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隐喻翻译十篇

2024-08-12

英语隐喻翻译 篇1

一、广告中的隐喻

隐喻能使得语言更加有色彩, 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隐喻的一个实际用途就是使得抽象的观点得到更加具体的表达。另外一个值得提到的观点是隐喻趋向于用来表达情感和态度。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到过, 在英语日常生活的表达中, 有超过七成是有隐喻性的。隐喻的目的是“用文学语言尽可能全面并且简练的描述一件事情或者品质”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04) 。当在广告中插入隐喻时, 它能使得广告语言更加有意思, 更加吸引人, 并且使得宣传的产品或者服务更加生动。因此, 隐喻的应用能成功的达到广告需求的最终效果。

二、广告隐喻翻译问题

既然广告中的隐喻如此重要, 那我们在翻译广告时, 最关键的就是把广告中的隐喻很准确的翻译出来。但是就如引言当中所说, 广告隐喻翻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商业活动, 而广告翻译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目的语文化中取得原语中等同的宣传效果, 因此在翻译英语广告中的隐喻时, 所面临的语言层次上及文化层次上的常规问题有待于研究讨论。

由于英汉语本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广告英语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即商业应用文体, 翻译是否实现广告本身预期功能应该是评价光加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 它可以传递一系列弱暗含义, 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广告隐喻中存在着一系列矛盾, 有原文形式与实现广告预期功能, 传达广告主意图与满足读者的视野期待, 还有隐喻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与可传达性等, 本章主要从语言及文化层面来讨论广告英语中隐喻翻译的问题。

在词汇方面, 由于英语语言以简洁、随意, 而汉语言以严肃正式来取得广告宣传的效果, 因广告涉及的行业领域相当广泛, 其所采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有时为了达到文本预期的功能, 英汉语所采取的词汇并非属于同一词汇类型, 在英语广告中, 动词常常在被翻译之后会被形容词所取代以达到相应的语境效果。在句法方面, 英语语言属于层次结构, 句子紧凑, 但在广告英语中, 其句子结构偏于简短, 多省略, 祈使句用得较多, 被动式等句子尽量避免, 但是一些句子结构在译者翻译过程中不能趋同于原文。由于语言不同的限制与文体风格的要求, 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义增加和删减的现象。

三、广告隐喻翻译技巧

(一) 隐喻———隐喻。

源语的隐喻在目的语当中也能引起读者相同的感受, 那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隐喻翻译过来, 如果源语的隐喻在目的语中意思变了, 那我们就要在目的语中找意思对等的隐喻来代替, 还有一种情况, 目的语读者能理解源语的隐喻, 但单纯用语言表达又不自然, 那我们就要加意义补充, 比如说:

You can spread your wings with open Studies. (Cui55)

开放型大学让你展翅飞翔。 (tr.Cul55)

在这则大学的标语中, 广告者选取了隐喻的表示方式“spread your wings”来说明, 学生们能自由的做他们所感兴趣的, 就像鸟儿在空中自由的飞。这个句子使得广告的含义清晰明了, 观众能通过必要的想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广告者的意图得到了清晰的表示, 广告获得了最大的关联性。

(二) 隐喻———明喻。

当源语中的喻体能被目的语接受, 但是直接用目的语翻译出来又不够自然, 这时我们就翻译成明喻, 但保留喻体。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把隐喻翻译成明喻, 但加意义补充, 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很容易明白, 下面有一个例子能说明这种情况:

Aussie Hair gives your hair super shine, super body, and leaves it a meadow一Aussie Hair (Wu and Hu 105)

沃思洗发水使你的头发质地柔软、熠熠生辉, 恰似绿草地一般清新芬芳。 (tr.Wuand Hu106)

在这则广告中, 草地是隐喻的手法, 因为人们的头发不可能是真的草地, 而只可能像草地。这个隐喻向观众展示了洗发水的高品质, 他们只要通过适当的想象就能理解它的意思。广告商的意思也得到了清晰的表达, 广告获得了最大的关联性。

(三) 隐喻———非隐喻。

由于认知环境不同, 有些源语的隐喻很难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那译者干脆放弃修辞, 直接把意义翻译出来。还有就是当广告不能同时满足形式与内容时, 那我们还是要选择内容, 因为广告的目的是向大家传输信息, 所以有时会删除一些隐喻。不过, 如果要删除一则隐喻, 需要保证隐喻的功能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体现出来, 不然删除就是不正确的。例如:

The Ritz-Carlton evidence that treasures can still be found on the beach.

-Ritz-Carlton, Palm Beaeh (Chen and Ding15)

里兹-长尔顿旅馆, 海滩上的宝藏。 (tr.Chen and Ding15)

广告商使用隐喻“evidence”来表明, 旅馆是海滩上的宝藏, 并且清晰的向观众传达了这个信息。观众通过必要的联想就能明白这则广告的意思并且理解其语境。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 这则广告的中文翻译就是“里兹-长尔顿旅馆证明海滩上依然可以找到宝藏。”这样听起来比较奇怪并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误解。如果删除“evidence”, 翻译家能保留原有的语境, 并且能传达这则隐喻的主要意思。但是它不会阻碍观众对这则广告的主要意思的理解, 并且使得句子在目标语言中能更好的表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语广告隐喻翻译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探讨了一些隐喻翻译的技巧, 希望对广告实践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广告,隐喻翻译,问题,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illebill Grahs and Gustav Korlen, 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New York:Lang, 1978

[3].陶炜.广告语言的文化差异和翻译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

[4].魏平.“隐喻的翻译方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9:121

英语隐喻翻译 篇2

西方新闻学从时效性的强弱、题材选择和写作方式的不同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从新闻题材和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 (甘惜分, 1993) 。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 写得轻松活泼, 易于引起大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如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从报道形式和写作方式的角度来说, “硬新闻有一定之规 (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 ;软新闻则不拘一格。硬新闻直截了当, 简明扼要, 形式简练, 具有直接性;软新闻样式复杂, 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色彩占据重要地位, 具有间接性。” (张威, 1998) .从新闻时效讲, “硬新闻”是追求时效性和客观性的, 重在迅速传递信息;“软新闻”则对时间要素有所回避, 而将重点放在对新闻的解释、阐述和背景介绍上, 更加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隐喻作为语言中最重要的修辞之一, 体现了语言与文化最为紧密的联系, 在软新闻中尤其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没有隐喻, 软新闻的可读性将大大降低。对软新闻的隐喻进行翻译时, 为克服文化障碍, 使软新闻在目的语中取得他在源语中同样的传播效果, 必须采取更具综合性、更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处理手段。

2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的综合翻译法

在奥地利翻译家玛丽·斯奈尔-霍恩比 (Mary Snell-Hornby) 在借鉴了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理论以及其它学科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后, 尝试提出一种适用于各种翻译类型综合翻译理论。在她提出的文本原型学框架中, 新闻翻译归类为“普通语言翻译” (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 , 以区别于“文学”翻译和“专业语言”翻译。她同时指出, 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不能简化为一种由静态、界定明确的范畴组成的系统, 因此她用原型学 (prototypology) 这种动态的、格式塔的关系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类型学, 以模糊的边界和重叠部分来替代原本的二分法 (Snell-Hornby, 1988) 。

作为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普通语言”, 新闻不仅仅是“信息性”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势必会对不同社会和人群产生影响, 在新闻领域这种影响则更加突出。为了使新闻更具可读性, 新闻撰稿人经常会运用文学手法, 因此新闻通常具有用词新颖、句式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等特点, 同时善用双关、隐喻、押韵等修辞, 使得新闻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新闻文本的这种特性在软新闻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正如斯奈尔-霍恩比所说,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也是文化转换, 不仅仅是解码过程更是交际行为。翻译的策略在于确定和重建文化 (角度) 和语言 (维度) 的多种联系, 是这两者形成一种不断变化的关系组成的动态系统, 延伸出文本直至文本的直接情景和文化背景之中 (Snell-Hornby, 1988) 。翻译实践中, “维度”与“角度”往往对译者构成巨大的挑战, 因为他既要照顾到“形式”, 即语言的语义层面, 又要照顾到视角所隐含的文化层面, 而且还要创造性的将他自己所理解的新的“视角”以类似于原文本语言“维度”的相貌转换到译入语中。作为多维度组合而成的复合体, 隐喻需要从综合性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和构建。

3 软新闻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3.1 隐喻的含义

由于隐喻经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 利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来描述、判断或推理抽象、陌生的事物, 它也被称为“浓缩的明喻” (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它能创造一种感染力, 使表述新奇、生动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体验和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赵艳芳, 2000) , 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比明喻更加肯定、有力,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是词与词之间的对等, 然而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 更是一种认知手段, 一种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指出, “隐喻是一种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 渗透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是人类生存赖以生存的主要和基本方式。”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翻译研究中, 能开拓我们的翻译思维, 隐喻译者也应该调动自己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 以隐喻译者的实际经验为基础, 使自己与译入语文化世界联系起来。

3.2 软新闻中的隐喻

作为一种更加注重文字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新闻形式, 如果没有隐喻, 软新闻的可读性将会大大降低。在软新闻中, 隐喻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

1) The boatmen were said to be the living fossils of the hundreds-year-old boat-tracking cul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此句中“活化石” (living fossils) 即是由单个单词构成的隐喻。

2) But as the web grows beyond infancy, many of the world's leading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companies are aiming to cut the web's umbilical cord.

该条新闻中的“幼儿期”和“脐带”是由词组构成的隐喻

3) As a grocer's daughter who rose to become Britain's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 she stands as an example to our daughters that there is no glass ceiling that can't be shattered.

该句中“没有穿不透的玻璃屋顶”一句隐喻体现了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

对于软新闻中多种形式的隐喻, 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因各有不同更加灵活多样。

3.3 隐喻的翻译策略

关于隐喻如何翻译, 奈达 (Nida) 曾提出了四种方法, 即:1) 把隐喻翻译成隐喻;2) 把隐喻转化成明喻;3) 把隐喻译为非隐喻;4) 把非隐喻译成隐喻 (2001) 。彼得·纽马克 (Newmark) 则提到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1) 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 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3) 用明喻代替隐喻;4) 保留喻体;5) 明喻和喻底结合将隐喻转化成喻底;6) 省略;7) 同一隐喻与喻底结合法 (1988) 。

而根据斯奈尔-霍恩比的综合法, 隐喻是一种文本, 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单个的隐喻”。翻译中由隐喻造成的主要问题在于文化, 不同语言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和创造形象, 因此隐喻的意义通常都是由文化所特有的。隐喻是一种 (至少) 由多个维度组成的复合体, 它是相似与差异之间的对峙 (1988)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隐喻可能是普遍的, 但在具体的实现中, 隐喻与感觉和受文化制约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 因此隐喻的翻译研究必须注重语言在较大的文本情景和文化语境中的关联, 并通过这种关联来确定字词的含义。因此在一篇软新闻中的隐喻, 译者需要自行决定隐喻意向在文本中的重要性, 是否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并决定要在多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修改才能使之适应目标文化。

4 综合翻译法下英语软新闻隐喻策略

基于综合翻译法所提倡的整体观, 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篇章、情境和功能, 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参与者的整合。翻译已不再是以作者为中心的静态活动, 而是如何使目标读者跨越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 把握不同民族的心理, 领悟新闻的内涵, 欣赏新闻的艺术。译者须站在读者的视角, 从他们的“期待视角”出发, 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重原文体现的语言“维度”, 必要时也要摆脱原文风格的束缚, 使新闻译文为目标读者所接受。一个隐喻是否“可译”;怎样翻译, 是否需改译;翻译难度有多大等问题, 都是必须由具体文本中特定的隐喻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

4.1 喻体形象的省略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比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在隐喻的联想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例1:BRASILIA, April 10 (Xinhua) —Brazil's sports minister Aldo Rebelo has rejected claims that stadiums built for next year's FIFA World Cup are in danger of becoming“white elephants”.

在这个例子中所含隐喻, 即“白象” (white elephants) 一词与文化背景关系甚密。从前中亚的国王对看不顺眼的大臣就赐给白象, 使他为饲养御赐的白象而倾家荡产。因此“white elephant”一词后来演变而指比其价值或效用所需费用庞大而不成比例者, 或虽然不需要但难于处理之物品了。

在隐喻的翻译中, 译者必须要决定该意象对于文本总体理解的价值, 从而决定对其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修改使之适应目标文化。在这个例子中, 该隐喻表达了人们对2014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场馆将会沦为华丽摆设的担忧。然而在中文中却无“白象”这一意象, 因此如果直接翻译将不能传达其隐喻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做出取舍。“白象”一词在整体文本中并无更深一层的功能, 对于信息的总体理解而言并不是必须的, 当然此意象可以令文本增强某种描述效果, 从原则上要优先考虑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意译的方法来代替修辞。因此中文用“华而不实”一词就能将这个隐喻很好地译出。

例2:女足四国赛首战中国队“虎头蛇尾”主帅很不满 (2011年1月22日中国体育报)

“虎头蛇尾”乃是汉语中的成语, 在翻译时在英文中无法找到直接的对等隐喻,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其内容进行意译, 即译文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而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只能舍喻体而取喻义, 翻译为“The Chinese National Team has a fine start but a Poor result at the games among four countries, the coach was very discontented.”

4.2 寻求动态对等的喻体形象

对文本理解至关重要的隐喻在翻译中也相当重要。但因隐喻的联想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不可凭借本能冲动在目标语中寻找一个“对等”的词, 而是把它与文本关联起来, 通过隐喻的“维度”转换为“期待视角”。例如

例3:Telegraph-While an economic crisis results in untold misery for countries and their people, a new study of health in Cuba has suggested there could be a silver lining during lean times.

英国《每日电讯报》这条新闻中, 包含两个隐喻, 其中“silver lining”指代 (不幸或失望中的) 一线希望;“lean times”指的是经济困难时期。这个文本的关键是要指出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也不需要绝望, 然而因为语言认知框架的不同, 其喻体意象在表述上稍有不同, 在中文中“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可以对源语的隐喻进行适当的转换, 既保留了源语的意向, 又有利于被目标读者所接受。

例4:一位政府发言人表示:“我们的发展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各种风险和挑战都会随时出现。” (2013年4月24日新华社)

“It is impossible for our path of development to be plain sailing, as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every kind could be encountered, "said a statement from the top leadership's conference Tuesday.

这篇新华社论中的隐喻为“一帆风顺”这个成语, 在此处采取映射对等翻译为“plain sailing”, 源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语篇章的源域也是对等关系, 即采取了相似的喻体视角。

4.3 进行必要的文化补偿

作为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表象和内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软新闻中隐喻进行翻译时, 有时候源语言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 必须使隐喻的喻体意向能够从源语的“维度”透过译者的“视角”转换成新的“维度”再到译入语中, 让目标语读者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认知。例如:

例5:Aug.15 (China daily) —The idyllic landscape and lifestyle of the village drew 130, 000 tourists, rich pickings for the farmers.“It turns out that it is possible to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a Linking village official surnamed Lin says.

这是《中国日报》的一条有关旅游的新闻, 其中用到了“to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这个隐喻来说明保持传统村落的田园风光与发展旅游业使当地村民得以致富之间的矛盾。该隐喻本身意象“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在汉语中难以表达“难以兼得”这个寓意, 而在中文中习惯使用的喻体是“鱼与熊掌”。由此可见, 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来替代“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能够把隐喻原本的“维度”与目标语言的“维度”意象通过“视角”的转换达到基本对应, 翻译出来的隐喻能够让汉语读者理解原隐喻, 内涵没有发生变化, 就可以认为这个隐喻是恰当的。

5 结束语

隐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每种语言特有的异质性必定会将隐喻变得更加复杂。斯奈尔-霍恩比的综合翻译法强调文本分析首先应从文化和特定情景来确定。其次应从宏观结构到词汇衔接的层面对文本结构进行“自上而下”的分析;最后还应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确定文本翻译所采取的策略。该文通过对软新闻中隐喻翻译文本分析和策略探讨, 试图利用综合法作为理论基础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示使用基于格式塔和原型理论的综合法对于软新闻中隐喻翻译的运作过程, 探讨该理论或策略对于隐喻翻译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2]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Lakoff,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Snell-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88.

[5]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6]张威.新闻文体的两分法及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J].国际新闻界, 1998 (4) .

论英语隐喻的翻译方法 篇3

【关键词】英语隐喻;基本特征;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01-02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 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 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拟从隐喻的本质特征出发, 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方法。

一、隐喻的本质特征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 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的使用与其他修辞手段一样, 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隐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点为增加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在翻译实践中, 隐喻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共享概念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概念。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要涉及两个认知领域, 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

一般来讲, 隐喻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理查兹在定义隐喻时提出:要决定某词是否用作了隐喻, 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 并共同作用产生了一种包容性的意义。因此, 隐喻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主体、喻体和喻义。主体(tenor)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 喻体(vehicle)指用于比喻和形象主体的术语, 喻义(ground)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 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 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隐喻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

(二)隐喻义总是与字面义相对立。隐喻是经过对词义的归类或延伸来构成新的意义的,因而对隐喻的理解无法通过对文字表面意义的理解来完成。词汇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确定其隐喻义与字面义,而且隐喻义与字面义的区别只通过两种理解的冲突而存在。所谓隐喻义,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隐喻是从一个自我毁灭、自我矛盾的陈述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自我矛盾的句子。所谓毁灭应该是字面意义的毁灭。而在这毁灭过程中, 新的意义也就同时诞生了。

(三)隐喻是用语言形式来表达超语言行为的各种微妙特

征, 所以它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 也就是说情景因素对创造隐喻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语境信息造就人物事态的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作为铺垫为喻体的投射作了预设,成为潜在的、预埋的本体。

二、隐喻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隐喻含义和本质的分析, 在隐喻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表达出隐喻的外在形式特征, 而且要突现出隐喻“由此及彼”的认知功能。英语隐喻翻译的一般方法:

(一)直译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具有共性和同质性,其隐喻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自然不足为奇了。“对等”是隐喻翻译的核心概念。译者的最大目标就是尽可能在语言形式上(句法结构和词汇)与作者的相匹配以求得对等。当两种隐喻的认知方式相同, 语言形式统一时,采用直译将源语的喻体形象移植过来传递给译文读者,可以保持对等的形象与风格, 做到“神形兼备”。例如: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种旅途)Jane’s uncle is an old fox, up to all kinds of evils.(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 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B1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二)意译

语言隐喻化的普遍原理证明, 源语和目的语都存在隐喻的多义性和可变性,二者交互作用,使严格意义上的所谓直译成为幻想。正是由于一种语言词语范畴的隐喻性和两种语言词语范畴以及结构的非对应性,使翻译成为一种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隐喻的异质性, 有的隐喻形象是不可译的, 其直译会令读者百思不得其解。此时宜改用意译, 舍弃原文形象以忠实原文意义。正如世界著名口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所说: 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意义, 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如:The ship is plowing the sea.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直译:船正在犁着海)。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直译:正义有很长的手臂)。

(三)直译与意译兼用

有时为了既保全意义, 又不舍弃形象。可以同时兼用直译和意译来弥补直译难达其意, 意译难传其神的不足, 达到“神形兼备, 画龙点睛”的效果。如:Every birdlikes 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s kiss.(人们认为他在那个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 居心险恶。)

(四)归化翻译

原文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同一语言文化背景内的语内交际, 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图式。这样原文读者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双方共有的文化心理图式去填充和理解这一语内交际过程中所省略的信急。同样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也是一种语内交际。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并以此推导构成交际。译者要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以完成翻译交际就应不遗余力地充分利用译语内的共同认知心理图式和语用假设以求最佳关联。也就是译者只有充分利用译语中一切能奏效的习语来进行解释, 才能有效地唤醒译语读者脑海中的相关认知心理图式。让他们自觉地填充那些被省略的部分, 产生种种期待, 驰骋各种想象。因此, 当源语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言文化相差甚远时, 译者可以依据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进行归化翻译,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期望达到语用等效。例如:It is easier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than for a rich man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财主进天国,难似上青天。)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烧)That theory doesn' t hold water.(那个理论站不住脚)

(五)异化翻译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间篇章意义的互相转换。翻译是跨文化, 跨语言的语篇交际。由于不同语言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源语文化中的某些认知方式在目的语中不存在, 或目的语文化尚未意识到用某一事物的特性来描述另一事物,这时运用异化翻译可以向目的语传达源语文化, 给目的语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异化翻译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例如:Summit meeting(高峰会议)power- vacuum(权力真空)Sunrise industry(朝阳产业)。

综上所述, 笔者根据隐喻的本质特征, 提出隐喻翻译基本原则, 并引申出隐喻翻译的一般方法, 其目的在于探讨在汉译过程中,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正确传达英语隐喻的喻义, 使译文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4):1-7.

[2]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 篇4

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

隐喻在科技词汇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隐喻的认知和形象功能为基础,试图分析科技英语申词汇的`隐喻来源并对隐喻词汇尝试采取了直译、意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三种翻译方法,分别对它们进行保留、舍弃和部分保留,从而实现英汉隐喻转换中的形象动态对等.

作 者:李满红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20085(5)分类号:H3关键词:科技英语 隐喻词 功能 翻译

隐喻翻译方法探析 篇5

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2002:85) 指出, 英语语言中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隐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 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二是哲学传统, 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三是语言学传统,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 (E.Benveniste) 和英国的乌尔曼 (S.Ull-mann) 。

2 隐喻的归化和异化翻译

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普通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表达方式都源自隐喻概念。纽马克 (2001:113) 指出,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对隐喻的翻译归根结底可分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要么传递其意义, 要么重塑其形象。

2.1 归化翻译策略

2.1.1 换喻法

隐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种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型里存在着相似性, 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隐喻, 只是隐喻的方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 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 即喻体不同, 相似点具有共性。显示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喻体, 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不能把原语中的认知方式, 即喻体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目的语中。为了使译文语言理解顺畅, 译者不得不使用目的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 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喻体改头换面成合适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 找出与原文形象比喻平行对应的形象性词语, 实现平行转换。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 (热锅上的蚂蚁) 。

2.1.2 意译法

由于一些隐喻仅为某一民族所特有, 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时同一个喻体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隐喻的喻体形象无法保留, 又难以用译语中的另一形象取代, 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 把原文的喻义变为铺陈、直说或阐释。特别是当有些比喻的价值对整个译文并不重要时, 就更有理由这么做了。例如:Lame duck (落选的议员) 。意译的优点是能够直截了当, 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语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并且能够使译文地道, 不留翻译的痕迹。缺点是舍弃了喻体形象, 会抹掉语言的精华。

2.1.3 省译法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到, 如果原文中的隐喻属于原文作者的冗余信息或者完全个性化的表达, 而且该隐喻的功能在文中其他地方已经显示出来, 那么也不妨在译文中省略。应当指出, 这是翻译隐喻的下策,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法。原语中的隐喻一般都有它的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 译者在使用省译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慎重。

2.2 异化翻译策略

2.2.1 直译法

依据人类共同的直观经验,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形象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是大体相通的。因此当隐喻的两种认知方式相同、语言形式又保持统一时, 一般可直译,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隐喻修辞手段, 隐喻形象和喻义, 使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完整地再现出来。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有时英语隐喻的喻体形象是汉语中没有的, 而有时虽然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某个事物作喻体, 但视角可能不一样, 这会给译文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甚至造成误解。如果译者过于拘泥原文的形式或完全放弃原文的形象都不会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时可以在直译喻体之后再加喻义的翻译方法以消除突兀感。

2.2.2 明喻法

在传统修辞学中, 隐喻和明喻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在隐喻中喻体和本体同时出现, 而在明喻中除了本体和喻体, 还出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即喻底。在比喻效果上, 由于有“像”、“仿佛”这样的语词作为标志出现在明喻中, 以及喻底的出现, 明喻直截了当, 明晰易懂。因此, 在两种认知方式相同且语言形式相统一、而直译显得晦涩难懂时, 对隐喻做明喻化处理可以使喻义更加清楚明晰。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曾在《翻译问题探讨》中谈论到, 如果在译文中直接再现原文的隐喻虽然能够被专家学者所理解但可能会导致普通读者的迷惑, 那么可以采取明喻加意译的方式。一是将原文中隐喻的意义传达了出来, 消除理解上的障碍;二是保留原文中的隐喻形象。

3 结语

隐喻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增强修辞效果, 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交际中。隐喻是语言现象, 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的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隐喻的翻译归根结底即使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要么使其符合异语规范, 要么保留其原貌, 为译入语注入新鲜血液, 增进文化的交流。在翻译实践中, 问题又远非如此简单, 往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及认知模式的异同, 然后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基础再做一些补充, 以达到在忠实地传递原文意思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在隐喻翻译的问题上, 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我们去探索, 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摘要:纽马克指出, 英语语言中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 由此可见隐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对隐喻结构及运作机制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涉足。本文试从翻译的角度来探讨隐喻。隐喻的翻译, 归根结底就是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问题。而这又与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异同密切相关。

关键词:隐喻,翻译,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5)

[5]高圣兵.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6]傅敬民.英语特殊隐喻研究及其汉译[J].上海翻译, 2009, (1)

中国隐喻式菜名的翻译 篇6

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菜也走上了国际路线, 那么对于菜名的翻译研究也具有了实践意义。2007年2月20, 美国《有线电视网》作了以“错误的翻译”为题的报道, 就讲到中国菜名的错误翻译引起的笑话, 如把“童子鸡”译成了“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正确地传播和交流, 本文以隐喻式菜名的翻译为例, 对隐喻式菜名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几种翻译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此区分一下“隐喻式翻译”和“隐喻的翻译”, 二者是不同的概念。王斌 (2010) 提到:隐喻式翻译是翻译过程中实施运作的认知方法, 而隐喻的翻译是对修辞隐喻这个对象进行翻译。隐喻式翻译是用译语文化交际模式对原语文化交际模式做类比性解释。如“Arollingstonegathersno mass”不是隐喻句,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就是它的隐喻式翻译。“滚石不生苔”是对原文的直译, 没有与原语进行类比, 且不符合译语的交际模式, 故不是隐喻式翻译。隐喻的翻译是指源语是隐喻, 对此隐喻进行翻译, 如“life is a journey.”是一个隐喻句子, 对它的翻译就是隐喻的翻译。

隐喻式菜名就是源文本是隐喻, 对于它的翻译就属于隐喻的翻译。“隐喻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隐喻式翻译、移植式翻译和白描式翻译”。隐喻式翻译已讲过, 其实它更像是归化翻译, 只是将原文本中的内容用目标文本的交际模式表达出来。而“移植式翻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洋化翻译”, “滚石不生苔”就是“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ass”的移植式翻译。白描式翻译“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文本的翻译, 而是用白描的语言来解释原文隐喻表达的语用意义”。比如“Each of us has his carrot and stick.In my case, the stick is my slackening physical condition, which keeps me from beating opponents at tennis whom I overwhelmed two years ago.My carrot is to win.”“carrot”译成了“动力”, 是揣测了文章作者的语用意义。这种翻译方法也是归化的表现, 用读者可以明白的话语来翻译。

归化和洋化翻译更多的是涉及文化层次的概念, 是语言交际方面的策略。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技巧, 是处理语言层次的方法。当然并不是说两个层次没有交集。对于中国隐喻式菜名的翻译, 是既包括语言层次又包括文化层面的翻译的。

二.中国隐喻式的菜名

1.隐喻式菜名的分类

“色香味俱全”能保证菜不错, 但一个好的菜名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琼瑶女士笔下的《还珠格格》中女主角将几道平常的菜名附上诗词和典故, 博得皇上嘉奖, 也同时增添了大家的乐趣和食欲。

我们对于隐喻式菜名的命名划分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菜的象征意义命名。中国菜名注重讨个好彩头, 因此多有代表吉祥、喜庆、美好的字眼或意味的词语。比如在喜宴上的“龙凤呈祥”, 是祝福新人会有龙和凤的庇佑, 能够祥和幸福地生活。不过听名字会让人不知食材是何物?其实它是用蛇和鸡炖的汤。蛇, 在中国也被称作“小龙”, 而古语中又有“野鸡飞上枝头变凤凰”, 这里把蛇比作龙, 把鸡比作凤凰。还有“瑞雪兆丰年”, 由鸡蛋、银杏、西兰花、白玉菇、熟腰果和辣椒作成。这里的“瑞雪”是鸡蛋清打碎蒸后, 因在颜色和形状上相似而得名。“瑞雪兆丰年”是中国习语, 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第二种, 以有趣的形象而命名。此类菜名是根据食材的形状或颜色而取, 比如“蚂蚁上树”和“黑熊耍棍”。前者的食材是粉条和肉末。这是根据肉末小而成团符合蚂蚁的外形和群居特点, 粉条细长的特征吻合树的形象。“黑熊耍棍”是木耳炒豆芽。豆芽因形状常被当成菜中棍棒的形象, 而木耳的颜色和黑熊一样。这样的起名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标示作用, 更体现了起名者幽默的一面。

第三种, 一些菜名是利用谐音的手段把食材的发音配上吉祥话或凑成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此类的菜有“霸王别姬”“五福临门”“年年有余”等。其中“霸王”“姬”“福”“余”就是食材。甲鱼又名“王八”和“霸王”音似, “鸡”和“姬”又同音, 二者的名字组成中国历史上的事件: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兵败, 知大势已去, 在突围前与宠妾虞姬诀别。“五福临门”是由白豆腐、油豆腐、冻豆腐、炸豆腐和腐竹等做成, 取“腐”与“福”谐音。“五福临门”是表示诸多幸运到家。“年年有余”是把黄鱼先煎后炸而成, 因“余”和“鱼”同音, 意味着年年有剩余, 生活富裕, 是对来年的期盼。

第四种, 菜名有着一定的文化典故。比如“佛跳墙”, 并不是佛去跳墙而形成的菜, 而是相传清代, 在一次文人聚会时, 此菜浓香夺坛而出, 食者纷纷叫好, 有人即兴赋诗“坛启荤菜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 遂大家将此菜改名佛跳墙。另外一个有名的当属“麻婆豆腐”了, 始创于清同冶初年, 是陈春富之妻陈刘氏用鲜豆腐, 牛肉末, 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 麻、辣、烫、嫩, 味美可口, 十分受人欢迎, 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 故传称为麻婆豆腐。

第五种, 因食材的美称而给菜命名。如“泰山三美”此菜就由誉为“泰山三美”的白菜、豆腐和水做成。大家众所周知的“地三鲜”, 顾名思义, 即地上的新鲜食物:土豆、茄子和辣椒。

2.翻译方法

我们对隐喻式菜名进行了分类, 此处给出翻译的方法。中国菜名的翻译具有文本和口头两种方式, 本文只注重前者。文本形式由于空间有限, 故要求菜名不易太长, 不过还是可以配图片的。

首先, 对于具有象征意义的菜名, 我们在翻译时应保留其含有中国特色文化, 故采用直译和加注的方法。比如“龙凤呈祥”可译成“dragon dancing with phoenix”, 然后加注:snake and wild chicken are called the small dragon and phoenix in ancient time;the two mascots mean good fortune。“瑞雪兆丰年”译为“a timely snow promising a good harvest”, 加注:eggs, ginkgo, broccoli, white jade of mushrooms, cooked cashew and peppers;the color of eggs is like the white snow。这也是洋化翻译, 将源文本的文化风格保留下来。

第二, 对于以有趣的形象而命名的菜, 我们在翻译时用直译和图片的方法。“蚂蚁上树”译成“the ants climbing trees”, 将“黑熊耍棍”译成“the black bears playing sticks”。然后在菜名下附上图片, 使食客恍然大悟并欣然而笑。这既是洋话也是归化, 更像是隐喻式翻译, 因为这种交际模式在两个语言中都是接受的。

第三, 对于利用谐音的手段而命名的菜, 我们就直接用拼音的方式呈现菜名。比如“霸王别姬”译为“Ba Wang Bie Ji”, 因为此菜含有中国的历史事件, 故应加注一下:The Conqueror Xiang Yu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 Yu;Ba Wang (the Conqueror Xiang Yu) has similar sound with the turtle, wang ba;Yu Ji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chicken, ji in Chinese。“五福临门”“Wu Fu Lin Men”, 注为:luck is coming to your home;the latter sound of tofu is the homophone of fu, the luck in China.“年年有余”“Nian Nian You Yu”, 脚注:surplus year after year;fish is called yu in Chinese as that of余。此类的翻译是洋化的, 是直接用源语的语言。

第四, 对于有着文化典故的菜名, 我们翻译时直接翻译并加注解。“佛跳墙”可译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加注: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from the poem“as the altar is revealed, the Buddha abandons the zen to jump over the wall to smell the dish”in Qing Dynasty。“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加注:bean curd cooked in hot-spicy meat sauce, first is cooked by a woman, Mapo.

第五种是因食材的美称而命名的菜。对于此类菜名的翻译应直接翻译并解释食材。如“泰山三美”为“Three Beauties of Mount Tai:Chinese cabbage, Tofu and water”。“地三鲜”为“three deliciousness on earth:potato, eggplant and chili”。

三.结语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品尝当地菜, 为了使中国菜更好地被世界了解和接受, 我们也应该做好菜名的翻译。本文针对的是中国隐喻式菜名的文本翻译。本文将隐喻式菜名分为了五类, 并提供了相应的翻译方法。总的来说多采用直译和加注的结合。因为单独的直译和意译都会使人不知食材或不能传达出文化的内涵。加脚注的方法则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 在菜名的翻译时可能会做不到完美, 希望读者见谅。不管源文本是如何, 译者都应持有对原作者和读者负责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译好, 才能将中国菜发扬广大, 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龚颖芬.谈隐喻与中国菜菜名[J].南方论刊, 2009. (6) :51, 56.

[2]邝江江.中式隐喻菜名:其功能与语言能力[J].安徽文学, 2010. (9) :243, 263.

[3]李勇.谈中餐菜名的翻译[J].辽宁师专学报, 2014 (2) :12-13。

[4]李敬科.跨文化传播视阈的中式菜名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7 (5) :69-70.

[5]宋梅, 陈丹.中式菜单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53-56.

[6]王斌.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18 (4) :91-96.

论诗歌隐喻翻译的异化策略 篇7

隐喻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精华, 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之光。诗人对隐喻的运用也极大增加了诗的美和韵味, 隐喻使诗歌避免了平淡和单调, 更加形象生动。诗人可以借助隐喻来婉转地描述某些行为所引发的情感流露, 对于某些不能直接说出来的, 或人们难以接受的道理, 诗人可以运用隐喻的思维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捕捉形象, 创造意境, 让形象本身说话, 使人便于接受。隐喻还能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使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图像化, 使人们对于诗歌有更加清晰具体的感受 (3) 。莎士比亚就曾用玫瑰来描写爱情:My love is likeared, redrose. 爱是不可以触摸的, 而形象化后的爱情玫瑰却是具体而生动的。诗歌是文学奇葩, 隐喻的运用更是给它增添迷人的魅力, 赋予它诗人的个人印记和独特风格;它使作品栩栩如生又蕴含委婉深沉的意境, 同时带给读者奇特的认知体验和阅读乐趣, 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2 诗歌隐喻的翻译

诗性隐喻给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想象力。但是, 诗歌的隐喻翻译历来是译者所面临的难题 (4) 。作为译者, 在翻译诗歌文本时, 应首先对文本有正确解读, 特别是对诗歌隐喻的正确解读, 因为隐喻是一首诗意境营造和传达的关键, 诗歌隐喻的解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所共有的心理认知机制、共同的生理结构, 相似的心理基础, 相近的认知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 并且还依赖于译者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传播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使命感。在诗歌隐喻视角下, 诗歌翻译就是概念隐喻的转换, 因而, 诗歌隐喻翻译可以从概念隐喻入手, 通过概念隐喻的转换实现主题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应再现原诗歌的隐喻结构, 从而更充分地表达原文的主题思想。概念隐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诗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源语篇的民族文化视角观。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与隐喻结构所创作的主题思想是可以通过意象和结构转换来传达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 人都可借诗抒情。不同的民族文化可以交流, 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诗及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当然也可交流, 可理解, 可互译, 可欣赏。诗歌隐喻翻译说到底就是准确传达隐喻意象, 并忠实地将原诗意象再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往往需要对原诗意象进行灵活的调整, 或以新的意象取代原意象。

3 异化策略——诗歌隐喻翻译的首选

德国著名的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 因而无论采取哪一种, 都必须坚持到底, 不可将二者混淆使用。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异化翻译的长处在于, 用异化法翻译文章, 能更好地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以期达到翻译的目的, 在目标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会丰富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 使用异化, 能使读者产生充分的想象力, 加深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3.1 有利于忠实地再现隐喻意象

翻译时能否准确传达诗歌的隐喻意象是隐喻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了使译文保留原诗的意境, 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隐喻意象。有些意象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时就尤其需要谨慎对待。过分的归化会使译文失去原诗的隐喻, 也就失去了原诗的风韵和独特性, 失去了原诗的文化内涵。而异化则能较好地保留原诗的表达方式, 保存原诗隐喻的情感和文化效果。因而, 对诗的翻译不应仅仅停留在语义和观念的表达上, 而应努力洞察原诗作者创造意象的动机, 并通过语词关联洞察这些关联所表达的生动“意象”。而要把一种文化诗歌里的意象转化为另一种文化意象, 并能比较好的保留原诗的意象, 应该首选异化策略。例如杜运變 (1989) 在翻译庞德 (Ezra Pound) 的一首著名的诗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时就采用了异化策略, 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9) 。杜运變在翻译时牢牢把握住了意象派大师的审美特点, 把原诗中的三个意象“faces”、“petals”、“bough”分别译为“面孔”、“ 花瓣”和“枝条”, 忠实再现了原诗的意象, 使意象通过异化翻译处理成功地进入了异域文化。人的“面孔”这个意象是借助一个幽灵的隐喻表现出来, 从而使“面孔”带上了幽灵出没不定的特点, 这个隐喻加深了人们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变化的认识, 突出了车站上人的“面孔”这个意象所具有的特别之处。“湿漉漉”则体现出了人的粗觉因素, 黑色则体现出视觉的效果, 这两个感觉使“枝条”的意象更加明确清晰。

3.2 有利于更好地保留隐喻结构

诗歌中隐喻结构的认识来源于语言中的象似性, 象似性映射使诗歌形式在整体上与诗歌的意义发生关联, 从而为诗歌提供了隐喻结构, 即从语言结构到意象结构再到诗歌整体意义的映射 (1) 。具备这样的诗歌隐喻观使译者在诗歌翻译时能更恰当地选择隐喻翻译策略, 减少差额, 趋于“信、达”。比如杨戴先生在翻译《红楼梦》的《好了歌》时就采取了异化翻译策略, 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播中华文化 (5) 。《好了歌》的主题是一个概念隐喻:色即是空。“好了歌”中, “神仙”是主意象, 代表了“道家”的人生境界, 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功名”、“金银”、“娇妻”和“ 儿孙”意象在结构上处于对立状态。 对立的结果终成“了”——功名没了、金银 (多) ——眼闭了、娇妻去了、儿孙不见了, 这四句形成了象似性映射, 另外, “荒冢一堆草”所触发的“生命是植物”、“君死又随人去了”所触发的“死亡是离开”、“人生是历程”等隐喻, 从个体投射到整体, 从生活投射到人生, 从在世投射到尘世之外, 从“源域”概念投射到“目标域”概念, 构成隐喻概念:色即是空。杨戴译文保留了五个主要意象, 选择了与道家文化意象“神仙”象对应的英语immortals来转换诗歌的主意象, 符合原诗的主题思想。诗行所呈现的意义结构及意象隐喻形成象似性映射, 并形成一种对立关系, 即immortals与riches and rank、silver and gold、wives and sons等意象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成为一种源域, 投射到“人生”这个认知域上, 形成概念隐喻LIVINGIS NOTHING。 (2) 基本再现了原诗歌的隐喻结构, 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了原文的主题思想。

3.3 有利于减少文化信息的流失

诗歌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碰撞, 是在两种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翻译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 (8) 。比如:中国的古典诗词就常常出现一词多义、象征性、审美意象和隐喻等, 给诗词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和意境。 因此, 翻泽者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各自所具备的逻辑和表达特点, 还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一名优秀的翻译者, 不仅要了解和熟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还要深入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更好地将一种文化沉淀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更准确传达作者的意思, 使本国的读者对另一种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 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 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 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 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异化法是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文化风采的一种翻译策略 (6) , 采用异化法就是要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 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别样的异域风情和另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进而促进文化交流。

4 结束语

诗歌意象往往被打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 来源于民族文化认知体验, 因而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对意象的理解与表达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源语文化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双重制约。因此, 翻译过程中应对原诗歌的意象有着深刻的理解, 转换过程中应采用异化策略自觉地保留原文意象, 充分再现诗歌的意象隐喻, 从而充实地传达原文的主题。诗歌隐喻翻译的差额还源于诗歌内在的隐喻结构在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损耗。要减少这种损耗, 仍然需要通过异化策略, 充分再现原文的基本隐喻和意象隐喻, 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对应的、立体的意义空间, 或隐喻结构 (7) 。诗歌翻译应忠实地再现诗歌的意境, 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精髓, 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摘要:诗歌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隐喻是诗歌的灵魂, 因此, 诗歌翻译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诗歌隐喻的翻译, 如何忠实地再现隐喻意象和隐喻结构以及努力减少文化流失是诗歌隐喻翻译的关键, 异化法是诗歌隐喻翻译的首选策略。

关键词:诗歌隐喻,隐喻翻译,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Press, 1980.

[2]Lakoff G, Turner 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9.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23-225.

[4]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45-50.

[5]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50-153.

[6]周蕾, 黄乙玲.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重构[J].南昌大学学报, 2010 (3) .

[7]彭振川, 王晶文.意象重构与诗歌翻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 .

[8]奚盼盼.文化性隐喻翻译的走失与补偿[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1) .

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 篇8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

一、引言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和“会话含意”学说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是,格赖斯过分强调遵守合作原则和违反合作原则的作用以及只讲交际话语中的“暗含”(what was implicated)而不讲交际话语中的“明说”(what was said),从而出现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一连串问题,Sperber&Wilson在其专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1995)中作了补充、修正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关联(relevance)为唯一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和认知语用理论。它主要研究两大核心问题: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基础,而是取决于两个条件:1)交际双方的“互明”,和2)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受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在这一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隐喻metaphor或称暗喻,指暗示的比喻。即在两个事物间所进行的某种比较,通过一定的语境把两者之间的关系隐晦地暗示出来。事实上,隐喻表达属于语言层面,而隐喻表达背后的运作机制则属于认知层面。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在语言层面认识隐喻,会使用隐喻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无处不在,通过研究隐喻表达,挖掘其背后认知层面上的含义才是首要任务。通过检索CNKI,我发现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研究,比如有的是从功能理论,有的是从框架理论视角出发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该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中国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诗句

例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Version 1: (by TAN Shi-lin)

My hut I built in the midst of men,

But do not hear the din of life

“And how could you manage,Sir?”

Serenity keeps my mind,my hut remote.

Version 2: (by SHI Yin-zhou)

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

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

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

The mind’s remote,the earth’ll be bare.

Version 3:(by XU Yuan-chong):

In people’s haunt I build my cot,

Of wheel’s and hoof’s noise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on me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makes seclude place.

首先看看三种译文如何处理“而无车马喧”。第一种译文“the din of life”意为“世俗生活的喧嘈声”,只得其意,而偏废其形,把原文生动传神的表达抽象概括为一种无灵的概念。第二种译文将“车”译为“coach”,将“马”译为“horse”,可谓“字字精确”,不失为忠实。然而,第三种译文,许渊冲独辟蹊径,运用了隐喻,把“车”译为“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尽管词语范畴发生了变化,但更确切地表现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闹,动态地看,“车”“马”的其中特征(“车轮”(wheel),“马蹄”(hoof)以“喧闹”为背景突显出来。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例2: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Version 1: 杨宪益译文:

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 grief and autumn anguish,

Wasted,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rs and moon.

Version 2: 霍克斯译文:

Spring grieves and autumn sorrows were by yourselves provoked;

Flower faces,moon-like beauty were to what end disclosed?

在原作中,“春恨秋悲”和“花容月貌”这两个隐喻分别指岁月的无情和美貌的消逝。“春恨秋悲”在两个译文中都是按字面意思翻译的,指岁月更迭的悲伤。“花容月貌”分别被译为“flowers and moon”和“flower faces,moon like beauty”。两位译者都把隐喻转换成明喻,这种转换使译文跟原文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译文具备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追求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下面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古典文学小说中的隐喻翻译。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文学篇

例1: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译文: Some of our comrades love to write long articles with no substance,very much like the foot-bindings of a slattern long as well as smelly.

在汉语言民族里人们很容易理解“裹脚”这个在封建时期的旧习俗,于是中国读者能很快在本体和喻体中建立关联,并做出推理;但是对于西方读者,由于缺乏相似的语境和文化认知,他们不可能在本体“没有内容的长文章”和喻体“裹脚布”之间找到相似性“又臭又长”。通过在译文中添加“like”这个喻词,可以帮助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在本体和喻体间建立起最佳关联。

例2:孩子是张大妈从小一把屎一把尿侍弄出来的,像亲生儿子一样,孩子也把张大妈当作亲妈,冷丁一下子把娘俩拆开,孩子能受得了吗?

译文:She had nursed him ever since he was a small baby and loved him as her own,and the child,too,regarded her as his own mother.What would happen to him if he was taken away from her.

同样和上例一样,中国读者能很快理解“一把屎一把尿的含义”,但如果把“一把屎一把尿”直译过来,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通过使用“nurse”这个词,不但能体现了原文意思的精髓,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建立起了最佳关联;而且译者把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了读者,同样也实现了作者的交际意图的传递。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本文选用中国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为例说明隐喻翻译需要最佳关联原则来做指导,而成功的译者往往能够巧妙地处理原文中的隐喻,尽可能做到两种语篇之间的对等或等值。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1995/2001.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4]曾剑平.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6,2 P19.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浅谈英语隐喻的理解 篇9

浅谈英语隐喻的理解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作 者:张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3)分类号:H31关键词:隐喻理解 想像力 词汇运用

外语教学中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与隐喻翻译网络的构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创造力的即时再现处理过程可以用概念整合网络进行描述。输入空间1由源语文本结构及其相关文化心理图式构成, 即隐喻结构中ST (source text) ;输入空间2由译者文化心理图式及其语言表达式构成, 即TT (target schemata) ;源语与译语共享的心理图式相当于类属空间, 正是有了类属空间, 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相互投射才有可能, 同样因为有了类属空间的存在, 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向合成空间的投射也才成为可能。例如, Chinese companies now actually beat its competitors.译文:中国公司现在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其竞争对手。例句中ST空间和TS空间共享的概念结构构成了翻译网络中的类属空间。抽象或具体化的概念结构通常用框架结构来表示, 如抽象的框架结构physical combat到具体的框架结构Chinese companies now actually beat its competitors。原文和译文中概念结构的相似性不会在所有层次上都有匹配, 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匹配。就该句中的意象图示而言, ST空间中的beating in a war和TS空间中的比赛“超越”并不对等。但重要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具体的意象图示在类属空间中有概念结构上的相似性, 即共享较抽象的框架结构physical combat。由此可见正是类属空间的存在而使语言的转换成为可能。

概念整合能将翻译带入一个动态网络操作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合成空间中有层创结构的存在。概念整合优化原则是输入空间投射来的各种因子相互竞争, 产生动态组合, 生成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全新的投射关系, 从而使层创结构因可变因子的介入产生动态运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层创结构既不属于ST空间也不属于TS空间, 而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大脑概念整合运作而产生的全新的翻译结果, 即产生的新概念。事实上, 学生在做各种翻译练习时总是无意识地遵循着这样一个隐喻翻译网络的工作机理, 但他们仅仅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在翻译教学实践中, 笔者除了向学生传授翻译策略, 还特别向学生介绍隐喻翻译网络,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大脑在翻译工作时的认知过程, 即“黑匣子”内部的秘密。在翻译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各空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非常重要。笔者通常会以例句开始让学生做翻译练习, 以上句为例, 笔者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beat its competitors就翻译为“超越其竞争对手”, 而不是其他?然后再逐渐引入各空间的概念, 并介绍其运作原理:原来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到类属空间, 并共享较抽象的框架结构physical combat, 因此才有这样的翻译。通过这样的介绍, 能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做翻译时大脑的运算过程刚好能契合到隐喻翻译网络的运作过程, 让学生对这样一个理论框架有着切身的感性认识, 从而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能自觉遵守概念整合框架的理论指导。翻译不再是人脑随意的选择, 而是在概念整合框架下有序运作的结果。在翻译教学中构建概念整合网络既有助于教师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把握翻译教学的规律, 也有助于学生完成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

二、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与隐喻翻译中的概念整合模式

概念隐喻认为翻译是由原域向的域投射意义, 这种投射是单向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这种意义的投射是整合后的投射。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原的两域共享一个交际概念结构。交际话语是概念结构, 即被表达事件与语法结构整合的结果。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整合过程:源文作者的整合和译文作者的整合。翻译的认知运作表现为译者对源文的拆解和在译语中的重构。译者在理解源文后, 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认知图式, 激活源语文本的相关文化心理图式, 建构概念表达。重构是指在译语中还原源语中用语言表达的概念结构。这种还原是通过在译语中找到相关语言表达式, 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产生的相同的概念结构来实现的。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提供了两种整合模式:独立框架网 (single framing network) 和框架网 (frame network) 。

1. 独立框架网隐喻翻译

独立框架网运用于交际事件的概念结构同时存在于源语和译语之中, 但语法结构不同, 整合后的语言表达式也不相同的情况。源语转换成译语后句法结构、语言形式都有改变, 但翻译之所以能成功的核心问题在于源语中的交际概念结构在译语中得以保存, 这也再次印证了概念整合网络中类属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概念结构投射的内容。例如:桌上有两本书, 译文: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table。源文和译文的句型结构分别为NP V NP和V NP PP, 句法结构和语言表达式也不相同, 但翻译能够实现的原因在于, (ENTITY) [DIRECTIONAL RELATION] (LOCATION) 这一交际概念结构能顺利地在译语中得以保留和体现。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 在隐喻框架下, 翻译就是源语交际事件的概念结构在译语中的重现, 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是各自语法与概念整合的结果。只要这个交际事件的概念结构在译语中得以保存, 对等的目的就已经达到。

2. 框架网隐喻翻译

框架网隐喻翻译指在翻译中被交际事件的概念结构同时存在于源语和译语之中, 而且两种语言中该交际概念结构与各自语言结构相整合的模式相同。我们以下句为例:I lent a book to Jane;译文:我借了一本书给简。源语句型的句法结构为:I (NP) lent (V) a book (NP) to Jane (PP) 。与此对应的概念结构为:I (AGENT) lent (CAUSE) a book (OBJECT) to Jane (DIRECTION) 。在翻译该句时, 译者头脑中的交际概念结构整合过程体现为:源文和译文的句型结构均为:NP V NP PP, 语言表达式相同。因此, 源文的概念结构AGENT CAUSE OBJECT DIRECTION也可以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由此可见, 对翻译整合模式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解决翻译教学中诸多问题, 如翻译对等、同化和异化问题。传统的翻译教学更多地关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技巧, 而忽略了翻译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会困惑于直译或异译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困惑, 笔者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先做句子翻译练习, 然后再引入概念整合模式。以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table为例, 为什么学生大脑中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出“桌上有两本书”?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往往觉得很迷惑, 不知如何回答。此时, 笔者立即跟进介绍翻译中概念整合模式, 指出源语和的语的句法结构和语言表达式都不相同, 但 (ENTITY) [DIRECTIONAL RELATION] (LOCATION) 这一交际概念结构却在的语中得以保留, 因此翻译能够实现。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翻译对等不仅是传统翻译理论和教学所拘囿的语言或语用方面的某种对等, 而是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认知对等和概念对等, 在概念整合框架下, 不论同化还是异化都是概念整合的结果, 它们只是在投射选择和语言文化的相似程度上有所不同。只要源语中的事件概念结构在的语中得以保存, 对等的目的就达到了。有了这样一个理论认识之后,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操作的灵活性就大大增加了。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 Foundations, Scopes and Methodology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Series15.The Hague:Walter De Gruyter, 1999.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

[3]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外语研究, 2001 (2) .

[4]谢之君.翻译中隐喻性认知.上海科技翻译, 2001 (3) .

上一篇:结构位移比下一篇:精细磷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