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十篇

2024-05-30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1

1 品种优良化

主要指因地制宜, 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生产性能良好、检疫合格。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 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 引进的种猪须具备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证、种猪合格证、检疫证明、种猪个体档案、产品说明书、税务发票等“三证一档一书一票”。有了这些资料, 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 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2 环境科学化

猪的正常生长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养猪环境是指猪生存的每一指定环境中影响它生长发育的条件, 包括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的组成及流动状况、光照、声音、灰尘、微生物和设备等, 这些因素通常是相互作用的, 其变化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 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2.1 选址要求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生猪标准化饲养必须高度重视猪场环境, 不但场址选择要合理, 场内布局结构也应符合防疫和管理的要求。场址应尽量选在饲料来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水电来源保证、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水质良好且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等有足够的卫生防疫间距。

(1) 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m。

(2) 猪场周围3000m范围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场、皮革厂、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 这样有利于隔离病原的传播。

(3) 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m以上。

2.2 场区布局要求

(1) 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猪场在布局上应考虑三个区:即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

(2) 猪场周围要有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立绿化隔离带;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

2.3 猪舍设计要求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 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 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 有自动饮水器, 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猪舍应保温、隔热、使舍内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 有利于人、猪卫生, 方便管理, 不积水, 舍外积肥, 并能耐酸、碱和消毒药液的清洗消毒。种公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6m2, 室外运动场面积8m2;母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7m2, 室外运动场面积4m2;育肥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1.3m2, 室外运动场面积1m2。

2.4 饮水

整个场区应保持充足的饮水, 水质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及厩舍, 避免细菌滋生。

2.5 其它要求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及动物;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养殖行为。

3 防疫制度化

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 防疫制度健全, 科学实施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对病死猪实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 建立生物安全屏障。要求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要严格执行更衣、换鞋、冲洗、消毒措施;严禁在场内饲养鸡、鸭、狗其他动物;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 及时消灭老鼠、蚊、蝇等;严禁从场外带入猪、牛、羊及其加工产品;严禁买猪人直接进入场内挑猪;装猪台应设置在离场较远的地方 (至少离生产区50m) , 装猪台是全场防疫的重点, 每次装猪后应及时清扫、消毒;要根据疫病流行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定期开展猪群的健康状况监测, 重点监控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真正做到以防为主

4 生产规范化

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 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 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1 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

主要包括:后备种猪、种公猪、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疫病检测和诊疗制度、免疫程序、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病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粪污处理管理制度等。

4.2 具体要求

各项制度要求挂在相应猪舍或办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时完善各项表单的登记、记录, 并及时存档, 做到可追溯。日常生产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 可以完善、但不要随意频繁变更规程和制度的内容, 特别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员等变动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4.3 应用环保型饲料

饲料原料应符合无公害标准, 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和被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及其它畜禽副产品;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 根据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配合饲料。

4.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添加剂使用应符合无公害标准, 在饲料中不应使用高铜、高锌日粮, 严禁添加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4.5 严格按规定用药

尽量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减少药物使用量。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 药物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育肥后期的商品猪, 尽量不使用药物, 必须治疗时, 根据所用药物执行休药期, 达不到休药期的不能出栏屠宰或作为无公害标准化生猪上市。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 在治疗期或达不到休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

4.6 加强管理

4.6.1 人员管理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传染病患者、人畜共患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业。场内的兽医人员原则上不准对外做诊疗工作, 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配种工作, 以防疫病交叉感染。

4.6.2 饲喂管理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 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和浪费。按体重大小、身体强弱分群, 分别进行饲养, 饲养密度要适宜, 保证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4.6.3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 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

4.6.4 驱虫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 如用左旋咪唑、精制敌百虫片、丙硫咪唑等。

4.6.5 做好记录

认真做好日常的生产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尤其做种用的后备猪, 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记录。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每批销售要有销售记录, 以备查询。

5 消毒日常化

日常消毒是保证猪只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要高度重视, 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进出大门口、生产区的人员、车辆, 必须经过消毒池, 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生产区内的管理人员更衣前后必须进行消毒, 各种工具也要定期浸泡、清洗、消毒。

5.1 消毒剂

在选择化学消毒剂时应考虑:对病原体消毒力强, 对人和生猪安全、没有残留和毒性, 不损害被消毒物体, 易溶于水, 在环境中较稳定, 价廉易得且使用方便的消毒剂。

5.2 消毒方法

5.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 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消毒、带猪消毒、猪场的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等消毒。

5.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鞋。

5.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 (40%甲醛溶液) 42ml、高锰酸钾21g, 在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 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5.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入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照射可起到杀菌效果。

5.2.5 喷洒消毒

在猪舍周围、入口处、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和病毒。

5.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 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 对产房、培育舍效果更好。

5.3 建立消毒制度

5.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至少消毒1次。

5.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 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禁止吸烟、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规定路线行走。

5.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 用高压枪冲洗, 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5.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进行消毒。

5.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可用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

6 污物无害化

指粪便、污水等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实现粪便、污水等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包括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猪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6.1 病死猪的处理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 传染病的尸体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猪场应配备焚尸炉或化尸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 所有的病死猪要详细登记, 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完整的记录。

6.2 猪粪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 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猪—沼—果 (草、林等) ”模式和“尿泡粪+猪—沼—果 (草、林等) ”模式和“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采用节水或免冲洗, 干清粪和“固液分离隔渣沉淀—厌氧消化—好氧生化—灌溉林、果 (少量养鱼) ”的处理工艺, 区别在于“尿泡粪”模式与传统的养猪工艺相比, 基本可以做到不冲水, 有效减少了排污量。“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是指用木屑、谷壳等作为垫料, 加上微生物发酵后, 作为猪的垫床, 猪粪尿直接排到垫料上, 是一种节水、环保的养猪模式, 比较适合于小规模养殖。

6.3 猪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2

近年来, 我省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生猪养殖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8%, 占农业总产值的34%,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我省生猪产业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生猪养殖进入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重要转型期, 传统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为适应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构建现代生猪优势产业链。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切实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措施。

1.1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既可以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优化区域布局, 又可以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散养逐步退出, 规模养殖不断发展, 养殖加工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 我省逐步淘汰传统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大大提高了生猪产业素质。全省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62%, 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3%, 大中型现代化生猪屠宰企业达到10余家。

1.2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防控动物疫病保证质量安全的根本举措。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加速推进, 人们的食物结构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变化, 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猪产业发展不再是单纯的量的增长, 而是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增长。当前, 我省生猪养殖仍然比较分散, 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只有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防控和监管措施, 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1.3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保障产品供应防范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 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大起大落, 主要是由于生猪养殖的小生产与市场产品的大需求矛盾突出。分散饲养, 一哄而上, 一哄而下, 往往加剧了市场风险。标准化规模养殖, 生产技术成熟, 养殖规模稳定, 资金实力雄厚, 不仅可以获取规模效益, 而且可以抵抗市场风险, 保障市场供应, 稳定市场价格。

1.4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猪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其粪污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按照“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模高效”的要求,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 促进生猪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和人畜混居问题,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突出工作重点

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现代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就是要以建设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 用先进的生产理念, 先进的生产手段, 先进的养殖技术改造传统生猪产业, 实现生猪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具体来讲, 要突出四个重点:

2.1 要突出科学规划。

各地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 调整生猪养殖区域布局。从全省总体来讲, 要推动规模养殖由城郊区向农区转移, 由平原区向丘山区转移, 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居住稀疏区转移。要按照湘江流域、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和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科学划定生猪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 使人口密集区和水源保护区逐步减少或退出生猪养殖, 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人畜健康。长株潭三市的近郊区要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将生猪养殖全部外移。要结合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突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 明确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目标, 并做到规划细化、量化, 将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发展数量、发展要求落实到县、到乡、到村、到养殖场, 实现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2 要突出适度规模。

适度规模养殖是我省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各地要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格局, 鼓励和支持分散农户扩大养殖规模, 建设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特别要指出的是, 养殖场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粪污处理能力和疫病防控需要。一般规模养殖场的年饲养规模以5 000~10 000头左右为宜。大型规模养殖企业, 可以是“中等规模, 多点分布”, 这样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粪污处理。今后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 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 决不能再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 一定要从场地选址、建设规模、栏舍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加以规范, 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粪污处理等设施, 都要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

2.3 要突出健康养殖。

各地要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体, 大规模开展生猪健康养殖创建活动, 在生猪调出大县和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生猪健康养殖基地。要结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 落实好设施改造、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 规范生猪养殖行为。要以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为重点, 全面开展养殖专项整治行动, 严防假劣生产资料流入养殖环节, 严禁违规饲喂抗生素和添加“瘦肉精”等非法行为。要强化规模养殖场的防疫责任, 督促其改善防疫条件, 规范防疫程序, 建立场内常年免疫、定期监测的自主防疫机制。要严格执行农业部新颁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都要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 已建成但不符合防疫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要进行标准化改造, 确保满足防疫工作需要。

2.4 要突出粪污治理。

所有规模养殖场都要有配套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粪污治理措施。新建和改扩建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污物处理设施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 增强土地对粪污的消纳能力。要积极稳妥地引导中小规模养殖场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 减少粪污对环境的直接排放。大型规模养殖场要积极推广工业化粪污处理技术, 采取沼气发电、污水净化和粪肥加工等方式, 促进粪污资源化、综合化利用。

3 强化工作措施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条件和时机都较为成熟, 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 加快发展进程。

3.1 要强化工作责任。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主要由市场主导, 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政府要高度重视, 抓紧抓好。各级政府要把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强化工作责任,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和生猪优势产区要具体研究, 具体部署, 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拿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 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3.2 要加大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央和我省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政策, 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结合工作实际, 完善地方配套政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资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 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文件精神, 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挪用。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本建设、扶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支农资金, 都可以集中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3.3 要优化发展环境。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3

一、农村后院养殖模式淡出,规模养殖蓬勃发展,标准化养殖是规范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国农村的改革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包产到户,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是规模经营,实现共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后院养殖模式规模小、收入少,效益差,已经悄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经营。据统计,2011年我县生猪饲养户为114604户,出栏生猪91.2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4户,出栏猪60.38万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66.19%。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后,在疾病防控、环境保护、效益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技术、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规模经营出现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1.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做好疾病防控的要求

规模养殖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工厂化管理,饲养封闭,运动减少,生猪抗病力下降,同时品种换代,流通活跃,又为疫病跨区传播提供了机会,原有的猪瘟、仔猪副伤寒等老病没有消滅,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新病又不断传播。疫病流行摧垮了许多养殖场,也造成了畜产品市场的几度起伏。如2005年四川省资阳市发生人猪共患链球菌病,造成南方广大区域的猪肉消费恐慌,致使生猪大量压栏,猪价直线下降50%左右(我县毛猪价由每公斤9~10元降至4.5~5.2元),大批猪场亏本,被迫破产。2007年的生猪高热病等疫情造成了牲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扬。疾病障碍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控规模养殖场疾病必须革新传统防疫模式,全面防控,推行新的防疫制度。

2.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态环保的要求

原有散养模式可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实行规模经营后,粪便集中排放,污水直流江河,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养殖密集区江河水资源、空气资源、耕地生态等的不同程度污染。如木子排楼冲数十亩稻田灌溉水源被养殖场污染后,有机质含量提高,出现了“只长苗、不结谷”的先喜后忧局面,羊角塘镇养猪较多,几条溪流被污染,农民反映“农田打农药用水都很难找了”。

3.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

一方面,农户散养退出后,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稳定社会生产总规模,保障市场供给总量,从数量上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规范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投入品监管及病死畜、废弃物处理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4.推行标准化养殖是提高养殖效益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下利用野草剩饭“养猪过年、养鸡换盐”的效益观不同,现代规模养殖投入大,成本高,饲养依赖商品原料,追求的是资本增值,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市场价格的起伏、大小疾病的发生、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养殖业主收入的损失或投入的浪费。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规避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选择。

二、按现代规模养殖要求,创新技术,不断更新标准化养殖的技术内涵

标准化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这一模式也必将得到发展,技术内涵也会不断更新。就现阶段我县养殖水平而言,标准化养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猪养殖发展的要求,合理选址,科学布局,建设现代化养殖场

一是贯彻《安化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养猪场不能建在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水源区、旅游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同时限养区不要新建猪场;二是养殖场选址要求在水、电、路“三通”,同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其他生猪养殖场及屠宰场、交易场有一定距离;三是场址要求地势高燥,有符合养殖需要的面积;四是场内布局科学,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离,栏舍建筑符合不同阶段生猪生理要求,相互间连接便于生产流程管理,同时有配套的隔离区、粪便堆集处理区、生猪装卸台等;五是场内交通便利,净道、污道分离,保持适当空地等。

2.结合发展与环保的要求,科学处理粪污、废弃物

规模养猪场粪污要做到干湿分离,干粪要有固定的堆放处理场所,最好有农牧结合方式处理的大型贮粪池或有机肥料厂,污水要经沼气池、氧化池或发酵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病死猪要经无害化处理;场内垃圾及各种废弃物集中存放,场区卫生状况良好。

3.结合生产与消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世界生猪品种资源丰富,杂交利用技术也十分先进,不同品种或杂交组合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用途、投入产出比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生猪产品的喜好也不同。我们组织生产时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等选择合适品种。如生猪饲养可选择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的(长×大)x杜三元杂交组合,也可选择繁殖率高、肉质好的苏太猪与大约克猪或长白猪的杂交组合。

4.结合生猪生理规律与减少劳动力强度要求,推广现代养殖设施

湖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别较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开始短缺,劳动工资正在上涨,减少劳动强度是养殖场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现代养殖设施成为了标准化养殖的重要内容,猪场推行孕妊母猪限位栏,分娩保育高脚产床、保育床,供料给水自动化设施,冷风机、湿帘一风机降温系统,冬季生猪粪便为燃料的火道保温系统、电热保温系统、沼气供热系统等都将被广泛使用。

5.结合动物生产与人类健康的要求,推行科学防疫技术

“人医治人,兽医治人类”,动物防疫工作不仅要保障生猪生产安全,更要以人类健康安全为目标,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控制药物残留,控制不利人类健康的添加物残留等等都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一方面养殖场要完善防疫隔离墙、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隔离设施,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防疫制度、免疫程序、投入品管理制度、病死猪处理制度等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安全。

6.健全制度经常监管,做到管理标准化

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卫生防疫、病死畜处理等各项制度,并建立生产台帐,完善各项记录,做到管理有专人负责,员工经常培训学习,行业法规落实到位,技术管理到人到位。

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我县养猪整体水平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县标准化养殖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位置,2010年创建了湘辰养殖场,洪霖养殖场2个国家级示范场,去年创建的辉华牧业苏太猪一级扩繁场已被定为省级示范场。这三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充分展示了现阶段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温控、净污分离及生产管理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整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养殖场的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养殖档案等软件管理明显滞后;一些养殖场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研究粪污处理等环保技术等等。为提高我县生猪养殖科技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1.结合项目建设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投入,今后要结合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菜篮子工程建设及移民开发、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改造一批规模养殖场,促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2.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畜牧、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总结技术,编印文字资料、录制影像资料,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平台,系统培训推广,让更多生产者掌握、运用这一技术。

3.利用服务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方面畜牧、动防体系要指导各规模养殖户科学规划,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应用好标准化养殖技术;另一方面要指导辉华牧业、鹏辉牧业、芙蓉牧业等龙头企业作好示范引领,完善售后服务,辐射带动一批养殖户进行标准化养殖;同时要引进唐人神、大北农等高水平产业龙头企业与我县养殖户合作,通过企业服务网络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小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4.规范行业管理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4

品种优良化: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引种时要求其提供“种猪合格证”或“种猪档案证明”。合格证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种猪的耳号标记方法、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有了这些资料和数据,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养殖设施化: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猪场选址应选在当地政府划定的可养区内;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道,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屠宰、加工交易场所1000米以上。猪场布局合理,有一定规模的应将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分开;生产区中的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同样要分开,做到功能分区清晰,并有50米以上的距离,最好设置有隔离带;生产区中设有净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污染,猪流、物流科学、顺畅,有利防疫。猪场的占地面积符合生猪养殖需要,总的要求每头能繁母猪占地40㎡以上,如存栏30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猪场建筑占地面积至少要12000㎡(18亩)。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有自动饮水器,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饲料、药物、疫苗等不同类型的投入品分类、分开储藏且储藏设备完善。场区入口有消毒池、生产区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设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场还可以安装自动送料系统,配备B超用于妊娠检查以及信息化管理设施等。

生产规范化: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主要包括:后备种猪、种公猪、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疫病检测和诊疗制度、免疫程序、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病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粪污处理管理制度等。

各项制度要求挂在相应猪舍或办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时完善各项表单的登记、记录,并及时存档,做到可追溯。日常生产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可以完善、但不要随意频繁变更规程和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员等变动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防疫制度化。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屏障。要求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严格执更衣、换鞋、冲洗、消毒、严禁在场内饲养鸡、鸭、狗其他动物。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及时消灭老鼠、预防飞禽等。严禁从场外带入猪、牛、羊及其加工的制品。严禁买猪人直接带进入场内挑猪、装猪台是全场防疫的重点。装猪台应设量在离场较远的地方(至少离生产区50米),每次装猪后应及时清扫、消毒。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群的健康状况监测,重点监控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真正做到“以防为主”。

粪污无害化。指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包括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猪场应配备焚尸炉或化尸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所有的病死猪要详细登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完整的记录。

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主要措施为少冲水或不冲水,人工检粪,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量。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 “尿泡粪+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采用节水或免冲洗,干清粪和“固液分离——隔渣沉淀——厌氧消化——好氧生化——灌溉林、果(少量养鱼)”的处理工艺,区别在于“尿泡粪”模式与传统的养猪工艺相比,基本可以做到不冲水,有效减少了排污量。“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是指用木屑、谷壳等作为垫料,加上微生物发酵后,作为猪的垫床,猪粪尿直接排到垫料上,是一种节水、环保的养猪模式,比较适合于小规模养殖。

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的操作与技术 篇5

1.1 人工授精可以引进优良的种公猪生产优秀的二元猪。人工授精能把引进的优良种猪的精液通过统一的人工授精站导入各个猪场和农户,充分发挥良种猪的遗传性能,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

1.2 人工授精可为种公猪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既可保证猪种不退化,又可保证精子质量。

1.3 人工授精可以按计划选择与二元母猪配套的公猪精液输精,保证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对某一地区供精的公猪进行轮换,避免近亲杂交。

1.4 人工授精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自然交配公母猪直接接触,到处配种,容易引起母猪阴道炎、子宫炎,很难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畸胎、弱胎增多;如果母猪感染这些疾病,生下的仔猪疾病多、生长慢、耗料多,降低养殖户收益。

1.5 人工授精可以降低饲养公猪和母猪的养殖成本。首先人工授精可以节省因为本交而需要大量公猪的饲养管理费和人工费。其次农民买4~5瓶精需要20元左右,可以重复输精2~3次,配种成功率85%以上,而自然交配二次需要资金20~50元。

2 种公猪的引进与饲养管理

2.1 种公猪的引进

种公猪必须是来自非疫区正规场的健康猪,要求有良好的种用价值,应具有种畜禽合格证、系谱证明,检疫合格证等,以确保引进种公猪的健康。

2.2 种公猪饲养管理

种公猪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力,保证精液品质良好、精力充沛,保持旺盛的性欲,提高配种受胎率。

2.2.1 生产种公猪应全程饲喂全价饲料。粗蛋白以14%~16%为宜,日喂2.5 kg~2.75 kg,冬季适当增量,保证充足饮水。

2.2.2 后备公猪应全程饲喂全价饲料。粗蛋白以15%~16%为宜,体重在120 kg以前日喂2.5 kg~3.5 kg, 120 kg以后日喂2 kg~2.7 kg直到配种,同时饲喂优质的青、绿饲料。

2.2.3 公猪应单圈饲养,对公猪态度要和蔼,严禁恫吓,在采精过程中,不得给予任何刺激;每天刷拭猪体一次,保持圈舍和猪体的清洁卫生。

2.2.4 加强种公猪运动。种公猪每天应进行驱赶运动,上、下午各1次,每次行程2 km,夏季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冬季在中午运动1次,尤其是后备公猪每天要保证0.5 h~1 h的运动。

2.2.5 夏季天热时,公猪体力消耗显著,受胎率下降,因而在酷热的夏季要做到猪舍通风良好,常给公猪洗澡。

2.2.6 适时使用,后备公猪应在8月龄以上,体重120 kg以上才能开始使用。

2.3 种公猪的免疫

对公猪进行合理免疫能让公猪更健康,确保精液品质,但具体的免疫方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2.4 种公猪的调教与使用

后备公猪7~8月龄开始调教,徒手或戴专用手套采精。将成年公猪的精液、包皮部分泌物或发情母猪尿液涂在假母猪上,将公猪引至假母猪训练其爬跨,每天可调教1次,但每次调教时间最好不超过15 min。一岁以内的青年公猪每日只可采精一次,每周最多2~3次;成年公猪每日可采精一次,每周最多4~5次。

3 精液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3.1 采精前的准备

3.1.1 器械清洗消毒:

玻璃类、金属类、纱布、毛巾先煮沸后干燥(煮沸15~30 min);温度计采用酒精棉球消毒;稀释液采用蒸馏水并隔水煮沸10~15min或直接煮沸消毒;消毒过的器械使用前用蒸馏水冲洗一遍。

3.1.2 采精公猪的准备:

剪去公猪包皮的长毛,将公猪体表脏物冲洗干净并擦干体表水渍。

3.1.3 采精器械的准备:

烧杯置于有内胆的保温盒内备用。

3.1.4 配制精液稀释液:

用蒸馏水按“精宝”使用说明上的比例配制好所需要的稀释液,置于水浴锅中预热至35℃~37℃。

3.1.5 精液质检设备的准备:

调节好质检用的显微镜,开启显微镜载物台上恒温板以及预热精子密度的测定仪。

3.1.6 精液分装瓶的准备:

准备好分装精液所需的软塑瓶若干。

3.2 采精时的注意事项

3.2.1 采精室要求:

采精室应清洁卫生,安静无干扰,地面平坦不滑。

3.2.2 采精员要求:

采精员要修剪自己的指甲并磨平,对手掌和手腕进行彻底消毒;穿戴洁净工作衣帽和胶手套(胶手套应先用75%酒精消毒、晾干,30 min后使用)。

3.2.3 采精程序:

采精员一手带胶手套,另一手持保温盒(内装已消毒的烧杯)用于收集精液,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公猪腹部和包皮,再用温水清洗干净。首先挤出包皮内的积尿,其次按摩包皮,刺激其爬跨假母猪,待公猪爬跨假母猪并伸出阴茎,脱去外层手套,用手(大拇指与龟头相反方向)握住伸出的阴茎螺旋状龟头,顺其向前冲力将阴茎的“S”状弯曲拉直,握紧阴茎龟头防止其旋转。最后待公猪射精时用滤纸过滤收集全部精液于有内胆的保温提盒内的烧杯内,最初射出的少量(5 mL左右)精液不接取,直到公猪射精完毕,一般射精过程历时5~7 min。

4 精液品质检查、稀释、分装与贮存

4.1 精液品质检查

正常的精液是乳白色或浅灰色,精子密度越高,色泽愈浓,其透明度愈低。猪精液略带腥味,如有异常气味,应废弃。pH值(酸碱度):以pH计或pH试纸测量,正常范围6.8~7.5。精子活力检查:原精活力要求不低于0.7,检查活力时要求载玻片和盖玻片都应37℃预热。

畸形率不超过18%,每头公猪每两周检查一次精子畸形率。

4.2 精液的稀释

4.2.1 精液采集后应尽快稀释,原精贮存不超过30 min。

稀释液与精液要求等温稀释,两者温差不超过1℃,即稀释液应加热至35℃~37℃,以精液温度为标准来调节稀释液的温度。

将稀释液沿盛精液的杯(瓶)壁缓慢加入到精液中,然后轻轻摇动或用已消毒的玻璃棒搅拌,使之混合均匀。

要求每个输精剂量含有效精子数15亿个以上,每个情期输精2次,每次10 mL确定稀释倍数。

稀释后要求静置片刻再作精子活力检查,如果稀释前后活力无太大变化,即可进行分装与保存。

4.3 精液的分装

4.3.1 分装数量:

一般为10 mL~20 mL/瓶,将精液分装在精液瓶中。

4.3.2 填写标签:

在瓶上标明公猪耳号、生产日期、保存有效期、稀释剂名称和采精员姓名等。

4.4 精液的贮存与运输

4.4.1 温度要求:精液置于室温(25℃)1 h~2 h后,放入17℃恒温箱贮存,也可将精液瓶用毛巾包严直接放入17℃恒温箱内。

4.4.2 注意事项:稀释后的精液一般可保存3 d,贮存过程中每隔12 h轻轻翻动一次精液瓶,防止精子沉淀而引起死亡,对贮存的精液应尽快用完。

4.4.3 精液运输应置于保温较好的装置内,保持在16℃~18℃的恒温器中运输,防止受热、震动和碰撞,并作好运送记录。

5 输精

5.1 输精前的准备

5.1.1 器材的准备:

可采用一次性的和重复使用的器材。采用重复使用的应彻底冲洗、消毒。

5.1.2 输精人员的准备:

输精员的指甲必须剪短磨光,充分洗涤消毒,以消毒毛巾擦干,然后用75%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后即可进行操作。

5.1.3 精液的准备:

输精前应对精液进行镜检,保存后的稀释精液活力不低于50%、鲜精活力80%以上方能输精。

5.1.4 母猪的准备:

经发情鉴定确定母猪处在发情盛期后,将发情母猪阴户用肥皂水充分洗涤,除去污垢并进行消毒,然后用温开水冲洗,用消毒抹布擦干。

5.2 输精方法

5.2.1 先将输精导管涂以少许稀释液使之润滑。

5.2.2 将输精管先倾斜向上方,然后水平方向前进,缓慢地逆时针旋转插入母猪的阴道中,直至插入子宫颈内不能前进为止,被子宫颈嵌牢,然后向外拉松动一点。

5.2.3 通过挤压缓慢将精液注入子宫内,输精至少5 min,输完后缓慢抽出输精管,并用手掌按压母猪腰荐结合部,防止精液倒流,间隔12 h后,再输精一次。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6

1 延平区生猪生产现状及特点

1.1 生猪生产发展快

延平区是福建省养猪三大县之一, 现有能繁母猪近10万头, 生猪存栏约88万头。延平区生猪饲养量占南平市的60%以上。2010年出栏生猪130万头, 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8.74亿元, 占大农业的57.79%, 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延平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生猪业占畜牧业比重高

延平区养猪业主要分布在炉下、夏道、樟湖、太平、西芹、大横等12个乡镇街道。农村居民出售畜牧业产品得到的人均纯收入占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45.76%, 有些乡镇如炉下、夏道等生猪养殖收入已经占到农村居民的近70%。牧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1.3 生猪调出量大

延平区是全省最大的商品猪调出区, 2010年调出商品猪突破110万头, 其中销往外省、市的达80万头。

1.4 规模化程度较高

延平区养猪业以龙头企业、商品基地场和专业户为重点, 城郊型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出栏占全区出栏总量的72%,

2 推行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延平区生猪生产受饲料 (原料) 价格上涨及周边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养猪成本增加, 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规模场养殖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 在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 养殖场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生产设施设备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抗疫病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 当前推行规模养殖, 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3.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生猪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 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延平区先后出台了《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关于加快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延平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场管理规定》等文件, 来规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同时成立了以分管畜牧业的区级领导为组长, 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来指导决策。

3.2 规模养猪场标准化建设工作

3.2.1充分利用近年国家对生猪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支撑来推动规模养猪场标准化建设工作。借助国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 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 加大培训力度, 改善了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

3.2.2借助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延平区从2007年至2010年作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项目县 (每年投入补助总金额260万元) , 为品种改良注入大量补贴资金, 不断引进生猪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 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 实现品种优良化提供良好经济基础。

3.2.3资源循环再利用、延平区规模养殖场大部分采用ABR+AF工艺为核心的沼气发酵技术, 近年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采取一是推广“猪-沼-果—猪 (草、林、菜) 等污水处理生态养殖模式;二是探索开展生物垫料零排放新养殖技术, 率先在大禾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饲养。

3.2.4推行生猪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核心示范区设在夏道镇存栏约为12 000头的养殖场, 炉下、太平、樟湖3个乡镇 (20个场, 存栏约为7万头) 作为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辐射到生猪饲养集中区炉下、夏道、太平、樟湖、大横、西芹、水南等7个乡镇和街道实行生猪养殖标准化生产。

3.2.5抓龙头带动, 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协会 (专业合作社) 、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3.2.6抓防疫防控, 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强化基础免疫,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 做到建立一片, 净化一片, 巩固一片;二是加快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建设, 提高了对畜禽疫病检测能力;三是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区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统一全区耳标编排, 并对全区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4.1 生猪规模场设施设备得以补充和完善

从2007年至2010年延平区获省级批准上报获得国家生猪规模场标准化项目建设达22个, 累计下达资金1 440万元。几年来生猪规模场标准化建设的猪场的猪舍、保、降温水、电、道路、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使规模养殖设施、设备得以补充和完善。

4.2 生产规范化

实施科学规范的生猪饲养管理养殖技术。

4.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

通过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不断引进新品种, 实现了良种化。生猪人工授精率从原来的78%上升到90%以上, 受胎率和产仔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促进延平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4.4 规模猪场基本实现污物处理无害化

近年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及新建场的污物处理设施与饲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沼液采用“猪-沼-果—猪 (草、林、菜) 等污水处理生态养殖模式建设取得良好效果;重点乡镇、规模畜禽场病死动物化制池对病死生猪及其产品实行无害化处理。使延平区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污物处理无害化。

通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可追溯体系建设, 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5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 可清醒地看到, 延平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区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 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 氛围不浓, 不论在交通要道, 还是在规模养殖场, 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 还存在脱链现象, 在基地 (农户) —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六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6 讨论

6.1 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要把此项工作列入“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把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养殖作为主推方向, 要重点推广猪-沼-果 (草、林、菜) 生态型养猪模式、达标排放环保型养猪模式、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 加大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养猪模式

6.2 扩大生猪标准化场 (小区) 建设

按照标准化要求创建标准化场, 按照标准化要求完成生猪品种改良、污染治理、猪舍标准化改造、场区水、电、路及疫病防控等其他软硬件建设。

6.3 重点抓好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按照福建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的要求对全区符合条件的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

6.4 要突出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7

1 新罗区具有发展生猪产业的优越条件与优势

一是优越的地理条件。新罗区是闽、粤、赣边的交通枢纽, 交通便利, 距厦门港仅250 km, 是沿海城市的天然腹地与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二是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新罗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高, 日照充足, 降水量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具有天然的养殖防疫屏障, 有利于发展畜牧业。三是明显的养殖区位优势。新罗区总人口约47.3万, 是龙岩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周边6个县市的辐射中心, 为距沿海大中城市最近的副食品供应基地之一, 近年每年供应广东省、福建省沿海城市生猪达120万头以上。四是良好的产业扶持政策。早在1990年该区就把瘦肉型生猪产业列为农村四大支柱产业来培育, 形成发展生猪产业的“四个一”工程, 即一个稳定的领导班子, 一套健全的机构与人员, 一个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一套可行的奖励政策, 这些都形成了发展生猪产业的优越政策软环境。2008年全区拥有生猪养殖小区19个, 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自繁自养生猪专业户5 916户, 生猪年出栏达209万头。

2 新罗区生猪标准化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细化建设标准, 明确建设要求

在参照无公害食品农业标准和相关农业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 龙岩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和龙岩市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龙岩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生产管理手册》 (龙岩市农业标准规范LYS/T003-2008) [1], 作为新罗区生猪标准化场建设的指导依据, 其主要内容分为养殖环境布局与基础设施标准、无公害生猪标准与质量控制措施、兽医防疫标准与保健免疫程序、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环境保护和生态养殖标准等五个方面。龙岩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进一步提出了生猪标准化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布局规划和验收标准实施, 逐步规范完善的原则;二是坚持政府领导、企业自主、示范带动的原则;三是坚持安全、生态、高效、环保的原则;四是坚持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和生猪生产良好规范的原则。

2.2 狠抓建设宣传, 营造建设氛围

为促进生猪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新罗区畜牧兽医局多次深入乡镇举办动员大会, 对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和重点进行了动员与布置, 同时利用报纸、墙报、有线电视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 积极营造生猪标准化建设氛围, 强化对生猪标准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2.3 加强建设培训, 提高建设能力

多次聘请省、市专家进行生猪标准化建设的专题培训, 每年均举办培训班二十余次, 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建设中不断推出典型示范场, 通过现场会观摩, 不断加快建设步伐。

2.4 强化领导, 落实责任, 有序推进标准化场建设

新罗区政府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生猪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 把生猪标准化生产工作列入区对乡 (镇) 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并下发了《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罗区生猪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龙新政综[2007]497号) [2]。同时, 新罗区畜牧站与各乡镇生猪标准化场签订了标准化建设责任状, 明确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任务、时间、要求等, 并实行生猪标准化建设干部挂钩责任制, 将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及每个干部身上, 要求挂钩人员一对一督促指导到位, 限时完成挂钩场的基本情况调查, 查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各场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确保相应挂钩的养殖场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区畜牧站还设有专人负责标准化建设项目的跟踪、汇总、反馈等工作。

2.5 滚动管理, 统一要求, 稳步推进标准化场建设

一是进行生猪标准化场全面摸底、滚动管理。先由乡 (镇) 政府组织乡镇畜牧站等部门在污染治理基本达标、可养区内、年出栏达1 000头以上等基础条件上推荐当年的生猪标准化猪场。紧接着由各场挂钩责任人协同省绿办, 对照建设项目进行摸底调查与指导建设, 对个别无条件建设场、近年规划要拆迁场、无建设主动性场实行滚动管理, 调出建设名单, 由备选场补充建设进行。建设过程中, 根据建设进展把生猪标准化场分成动态的三类场, 以利跟踪管理, 其中各项设施、条件较好的标准化场为一类场;中等的为二类场;相对较差的场为三类场。二是积极组织人员按《龙岩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生产管理手册》的统一要求进场指导, 统一印制并发放生产管理记录表格, 统一制作上墙制度牌等, 以规范生产。

2.6 明确建设重点, 督促建设落实

针对标准化场建设的关键点, 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区分开、污染治理设施、生产管理档案等内容, 挂钩人员进场培训与指导, 并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督促整改到位。

2.7 争取部门配合, 推进无公害认证

通过生猪协会等渠道, 加强无公害认证的宣传指导, 加快申报无公害认证的材料准备, 并通过区政府、局领导积极协调农机、区龙津河管理委员会、环保等部门, 争取多部门督导与资金支持, 促使标准化场加快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步伐。

2.8 注重疫病防控, 提高防疫灭病能力

组织发放口蹄疫等疫苗, 开展防疫工作, 确保生猪养殖场强制免疫病种100%免疫;采购并发放消毒药品, 及时组织消毒灭源;开展免疫抗体检测, 瘦肉精等药残检测工作, 每年每场疫病与瘦肉精检测各2次以上, 以提高各标准化场的防疫水平与产品质量安全。

2.9 突出污染整治, 提升建设水平

一是结合污染整治, 严把标准化场质量关, 要求在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能实现零排放或达标准排放的场, 在乡镇推荐基础上才能入选标准化场。二是积极推广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与技术, 提升治污能力。目前粪污处理方式有洛东模式为主的生物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模式与生态治理模式, 要求因地制宜、相互结合开展综合治理。

3 新罗区生猪标准化场建设成效

3.1 无公害认证全面推进

2003-2007年4年时间新罗区仅有39家猪场申报并通过无公害认证。开展标准化场建设后, 2008年全区已有156家猪场获得无公害认证证书, 2009年已有110家猪场申报无公害认证。目前, 已有99家通过省绿办组织的产地现场勘察, 其余11家在准备申报中 (见表1) 。通过实施标准化猪场建设, 养殖户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识更加深入, 对无公害认证申报更加积极主动。

3.2 污染治理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通过实施生猪标准化建设, “猪-沼-草” (林、果、茶等) 生态养殖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区养猪专业户5 916户中生态养殖户达3 800户, 生态养殖比例达64.2%。标准化猪场新增种草面积187 hm2, 生态果林500 hm2, 新安装干湿分离机119台, 新增打桨机74台, 通过生态养殖示范建设每月每户可节省饲料成本约2 500元。同时, 大力引进污染治理新技术, 先后在大池、苏坂、白沙等乡镇举办了23期发酵床“零排放”技术、节能减排管理等培训班, 参加培训人员达1 800多人, 目前有210家养猪场采用发酵床“零排放”模式, 每月减排粪尿11 600 t, 污水63 000 t。

3.3 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

新罗区统一印制了460套涵盖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用药、用料、生猪销售等10种生猪标准化生产记录表格, 进一步统一规范生猪生产管理;要求全区标准化猪场将岗位职责、防疫、消毒、兽药使用管理、饲料使用管理等4种制度上墙并严格执行;消毒池、更衣室等防疫设施均按生猪标准化场建设要求进行统一整改、完善;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统一科学免疫;建造无害化处理池, 严格规范了病死猪处理。技术干部挂钩督促, 230个场的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达100%, 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近年来, 通过生猪标准化场建设, 全区生猪发病率、死亡率在大幅下降。

3.4 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了新罗区生猪品质, 打响了新罗区生猪品牌。2008年福建省万龙原种猪有限公司、龙岩市欣兴良种猪扩繁有限公司、龙岩市龙马原种猪场等7家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成为深圳副食品供应基地场, 龙岩市龙锦生猪专业合作社每月为深圳亿源达贸易公司提供400头以上优质供港猪。目前, 建立了1家国家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2家省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7家市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3.5 安全监管进一步到位

兽药饲料等的监督执法每月定期开展, 每月进入兽药饲料企业抽样12家以上, 抽样10批次以上, 品种达60余种。新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给区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拨出4万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 为生猪标准化场开展统一抗体及药残检测。新罗区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充实3名工作人员,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使检测中心检测工作正常化, 2008年以来共检测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病原抗体365场次, “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残331场次。

3.6 养殖环境进一步优化

通过生猪标准化场建设优化了养猪场布局, 做到生产区与办公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 230个生猪标准化场实施“三区”分开占40%, “二区”分开占60%, 出猪台100%建在场外;完善了猪场的防疫、消毒、排污等设施设备, 新建大门、围墙92户, 消毒池120口, 沼气池80座, 生化塘62 100 m2, 改建雨污分离78场, 共新建沉淀池600余口, 新建出猪台78个, 所有场都建1个以上20~80 m3的化尸池。全区实施生猪发酵床垫料养殖技术试点有210个场, 养殖面积5万m2, 可消纳7万头生猪的粪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养殖环境大为改善, 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3.7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于生猪标准化场设施进一步完善, 饲养管理更加科学, 防疫、消毒更加严格, 养殖环境得到改善, 产仔率、饲料报酬率提高, 死亡率降低, 大辐降低养殖成本, 极大提高养殖效益 (见表2) 。通过种养结合, 每头母猪每天可节约饲料0.5~0.7 kg, 约1~1.5元饲料成本。

4 加快生猪标准化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生猪标准化场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然有诸如对生猪标准化场建设认识不到位, 用地缺口大、用地难协调, 污染治理现状不容乐观、治理压力大,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人员缺乏, 先进技术的运用推广较难, 人员管理、档案资料等还停留在管理与记录相脱节, 建设工程质量不一等问题。

4.1 加强政府监管, 规范产业发展

要根据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 推进污染整治、强化“三区”治理、加强疫病防控、规范安全生产, 从而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4.2 创新融资机制, 加大产业投入

各级政府应努力争取国家项目, 统筹安排支农资金, 理顺融资渠道、简化各级信贷手续, 形成政府投入、个人投资、专业合作社连保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 从而夯实产业基础设施, 提升产业水平。

4.3 成立合作组织, 完善产业体系

强化生猪合作社、协会的协调、自律、服务功能, 推进产业龙头建设, 发挥以大带小、以整聚散的带动作用, 积极引导规范, 打造生猪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 延伸产业链条。

4.4 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要对养殖场业主与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与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等, 开展有关法律法规与生猪标准化场建设的目标要求、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与管理水平, 提升产业发展力。

4.5 落实挂钩责任, 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与完善标准化猪场建设与生猪质量安全监管驻场巡查制度, 把技术指导、生产跟踪、质量安全监管等作为挂钩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 细化管理制度, 破解监管难问题, 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岩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龙岩市技术监督局.龙岩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生产管理手册 (龙岩市农业标准规范LYS/T003-2008) [S].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8

养殖户养殖意愿有所下降,但养殖规模保持稳定

养殖规模保持稳定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2012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生猪虽然跌至成本价,由于没有受大的疫情,生猪成活率较高,生猪养殖并未出现大幅亏损,并没到伤筋动骨地步,加上去年生猪养殖获利,有一定的资本积蓄,对短时间的小幅亏损,基本还能应对,对养猪仍保持一定信心;二是生猪养殖通过多年不断大浪淘沙,生猪养殖基本都是规模户,散养户少,规模养殖户大都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对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早有一定心理准备。养殖意愿虽受价格偏低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此外,根据以往经验,盲目淘汰能繁母猪,错过下一班价高峰,受损会更大;三是一些养殖场采取调整养殖结构,减少自身肥猪饲养量,加大仔猪出售量,降低养殖风险,这对稳定养殖规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四是仔猪价格稳定,避免了大量淘汰能繁母猪现象。去冬今春以来,由于持续低温多雨,仔猪发生腹泻疫情,导致刚出生的仔猪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很多养殖户认为今年6-8月生猪价格会迎来一个小高峰,为此春节过后很多养殖户还不同程度地加大补栏,造成仔猪价格由节前(1月8日)的35.3元/公斤,涨至节后(2月20日)43.3元/公斤,涨幅达22.7%。如国美生猪养殖场等5家猪场,今年1-8月生猪共出栏6358头,而去年同期出栏6213头,出栏增长2.3%;母猪8月存栏771头,1月存栏764头,增长0.9%。

生猪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养殖收益持续走低

2012年以来,国内玉米、饲用豆粕价格逐月走高,防疫费增加,雇工工资提高等因素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养殖收益持续下降,养殖业也从去年的盈利高峰跌入亏损的困境。

(一)2012年8月下旬生猪实际售价:200斤/头×7.15元/斤=1430元。

而养一头200斤的生猪成本:

1.30斤仔猪550元(167天出栏,按3月中旬仔猪价格计算)。2.每头生猪防疫费40元。3.每头猪消毒费8元。4.从30斤仔猪养到200斤肥猪按料肉比3∶1计,510斤料×1.67元/斤(自配料)=851元。5.饲养员工资每头费用成本32元。6.水电费4元/头。7.杂费3元/头。8.管理员工资每头费用18元。合计每头生猪成本1506元,实际出栏一头生猪亏76元。

(二)2011年8月下旬生猪实际售价:200斤/头×9.9元/斤=1980元。

而养一头200斤的生猪成本:

1.30斤仔猪615元(按167天出栏,按3月中旬仔猪价格计算)。2.每头生猪防疫费20元。3.每头猪消毒费8元。4.从30斤仔猪养到200斤肥猪按料肉比3:1计,510斤料×1.56元/斤(自配料)=796元。5.饲养员工资每头费用成本29元。6.水电费4元/头。7、杂费3元/头。7.管理员工资每头费用16元,合计每头生猪成本1491元,实际出栏一头生猪赢利489元。

后期价格走势分析

从今年生猪价格走势来看,生猪价格一直疲软。不过随着炎热退去,生猪进入消费旺季,尤其是10月份国庆长期,消费较为集中,预计从9月下旬开始生猪价格将会有小幅上涨,但幅度不大。能繁母猪存栏仍居历史较高水平,加上2012年与往年有些不同,生猪养殖并未出现大幅亏损,存栏压力依旧,预计今年后几个月生猪供应仍然较大,猪价难以有大的涨幅。如余江正邦生猪养殖场,利用其母公司资金雄厚、人才技术优势和未来发展需要,不仅没在这轮生猪价格下跌的态势中减少养殖规模,反而逆势而上,不但收购整合了余江县现有的两个规模猪场,还准备从9月开始加大补栏力度,计划再增加200—300后备母猪,预计生猪生产将会逐步演变成一个新的生产格局。

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会议纪要 篇9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会议主持: 参会人员:

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研究,在东长义村西窑吉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该项目占荒坡10亩,主要建设4500平米猪舍,500平米附属设施等及干粪池30立方;建设规模,年出栏生猪4000头。此项目用山做屏障,离村庄1000多米,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咱们村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过协商、讨论,村集体达到了一致的认识,同意在本村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

左权县东长义村民委员会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约束,生猪养殖,环境技术效率

一、引言

随着环境因素被纳入生产效率的研究范畴, 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 GTFP) 和环境技术效率 (Environmental TechnicalEfficiency, ETE) 为代表的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效率评价在农业研究中兴起。这些研究可为评价农业发展是否兼顾环境保护提供实证依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认识到资源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会沉积副产品, 带来环境负外部性问题。[1]显而易见, 其中生猪养殖业排放的副产品———排泄物会对水体、土壤、空气造成更为明显的面源污染, 尤其被公认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农业污染源。[2~4]生猪养殖业正因此面临着基于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性维护需求的产业转型发展诉求。然而, 目前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研究仍然以广义农业为主, 对其中生猪业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是农业部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生猪养殖业持续与健康发展所制定的布局规划。其中所列举的19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为我国生猪养殖业主要生产力, 而这些省份却为此深受生猪养殖污染问题的困扰, 并已成为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治理对象。笔者基于这19个省份的生猪养殖情况, 构建了生猪养殖环境技术效率的分析框架。这么做不仅有助于直观反映和分析生猪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 并可借此探索长效发展的途径。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养殖场的清污方式与造成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 其中, 越是依赖水的清污方式, 其排污系数越大, 造成的污染也越严重, 畜禽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其流域与水源区污染的重要来源。可见, 水资源不仅是生猪养殖业的重要投入要素, 也是生猪养殖业环境影响的主要介质, 水体也就成为生猪养殖污染物的主要最终汇集处。鉴于水资源与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关系, 笔者在探讨生猪养殖业环境技术效率时, 将在投入变量中引入了水资源要素, 并尝试分析不同水资源环境下生猪养殖环境技术效率的特征。

二、模型构建、变量确定与数据说明

1. 模型构建

本研究应用坏产出模型 (BadOutputModel) 计算生猪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该模型为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模型 (Slacks-basedMasure ofEfficiency, SBM) 基础上发展改进的可研究环境问题的新模型。由于坏产出模型为基于非参数型模型的数据包络分析 (DataEnvelopmentAnalysis, DEA) 方法, 相较基于参数型模型的随机前沿分析 (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 SFA) , 它不需要事先假定函数形式, 可以评价不同量纲的指标, 不需要主观地赋予指标相对权重, 更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便利性。此外, 该模型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 通过把松弛变量直接放入目标函数中, 不仅解决了传统DEA模型 (如CCR和BCC模型) 采用径向的和角度的研究办法的不足之处, (1) 还可通过投入产出松弛量来分析影响环境技术效率的主要内生因素。[5]

2. 变量确定

为保证指标选取准确性并避免数据累加问题, 本研究在生猪养殖传统技术效率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以下简称《成本收益汇编》) 提供的成本收益数据来选择投入、产出变量。[6~11]为了分析水资源投入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 模型在投入变量中加入水费作为约束条件。同时, 模型在选取投入产出变量时尽量做到采用实物量形式。最终选取的投入变量包括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 (日) 、精饲料数量 (kg) 、仔畜重量 (kg) 、水费 (元) 、物质与服务费用 (元) 。 (2) 合意产出变量包括主产品净产量 (主产品重量———仔畜重量) (kg) 和副产品产值 (元) 。非合意产出变量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了更准确测度, 笔者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生产技术效率, 非合意产出变量在构造时尽可能多地引入由生猪生长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具体包括化学需氧量 (COD) 、全氮 (TN) 、全磷 (TP) 、铜 (Cu) 、锌 (Zn) 、甲烷 (CH4) 和氧化亚氮 (N2O) 。

3. 数据说明

在考虑数据的匹配性与完整性上, 本研究去除19个省份中数据不全的福建省, 最终确定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18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时间跨度为2007~2011年。投入变量和合意产出变量均整理自《成本收益汇编》 (2008~2012年) 和《中国畜牧业年鉴》 (2008~2012年) 。生猪养殖过程中COD、TN、TP、Cu和Zn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的7个经济协作区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在妊娠分娩、保育、育成育肥3个阶段的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计算。各省份生猪养殖业的甲烷 (CH4) 和氧化亚氮 (N2O) 的平均释放量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的方法估算。

此外, 为了方便观察与讨论环境要素对环境技术效率的贡献度, 也使投入产出指标的总数符合Golany和Roll提出的DEA经验法则———样本容量至少为投入产出指标和的两倍, 笔者将7个非合意产出指标首先采用结合功效系数法的Min———Max标准化方法处理数据, 再加总整合为一个指标。[12]

三、水资源约束下生猪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分析

1.18个省份分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分析

本研究采用DEA———SOLVER———PRO软件提供的坏产出模型 (DEA———BadOutputModel) 和非径向、非角度的基于松弛变量模型 (DEA———SBM———NonOrientedModel) 分别测度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环境技术效率与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技术效率 (TraditionalTechnicalEfficiency, TTE) 。为了使不同养殖规模间的环境效率可以进行比较, 也为了下文分析上的需要, 笔者还采用包含3种养殖规模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规模养殖户生产前沿面, 测度各省份历年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与传统技术效率。对比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省份的传统技术效率高于环境技术效率 (如表1所示) 。 (3)

构成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单位 (即该生产单位的环境技术效率达到1) 处于最佳环境技术效率状态, 可称为环境技术的“最佳实践者”。根据3种生猪养殖规模环境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 笔者发现中规模和小规模养殖相对于大规模养殖存在效率恶化的迹象。从环境技术“最佳实践者”的个数看, 大规模养殖“最佳实践者”的个数在5年间明显增加, 而另外两种规模“最佳实践者”的个数变动幅度不大, 维持在较少数量并且与大规模养殖“最佳实践者”的个数有差距扩大趋势。其中, 2007年有4个省份的大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达到1, 成为对应规模的环境技术“最佳实践者”, 4个省份成为中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最佳实践者”, 3个省份成为小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最佳实践者”;2008年成为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环境技术“最佳实践者”的省份个数分别为7个、1个、2个;2009年分别为4个、0个、3个;2010年分别为8个、1个、1个;2011年分别为13个、4个、5个。此外, 从效率值的差距来看, 2007~2011年间大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养殖规模, 因此, 可以认为, 目前中规模和小规模养殖可能是造成18个省份规模化养殖整体效率低下的主要结构性原因。

要素冗余度为投入 (或非合意产出) 要素与其在“最佳实践”的技术前沿上的投影 (projection) 的差值比, 代表投入 (或非合意产出) 可缩减的比例, 可用以了解造成非效率的根源。笔者利用DEA———SOLVER———PRO软件可获得该指标, 并发现投入要素的水资源投入过剩与产出要素的非合意产出过量是造成这些省份环境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结合要素冗余度情况可以说明, 从整体上看, 18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中规模与小规模养殖更加容易对环境造成损害, 大规模养殖则相对更加符合绿色养殖的要求。

2. 不同水资源分布密集程度下的环境技术效率分析

(1) 18个省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划分。根据水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可将中国划分为3个片区, 分别为西北区、东部北区和东部南区。3个片区水资源分布的密集程度为:东部南区>东部北区>西北区。[13]由于本研究所定研究对象以省为单位, 以省、市、自治区较大面积所处级别作为水资源分布密集度等级的划分原则, 根据3个区域所包含流域片所辐射的省份, 并综合考虑各省实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以及水资源分布状况, 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划归入3个水资源片区 (参见表2) 。并定义处于西北区的省份为3级水资源分布密集区 (以下简称“3级区”) , 处于东部北区的省份为2级水资源分布密集区 (以下简称“2级区”) , 处于东部南区的省份为1级水资源分布密集区 (以下简称“1级区”) 。18个养殖优势省份均处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东部地区, 其中: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6个省份属于2级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 其余12个省份均属于1级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由此可见, 水资源是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养殖优势形成的关键禀赋之一, 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发展。

(2) 不同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区域环境技术

效率分析。效率得分排名是环境技术效率的另一个常规分析方法。由于历年情况基本一致, 笔者仅以年份较近的2011年各省份环境技术效率的排名情况为例 (参见表1) , 对不同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区域所包含省份的效率得分排名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整体上2级区各省份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得分排名靠后。尽管其中河北省的大规模和小规模养殖排名较为靠前, 但中规模养殖排名靠后;山东省的大规模养殖排名虽然靠前, 但其中规模和小规模养殖都排名靠后;其余4个省份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排名均靠后。1级区中, 除浙江省, 其余省份大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得分达到1。虽然1级区的中规模与小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得分达到1的数量不多, 但1级区绝大部分省份的中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排名靠前。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的排名居前7位, 提升了1级区整体的中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尽管1级区小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略高于2级区, 但两者差距较小。因此, 即便是1级区的小规模养殖, 其环境技术效率也普遍偏低。值得关注的是, 其中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6个省份为排名前50%的省份, 是构成提升1级区小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的主要力量, 也是5年内环境技术效率排名没有下降的主要省份。 (5)

取两个水资源分布密集级别区域所包含省份环境技术效率的均值, 可以比较两个区域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 (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 2007年至2011年间, 大规模和中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均为1级区高于2级区。而在前4年1级区小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均低于2级区。尽管如此, 在5年间1级区小规模养殖的环境技术效率开始提升并赶超2级区, 两者差距逐渐缩小, 2011年前者已经高于后者。因此, 两个片区的整体环境技术效率排名为:1级区>2级区。结合要素冗余度, 可以认为, 整体上1级水资源分布密集区相对2级水资源分布密集区水的投入更加合理, 环境污染也相对较轻。

四、主要结论及启示

鉴于生猪养殖业污染与水资源的重要关系, 本研究在投入变量中引入水资源要素, 在产出变量中增添污染排放量, 利用DEA———BadOutput模型重新评估了中国主要省份生猪不同养殖规模的环境技术效率。实证结果表明: (1) 污染排量过度是造成生猪养殖在一些省份环境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产出原因, 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制约中国生猪养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生猪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 水资源投入为所有投入要素中造成一些省份环境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明生猪养殖业还需要解决好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规模差异, 其中, 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相对大规模养殖出现非环境技术效率的情况更多, 因此可以认为, 目前中规模和小规模养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更不到位。 (4) 整体上看, 水资源分布密集度越低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也越低, 说明基于水资源禀赋视角的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讨论并未发现“资源诅咒”的证据。

根据研究结论, 笔者认为, 优势省份的生猪养殖可通过以下4个方面逐步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升整体环境技术效率。 (1) 实现发展目标的多元转变。由于养殖户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仅计算私人成本而非社会成本, 非合意产出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常被忽视。政府应当通过增加补贴力度等激励政策结合强制命令手段, 引导他们不仅要以向低投入、高合意产出的转变为目标, 更要在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增加低投入、低非合意产出的新目标, 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身的长效发展。 (2) 贯彻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资源发展战略。由于水资源投入不合理是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根源之一, 地方政府应注重培养养殖户将用水效率视作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除了引进与推广节水技术, 政府还应该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养殖户水资源使用行为。 (3) 转变养殖模式与调整养殖结构并行。针对生猪养殖整体环境技术效率易受环境技术效率的规模差异所影响, 政府可通过两种途径提升规模养殖整体环境技术效率:一是在环境效率较低的中小规模中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等养猪模式;二是推行“家庭猪场”等鼓励环境效率较高的新型大养殖规模养猪模式。 (4) 建立共同但有区别的水资源环境有效保护机制。水资源相对稀缺地区的政府, 更要注重加强河道环境的管理和水权制度的完善, 以充分调动养殖户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Vouvaki D, Xepapadeas A.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when Factors of Production Generat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 Germany, 2008.

[2]Yagüe M.R, Bosch-Serra D, Antúnez M, et al.Pig slurry and mineral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soil quality:Macroaggregate stability and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8) .

[3]Blanes-Vidal V, Suh H, Nadimi E.S, et al.Residential exposure to outdoor air pollution from livestock operations and perceived annoyance among citizen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2, (40) .

[4]Schneider M.Feeding China’s Pigs[R].Minneapolis: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2012.

[5]涂正革, 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省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 2011, (02) .

[6]闫振宇, 陶建平, 徐家鹏.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效率差异及其适度规模选择[J].经济地理, 2012, (07) .

[7]陈诗波, 王亚静, 李崇光.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01) .

[8]张园园, 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技术经济, 2013, (02) .

[9]王芳, 岑华芳, 陈俊安.两种生猪饲养模式的生产效率比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04) .

[10]张振, 乔娟.中国生猪优势产区规模猪场生产效率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04) .

[11][12]谭莹, 李大胜.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困境及选择——基于美国生猪产业养殖经验[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3) .

上一篇:椭圆曲线下一篇:读写结合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