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九篇

2024-06-16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1

一、通过历史地图册变抽象为具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有一定发展, 但是通过生动的直观材料来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历史地图册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 能够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 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变成有形的、具体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专题二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地图册呈现了《缕悬法指南针》、《宋代火箭》、《铜火铳》等图片, 学生读图后就可以形成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直观印象, 加强对历史的体验感,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再如专题一第2课《汉代的儒学》, 地图册呈现了《创立太学的汉武帝》等图片和相关说明, 学生看完后感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形象立即丰满生动起来。

二、恰当运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地图册中的大量地图和图片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专题二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地图册上的《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 看看这两个朝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解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规律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学生的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三、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精美清晰、色彩鲜艳的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 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专题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艺术》, 地图册呈现了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以及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等精美的书法艺术, 学生读图后不但能够加深对书法各种字体特点的理解,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例如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地图册以地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主要的活动, 学生读图后可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了追求民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再如专题四第3课, 地图册呈现了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路线图, 学生读图后结合课本上南方谈话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会邓小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和善于创新的意识。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历史地理材料,比较,分析

一、“历史地理材料”的含义与意义

本文的比较对象“历史地理材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教材正文以外的阅读 (知识窗、案例) 、活动、问题研究等课程素材;二是指课程素材中具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素材;三是上述历史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材料”除了具有课程素材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等普遍意义之外, 还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一是体现地理学科的时间性特征.地理学科的时间性特征较空间性特征往往受到忽视, 事实上任何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有一个时间过程, 地理学科只有做到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结合, 地理研究才能走向深入和繁荣.“历史地理材料”正是地理学时间性的重要体现.二是体现了当代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尽管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 “历史地理材料”的使用正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三是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历史地理观念是一项基本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 其核心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通过“历史地理材料”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实行“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政策.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现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限于篇幅, 本文以必修第二册教材 (人文地理) 为例, 对目前江苏省各地市所使用的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因为教材自身的编排原因, 人教版和湘教版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 (鲁教版其内容安排在必修第三册) 、人教版《德国鲁尔工业区》教材案例 (鲁教版和湘教版其内容安排在必修第三册) 等少数内容没有参加比较.

注: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素材合并汇总.

注: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素材列入“活动”项目统计.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 在内容分布上人教版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最多, 共有17项, 鲁教版和湘教版次之, 分别为12项和10项;材料涉及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各个章节, 但是分布并不均匀, 涉及人口方面的材料有17项之多, 城市和交通方面各占7项, 农业和工业方面最少, 分别为6项和2项;各版本内部, 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分布较为均匀, 各章节均有一定数量的材料, 尤其在农业方面, 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开展了相应的探究学习.鲁教版和湘教版的“历史地理材料”集中在人口方面, 占了各自材料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他方面材料偏少甚至缺失.

在呈现形式上, 以“活动” (包括人教版中案例和活动结合的材料) 形式呈现出来的“历史地理材料”最多, 共有21项, 以“阅读” (知识窗、案例) 形式呈现出来的材料有17项, 以“问题研究”呈现出来的有1项, 即人教版中关于焦作市因煤而兴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的探讨) ;各版本内部, 人教版教材17项材料中“活动”材料有11项 (包括案例和活动结合的8项材料) , “问题研究”材料1项, 表明人教版中材料的使用侧重于以材料作为载体, 开展相关的探究讨论;鲁教版12项材料中, “阅读”和“活动”材料数量相当, 湘教版10项材料中, “阅读”材料 (6项) 略多于“活动”材料 (4项) , 表明其“历史地理材料”的使用更侧重于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 利用材料开展探究讨论方面相对弱一些.

在“一标多本”的新课改背景下, 各版本教材在满足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教材的编写在素材选择、体例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可以发挥的空间, 因此各版本教材在内容上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在“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上也是如此.各版本都选择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材料”列入教材内容, 例如人教版的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美国的人口迁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等材料、鲁教版的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闯关东”移民事件、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等材料、湘教版的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扬州的变迁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知识性和探究性.粗略统计一下, 必修二教材中人教版的“历史地理材料”占课程素材总量的比例最高, 接近40%, 鲁教版中的比例也接近20%, 这充分说明了尽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尚存争议, 但是“历史地理材料”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素材在教材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成为高中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 现行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还存在着所选材料的知识性、典型性、探究性和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例如人教版中的世界城市化浪潮, 鲁教版中的吉隆坡的变迁、菲律宾的水稻梯田, 湘教版中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生态移民、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等“阅读”材料存在着可读性、知识性或典型性不足的问题;鲁教版和湘教版中的“历史地理材料”占课程素材的比重和覆盖面上还有较大的提升和扩大空间;除人口以外, 目前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方面的材料数量偏少, 今后可以考虑将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条件、水稻分布变迁、某一重要农业区的农业发展历程、近代煤炭或钢铁工业的发展、近代铁路的修建等材料纳入, 弥补现有材料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一些“活动”材料还存在缺少背景知识, 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层次性等问题, 今后应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 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使“活动”材料的内容更加翔实, 更能体现出材料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篇3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结 篇4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孔子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和法家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5、庄子,放弃差别观念,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政治的统一,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学成为正统

3、儒家思想成为历史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3、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教学体系——“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思想家李贽,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2、薄伽丘《十日谈》。这部书里的很多教士和贵族显现了荒淫伪善的面目,宣传人类平等。

3、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4、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5、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极大反感,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6、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有加尔文派。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第七课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2.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3.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4.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6.启蒙运动很快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纸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便宜易得的原料靠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 其使用,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计算工具 早期 算筹——→后来 算盘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①元朝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②《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 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北魏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③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农书》元朝 王祯

《农政全书》明朝 徐光启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

明朝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4.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6.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 马致远 7.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8.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书画和戏曲艺术

1.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草书:唐朝 张旭 怀素等

行书:苏轼

3.画①战国帛画

②顾恺之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行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

③风俗画——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4.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 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课象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古代人们相信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了人。2、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4、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5、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英国人瓦特。

2、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4、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5、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6、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如白昼。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7、1946年,美国研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8、互联网,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3、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6、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

7、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有人甚至还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8、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9、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0、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1、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2、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4、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十六课 三民主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方案屡屡碰壁。2、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用革命战争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4、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的实践

6、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7、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8、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面三刀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者有其田”的政策。

9、新三民广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国民革命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义主义论》,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3、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4.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神舟”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上了太空,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袁隆平,1973年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末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1号”。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百家争吵”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2.“双百”方针并未能蛑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一片混乱。“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鳘,**不已。大革命后确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进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3.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诞派的典型。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1.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印象派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2.西班牙画家毕家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5

第一阶段:学生自述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复习提问的形式, 让学生围绕课程标准, 概括复述上节课重点、难点, 也可以让学生板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时, 通过学生复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 理解地主阶级学习层次停留在器物层面, 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探寻救国之道, 理解其学习层次进步到制度层面, 同时重点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复述上节课内容, 达到巩固知识, 强化知识结构, 明确课程标准的目的。

第二阶段:师生探究阶段, 花时二十分钟左右。围绕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心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设计三个问题: (1)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其意义; (3) 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 学生基本能解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但是对局限性的分析可能会不到位, 教师可以就教材中“打倒孔家店”引发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人物、文章、团体、刊物等几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 并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第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使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即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阶段。

鉴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终结, 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形成如下单元结构图。

师生探究过程是辨明史实与理论的重要阶段, 通过探究主要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准确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正确阐释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习惯。

第三阶段:及时记忆阶段, 花时十分钟左右。及时记忆并进行课堂检查。记忆前可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记忆方法, 提高学生记忆效率。记忆完毕, 及时通过学案中的填空进行自我检查。

及时记忆与检查能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学内容, 同时不易遗忘, 不浪费学生时间。

第四阶段:能力训练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训练主要是进行5—8道选择题训练, 题目的选择以近三年新课改高考题为主, 不足则辅之以大市近年来的模拟试题, 选题确保围绕课程标准, 围绕重难点。试题评讲也是关键, 重在分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性解题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提高学生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第五阶段:心得交流阶段:学生个人谈本节课所得, 可以就知识的掌握、方法的探讨、能力的提升、题目的体会等方面进行总结, 不求全但求异, 求学有所得。

通过实践, 我感觉一轮复习此种课堂模式较为实用, 简洁高效。复习过程紧扣课程标准与重难点, 每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探讨、默写、训练、总结等五个环节五次接触课本重难点, 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既有合作探究又有典型题目训练, 长此以往, 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摘要:作者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提升学生能力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总结出“五段式”教学方法, 即把课堂分成五段:学生自述阶段、师生探讨阶段、及时记忆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心得交流阶, 并运用课例做了说明。

关键词:历史教学,“五段式”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刘晓明, 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3]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4]张璞扬.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 篇6

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B“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C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内容上的革命)。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B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7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

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8

第三单元目录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1

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

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

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4

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背历史的窍门有哪些

其实历史相对政治和地理来说,还是很好背的,在背诵历史的时候,教材中是有很多的关键点的,只要我们把这些关键的点掌握,然后形成一个脉络,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很快的背好历史了。

在历史里,有很多的时间和背景。有一些背景和时间是有关联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脑袋里形成这样一个框架,把各个知识点都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就更加的方便了,在学习的历史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发生后一定会有下一个事件的,这些时间和人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每个时间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要掌握,我们在背完一个事件的时间和背景自然会想到它的历史意义,它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件,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我们经常的去培训我们的这种能力,我们在背诵高中历史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

我们在背高中的历史的时候,要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我们要知道历史最主要记的就是年代,人物,事件,我们在回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分析这个历史事件,知道怎么答题。

我们在背一段时间之后,一定要总结一下,我们的这个方法有没有效率,我们要不断的去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我们在看历史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包括历史书下面的小字也要看一下,还有一些文字的解释,这些在历史考试的时候可能都会出,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

历史趣事

【1】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

【2】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年轻人,你说你急神马急?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当皇帝,贝多芬4岁就能作曲。

【3】

【苏东坡】与妻子王弗感情极好,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朝云对他不离不弃,称“敏而好义”,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篇9

《新青年》的诞生:

背景:政治:对内打压,对外卖国,袁世凯恢复帝制 思想: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尊孔复古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开启民智,有利于扩大民主社会的群众基础)

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气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正统,宣传西学,传播马列,鼓动五四,催生中共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动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

上一篇:幼儿中班艺术领域下一篇:稀土复合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