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十篇

2024-06-12

小学习作 篇1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小学习作 篇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饶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因此,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让他们在快乐中习作, 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一、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 习作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 因此,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教师在教学生习作时, 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习作兴趣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学生就能够在快乐中习作。

二、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 感受社会生活, 积累习作材料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身处农村地区的小学生, 他们对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自然之美最熟悉不过了。教师应带领学生不断地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 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领略喧嚣的市场、不息的人流;去见识宽阔的田野、静静的溪流;去感知生态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去采集人生的乐趣……将自己的收获经过加工和提炼, 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 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多姿多彩。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习作, 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感受自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让学生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三、要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师还应在习作评价上下功夫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 应该打破传统的评价作文的观念———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 应该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师评价

由教师评价是习作评价中最传统、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下批语。

(1) 表扬式批语。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比如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开头或结尾出色等, 可采用表扬式批语, 如“这个词用在这儿很贴切”“结尾点题, 意味深长”等。

(2) 欣赏式批语。儿童在习作中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处或惊人之语, 教师可采用欣赏式的批语, 如“你的知识面很广, 读者一定会佩服你的。“”你的文章很有想象力, 语言表达也很出色。”等。

(3) 征求意见式批语。教师在批改习作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趣, 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强求儿童。当然, 对学生某些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还要适当点拨, 但要用征求意见的口吻。

(4) 交流式批语。写作常是学生倾诉心声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利用交流式批语走进学生的心田, 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2.学生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之间交流习作以及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十分关注。当前小学语文评价的新理念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当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 借助于朗读自评或他评。小学生在默读中不易发现病句, 可以考虑通过学生朗读, 让他们自己发现拗口和有毛病的句子。使用这种方法时,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给自己听, 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也可以让学生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 由其他同学或老师批改该学生的习作。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和同学交换习作进行批改,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习作。

3.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由家长来评价孩子的习作, 更能体现出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积极、合理、有效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后成功的喜悦, 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他们体会习作的快乐。

四、“发表”学生“作品”, 让他们体会习作后的快乐

其实,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果教师处理得当,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如, 我让学生编写一本《班级作文选》, 并设立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 把班上优秀或进步较大的习作选编进去。另外, 学生还可以踊跃地投稿。再如, 在学校、班上的黑板报上或自己办的手抄报上, 也可以“发表”学生的习作。

总之, 我在农村小学生习作的指导中, 沿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 感受社会生活, 积累习作的材料———积极评价, ‘发表作品’, 体会习作后的快乐”之路进行指导, 通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让他们真正地在快乐中习作, 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参考文献

小学习作 篇3

[摘 要]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决定了当前习作教学的高耗低能。习作评价表能够撬动当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改革,通过倡导师生、生生互动评价模式,推动习作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通过习作评价表四步习作法,可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习作评价

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师工作中耗时最多,成效最低的工作。每学期雷打不动的8次大作、8次小作,再加上不断增加的班额,常常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可如此辛苦的批阅,结果又怎样呢?通常学生拿到作文本,先瞥一眼分数或等级,再简单浏览一下评语,就把作文本匆匆塞进书包,继续做其他事情了,这便是多年来习作教学评价高耗低能的写照。

一、习作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习作评价高耗低能的成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通常按照“作前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步骤进行。按照一般教师的习作评改周期,对于学生本周的习作,往往要到下周才能给出评改结果,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学生的“评讲期待”磨没了,因此收到评改后敷衍了事。二是多年的疲惫评改已经磨灭了部分教师的批阅灵感,在评改作文时快速浏览内容,简单纠正一下错别字,改改病句,然后再加上千篇一律的、高高在上的评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独霸评价权利,学生只是旁观者,甚至像等待宣判者。在这样不平等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被动参与。三是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生心中的评价体系相差甚远。教师批阅习作时往往根据经验或固有的评价标准,增删批改自有体系,优良中差自有标准。殊不知,学生作为习作的主人,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小学生而言,“儿童视角”的评价体系和“成人视角”的评价体系就像立方体上相邻的两个面,虽有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未连接点,需要教师去发现并达成共识。

要提高习作评价有效性,首先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多元的评价主体。新课标倡导“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师应把这一要求落实到习作教学中去,让学生做自己的习作医生,加强习作指导以及写改、学改、评改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从而使作文评价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阶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习作评价表”达到这一目的。

二、根据主题设计习作评价表

命题习作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要求,是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命题习作,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明确要求,并结合主题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中的回忆,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浮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生出感慨或感想。例如,在《成长的烦恼》一课的习作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一是以谈话激情,唤醒学生的记忆。如:有人说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快乐和甜蜜,那它就会像无聊的钟摆一样呆板、无趣。那么,最近的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烦恼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烦恼大甩卖”,说出我们的烦恼,甩掉我们的烦恼好吗?

二是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如: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习作要求,想一想,看一看,要想写好本次习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三是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教材的习作要求,现场绘制“习作评价表”(见表1)。

这张习作评价表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许多玄机,它是师生依据年段习作目标和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设计的,体现了“3×3×3”的立体评价模式。这里的第一个“3”指的是三层训练目标,即基础性目标、训练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其中以训练性目标为主。第二个“3”指的是三方互批模式,即学生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第三个“3”指的是三种评价形式,即等第评价、星级评价、描述性评语。

三、用习作评价表构思初写

有了习作评价表,接下来就是让学生依据表中三层目标进行表达训练了,这是习作指导的中心环节。一般的操作程序是:首先依据习作评价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习作素材;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从有话可说,到有话敢说;然后利用例文引路,让学生从有话敢说,到有话会说;最后,引导学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之上,放胆初写,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习作评价表。以《成长的烦恼》习作教学为例,设计如下。

一是回忆生活,思路导航。如请学生回忆一下学习、生活、与人相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烦心事,记录在《我的十大烦恼清单》上,然后再从中勾选出三大顶级烦恼,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内容:学习上、家庭中、同学间……二是小组交流,分享烦恼。如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顶级烦恼。结合具体事例,说出烦恼产生的原因,烦恼的心理感受等。最后,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汇报。

三是佳作引路,示范指导。教师以优秀习作为范例,组织学生阅读,并结合习作评价表进行讨论:作者提到了什么烦恼?怎样描述的?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引导学生掌握习作的重点和方法。

四是动笔成文,相机辅导。依据习作评价表,明确习作要求后,学生结合自身素材,尝试习作。教师要在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中巡视,及时给予辅导,特别是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四、学生依据习作评价表的自评互评

习作完成后的“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是整个三维习作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一是自读自评,自我欣赏。作者是自己习作的第一位读者,因此,倡导习作评价从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自评时要针对习作评价表中的三级目标体系进行自我星级评定和描述性评定。对于自评自改有困难的或者首次参与评价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习作中的好词佳句,欣赏自己独特之处,发现不足并及时修改,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还可以把自己写得好的句段读给小伙伴听,等等。让学生自批习作,可以使其欣赏自己习作中的亮点,提高习作的自信;同时也可以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进一步完善作品。

二是互评互改,相互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的习作,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自评习作有其局限性,因此可以在自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互评活动。互评要注意:合理分组(原则上4人一组);示范批阅(教师随机选择一篇习作,借助多媒体进行现场评改,教会学生一般的评改方法);组内互批(一篇习作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共议优点和不足,最后由主评人写评语、打星级);互批反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批改成果,原则上针对一篇习作展示两个优点和两个不足)。实践证明,在互评互改中,学生欣赏和评价习作的能力逐渐提高,写作的自信逐渐增强,习作能力逐渐提升,在语言积累、语感积淀中,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五、教师在习作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新型习作评价表撬动的习作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关注学生习作评价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在学生充分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宏观把握“习作评价表”的要求,结合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有特色的习作和评语,组织课内交流,扩大评价的正面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整篇优秀作文,也可选取优美文段,还可推出佳词丽句、出彩的开头及结尾、有个性的标题,等等,不拘一格,尽可能选取多人作文中的内容,让大家感受和体会。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让学生得言、得法。对于学生习作中的失误之处,教师也要以恰当而有分寸的语言点出来,引起大家注意。

如《成长的烦恼》习作,教师评价时,结合学生的习作和总体目标带领学生品析了本次习作的“七大靓题”“八大金句”“三凤头”“四豹尾”等,引导学生把习作写得更加生动,更加传神。如“七大靓题”之一有《战“痘”岁月》。如“八大金句”之一:可是那些青春痘如同打不死的小强,我都有些敬畏它们了,在这样的狂擦痛击之下竟然毫发无伤。我才不会手下留情,我一定要跟它们死磕到底!

综上所述,习作评价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把评价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习作评价的单边形式;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环节,在评改中学习,在评改中交流,在评改中提高,切实提高了小学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

小学生习作小练笔:寒假习作 篇4

作者:段思宇

班级:荷塘五级班

我是一座桥,

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

我站在这里,

接受着风雨的洗礼。

我是一座桥,

每天,有无数来来往往的人从我身上走过,

还有嬉戏打闹的孩子也来了,

我变成了一座热闹的桥。

每当雨点冲洗我的时候,

我会更加美丽,

虽然风雨把我打得很疼,

但是,我是一座愿意奉献的桥。

我,是一座普通的桥,

虽然我身上的颜色已被侵蚀,

但是我仍然是一座美丽的石桥。

我会一直站在这里,

迎接一个又一个明天!

我 想 变

作者:邱文程

班级:荷塘五级班

我想变,

变成一朵云,

为干旱的土地洒入雨水,

让花儿绽放出美丽的花蕊,

我是一朵带来希望的云。

我想变,

变成一只鸟,

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是一只自由的鸟。

我想变,

变成一片树叶,

在春天发芽,

在秋天落叶,

在冬天给予大树养料,

我是一片奉献的树叶。

我要变,

但我不能变,

我唯一能变的,

只是我万千的思绪,

和我手中紧握的笔。

江城子.仙人掌

作者:汤哲沣

班级:葡萄四级

栽下一株仙人掌,静静地,遮辐射,功能甚多,亦可为药也。不争芳艳不争利,一身清,人人夸。

我在沙漠中挺立,尖尖刺,绿油油,不怕风吹,也不怕日晒。深深扎根土壤中,保家园,卫祖国。

小学习作 篇5

我的语文老师, 看着瘦瘦的, 像一根竹竿。但是, 瘦弱的她总是精神饱满地给我们上课。在她的课上, 她就像一个农家妇女从盆里倒出知识的食物, 我们这些小猪撒着欢儿地奔向猪食槽子, 连拱带掀, 抢得食物四下飞溅。

———孙宝 (化名) 《我的老师》

作文片段二:

就在这时, 一位巡警大踏步走在路边。鸭妈妈摇摇摆摆走向巡警, 叼着巡警的裤腿, 把他拉到下水道前。巡警低头一看, 恍然大悟, 俯下身子, 用帽子把小鸭子捞了出来。

鸭妈妈为了报答巡警叔叔, 每天都下一个蛋送给他。

———黄涛 (化名) 《聪明的鸭妈妈》

反思一:珍视生活感受

读孙宝的作文, 捧腹大笑之后, 又有些许的感动。读惯了城里孩子文雅美丽的言辞, 他的比喻带着乡村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不雅, 但是可爱;笨拙, 但是形象。季羡林说, 好的文章第一在真实, 其次是文采。为了作文得高分, 无论是否亲历过, 学生总能编造出美丽的“谎言”, 小学如此, 成人了, 也不会有多大改变。所以季老说, 现在很多出版的专著, 读来味同嚼蜡, 一是因为缺乏文采, 更重要的是因为假话太多。真实, 才是作文的生命!他刚从一个乡村小学转来, 喂猪, 是他常见, 也许还是他常做的事。走进了一个新的集体, 获得知识的幸福和欢喜, 对新老师的尊敬和赞美, 他用自己最真切的生活体验, 最质朴的生活语言表达了!更可贵的在于, 这是他来自生活的原创作。西施患心病, 常捧心颦眉, 这是自然的流露, 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 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 只能引人嫌恶。在东施, 是滥调, 在西施便是创作。克罗齐说过, 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就在于此。什么样的人, 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语言风采。孙宝, 一个乡村来的小男孩, 这样的比喻, 是“西施颦眉”!是“自然成纹”!是一种别样的“风采”!

反思二:呵护美好心灵

在黄涛《聪明的鸭妈妈》平淡如水的文字里平静地穿行, 不时改写一个错字, 修正一个病句, 甚至一个标点——我已经习惯了他的作文。及至末尾———“鸭妈妈为了报答巡警叔叔, 每天都下一个蛋送给他。”突然惊鸿一瞥般的美艳, 摄住了我的灵魂!不禁把目光投向黄涛, 正在写字的他, 神情祥和而宁静。他一抬头, 和我的目光相遇赶紧要移到别处, 我给了他一个微笑, 他回了一个微笑, 又低头写字了。其他学生的结尾几乎都是“鸭妈妈带着得救的小鸭子们又上路了。”而他却赋于鸭妈妈以人的情感。更震撼我的, 不是简单地“谢谢”, 而是“每天都下一个蛋送给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巡警救了鸭妈妈所有的孩子, 是多么大的恩惠, 他让鸭妈妈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这是根据《参考消息》上的一个新闻报道, “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 一群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失足掉进路旁的下水道。鸭妈妈向巡警求救, 巡警捞出了小鸭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写实作文。但他却来了个童话的结尾。对我, 是否符合作文的要求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人的“鸭妈妈”都带着得救的小鸭子们又上路了。而他的“鸭妈妈”为了报答巡警叔叔, 每天都下一个蛋送给他!

反思三:赞赏点滴进步

偶尔在五年级的科学课本上看到一幅图, 把人的大脑划分成好多个区域, 区域或大或小, 有的区域, 学生在唱歌;有的区域, 学生在跑步;有的区域, 学生在演讲……无疑, 区域大的, 说明那方面大脑发达, 也就是那方面的能力更超强。懂得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对小学阶段作文水平暂时落后的孩子多了一分宽容和呵护。

上面的两个孩子, 都是小男生, 平时若问他们一件事, 往往同桌等不及, 就替他们表达了。考试时, 常常别人交卷了, 他们还歪着头, 咬着笔, 走到跟前一看, 几欲晕倒———他们的作文才写了个题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总垂着眼帘不吱声, 一个总会无辜地笑说:“我不会。”不会写不等于可以不写!不能这样放弃, 我带着一沓试卷和两个小男生回到办公室, 一般半小时左右, 他们都能写出一篇“短小精悍”的作文, 就这, 也算是艰难地笔行, 真难为他们了!“玩儿去吧!”眨眼, 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读孙宝的这篇作文时, 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我刚读完, 一个学生就大叫:“孙宝, 亏你想得出来!我们什么地方得罪你了, 要把我们都比成小猪啊!”孙宝也笑, 但他的镜片后面闪烁的是喜悦, 是快乐。

读孙宝的这篇作文时, 开始同学们都不解, 这样的文章也能当范文来读, 而且是老师亲自读, 及至末尾一句, 全班哄堂大笑, 大笑之后, 又不约而同地投以他敬佩和羡慕的目光。

我们更习惯于在课堂上读优秀学生的佳作, 让更多的学生揣摩人家是如何立意, 如何布局谋篇, 如何遣词造句的, 让他们努力从别人的佳作中汲取营养。而忽略了这些表达能力暂时落后的孩子, 他们更需要在肯定中得到信心, 在赞赏中爆发力量!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孙宝、黄涛已经能按时上交日记, 按时上交试卷, 尽管有时文章还是“短小精悍”型的, 但不时有惊人之语!

一枝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 不是只对几个语言表达有天赋的学生所进行的活动, 它是关注全体, 特别是表达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的活动。相信, 只要我们用希望去播撒希望, 用感动去点燃感动, 用热情去唤起热情, 用美丽去描绘美丽, 一定会让“写困生”的笔端开出灿烂的花朵, 让他们也能享受习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小学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6

如何让学生写出有儿童视角的作文来呢?那就是让习作回归儿童的心灵, 让丰富儿童的心灵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应有策略:丰富孩子的生活、拓展孩子的阅读、培育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认识、陶冶孩子的情怀、提升孩子的思想。只有生活充实了、体验丰富了、情感细腻了、眼光敏锐了、思想深刻了, 才有可能使习作展现出活力、个性、风采。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 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 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让习作与生活相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盛而不枯渴,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 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本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而没有生活感知体验, 缺乏个性化表达需要, 就难以激发写作兴趣, 也写不出好文章。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等。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烧饭炒菜、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另外, 联系生活实际,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各类竞赛、捐款奉献爱心等。让他们亲自参与生活, 锻炼自立能力, 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从而丰富情感, 增加阅历, 深化认识。每次活动结束后, 都要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如获得成功的喜悦, 遭逢失败的懊恼……同时,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感受作富有感情色彩的个性化的点评, 这样有目的有指导的活动, 使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充实, 情感得到了升华, 从而达到“搜求于象, 心入于境, 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的境界。

其次, 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 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 走进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 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 精心构思, 充分拟稿。因此, 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就不再是两课时, 而是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 可以是一周, 也可是两周, 甚至一个月。这样, 学生所写之作当然就不是“空话”与“套话”了, 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让习作与阅读相拥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作文是技能, 不是知识, 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 要经常练习。”他还说:“习作能力的根, 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 读中学写, 体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读是理解吸收的过程, 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 二者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基础, 因为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获取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对自己班学生的阅读都应有一个整体策划, 引领孩子在小学阶段“吃”到必要的精神食粮。在阅读课上, 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上, 要有练笔的意识, 可以根据课文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续编故事、写导游词、编广告语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个学年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学生果真达到了这个阅读量, 就会有比较丰厚的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 为将来更好地发展语文素养打好基础。据研究表明, 人的4~6岁是神话传说期;6~8岁是寓言故事期;8~10岁是童话故事期;10~13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期;13~15岁是文学起始期。阅读是有年龄优势的, 如果孩子错过了童话、寓言、古诗、惊险故事等经典阅读的黄金期, 以后是再也补不回来的。

三、让习作与创新同行

习作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 也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因此, 习作教学更应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 选材时要从身边的“小”事着手, 从寻常中求新颖, 于细微处见精神, 巧妙地捕捉人物的闪光点, 切忌千篇一律, 人云亦云。要使文章有新意, 还得对材料进行一番由表入里、去粗取精的深层次思考。一要多角度观察, 选择新“视点”。其次, 让学生多进行“放胆”习作。所谓“放胆”就是:放题材, 不受“命题”的限制, 允许学生自由的选择题材;放内容, 不受内容的限制, 提倡写真情实感;放形式, 不受形式的限制, 鼓励创新。“放胆”习作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 使他们在习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达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世界的认识。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 也有利于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写出更多既新又活的习作。

四、让习作与想象齐飞

学生的想象力是一双会飞的翅膀, 正是有了想象力, 才有了个性, 有了创新。课本的作文训练有童话、有看图作文、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等, 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紧抓作文训练, 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个性。想象是舒展学生心灵、放飞思维的最好形式。小学生充满童稚、童真、童趣, 想象力特别丰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立个性思维, 所以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不应让自己单一的思维方式去左右学生丰富的个性思维, 应让他们通过想象, 写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文来。因此, 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 要围绕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 从而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 小学阶段应充分地为孩子的心灵积累丰富的“存折”, 要跳出习作看习作,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以儿童的视角和言说方式写出童真之文、童心之文、童趣之文、童性之文。正如诗人布莱克在《小学生》一诗中发出的呐喊:“为了欢乐出世的鸟, 怎能坐在笼中歌唱?”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刍谈 篇7

一、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现在的小学生手里作文书可谓不少, 但每当写作时, 总感觉无话可说, 无物可写, 无人可谈。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大脑中没有相关的素材积累。在现代生活中, 孩子们接触的传媒信息很多, 如电视、收音机、店招、广告牌等, 都在不停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视听,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孩子们都被信息包围着。但处于信息包围圈中的他们, 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 也就是说, 他们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并不深, 相反, 由于这些信息的干扰, 他们体验生活的时间反而被占据了不少, 所以大脑中关于生活的认知信息很少, 使他们在写作时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为此, 要使小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就得从积累素材开始。

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呢?首先, 要引导小学生积极融入生活, 体验生活。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深入体验生活, 最好是有家长的配合。比如, 家长抽时间多带孩子出去游玩, 或参与劳动, 并且在游玩或劳动中教给孩子相关的知识, 传递相关信息。同时, 要指导孩子写日记, 让他们学会把生活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心里怎么想就力图怎么写。时日一长, 学生积累的素材就会慢慢增多, 素材与素材之间又会在学生认知中交会发生作用, 进而使学生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作文, 一般就不会出现难以下笔的现象。

二、引导孩子步入自然, 融入生活

小学生作文无内容可写,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体验与积累太少。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 观察世界, 体味环境, 感受生活, 让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 相关知识不断丰富, 有关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要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注意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动手去做, 动脑去想。同时, 要设法使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而不单调, 尽可能使他们眼界得到扩展。当他们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他们的作文也就不会再言之无物了。

三、习作课上多以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 学生不一定能写好, 这还需要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呢?很多人作过探讨,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以生动的情境激趣。生动的情境如何来呢?笔者认为, 生动的情境可以用两种方式创设:一是组织学生模拟表演。即教师担当导演角色, 选择一定生活场景, 把角色分配好, 让学生承担相应角色, 然后按生活场景或老师作好的剧本来演绎。学生一般都有表演的欲望, 也愿意观看别人的表演, 因此, 这样的表演活动学生一般参与热情比较高。表演过后, 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 这本身就是一种写作的训练。同时, 表演者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表演, 本身也体现了他观察生活的能力。比如, 让学生模仿老爷爷说话, 模仿得比较好的, 往往是观察得比较细致的人, 其作文水平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等, 营造起虚拟的情境, 使学生能直观地体察到相关的情境信息, 然后让他们表达出来。除了以上方法,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怎么样, 创设情境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融情入景, 从而对写作或书面表达产生浓厚兴趣。

四、加强习作修改指导

小学生在写作上可以说是刚起步, 并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由于本身认知能力并不高, 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好他们心里也没数,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面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作为语文教师, 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自尊心, 努力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对于不足, 需要指出, 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切不可因有不足就简单否定, 一棍子打死。具体而言, 作文评价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看中心与写作题目是否切合;二是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层次结构是否清楚;三是所用材料内容是否有利于突显文章主题。在评改作文时, 教师不要包办到底, 而要引导学生慢慢调整和修改。即作文评改一定要加强个别指导, 不能泛泛而论。

在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同时, 也要慢慢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好与不好。比如一句话, 写得好不好, 该如何判定?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评判标准, 逐渐提升他们自主评价作文的能力。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 在面对有问题的作文时, 一方面要指出问题并指导修正, 但另一方面要多加鼓励, 比如可以用这样一些话语来激励学生:“你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真棒!”“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个别语句还不够通顺, 不要让文字小河堵塞了, 要让他们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哦!”“你的作文进步真大, 继续加油, 成功一定属于你!”“这儿的动作描写很生动, 我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你漂亮的书写是一种享受, 作文也写得如此精彩, 我已经被你的作文迷住了!”………类似的激励话语很多, 如果应用得当, 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 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习作技巧;实践锻炼;评价标准

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习作成为可悲的工具,教师“异化”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性质和功能

小学生的习作,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适合自己且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训练学生写生活。但是由于对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对于习作本质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而非写作文。这就使得学生为了习作而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更甚者,对于学困生,教师还让他们在考试中将自己能背诵下来的文章或是一段话应用于任何作文题目中。这样的习作教学与习作本身的性质和目标是不相容甚至是相背离的。

二、由于教学观念和思想的陈旧,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沿用旧法,缺乏创新,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亦是方法死板、教学单一僵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这就导致学生习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虎头蛇尾,注重指导学生的习作技巧和方法,但却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认真品味和评价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习作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很详细,但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方面却是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是简单的一句“不错,有进步”“好,继续努力”等,对于学生习作的改进毫无意义的粗浅评论,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品味作品,这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重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影响习作质量。

四、习作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笔”上,这就导致学生习作中辞藻堆砌,内容、情感匮乏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习作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但即便是这样,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依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命题作文的写作,而禁锢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这也使得学生连简单的信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

五、无论是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标准,都过分成人化,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无论是对于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习作的评价,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习作能够词美意深,这样的期望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要求却是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的。倘若学生有了成人的思想,那才真正是不正常的。其实,习作的首选就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正常思想和真情实感。

六、习作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大多是高谈阔论,没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

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给定题目,讲清习作要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作文指导,介绍习作过程中常会用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就将其他的时间和事情留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么提笔就写,写的都是陈词滥调,或假话、空话,抑或是抄袭他人;要么就是踌躇半天,不知如何下笔,无从写起。一方面,教师的纸上谈兵不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和生活经验,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习作教学难免有失偏颇,导致学生对于习作题目把握不准,影响习作质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原因。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想要一一妥善解决,不仅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教师、学生乃至政府的多方共同努力,相信终有一天能迎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夏文丽.小学语文作文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策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

[2]王明.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语文《习作》教案 篇9

知识技能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写一习作,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字迹工整。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最喜欢的汉字

教学难点:

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

教具:

两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

筛选、感悟、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千多个汉字,在这些汉字中,如果要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习作3”,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汉字。

二、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解题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汉字?你为什么喜欢它?

3、学生将选定的汉字进行深加工。

4、学生参看例文,讨论交流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料共享

1、出示课前自己列举的最喜欢的汉字,在小组内交流

2、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们列举的汉字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1、先确定自己最喜欢的汉字。

2、然后分别从汉字的外形和内涵分析喜欢的原因。

3、要将原因写清楚,写具体,注意书写要整洁。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

1、习作是怎样向我们介绍最喜欢的汉字,分析喜欢的原因?

2、原因是如何写清楚、具体的?

3、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最喜欢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传阅,在小组内交流评议。

九、归纳

刍议小学生的习作 篇10

一、教会观察

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源泉,是形成作文的基础。只有平时细心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叙之生动、描之具体。要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重视培养观察能力。鲁迅先生曾说过: “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知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起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习作前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这是获取写作知识和材料的先决条件。激发观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观察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有趣性去激发; 也可事先布置好观察任务,再进行带有竞赛色彩的观察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察目的要明确; 2观察要有顺序; 3观察要全面细致; 4观察时要注意比较;5观察时要与想象结合起来; 6要注意反复观察、反复思考。

二、教会积累材料

盖房子需要砖、瓦、沙、石、钢筋、水泥等材料,写文章也同样需要材料。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材料不充分,文章内容就不具体、不生动。怎样积累材料呢? 笔者认为,眼看、耳听、心记、手写等都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感动的人和事、景和物,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录下来。

( 1) 写日记。可从低年级起步,坚持以日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观察生活和积累语言的训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 2) 写随笔。在课堂与课外,只要学生有真情流露,就可鼓励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 3) 摘抄。通过摘抄优美字词句段,填补习作中语言平淡无味的不足,为以后写作材料打下丰富的基础。

( 4) 写读书笔记。大胆点评,阐明自己的见解,真情实感流露于行文,让学生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总之,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对于作文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习作时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三、教会丰富想象

习作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把文章写生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小学生作文的思维活动也是形象的思维活动。因此,想象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换言之,习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想象可激发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力,观察事物时就会细致深入,头脑中的表象就会更加丰富,更加形象化,从而产生新形象。另外,想象还可以把学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1)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模仿和再现事物的能力;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再造想象的培养,让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在头脑中再次浮现;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创造想象的培养。

( 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富于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想象。另外,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类、科普类的读物,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好办法。

( 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无意地借助语言、实物、道具等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上一篇:枣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下一篇:非常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