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幽灵六篇

2024-09-07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1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白马井中学教书。这里是我的母校, 从台下到台上, 心里真有点激动。那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简陋, 没有围墙, 几间瓦房和一栋做工粗糙的三层楼房散布在一片开阔的坡地上。楼下的几间工作室, 便是我和两位从同一所大学分配来这里的老师的宿舍。用现在的眼光从外表上看, 充其量只是一间乡村小学。那时候用电也不正常, 老师和晚修的同学们, 每人都有一盏备用的煤油灯。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间学校的喜欢, 一它是我的家乡, 日夜有蔚蓝的涛声伴随书声和歌声, 二是校园内有大片大片的木麻黄林, 虽不优雅, 也算宁静。我的一篇散文《触及我心灵的一分》, 就是几个午间在这树林下写成的, 随后刊发于1986年的《中国教育报》上, 成为该次征文广东省的唯一获奖者。更为可贵的是这间学校淳朴踏实的学风、师生间的和谐相融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那时候镇上还没有很多酒家, 老师们偶尔加菜, 就是到乡下买回一只狗, 炖了大家围着吃;学生们的穿着很朴素, 不会染指甲或者穿裤脚带洞洞的牛仔裤, 初高中的年级办毕业酒, 就是从市场牵回一头猪, 还有苹果饼干等, 就地砍一根枯树当柴, 三个石头的火灶架上铁锅, 做成一场浪漫的篝火晚会。每逢元旦或教师节, 学生给老师送的礼物大多是一张卡片、一本挂历、一只小的洋娃娃之类, 礼虽轻, 纯真之情油然可见。最使我难忘的是平整学校运动场的那段时间, 那时学校的运动场只是一片南高北低的杂草坡地, 几百师生组成阵容强大的粪萁队、铲队、锄头队, 将一两百米外的泥土一筐一筐地挑到低处, 累了, 擦把汗, 抹把鼻涕喝口水, 又回到自己的位置, 就是抱着所有的事都靠自己、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几个月下来, 让这块坡地变成了不算运动场但可以活动的地方。 (真正的运动场是我调离多年后, 学校借着举办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之机, 由上面雇用推土机修整的) 。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 但我一直认为, 自立自强的书声意气, 在街上流行“QQ、花生”和“肯德基”的今天, 仍然是一种应该秉承的传统。

调离马井中学至今已经20多年, 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又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即便是匆匆, 但多年来, 每年逢中考过后常听到有人谈论白马井中学今年又有多少多少人考上海南中学、华侨中学, 这时, 我这个曾经的白马井中学老师多少就有点阿Q式的沾沾自喜。每次回家坐车路过, 总习惯把那多年不变但仍风采依然的校门看上几眼。前些日子, 和学校的吴副校长在校园内转了一圈, 觉得真是今非昔比, 当年的旧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深吸了几口带咸味的海风后, 又记起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带着所教班级的学生于日落时分散坐在陡立的泥崖上观察霞彩满天的大海, 落日归帆、鸥翅船歌, 纷纷走进学生们的作文。看着这间学校散发出来的颇具点现代的气派, 我又深深地怀念起当年校园里那片片摇曳葱郁和清凉的木麻黄林……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2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在学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笔者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深化主题。如果说在第一课时对于字词句的疏通, 还可以用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思想内容的学习, 由于文言文时代比较久远, 往往是学生厌烦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 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请两生分别扮演武陵人和陶渊明, 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例展示】

师:假设你是武陵人, 从桃花源出来后, 许多人都知道了你的这次奇遇, 记者们更是蜂拥而来。你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教师明确活动任务:请语言表达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个学生扮武陵人上台, 下面的同学则扮演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 老师是主持人。

1. 初次幼稚的提问。

生:你是怎么出来的?

生:你为什么找不到原来去的路了?

生:你为什么要向太守禀报这件事?

生:请问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样?有多少可供开发的土地?

初次提问, 这些“记者”问的都是比较幼稚、浅显的问题, 更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提问。作为主持人, 笔者及时提醒记者注意:首先所问的内容应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应是这个事件——武陵人遇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整个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或是敏感的问题, 应问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样才能让自家的新闻上头版头条, 成为重头戏。第二, 要明确当时的古代社会, 不会用到“开发土地”这样的词语, 人们也想不到这个话题, 但是换成“能住下我们这些人吗”这样的问题也可以。

经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明确了大家最想知道的不是他出来之后的事情, 而是他在桃花源里的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这样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了。

2. 有深度、有价值的提问。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里都看到了些什么情景?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吗?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生:请问, 你对桃花源里的人印象如何?你觉得他们和我们这里的人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显然就很有深度了, 不仅抓住了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 而且也紧扣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作为武陵人扮演者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想象, 不费力就回答出了这些问题, 补充了许多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如下面武陵人精彩的回答: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师:那里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男耕女织, 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我感觉那里人们生活都很快乐, 也很富裕, 人和人之间也很平等, 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 幸福无比。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师:他们问我是什么朝代了, 我告诉他们早都过了秦朝了, 又讲了汉末的战乱, 魏晋两朝时的社会情况。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觉得外面的世界太黑暗了, 太可怕了, 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安乐。他们都表示不想和外面的人打交道。

3. 提问引发的争议。

在提问中, 有一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议。

有记者问:请问,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你“不足为外人道也”, 你为什么出来后还要禀报太守呢?

这个话题不但让武陵人有些为难, 而且还引起了下面记者的议论纷纷。

记者中间首先就有人开始争辩:“桃花源里的人说是不值得给外面人说, 并没有说是不能对外人说啊, 所以这个秘密也不必要非得严守。”

有人说:“不应该在字眼上去较真。我觉得这个武陵人发现了这么美的一个地方, 他想让大家都去那里生活, 所以告诉了大家。”

这时就有人反驳了:“在当时的古代社会, 人们是特别讲信用的。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不让他对外面说, 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说的。”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 扮演者武陵人发话了, 他说:“我原先是想守约不说的, 但是我想这个地方太美了, 就想禀报太守。太守知道有这么美的地方他一定想去, 也因此一定会赏赐我的, 为了钱财, 我违背了我们的约定。”

这是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答案, 想想也很有道理, 下面记者的掌声雷动就说明了一切。

4. 延伸到课外的思考。话到这里, 这场答记者问本应就结束了, 但是却引起了学生的另一番感慨。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未开发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因为偶然有人发现了这里的美丽, 于是就向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 接着开发商、旅游商源源不断地涌来, 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给这个地方带来无限商机、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垃圾、带来了破坏。于是, 最后的结果就是, 你再也看不见最初的那般美丽了, 你再也感受不到这里的古朴了。

还有学生感慨, 在利益面前、金钱面前, 有的人会很轻易地就抛弃了承诺、背信弃义。

接下来我们又开了一场作者的记者招待会, 由于前面的引导, 这次记者的提问显然有水平了。提问如下:

生:你好!请问陶渊明先生,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 你写这样一篇文章有什么意图吗?

生:请问, 你把武陵人寻找桃花源写得那么真实, 桃花源里的景色那么美, 在那里发生的事也那么真实, 那你为什么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遂迷, 不复得路”的结局呢?

生:请问陶渊明先生, 你为什么要在最后设计一个“高尚士”刘子骥的事情呢?没他桃花源也是找不到, 你为什么非要多写一人, 而且最后还“病终”了。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呢?

学生如此精彩的提问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他们真正进到了记者的角色中, 提问了一些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的问题, 问得好, 答得也好。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收获来看, 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有了主动探究、思考的意识,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 通过想象补充了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丰富了作品内涵。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学生将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课堂中, 也学到了一些记者提问的技巧。另外, 学生还延伸到了课文外的内容:例如对文明的破坏;人性等话题。

通过这节课两个环节的设置, 笔者有以下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文章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向来是比较难以操作的,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 一般都是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来思考, 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记者要提问, 必然要了解作品的内容, 还要提问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发言人要回答, 必然要体验角色, 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 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这样, 无须老师多说, 同学们都要对作品再次好好研读, 这样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有时没有精神劲头, 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置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好表现、好发言、好提问、好想象, 这些欲望都可以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记者”还是“发言人”都兴奋异常, 自然,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3

浙江南部的一个古村落,一位老人正在过八十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气氛十分热闹。这时,桌子上两个盛酒的锡壶引起一个外乡人的注意,他始终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

这里有个风俗习惯,女儿出嫁时,娘家会陪嫁锡壶,用米存放饮料,特别是酸性饮料,比如果汁、醋、调味品等,有人也用它装黄酒。

江南农民有酿制黄酒或糯米酒的习惯,而且多用锡壶盛装,几乎每家都有这种酒器。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人们就用黄酒招待宾朋。“几杯生头酒,一壶米醴琼”,这是江南小镇生活的典型写照。寿宴结束后,锡壶被外乡人带回上海。这件日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器具,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带走锡壶的是颜崇淮博士,他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教授,近20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当他把锡壶带回医院后,同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他怀疑这种锡壶里含有某种特殊元素。

铅(Plumbum),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82号元素,原子最207.2,比重11.34,熔点327.4℃,沸点1620℃。化学符号:Pb。铅是一种银灰色、柔软的重金属。加热至400℃~500℃时产生大量铅蒸气,铅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形成铅的氧化物。

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6%,主要矿石是方铅矿。公元前3000年,人们偶然把方铅矿投进篝火中、铅氧化物遇碳后还原成金属铅。金属钳具有柔韧性和延展性,常温下可轧成铅皮、铅箔,这种金属从被人类发现很快就被应用到各种工艺和行业上。

古代希腊人用铅制作玩具、砝码;罗马人用铅制造装饰性盒子、酒杯和器皿;在古埃及和印度,铅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的重要成分;在中国,铅被铸入屋顶和琉璃瓦中,使皇家古建筑在阳光下反射出明艳灿烂的光芒。铅被熔化成生活用品的同时,也熔入了文明古国的历史。

工业革命之后,铅开始被大量应用于石油、建筑、蓄电池制造、原子能工业等各个方面。熔点低、易塑造的特性为铅镀上一层明亮的外衣,它似乎成了“万能金属”。汽车、电瓶车所需的蓄电池大多是铅酸电池,这是铅目前最大的用处,也是消耗量最多的。

用途广泛奠定了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地位,可在其镀满光环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不易被察觉的致命毒性。

颜崇淮教授所在的上海新华医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在收治的病人中,一些特殊的病例引起了他的注意。

每年前来门诊的病人中有不少血铅水平高。颜崇淮曾经测定一个小孩的血铅水平是每升700多微克,其父亲500多微克,母亲400多微克。全家人血铅都高,小孩子最高,因为小孩子吸收量比较多。家长都没有从事与铅有关的工作,家用也没有明显的污染源,为什么血铅水平都这么高?

血铅数是医学上衡量铅中毒标准的数值,根据我国卫生学标准,成年人铅中毒的数值定为400微克/升,儿童100微克/升如果成人体内每升血液铅含量超过了400微克,就达到了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临界点。人体平均有约407升血液,1微克/升相当于十亿分之一,400微克的含量微乎其微,却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机能造成巨大伤害。

颜崇淮查阅病例,发现很多病人来自南方的小城镇,有些人还集中在同一个地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病人是从什么渠道接触到铅的?难道在当地存在着至今未被发现的铅污染源?

带着疑问,颜崇淮和他的铅中毒课题研究小组来到中国浙江南部考察,这里是铅中毒高发区,也是他希望找到答案的地方。

在远离城市的山村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质朴,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正笼罩在铅毒的威胁中。经过对空气质量、水源、周边环境的调查之后,颜崇淮带回了一些样品,其中就有他一直怀疑的锡壶。

回到上海后,颜崇淮马上来到医院的化验室。

电感偶合等离子质谱仪是目前检测微量元素性能最先进的仪器,它可以辨别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大多数元素。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依靠精密仪器进行测定,由此得出准确的结果。古代先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只能用生命的代价换取微薄的认知。其实,铅的毒性作用很早以前就开始被人们认识了。

公元前3世纪,希腊诗人、内科医生尼坎德描述了吸入铅黄和铅白后的中毒症状:腹痛、便秘、脸色苍白和麻痹。公元1世纪。著名内科医生、植物学家和药理学家迪欧斯·考瑞德斯发现,摄入铅化合物和吸入铅烟后会产生腹绞痛和麻痹症。公元2世纪医生德普诺斯·菲斯特思也证明,某些希腊酒会产生不育、流产、便秘、头痛或失眠症。这些都是铅中毒的症状。

中国古人也在服食仙丹灵药或矿物药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铅的毒性。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黑锡“性带阴毒,不可多服,恐伤人心胃耳”,铅霜“非久服常用之物”。这里的黑锡和铅霜都是铅的化合物,也是古代炼丹术常用的药物。

炼丹术早在战国末期的燕、齐等国就已兴起,后来历朝历代愈演愈烈。由于唐朝时道家被推崇,道士们的炼丹活动更加兴盛。唐朝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因服食丹药而身亡。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因吃炼丹药而死的有14位之多,唐朝几乎占了一半。

中国古代医家一直推崇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功能和物质的关系,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在炼丹家看来,丹砂色红,铅为黑锡,红“阳”黑“阴”。“太阴者铅,太阳者丹也,二物成药,服之成仙”。

丹药为何使中国的皇帝们痴迷,却又致其于死命呢?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炼丹术炼制的药剂主要是汞、砷、铅、铜一类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少量内服可以馕人体红细胞数迅速增长,皮肤红润,发热御寒。这种表面现象迷惑了希望成仙的皇族们,认为它能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然而这些元素有的本来就对人体有害,有的虽然对人体有益,但需要量极少。稍微过量就会适得其反,长期服用就会导致慢性中毒。最终走向死亡。

铅毒进入人体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在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铅的蒸汽,人体吸入铅的蒸汽而中毒;第二是通过消化道。铅进入人的肠胃后,吸收的比率高,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中毒。

在新华医院的仪器化验室里,研究员的工作在紧张地进行着,大家都期待着能从化学分析中得到最后准确的答案。在经过24小时浸泡和上机检测,208是铅的质子数,这个锡壶铅含量的浓度测出来了。

铅在自然界中有4种稳定同位素:铅204、206、207、208,还有2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结果显示铅含量577.9微克/升,属于严重超标。据分析,锡壶含铅量比较高,是因为锡的性质比较柔软,制作锡壶时需要加入铅,以增加硬度,所以锡壶或多或

少都含有铅。

颜崇淮预先想到锡壶会含有铅,却没有想到含铅量数值如此惊人。这意味着当地还在使用这种器皿的人们正承受着巨大的隐性危害。

除此之外,颜崇淮通过实验还发现,酒中的含铅量会随着锡壶的含铅量增高而增加,酒在锡壶里存放的时间越长,存放温度越高,酒中的含铅量也会明显增高。

用铅制品作为酒器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以至殷商。在殷代墓葬中,曾经发现有铅制的酒器卣、爵、觚等。制作青铜器时,加入铅会提高液态合金的流动性,使铸件纹饰毕露,显现更高的工艺水准。

公元前2世纪,随着希腊先进酿酒及烹饪技术的引入,铅制的酒器成为罗马贵族阶层的日用珍贵器具。它光亮闪烁,不像铜器那样会产生令人讨厌的绿锈。此外,贵族们发现如果在葡萄汁中加入铅粉,可以除掉酸味,还能使葡萄酒醇香甘甜;有轻泻作用的蜂蜜在铅制容器中加热,会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成了止泻剂。

铅还被当作贵重金属遍布罗马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铅被大量用以制作各种玩具、铸像、戒指、钱币、化妆品、药品和颜料。各种餐具、厨其或器皿也大量使用铅质材料。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送水渡槽也由陶器和铅管组成。古罗马人引以自豪的文明生活全部笼罩在铅的阴影下。

1969年,一支考古队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挖掘出一座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的古罗马墓群。不同于以往的罗马古墓发掘,这里有个惊人的现象:墓群中分布着的450具骸骨,大部分骸骨上都附着有形迹可怖的黑斑,这是沉积于骨骼中的铅与尸体腐败时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的硫化铅黑斑。经过化学测定,这些尸骨的含铅量是正常人的80倍之多。铅毒在古罗马文明中扮演着杀人于无形的凶狠角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逃脱厄运。可是,任何物质在人体内都有一个消化分解过程,为什么铅毒会在古罗马人的体内惊人地积蓄?

专家认为,不管铅是从呼吸道还是从消化道进入的人体,一开始的时候,它的分布比较均匀,如大脑、心脏、肾脏、肝脏等脏器,及肌肉软组织中都有铅的成份存在。但是,40天后,铅就会在人体内进行第二次分布。据文献记载,90%以上的铅最终要转移到骨骼系统中。所以长期接触铅,骨骼中含铅量最高。

铅中毒可以损害人的神经系统,病人头晕、头疼、失眠多梦,特别严重的会出现中毒挫脑病,表现为痴呆。另外铅还可以造成周E目神经的损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造成人的双手伸肌无力。大概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了铅对血液系统明显毒性的问题,就是造成贫血;同时,铅还可以伤害人的消化系统,损伤肝脏。铅中毒的病人可以出现腹绞痛,医学也证明,它对人的生殖系统、肾脏都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所以铅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体内的铅含量增长了100倍,这其中60%来源于食物,30%来源于饮水,10%来自空气。地球上最大的铅污染存在于土地和空气,而这两者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随着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植物的生长受到直接影响,导致大量重金属在植物根、茎、叶及籽粒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每年有2万吨的铅以烟尘形式散发到空气中,这是铅危害人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汽油含铅量实行控制之前,加铅汽油的燃烧成为铅在大气中全球性散布的重要来源,人类血铅水平的50%以上是由加铅汽油所造成的。

细化到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上,同样隐藏着铅的危害。最常见的铅污染源是劣质的陶瓷容器,长期以来铅一直被用于陶瓷的釉料和涂底中,它能使釉面显现完美的光泽,色彩越鲜艳的陶瓷容器含铅量越高。

水晶玻璃制品也是一种颇具威胁的铅污染源,它的氧化铅含量高达20%~30%。如果用来盛酒,酒会将水晶玻璃制品中的铅溶解出来并溶于酒中,1小时后酒中的含铅量升高1倍。由于水晶玻璃制品做工精细,外表晶莹剔透,故有“美丽的毒品”之称。

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充满各种铅污染源的威胁:屋内墙壁上的铅向油漆、印刷纸张、腌制皮蛋、铁皮罐头等等,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隐藏着铅毒的危害。

铅在我们生活中虽然无处不在,但随着国家对铅中毒防治的重视,以及广大百姓对铅中毒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城镇人口的血铅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北京、上海先后停止使用含铅汽油。2000年7月1日,全同范围内停止生产使用含铅汽油。一些技术落后的铅污染工厂被限制生产或关闭,清洁能源天然气逐渐代替煤炭燃烧。在城市环境的大气中,铅的浓度在逐年下降,蓝天和白云的美丽画卷也慢慢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

上海新华医院坐落在上海市的繁华地段,每到周末,门诊室都会聚集大量前来问诊的家长和孩子。这里有一个特殊门诊——铅中毒检测和治疗。颜崇淮教授每天在这里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2007年10月的一天,一对神情焦虑的父母抱着一个孩子匆匆走进医院。

孩子叫游泽源,刚7个月大,看上去和普通小孩没什么不同,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非常好动,活动的频率不正常。孩子的父母来这里寻求帮助,希望找到游泽源多动的原因。颜崇淮初步判定这个孩子可能受到了铅毒的影响,便立即进行血铅检测。

检查结果显示游泽源血铅水平很高,468微克/升属于重度铅中毒。

一个仅7个月大,还未发育完全的婴儿,是如何造成铅中毒的?颜崇淮感到很疑惑,找到游泽源的妈妈进行例行询问。询问毫无结果,颜崇淮决定一边给孩子治疗,一边继续查找原因。

早在19世纪末,“儿童铅中毒”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儿科疾病被认识。早期在澳大利亚,一个医生发现儿童吃油漆片而发生的铅中毒事件。从那时起,儿童铅中毒开始受到世界关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把儿童铅中毒作为疾病的概念提出来。因为50年代初,巴尔的摩发现611例铅中毒患儿,其中48例死亡;纽约发现143个病例,39例死亡;1960年费城发现223例儿童铅中毒,41例死亡。

1991年,美国芝加哥疾病控制中心把儿童铅中毒的标准定为100微克/升。2006年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概念:当儿童血铅水平小于100微克,升,也就是0~99范围之内,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100微克,升~199微克,升这个范围,被称作高铅血症,在这个范围需要进行干预。200微克/升~250微克/升属于轻度铅中毒;250微克,升~449微克,升属于中度铅中毒;450微克/升以上属于重度铅中毒。

那么,儿童体内铅含量的多少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研究发现,铅对孩子的身体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高,效应越大。当血铅水平在100微克,升左右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孩子神经系统方面的障碍,导致智力方面的损伤。血铅水平每升高100微克,儿童的智力可能会下降3分~8分,使得孩子注

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记忆力下降等等;当血铅水平达到200微克/升的时候,大概30%~50%的孩子出现便秘;当血铅水平达到400微克/升,铅毒会干扰孩子的造血系统,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导致贫血;当血钳水平达到600微克/升~700微克/升这一阶段,会引起严重的腹绞痛;当血铅水平再升高到900微克/升~1000微克/升的时候,会引发重度心脑病、昏迷、抽筋等症状;如果血铅水平高于1200微克/升,就会导致孩子死亡。

在近一个世纪来,铅中毒开始重新被人们重视。与成人相比,儿童铅中毒虽然很少有特征性表现,但他们更容易受到铅的毒害。在人体的大脑中,海马回和大脑皮层是铅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组织。血脑屏障是防止铅进入神经系统,避免引起神经毒性作用的重要防御结构。因为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健全,铅毒侵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当铅魔肆虐时,受伤害最大的是儿童。

铅在人体中有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因不同年龄的孩子,铅吸收率不一样,铅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新生儿的吸收率是50%,随着年龄的增加,吸收率逐步降低。到9岁的时候,铅吸收率为10%。年龄越小吸收率越高,而成人的铅吸收率只有8%。

如果找不到游泽源中毒的原因,那就意味着将来孩子还会面临潜在的铅毒危害。就算这次排铅成功,他出院回家后可能还会继续接触到铅污染源,再次受害。

颜崇淮查阅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和病例。

20世纪,美国儿童遭受铅毒害的主要来源是旧房子里老化的含铅油漆。铅在建筑油漆中的使用在1914年达到顶峰,1978年被禁止使用。根据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提供的数据,美国有3900万个家庭的墙面使用含铅油漆,占美国总住房的40%。在这些住房中,有2500万户存在铅油漆危害隐患,其中高于1/5的住户有一个6岁以下的儿童。

我国也曾经用铅白或樟丹作为油漆的添加剂,但是民用的品种数量很少,主要用于轮船或机械制造,使用含铅油漆防锈。也有少量家庭装修的劣质油漆,因为产品不l达标,对铅的控制不严格。如果婴幼儿无意中撕扯油漆墙壁的漆皮,只要吃下手指甲大小的一块,就相当于吃下超过允许量100倍的铅。如果连续几个月每天都吃下3片手指甲太小的漆皮,就会出现铅中毒。

游泽源的铅中毒原因是否会和油漆有关呢?游泽源的妈妈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来自偏远的江西赣州,家里的墙壁是普通的砖墙,刷的是大白粉而不是油漆,游泽源因为年龄太小的关系,也没有主动接触到铅的可能。调查再次陷入僵局。

在医学上,儿童铅中毒的概念有别于传统的中毒含义。传统的中毒指的是症状性或临床水平的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等。而儿童铅中毒是非症状性、亚临床的概念。这是因为儿童铅中毒与职业性铅中毒及其他中毒不一样,一旦进入临床中毒阶段,其毒性作用,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往往已难以逆转。

在新华医院里,游泽源已治疗一个星期,病情逐渐好转。可铅中毒的病因还是没有找到。

事情突然有了转机。这一天,颜崇淮例行查房,当他经过游泽源的病房时,发现游泽源的妈妈正在孩子的脖子周围、腿上擦抹什么东西。经询问得知她给孩子擦的是“痱子粉”,而这种“痱子粉”竟是她买的红丹。

红丹的化学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含有30%的铅。红丹在工业上主要用作颜料和保护漆。一般用在机械制造业,钢板外面用红丹漆涂层防锈,延长钢板的寿命。如果钢板坏了采用电焊焊接和切割的方式,作为保护层的红丹漆在1000度的高温下就会释放出四氧化三铅,工人吸入蒸汽后由此产生的将中毒发病率非常高。

红丹在医学上的主要用途是治疗皮肤病,成人用来治疗皮肤病不会中毒,因为皮肤吸收无机铅的比率只是1%。但对儿童来说,红丹粉经婴幼儿手、口传递途径,很容易通过消化道进人体内,造成铅中毒。

顾崇淮介绍:有的地方叫红丹,有的地方叫陶丹,它就是四氧化三铅。祛痱子的效果非常好,因为四氧化三铅有消炎作用。可很快祛除痱子。我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的部分地区有使用红丹的习惯。小孩的手一旦沾上红丹,他又习惯把手放在嘴巴里,这样大量的铅就会进入孩子体内。

游泽源铅中毒的原因终于找到了。但颜祟淮并没有感到身上的责任有所减轻,因为病房里还有孩子在等待他的治疗。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业污染、废气污染、环境污染、家庭装修、劣质产品等等,还有更多的铅污染源在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

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铅中毒已替代以往的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头号问题,更是新世纪儿童智能发育的“第一杀手”。根据国际性组织消除儿童铅中毒联盟对40个国家188项关于儿童铅中毒的研究表明,全世界2岁以下的儿童中有75%、3岁以上的儿童中有46%血液含铅水平超过国际认定的铅中毒标准。另有资料报道,美国约有20%。我国约有38%的儿童血铅浓度处在中毒水平。

随着我国汽油无铅化的进程,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视,除少数工业污染区外,我国儿童平均血铅水平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事实上,血铅水平低于250微克/升的这一范围,儿童完全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达到降低血铅水平的目的。在由上海交大医学院和中华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办的全国儿童铅中毒防治研对会上,专家们认为儿童铅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非药物治疗的疾病。只要加强宣传,加强健康教育,纠正儿童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儿童的血铅水平会在较短时期内达到正常范围。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4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 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形态传入中国。如果从青主 (原名廖尚果) 1920年留学德国时创作的第一首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算起, 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已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从“拿来主义”到“模仿创作”、从“洋腔洋调”到“中国风格”、从“洋为中用”到“专业创作”, 涌现了青主、萧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陆华柏等一批探索者, 创作了《大江东去》《问》《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嘉陵江上》《红豆词》《山中》《故乡》等一大批不朽的篇章, 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度和坐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 也从此开始了郭祖荣持续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

《音乐的徘徊》的后记中写到:“他 (郭祖荣) 初恋时才十九岁。郭兄的爱情不乏‘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的场面, 爱情上的挫折似乎与事业上的磨难同步。每次失恋, 都在于音乐女神的对话中得到解脱, 爱情上的感受, 也不能不化入他的作品之中。”创作于1946年11月的艺术歌曲《红酥手》,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中, 籍古诗词抒发了郭祖荣内心深切的眷恋与相思之情。

二、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红酥手》有一个节奏规范、方整的二大乐句加一个补充终止构成的复乐段结构, 在其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旋律进行中, 变宫音的使用很是巧妙。如果说主题头soi、lai、do为该曲的核心音调的话, 其上二度的逆行rei、si、lai则为本曲的特性音调。

前奏由第一乐句的头与第二乐句的尾自然衔接而成。助奏大提琴醇厚、深情的旋律从宫调式的属音进入, 并级进至宫调式的主音, 似为宫调式。钢琴声部的模仿复调, 一唱一和, 互诉相思, 情感挚婉。特性音调rei、si、lai在高、低音区的多次出现, 倾诉许多的愁苦与寂寞, 更是令人感慨不已。这种由宫调式导入的羽调式, 并在羽调式里渗入宫调式色彩的作法, 甚是奇特。

复乐段的第一乐句可分为二个拱形结构的乐节, 由于是宫调式色彩的进入, 二大乐句均结束均在羽音上, 即为强调主调阴柔、婉约的色彩。好景不常, 欢情难再。第二乐句的开头借鉴古筝等民族弹拨乐器的手法与音型, 高起低落, 颇为新颖, 有其独到的创意, 还具有“转”句和对比的功能。由于二大乐句在节奏上构成呼应, 且后半句音调还是第一乐句后半句旋律的变化摸进, 可视为同尾。钢琴伴奏声部与大提琴助奏对主句的分割式的穿插与对答, 在节奏上时而扩大、时而压缩的变奏, 特性音调的引伸与贯穿, 凝聚最后结以“错、错、错”补充结束, 却是一字一泪。

例1

复乐段之间有一个长大的间奏, 转入上五度的A宫调式, 速度加快、力度加强, 回忆往日温馨时光。其旋律是主题材料、特别是主题后半句节奏、韵味的引伸和展开。调性的变化更显情切切, 恨绵绵, 有情人生作死别, 多少思恋、期盼、绝望、感伤、无奈、悔恨, 千言万语, 无限惆怅。钢琴左手的八度加强和右手的柱式和弦, 上下不同的复调旋律, 是那样的浑厚, 具有戏剧性。抚今追昔, 让人感慨不已, 其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而民族弹拨乐器之音型的再现与调性色彩的灵活应用, 尤为前卫与大胆。最后先现主题头的第一个乐汇, 回归了b羽调式。

例2

间奏, 钢琴是二重对比式的复调旋律的唱和:左手八度旋律显得格外的浑厚而沉痛, 右手旋律是歌调的变体。而助奏大提琴复调式的穿插, 尤其是中间转入下属调性的色彩性变化, 更是加深了情感的厚度。这一间奏不是简单的两个乐段的连缀, 而是补充了歌声表达感情的不足, 具有一些戏剧性的音画刻画, 使第二乐句同一旋律的再现, 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些对比, 并具有新颖感。

复乐段的第二乐段声乐部分的旋律一样, 在钢琴右手以八分分解音符为主的伴奏音型的衬托下, 伴奏部分却突出了大提琴声部的自由模仿对答。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 如闻泣声, 如见泪眼, 人物音容, 宛然在目。凝成结句“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 低徊幽咽, 肝肠欲断, 这是绝望无奈的叹息, 自怨命薄的决别。然后, 再次拉宽节奏用衬词再次重复了“莫、莫、莫”三字的旋律呼号而出, 并作上扬结束, 可谓椎心泣血之痛, 如同几声闷鼓, 连连敲打在人心上。是悲叹, 更是叩问!衬托出极度孤寂冷清的心境。

例3

无限悲戚, 默然无语, 暗自伤神, 百感交集, 真切的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

三、余论

“古老的歌子成千上万地随风飘扬, 被雪埋葬, 成千上万地葬进了坟墓, 又成千上万地在使用中消亡 (爱沙尼亚古歌, 引自[匈]萨波奇·本采《旋律史》) 。”特别是上个世纪下半叶,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象万花筒一样层出不穷。有的朝生暮死, 转眼即逝;有的干脆就是胎死腹中。作者和文艺作品早已不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的时代了。为什么郭祖荣的这首《钗头凤》能久经时间的考验而百听不厌呢?

我想, 原因在于郭祖荣没有因袭三、四十年代轻车熟路的套子, 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和挖掘我国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和美学特点。在音乐语言上、曲式结构上努力追求民族的神韵和精髓, 那行云流水般变幻自由的散板风格, 具有传统艺术中看似随意铺成、随意点染而又严谨、古典不乏创新之艺术构思, 那诗意、浪漫如音画般的气质和无处不在、生息共存的简朴而又浓郁的民族风格, 就是到了今天, 依旧清新, 依旧独特, 这, 正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虽然郭祖荣多是借古诗词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但陆游的这首《钗头凤》, 那世人皆知的爱情悲剧, 却使他动了情。“无一字不天成”。该曲音乐材料简洁、凝练, 音乐形象自然流露毫不矫饰。正因为作曲家也亲身经历了这般辛酸的往事和终生的隐痛, 所以穿越了历史时空、成就了这千古绝唱。

摘要:郭祖荣艺术歌曲《红酥手》没有因袭三、四十年代轻车熟路的套子, 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和挖掘我国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和美学特点。在音乐语言上、曲式结构上努力追求民族的神韵和精髓, 那行云流水般变幻自由的散板风格, 具有传统艺术中看似随意铺成、随意点染而又严谨、古典不乏创新之艺术构思, 那诗意、浪漫如音画般的气质和无处不在、生息共存的简朴而又浓郁的民族风格, 穿越了历史时空、成就了这千古绝唱。

关键词:郭祖荣,艺术歌曲,红酥手

参考文献

[1]林道侃, 郑长林.音乐的徘徊[M]黑龙江:黑龙江文化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2]赖登明.解析郭祖荣艺术歌曲“形散神聚”的散化结构[J].中国音乐.2010 (1)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5

关键词:《八个女人》,背景,舞台,角色,塑造

一、话剧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大雪封困的法国小镇里,一户大家庭的男主人被“意外杀害”,于是他身边最亲密的八个女人便陷入了紧张调查和互相猜忌之中:是高贵美艳的女主人盖比?还是“老处女”小姨子奥古斯蒂娜?是吝啬贪婪的外婆?或者是衷心不二的黑人管家沙奈尔?……在一阵吵闹、猜忌和互相揭发后,种种不堪的真相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公布在了观众面前,原来,女人们所疯狂追求的“爱”与“被爱”最后都是以自私的方式得到的,而她们所向往的关心和温暖最后都伤害了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

本剧作者罗勃·托马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编写出这部艺术作品。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法国文学界盛行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思潮,在哲学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他们从人物本身出发,多层面地分析人物,使得每一个人物既鲜活又形象。有一种说法,就是法国人对待“美学”是非常严肃的,所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赋予法国女性形象的妩媚婀娜,一代容华。法国剧作家阿达莫夫说:“戏剧绝不是消遣和休闲的工具,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揭露与控诉社会、迫害势力的武器。”所以当一部作品被搬上舞台或者银屏的时候,我们就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故事情节,片面的人物塑造和优美或者平乏的文学语言了,正视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塑造和品味如何把握人物才是每个演员应该做的。

二、话剧中的演员表演观念与角色塑造

说到演员在表演中的表演观念,就不得不提对舞台表演观念探索作出巨大贡献的当代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他在《空的空间》里提出了“僵化戏剧”的概念。“真实的表演”和“真实的戏剧”是打破僵化戏剧的最佳手段。

在起初拿到《八个女人》剧本的时候,我们通过多次的研读剧本来给剧本定位,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进一步的揣摩和研究。而在初期的“研究”就是认真、真实地体验人物的心理从而能更深刻地刻画出剧中人物的真实人生和性格。“真实”是表演观念中必不可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还是舞台下的揣摩都应该谨记于心,想剧中人所想的事,体会她的所思所感。演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达到“真实表演”:第一点,续写剧本的前提故事,如《八个女人》中的女主人盖比,她高贵美艳但是却自私冷酷,她向往爱与被爱,却吝啬给予身边人关怀和温暖。每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背景事件所导致,当剧本中没有提及,作为“有心者”的演员就应该树立一个愿与剧中人物“同呼吸”的观念,尝试续写剧本故事并将其合理化。正如剧本中盖比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后来她准备抛弃亲人和丈夫的合伙人一起私奔,就是因为她早期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出车祸离开了她,而正值娉婷碧玉年华的她却怀着心上人的孩子,在母亲的催促下不得不嫁给现任丈夫;而她对于母亲的冷漠和不屑也是因为她亲眼目睹母亲杀害了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如此真实地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续写前提故事会让演员在表演中信念感更强,同时也更容易流露出演员的真情实感。第二点,从她人的台词中进行推测和判断,以呈现出“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表演”。如话剧中所有人对于未出现的男主人公——马塞尔的描写:奥古斯蒂娜对絮宗说,“他能够看清每个人的优点,既懂得尊重像你外婆一样年老体弱的女士,也懂得尊重像我这样正派诚实的女人”;絮宗描述父亲“具有忍耐美德”;盖比向大家描述自己的丈夫马塞尔,“他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一个实干家,他聪明过人却又不失城府”……这些描述都非常全面而深刻,哪怕这个人物到最后并没有出现,我们也几乎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真的就在舞台上,就在这个楼梯上面的房间里,倾听着一切。而舞台上的演员也会通过不同人对于同一个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态度。这样就做到了树立真实的人物,从而达到真实的表演。

穿越时空的幽灵 篇6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联想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 突破话题材料的局限, 让自己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联系多种材料, 以使文章血肉丰满、主题深刻。从宏观的角度统观全文, 联想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拓展行文思路, 从而有利于题旨的弘扬;就文章局部来说, 联想的目的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

想象的作用是串联我们的生活观察、感受、思考、感悟等, 使写作思路得到拓展, 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构思, 现实生活的限制在想象的作用下获得突破, 并大大地丰富了表现内容和手段。写作过程中, 联想和想象往往结合起来运用。写作时, 不管运用哪种手法, 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 思路清晰, 合乎情理。要注意衔接, 过度自然, 交代清楚, 照应周到。

虚实相生的妙用可以使联想和想象更好的运用。“虚实结合”是指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可以形成渲染、衬托的气氛。进行强烈的对比, 以达到某种效果。“虚实结合”在文章中的表现是这样的: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实况录像, 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内容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那么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玻璃瓶子, 从思维的角度看:首先从正面思维看, 这个瓶子可以当花瓶使用, 当打击乐器使用等。从逆向思维看, 把瓶子的底部敲开可以做个漏斗;把瓶子打碎, 插在围墙上可以阻挡外人偷着进来;也可以熔化后再利用, 做任何玻璃制的东西。从纵向思维的角度看,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 思考“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要接受别的, 必须先倒空自己”等观点。

参考练习:

请任选下面一首唐诗, 以“唐诗写意”为题,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

1.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雨夜寄北》)

3.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全新思维解析:所谓的“唐诗写意”是指利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把一首诗改写成现代散文。改写的文章要尽可能的做到语言优美, 具有一定的诗意, 能够营造出相宜的意境, 既生动又形象地展示出诗歌的内涵。

佳作展示:

唐诗《宿建德江》写意 (片段)

夕阳安静地悬在远方的山峦上, 孤帆收拢起张开的心事。摇动的橹, 是一尾流落他乡的鱼吗?江面上, 风用手指拨响了涟漪的琴弦。千里乡音, 缓缓地流过记忆的河床。

一叶小舟, 如一节离愁泊上了洲岸。今后的日子, 它还能载动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和风雨?船舷上, 怀抱酒壶的诗人, 在淡淡的水雾里张着半梦半醒的眼睛。

……

诗人走到船沿, 探出头。水面上, 印着一张憔悴的脸, 犹如一枚飘零的叶;脸旁, 是一轮温暖的月。很亲, 很近, 也很静。晚归的渔歌荡过, 一江的恬逸, 又碎成了千丝万缕的忧伤。

教师点评:文章用诗意盎然的语言表现诗歌体现的内容, 特别是对诗人在夜色中的孤独、悲凉情感的描摹, 感人至深。

上一篇:历史与社会课堂下一篇:活力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