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十篇

2024-07-13

土地适宜性 篇1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 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 在人类的活动影响下, 土地的质量和利用方式必然发生变化。所谓土地利用, 指的就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亦发生改变, 因此,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那么, 土地利用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 改善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藕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土地合理利用, 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谋求最高的土地利用率和最高的生产率,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和良好的环境, 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 取决于上地利用的方式是否与上地的自然特性, 以及最终要达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目标相和谐统一。从这一点上说,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保持土地利用过程中, 生态-经济-社会适宜性在时间上能不断延续。因此,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对制订上地利用规划,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土地配置是一个转换用途和或对土地做实体性改变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因而土地配置的目的和途径也千差万别。土地配置实质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生态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土地优化配置, 应该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通过土地的最优分配和最佳使用, 合理组织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协调人地关系, 以期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研究土地本身物质形式或能量形式、竞分者开发者、利用者、分配者以及竞分规范的合理结构, 使土地利用朝着更为持续、协调、优化的方向发展。就土地优化配置研究的内涵而言,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社会经济诸物质要素在自然环境上的投影, 是由其经济职能的分化带动形态上的分化造成的。土地优化配置需要研究并确定有限的土地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 以及各类用地内部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用地比例, 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2.2土地空间布局优化。由于影响土地及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 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 具有空间地域差异。也就是说, 不同的土地对指定用途具有不同的适宜性、限制性。所以, 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 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使土地空间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化。2.3土地集约配置。土地集约配置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在于更有效地利用既有的土地资源,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对土地从下部到上部进行立体空间的多维开发。2.4土地优化配置效益。土地优化配置效益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合理布局, 提高土地配置的全面效益, 即确定每块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和利用方式, 发挥其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二是要发挥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益, 即发挥各用地项目之间的互补互济的综合效益。

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土地优化配置方法

3.1 极限条件法。极限条件法是基于系统工程中的“木桶原理”, 即分类单元的最终质量取决于条件最差的因子的质量, 即以所有参评因子中最低的单项因子评价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模型为:式中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最终分值;为第i评价单元第j参评因子的分值。3.2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法。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法是一种综合定量的比较方法, 对土地潜力评价中的评价因子, 概括它们相互之间的重要性分别给定一定的量化值, 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将这些数据加以综合, 产生总的土地性能指数。最后, 将这些指数进行适当的划分, 并与各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相比较, 对土地质量作出等级评定。目前方法很多, 此处采用专家评分法即通过专家系统由有经验的若干土地评价方面的专家分别对各指标打分, 经过综合、整理、归纳,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得到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3.3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法。土地适宜等的评定方法采用加权指数和法, 该法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因素对土地质量的作用或限制强度的不同, 给定与该因素作用相对应的权重和评级指数, 然后利用各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因素资料确定该单元各评价因素的评价指数, 以加权指数和求得各评价单元的总分值, 根据总分值来确定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等。3.4数字化仪法。此种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先进的图形面积量算方法, 也是今后面积量算的发展趋势。它将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资源研究中来, 不仅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处理速度快、处理精度高的特点, 而且可以将量算的结果值自动存贮, 并进行有关处理和分析。任何一个连续曲线围成的一个封闭图斑, 都必须通过数字化仪点入计算机中, 变成为一级离散数据围成的多边形。该系统包括两部分组成, 即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有数据采集管理软件、计算软件、平差软件、制表软件、分类软件、查错的纠错软件及统计分析软件等, 整个量算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靠软件实现的。硬件系统由一台图形数字化仪和一台微型计算机所组成。图形数字化仪有两类, 一类是手扶式数字化仪, 另一类为扫描式数字化仪。

4 土地适宜性评的分析

4.1 评价对象、系统及单元的确定。农用地系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及养殖水面等。根据本村土地资源实际情况, 针对全村宜耕、宜园、宜林类农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根据该评价目的, 确定本次评价的对象为土地利用现状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遵循综合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针对性与持续利用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系统由农用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二级组成, 农用地适宜类分为宜耕、宜园、宜林类, 共3类。宜耕、宜园和宜林类农用地均分为3等, 1、2、3等地分别表示高、中和低产农用地。4.2评价因素选择、分级指标及权重的确定。遵循主导性、稳定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原则。选择对各类农用地质量影响最显著的、性质较稳定且可度量的、从现有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农业区划等资料中可获得数据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类农用地对各评价因子的具体要求及素心村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 确定宜耕、宜园和宜林类农用地评价因素的极限指标、指标分级和指数赋值,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4.3评价单元适宜类、等的确定及其面积量算统计。采用极限条件法确定土地适宜类.通过将各评价单元的诸评价因素值与各适宜类的极限指标进行逐一比较, 依次评价各单元是否宜耕、宜园、宜林。采用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单元评价因素的加权指数和。根据各适宜类单元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的频数分布规律分别确定的各适宜类的分等指标为:a.宜耕类农用地的1.2, 3等地划分指标分别为>270, 270-}-240和<240;c.宜园类农用地的1, 2, 3等地划分指标分别为>250, 250-230和<230;d.宜林类农用地的1, 2, 3等地划分指标分别为>250, 250-220和<220, 将各单元的评价因素加权指数和与分等指标相比较, 分别确定各适宜类单元的土地适宜等。

5 结论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 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的方略,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农村建设, 是从统筹城乡发展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部署。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把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配置农村土地,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目的。

摘要: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进行的土地优化配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优化配置,地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倪绍祥.近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2]孙文盛.管好用好国土资源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在重庆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 2006.

土地适宜性 篇2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貌复杂多样, 总的地形特征是南北高, 中部低。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2009年, 塔城地区土地总面积8370207.48hm2, 其中农用地6396039.61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6.41%, 建设用地100357.42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2%, 其他土地1873810.4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39%。其土地利用特点为牧地多, 林地少, 利用比较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

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见图1。

3 步骤与结果

3.1 评价因子的选取、分值及权重的确定

根据不同适宜类土地用途的不同, 选择起主导限制作用, 性质较稳定, 且可度量的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经过实际调研最终确定了7项相关因子, 作为塔城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1], 见表1。应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并根据各适宜类对各参评因子的具体要求, 以及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确定各适宜类的分类、分级指标, 见表1。

3.2 GIS数据库的建立

本次规划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作为基期数据, 将塔城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图斑数据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底图。将土壤图、地形图进行扫描矢量化, 利用土壤普查资料, 建立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等评价因子矢量图, 录入属性信息, 建立评价数据库。

3.3 空间分析

应用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 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 执行空间分析操作, 解决空间问题。分别应用距离分析、表面分析工具对道路条件因子和坡度因子进行分析[2]。

3.4 指标权重计算

应用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 的Raster Calculator工具进行指标权重计算,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见表2。

3.5 适宜性分级

应用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 Recalssify工具进行适宜性分级, 依据FAO《土地评价纲要》中的评价原则划分适宜性级别[3], 见表3

3.6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土地质量等级和限制性强度的分析得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土地适宜类型分布见图2。

3.6.1 农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高度适宜型:是全地区质量最高的耕种土地, 包括灰潮土、灌耕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1%, 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的中下部, 以及扇缘带的老绿洲区。其特点是:耕种时间长,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 养分储量甚丰, 保肥供肥力强, 耕性良好, 熟化程度较高, 一般无限制性因素, 灌溉条件好;随着生态环境的继续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 物质能量投入量的增加, 就可建成稳产高产田。

中等适宜型:是质量较好的土地资源类型,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4%, 主要分布在乌沙前山谷地冲积平原塔城盆地山前倾斜平原、低山缓坡。土壤质地有砂有秸, 土层较厚, 灌溉设施中等, 耕种时间较长;其限制因素各异, 或因水热不调, 养分储量虽高但有效性低, 或因土壤质地过粘, 耕性不良, 或者养分储量不足等。因比, 今后在利用上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增肥改土措施, 提高土壤生产力。

勉强适宜型:是质量较差的土壤类型,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3.9%, 土层较薄, 质地偏砂, 其中混杂砾石较多, 土地不平, 土壤浸蚀较严重, 部分土壤地下水位较高, 盐化威胁较严重, 部分地有障碍层次, 养分储存少, 肥力较低, 熟化程度中等偏下。

一般不适宜型:是质量最差的土壤类型,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65.5%, 主要分布在洪积扇的上部、风线区、河滩地, 土层薄, 砾石多, 盐化严重, 肥力低, 适种范围小, 单产低, 无经济效益。

3.6.2 林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高度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 主要分布在托里县西部、裕民县东部, 主要限制因素为坡度;中等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4.2%, 主要限制因素为土壤盐碱度和坡度;勉强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3.9%, 限制因素为土壤盐碱度和水分条件;一般不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59.9%, 限制因素主要为坡度和水分条件。

3.6.3 牧草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高度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34.9%, 主要分布在塔城市南部和北部、托里县中部、裕民县东部和北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北部、额敏县、乌苏市中南部和沙湾县中南部, 主要限制因素为坡度和盐碱度;中等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56.7%, 主要分布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乌苏市和沙湾县, 主要限制因素为土壤盐碱度、水分和坡度;勉强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 主要分布在乌苏市, 限制因素为土壤盐碱度;一般不适宜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6.3%, 主要分布在乌苏市和沙湾县, 主要是戈壁、冰川、流动沙丘或不宜用于牧业的土地, 限制因素主要为坡度和水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丽君, 曹红.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 2005 (5) 49-52.

[2]刘兴权, 梁艳平.浅析GIS中的空间分析与应用模型[J].四川测绘, 2001, (4) 150-151.

烟台市土地适宜性分析 篇3

关键词:烟台市;适宜性分析;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1、烟台市地理概况

烟台市的地形总体上表现为低山丘陵区,山丘之间都是起伏不平,沟壑之间错综复杂。山地的面积占总体面积的36.62%,而丘陵面积占39.7%,平原面积占20.78%,洼地面积占2.90%。低山区在区域中间,主要由大泽山、艾山、、磁山、昆嵛山、招虎山等构成,山体基本都是花岗岩,海拔的高度达到500米以上,其中昆嵛山为最高峰,海拔达到922.8米。低山区周围分布多种丘陵,其海拔的高度达到100-300米,起起伏伏,连绵不断,由于沟谷内冲洪积物过多的原因,导致沟壑里粗存在较多的土层。由于烟台市经常降水,空气的湿度比较大,气温也比较适宜,特别是低山丘陵常年林木茂盛。春天来临,苍翠遍布满山,鸟语花香;夏日来临,到处充满生机;秋季到来,硕果累累,五彩缤纷;冬时到来,万里飘雪,玲珑剔透。在市区内,河流众多交错,单单长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都有121条,其中流域的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7条,分别是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王河、界河、黄水河和辛安河。主要河流以绵亘东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所形成的“胶东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其中的五龙河、大沽河向南流入黄海;而大沽夹河和辛安河向北流入黄海;而黄水河、界河和王河流入渤海,河水冲积形成小平原沙土比较厚和肥沃,于是当地的苹果、大樱桃、葡萄的产量都比较高产。由此可知,烟台市的地形多种多样,土地资源丰富肥沃,适合多种农产品的生长。因此有必要对烟台市的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

2、烟台市土地适宜性分析

2.1 选择评价因子

如何去选择评价因子是做土地适宜性分析的重要条件,所选评价因子的合适性是关系到所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可以影响到工作量的大小。所以在土地的适宜性分析时,一般要以6项原则作为标准。

6、现实性原则应尽量选择从已有的土壤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资料中可获得数据的评价因子按照上述原则,目前常用的参评因子选择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主成分或因子分析法等。

所以,在遵守评价因子原则的前提下,从所要研究的背景出发,合理正确的选择并建立评价因子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根据烟台市土地的实际现状和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的是经验法中的专家选择法来选择评价因子。

2.2计算评价因子分值

(1)评价因子分值的确定

如何计算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其基本的步骤是首先将所有的分析指标标准化处理,目的是去除变量之间数量级及单位的影响,使其统一变为一个利于计算的指标体系。不管是对各个评价因子分值的计算,还是对总分值计算,其分值体系选用零到一百的标准闭合区间作为最佳期间。为了加强对同一层次中各类因子数据进行对比,于把是该评价因子中的数据设置最低分值为0,设置最大分值为100。其转化的公式为:

以上式子中:F表示某观察数据的标准化分值; 为某数据的原始观察值; 为所有数据中最小的观察值; 为所有数据中最大观察值。

(1)海拔高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烟台市的大部分山海拔的高度都在500米以上,昆嵛山是最高峰,其海拔高度达到922.8米。低山区周围布满了丘陵,其海拔的高度几乎在100-300米之间,所以相对高差达到822.8in。

(2)土壤类别作用分值的计算

烟台市的土壤类别多种多样,分别有棕壤、褐土、潮土、盐土、风砂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7个土类,烟台市主要以棕壤的为主、其次是褐土、接着是潮土、依次是砂姜、黑土、盐土,最后是水稻土和风砂土。

(3)土层厚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它的生存是依靠根系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所致,所以一定的土层厚度有利于植物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利于植物的生长。在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系主要生长在土壤的50厘米深度左右,因此适合农地的土层厚度要大于50厘米。如果土层的厚度达到100厘米以上时,那么土壤适宜性广,有利于植物的生存。

(4)土壤pH作用分值的计算

PH是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土壤中的氢离子、硫酸根离子、销酸根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是危害植物的主要因子。直接伤害植物表层结果和膜结构、干扰植物代谢过程、影响繁殖过程、改变土壤性质、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伤害植物根系和影响微生物群系等,因此可以种植和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和植物(1)。(5)土壤质地作用分值的计算

土壤质地是根据物理性质的颗粒组成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土壤的质地一般分为砂、壤和粘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这里将烟台市的土壤质地分为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五个级别。烟台市以中壤的作用分值为100,达到最大。说明烟台市以中壤为主,其次是轻壤,其作用分值为85,接着是砂壤、其作用分值为65,最后是重壤和粘土,其作用分值分别为35和0。

3、结语

本文主要对烟台市的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烟台市的土层厚度大部分都达到100厘米以上,有利于植物的生存;作用分值的高低来看,烟台市以中壤的作用分值为100,达到最大。烟台市以中壤为主,其次是轻壤,其作用分值为85,接着是砂壤、其作用分值为65,最后是重壤和粘土,其作用分值分别为35和0。

参考文献:

[1]王威翔.海南省五指山市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

磷矿废弃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初探 篇4

摘要:选取贵州瓮福磷矿废弃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分析磷矿废弃土地的破坏特征,引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7个评价指标,划分4类土地生态适宜类型区,探讨磷矿废弃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式,提出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生态承载力预测方法,为开展土地复垦提供依据.作 者:李灿 罗海波 刘方 杨忠华 Li Can Luo Haibo Liu Fang Yang Zhonghua 作者单位:李灿,杨忠华,Li Can,Yang Zhonghua(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罗海波,刘方,Luo Haibo,Liu Fang(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大学,环境与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刍议翻转课堂的适宜性 篇5

从微课程的角度看翻转课堂的适宜性

翻转课堂首先要求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预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进行学习,所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程是翻转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并不像我们经常见到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的教学视频那样,教师需要长时间的讲授,画面中基本上是教师的形象或教师讲课的形象。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不宜太多,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需要太多教师的形象或教师讲课的形象,而要重点展示一些完整逻辑推理过程,公式、定理的推理演算过程,实验、实践的操作过程或某些软件的操作过程等。所以,笔者认为,从微课程适宜的学科来看,翻转课堂更适合于理科课程或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美术、音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因为理科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实验或操作性很强的通用技术课程更能发挥微课程的优势,使翻转课堂实施起来更加便利。而对于人文学科中一些原理、意境、情感的理解似乎通过微课程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也并不是说就一点可行性也没有,这对文科教师制作微课程的要求会更高。如何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进行这些科目的教学,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地制作高质量的微课程。总之,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更适合理科课程或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

其次,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家或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来在线观看、下载、存储微课程,以便学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来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有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设备播放微课程;高等院校的网络系统比较完善、费用低,学生可以花更小的代价借助微课程进行学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一方面没有时间使用这些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可能像大学生一样可以方便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而且使用过程中的网络资费较高。所以,从翻转课堂微课程播放设备的要求看,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更适合高等院校的学生,而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从教师的能力和时间看翻转课堂的适宜性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微课自主学习课程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同学间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来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音视频获取编辑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来制作微课程,而且还要掌握网络通讯技术、网络发布技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技术来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包括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及评价的能力,教师总结与分解问题的能力等。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而教师音视频获取编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网络发布技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还不足以应付高质量的微课程的制作与发布。而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任务明显偏重,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阅大量的学生作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和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再有,有的中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心里不愿做出改变或尝试。所以,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能力和时间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并不适宜于基础教育。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首先高等院校掌握音视频获取编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网络发布技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技术的教师较多,能够应付微课程的制作与发布。而且,即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教师还可以寻求其他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或学生的帮助,来制作和发布微课程。其次,高等院校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每天需要批阅大量的学生作业,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探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像中小学那样只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操作技能考查、学生提交论文或作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就可以大胆尝试翻转课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能力和时间来看,翻转课堂比较适宜于高等教育。

从学生的能力和时间看翻转课堂的适宜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下,由于学生要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所以要求学生具备网络信息检索的技能,能够高效、快速地找到需要观看的微课程。同时还要具有网络信息的获取技能,能够快速观看、下载、保存需要观看的微课;具有网络信息交流技能,能够利用交流工具如QQ、微信、e-mail等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同步、异步地交流;具有网络信息发布技能,在学习、讨论结束后,要会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翻转课堂的微课程需要学生在家或课外时间进行学习,相应的检测也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再次,由于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心得,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协作学习能力。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看,首先,小学生和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学生还不具备翻转课堂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提出的要求;而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好,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其次,小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不适合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而中学生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再次,中小学生平常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进行学习,晚上在家学习的时间较短,而且还需要做大量的家庭作业。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来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而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时间较多,中学生可以尝试通过微课程来补充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不足。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不足,不适合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而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稍强,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都要比小学生好,可以在学生有大量自主学习时间的寒暑假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来补充学习平常课堂教学中掌握得不好的内容。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大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制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符合翻转课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平常除了有课时需要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外,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来看,翻转课堂也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大学生的学习。

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看翻转课堂的适宜性

在翻转课堂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与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利用教学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并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制定形成性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学生是否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进行了独立的探索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学生是否在课堂上与同学开展了深入的协作、探究学习,每位学生根据分工完成任务如何;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或教学平台上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学生是否在课堂中或教学平台上通过与他人合作积极地进行了探究,是否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是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展示等。在制定总结性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学生制作的作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内容上是否科学、合理;制作的作品或解决方案的展示课件是否美观;学生是否达到了问题探究的目的,是否解决了探究的问题等。

从基础教育的现状看,由于我国根深蒂固的竞争机制和考试制度,使得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在评价学校效能和教师水平时,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拼命地追求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不好一切都是“无用功”。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很难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翻转课堂很难在中小学教学中高效运行。

从高等教育的现状看,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更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操作技能考查、学生提交论文或作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更加适合对大学生的学习评价,翻转课堂比较适合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

综合前面的分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选择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或逻辑推理很强的课程(如数学),挑选这些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内容制作一些高质量的微课程,然后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进行发布。在学生有充裕自学时间的寒暑假,学生根据平时课堂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平常没有掌握的内容或掌握不好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在家借助微课程进行自学。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内容,在其他教师或学生的帮助下制作大量高质量的微课程,然后通过学校校园网络进行发布,让学生在平时有时间就可借助微课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与交流,大胆地尝试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规律。信息技术能力非常强的教师可以搭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探索。总之,对于翻转课堂这样的新生事物,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传统课堂,也不能妄自菲薄、一概排斥,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探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适用范围,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摘要: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日渐流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学者对这种教学形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微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翻转课堂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翻转课堂的适宜性,以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有所借鉴。

西安地区绿色建筑适宜性策略初探 篇6

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 (ecology) 和建筑学 (architecture) 两个单词合并为“arology”, 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新理念, 即绿色建筑。明确提出是在1991年兰达·维尔和罗伯特·维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一书中, 其主要观点是:1) 节约能源;2) 建筑适应气候;3) 材料资源的再生利用;4) 尊重用户;5) 尊重地理环境;6) 整体的设计观。

建筑业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 消耗着大量资源, 并排放大量的废物。据不完全统计, 在世界范围内, 建筑耗能占总利用能源的45%,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35%, 饮用水抽取量占80%, 原材料和资源消耗量占50%。仇保兴在《建设绿色建筑的美好前景》一文中提出, 中国的城镇化目前只完成了一半, 意味着在未来20年~30年中, 我国每年还要新建20亿m2新建筑, 在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 我们责任重大。

2 西安绿色建筑发展背景概述

在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大战略背景下, 西安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6月国家提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更是提出打造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西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 西安的城市建设必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如何在城市规模增大的前提下不增加城市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如何在新的建设中体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是我们西安的建筑从业者们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西安旧有的城市建设中, 也存在着片面学习西方现代建筑的新形式, 绿色建筑标准尚未进入到设计环节的问题, 城市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中未能完全达到“节地节能环保”的要求:大玻璃幕墙的滥用、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依赖, 使建筑在使用时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能耗。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设计新的高宜居性、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改造已建建筑使其达到或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要求, 是西安城市发展新进程中已经确立的战略目标。

3 发展绿色建筑的适宜性策略

3.1 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布局策略

由于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历史背景, 西安的城市建设者一直尊重西安旧有的城市发展脉络, 并以保护城墙范围以内的老城区为核心, 沿四周分别发展形成了东西郊工业区、南部科研文教区、北部经济开发区、西南高新开发区、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北浐灞生态区和西北汉城遗址等九宫格局的功能分区。已经形成了各分区内功能相对集中, 产业布局比较合理的现状。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基于西安已经规划并正在逐步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西安将逐渐成为以轨道交通为轴线, 复合以公共汽车系统的完备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在此背景下, 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是否符合绿色城市的布局要求, 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判别标准。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构想中, 西安的绿色建筑应该呈现轨道交通节点容积率逐渐递减的发展趋势, CBD、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综合布局成为综合性的片区, 以在综合片区内解决居民主要的工作、生活、购物、子女入学等需求为诉求, 在城市范围内统筹解决市一级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医疗设施等高级别的服务设施, 尽量减少城市的交通产生数量。交通时间最小化有利于市民的创造力和工作能力的发挥。绿色的城市规划布局策略应是绿色建筑的首要考量对象。

3.2 建筑平立面布局策略

西安地区特定的建筑气候要求建筑冬季需要保暖隔热, 夏季需要通风防晒。从保温隔热的角度考虑, 建筑平面布局以正方形、短长方形和圆形等规则形状为主,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外墙的表面积, 增加保温隔热的效果。从通风的角度看, 一定的长宽比有利于夏季的风向吹入建筑, 利用合理的通风即可保证大部分时间不需要开空调也能拥有舒适的室内环境。鉴于西安地区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向, 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 有利于夏季通风和冬季保暖的平面形式应该是西南面增大展开, 东北面需要压缩减小。综合以上几点, 可以总结出西安地区以规整形式为主, 有利方向适当拉伸、不利朝向适当缩减的建筑平面造型特征。

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 强调室内中庭的运用。室内中庭可方便的引入自然光线, 利于利用自然采光照明, 对于主要在日间使用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作用尤其明显。另外, 室内中庭的玻璃顶设计可采用建筑科技中常用的电脑控制运行等手段, 合理调节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阳光照度和空气流量, 保证大体量建筑合理的通风需要, 大大降低照明、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

西安位于中纬度,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 夏季黄昏高度角较低, 西晒情况比较突出, 建筑立面尤其是西立面中运用一定的遮阳构造是必要的。体现到立面开窗上则需要在西南面开窗为主, 保证采光的同时也保障通风;东北面的开窗应以小窗为主, 保证采光窗墙比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开窗面积是适宜的策略。

西安的气候相对干旱, 干燥的气候特征明显, 建筑总平面布局中应综合考虑对绿化、水体的运用。改善建筑周边的温度、干湿小气候, 降低建筑内外的温度差、湿度差, 以配合建筑的平立面设计进一步营造适宜的室内冷热干湿环境, 降低绿色建筑内部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负荷压力。建筑基地中的绿化设计强调运用原生态的设计手法, 运用生态湿地水体、本土化植物种植、复合立体绿化等策略, 使改善环境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 也利于形成绿色建筑的有机统一整体。

3.3 建筑墙体设计策略

建筑墙体是室内外环境相互隔离的围合建筑空间建筑物构造。西安地区夏冬季节相对较大的温差和干湿度差别, 对建筑墙体的围合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对冬季的寒冷需具备较高的保温效果, 应对夏季的炎热需具备隔热良好的隔热效果, 应对春秋季节较严重的风沙天气需要采用保护外墙的细部设计手法和耐污染易于清洗的外墙材料。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 应该注重建筑外墙构造的优化设计为主。现阶段城市建筑仍然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主。墙体通过改良围护材料, 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高效保温岩棉、新型龙骨材料等绿色环保建材, 大大提高外墙的性能。

外墙保温, 屋顶保温和节能玻璃等是可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 通过细部设计进行外墙墙体的保护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 在目前的受制约施工技术水平下, 这些措施是最适宜的, 也是最有效的节能技术。

3.4 绿色建材推广策略

绿色建筑需要我们多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材料的采取、产品制造、产品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方面对地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材料。另外, 这些建材保温水平低, 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大。因此, 生产和使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能改善室内生态环境的建材和可循环、可回收、无污染的建材是需要大力推广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的使用甚至可以带来全新的结构形式和建造理念, 比如近年国家大力推广的冷弯薄壁轻钢结构, 非常适合建造6层以下的建筑, 工厂化设计、干法施工、绿色环保等优势决定了它可以承担作为符合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结构形式。

3.5 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在国家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要求新建建筑节能要达到50%, 其比例分配大约是建筑本身节能20%, 空调系统节能20%, 节能型照明10%。这就要求绿色建筑设计要在新型能源利用上独辟蹊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 其中太阳能和地热是适合西安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的研发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在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背景下, 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供热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等产业已经基本成熟, 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 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4 结语

建筑的个性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绿色建筑艺术的处理也必将赋予建筑物特定的艺术形象, 反映出它的性格特点。符合西安气候特征的平面选型、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立面形式和节点构造, 必将会使西安地区的绿色建筑造型具有它独特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提出规整的平面、南北朝向布局、南多北少的开窗、优美的出檐与丰富的阴影等西安地区绿色建筑的性格特征, 这也恰好符合西安传统遗存的古代建筑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我们的祖先在适应环境进行建造设计时早已体现了独到的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更不能做一个设计理念上的搬运工, 只崇尚设计所谓的“现代建筑”, 只用采用空调抽风机设备等辅助手段来使建筑被动满足使用要求, 我们必须从绿色建筑的本源要求出发, 从国内外的实践中寻找技术和手法, 从设计各个环节的点滴做起, 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 才能设计出符合西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

摘要:从新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入手, 通过回顾绿色建筑的定义起源与现状, 在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背景下, 结合西安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和设计现状, 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平立面布局、建筑墙体设计、绿色建材推广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角度提出了西安地区绿色建筑适宜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适宜性策略,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2]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导则[Z].2005.

[4]林宪德.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风土与外壳节能设计[J].热带建筑, 2005 (3) :95-96.

土地适宜性 篇7

怎样才能让区域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需要, 被幼儿所喜爱, 能自主地参与其中并获得发展呢?适宜性材料的准备和投放是吸引孩子自主进区的必要条件, 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结合长期的实践研究对适宜性材料的投放及实施进行以下阐述:

一、确定投放区域活动的依据

1、根据日常生活教育为主体投入材料。

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 投放材料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对于小班孩子, 创设娃娃家让幼儿能在材料中通过角色扮演和模仿感受到家的亲切感:创设生活区并提供插花, 倒水, 分豆的材料提高幼儿小肌肉的发展, 培养幼儿照顾环境的责任感。活动区内容不同, 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 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投放不同材料, 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 以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 在玩中成长。

2、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结合主题形式开展, 在材料的投放上更有目标性。在进区前我们会和幼儿制定计划, 当新的主题开展时也会和幼儿探讨如何在区域里表达自已的想法或创意.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表现题材。当《喜洋洋与灰太狼》热播时, 也是幼儿们最热门的话题, 老师借机在语言区投放相关的图书和卡片, 捕捉了幼儿的学习的动机。在开展《夏天》的主题活动中, 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夏天的物品也带幼儿去了解并认识了这些用品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好奇地看着幼儿利用各种废旧物资组合了一幅“夏日风景线”, 纸杯制作的五彩太阳, 汽球棒拼成的眼镜, 塑料盖和回形针组装的台扇。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 更好地调动了他们内在的活动动机, 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3、根据班级特点及幼儿活动需要投放材料。

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 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提高能力。为此, 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投放不同材料, 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毛线、电池、手电筒、纸条等材料, 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 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彩带、纸盘、毛线、小棍等, 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 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 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材料在活动中的投放原则

1、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原则。

教师提供的材料外表大方, 富有美感, 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对于低龄段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 以可爱的卡通图片为主形象生动, 材料以立体式设计, 易于操作。在小班益智区投放《喂豆豆》材料, 幼儿根据盒子上数字, 用勺给宝宝“吃饭”, 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贴近生活, 幼儿学习的兴趣很高。

2、遵循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原则

在区域活动中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所谓的层次性, 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 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 与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达到的目标, 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由具象到抽象的原则, 使材料“细化”。并在活动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 进行操作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 较快地进入探索, 避免因能力所限而产生挫败感, 向目标迈进。

3、材料制作时的物料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 收集

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丰富区域材料最好的的形式, 在材料收集中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拿水来做沉浮游戏, 用沙做成沙盘故事盒, 用树枝在美工区画沙画。二是巧用废旧物品, 一次性纸杯做花篮, 娃娃, 矿泉水瓶更是有数不尽的价值。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 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2) 卫生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 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 所以必须要注意卫生、安全, 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使用前先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更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 时间一长会霉, 有很多细菌。因此, 要做好卫生工作, 把收集来的材料整理安静方可使用, 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材料的指向性原则

1、尊重幼儿的原则。

老师本着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 准备了各种材料进行分区摆放, 日常生活区的材料摆在近水源的地方, 方便幼儿取放。美工区环境优雅, 艺术氛围浓厚, 材料形式多种, 方便幼儿进行剪, 贴, 绘画, 手工, 泥工等多项工作。建构区的材料则突显建构的特色, 材料有木制为主外, 还有塑料, 大型积木, 废旧物资盒等等, 娃娃家和语言区则在阳台的一角, 动静交替, 减少了幼儿在活动中抗干扰因素。各个区域分布不是用隔板分开, 而是将所有的材料摆在一起, 呈现出材料的系统性。

2、幼儿敏感期的原则。

在教具的准备和投放中, 老师尽可能地会了解孩子, 对于不同时期的孩子材料的投放也是有针对性, 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 老师会鼓励引导, 进入生活区操作夹豆子, 剥花生, 穿线等生活技能的培养, 提高自理能力。对于在语言表达方面弱的幼儿, 投放吸引能够促使幼儿语言表达丰富的材料, 如故事盒、动物头饰、打电话等等, 丰富幼儿的感官, 提高学习的兴趣, 弥补不足。在材料的制作上也由以往单一的平面材料转向立体感强, 操作性强的低结构材料, 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而制作精美的材料也被幼儿所喜欢。老师也会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 捕捉幼儿的敏感期以更好适宜的投放材料, 促进幼儿进步。

3、幼儿独立性与合作性原则

在区域模式探究初期, 老师为幼儿准备投放的同种材料每种六份, 当幼儿进入活动区活动, 选择自已喜欢的工作, 便可与同伴一起操作, 一份材料六份准备, 幼儿避免了为材料的数量少而产生争抢, 弊端却是孩子因个体差异不同认知水平得不到提高。同样的材料对幼儿的兴趣吸引力不够, 幼儿不能在游戏中获得真理。经过观察分析, 对教具数量有了一定的规定, 每种教具只有一份, 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耐心。幼儿可以独立进行操作, 专注力和自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当同伴已经在使用材料时, 幼儿必须学会等待和轮流。这样即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身的欲望, 尊重他人和自我, 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通过对材料投放中的观察和分析。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得到发展, 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 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考, 生成新课程, 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在以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 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 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使幼儿在玩中与环境融合、对话, 探索精彩的世界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 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摘要:好的学习环境会对人的发展潜能提出挑战, 并提供练习的机会;而差的学习环境则无法给新习得的技能提供运用机会, 或者, 要求学习者超水平地运用这些技能。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自发预设活动、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 在这种操作过程中, 幼儿获得了关健性经验, 这种经验让孩子终身受益。

关键词:区域活动,区域材料,投放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戴维.P.韦卡特:《活动中的幼儿》, 1971年出版。

[2]李建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影响水稻适宜性的因素浅析 篇8

关键词:影响因素;水稻适宜性;土壤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97-1

1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所谓化学性质就是涉及到土壤中的酸碱度、所含相关化学元素、以及相关有机物的变化与反映。土壤理化性状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土壤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水稻的适宜性产生影响。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是土壤生产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作为来源于土壤中有机微生物或者动物残体的土壤有机质,其构成与组成十分复杂。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壤有机质,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保障;其次,土壤有机质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田土壤保持肥效的能力;再次,土壤有機质对于土壤的物理性质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高水田团粒结构比例;最后,土壤有机质对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根部对水稻生长有益微生物活性、稳定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酸、碱性的简称。在一般情况下土壤酸碱度可以用pH值来表示。土壤pH值其实就是土壤中相处于平衡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我们可以根据pH值的大小来区分土壤的酸碱度。以土壤ph值等于7为临界点:如果土壤pH值等于7,则说明土壤为中性;如果土壤pH值大于7,则说明土壤为碱性;如果土壤pH值小于7,则说明土壤为酸性。水稻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宜性较强,最适宜的状态是土壤pH为6-7之间。土壤质地是依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是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土壤质地主要分为砂土、壤土、粘土,具体又划分为中砂土、轻砂土、重砂土、极重砂土:砂粉土、粉土、砂壤、壤土;中粘土、轻粘土、重粘土、极重粘土。不同质地类型对应不同粒级含量,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结构、孔隙状况、保肥性、保水性、宜耕性等均有重要影响。质地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中,壤土最适宜水稻生长。

2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决定了土壤肥力,土壤中所含有的养分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中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大量元素主要是指土壤中大量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中量元素例如钙;微量元素例如钼、锰等。对于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获得。首先,对于土壤氮的获得,主要来自大气中氮的生物固定、降水和人工灌溉以及大田施肥;其次,对于土壤磷的获得,由于土壤磷是以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可以分为:水溶态磷、吸附态磷和固定态磷;最后对于土壤钾的获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矿质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在氮、磷、钾素供应都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半微量及微量元素可能会成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子,就会出现区域性的缺素病症,研究区域水稻生长不存在该类限制因子。

3土壤立地条件

土壤立地条件是水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限制水稻的生长发育,这里所涉及的土壤立地条件有: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母质、地形部位等因素。坡度越缓越利于田间管理,也就更适宜水稻种植。土壤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土壤内部矿物质元素基本上来自土壤母质。土壤母质主要分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等,冲积母质相对土壤肥力更好些。地形部位反映水田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部位的水田土壤具有不同的养分条件和耕作条件。有效土层厚度的土壤是水稻生长发育的载体,所有的生化反应、物理变化等都在其中完成。水稻的根系深入水田土壤内部,必须牢固,因为水田经常进行排水灌溉,水流经常冲积水稻,容易形成缺苗现象。因此,有效土层厚度影响着水田生产能力。

4水田管理水平

水稻像其他农作物一样需要人工管理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投入相关的资金和人力,这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对于水田的管理,我们主要通过种植制度、灌溉保证率、排灌能力等因素来干预。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还改变水田的管理现状,从而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灾害频发,西南地区遭遇的百年不遇的大旱,给我们农业发展管理尤其是耕地管理提出挑战。随着全球变暖,灾害性天气突发的可能越来越大,耕地管理对水田生产力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会逐渐变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来应对不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敏,刘友兆,何方,张佳宝,周凌云.县域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07-15

[2]聂文芳.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10

[3]俞芬.基于生态适宜度理论的淮河流域单季水稻气候风险评估[D].广州大学.2008.05.01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适宜性研究 篇9

昌邑二园

陈畅

一、调查目的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内容

(一)教师的指导水平

1、教学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教学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5个班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教学活动。

2、访谈。

3、查阅资料。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教学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三)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教学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自主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教学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结论与思考:

(一)强化理论学习。《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土地适宜性 篇10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界定, 共包括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并指出了一些对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错误理解, 如认为发展适宜性实践是一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只需特定种类的玩具和材料就能进行发展适宜性实践等。基于游戏在发展适宜性实践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 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与游戏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创设支持游戏的环境和条件, 强调了游戏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设计发展适宜性课程时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如教师在设计发展适宜性课程时应进行一系列循环活动, 即通过观察、记录来了解儿童个体和集体, 评价儿童达到有关预定目标和目的的程度, 观察了解儿童感兴趣的主题, 发现支持儿童进步的策略、材料和经验, 观察评价方案的效果。

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探讨了发展适宜性的物质环境、发展适宜性的社会/情感环境以及发展适宜性的认知/语言/读写环境的设计。每一部分!都根据儿童成长的时间顺序, 按照婴儿期 (0岁~1!岁) 、学步儿期 (1岁~3岁) 、学前期 (3岁~6岁) 和学!!龄期 (6岁~8岁) 这四个发展阶段分章节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 (第四至第七章) 分别论述了对于这四!!个年龄段的儿童而言, 发展适宜性的物质环境是什!么样的。第三部分 (第八至第十一章) 对各个年龄段!!儿童发展适宜性的社会/情感环境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 (第十二至十五章) 则讨论了发展适宜性的!认知/语言/读写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应也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成人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支持和帮助。这!三部分在详细论述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创设适宜性的物!!质环境、社会/情感环境以及认知/语言/读写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如何帮助教师、家庭和社区!理解并实施发展适宜性实践, 如何对现有课程模式!进行变革, 使之更为适宜儿童发展。最后一章对几!!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模式进行了讨论, 包括蒙台梭利课程、银行街课!!程、瑞吉欧课程、高瞻课程以及创造性课程, 让大家!思考这几种课程模式与发展适宜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自媒体现状下一篇:记叙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