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锻炼十篇

2024-07-05

健康锻炼 篇1

冬泳指的是:冬季综合标准下的自然水域的游泳, 即冬季气温在十度以下、水温十四度以下的室外水域游泳活动。有那么一群人, 尤其是不少中老年人, 他们盼着冬季能够跳入冰冷的水中, 来一次真正的冬泳。冬泳究竟有什么好处让他们乐此不疲?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户外冬泳?本文为你一一道来。

冬泳时, 冷水对皮肤的刺激, 使得皮肤的血管急剧收缩, 一次大力收缩后, 必定会有一次相应的舒张, 这样血管一张一缩就能很好地改善血管弹性, 使人体能更快地适应这种冷热交替的变化。所以, 冬泳又被称为“血管体操”。同时, 人在游泳时身体处于水平状态, 心脏和下肢在一个水平面上, 使得血液从大静脉流回心房时不必克服重力的作用, 为血液循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此外, 冬泳还能加强人体呼吸器官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芬兰奥卢大学的专家皮尔科·胡图宁认为, 在冬泳过程中, 人体为抵御寒冷而产生的大量激素, 特别是肾上腺素, 会使冬泳者精神振奋, 身心得以放松, 并能增强人们承受其它病痛的能力。芬兰坦佩雷大学的马尔库·奥亚宁教授对数百名冬泳者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也表明, 许多患有慢性病的冬泳爱好者, 特别是中老年冬泳者, 坚持冬泳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在体力和心理上很少有不良症状。

参加冬泳, 提倡从夏、秋开始游泳, 逐步过渡到严冬, 这是因为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冬泳是冷水锻炼的最高形式, 由于要经受低气温、冷水的挑战, 又要在水中进行活动, 对人体刺激的强度非常大, 所以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目前我国冬泳爱好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冬泳者在冬泳前应了解科学、安全冬泳的注意事项。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冬泳对大脑皮层调节能力的影响

寒冷刺激人体皮肤时, 温度觉感受器借助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皮层, 又即刻反射到身体产热系统。此时神经系统围绕着热量消耗采取一系列对身体的保暖措施。如交感神经兴奋, 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使肺活量增加;消化功能的活跃, 使合成代谢增强, 为热量消耗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冬泳对人体肌肤的影响

冬泳者明显提高了肌肤耐寒度。人体皮肤内有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等浅感觉感受器。因为冬泳时皮肤受到冷水刺激后, 皮下血管立刻收缩, 其表层皮肤体温下降当皮下血管舒张时, 其表层皮肤体温上升。如此反复运动, 能使皮肤表层血液循环加快, 加强了皮下组织的营养供给, 使皮肤健康红润, 有光泽, 富有弹性, 大大提高了人体耐寒能力和对各种寒冷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 冬泳消耗大量的热量。同时, 冷水对皮肤和肌肉的冲击和按摩的作用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防御细菌的侵袭, 提高了皮肤的各种功能和抵抗力, 从而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3、冬泳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冬泳者在冷水里锻炼时, 体内散失了大量的热量。人的平均体温是36℃。水温若是0℃, 就是相差36℃。再者, 冬泳者入水后, 水的导热是空气中导热的28~32倍, 也就是说, 同等的运动量, 在0℃空气中机体赤裸比着衣散热更快、更多。而在水中运动, 体内散热比其他着衣运动 (如跑步) 约快35倍左右。换句话说, 冬泳的运动散热量, 大约相当于在陆地上跑步运动半小时的散热量。而冬泳的健身效果, 因身体出汗少, 体内矿物质不流失, 时间又短, 故效果比陆地运动好。

4、冬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冬泳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呼吸功能。经常参加冬泳锻炼的人, 能动员更多的肺泡参与呼吸, 同时能增强和改善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和耐力。人在水中卧式呼吸时, 胸腔和腹部都受到水的压力, 此时, 膈肌的上提下降受阻, 于是给呼吸带来了困难, 呼气和吸气必须要克服水的压力才能实现, 这有利于锻炼呼吸肌的功能。因此, 长期的冬泳锻炼能使吸气肌和呼气肌的功能得到改善, 增强肺组织的弹性和胸廓的活动度, 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 增加机体的吸氧能力。同时每分钟的呼吸频率相对减少, 使呼吸更深长、平稳、均匀和有力, 以提高肺活量。

5、冬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冬泳是人向大自然挑战的运动, 是强迫自我适应在高寒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活动。所以冬泳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 而且也是对人的意志与心理承受能力的磨练。因为冬泳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里就包含着意志和心理承受的持久性。

冬泳这一人群心理指标得分较高, 性格趋于理智、意志型。冬泳能磨练人的意志, 陶冶人的情操。冬泳能扩大人际交往, 增进友谊, 使人格更加完善。冬泳运动不但能健身, 而且还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 激发人们的激情, 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6、冬泳对人寿命的影响

人类的寿命可能与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人体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对温度尤为敏感, 当人体温度稍有降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就会随之降低,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处寒带的北方人比热带南方人晚熟的相对长寿原因之一。长期冬泳的人, 已适应了低温或寒冷, 冬泳时体温处于低限, 这样就降低了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速度, 有利于延年益寿。

三、结论

1、人体通过冬泳锻炼, 促进了新陈代谢, 可以改善睡眠, 提高食欲, 有助于促进人体健康。

2、冬泳对机体的免疫能力、呼吸系统、供能系统、心血管系

统均有积极影响, 从而改善人体各项生理指标, 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保证人体生理健康。

3、冬泳锻炼能使人体肌肤红润、光泽, 富有弹性, 符合现代

人的审美观点, 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追求健康、健美的心理需求。

4、长期坚持冬泳运动的人群, 在战胜寒冷的过程中培养了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5、冬泳可影响情绪、调节心理。机体的“应激效应”引起内

分泌系统激素的相应变化, 并通过中枢神经作用于各器官, 直接影响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利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摘要:冬泳作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 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 阐述了冬泳的锻炼价值, 探讨冬泳运动对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等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广冬泳健身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冬泳,锻炼,健康

参考文献

[1]殷志栋, 陈庆合.冬泳对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5) .

[2]腾青, 姚峰.冬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11) .

[3]张宝苍.冬泳健身揭秘[M].北京: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1999.

[4]张俊杰, 聂平.冬泳与微循环[J].中国微循环, 2000, (3) .

健康锻炼 篇2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 健康备受关注, 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 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 这是早期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 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未能涉及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 同时, 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1 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 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 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 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 消化液的分泌加多, 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 有利于增强体质。

2.1.2 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 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使之思维敏捷, 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1.3 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 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 骨变粗, 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 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 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 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 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 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 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 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 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 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 防止肥胖症。

2.1.4 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

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 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 (即心肺系统) , 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 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 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 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 如果体育锻炼违背了客观规律, 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 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 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 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 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2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就是遵循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规律以及人体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成效的身体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提高人们机体的适应能力,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2.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 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 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 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 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现代的健康观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状态。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 还具有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修炼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 , 不仅从身体上, 也从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

[2]胡红, 夏思永等.大学体育 (理论教程) [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08

[3]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耐寒锻炼益健康 篇3

一、冷适应锻炼。冷适应锻炼可先从洗冷水脸开始。一旦手与脸接触冷水后,大脑皮层便立即兴奋起来,指挥全身各个系统加强活动,增热以适应寒冷的外部环境,畏寒的感觉便会大大减轻。持之以恒,肌体的耐寒能力便可增强。

二、少衣多浴。沐浴是利用自然力对人体的适度刺激和自我保健的重要手段。浴后感到温暖舒适,少穿点衣服也不觉寒冷。进行冷水浴更有裨益,冷水浴被视为血管体操。

三、穿衣的基本原则。平时着衣要“上装稍薄下装厚”。下装稍厚,可以增加肌体产热,增加下肢体温,使全身热量平衡。俗有“牛怕冻角,人怕冻脚”,“上暖不如下暖”之说。

四、注意暖足。足称为“人的第二个心脏”。足部汇集人体12条正经中的6条经脉,因此对足保暖更为重要。早上用热水洗足,可健脑强身;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足,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雨中散步也健身

近几年来,在欧美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新的健身热潮——细雨中散步。人们冒着毛毛细雨,或是夫妻偎依而行;或一家老少“倾巢而出”;或在街上溜达;或到广场漫步;或去公园游赏。他们边谈笑、边赏景、边嬉耍,悠然自得。在这蒙蒙细雨中徙步行走20—30分钟,个个显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据研究指出,在细雨中散步有许多平日散步所望尘莫及的益处。蒙蒙细雨,不仅能使树更青、草更翠、路面更洁净,而且能消除尘埃,使空气更清新。因此,在现代都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呼吸雨后的新鲜空气就显得更为宝贵了。

健康锻炼 篇4

人人运动,终身健康。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音符让音乐有了旋律,运动让生命充满健康。

勤学砺志;从我做起,锻炼身体。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学子竞风流。

体育陪我行,快乐伴一生。

健体魄强素质,促发展上水平。

济师精英,顽强拼搏。

鸣奏青春旋律,抒写运动乐意。

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加强体育锻炼,展现青春风采。

运动显示力量的美,健康显示身体的美。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骄子竞风流。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于拼搏。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凌云赛场,斗志昂扬。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互惠共生 篇5

一、学情调查, 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身心都处于成长关键期, 心理极为敏感, 往往会因为自信心不足、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导致严重后果。教师要在体育运动之前做好学情调查, 掌握班级学生体育运动取向和心理健康情况, 要走近学生群体, 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 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交流。特别是要掌握学生运动喜好, 为后面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教师与学生亲切交流, 也能够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担忧, 缩短师生距离感,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相关调查可知, 人对客观事物有较为敏感的态度体验和反应,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够对体育锻炼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消极的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人的正常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发起来, 其锻炼效果自然会是事半功倍的。

二、科学设计, 提升体育运动适配性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也呈现多元化。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时, 不仅应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还要采用多种手段, 激发少部分学生参与热情, 提升体育运动的适配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魅力, 关键要看教师能不能将这种魅力展示出来。一旦方法对路, 学生自然会由不喜欢转变为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 其吸引力大, 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大。教师还要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体育锻炼项目, 这样就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的, 平时交际能力较弱的, 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或者是推荐游泳、溜冰、拳击、摔跤锻炼项目, 让其不断提升勇气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对于处事优柔寡断、不够果断的学生, 可以设计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锻炼项目;对于太过急躁、感情容易冲动的学生, 可以设计棋类、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骑车等锻炼项目, 这类锻炼能够帮助学生训练情绪稳定性。对于自卑、胆小、缺少自信心的学生, 不妨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如跳绳、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锻炼内容, 循序渐进式训练, 也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三、正确引导, 关照学生运动差异性

教师在具体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 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不仅要给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训练方案, 还要在具体指导环节作出个性化应对。教师要特别关注个性较强的学生, 如性格过于内向、脾气暴躁, 甚至孤僻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这些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师在引导时, 要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 不给学生造成更多心理压力, 注意调节气氛, 消除学生敏感性心理反应。体育锻炼时, 教师引导要注意抓住适宜的切入角度。如韵律操,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现代韵律操形式多样, 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 教师要率先垂范进行表演, 还要鼓励更多学生单独表演, 甚至用录像手段将视频进行多媒体播放, 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制定规则, 培育学生锻炼自觉性

初中体育课课时有限, 如果指望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指数, 那恐怕是行不通的, 毕竟课堂容量有限, 教师还要关注其他教学维度目标。如何让体育锻炼形成不成文的规则, 而且是学生需要长期坚守的运动习惯, 这是体育教师需要考量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形成非一朝一夕, 利用体育锻炼矫正其心理疾患, 也不能单凭每周这有限的体育课, 需要经常性、持久性坚守体育锻炼, 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每天的必修课, 这样才能发挥体育锻炼的功效性。如长跑运动, 这是一项需要坚强意志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每天都坚持长跑当然不现实, 但每天都有一定运动量, 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利用早晨时间进行跑步训练,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身体素质规定具体的量, 几百米、一千米、两千米……, 只要能够达成训练效果就可以, 让班级中自律性强的学生带头, 鼓动其他学生积极跟进, 这样就有可能形成良好运动环境。学生参与性提升, 运动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浅谈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6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 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 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1. 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 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 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 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 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 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 打排球接发球时, 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 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 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 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 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 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 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 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 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 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 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 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 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 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 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 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 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 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 促使心脏机能提高, 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 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 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 使骨密质加厚, 骨壁增厚, 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 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 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 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 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 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 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 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 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 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 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 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 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 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 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 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 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 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 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 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 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 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 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 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 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 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 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 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 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 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 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 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 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 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摘要: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 得出了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得到最佳发挥;能使人精神愉快, 心情舒畅;有益于人的心理功能的提高, 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以及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重要结论。笔者提倡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灼芳, 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6) .

[2]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 .

健康锻炼 篇7

一、相关概念及心理健康标准解析

1. 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 指的是课堂学习之外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和调节精神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这种身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心, 而且可以发展人际关系。身体活动是一种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运动, 其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二是对体制有积极的影响;三是能量由高到低变化过程的消耗。

2.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表现为衰弱和没有疾病, 更重要的是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状态, 也因此促成了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也有学者将此“健康”定义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指的是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二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在环境条件和本身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即把个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归结为心理健康, 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人马洛斯对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马洛斯的心理健康标准共有10条:有足够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理想和生活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和谐完整、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控制和发泄情绪、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要求, 这10条标准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广泛引用。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特点

1. 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当今学校体育中, 体育课堂教学己经不能满足学

筅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牛进平

生身心发展需要, 因此课外体育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不仅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巩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丰富学生学校生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还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课外体育锻炼促进素质教育向前推进。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不受空间、器材限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故而能使学生在不受太多制约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体育潜能, 提高学生学生的自觉锻炼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课外体育锻炼是改进教材、优化教法的纽带和桥梁。教师把新的教材、教法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实践, 有助于课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体育内外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较好地验证体育教学的改革效果。

2.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外体育锻炼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以及特长;是以有安排、有组织的获得感性认识为主的锻炼形式;灵活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具有计划性、课余性、自主性、多样性、实践性、指导性、制宜性、独立性、扩展性、补偿性等特点的锻炼形式。

三、课外体育锻炼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依据

对学生来讲,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锻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 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我国学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学术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不断深入的认知体育功能,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论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程也有较大发展, 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纪宏、东北大学教授王宝森、华东师范大学留美博士季浏等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其中留美博士季浏的相关研究受到普遍推崇和认可,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智力、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治疗心理疾病等六个方面。

四、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1. 促进学生心理发育

体育锻炼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 从感觉开始, 在大脑皮层主导下所进行的一种随意运动, 它是以人体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性活动。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必须加倍重视的教育领域。处于学习紧张氛围之中的学生,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并随时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育。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较好的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手段, 更是消除成长和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

2. 改变学生心理状态

健康个体进行体育锻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不仅能陶冶情操, 还能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国军在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与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研究报告中通过实验得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远远大于不自觉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方式;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幻想”方式。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993年, 吕红斌就提出: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取良好的心理效应类似于医学上标准的心理疗法, 这种心理效应分为两种:即身体锻炼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和身体活动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韩旭、毛志雄归结出身体活动可产生以下情绪效益: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改善心境状态、产生如跑步者高潮以及行为流畅等良好情绪。

3. 推动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体育运动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 锻炼过程、竞赛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修养和魅力以及认知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认识, 提高各种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一个人如果心理健康, 就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具有热情、宽容、友爱、团结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过程也是集体之间、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这种交往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体育运动中增进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体育运动的公开性和集体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融洽、良好发展、团结协作, 推动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4. 树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毋庸置疑, 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提高运动技能技巧、增强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的过程。当参与竞赛并取得成绩后, 认识和情感体验便会自然而然的使人产生自我成就感、幸福感和愉悦振奋感。具备强烈的成就意识和果敢顽强的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些优良品质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体现在人的价值方面, 因此使得体育成为了备受关注、影响广泛的一项事业。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使有抑郁情绪的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获得心理满足, 使他们重新认知、把握和提升自我, 增强自信心, 消除忧郁, 从而成为朝气蓬勃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青年一代。

5. 治疗心理疾病

1990年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提出:体育锻炼己经成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参加体育锻炼频度越高自我反应引起的生活和心理紧张度就越低。现代社会, 生活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许多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演化为孤独、忧郁等心理障碍。有学者曾经对1750名心理医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有6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手段;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预防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学生经常参加课外锻炼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 从而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从锻炼中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并获取心理满足, 从而降低焦虑, 摆脱悲观压抑的消极情绪, 消除忧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3) .

[2]殷恒婵, 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体育学科, 2004 (6) .

[3]刘丽等.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

居家巧锻炼,晚年保健康 篇8

“五脏俱全”的家庭健身房

有了老胡头与周奶奶的前车之鉴,做完七十大寿后,我决定放弃户外锻炼,转而摸索起室内锻炼的途径来。

经过一番考察,我惊奇地发现,自己两房两厅50来平米的家实际上就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健身房!朋友们看:首先,大床上可以做做仰卧起坐、俯卧撑,预防将军肚,远离冠心病、高血压等(编者注:虽然前述两项较运动效果较好,但由于比较激烈,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慎做或不做);其次,门框可以当做单杠,两手扶住门框、身体稍倾斜做做伸展运动,可预防老年驼背;再次,还可以将客厅当舞房,和老伴跳跳交谊舞。至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花草盎然的阳台,更是极佳的健身场所,早晨可以在此做做操、打打太极拳……

觉得独自锻炼枯燥单调?——找个健友吧

我的室内健身,一般从早晨开始——先做准备活动,待四肢活动开后就在阳台上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有时还在网络上和棋友们下下棋、练练脑力。午休起床后,拉拉琴,跳跳独舞,如迪斯科慢摇……

这样锻炼了一段时间,效果虽很好,但总感觉像缺了一些什么。一找原因,哦!原来是自己一人锻炼寂寞单调,枯燥无味。于是,我开始寻找“健友”。

首先,我打起了老伴的主意:以前买菜做饭、搞卫生都是老伴一手操办,弄得她想锻炼没有时间;于是我主动承担起家里清洁卫生的重担,天气好的时候还和老伴一起去买菜,有时也会做几个拿手菜,这样不仅减轻了老伴的家务负担,而且她也有时间锻炼了。我俩玩得最多的就是在餐桌上打“微型乒乓球”,力道要恰到好处,用小了劲球不到位;稍用大点劲,乒乓球就会出桌。这活动非常有趣,特别适合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玩。

如果老伴没有时间,我就打电话找一同退休的老张来家健身、下棋,或我拉手风琴,他拉小提琴,我俩来段《最美夕阳红》、《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顿感精神焕发、返老还童!

室内健身越高龄越合适

通过一段时间室内健身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室内健身有室外健身不可替代之处——一不受天气影响;二可随时随地休息。当老人因体力不足不能外出锻炼时,室内锻炼因其运动量小、动作轻柔、安全系数高而使老人的健身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总之一句话:室内健身越高龄越合适。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篇9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称:

年级:

学 生 姓名:

学号:

课 程 老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9级王明瑞2009212360完成时间:2012年12月31日

体育锻炼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影响探究

——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作者姓名:王明瑞作者学号:2009212360

摘要: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当前赤壁一中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要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释放毕业班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只有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毕业班高中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赤壁一中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而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1]。有关运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抽样访查来进行研究。赤壁一中共有30个毕业班(包括复读班),共2000人左右,对其中5个班(30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交谈。

三、主要结果

(一)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境,能够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以及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比较重的抑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二)6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获得良好情绪的体验,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多数会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情便会感到舒畅,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6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比如参加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参与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心,是学生心境平和,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观察和相处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

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自身的感受告诉自己,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沟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赤壁一中高中同毕业班的学生中的那些参加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跟实习的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谈话知道他们与各科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很少会跟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发生矛盾。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体育锻炼亦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健身房以及各种运动处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坐车了巨大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和谈话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重视体育学科的开展和发展,虽然实施了新课标改革,但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还是没有提到一个足够高的角度。造成了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里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失去了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五、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部应提倡把体育纳入高考的评分体系中,通过强制性来提高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形成相应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科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从理论和实际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

六、结论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 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及时的了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3]。通过对赤壁一中毕业班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使学生一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习乃至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七、参考文献:

[1];

[2]李慧娜,王光,健美操对高中生情绪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体音美教学,2008;

[3]倪 刚,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6月(总第94期);

[4]肖 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贵州体育科技,2 008年9月,第3 期(总第92 期);

[5]尹春刚,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0月;

[6]李富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7卷第13期;

[7]赵红伟,孙丽华,白世新,高校不同专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2009

年3月,第7卷第3期;

健康锻炼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两所大学一到四年级学生共260人, 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4份, 有效率为90.6%, 其中男生112份, 女生122份。份, 有效率为90.6%, 其中男生153份, 女生147份。

2、研究方法

2、1 测量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PARS—3) 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 (本次使用经周家骥教授、卢昌亚教授等专家的认可)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 L.R.编制 (1975) , 此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 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具有良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3]。

2、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课堂纸笔测试, 按各问卷指导语填写, 两张问卷依次进行, 当场完成并收回。

2、3

数据统计软件SPSS12.0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分布情况

现统计如表1:

本次测试得出以下结果:从总体来看, 以SCL-90总均分或有一项因子分大于1分为存在轻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 共有85人, 占36.3%;以SCL-90总均分或有一项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为存在中重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为11人, 占4.7%。

SCL-90因子分中 (见表1) , 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3%—22%, 其中强迫症最为明显, 达到22%, 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为14%、抑郁12%、敌对9%、偏执7%、焦虑7%、躯体化6%、精神病性5%、恐怖3%。

2、是否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

将“一般来说, 除了上体育课外, 你是否自觉并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 回答“否”的, 确定为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组, 回答“是”的, 确定为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 采用单因子多元方差分析 (见表2) 。

注:*P<0.05, **P<0.01

结果表明: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阳性项目均分1.50显著大于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阳性项目均分,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九个因子分中都没有差异;在阳性项目数和量表总分、总均分 (总症状指数) 上也没有差异。阳性项目均分反映的是阳性症状痛苦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自觉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阳性症状痛苦水平, 减少危害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3、从事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锻炼时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

结果表明: (1) 大运动量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六个因子以及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scl-90总分上均值都高于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 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在这些因子方面, 大运动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而在其他因子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从事大运动量的大学生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 (2) 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几个因子上的均值都低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具有显著性差异, 可以看出在该因子方面, 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3) 在“躯体化”、“阳性项目数”两个因子方面, 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的因子分低于小运动量的因子分, 可见, 中等运动量的大学生的在该因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小运动量的大学生。由此, 综合可以看出, 自觉参加中等运动量的课外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

4、男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可见表4

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女大学生,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男大学生在该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大学生这可能和他们的生理和性格特点有关系:男生趋于活拨好动的性格特征, 运动比较多, 女大学生情绪相对不稳定, 易于多愁善感, 又缺乏运动, 因此在此方面应该多加以关注女大学生, 积极鼓励她们参与运动, 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男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显著大于女大学生的因子分, 可以看出, 男大学生在该因子方面, 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大学生, 可能存在以下原因:男大学生自我独立性比较强, 以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比较淡薄, 而女大学生比较外向, 自我独立性差, 求助意识强烈, 在人际交往方面相对容易沟通。因此, 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在SCL-90其他因子分上未见有显著差异;在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值、SCL-90总分上虽未见显著差异, 但都表现出男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均值低于女大学生。

注:*p<0.05, **p<0.01

三、结论

1、自觉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阳性症状痛苦水平, 减少危害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2、自觉参加中等运动量的课外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

上一篇:保护性耕作与环境保护下一篇:旅游者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