贷纠结的信用衍生品, 一旦借款人不能还款, 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像这种新型金融衍生品, 投资者本身很难判断评估, 加上公司报表又极少披露那些足以体现该类信用衍生品可能产生的风险的相关信息, 致使投资者不得不相信评级机构和那些公开的信息。

但是, 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而且企业的信息披露是在政府的强行管制下进行的, 所以对于充分披露各类使用者决策所需的信息, 企业本质上是排斥的, 尤其是当该类信息容易导致企业的劣势, 使其经营战略、目标、重要合同、创新能力等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时, 企业便会改变一贯使用的会计政策来降低企业的风险。经过这些改变, 企业的报表数据无法与以往的会计数据进行对比, 也失去了同类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的可能。通常情况下, 与非拖欠公司相比, 拖欠公司更多地改变了他们的会计政策;同样的, 与没有次贷衍生品的公司相比, 含有次贷衍生品的公司更喜欢改变他们的会计政策, 使得公布的会计信息对公司更有利。一旦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 创新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更依赖信息评介机构所作出的判断。

(二) 个性化信息的缺少。

除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外, 会计的价值还在于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的信息数量。当一年一次的综合财务信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 中期报告、分期报告便应运而生, 这些都是通过量的增加来提高会计价值。但是, 当创新产品占据金融市场时, 新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会计能否在量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才是评价会计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个性化的信息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进而降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优化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

问题是金融市场机制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缺陷。事实上, 金融市场上近十年来的显著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产品, 这些金融创新回避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促进金融资产支持的贷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全球投资者尤其是美国投资者愿意购买贷款支持的资产, 而这些贷款的贷方对象却是美国一些信用极低的借款人?因为就在此之前, 投资者还将私募发行的按揭支持证券所获得的信用评级几乎等同于政府支持证券的隐含政府担保。令人吃惊的是, 93%的按揭支持证券被两大主要信用评级机构评为投资级。而截至2007年9月, 这些贷款18%都违约了, 导致很多评级较低的按揭支持证券变得一文不值。当违约率越来越高时, 这些投资者们终于发现, 评级机构的所谓评级只代表他们的一种观点或看法, 与实实在在的担保不可同日而语, 完全依赖这种评价并不能使投资者避免投资风险。

当可靠性不强、相关性不足、可比性不够以及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信息较少等诸多会计价值预警信号出现时, 会计价值的实现程度已经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距甚远。但是, 当会计实务发出这些信号, 要求改进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时, 人们却依然采用已失去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都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这种恶性经济增长状态被打破时, 正向的循环机制出现逆转, 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次平衡阶段。

三、会计价值危机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广泛经济后果, 我们必须在会计价值出现危机预警信号时,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完善会计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价值水平。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 会计监管的力度直接关系到会计价值水平的高低, 而会计监管始终面临着重大挑战, 即极其庞大的监管对象与有限的监管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 缓解这一矛盾应尽量扩大会计监管涵盖的范围,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威慑效应。在完善会计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金融创新产品的各相关因素, 尽可能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进行判断, 对各种可能违反会计规范、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和机会, 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 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罚,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 防范风险, 建立有效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

1、建立短期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应用, 为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尽量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 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实现集成和同步。因而, 在建立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之前, 企业将业务数据实时输入企业数据库, 实时更新相关余额,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信息用户不仅能得到标准化的财务报告, 还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既包括历史信息, 也包括未来信息;既可以是货币性信息, 也可以是非货币性信息;既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用户既可以要求企业会计按自己的需求供给信息, 授权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从企业数据库提取数据自己加工, 从而使信息与自己的决策完全相关。

2、建立长期会计价值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会计价值预警系统, 在建立了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之后, 企业对危机信号 (如出现可靠性不强、相关性不足、可靠性不够、个性化信息较少等) 的监测数据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受损的程度。

(三) 对金融创新造成的会计价值危机及时进行恰当处理。

应对会计价值危机的具体方法: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 建立金融创新风险基金。在损失发生以前, 以预提的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应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基金。二是损失发生以后, 对于损失的金额, 一部分可直接从已经建立的风险基金中列支;另一部分分次计入经营成本, 尽量减少金融创新造成的会计价值危机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

四、会计价值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 层出不穷的衍生品拉长了资金链条, 使企业风险加大。客观地讲, 金融创新是在不断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面对金融创新, 会计的变革如若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会计价值就会在未来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由于会计所特有的经济后果和越来越高的会计价值, 当下一次金融危机来临之际, 会计将再次背负替罪羊的身份。

学习借鉴以往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研究探索出避免金融危机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是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还存在着很多困难有待解决, 但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价值, 认真做好危机预警的应对工作, 才能保护好企业免遭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解除会计的替罪羊身份。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产生与普及, 会计价值在不同程度地满足着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然而, 在金融危机下会计价值具有越来越高的期望和广泛的经济后果, 为此有效解决会计价值危机迫在眉睫。本文依据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会计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以及会计价值危机的处理三项应对措施, 用以提高会计价值水平, 预测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会计价值,价值危机,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峰, 司世阳, 路之山.会计的社会公用.会计研究, 2009.1.

[2]申香华.会计价值的理性认识与回归: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框架.会计研究, 2009.

[3]尹伟青.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财务月刊, 2009.3.

上一篇:优良产品的设计标准下一篇:爆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