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十篇

2024-08-05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1

辽宁沿海跨渤海和黄海海区, 有面积500m2以上的岛屿266个, 其中无居民岛屿多达234个, 占总数的88%, 其中11个岛屿被列入国家海洋局公布的《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如何认识辽宁海岛及海洋资源的特色, 并非是已经完成的任务, 仍然需要我们去认识, 去发现。笔者认为, 辽宁沿海拥有全国甚至世界上极为珍稀的海洋地质资源和景观资源——海洋陆连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百项课题、千名专家学者服务新辽宁建设调研课题 (立项编号2012lsldykt-34)

岛 (注:本文所谓“陆连岛”, 特指“天然海洋陆连岛”) , 这就是锦州笔架山岛。这是大自然对渤海、对辽宁的馈赠, 是值得珍视的辽宁的宝贵财富。

笔者历数年研究, 论证了笔架山岛的国内地位和国际地位, 并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进行了笔架山岛申遗的论证。笔架山岛将成为辽宁甚至全国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新亮点。

一、思维突破:发现辽宁海洋资源的新亮点

笔架山岛是辽宁省著名景观, 其位于渤海锦州湾, 地理位置东经121.07°, 北纬40.82°, 海拔78.3米;南北长1120米, 东西宽220米, 面积1.2平方公里。岛上有三清阁、吕祖亭等人文景观和景点。与一般海岛不同的是, 笔架山岛是一个陆连岛, 而且是天然海洋陆连岛。笔架山岛与陆地之间有一条长1620米的连岛沙堤 (俗称“天桥”) , 随着海洋潮汐的变化, 天桥每天隐现两次, 即涨潮时被海水淹没, 落潮时则是一条露出海面的跨海通道。笔架天桥的这一罕见地貌和神奇变化, 极具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其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的海洋地质资源和景观资源。笔架山岛因此在辽宁及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其是国家AAAA级景区, 而且是AAAA级景区中唯一的海洋景观。2010年国家海洋局批准, 正式建立锦州笔架山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以保护他的“地质珍迹”。此保护区是全国仅有的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之一, 也是辽宁省第一个海洋特别保护区。

笔架山岛自古就是风景名胜。据史料记载, 自明代起, “笔锋插海”就是著名的锦州八景之一。人们对他的记录、介绍及赞咏等, 已经有几百年了。当代有关笔架山岛的各种资料更是数不胜数, 如各种版本的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都对其作了多方面的介绍。如果遵循常理和思维惯性, 一般认为, 对这样一个为世人所熟悉景观, 对其的认识已经十分充分。这种思维定势会引导或暗示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笔架山岛的价值已经实现了, 对其的认识已经到位, 无需再作研究。

情况果真如此吗?笔架山岛的价值仅此而已吗?我们对这一珍稀资源的一切都看得清、说得清吗?事实恰恰相反!笔者在接触这一对象的时候, 明显感到人们对笔架山岛缺乏认识, 在许多方面都是“说不清”的。比如, 对笔架山岛景观的珍稀性, 人们只是用“听说”来“证明”:“听说某某国家有一个类似的景观”, 而关于其类似景观的名称及具体情况则是一无所知。至于笔架山岛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甚至没有基础资料和数据, 更没有学者进行过比较研究。再如, 关于笔架山岛天桥 (连岛沙坝) 地貌的成因等问题, 当地资料也存在着未经证实的“传说”甚至谬误。笔者还发现, 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国内最权威的工具书中涉及笔架山岛的内容也存在诸多错误, 同时对中国陆连岛的数量及质量等也是胸中无数。笔者感到, 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 有关陆连岛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是匮乏的, 甚至还存在概念混乱、研究不规范等严重问题。例如, 某专家主编、海洋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海岛》一书, 甚至对陆连岛作出了这样的定义:“陆连岛是一种特殊的海岛类型, 它原是一个独立的海岛, 由于离大陆海岸较近, 为了开发利用和交通运输的方便, 由修建桥梁或堤坝等与大陆相连。”——这是极其错误的。这样一部由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著作, 只知道人造陆连岛, 竟然不知道我国还有天然陆连岛!

由此笔者看到, 笔架山岛的基础研究存在着巨大的空间, 有诸多理论空白需要填补。笔架山岛的开发, 必须有理论基础。基于对笔架山岛珍稀性及潜在价值的认识, 针对笔架山岛本身研究的匮乏, 笔者决定从基础研究做起, 进行理论建设, 去逐项填补理论空白, 为笔架山岛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笔者的研究体会是, 如果没有对现状的怀疑和追问, 笔架山岛的稀世价值将长期被埋没。对辽宁省海岛的开发, 我们要有突破性思维。不止于俗见, 大胆追问, 即使面对权威, 也要敢于发问, 而不是轻易相信。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现。

二、科学求证:对笔架山岛国内及国际地位的研究

陆连岛是稀有地貌, 他的形成需要具备特殊的自然条件, 如岛与陆岸之间的距离、岛的地质成分、海域的条件和海洋潮汐条件等等, 如此在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 才可能形成岛陆相连的自然奇观。因此, 陆连岛在岛屿中所占比例极小。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7300多个, 其中陆连岛的数量则是“屈指可数” (见于名录记载的仅是个位数) , 足以见其珍稀程度。陆连岛在自然界存量稀少, 有资料记载的更是不多。

对笔架山岛及中外陆连岛的研究, 有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如:首次对笔架山岛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 包括地质地貌学研究、笔架山岛的国内和国际地位研究、笔架山岛的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世界陆连岛比较研究等等;首次建立笔架山岛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资料库, 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大量资料;

首次采用岛岸双向架机方式, 多角度、全方位实地拍摄, 完整记录笔架山岛海域的潮汐变化过程, 创建笔架山岛及其连岛沙洲地貌随潮汐隐没变化过程的完整影像资料;首次采用直升飞机航拍, 创建笔架山岛及周围海域地形地貌俯视角度的影像资料等;首次拍摄有世界陆连岛比较内容的电视专题片《世界海岛奇观——锦州笔架山岛》;举办《锦州笔架山岛暨世界陆连岛比较研究成果展》等。

笔者首先建立中国陆连岛的资料, 对见于记载的辽宁、山东、广东、海南及台湾等省的陆连岛地貌进行比较等项研究。据笔者的实地考察、专家咨询及包括卫星图片在内的各种资料, 可以发现, 我国屈指可数的陆连岛大多遭破坏而地貌特征消失, 如笔架山岛这样保存完好的陆连岛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有的陆连岛如山东芝罘岛在宣传中被称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 但其实已是有名无实。陆连岛的突出价值不在于其地理学意义, 而在于他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两次选择笔架天桥的造型为其插图, 展示了中国最美、最典型的陆连岛形象。同时, 这几乎成了“别无选择”。锦州笔架山岛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陆连岛景观。

世界上的陆连岛也并非很多。笔者对见于记载的欧洲、亚洲的陆连岛及其类似景观进行了比较研究。据实地考察及各种资料, 通过对陆连岛多项指标的比较, 我们认为, 中国锦州笔架山岛在天然性、完整性、典型性、优美性等许多方面优于已知的世界陆连岛。比如,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西方奇迹”美誉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岛) , 其并非天然陆连岛, 他的连岛路是人工修造的, 不具备可比性。曾任法国驻韩国大使的皮埃尔·兰德先生称韩国的珍岛陆连岛为“奇迹”, 回国后还撰文介绍, 珍岛因此名扬海外。韩国的陆连岛如珍岛、石台岛, 其自然凛赋如造型、显露时间及观赏价值等也不及锦州笔架山岛。通过世界陆连岛的比较研究,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锦州笔架山岛是地貌最典型、天然完整、造型优美、潮汐规律、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的世界陆连岛奇观。2007年,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魏思文先生, 在锦州观看了笔者的《锦州笔架山岛暨世界陆连岛比较研究成果摄影展》, 在现场用流利的汉语说:“你们重视这个景观很好, 展出很有水平。我走过世界好多地方, 没见过这样奇特的景观!”魏思文先生还向我们索要笔架山岛的资料。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我国著名外交家冀朝铸曾作诗赞咏:“浩瀚渤海湾, 绝景笔架山。退潮通一路, 潮涨走千帆。”中外人士无不对笔架山岛给予高度评价。

笔者的研究体会是, 如果没有以科学求证的方法对中国和世界陆连岛的比较研究, 笔架山岛的国内地位和国际地位就难以确立。对辽宁省海岛资源的研究乃至任何社会科学研究, 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求证求真, 不凭借主观臆想, 不止于听说传闻, 否则永远得不到科学的成果。

三、价值实现:关于启动笔架山岛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及论证

能否服务社会, 是评价社会科学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 也是笔者近年来选题的方向。笔者关于笔架山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并已得到应用。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光明日报》及其内参、《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和学术刊物都作了报道。这只是体现了笔者研究的学术价值, 而笔架山岛的世界意义及其价值仍未充分彰显和实现。我们的研究必须再度贴近实际, 使成果直接服务现实。基于对笔架山岛国际地位的认识, 笔者在主持并已完成的辽宁省社联“百项课题、千名专家学者服务新辽宁建设调研课题”《我省海岛经济与无人岛的开发利用研究》项目中, 提出了《关于启动锦州笔架山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程序的建议》, 此项建议及论证内容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自然资源均可认定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指南》第77条给出的评估标准是, 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即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统……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同时, 《指南》要求遗产具有完整性和原真性。依上述定义和标准, 笔架山岛不仅符合其中之一, 而且同时符合其多项定义和标准。

1. 符合定义一。

即“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的标准。笔架山岛的自然美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岛屿的定义是被水体包围的陆地。笔架山岛的价值在于岛路相连的罕见地貌, 而且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陆连岛地貌。世界上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陆连岛并不多, 许多陆连岛只有地理学意义, 而没有审美意义, 因其面积太大很难作为“岛”来观赏, 我国的陆连岛就多属此类。根据审美角度对见于记载的世界陆连岛的比较研究, 笔架山岛可以说是世界上造型最美的陆连岛。其依据是:笔架山岛大小适中, 非常适合审美主体的观赏把握;在造型上其山、连岛沙洲也称“天桥”与陆岸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直观而优美;其陆连岛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 审美对象尽收眼底。笔架山岛两次被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一版、第二版) 插图, 完全可以代表中国陆连岛的优美形象。笔架山岛还具有世界许多陆连岛所不具备的潮汐变化之美, “天桥”每天两次随潮汐涨落有规律地露出海面, 展示了自然的力学之美, 是“绝妙的自然现象”。笔架山岛将陆连岛之美集于一身, 自然造化优于世界许多同类景观, 不愧为“罕见的自然美”。

2. 符合定义二。

即“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的标准。笔架山岛是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显著地貌, 是代表陆地、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杰出范例, 属于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陆连岛属于海岸堆积地貌, 代表了一种地质过程。笔架山岛地貌天然完整, 潮汐规律, 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陆连岛。其形象地展示了海岸地貌形成的自然过程, 而且至今还在生动演示着这一过程和自然力 (包括月球引潮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 的作用原理, 极具科学研究价值。从保护的角度看, 笔架山岛的价值尤为突出。陆连岛的形成需要具备特殊的自然条件, 如岛与陆岸之间的距离、岛的地质构造、海域和海洋潮汐条件等, 因此才可能在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岛陆相连的自然奇观。从数量和保护价值的角度看, 陆连岛在海岛中所占比例很小。在我国7000多个岛屿中, 陆连岛数量屈指可数。即使在世界范围, 陆连岛亦属罕见。经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陆连岛的考察, 通过权威资料及实地考察、专家咨询、卫星图片等各种手段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陆连岛, 大多因缺乏保护致使地貌特征消失, 如山东芝罘岛、海南鹿回头岛等, 而笔架山岛几乎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的陆连岛, 亦符合《指南》对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和无缺憾性的要求。

3. 符合定义三。

即“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笔架山岛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和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天桥”奇观, 天下一绝。笔架山岛自古就是天然名胜, 其“笔锋插海”在明代就是胜景, 至少自明代史书就有记载和插图, 并有诗词赞咏。2010年, 笔架山岛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这也是辽宁省第一个海洋特别保护区, 以保护笔架山岛的“地质珍迹”。笔架山岛是地貌特征最典型、天然完整、造型优美、潮汐规律、观赏时间最长、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的世界陆连岛奇观。

可以说, 像笔架山岛这样同时符合《指南》多项定义标准的申遗项目并不多见。因此, 建议辽宁省尽快启动笔架山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程序。建议会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申遗主管部门, 对笔架山岛申遗进行评估论证。确定笔架山岛的申遗目标、申报时间和预期进展, 研究撰写相关申遗材料, 全面进入申遗程序。

笔者的研究体会是, 如果不进一步实施成果转换, 对笔架山岛国内和国际地位的研究成果的真正意义、笔架山岛的最高价值就难以实现并贡献于辽宁海洋经济。辽宁海岛研究必须关注现实, 服务现实, 注重成果的转换和应用。

四、启示浅窥:对辽宁海岛研究开发的一点思考

以笔者的研究体会, 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1. 深化基础研究, 为辽宁海岛开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笔者所见, 仅仅对海岛资源进行诸如分类、功能概述等这样常规性的研究是不够的, 应该善于发现, 敢于创新, 才可能有所突破, 将海岛的研究开发引向深入。必须注重系统研究, 如关于海岛的地质地貌、比较定位及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理论研究。

2. 加强海岛旅游产品的营销。

如韩国珍岛, 每年都要举办“珍岛神奇海路节”等活动, 还创作了歌曲《珍岛物语》, 互联网等都有图文宣传, 提高了其知名度, 每年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相比之下, 笔架山岛则是有实无名。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 探索成果转换的现实机制。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2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 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介于东经107°37″至108°18″, 北纬25°7″至25°39″之间。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 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毗邻, 西和独山县交界, 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东西长67.3km, 南北宽58.5km, 全县总面积共2431.8km2, 辖11个乡6个镇。

县境处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 地势南低北高, 全县平均海拔758.8m, 地形因受地质构造影响, 向斜成谷, 背斜成山, 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而东相间排列, 组成全县山脉与河流谷地成北偏东向长带状相嵌分布的格局。境内山峦起伏, 河谷深切, 地形地貌复杂, 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

2 生态环境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荔波境内有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江风景名胜区和大小七孔景区, 具有较好的先天自然环境和森林植被。根据林业部门统计数据结果显示, 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55.2%, 其中, 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7.26%。据2000年第二次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及普查, 荔波县水土流失面积达662.7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7.25%。其中轻度流失528.52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9.25%, 中度流失101.88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5.37%, 强度流失面积15.93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4%, 极强度流失面积16.43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48%,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2.2 石漠化现状

根据荔波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数据显示, 荔波县非喀斯特面积为634.7km2, 占全县面积的26.1%;喀斯特石漠化总面积为1797.1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9%;其中无石漠化面积为550.22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63%;潜在石漠化面积为484.41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9.92%, 轻度石漠化383.49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中度石漠化178.9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36%;强度石漠化136.49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61%;极强度石漠化63.5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61%。

以上数据表明, 荔波的水土流失程度及石漠化面积也相当严重, 只是还处于一个良性发展期而已, 如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脆弱的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

2.3 水土保持现状

近年来, 随着建设项目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水土保持程度大大降低。加之在我县生态治理项目又少, 仅实施过珠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樟江河拉鱼段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樟江河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示范工程等少数典型项目, 项目建设虽取得了很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与日趋增长的水土流失面积相比, 效果甚微。为此,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处于生态环境亚健康状态的荔波, 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势在必行。

3 意见和建议

3.1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近年来, 随着各级保护机构相继建立, 保护措施及相关法律也不断完善健全, 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 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才逐渐提高, 保护观念也随之增强, 由原来无意识保护转到了主动参与保护行列, 为遗产地科学管理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但是, 因荔波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 农村群众水土保持观念依然淡薄, 还需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宣传水周和乡镇赶集日向广大群众加强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标语、板报、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继续加强宣传, 尽快的提升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做到家喻户晓, 使水土保持观念深入民心, 让群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明白保护水土, 人人有责。

3.2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遗产地境内的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必须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严格贯彻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实现规范化管理, 严把方案审批关。对于乱砍滥伐、随意开采, 抗拒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等的违法行为, 联合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统一执法, 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必要时, 申请公、检、法配合执行, 从而提高了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法律意识, 同时, 也增强了自身执法形象及威望。

3.3 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荔波是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有着较好的先天自然资源环境, 但除了保护区以外, 都不同程度遭到人为活动的破坏, 处于生态亚健康状态, 生态系统特别脆弱, 近年来, 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影响, 加之浅薄的土层, 导致水土流失日趋加剧, 现已有大面积的潜在石漠化, 只是还处在良性发展期而已, 如不加快治理步伐, 采取相应生态保护措施, 遗产地的光环和美称也即将成为泡影。为此, 各有关业务部门, 要实事求是的多向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应荔波生态环境脆弱情况, 争取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争取相关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如: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工程等。

3.4 推进生态修复, 加快治理步伐

生态修复就是借助自然界的自身条件, 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 辅以人工措施, 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恢复自然植被, 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措施。生态修复主要的特点是投资少, 见效快。荔波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为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荔波实施生态修复首先关键要转变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遏制群众乱砍滥伐、陡坡开荒, 坚持贯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采取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的原则, 以果木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 达到保持水土、修复生态的目的。其次,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改变农民单一的生产种植观念, 由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果木业、旅游业、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发展, 改变农村“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和“广种薄收”的现状。最后, 要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是功劳”的理念, 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地的资源优势, 带领群众多渠道发展经济, 减少群众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之明白荔波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 荔波的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 坚持吃环境饭、打环境牌、走环境路, 保住青山绿水, 发展富民产业, 实现由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从而, 推进生态修复, 加快治理步伐, 使这块世界的绿宝石不褪色、不逊色, 把它变成人间的天堂、美好的家园。

3.5 引领群众多渠道发展经济, 促进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荔波现在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 旅游业已成为荔波发展的龙头企业, 发展乡村餐饮业、民间手工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前景可观。随着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 荔波的知名度和美喻度再度提升, 游客量空前提高, 这对荔波旅游业的发展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使民间手工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得到传承和发扬, 民间手工艺品有了销售市场;其次, 加大惠民工程的实施, 引领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植业。各县直部门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增加惠民工程在荔波实施, 因地制宜, 带领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植业, 实现减地不减产, 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 解决好农村的燃料问题。荔波县农村的燃料基本是以烧柴为主, 每年山上大量的灌木林被砍伐,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此, 必须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力度, 以节约用柴量, 减少人为对灌木林的破坏, 增加林草覆盖率, 降低水土流失量

参考文献

新添八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篇3

瑟尔塞岛位于冰岛南部海岸以外约32千米的海面上,是由火山爆发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对于研究动植物生命在一个岛上迅速传播过程的科学家来说,这个岛提供了一个绝佳样本。首批植物种子于1964年登陆此岛,霉菌、细菌、真菌第二年就接踵而至。今天该岛上的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已经较为丰富——累计达到了89种。

索科特拉群岛位于也门,包括四座岛和两座岩石小岛。它的重要性在于其生物多样性和独有性:该群岛825种植物中的、37%、爬行类中的90%,以及陆地蜗牛中的95%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未被发现过。图为生长在岛上的血液树。

乔金斯化石断崖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岸断崖长约15千米,其上充满古代化石,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至3.54亿年前。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充满生命的雨林,难怪今天断崖中包含着148种古代动物和20组动物足迹的化石。

新喀里多尼亚环礁属于位于澳大利亚以东约1200千米处海面上的法属岛的一部分,构成了世界第三大珊瑚礁结构。这个健康、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庇护着大量濒危的鱼类、龟类和懦艮。这里的懦艮数量在全球位居第三。懦艮是一种和海牛有关的大型素食动物。

黑脉金斑王蝶生态保护区位于墨西哥城西北大约100千米处。每年冬季,多达数亿只黑脉金斑王蝶会飞到这片深山老林中过冬。到了春天,它们则开始长达8个月的迁徙,飞到加拿大东部,然后又飞回来。在此过程中,四代王蝶生生死死。

三清山国家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南北狭长,约56平方千米。在长期地貌变化中,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

萨亚尔-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和湖泊由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总面积达450344公顷。具有特色的沼泽地对迁徙水鸟来说非常重要。这些水鸟包括一些受到全球性威胁的物种。这些沼泽地是从非洲、欧洲和南亚飞往西和东西伯利亚繁殖地的中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落脚点和交汇处。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读后感 篇4

大自然和人类在古老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后人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使我了解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博大内涵和精深潜质。同时本书采用画质优美、内容丰富充实的图片来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享受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文化遗产”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规划产生得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世界遗产是当今人类所共同拥有、并要留给人类未来的宝贵财富!任何遗产的坏变和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遗产不断深入的了解,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然而,“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也带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旅游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年来,随着我国遗产地旅游异常升温,一方面提高了遗产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也使其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另一方面,旅游热也危及了世界遗产,一些遗产地急功近利,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使遗产破坏严重。我国已有长城等十几处世界遗产受联合国监测,有的已处于“病危”境地。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开发,从政策等各方面保证遗产的有效利用。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5

1.1 地理位置

武隆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南部,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属于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区。 地处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 之间。 东西长82.7 公里,南北宽7公里,幅员面积2 901.3 平方公里。 武隆县地处渝黔两省交界处,东连彭水,西接南川、涪陵,北抵丰都,南邻贵州道真,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

1.2 地质、地貌

武隆县地质构造雏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 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南北径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构造带。 江口等地区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褶皱构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 构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龙场背斜、甘田湾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汇背斜、车盘向斜等。 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多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龙场背斜多为寒武系。 向斜轴部为三迭系中上统地层。 构造形态多为短轴构造,两翼岩层倾角差异较大。 断裂构造发育,多与背斜伴生。 其性质为冲断层、正断层、逆断层。 主要断层有芙蓉江冲断层、土坎正断层、三汇冲断层、煤炭厂逆断层、四眼坪逆断层。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 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 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 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 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 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最高,达2 033 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为160米。 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 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

1.3 气候、水文、生物

武隆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湿,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 ℃~18 ℃,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 ℃,最高41.7 ℃,无霜期240~285 天。 年降水量1 000~1 200 毫米,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 海拔800 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 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 山上山下温差10 ℃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武隆县有大小河流50 多条,水能蕴藏量240 万千瓦,可开发量190 万千瓦,已开发55 万千瓦,是重庆市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之一。 武隆县以中亚热带植物为主,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叶林、竹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丛草地。 植被中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铁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银杉、珙桐、水杉,二、三级保护树种的鹅掌秋、胡桃、银雀树等;还有经济树种油桐、茶、漆、猕猴桃等。动物有哺乳类4 目12 科34 种,爬行类2目2 科14 种,两栖类2 目3 科12 种,鸟类18 科26 种,鱼类7目8 科34 种,包括国家一、二、三级珍稀动物金钱豹、小熊猫、大鲵、白腹锦鸡、中华鲟等。

1.4 社会经济发展

武隆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 年),距今1 394 年历史,全县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 个民族。 幅员面积2 901平方公里,辖26 个乡镇、186 个行政村,总人口41 万,是全国九个拥有 “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块金字招牌的地区之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武隆县常住人口为35.1 万人(户籍人口为41 万人)。 截止到2010 年,武隆县有13 个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79%),其次为土家族(占11%)、苗族(占6%)、其他民族(占4%)。 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浩口、铁矿两乡。

201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 亿元, 增长14.1%, 增速居13 个考核县第3 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6 亿元, 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7.56 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45.78 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15.01 亿元,增长31.5%;固定资产投资125.91 亿元,增长18.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614 元、6 696 元,分别增长14.3%、15.6%;县内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99.56 亿元,年度净增17.6 亿元;贷款余额103.4 亿元,年度净增13.4 亿元。

1.5 交通区位

武隆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的峡谷地带,重庆外环经济带,距重庆主城137 公里,约1.5 小时车程。 境内319 国道、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横贯全境,乌江航道连接东西,即将建成南涪铁路、涪南高速公路,正在启动仙女山机场前期工作,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1.6 旅游资源评价

资料显示, 重庆武隆涵盖了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全部8 个主类,31 个亚类中的26 类,155 个基本类型中的44 类,分别占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3.8%和28.3%。 其中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气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资源丰富,占有资源内容的大部分比例,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资源比较丰富,占有资源内容的一部分比例,而遗址遗迹资源较为贫乏,占有资源内容的少部分比例,总的来说,重庆武隆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且品质高,人文活动资源比较丰富。

其中地文景观类以山地形为主,地文景观类资源较多,主要以喀斯特地貌演生出的地质奇观、褶皱、断层、天坑地缝、山丘型、滩涂型型旅游地类型为主;水域风光类主要以湖泊、溪水、泉水、沼泽地为主;生物景观类种类繁多,以10 万亩草甸、三角枫色叶林带等代表的生物景观独具特色; 天象气候类以云海、雾凇、南国林海雪原为主;遗址遗迹类包括红军二路游击队政治旧址等,有着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建筑与设施包括星级酒店、露营基地、文化街、帐篷村、农家乐、各类酒店等一应齐全;旅游商品资源比较丰富,有刺绣、编织、党参、天麻等为代表性的一类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内容丰富,包括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民间舞蹈,如摆手舞、芦笙舞、篝火晚会及各类节庆。

2重庆武隆旅游地辽宁市场营销环境SWOT分析

2.1 优势条件分析

2.1.1 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

武隆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县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有“地下艺术宫殿、洞穴科学博物馆”———芙蓉洞,“东方瑞士、南国第一牧场”———仙女山,世界自然遗产、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原始森林、生物基因库”———白马山以及芙蓉江库区、千里乌江画廊、龙水峡地缝、后坪天坑、黄柏渡漂流等自然景观,被称为中国西部地质之乡。 其中芙蓉洞、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后坪天坑写进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 个,国家5A级旅游区3 个,国家森林公园1 个,国家地质公园1 个,武隆县城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了“中国优秀旅城市”。

2.1.2 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较强

(1)交通较方便。 目前,从辽宁省域重要客源城市大连、沈阳至重庆的大交通来看,大连到重庆的航班每天有6 班,沈阳到重庆的航班每天有12 班,若中转北京至重庆,北京到重庆的航班每天有56 班之多。 重庆区域内小交通也较为发达,由重庆通过渝怀铁路乘列车到武隆只需两个小时; 由重庆通过渝湘高速乘汽车到武隆只要1 个半小时, 另外还可以通过乌江水路乘船到达武隆。

(2) 酒店业较发达。 旅游业的发展和酒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 目前,武隆有星级饭店和各类农家乐总数已经达到50 余家, 其中4 星级酒店就达到9 家(在建未投入营运的2家),而在建和建成的星级以上酒店达28 家;各类酒店、农家乐接待床位已达到1.5 万个。

2.1.3 知名度不断提高,发展势头强劲

(1)品牌旅游资源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据网上调查,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主城区重点客源地的国内知名旅行社和自驾游客的旅游线路中,武隆县已经进入了精品旅游线路。 说明武隆作为一个品牌旅游资源已经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程度。

(2)旅游产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武隆县不断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

(3)积极开展了旅游宣传营销,举办了各种旅游文化及体育活动,武隆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0 年,武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0 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50 亿元, 均比2009 年增长1 倍以上。

2.2 制约因素分析

2.2.1 辽宁市场内目的地形象特质不突出

从自然景观来看,“一洞一江两山一桥一画廊” 是上天对武隆的特别关爱, 但整体来看, 在辽宁人心目中的形象还不够突出,有点“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味道,影响力远不及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 从人文历史来看,武隆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从城市整体面貌来看,特色还不够鲜明,不管是建筑风格,还是整体布局、 色调规划, 要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一定的差距。

2.2.2 旅游地旅游要素产业缺乏动力支撑

(1)旅游要素产业链还没拉长。 武隆的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不发达,未形成系列的美食旅游和娱乐旅游产品,武隆的旅游购物也相对滞后。

(2)具有世界震撼力的旅游精品还没有完全打造出来,缺少让大部分游客愿意逗留至过夜的游览项目, 导致游客的逗留时间难以延长,平均每个游客的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对武隆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少, 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的旅游气氛难以显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难以发展。 辽宁游客一般将武隆嵌入“三峡”精品线路中,一般采用营基地模式或环形模式游览,单目的地深度游旅游者较少。

2.2.3 旅游景点配套服务落后

(1)公路交通和停车场影响了旅客。 通往景点公路交通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游客量, 特别是节假日从武隆到仙女山景区的公路经常出现拥堵的现象。 同时随着自驾游人数的逐渐增加,景区停车场紧张也成为影响武隆旅游的突出问题。

(2)附属设施不足难以留住游客。 虽然近几年武隆各类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已无法满足节假日各类游客的需求, 游客难以找地方就餐和在汽车内过夜的现象时有发生。

(3)目前各景区游玩内容单一,造成游客在景区逗留游玩的时间非常短。 导致辽宁旅游者类型中,观光旅游者居多,而拉动消费的度假旅游者和体验旅游者较少。

2.2.4 辽宁市场宣传营销力度不强

在从重庆到武隆的公路和铁路上, 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牌争奇斗艳; 在重庆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上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 但在辽宁却很少看到涉及武隆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广告及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广告, 只有在中央台有一条“天坑地缝”的广告语,算作是武隆旅游形象的广告。 在辽宁没有武隆旅游专场推介会,也没有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存在着辽宁客源市场开发滞后,促销网络尚未形成,整体促销意识不足等问题。

2.3 发展机遇条件分析

2.3.1 旅游需求旺盛,项目前景广阔

2013 年,国务院出台 “2020 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及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4 年全年国内游客36.1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国内旅游收入30 312 亿元,增长15.4%。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4%。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并超过5 000 美元,城乡居民年均出游将超过两次。 同时,随着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将使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明显提升。 中国国内旅游必将迎来它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发展速度将重新迅猛起来,这对中国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也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2.3.2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重庆武隆旅游的潜在客源

201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67 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844 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6 635 元,增长10.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89 元, 比上年增长11.2%,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9.2%;辽宁各市城市居民、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后,辽宁游客的出游动机、频率都将大大增强,这为发展武隆湾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大环境。

2.3.3 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迅猛

生态旅游是20 世纪90 年代国际旅游的新时尚, 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生态旅游区一般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也可以是风景名胜区。 生态旅游者与一般的旅游者不同,他们对旅游环境的质量要求很高,同时自身又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也能协助当地旅游部门和管理机构进行资源保护。 这种旅游业发展趋势, 使得生态环境较好区域旅游业能够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武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物种基因库,中国西南区的生态绿肺,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竞争力强,一定能够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地。

2.4 挑战条件分析

2.4.1 周边区县旅游资源迅速发展

(1)国内同类名山大川的竞争形势较为激烈。 根据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理论, 在一定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度是存在此消彼长或共同进退的趋势的。 一旦某一个目的地在吸引力上具备了优势,就会存在客源市场和地域市场结构的重组。而可以与武隆这样的中华名山相媲美和竞争的自然是“五岳”这类的名山大川。 武隆若想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在知名度、度假功能和大交通问题上取得优势。

(2)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重庆周边区县也大力发展旅游业,截止2015 年3 月25 日,全市共有187 个A级景区,其中:5A级6 个,4A级63 个,3A级76 个,2A级40 个,1A级2个。 6 家5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大足石刻景区,巫山、武隆卡斯特旅游区(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和2012 年成为5A景区酉阳桃花源,2012 年10 月的万盛黑山谷, 还有2013 年10 月跻身于5A之列的南川金佛山。 这些旅游景区发展迅速之快,每个都独具特色,并且有很强的竞争力,已经形成了对武隆的旅游发展的合围之势,对武隆生态旅游的客源方面造成较大的威胁。

2.4.2 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由于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远足游览关心的热点、焦点,所以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生态旅游项目, 近年来各种生态旅游开发也越来越热。 中国生态旅游也进入激烈的竞争格局。 在重庆这边也是愈来愈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例如南川金佛山,武陵山等都是近几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景区。 各个旅游景区格局独有的特色, 于此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同类生态旅游资源产生的竞争,对武隆生态旅游发展也会构成一定威胁。 即使武隆周边的这些旅游资源无法对它造成遮蔽效应, 但是竞争也是实打实的。

2.4.3 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的挑战

随着游客的不断成熟,其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表现出“日益差异化”的趋势,这就使得旅游业经营者必须实行差异化的产品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的“错位经营”。否则,产品趋同会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因此,能否开发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是对重庆武隆旅游发展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近期除“铁三角”张艺谋任艺术顾问,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100 多位特色艺人现场真人真情献唱的大型实景表演的“印象武隆”之外也无其余的娱乐消费节目。

3重庆武隆旅游地辽宁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3.1 价格策略

考虑重庆武隆旅游区的线路组合成本、品牌效应、季节性及辽宁旅游者消费特点等因素,以营区基地旅游线路模式为主,兼顾单目的地式、完全环游式、往返式及区域环游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 将武隆嵌入“魅力三峡”黄金旅游带经典线路中,同时武隆加紧仙女山机场建设, 早日形成辽宁—重庆—武隆—丽江、辽宁—武隆—大足、辽宁—武隆—巫山、辽宁—武隆—西双版纳、辽宁—武隆—乐山、辽宁—武隆—九寨黄龙、辽宁—武隆—张家界点对点旅游线路。 根据吃、住、行、游、购、娱及导游服务构成,合理制定产品价格。 同时考虑季节性变化对旅游区的影响,在武隆的旅游淡季期间,价格会出现大幅下滑,通常仅相当于其全年平均价水平的一半左右;而在短暂的需求旺季期间,价格则急速增长,几乎是全年平均价水平的两倍之多。

3.2 营销渠道设计

3.2.1 形象宣传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地,树立良好、特色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 在武隆形象设计和宣传过程当中,一定要紧密贴合武隆大气、奇特、生态的旅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给旅客以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归属感,旅游区才会有持续的、旺盛的生命力武隆旅游区的形象是其整体素质在顾客心目中的综合认知印象。 在宣传上可以通过采取以下途径实现。

3.2.2 建立与旅行社或代理公司之间的销售关系

大连旭日国际旅行社做为重庆武隆旅游区在辽宁区域总代理,在目标市场选择少数几个在市场营销、企业实力、信誉和市场声誉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旅游中间商作为合作伙伴的策略。 选择性策略的优点是销售成本低、市场覆盖面宽、合作关系稳定等,但具有一定风险。

3.2.3 网络营销

(1)建立并完善大连旭日轨迹旅行社网站。 全面介绍武隆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及相关服务,实时更新最新活动,设立在线预订业务,开辟互动专栏,让住过的客户留下评价,评价累计到一定数量给予免费奖励旅游或会员升级等待遇, 意向客户可以在线咨询, 回答问题者既可以是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也可以是其他住过的客户。

(2)增设400 预订系统。 400 电话是一种主被叫分摊业务,即主叫承担市话接入费,被叫承担所有来电接听费用。 目前已广泛用于多行业售前售后服务咨询方面。 全面提升重庆武隆旅游区和大连旭日国旅形象,客户只需支付本地市话费,长话费部分由景区支付,充分体现了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也体现了景区及旭日国旅的实力,符合商业潮流。

(3)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投放旭日国旅产品。 借助携程、去哪儿、 途牛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站的影响力补充旭日国旅的网上营销。 这类公共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稳定的客户群,已经发展为一种资讯及在线预订的综合性工具, 旭日国旅可在这类网站上包装出养生度假、蜜月之旅、会议商务等不同的旅游套餐,定期举办酬宾活动, 如选择武隆地质探险之旅套餐可享受武隆景区门票两张等来拓宽网络受众群体。

(4)微博营销。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缩写, 自201年以来,迅速从众多的互联网应用中脱颖而出,微博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让很多企业和个人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商机。 于是,微博成为了营销战场的商家必争之地。

注册武隆喀斯特集团的官方微博(包括新浪和腾讯),申请官方认证。 在微博页面设计上要注重简洁、大方、突出集团优势能够引起浏览者的关注冲动甚至消费欲望, 同时景区的元素必须要明显,如名称、Logo等,增强识别性。 在微博上要实时更新产品、活动及政策,对转发特定活动的粉丝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免费房或餐饮、代金券等。 在微博运营初期,为了增加粉丝数量和关注度, 可以适当投入费用, 增加网友在网络上的搜索概率,经常与一些铁杆儿粉丝进行互动,注重宣传旅游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微博营销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会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届时还要对粉丝进行归类,识别出哪些是潜在客户,哪些是“僵丝”,从而进行精准营销。

3.3 促销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旭日国旅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良好旅游体验的要求,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还需要不断地与顾客进行互动、沟通,建立起与顾客顺畅沟通的渠道。 这就要求旅行社在设计一系列营销渠道之外使用一些促销策略。

3.3.1 人员促销

人员促销指的是建立专业的销售团队, 直接向客户或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的销售。 相比其他的促销方式,它具有更直接、高效的特点,并且与客户建立起情感纽带,有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的关系,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及时灵活的沟通,让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销售部要有专人负责顾客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根据顾客主要来源如团队、散客或会议进行区别建档,对长期合作客户、拟发展客户、新建关系客户分门别类进行信息登记,要详细记录合作情况等信息。

销售主管主要负责与重要客户的定期和不定期联系。 这些重要客户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 除了平常的业务联系以外,还要通过电话或微信、微博等方面进行关注和支持,在重大节假日和客户生日时送去祝福。 年末时,邀请重要客户参加由销售部组织的大型客户答谢联谊会, 增进感情交流。

销售代表考核实行以月度营销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日记志相结合的方式。 每个月末都要召开销售代表会议,对当月销售代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将老客户反馈的意见及建议分类整理,将新发展的客户信息反馈给销售部建档。 大连、沈阳、盘锦等主要城市直接招聘兼职销售人员(不享受工资及相应待遇),到各大企、事业单位联系,派发资料,并与其直接签订信誉客户协议,及时将旭日国旅快讯和优惠政策知会于各企、事业单位。 凡由兼职人员介绍来的游客,经确认后便可以按金额比例直接返佣给销售人员。

3.3.2 活动促销

销售部积极配合各部门做好各个节假日及其各季节的活动策划,并及时有效的将旅行社快讯知会于各大客户中,使得活动获得较为良好的成效。

3.4 具体目标市场的促销方案

3.4.1 旅游团队市场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旅游团队市场仍然会是武隆最主要的客源,但是却存在人均消费较低的问题。 为此针对旅行社团队,除了给予正常的销售政策外,还要在延长旅游产品的产业链的基础上, 把线路与景区特色活动及旅游购物进行捆绑销售,增加游客消费项目,增加旅游线路的丰度。

3.4.2 旅游散客市场

(1) 提供多种多样的套餐服务, 以满足旅游散客的基本需要。 如机票、酒店住宿和活动的多种组合。 这些散客套餐可与各种附加选项在网上预售,如各种娱乐活动、特色美食和机场接机服务等。 通过清晰地向旅游散客们展现所有他们可以在武隆度假的画面,就可能延长这些顾客的平均停留时间。

(2) 提供适合每个季节的多种娱乐活动,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应开发出适合旅游散客的全套娱乐活动,如春夏季可开展在树梢上吊绳网滑索、四轮摩托车和越野车探险、骑马、在高山上用餐、GPS寻宝游戏、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等,秋冬季节可以开展马拉雪橇、越野滑雪、橡皮圈艇滑雪活动、滑冰、雪橇、打雪仗、雪地车游、雪地远足等。 散客多是旅行预算较高的、宁愿花费更多时间在一个目的地享受这里提供的休闲和娱乐活动的游客市场,将不会仅仅满足于武隆目前的观光景点,只有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度假套餐才能增强游客满意度,延长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也将直接导致旅行社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这些套餐还可成为目的地的同义词,并提高其知名度。

3.4.3 会议需求市场

研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议市场需求,除了满足会议功能,丰富完善会议设施外,景区在区域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包含数个可举行宴会和活动的外部空间, 从而为试图远离屋内热浪的游客提供必要的放松和休息。 这些户外空间可以灵活接待户外宴会或鸡尾酒会等多种类型的活动, 以及一些诸如自助烧烤晚会这样的特殊餐饮活动。 同时积极开展淡季市场的会议旅游促销活动,特别是年终岁尾的民营企业带有奖励性质的会议旅游,在旅游淡季提供会议旅游套餐,给予价格上的优惠,同时以武隆地域特色活动为吸引力,增加自愿自费消费项目。

3.5 其他目标市场的促销方案

表1 为其他目标市场的促销方案。

4结语

通过对重庆武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对辽宁当地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营销方案和具体应该实施的策略。可以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对其进行销售。 从产品的价格方面来看,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对其产品价格进行相应的改变;同时可以利用多方面的营销渠道,树立产品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利用网络进行销售,现在有很多大的旅游网,像携程、途牛和去哪儿等,可以把产品放在平台上进行线上销售;当然,原始的销售方式仍然应该坚持着去尝试。 总之,针对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地辽宁市场营销方案,有了完整地营销方法,希望重庆武隆在辽宁市场上取得圆满的成绩, 然后带动重庆武隆和辽宁的经济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摘要:在对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理位置、地址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区位等条件做了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在辽宁市场上营销环境所具有的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显示,重庆武隆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一圈两翼”的交汇点上,四季分明,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武隆的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猛,同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存在辽宁市场目的地形象不突出,景点服务相对落后,宣传力度也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武隆旅游地所存在的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重点对重庆武隆旅游地辽宁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详细全面的设计和开发,从价格策略、营销渠道设计、促销策略、具体目标市场和其他目标市场因素对重庆武隆旅游地辽宁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规划和展现。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6

所谓外部性, 是指一个主体的经济活动对没有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主体带来的影响[1]。外部性又可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该主体的经济活动给另外主体带来了收益, 而自己无法得到补偿。负外部性则恰恰相反。外部性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在该书中, 庇古认为, 外部性的实质是边际个人成本 (收益) 与边际社会成本 (收益) 不一致所造成的。边际个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会带来负的外部性, 边际个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则会带来正的外部性。布坎南的定义则更为简练, 他认为, 外部性就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2]。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社会产量会偏离最优产量, 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 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效率标准。据此, 为了避免外部性, 庇古提出对自然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等外部性较强的行为, 政府应进行干涉:对负外部性行为征税, 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对正外部性行为进行补贴, 以提高其产量。

自然文化遗产是指在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一些古迹、古建筑、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1985年, 我国加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公约》, 承认遗产的独特价值, 并承诺将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遗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风貌, 成为众多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遗产的开发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方面, 遗产作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其可持续开发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不仅对遗产当地人有益, 还对全体社会公民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 遗产的过度开发则会破坏遗产资源, 带来严重的负外部性, 不仅会损害遗产当地人的利益, 还将对全社会造成损失。实践中, 我国遗产旅游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遗产过度开发、破坏开发等现象。有观点认为, 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再生性, 为了避免遗产开发带来的负外部性, 政府应该加强遗产的保护工作, 保证遗产的正外部性。在政府财政资金充足的前提下, 应停止遗产的开发, 为全社会保存好珍贵的遗产资源。

二、自然文化遗产的特性

1. 独特性

遗产的形成, 是由于地球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及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文明的积淀, 因此, 其分布具有一种天然的分散性, 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如西北的大漠、江浙的水乡、西藏的雪山等。因此, 这些遗产资源作为地理标志, 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处遗产资源, 正是遗产资源的独特性使其对旅游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使他们宁愿跋涉千山万水来景区参观游览。

2. 不可再生性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 主要是指遗产一旦遭到破坏, 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不复存在。换言之, 遗产是无法通过人类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加以恢复的。这一点是从遗产的概念中得出的逻辑结论, 因为遗产是在非人力干预的条件下形成的, 所以任何企图以人力恢复已遭破坏的遗产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例如, 现在我国各地建造的各种仿古建筑, 虽然在形式上与已毁坏的原物相似, 但其蕴涵的“特殊价值”已不复存在。

3. 自然文化遗产的功能

(1) 教育功能

遗产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感, 又具有与广泛事物的丰富联系;既具有外形的可视性, 又具有内涵的可感知性。这些特点使遗产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体, 其中很多成为文化符号或民族的精神象征。因此, 遗产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遗产教育包含两个层面, 即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遗产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 是一种社会教育;它与书本教育不同, 是一种实物教育;它与一般单一定向的教育不同, 是一种综合教育。遗产教育的领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涵盖整个社会, 包括各种职业背景、知识水平、年龄层次。它实施教育的方式是观赏性的, 既可与愉悦的休闲活动相结合, 也可与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性活动相结合。正因为如此,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各国政府, 均将教育列为对遗产的基本功能需求。

(2) 政治功能

遗产的政治功能是遗产教育功能的一个延伸结果。由于遗产凝聚着与其所在地区、社会和族群的历史、自然环境、精神联系, 因此, 它既可代表一种社会规范的传承, 又可代表一种政治与意识形态延续的合法性。遗产能激发人们的乡土意识、家国意识, 一些被视为“圣山”、“圣地”的遗产, 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符号或文化政治符号。国际上, 不仅将遗产视为一个社区、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同时, 也从政治上视为“国家象征”和“民族象征”。历史上在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中, 遗产的政治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欧盟在处理自身的经济政治整合和过渡时,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南—北差距、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不确定性的挑战时, 深刻意识到, 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不仅需要首脑会议, 需要共同条约和法律,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欧洲公众共同的情感基础。这一情感基础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欧洲遗产的再认识。这就需要对欧洲遗产所蕴涵的意义进行重新诠释, 以“地方身份”代替“国家身份”, 建设与新欧洲相适应的“新遗产”, 重绘欧洲大陆新的人文精神地图, 从而实现欧洲的统一与联合[3]。

(3) 经济功能

所谓遗产的经济功能, 并不是指为了遗产的保护而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而是指利用遗产向全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消费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 更好地履行遗产保护历史使命, 同时还可以提高国民收入, 促进经济增长。遗产经济功能的研究,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一词包含着商业和赢利性质, 这一提法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但随着人们对遗产教育功能与政治功能的认识, 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以遗产展示为中心内容的遗产经济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独特的经济资产已毫无争议。当代遗产开发经营的核心内容便是以遗产为目的地的“遗产旅游”。

三、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辨析

由遗产的特性及功能可知遗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即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便面临着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具体到遗产资源也就是:开发不开发?如何开发?为谁开发?

1. 开不开发

遗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人们面临着单纯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两种行为选择。有观点将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截然分开, 将“开发”与“利用”排除在“保护”之外, 从而引发“保护与开发相对立”的潜意识。我们认为这样的“保护”观念是不全面的, 遗产应在保护其独特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一方面, 遗产资源的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告诉我们遗产需要开发, 开发的核心是以遗产展示为主要内容的遗产旅游;另一方面, 遗产本身的稀缺性也要求遗产资源应配置到其最有价值的用途, 遗产展示将满足全社会更多人对遗产价值的需求。因此, 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辩证统一的, 不应使两者对立, 彼此取代, 而应努力协调, 相互促进, 要做到以开发促保护, 以保护助开发, 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使我国遗产开发保护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如何开发

遗产的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遗产开发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解决负外部性的根本途径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由开发主体自己承担遗产开发带来的外部社会成本, 促使其将遗产开发置于合理的范围。普通物品的收益公式是B=PC+M, 而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 它的收益公式则是B=SC+M, SC=PC+EC, 其中, B是收益, SC是社会成本, PC是开发主体个人成本, EC是外部成本, M是利润。实践中遗产破坏现象的产生, 正是由于忽视了开发过程中造成的BC外部成本, 既负的外部性, 只考虑了开发主体的个人成本PC, 从而使遗产过度开发。因此, 实践中遗产开发应在计算PC个人成本的同时, 还应计算外部成本EC, 将遗产开发带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如此才能保证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 为谁开发

遗产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其开发的目标不仅要满足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要满足全社会及全人类对遗产特殊价值所造成的正外部性的需求。因此, 遗产开发不能具有盲目性与片面性, 要站在全社会、全人类的高度指导遗产开发。另外, 遗产开发在满足我们当代人代内公平的基础上, 还要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公平的需要。遗产作为自然与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 当代人也是从前辈人手中继承过来, 因此, 我们更有义务将遗产所蕴涵的特殊价值传递到后代人手中。遗产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传承与沿袭, 才是遗产可持续开发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黄亚钧.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44-345.

[2]罗必良.外部性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 1994, (4) :69-72.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7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浪潮的推动下,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宣部等部门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定义,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艺术品业等门类, 其中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是在传统旅游业基础上, 以历史文化景点和民俗文化为依托, 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通过文化创意元素的加入, 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 从而全面满足顾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需求的一种旅游新业态。其构成范围包括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线路设计、文化旅游商品或纪念品、文化旅游传播、文化表演及文化旅游保护等。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业日渐成为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 发展相对滞后, 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文化旅游产业日渐受到国家的重视。2009年9月,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把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产业发展相提并论;2011年2月, 国务院出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着重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指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强调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 进一步指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两会总理报告中则提出将医疗、文化、旅游作为促进内需的三大着力点。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一方面体现了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为文化旅游产业创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国家大力推动的背景下, 研究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必要, 而且紧迫。

目前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并不多, 而且多数是以倡导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及耦合发展为主, 而针对我国国情从产业角度分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献较为少见。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一定的自然禀赋, 而不同区域的客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先期发展, 应该是有侧重、有差异的发展。类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建立, 文化旅游产业也应该建立发展“特区”, 实现一些地区的优先发展, 进而以点带面, 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综合体, “世界遗产地”相对于其他旅游景区, 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以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先导,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二、以“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先导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以“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先导的发展模式, 即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世界遗产地”为先期导向, 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充分利用“世界遗产地”的比较优势, 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引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 通过文化创意元素的加入, 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 促进产业链的全面整合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世界遗产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发展后, 再发挥其先行优势和带动作用, 利用其发展中积累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品牌效应等优势带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与传统旅游业一样, 文化旅游也离不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风俗民情、宗教寺庙等作为物质载体的旅游资源。事实上, 由于需要更多文化创意元素的加入, 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景区的文化积淀要求更高, 对于文化载体的依赖性更强。而世界遗产地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现象的独特标志,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结, 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说, 世界遗产地是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优平台, 这是由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一) 文化遗产的品牌性有利于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提升

经济学上,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程度, 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如何, 游客数量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而游客是否愿意前往旅游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旅游地的认知水平, 即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可度。因此打造品牌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一个地区要形成品牌优势, 不仅要有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 还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有针对性的营销, 这些都要求必须有长期和大量的投入。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旅游品牌, 被来自不同国家,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认可, 其难度可想而知。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 世界遗产地具有天然的品牌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

从国内市场看, 世界文化遗产或是在一定时期内对该文化区域内主流文化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或是文化区域内一种独特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或者与当地特殊意义的事件、现行思想或信仰有直接实质的联系;也或者是对该民族过往文明的一种独特见证。世界遗产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历史记录、文化传承及价值认同使得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往往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这是其他景区无法相比的。

一个地区通过所在国申报, 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 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 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申遗”不仅需要代表权威的政府当局支持, 还要经过专家的权威评判, 满足严格的评判标准, 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 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效应能吸引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前来游览, 能增进消费者对于文化遗产地的文化认同, 进而促进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从投入产出比角度看, 世界遗产地由于其天然具有的品牌性, 与其他景区相比, 只需要较小的营销投入, 就能取得非常理想的品牌效应。这对于我国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是非常可贵的。因此, 有必要选择世界遗产地作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区”优先发展。

(二) 旅游资源的聚集性有利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孤木不成林。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诸多美学元素融合而成的, 与其他景区相比这些美学元素在空间上往往呈现集群分布, 表现为旅游资源的集聚。

首先, 世界文化遗产与一定的文明或者文化相对应, 是一定时期内或某一文化区域内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见证, 本身往往具有相当规模, 以集群形式出现。因此如果世界文化遗产是古建筑, 往往表现为古建筑群, 如故宫、苏州园林;如果是古时民宅, 往往表现为古镇村落, 如西递、宏村;如果是碑刻壁画, 往往表现为碑刻壁画群, 如莫高窟。这种规模效应有利于吸引游客, 有利于文化旅游的集中开发和文化遗址的集中保护。

其次, 世界文化遗产与一定的文明或者文化相联系, 而任何一种文明或者文化其影响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会渗透到所在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世界文化遗产除了表现为建筑、雕刻、壁画等有形文化现象外, 也会与一定的非物质文化现象相联系, 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工艺作品、特色饮食、文学作品和曲艺表演等。这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集群分布, 一方面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开发文化产品的素材和产生文化创意的源泉, 另一方面也为丰富文化旅游整个产业链创造了条件。

第三, 世界文化遗产与一定的文化或者文明相关联, 而一种文化或者文明的存在发展要依赖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文化遗产地往往也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区, 甚至有些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比如我国的泰山风景区 (山东, 1987.12) 、黄山风景区 (安徽, 1990.12) 、峨眉山—乐山大佛 (四川, 1996.12) 以及武夷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聚集为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 旅游业集群虽然也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但不同于制造业集群。旅游企业通常不处于价值链的上下游, 因而相互之间不是投入产出关系, 旅游产业主要以资源聚集为主形成集群。旅游资源聚集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成长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因此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旅游企业通过旅游集群内的合作与竞争, 可以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 可以共建、共享基础设施,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区位品牌效应, 提高集群整体效率, 降低集群内单个企业的成本。产业集群通过知识溢出效应, 可以使集群成员相互获取知识, 从而使各自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形式的集群内合作, 能够将创新费用和压力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 从而降低单个旅游企业的创新成本。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在业务交叉渗透的情况下,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 有利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其市场与品牌优势, 可以提高与之处于同一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业需求, 推动这些产业更快的发展, 同时促使其它与之有关的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形成新的产业链条, 通过进一步整合, 形成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三) 遗产数量的稀缺性有利于垄断优势的发挥和资源保护的进行

经济学中, 稀缺性是通过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来反映的, 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供给的相对有限构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其稀缺性表现更为突出。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往文明或文化中具有集中性和代表性的遗存物。对于一种文明或文化而言, 能够代表其成就的事物, 即便在当时, 本身就是很有限的,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 百年风雨的侵蚀, 再加上战争等的破坏, 能够留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以我国为例,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史没有断裂的国家, 截止2011年6月24日, 全国仅拥有33处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文化遗产29项 (其中文化景观3项) ,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可见, 文化遗产资源在绝对数量上是稀缺的。此外,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被破坏, 很难进行恢复, 这更加剧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 文化遗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供给是无弹性的, 而与之相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于文化遗产资源的需求却不断增加, 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天然垄断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 具有垄断性就具有竞争力, 在目前我国旅游业, 特别是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垄断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旅游禀赋优势, 快速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看, 稀缺性有利于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在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文化旅游, 不仅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 而且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认识, 增强人们的保护观念, 实现以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四) 遗产价值的增值性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世界文化遗产的增值性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

经济增值的一个来源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进而表现为文化遗产在经济上的升值, 这一点通过古玩器具在交易中的表现可见一斑。世界文化遗产这种自发增值的特性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增值预期和当前现实利益的驱动下, 文化旅游业者会更加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而形成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经济增值的另一个来源是由旅游资源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的作用日渐明显, 区位经济总量和品牌效应都将提升。同时集群内企业间生产要素市场网络、技术信息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也会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得到强化, 这种网络特征的强化会促成知识的“溢出效应”, 进而产生新的知识, 带来世界文化遗产经济上的增值, 并且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世界文化遗产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道德, 提高国民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有助于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社会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加大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 从而实现文化增值。这种文化增值不仅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的正外部性, 而且能够为文化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文化旅游发展培养潜在客户。此外,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增加信息技术和创意元素, 这些内容的加入能为世界文化遗产带来新时代的特征, 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增值。

(五) 文化现象的特有性有利于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提供

在信息经济时代, 随着技术、信息等元素交流与扩散速度的加快, 产业内部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日渐趋于同质化。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 能为顾客提供无可替代或难于替代的商品和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日渐趋同的市场中, 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旅游商品服务,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而世界遗产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特有文明或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 天然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特征, 因此以世界遗产地为先导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实现商品服务附加值的增加。

综上可以看出, 由于自身具有品牌性、增值性、资源的集群性、数量的稀缺性和文化现象的特有性等特征, 与其他地区相比, 世界遗产地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充分保护、开发世界文化遗产, 将世界遗产地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导和“特区”, 是符合产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黄山为例

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先导,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能够扩大消费, 增加就业, 促进上下游之间产业链的形成,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黄山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于我国世界遗产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黄山发展文化旅游的禀赋

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黄山所在的安徽省, 地处华东地区, 跨长江、淮河流域, 距离东海300公里, 属内陆近海省, 占据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 便于将产品和服务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安徽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四周同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6个经济人口大省毗邻, 安徽省周边省份人口稠密, 以安徽为基地, 向周边6省份覆盖的人口约5亿, 这样的地理位置为黄山文化旅游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广阔市场, 有利于黄山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发挥高新技术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嫁接作用, 利用东部已形成的区位优势, 优化产业布局。

2. 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

区别于其它名山大川, 黄山具备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特质。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云:“黄山四千仞, 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 菡萏金芙蓉。”黄山有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峰耸秀, 也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有“梦笔生花”之奇景, 也有“八音乐师”之妙音;有横生绝壁的“迎客松”, 也有两侧临渊的“鲫鱼背”。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用“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对黄山的自然风光给出了高度评价。秀丽的自然风光, 不仅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也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所需的文化创意提供了不竭“源泉”。

3. 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

与自然风光相伴而生的还有黄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黄山文化渊源流长, 底蕴深厚。从历史上看, 有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天的神话传说, 有朱元璋黄山历险的史料记载, 有李白徐霞客等文人墨客的吟唱, 更有明末清初以石涛为代表的黄山画派的身影。从形式上看, 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戏曲文化, 以“斗山古街”和“屯溪老街”为代表的徽商文化, 以“潜口古民宅”为代表的徽派建筑文化, 以“醉翁亭”为代表的碑记文化, 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为代表的茶文化, 和以“黄山炖鸽”、“腌鲜鳜鱼”、“清蒸石鸡”为代表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文化等闻名遐迩, 影响深远。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内在属性和核心动力, 历史文化是文化创意元素产生的根基和源泉, 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 黄山丰富的文化积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极为有利。

(二) 黄山发展文化旅游的策略建议

1. 利用丰富旅游资源, 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体系。

产品的经济学机制客观上要求旅游产品在价值倾向、文化品味上必须适应大众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趋势, 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消费者需求, 更要创造消费者需求。通过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的加入, 可以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 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结构形式单调的束缚, 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体系。

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体系通常由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服务两部分构成。黄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包括游览攀登黄山等传统核心产品, 还可以包括与黄山文化相关的外延产品, 例如书刊、影视作品、网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文化旅游服务又分为专业服务和公共服务, 黄山文化旅游专业服务可以是专业技术支持的文化服务, 如与徽派文化相关联的演出、黄梅戏等, 而公共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餐饮酒店服务、旅游交通服务中可以更多地加入黄山文化的元素, 比如茶文化、徽派菜系文化等。

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产品体系的构建, 开发其相关文化产品, 可以大大扩展旅游收入的来源, 而不是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有些旅游项目, 虽然取消或降低了门票收入, 但由于加入了文化创意活动, 演艺收入、书刊影视作品收入、文化纪念品收入等却远远高出了门票所得。以西湖为例, 杭州西湖公园景点的免费开放, 不但使到杭的游客人数大幅增加, 而且逗留时间也不断延长, 综合消费持续增长, 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零售、会展和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统计表明, 2010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6304.89万人次, 比2002年增长137.7%;实现旅游总收入1025.7亿元, 比2002年增长248.4%。

2.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旅游活动的时空延伸和资源增值。

从供给角度看, 延长旅游时间无疑会促进消费,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需求角度看, 延长旅游时间可以使游客在有限时间内, 更大限度地感受旅游地文化, 实现时间价值最大化。

通常通过声光电的应用和文化创意的加入可以使文化旅游的消费时间增加一倍。黄山文化旅游在一般性文艺演出之外,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千百年前徽州人的生活风貌, 实现历史时空的“穿越”, 达到时间上的延伸。在空间上, 通过黄山文化的纽带将旅游地的各个文化元素联系起来, 这样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 而是扩展到黄山文化可及的各个地方。这种依托文化创意带动的时空延展, 可以使游客延长旅游地逗留时间, 从而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行业的消费。

此外, 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化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和旅游地信息化管理中, 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路线设计及酒店机票门票预订等各种旅游服务流程。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验可以看出, 通过网络化、数字技术化装备起来的旅游文化产业, 能创造全新的文化旅游需求, 实现资源增值。因此信息技术的引进与融合对于发展黄山文化旅游十分必要。

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业的参与主体。

以“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先导”的开发模式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信息、交通、电力等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土地出让、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促进产业发展。此外, 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 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参与各方的创造性, 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上各阶层的力量, 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 黄山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 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业的参与主体, 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此外, 拓展文化旅游业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丰富参与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闲散资金, 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运营, 通过信用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有效响应市场需求。

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 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素材, 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可以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通过旅游活动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使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文化内涵的发掘、文化手段的运用得到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强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47项, 涵盖民间文学1项、民间音乐6项、民间舞蹈4项、传统戏剧12项、曲艺1项、杂技与竞技1项、民间美术5项和传统手工技艺1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能为黄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5. 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 提升创意元素的比重。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简报 篇8

启动仪式上,长沙童谣《月亮粑粑》原汁原味,长沙快板《闹酒席》欢快上口,古琴太极表演《阳关三叠》亦柔亦刚,花鼓折子戏联唱《洗菜心》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连连上演,一幅老长沙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在活动现场,扎染技艺展位人气旺盛。活动期间,雨花非遗馆将招募1000名市民共同完成一幅长96米,以“中国梦 非遗情”为主题的扎染作品。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这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献礼,1000人所扎染的1000颗心寓意着在党的领导下,众人齐聚一心,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湖湘大地蔓延开来。”

本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雨花区委宣传部及雨花区文体新局承办。从6月1日至30日,主办方共设置了“非童一班 亲子体验”“非遗大戏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等八场不同的子活动。

湖南荣智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飞艺宝首家线下文创店也于当天在长沙市雨花非遗馆盛大开业。

剪纸、湘绣、蜡染……走进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雨花非遗馆,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目前,雨花非遗馆已聚集349个非遗项目,其中世界级10个、国家级55个,非遗传承人多达200余位,是中国首个由企业运作的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场馆。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9

上海世界非遗城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上海园) 位于上海“西南门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园区原为中发集团属下的枫泾奥特莱斯, 现转型为上海世界非遗文化旅游城, 商用占地面积613亩, 已建独体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1500个停车位, 总投资累计30亿元人民币, 定于2016年6月7日正式开业。开业后, 年接待能力可达600万人次, 可安排就业3000人。

上海世界非遗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的项目和全国各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 汇聚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足非遗保护、 传承和发扬, 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线上线下互联网互动平台, 着力打造一个以非遗文化体验旅游为形式、 以互联网+ 为手段的新型文化项目。 园区内规划布局多个核心功能区:中国56个民族文化演艺商品馆、海外非遗馆、非遗艺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传承人工艺及艺术品小企业 (作坊) 、民间书画名家工作室、西塘式特色美食店和宾馆、中型民族文艺演出馆等特色板块, 致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展示与交易平台, 同时大力对接2016年春季正式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10

②“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座地质地貌“博物馆”,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景区内,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从海拔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状态。整个景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这里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形成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③“三江并流”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这一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滇金丝猴、羚羊、雪豹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生长着秃衫、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春暖花开时,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及绿绒马先篙、百合等野生花卉,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这里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④金沙江和澜沧江并流进入云南省西北“三江并流”区,孕育了数千年来独特的“江边文化”。该地区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呈现出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特点,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澜沧江上游的叶枝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已成为“三江并流”区域上的亮点。

⑤“三江并流”地区因其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长期以来,这一地区成为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1.阅读第②~④段,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三江并流”地区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③段,说说“三江并流”地区能够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分别印证了选文所说明的哪两个内容?

材料一:“三江并流”区域内海拔高差近6000米,经常是河谷炎热似夏,植物葱绿;山坡花俏草黄,如春如秋;峰顶冰雪世界,一派隆冬景象。

材料二:据资料记载,1923年,叶枝镇新洛村一位名叫哇忍波的傈僳族农民创造了一套傈僳族文字。国内专家曾认定,这是一种音节文字。这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江并流”地区是一个地质地貌与自然景观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少数民族文化(悠久)独特的区域。

2.其一,“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其二,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

3.材料一:“三江并流”地区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状态(或:“三江并流”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上一篇:大学异地分校下一篇:在情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