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专业十篇

2024-07-31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

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收领域及税率

1)成立于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境内与境外所得;

2)成立于中国境外,但管理机构处于中国的居民企业境内与境外所得;

3)成立于境外,但没有在中国境内设机构或有在中国境内设机构的非居民企业,境内所得纳税,境外所得不纳税;

非居民企业主要涉及两种设机构与一种不设机构的方式,具体来说:第一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外国所得于相关机构有关,且征收所得税的比例都是百分之二十五;第二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外国所得与相关机构无关,但二者的所得税存在差异,其一是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所得税,其二不征收相应所得税。另一种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境内与境外所得,二者的所得税同样存在差异,即其一是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所得税,其二不征收相应所得税。

当前存在两种优惠税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优惠税率都是暂时性政策,即一是与条件相符的小型微利企业需要减按照百分之二十税率征收相应所得税;二是对于国家重点扶助的技术企业,减按照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相应所得税。

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首先,运算会计利润的总额,利润总额即营业收入,减主要涉及成本、资产减值损失、税金及附加与期间费用等,例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损失是“一”。其次,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长期性差异±短暂性差异,此运算过程不要求作账,而是基于税务机关分发所得税的汇算清缴表加以完成。长期性差异指的是会计与税法于政策上不统一而形成的差异。其中国债利息收入、罚款、感情赠送、滞纳金与赞助费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无论是银行罚金还是合同违约金都可以被扣除。最后,第二步骤与百分之二十五相乘得出应纳税额与应纳税所得税额,或者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允许扣除项目、应许赔偿亏损相减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三、不征税收入及免税收入

从不征税收入角度而言,主要涉及财政拨款、依据相应法律法规收取及合理融入财政管理行政事业性费用与政府性基金、国务院指定的相关不征税收入。从免税收入角度而言,主要涉及国债利息相关收入、免税利益,基于中国境内创设机构、基地的相关非居民企业获取紧密联系此机构与基地的相关权限性投资收益一般都取决于居民企业,基于中国境内不创设机构、基地的相关非居民企业获取没有具体联系的权益性投资收益一般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其中权益性投资收益主要涉及股息与红利。

四、准予扣除项目

1)紧密联系收入的支出,主要涉及成本、损失、费用与税金等;归纳于存货成本的相关税金主要是由消费税、资源税、难以基于销项税额扣除的进项增值税进项税额与关税,不涉及增值税与所得税;财务费用不涉及资本化利息的支出,如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2)感情捐赠指的是直接捐赠,即总体长期性加差。捐赠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高出长期性加差,无需作账;一种是理性捐赠,理性捐赠指的是间接捐赠。3)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会计提暂时性减差较少,多提价差。4)无形资产摊销费用。5)依据相关规定加以摊销的长期待摊的费用:1已足额提炼折旧固定资产改造的支出;2租赁固定资产改造支出,在资产还未使用期间加以摊销;3固定资产大整修支出,并计入暂时性差异;4其他理应视作永久待摊销费用支出;5利用或销售相应存货,依据相关规定运算存货成本。6转让资产净值7加计扣除:6)开发新工艺或者新技术而产生的探索开发费用,且长期性减差,支出百分之五十;7)部署残疾人员或国家大力扶植的其他工作人员而支付的工资。8)国家大力扶植与鼓舞的创业投资企业,依据一定比例加以扣除。9)因为技术发展等缘由,固定资产需要不但加速折旧,减少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方式。10)企业全面利用资源,生产与国家相关政策相符合的产品而获取的收入,可以减计收入。11)企业采购的相关专用设备,如用作节能节水与环境保护,可以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税额抵免。

五、不得扣除项目

难以扣除于税前的项目,如扣除于税前的节税效应。红利需要支付于税后,不具备抵税效应。

1、支持并协作支出长期性价差。

2、罚金、被没收财务等的损失,银行依据相关规定加收罚息,准许税前扣除。

3、固定资产难以运算折旧扣除:

1)除房屋与建筑物之外的未投入利用固定资产;2)已足额提炼折旧并继续行驶的固定资产;3)不关联经营活动的固定资产,并已提入会计;4)独立估计视作固定资产入账土地,且二者统一;

六、亏损弥补

在纳税人产生年度亏损时,可以采用相应方式加以弥补,如下一纳税的年度所得,若下一纳税的年度所得无法满足弥补需求,可以采用逐年延续的方式进行弥补,值得注意的是,延续弥的期限具有一定的要求,即最好在五年之内。

亏损弥补是以紧接亏损年度报告之后的年度起持续五年连续计算。纳税人产生的年度亏损,需要在年度结束之后的四十五天之内给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年度的纳税申报表与财务决算报表。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路径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有利于明确掌握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更好地了解征税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但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路径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从而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经济快速的今天,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学习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征收范围与税率,阐明陈述了征税的注意事项,以进一步认识学习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制定适宜的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学习路径。

关键词:所得税,法律,路径

参考文献

[1]倪国锋.刍议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2

1.1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明确, 没有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

在一些企业中,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不明确, 这使得本来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而变成了一般普通类的工作, 进而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工作分工与地位不明确, 这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有一些企业尽管设置了专业技术的岗位, 但也只是冠以总工程师类型名称的, 没有真正体现岗位的明确性。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经常性的从事普通管理岗位或者是一般工人岗位的工作, 而很少参与与自身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 这就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在应有的技术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而且也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创造性的发挥。

1.2 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在一些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固定化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缺乏有效的的人才流动机制, 长此以往, 会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仅仅凭借资历就可以占有重要的技术岗位, 而许多专业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新人难以后获得合适的发展机会和必要的空间。在国有企业中, 专业技术人员论资历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企业内部人才跨部门进行交流的机会较少, 这就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成为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3 过于重视文凭而忽视能力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 学历文凭是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工作实践中,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工作能力。而在大多数企业中, 企业的领导者都过多的看重了文凭学历而忽视个人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没有能够很好的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很好的整合, 这样是许多企业的一个通病。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但会对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会极大的挫伤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1.4 没有做好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

不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有不同的, 企业重点类型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企业整个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应该占有比较高的分量。而许多企业没有明确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而仅仅是像一般的技术人员对待。企业没有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急需的工作上, 企业重点技术人员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

1.5 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许多企业中,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的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机制。由于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不完善, 常常导致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这些专业人才的流失会使得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难以实现。一些企业对激励措施仅仅理解为给予物质方面的激励, 而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精神方面的人文关怀;也有一些企业只是注重精神方面的激励, 而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质激励措施, 使得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合理的物质保障, 这样会激化企业专业人才流失的局面。

2 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2.1 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规范化管理

企业要可以在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方面入手, 结合具体工作的性质、岗位类别以及岗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 对企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分类。同时, 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确各个具体岗位相应的权限与职责, 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以及其它岗位待遇。此外, 企业可以采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资制度, 因具体岗位来选拔人才而非为人才设定岗位, 这就能够极大的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的规范化管理。

2.2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机制, 改变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固定化以及特定人才为特定单位所有的局面,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效力。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依据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有计划招聘的方式不断补充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逐步完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 企业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流动, 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跨部门交流, 企业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复合管理才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复合型人才在将来可以胜任需要企业多部门合作完成的比较复杂的工作, 这对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都是有益的。

2.3 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中, 经验资历往往被视为首要条件。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晋升职务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 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尽管资历不深, 但是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非常强,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 制定新的因才选用机制。对于一些学历不高, 但是专业技术扎实, 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要根据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 给予他们更多的晋升机会和空间。

2.4 做好企业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

企业要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点落实在重点、急需人才的建设上, 并通过必要的培训措施, 提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 在薪酬待遇方面, 企业要做到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的倾斜;在技术支持方面, 企业要做到配合重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 尽力排除周围环境因干扰, 使重点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5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获取成功的基石, 企业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避免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如果企业不能留在人才那么企业任何宏伟目标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对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精神上的给予鼓励以外, 还要采取其它一些方面的奖励措施, 比如可以将企业聘任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与相关的技能工资、岗位工资以及季度奖金进行挂钩, 在收人分配上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措施来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物质待遇的改善, 也可以充分激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最终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 结语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技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竞争环境下, 做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认清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找到相应的对策措施, 才能保证企业人专业才队伍的活力, 最终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如何加强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现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指在为今后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薄弱环节,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乐杰, 隋丽丽.企业如何利用薪酬留住专业技术人员[J].商场现代化, 2006 (2) .

[2]刘军胜.专业技术人员薪酬设计[J].企业管理, 2003 (5) .

[3]李洪知.识员工的绩效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 (4) .

浅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篇3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管理

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受过较高的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实际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他们是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的主体,是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政工、法律、翻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主要是以专业技术职称为基础的分配、晋升、激励、福利等一系列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比较单一、僵化,缺乏分类管理,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基本上仍采用管理机关干部的办法进行,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尚未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还没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同职称等级上待遇基本平均、无法区分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别、业绩考核标准的大一统,无法体现不同岗位的区别、收入分配与创造价值看不出直接联系等现象,致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存在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

由于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现实中,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缺乏一个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之感,要么在工作中消极应付,要么跳槽外流。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受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局限,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和创造力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往往看到一线工人和营销人员创造的效益,没有看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没有发现专业技术人才付出的艰辛劳动,在分配上,并没有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导致了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激情。

(四)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不健全

企业人才的测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仅高等教育背景就占据了人才评价的大部分内容。用人上存在论资排辈、迁就照顾、部门意识现象。

三、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要先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才地位、作用的认识,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现代人才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好中选优、优中选青、青中破格的思想,对那些品质好,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敢于打破常规,大胆选拔,委以重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破除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业绩、看发展的新思想,要多看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潜力,对于他们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理解和信任。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职称改革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改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在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上下功夫。挖掘和使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用。

1、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机制,重点解决职务能上能下,论资排辈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尽可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使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管理,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大力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岗位的不同要求,对新进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竞聘上岗,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人才开发、培养、使用中来,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竞争中得到充分开发。建立独立于行政的专业技术职位晋升体系,避免专业技术人才到一定职业高度后不得不放弃专业生涯,转入行政职级领域才能获得更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窘境。

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革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要建立多元化工资分配机制,加大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有贡献的人才倾斜,尽量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1)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业可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2)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允许采取各种分配形式,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绩效津贴的结构工资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重效益、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并加大其参与分配的比重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3)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影响本企业利益的情况下跨地区、跨部门兼职,从事第二职业,获取合法收入。

4、健全奖励机制,完善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有功人才实行重奖。

5、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打破身份、所有制、学历、岗位、系列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逐步实行专业技术人才任职资格注册审验制度,打破任职资格“终身制”。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的双轨制,企业按岗位需求自主聘用的评聘办法,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高聘高酬、低职低酬。

6、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一是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对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培训,使培训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优化培训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专题讲座、技术研讨,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三是创造学习型企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加学习,激发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需要。四是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参加函授、自学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选拔富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领导可以激发整个部门的创造力,轻而易举地获得下属专业技术人才的忠诚,有效利用开发组织的知识资源。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专家型领导能够及时做出专业技术领域的科学决策,避免团队士气被冗长的会议和反复的请示汇报消磨掉。

抓好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真正摆在战略的高度,切实做好育人、留人、用人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1.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4

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规则

一、培养方案概要

3备注:

1.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相关的课程称为双证课程

2.在本教学方案中,双证课程设计为5门,包含3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其中“★”表示

4核心双证课程、“☆”表示辅助双证课程,在课程名称前面标出。

★资源与运营管理

★管理学基础 ★经济法律基础 ☆基础会计 ☆西方经济学

3.本模板中的“双证课程”是对核心双证课程和辅助双证课程的统称。

4.《资源与运营管理》和《个人与团队管理》的课程为获得通用管理能力资格证书的课程。

二、专业规则表(附后)

专业责任教师:梁霞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5

商学院在贯彻“培养国际人才”战略中, 积极拓展办学的渠道, 从2012 年以来, 通过整合先进的教育资源, 引荐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致力于创建一流的大学和特色的学科。为了推进学科知识的更新创新, 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国 (境) 内外先进的经验相结合, 以培养创新、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考察、论证以及洽谈, 2012 年年底, 学校开始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广大学开始商谈合作开办中外合作项目。

1.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的目的

为适应国内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迎合经济全球一体化、本土人才国际化、教育体制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商学院依托学校优势资源, 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联合,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提高他们的国际交往能力, 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 通过与国际交往, 互相推及彼此的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学术观点的提升与创新, 推进优秀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努力提升商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双方的办学条件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是一所集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型二级学院, 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企业零售管理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广告学 (等6 个本科专业;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市场营销 (奢侈品管理) 等双学位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 研究生培养渐成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在校学生1695 人, 其中本科生1348 人, 硕士研究生49 人, 双学位298人。

北阿拉巴马大学坐落在阿拉巴马州佛罗伦萨市, 北阿拉巴马大学是一所由州政府出资协助的区域高等教育机构。校园坐落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 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和学习环境舒适。北阿拉巴马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其丰富的历史可追溯到1830 年。1830年1 月11 日, 现在的北阿拉巴马大学以La Grange学院的前身在阿拉巴马州东北部富兰克林县开启了大门, 成为了阿拉巴马州第一个州立特许经营的教育机构。

3.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1) 3+1+1 MBA (工商管理硕士) 项目

该项目由国内学习和国外课程两个阶段组成, 招生对象主要是大三的学生。学生首先在商学院学习三年, 然后根据个人意愿到北阿拉巴马大学就读一年, 并最终完成全部学业, 将授予北京服装学院学士学位。学生继续在北阿拉巴马大学读研, 在修完所有课程后, 达到专业和居住期条件, 将被授予相应的UNA官方硕士学位。

(2) 短期研修交流项目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安排专业教师, 组织有意愿参加该项目学生去北阿拉巴马大学学习商科相关课程、体验美国高校教育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亲身经历和体验国外校园生活和文化, 了解异域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扩大两校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增进两校师生的交流与友谊。

二、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国际合作的成效

1.项目实施情况

(1) 3+1+1 MBA (工商管理硕士) 项目

2012 年共有14 人参加3+1+1 本硕连读项目, 大四毕业后共有10 人留下继续研究生学习。2013 年共有15 人参加3+1+1 本硕连读项目, 大四毕业后共有12 人留下继续研究生学习。

(2) 短期研修交流项目

2013 年7 月, 11 人赴北阿短期交流学习。2015 年7 月, 12 人赴北阿短期交流学习。

2.取得的效果

(1) 学生英语成绩普遍提高。由于是第一批学生,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托福与雅思成绩, 学生到了北阿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2)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要求要静下心, 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不断遇到困难, 不断的克服困难, 完全是一种主动地学习状态。

(3) 学生生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强。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上的多了一些生活经验, 如做饭、洗衣等, 可以说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强。

(4) 学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回来的学生反映,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感到忙而充实, 都从新审视自己, 对自己都做了未来的规划。

开办合作项目, 使学生和教师受益, 促进学校各方面的进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使学校逐步确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 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 因材施教, 将教学目标结合到人力资源开发之中, 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中国零售人才现状

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 (2011 年) 有关调查数据调查显示, 中国零售行业在未来几年中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近1000 万, 但在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相关人才仅有400 万人, 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但是, 个中职院校经营与管理等商贸类专业至今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学科体系, 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使得整个零售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混乱。

一份调查显示, 乐购、家乐福、欧尚、麦德隆、好又多、沃尔玛、易买得、易初莲花、大润发等9 家外资企业在上海拥有近百家卖场, 占上海大卖场连锁门店总量的53%, 而这些外资卖场的销售额却占上海大卖场销售总额的7 成以上。随着外资零售商在上海布局逐步扩大, 对于零售行业人才需求量也将会日趋增大。据前程无忧专业猎头分析, 外资的不断扩张, 未来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将会日益短缺, 诸如店长和店总职位。

北京市商务部门的报告显示, 北京商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将会带来人才需求的全新变化, 尤其是连锁企业店铺的迅速壮大, 复合型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铺店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人才市场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零售业人才, 特别是其中的销售人才一直稳居需求的前三甲, 但在实际招聘中, 复合营销人员、零售店长、营销策划人才往往紧缺。

外资零售巨头们的进驻以及近几年在国内的扩张是中国零售业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商业联合会培训部副部长晏建中先生表示, 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行业的竞争, 同时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经营理念, 管理制度, 新的技术和更多的业态模式, 从而刺激了中国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越快, 行业人才缺乏问题也日益凸显。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对零售管理专业几点认识及展望

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办, 为今后更大范围的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了积极有用的经验, 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学校的选择

与谁合作, 这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的首要问题, 选择的原则是不搞功名义上的合作。其一必须通过国际视野探索最优化的合作, 其二, 必须充分体现“优质”的内涵。总所周知, 美国教育资源丰富, 专业设置齐全, 教育体系严谨, 学制设置灵活, 商学院零售管理专业与美国高校零售专业合作应基于“强项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

2.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引进不是照搬照抄, 学校要将引进的专业技能、坚持摒弃与中国国情不相符的东西, 吸收精华与精髓, 在整个过程中, 坚持以自我为主。结合我国零售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 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零售管理人才。

3.国际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

近几年与美国大学间的合作使我们认识到, 想要办学国际合作化办, 就必须加强中国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管理人员的国际化, 通过理念、体制机制上的改革, 达到办学上的互利双赢, 提升双方科研方面的交流和学术水平的交流。

总之, 零售业与国际化是分不开的, 京东和阿里巴巴等零售业企业在美上市的成功更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因而,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建设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目标定位于国际化办学是可行和可操作性的, 依据现有基础, 既“送出去”又“请进来”, 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 培养具有国际零售视野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跃飞, 柳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S2) .

[2]许志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5) .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6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的意义

(一)从酒店企业角度来看

1. 降低酒店人力资源成本

广泛深入到各大高职院校中招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做兼职或毕业顶岗实习是酒店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酒店而言,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好处是既获得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又节省了人力成本。一方面,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酒店只需向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务费,而学生的劳务所得与酒店正式员工相比则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酒店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只需酒店企业对学生进行短期的企业文化和纪律培训以及岗位培训就行,为酒店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

2. 为酒店储备了酒店管理人才

人才已成为星级酒店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酒店实习恰好为企业提供了了解学生、发现人才、储备人才的机会。一方面,酒店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纪律、职业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等,为酒店未来发展挑选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在酒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酒店企业可以与其签订工作意向协议,并在其实习期间放到重要岗位进行培养和锻炼,为酒店企业储备管理人才。

3. 提升酒店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到来,一方面,不仅给酒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无形当中也给酒店老员工带来了压力,促使酒店老员工在实习生面前自觉的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解、适应、执行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加上酒店和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习生的管理上一般都会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不仅酒店内部员工在开展良性竞争,看哪一个师傅带的徒弟好,而且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之间也在开展岗位技能与服务等方面的学习比赛。这种酒店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间开展的互动学习、良性竞争,不仅有效促进了实习生的团结协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酒店服务质量。

4. 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现代酒店基层管理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管理等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培训能力。而目前酒店基层管理者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培训方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酒店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中,通过聘请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酒店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同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往往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准确、客观的评价酒店。他们虽然不是酒店的正式员工,但常常会根据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观察所实习的酒店管理和服务人员在管理上、制度上以及服务环节上所存在的问题。他们不仅能从酒店服务人员的角色去亲自体验和感受酒店企业文化,而且能从顾客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容易了解顾客的感受,往往在酒店管理方面能提出一些见解。酒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阅读学生的实习总结,去发现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5. 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

每家酒店在经营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酒店企业形象的塑造,除了通过外部宣传来塑造酒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外,还需要通过酒店内部员工的形象、服务和管理来打造良好的酒店企业品牌,从而增强其在酒店市场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资源的吸引。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酒店的实习生,虽然不是酒店的正式员工,但是他们往往能感同身受,能体验到酒店的企业文化,交流不同酒店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如果酒店能抓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将会通过实习生的口口相传,有效传播酒店企业文化和企业影响力,进而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

(二)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角度来看

1. 满足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符合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

2. 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要求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来看,学生希望通过校内外的实训以及酒店轮岗、顶岗实践,加深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提高其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服务技巧等,积累更多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便为今后职业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同时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则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到酒店参加专业实践,缩小岗位适应期,提高其职业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3. 满足“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许多高职院校把“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其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社会。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的常见方式

(一)工学交替方式

工学交替方式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酒店企业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尽量依据合作企业的经营淡旺季,分段间隔进行,采用实训总量大,但单次实训时间短的方式。目前国内酒店与院校进行学工交替的方式大致有:0.5+0.5+0.5+0.5+0.5+0.5、1+0.5+1+0.5、4+1(即学生一周有四天在校集中学习,一天在酒店工作)、3+2等方式。工学交替方式可以为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带来利益,实现“共赢”;可以使酒店企业得到人才、信息和文化,解决旺季用工紧张的问题,并凭借较低的人力储备进行正常经营运转,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可以使学校得到技术、实践的场所,得到条件的支持,实现企校良性互动。

(二)毕业顶岗实习方式

毕业顶岗实习方式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后一年(一般在大学第三年)到酒店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与就业的问题。同时也是酒店企业最喜欢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实习生相对稳定,有利于酒店企业的管理和选择合适的人才并留用。

(三)“订单”培养方式

“订单”培养方式是校企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一种方式,校企双方通过择优录用、定向培养、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酒店企业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如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订单班”。酒店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9级在读一年级大专生中通过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等方式确定“订单班”学生。“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订单班”实行“订单式2+1”培养方案,即两年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由学院来完成,一年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更注重对学生的酒店文化、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订单班”学生在酒店学习和工作期间,酒店方给予学生实习补助,为“订单班”学生提供轮岗实践的机会和优秀实习生奖励。该班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有两名学生通过酒店基层管理岗位竞聘,获得了实习主管和实习领班岗位,另有多名学生与酒店企业提前签订工作协议。“订单”培养方式可以说为酒店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是目前解决酒店人才缺失问题的最好途径。

三、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用人,轻育人

酒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通过合作,我能得到什么(酒店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通过合作,能给我们双方带来什么?对酒店长期发展有什么好处?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酒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只重用人,而轻人才培养,从而导致酒店与院校合作的不稳定性。如在会议和婚宴高峰期,酒店非常繁忙,员工任务非常繁重,经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因此很多酒店在这个时候就想到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使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解决人员紧张的情况。而对于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酒店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越多就越受欢迎。但是很多酒店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解决人员紧张的问题,因此往往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作苦力来使用,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加上因工作繁忙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够,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过重的体力劳动,无法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学生怨声载道,进而对酒店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到酒店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到酒店与院校合作的稳定性。

(二)实习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 培训机制不健全

按照常规,酒店对新入职的员工和实习生一般都会安排岗前培训,其中包括企业介绍、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培训。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酒店为了让实习生尽快上岗,解决用工紧张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能省就省、能简就简、草草了事,所开设的培训大多仅限于中西式铺床、托盘、餐巾折花等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而这些实习生大多在学校已经学过,兴趣不浓,而真正应让实习生了解的酒店文化、职业岗位要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训则较少。由于部分酒店不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育,从而造成实习生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懒懒散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归属感,这些都将直接反映在实习生对待客人的服务中,从而直接影响到酒店本身。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将会使实习生流动性加大,也会大大影响日后的校企合作。

2.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很多酒店给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薪酬较低。据调查,对于临时性聘请的学生,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企业分发宣传单是100元/人/天(含午餐),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服务是为60元/人/天(含午餐)。较低的薪酬待遇导致部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消极怠工,进而影响到酒店的正常经营。另外实习生在工作中发现,一方面与酒店老员工相比经常是同工不同酬,且相差甚远,甚至在工作中经常替老员工受过,从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酒店缺少对优秀实习生的实质性的奖励,如:岗位“轮岗”、职务提升等方面,大多是以一纸奖状、证书代为奖励,激励性不够。

3. 人文关怀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酒店行业也在大力提倡“员工第一”或“以人为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酒店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管理过程中侧重于实习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对实习生的人文关注不够,具体表现在:指导少、处罚多奖励少、思想交流沟通少、生活关心少等方面,从而导致实习生缺少对酒店的认同感、归属感,难以融入到所在的工作团队和适应酒店工作环境,造成酒店和实习生双方满意度不高。

(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当前酒店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大部分还是浅层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参观、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聘毕业生,开展市场调研,参与企业产品的策划开发等方面。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监督教学质量,校企多种资本产权共有、共用、共管,师资互聘、共享培训师等深层次合作方面做得较少,校企之间尚无法真正地实现深度交融。

四、解决思路

(一)建立校企共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应本着互利、互惠、共赢的原则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

在建立校企共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过程中,校企双方应首先签订有利于双方共赢的合作协议,从法律的角度去保障双方的权益,充分调动酒店企业参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建立企业全程参与、长效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即企业全程参与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中,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共用、共管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共同修订课程内容和制订课程标准,做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培养培训师,共同研发酒店新产品等方面合作,企校建立“生产—教学—科研”连体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合作,及时评估合作效果并相应调整合作项目,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从而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二)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首先,酒店要根据实习生工作的不同阶段,建立由入职培训到岗位培训再到提升培训等方面的一整套完善的实习生培训制度和方案,并建立监督考评制度。如监督考评对象可针对实习生和酒店指导教师两方面进行。其次,酒店要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实习安排,让实习生了解酒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要求,掌握酒店各部门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学会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加强对酒店的认识,增加对酒店行业的热爱,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再次,配备酒店管理专家作为实习生培训教师和指导教师,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实习生的快速成长。

(三)做好实习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健全实习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校企双方应共同为实习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使实习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建立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培养薪酬制度与实习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如建立实习生与员工同工同酬制度,建立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建立实习生轮岗制度,鼓励实习生参与企业项目申报以及实习生职务晋升制度等激励机制,提高实习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总之,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各自的优势,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论苏州高职酒店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运用的有效性[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2]韩知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0(8).

[3]颜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4]许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之我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李文芳,陈荣坤,陈樱,付建丽.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7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概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特别是启发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原理、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 注重宏观教育, 理论性过强, 在微观指导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缺陷。这会使工商管理人才在走向社会后对知识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适应性达不到企业要求。当今社会, 知识的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极速变化。人才竞争不再取决于静态的知识储备, 而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

与课堂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更强。她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互相评价方案, 进而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 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 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体会多元的管理情景, 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案例教学难以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 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实践, 使案例教学就流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教学形式。它可以是真实情景的沙盘模拟, 也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验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验。由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使管理学的实验很难将其实践活动直接搬进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学习和研究, 大多是通过软件系统进行模拟。

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

1.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含义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教学方法, 是实验教学的一种。它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 构造一个模型,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 提出决策问题, 并给出基本条件 (如本企业现金流、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结构、竞争对手) , 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模拟是多次反复进行的, 每一次当作一个经营周期。参加者对每一周期进行决策, 得到该周期的阶段成果, 而下一周期的决策则在上期结果基础上进行。如此重复, 最后一个周期的结果就是最终成绩。由于合理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市场学、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来制定, 因此, 通过模拟, 学生们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管理理论的理解。

2.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运用的理论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 如运筹学、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投标竞争策略、经营战略、企业计划编制 (人员、设备、进度安排等) 、资金的外部筹集与运用、现金流分析、盈亏分析、资产负债表计算及财务评价等。具体来说, 运用以下理论知识:

(1) 生产作业管理中的资源利用与配置, 排班, 物料与成品库存, 工资与加班费 ( 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 ;

(2) 市场营销方面的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各因素的分析, 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 供求不平衡时的调整, 市场开拓策略制定;

(3) 财务管理中对基本财务项目的掌握, 各种资金筹措手段的区别, 下期收入的预测与资金预留;

(4) 人力资源与研发方面涉及与机器搭配的合适人员规模, 提高工资的利弊, 科研资金的投入规模。

(5) 战略管理方面, 波特五力竞争分析、公司发展重点 (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产品、市场) , 规模发展的多期规划与步骤, 发展战略的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运用的方法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采用以下决策方法:会计学方法, 对几种产品的成本与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线性规划方法, 对生产方案进行优化;统计学基本方法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 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 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统筹考虑公司经营的多项目标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博弈论方法, 对竞争对手客观分析, 将放结合对竞争环境中分析制定自己公司的策略。

三、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强化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 构造一个模型,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 让学生们利用给定的基本条件制定经营战略, 进行管理决策。整个经营决策过程涉及企业的原材料采购, 产品研发, 产品生产, 产品配送, 广告营销, 产品定价, 员工雇佣, 财务分析等环节。而且在不同的周期学生们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变量均是不同的, 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生产作业,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优化决策。由于是多次反复进行的, 每一次当作一个经营周期, 学生们每个周期都面临新的环境, 要进行新的决策。因此, 通过不断地模拟, 学生们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巩固加深, 同时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2.提高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 这种决策能力不是武断, 不是独断专权。而是管理者运用管理原理和可选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工具, 结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出最优决策的一种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就是要为社会各类工商企业培养管理人才, 尤其是培养具有优秀管理决策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所以,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在掌握过硬的管理学知识的同时, 也需要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有较高的经营意识、判断力和决断力。在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中, 学生们通过搜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目标、制定决策方案等环节, 结合企业可控制的资源和企业经营目标, 灵活而有效地应用决策理论和决策方法进行模拟决策, 可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这是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比抽象的理论和固定不变的企业案例, 这种仿真模拟的环境和实际的操作可以使学生们的管理决策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战略竞争意识

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们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是分块的割裂的, 这从学生们的课程设置上就可以看出, 这就导致学生们会根据自身的喜好而侧重与学习某一块, 并在决策时着重考虑某一个方面, 进而导致以偏概全, 缺少战略布局, 决策失误。而在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中, 系统为学生所提供的是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环境, 为学生们构建了完整的生产经营环节。这就要求学生们对阵各个市场进行分析, 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规划, 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进而根据自身战略进行决策。同时, 学生们必须掌握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 观察竞争对手行为, 分析对手的竞争策略, 了解对手的心理。因此,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教学的完整架构和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同时, 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们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 强化竞争意识与创新求变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企业竞争模拟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的仿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方式, 这和真实的企业运营相同, 也需要一个管理团队。通常是把参加模拟训练的学生分成若干组, 分别代表若干企业, 他们分别扮演企业决策者的角色, 如生产经理、营销经理、财务经理、人事部门经理, 还有负责全局的总经理。这些管理人员既要分工, 又要合作,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 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策略管理, 逐期做出决策。为了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为了进行最优决策, 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 进行有效的沟通, 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和能动性。在现实模拟过程, 学生们自由组队, 并选出组长即总经理, 让后进行其他的职位选择。在每次决策之前学生们都会进行激烈的讨论, 每个决策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因此, 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过程中, 学生们很好的锻炼了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谐调能力, 团队意识得到强化。

5.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种高集成的管理知识培训, 是高层次的管理业务实践, 是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竞赛, 同时也是高强度的智力竞争游戏。企业管理决策模拟的内在机理就是使用模型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决策模拟是决策的集成, 管理的实践。在运用模拟模型进行模拟决策时, 学生们要充分考虑各环境变量及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 并对它们未来的变化情况做出预测, 恰当处理在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经营战略之间的关系。通过在每一轮模拟决策中反复运用并检验各种管理知识和方法。企业管理模拟的综合性、主体性、决策性和竞赛性非常强, 使得学生对模拟实验的兴趣得以提高。因此, 在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的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主动、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和技能的能力, 使对管理学知识和原理的学习得到质的飞跃。

四、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 构造一个模型,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 提出决策问题, 并给出基本条件, 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 这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的综合性、互动性、决策性和竞赛性很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产生的兴趣。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的过程中, 学生们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管理知识理解运用得到强化, 自身的管理决策能力得到提高, 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得到加强, 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它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 这毕竟不是完全还原现实情况, 她对像是中的一些变量和因素进行了简化, 和现实的企业情况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 教材的不断完善, 实验条件的不断提高, 师资水平的不断进步,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会更加完善, 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全面深化。与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相比, 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优势, 但仍有局限, 作为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工具, 它们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综合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优秀人才。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实验教学的一种, 它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 构造一个模型,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 提出决策问题, 并给出基本条件, 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原理和知识技能, 但其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弱。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综合性、互动性、可操作性更强, 可以强化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提高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杜栋, 徐绪堪.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121-124.

[2]卜金涛, 周建波.隐性知识与管理模拟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9) :147-148.

[3]张正堂, 陶学禹.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教学模式的必需模块.高等工程研究, 2003 (1) :85-87.

[4]李林法, 张英香.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7) :11-14.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8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72-02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的能力,以至于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必须全面的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1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课程的设计偏于理论性教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而高职院校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更加的重视理论的教学,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这样枯燥的理论的规范性的知识,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工商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

1.2 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主,而且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在对该专业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程的选择,这种规范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不能切实的进行自主的学习,不能更好地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1.3 不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课业繁忙,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能真正的实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也由理论课进行讲解带过,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高职院校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做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2 加强推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作用

加强推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是新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的人才。

所谓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是指在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际经验的教师的知道下,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能不断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为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全面的加强教学模式的更加多维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又充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该专业的技能,在教学上更加体现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加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练习,在实践场地进行模拟的企业的工作,或是直接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此外,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案例的评价和分析、市场调查等的活动,充分的让学生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并能在实践中知道自身职业的相关的要求和需要等等。

不断的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断的对社会和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不断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的知识,又能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3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3.1 保证具有开放性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开放新,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市场的需要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能以此制定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计划,能切实的保证教学新模式的开放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事实证明,闭门办学不能切实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落后和保守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保障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新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联合,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能更好地及时观察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职业规划,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就业。

3.2 保证具有互动性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另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具有互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设计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工商企业管理新模式中的互动性,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不断的探索和创造。

3.3 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是要想社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的人才,因此,教学新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在根本上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的技能的培养,不断的在实践中累积工作经验,并对学生自身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4 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

新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另外,引进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情况,掌握自身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使得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的严格。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全面的认清社会发展的局势,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要具备实践型、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真正的得到锻炼,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也为未来的工商管理工作积累下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的新模式的运用,是时代对高职教学的新要求,能真正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国芳.基于信息共享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黄娟.浅析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喻荣春,雷静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85-86.

[4]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13(4).

[5]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69-170.

企业环境管理专业简历 篇9

户口所在: 清远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9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60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环保:环境保护类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三个月

月薪要求: 1000以下 希望工作地区: 清远,,

工作经历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省环保学校

最高学历: 中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7

专 业 一: 企业环境管理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9-07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 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 -

2006-09 2009-07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 AutoCAD绘图 AutoCAD -

2006-09 2009-07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 一级Microsoft Office 一级Office -

2006-09 2009-07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OHSAS18000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工作能力:等着实习,暂无。。。

专长:

熟悉办公室软件操作: Microsoft Word、Microsoft PowerPoint、Microsoft Excel、AutoCAD

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计算机绘图员、办公室文员、水污染处理、清洁生产

详细个人自传

  有责任心、上进心、吃得苦。

在校三年里面,努力学习了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处理技术、环境管理、工业安全、清洁生产、环境微生物、《Auto CAD》、ISO14000和OHSAS18000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CODcr、六价铬、NO2、大肠杆菌等实验技能。能熟练的操作721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等仪器。并通过了《一级Microsoft Office》、《ISO14000》、《OHSAS18000》、《Auto CAD》的考试。

  三年来,曾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等职务,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还获得学校学年度“优秀班干”和“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  还参加了学校的党课学习班的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从而思想道德又有所提高。

  在日常生活中,尊敬师长、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0

一、以整合创新提高教学成效

1999年D·基更“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理论指出, 在教与学的行为发生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主体性关系, 必须人为地重新创造。高职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更为迫切需要课程整合创新。根据高职物流专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课程资源,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案例教学为主导、社会实践为补充、着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一教学模式, 将课程中涉及的管理学原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等内容进行整合创新, 设计教学大纲、一体化教案、学习重难点, 编写讲义、复习专栏, 努力重建教学相互影响的机会。锻炼学生自觉和有效地开展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基于过程的学习, 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决策能力, 创业能力, 提高教学成效。

二、课程目标服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服从培养目标是整合创新的基础。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就业教育, 它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直接为企业输送实用性技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说,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企业教育,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按企业需求的模式来办学教学。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管理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 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 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面向整个工作过程, 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 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 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 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设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教学设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来展开。根据东北区域经济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应结合物流学生和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开展课程社会实践, 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为掌握空洞的理论, 而是为真正运作和管理企业。但许多学生没接触过企业, 对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具体认识。在教学中就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与企业主交流等形式, 提高学生对管理企业的认识。通过组织课程社会实践、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四、探索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

本课程在教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重因实践环境施教,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把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手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知识和经验, 并通过解决实践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把理论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 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建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结构、内容、方法、手段, 冲破传统手段的局限,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课程质量评价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其质量评价就应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标准进行, 因此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 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大作业、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考核评价方法。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 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总之, 教学应注重成效, 需要课程整合。如何整合?要坚持课程目标服从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以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 以能力为本位评价课程质量的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管理课程教学适应人才需求, 贴近企业发展, 缓解高职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为“十一五”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及2007年辽宁省高教教改立项项目)

摘要:结合高职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要探索整合与实效性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

上一篇:财务决策机制下一篇:凸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