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2024-06-14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任务驱动,学生自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任务演化, 帮助学生建构探究、自主、实践的高效学习体系, 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

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人本教育观,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被学生喜爱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情境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他们明确任务。小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相对匮乏, 很难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讨论, 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 在学习《猴子种果树》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或播放动画, 组织学生观赏, 然后提问:“同学们, 你们种过树吗?你是怎么种的?你有和文中的小猴子一样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兴趣很浓, 大家相互讨论, 积极发言。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 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 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合理分组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众所周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个人不仅要具备良好技能,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此, 教师应创建合作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 借助其他同学的力量, 共同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首先, 小组的划分应该由教师科学规划。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地划分小组,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协同进步。教师还要任命小组长 (可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 , 方便管理。在布置任务时,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布, 确保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到任务中, 并且引导各小组自主分配任务, 这样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例如, 在进行朗读时, 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分工, 明确各自任务, 合作朗读, 体验文章情感。

三、巧妙提问

提问是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提问时机, 灵活掌握提问方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条件。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为了有效发挥提问的价值,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在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度, 要尽量避免在问题提出后立刻指名回答, 这样可以为其他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不要使提问流于形式。例如, 在学习古诗《江南春》时, 在理解古诗含义后可以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把“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啼”字换成“叫”?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古诗中用字的精妙和古诗的意境。此外, 教师提问时要学会制造悬念, 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 不要提问在原文中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文章中探寻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主要经历了“出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任务评价”四个阶段, 教师要从这个四个阶段入手, 使任务能够环环相扣, 与此同时, 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 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顺畅。首先, 教师在出示任务时就要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连接, 层层递进, 教师对学生需要完成任务的步骤可以先进行分析操作, 做重点示范, 将任务落实到学生手中。其次, 任务的实行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以便给予适时指导, 也可以将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 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最后,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 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细致的点评, 以此提升其任务完成的质量,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一个检查。另外, 教师要在评价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也是启发、驱动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新勇.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25) .

[2]王景国.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学周刊, 2015 (20) :82.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篇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 创设真实情境, 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而学生借助提前搭建好的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完成这些任务, 从而达到解决任务、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协作, 结合网络平台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和协作学习, 完成预设的任务。

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以共同的任务为出发点, 以分析解决问题为动机, 通过多种途径的自主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 并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是“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完美结合。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1.切实转换学生的学习观

以前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重视对各种知识的死记硬背, 对知识无法进行主动的建构, 认为记住固定的操作方法就已经完成了课堂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则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注重学习结果也注重学习过程, 还注重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要鼓励学生在操作探讨中完成任务。

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点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能够较好地显现出中学生对于课堂任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自我定位直接关系到任务驱动法教学能否成功。教学过程安排的主要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方向。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时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时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开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方法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强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 掌握操作计算机的一般技能。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软件及操作方法,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2)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及师生关系, 大家彼此信任。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探究, 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与此同时, 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 发现学生的潜能, 公平友好地对待学生。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引导下,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教师不断的鼓励和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并通过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完成任务的过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互动和合作, 达到共同发展。

(3) 教师应该变“如何教”为“如何引导学生学”。在网络环境下, 计算机教学应该明确任务, 并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从“老师”变成“导师”, 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灵活性的实践, 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等,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搜索等实际操作, 制定具体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任务。也就是说,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计算机教师应该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参与, 并能实际操作。

三、总结与思考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篇3

一、充分联系语文教材,制定合理的任务驱动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教学任务之前,教师必须要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了解。而在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则要积极地研读教材,充分的考虑到任务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必须要切实地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并选择与当下教学的语文内容相贴近的教学任务,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只有这样设计教学任务,教师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语文课文的中心主旨与作者的情感表达。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还要注意任务设计的逻辑性以及層次性,将知识点划分为几个易于理解的小点,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一个铺垫,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把握新旧知识衔接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接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先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施,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像是播放各种演讲的小短片等,帮助学生对演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后布置一个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一次演讲,在任务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些有关演讲的技巧,但是在演讲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演讲中需要注意为问题等,教师则要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在下节课,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并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演讲中的体验。

二、创建良好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兴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及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先将学习任务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大体介绍一下完成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还能切实地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我有一个梦》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演讲这种活动形式引入课堂,通过对演讲环境的创建,让学生在模拟的演讲环境下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选一些学生到讲台上如演讲一般的进行课文朗读,再让其他台下的同学感受台上演讲的质量,指出演讲学生的优缺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演讲的技巧,同时还能达到强化语文知识点的教学目的,进一步的拓展学生演讲方面的才能。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有效性的活力源泉,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进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任务的能力,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价值。

三、加强合作研究实践,促进任务驱动教学的发展与实施

合作研究实践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价值的关键所在。高中生只有在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后,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和运用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和倡导学生要借助合作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探索中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在气氛活跃课堂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例如在进行《祝福》的教学时,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就是要分析文中的任务形象和性格特征,了解文章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场景就是贺老六和阿毛死了以后,祥林嫂整个的丧魂落魄,逢人就将自己的事讲给别人听,然后换来了同情,直到“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疼。”教师就可以选择这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然后通过对人物生动形象的表演,深刻地掌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最终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背后所要反映出来的社会现状以及情感主旨。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高中语文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教学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并不具有其他任何的权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等来获取学习上的帮助。任务驱动式教学全面应用到教学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将会把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篇4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普遍并不理想。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实际情况与课标要求、高考指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 教学策略

一.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与高考考察深层指向的脱节

名著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却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一环。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其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多层次的提升过程。然而,由于名著阅读文本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仍然不显著。一是高考的功利性对名著阅读教学指导的偏差。以江苏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实践为例,用高考的形式对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考察,并且《考试说明》框定了十余本名著作为考察范围,为了追求分数,教师研究命题特点,将所考名著的情节梗概、人物分析等内容整理出来使学生快速消化,以题库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用这种方式替代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使名著阅读成为“伪阅读”与“不悦”的读。名著阅读不仅未能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助力,反而成为其负担。二是名著阅读停留在表面功夫。学生始终在文本的外围,围绕着相关讲解,对文本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解与识记。学生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不能以解读者的姿态对文本进行“向我性”的解读,掌握了这个文本却没有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名著阅读最终指向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并?]有实现。

而在实际的高考中,命题者显然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明确的较高的要求,考题的深层指向是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察:

以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为例:

☆2013年第23题(2)

《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4年第25题(1)

《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2014年第24题B选项: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以上三道题目就体现了命题者在题目命制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名著阅读能力要求的跃升。第一道题目,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只须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对文本内容有所认知,基本能答对此题;第二道题目,则须要学生结合相关情节,站在全书的角度进行理解,实现名著的立体感知,继而解答此题;而第三道题目显然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大的要求,要求学生勇于去质疑、批评文本。综合这三道题目,命题者分别要求学生在名著阅读上实现由欣赏文本到理解文本,进而实现文本批评的提高,指向了阅读思维的纵深构建。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浅尝辄止,教学零散不成体系,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缺乏好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不够深入,也势必不能达到设想的能力层级。

二.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2018年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对名著阅读学习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系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就目标来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作了要求;就过程而言,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也作出了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对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没有整本书阅读就没有真阅读。以往的名著阅读往往被称为“课外阅读”,名著阅读大多是教师以假期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如何读的、效果如何,都没有实际性的反馈。“伪阅读”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在:名著阅读的功利化、速食化,教学随意松散,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等。这样的伪阅读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真阅读归根到底是学生的阅读,但是真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新课标就整本书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1]

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则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学生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文本,甚至学会“批评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理解文本、鉴赏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本从“向他性”向“向我性”转变。通过阅读来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真阅读的目的,同时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的要求与反映。

三.任务驱动下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基于上述要求与现实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是相对高效的。任务驱动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任务展开,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维互动来完成任务,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1.促进思维的任务驱动

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功利化,强调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设置合理、贴近文本的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具体做法有:1)利用收集图片、视频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布置让其收集认为最符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图片并说出理由的任务。文字阅读运用的是人的抽象思维,通过查找图片的方式,将学生对人物抽象的理解转换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样的任务驱动,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强文本阅读的形象感。2)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形式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故事,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国演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描写关羽的情节加以归纳概括,并用图表的形式理清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败走麦城”及最终走向人生终结的脉络。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重要情节。3)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追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哈姆莱特》时,布置查阅写作背景、文本相关的文艺评论等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哈姆莱特的悲剧仅仅是命运悲剧吗?”的问题,利用时代背景的知识向学生追问哈姆莱特成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

2.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对文本的理解,然而由于文本本身存在的阅读障碍,势必导致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困难。教师须要巧妙地设置相关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搭建文本理解与思维能力之间的桥梁,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构。比如,在《呐喊》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将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分类”的任务,通过人物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庸众”的认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庸众”这一概念进行理解,教师可以补充鲁迅的一些杂文,以及鲁迅的相关人物传记,以此加强理解。积极构建以名著文本为核心的阅读任务群,以此推动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发展,加深思维深度,培养有深度的理解能力。在这一任务驱动中,必须要看到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黄厚江提倡“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教师要多读,更要先把名著读懂、读通、?x透、读深入,才能发现和确定一本书的教学资源,[2]把它转化为名著教学中的任务。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教师的阅读是第一步。

3.促进写作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具有积极的迁移作用,设置合适的任务驱动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正向迁移,实现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如,在进行名著《水浒传》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鲁智深、李逵的相关情节与具体描写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两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异同点。同样是粗犷的人物形象,鲁智深是粗中有豪,李逵是粗中有细,比较这两者之间语言描写上的差距,进而进行迁移,指导学生习作中也可以借用相关手法。名著作品往往在语言、情节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供学生作为习作的借鉴。教师应当抓住其中可供迁移的教学点,巧妙设置驱动任务,激发学生探求兴趣,进而实现这种读写之间的迁移。助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

四.整合与开发外部资源促进整本书阅读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也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3]校本课程资源对课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名著阅读的过程对校本课程资源的依赖更要显著。

从校内资源来讲,教师、课堂对于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文章已有讨论。此处着重阐述校外资源对于名著阅读的影响。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校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比校内资源是难以控制的,但是校外资源对学生名著阅读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略。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者可以陪读,鼓励其主动思考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民族文化背景、时代特征都是丰富的资源,我们倡导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学生通过旅游,网络资源等途径都能很好掌握民族文化与社会环境,对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的思考意义匪浅。

整合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途径应该是建立在配合教师设定的任务驱动之上的,只有通过整合资源,校内外配合才能使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反思现今名著阅读教学快餐式、功利化的现状,根据新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提出了从任务驱动这一角度出发展开的一些教学策略,但是名著阅读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深水”难题,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独特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黄厚江.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17-19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篇5

1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包括中职英语在内的英语教学仍以集体教学为主, 所谓的英语课堂其实同其他学科的课堂一样, 没有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无休止的单词和词组的背诵, 枯燥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强记, 组成了英语教学中的大部分学习过程。课堂活动基本上没有语言行为的训练, 语言表达更无机会体现, 即使在公开课上开展了英语活动或者小游戏等, 也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尽管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 对语法的熟悉程度如家常便饭, 却很少有学生能够顺畅得体的表达;有些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 甚至还为英语作为等体型背诵了大量的英语范文, 但是一旦面临交际, 他们还是手足无措, 甚至张不开口。这些现象能够非常清晰地反映出一个迫切的现实:我们的学生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而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误区。

与普通高中英语的教学任务不同, 中职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和技巧, 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的技能。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是日常教学活动。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和辅导工具, 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以任务为主线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 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它创设了新型的师生互动、生生之间交流的全新教学模式, 有意、无意地改变认知策略、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驱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巧与合作精神, 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正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需求, 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

2 中职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

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 并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独立的学习竞争, 并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帮助, 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这种探求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 采用了班级调查和填写问卷等多种方法, 目标性地选定符合条件的实验班,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合适的合作学习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案, 逐步摸索出中职英语教学的最优学生合作模式。具体到实践过程中, 学生们在实践中边实践, 笔者通过实践的步骤和效果提炼并保存合理的部分, 改进不合理的部分, 并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 最终探索出了最合理的方案, 这个方案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结合之上, 实验的效果与应用达成了一致。

实验的对象为新乡卫生学校2012级护理3班和9班。选择3班和9班是由于这两个班是平衡班, 学生人数平均起来在50人左右, 其中将9班作为实验班, 对该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时间为一学期 (即2013.3-2013.7) , 另外的3班作为对照班, 采用普通的教学方式。

2.2 研究进程及策略

2.2.1 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划分小组之前, 要对实验班的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 然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 将实验班51名学生按每组5人共分10组, 另1名学生插入其中;学生分配时先根据能力差异自由组合, 教师再进行调整搭配, 并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带领本组的成员积极活动探究。分组概况表如下: (说明:小组平均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

该表由小组长统一管理。建立小组后, 教师与组长共同讨论出学生的个人差异,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 采用对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规则, 最后组内成员参与讨论, 制定出激励参与、人人遵守的小组规则, 规则制定并得到全体同学同意后, 在班里公布定稿, 并要求各小组成员签字执行。

2.2.2 强化指导, 培养学习习惯

意识和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而教师则是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间, 充当合作能力强的小组的旁观者, 当好合作能力差的小组的好参谋, 并要告诫小组成员尊重发言的学生, 要学会倾听, 并努力去理解和思索同学的发言, 然后提出自己的质疑;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 教师要特别注意细心鼓励,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赞许, 能够让学生提升自信心, 在敢于表达的基础上还能够乐于表达, 进过多次的训练还能够做到正确地表达。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使得教学环境比较和谐和开放。最后教师也要帮助解决学生的质疑, 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 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观点,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 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3 任务分配, 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任务, 任务要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或刺激性, 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动力;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步骤, 创造促使学生使用合作技巧的教学环境, 任务分配时采用共同学习法或游戏竞赛法, 任务完成中, 因人而异, 强调分工合作, 注重发挥群体动力, 克服个人心理障碍、畏难、偷懒等情绪, 在竞赛中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2.2.4 教学案例

在教授The Olympic Games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上册Unit 10) 一课时, 采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程序如下:

1) 热身活动 (Warming-up) , 介绍任务。在教授课文前, 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利用多媒体投影, 打出“水立方”、“鸟巢”及邓亚萍、刘翔等体育健儿的肖像图片, 提问:1.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pictures?2.How many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List all of them..引出奥运话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其快速地融入交际场景, 以利于理解教学内容。

2) 展示教学目标, 分配教学任务。

任务1.When and where the first O1ympic Games were held?Tell the story about it.

任务2.How far was the Marathon race?And what the spirit of Marathon?

任务3.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And when did Chain host the Olympic Games?

任务4.What 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team will do in order to win more?

3) 小组活动, 任务进行过程。每个小组根据分配到的任务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对奥运会的历史、内涵和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和了解, 例如奥运五环代表的涵义、火炬的起源和涵义、奖牌的分类的代表意义等;在了解完整个奥运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后, 对中国的奥运的历史进行回顾和讲解, 让学生们知道中国运动员在各届奥运会上的成绩, 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申办奥运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有的放矢, 分工合作, 做中有学, 讨论中也有学,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汇报任务, 展示成果。成果的汇报展示是合作学习的教学核心。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收集关于奥运的材料, 并根据材料呈现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内容和结果分工合作, 写成一个关于奥林匹克的报告, 并由组员投票选出的同学向全班作陈述, 与全班同学分享, 并对呈现“实施评价”[2], 评出最佳小组, 以示鼓励。

5) 巩固与测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 点评并修正任务成果, 多鼓励, 少批评, 并通过测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运用新知识的水平, 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用以“Keep on, never give up!”的马拉松精神, 鼓励学生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坚持不懈, 勇于拼搏, 不轻言放弃, 写意精彩人生。

3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的一种重要途径, 发言次数是反应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标, 笔者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得出以下表格:

3.2 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开始之前, 笔者分别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做了英语测试, 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一个学期的实验中, 实验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照班仍使用普通教学法。学期结束时, 两个班同时完成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再次进行了测试, 两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格中我们看到, 实验班的成绩提升非常明显。这也就表明, 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3.3 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生, 在实验班开展《新概念英语》上册英语情景会话展示活动。学生自行组成23个表演小组, 整场汇报演出, 学生英语口语流畅, 肢体语言丰富, , 表演大方得体,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精心自制像锤子、花瓶等道具, 甚至会自行编制一些台词, 使对话形成有头有尾的完整情景剧, 从紧扣课本, 到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非常值得肯定和表扬。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不但完成量性考核, 知性认识得以提升。

4 结束语

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 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3]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在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不仅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增强了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让实现英语课堂的交际功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和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9) .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 篇6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讲授为辅助,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学习课程任务,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安排的教学模式,它采用不同阶段不完全同步的学习进度,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称为“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分层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分层设计好每一个任务,一般分为以下四层。

第一,把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设计成第一层次的教学任务,即“基本任务”。学生只有理解、掌握基础内容,才能对所学内容的其他剩余部分有基本认识,这部分最基本的内容被称为“敲门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基本任务。

第二,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开始进入第二层次的学习,即完成“选拔性任务”。教师提出部分任务要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发送电子邮件,可以设计一个“给校长发E-mail提建议”的任务,这个任务要求是明确的,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

第三,在整体把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第三层次的学习,即完成“开放性任务”。教师指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由学生自己组织。比如:文字排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作文写作或者试卷的排版等。

第四,对教学难点或者教学重点设计第四层任务以帮助学生解惑和巩固知识,这类任务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点拨。

二、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知识,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在VB窗体上打印出10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语句?

学生:(思考)应用顺序结构可以逐个打印输出,如图1。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打印100行或者更多,用顺序结构逐个输出是否太繁琐了?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更加简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操作并不复杂,但需要反复多次处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循环程序来解决。故上例可用循环程序来解决,如图2所示。

学生:(讨论)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优劣。得出:循环程序代码短、运行速度快……

教师:循环程序能更加有效地处理重复性操作,代码相对顺序结构更加简短、灵活,运行效率高,可以大大简短程序员的重复劳动。

教师:分析For语句的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1.循环变量取初值;

2.循环变量与终值比较,没有超过终值转3,否则循环结束;

3.执行一次循环体;

4.循环变量增加一个增量;

5.重复步骤2-4。

【任务一】课堂探究: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代码,完成表格填空并上机调试。

代码执行完毕,i的值是___;循环体被执行了次___。

上机调试:更改变量i的取值范围356-6456,步长11,查看效果。

教师:图4中总共有多少个圆?

学生:数不清楚,太多了……

教师: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循环体总共循环了多少次来计算出有多少个圆,计算循环体的公式如下,请大家计算一下。

循环次数=int((终值-初值)/步长)+1。

学生:共有555个。

教师:前面我们涉及的例子中,初值<终值,有没有可能“初值>终值”呢?请看下面两种情况,它们的输出结果是否一样?

学生:一样。

教师:对于循环变量、初值和终值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步长为正,初值<终值,循环变量的值>终值时,停止循环;当步长为负,初值>终值,循环变量的值<终值时,停止循环。

【任务二】课堂探究:求10以内的奇数和。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并上机验证。

学生:(思考讨论)(1)上例中当输出奇数和时,i的值是多少?(2)如果省略Step2,程序的结果如何?(3)For语句能不能改写成For i=10To 1Step-2?

【任务三】课堂探究:画出如下代码运行的结果,上机调试:修改上述代码,尝试一下能不能输出其他图形。

三、教学思考与感悟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FOR循环语句,而不是其他算法,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主动忽略了诸如“水仙花数”等例子。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课堂上引用的例子难度稍高就会力不从心。鉴于此,笔者采用的几个例子都是在数学中比较简单的,且有代表性的基础题目,低难度,易理解。

“任务一”中,循环体For i=500To 2500Step 500,省去了复杂数值计算的步骤,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课堂初始出示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渐渐消除对程序设计的紧张感。随后将循环体变为“For i=356To 6456Step11”,让学生上机调试,当学生运行代码后会对产生的图像结果产生强烈的兴趣,进一步消除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抵触心理。随后引出计算循环体次数的公式,再通过循环变量初值与终值的变换,引出循环变量、初值和终值的关系,教学效果很好。

“任务二”通过10以内的奇数和计算,巩固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判断奇偶数的条件语句,复习了此前条件语句的内容。通过思考,让学生判断“如果条件更改后会是什么结果”,这样对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循环语句至关重要。

“任务三”是让学生阅读代码,判断代码得出的是何种图形。首先培养学生阅读代码的能力;其次学习了在双重循环中,循环体嵌套运行的规律;最后在得出结果后,布置了一个“开放性任务”:修改代码上机调试,尝试一下能不能输出其他形状。学生改代码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如何得出的,即理解自己改动的代码即可。

在教学中,由于程序设计较严谨,且逻辑性较强,教师往往讲解时间过长而不自知,因此要尽量避免教师的枯燥讲解,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觉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从课堂教学出发,对分层任务驱动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分层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FOR循环语句》一课为例,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践了课堂任务层层递进的分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 篇7

现在, 很多学校都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值得大家关注。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可以一概而论, 而应该辩证看待, 理智地看待它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立足实际, 创新理念, 机智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层层划分为一个个小任务,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明的计划将大任务分阶段性完成, 不断地向总任务一步步靠近。也就是将一个大的目标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 分化成教学情境的不同小节, 每个小节都务必达成一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为学生设计任务

教师必须依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同学段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等, 设计教学任务, 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再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 不断开发并生成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比如, 可以分为三类任务——单一任务、梯次任务与综合任务。

单一任务是识字类、朗读类、记忆类任务, 梯次任务是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任务, 综合任务是听说读写结合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来设计这不同类型的任务, 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实现发展。

二、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在布置好学习任务之后,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全身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弱的, 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与引导, 需要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巩固新的语文知识。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 而非越俎代庖者。在此过程中, 教师必须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尽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 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精神,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语文认知水平, 准确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当然, 还要告诉学生:在语文探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 可以通过下列诸多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查阅学习辅导资料、同学与老师、上网查资料等。此外, 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指导学生完成比较单一的语文学习任务, 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运用能力等毕竟有限。

三、进行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效果评价了。因为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达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 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 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 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 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结果评价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 从结果看, 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难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从过程看, 他们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 “任务”还是完成的, 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讲, 对他们也要予以肯定的评价。

以上, 我们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惠珍.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2]王育红.通过互动式课堂模式促进学习者学习自主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1) .

[3]朱小灵.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的本质与原则[J].文学教育:下, 2007 (08) .

[4]钟共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07) .

[5]范全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 (02) .

[6]甘晓娟.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2) .

[7]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 (06) .

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初探 篇8

一、基于游戏化的数学任务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从浅层的感官兴趣提升到学生真正内在原动力需求兴趣,是教育者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最喜欢的网络游戏中获得一些启发.孩子们对游戏始终充满热情,特别是网络游戏,他们熬通宵也不会觉得累,哪怕只是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也乐此不疲.为什么会这样?寻找游戏背后吸引人的魅力,就会发现,除了声音与动画外,一般游戏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目标简单专注,短期内易于获得,回报透明稳定,自主选择性强.我们可以把这些特点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来.把数学知识点设计成许多简单好玩的小任务,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来完成任务,也就是数学的课堂目标.只要学生一看到这些小任务,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了.如同学们在学习《圓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个任务单,里面包含二十多个小任务,这些任务有基础知识、思维拓展、灵活运用等等.在这些任务中,我告诉同学们这些任务可以自由选择,不喜欢的任务可以不做.这样既保证了同学们自主选择性,也在这种选择中自然的形成了分层教学,学生能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能力发展区.任务简单、目标集中,同学们只要解决一个任务,就能获得积分,马上就能获得成就感.充分调动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多形式的探索方式.

在解决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区域,一个为“自主探究区”,一个为“合作交流区”,一个为“教师帮助区”.孩子们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区域来解决任务.有些孩子喜欢安静的独立思考,那么他就会在“自主探究区”独立思考,有些孩子喜欢与同学交流讨论,特别喜欢做小老师的感觉,那么“合作交流区”就是他的舞台,有些同学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他就可以到“教师帮助区”寻求老师的帮助.三个区域是轮动的,在“自主探究区”的同学遇到问题,他们可以到“教师帮助区”寻求帮助,问题解决后又回到“自主探究区”探究.有些合作交流区遇到不同观点,难以统一时,他们可以到“教师帮助区”来寻求帮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完成任务方式.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是自由的,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学习任务是高效的.

三、积分评价,让孩子感受到任务回报的透明与稳定.

R.S.伍德沃思的《动力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是由其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同学们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无法获得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无法产生内部的原动力.我们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就必须给予他们一个积极、可感知的评价.因此,每个孩子完成任务后,我会根据完成任务的数量与质量给予相应的积分,积分是可以累加的.如有些孩子虽然只完成了一些简单的任务,但他完成的任务多、质量高,依然可以得到较高的积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只有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才能获得较高的积分.让每个孩子在公平的环境下获得相应的积分.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称号,对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同学,给予相应的称号.如“计算大王”、“作图高手”、“数学魔法师”、“数学超人”、“数学擎天柱”、“数学飞毛腿”等,这些称号为同学们带来了最直观的认可评价,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设立班级积分英雄榜,每个同学每天的积分都在上面累加,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动力.

四、利用互联网+教育,让孩子快乐的解决在线任务单.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平台,他的交互性更是让我们把教育可以做得更深入,更全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更好地提升孩子学习数学的深度与广度,还可以形成学生、家长、教师的良性互动.如我在我们班就为孩子开设了在线任务单.包含“百题斩”、“语音播报”、“数学VIP”等项目,“百题斩”顾名思义,有一百道题,同学们自由选择,看看在规定的时间能够完成多少道,形成相应的积分.“语音播报”让同学们把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点、收获及疑惑以语音播报的方式在微信群里播放出来.培养学生梳理、整理知识的能力.“数学VIP”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项目,提交后可以自动生成相应的积分,以及他们完成情况的数据分析.还可以通过微信建立交流分享群,大家轮流做管理员,规定时间开放,大家讨论自己的方法与疑惑,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交流的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筑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教师从“ 知识型“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实现“教师主角式课堂”向“学生主角式课堂”转变。所以我校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一、基本要素的建立

(一)教师应该怎么教

1.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尽可能丰富的专业实践。注重企业实践锻炼。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短处(不懂学科体系,不善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值计算、理解表达,不断的失败严重打击了自信心等)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喜欢做的事、喜欢的运动,喜欢成果展示、竞赛、游戏等参与形式),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潜能来研究设计课堂教学。

3.要教“课”不要教“书”。“课”的目标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授课的内容和顺序不能仅仅以课本为准。

4.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没有一本书是可以照本宣科的。因为写书的逻辑与讲课的逻辑是不同的。

5.要应用,不要单纯的知识。职业教育要求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能力目标就是要让知识为做事服务。知识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的出现,要求我们要为“知识的应用”建立自己的体系―――知识的“应用体”系。

6.要能力,不要单纯的理论。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盲目积累知识,以为“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想法、做法都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盯在“能力”上。

7.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不误人子弟。要有承认客观效果的科学精神,要有容纳不同观点的开放态度。

(二)学生应该怎么学 要很好地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必须要具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辅导,善于发现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也可以采用“小教师”协助教师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对较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控制课堂,对知识点进行演示或讲解。教师起到辅导和帮助的作用。

2、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小组通过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二、怎样确定任务链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环节,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任务设计要涵盖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并培养关键能力。

2、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之所以称之为任务链,就是因为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和先后次序,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让学生既可以通过单一任务掌握部分知识点,又可以通过任务链掌握课程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3、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目标来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来设计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进行任务分析。确定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任务的分值、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任务的实施方式(小组/个人、讨论课上/课下、信息搜集/分析、方案设计/理论探讨、实地训练/学习报告、角色扮演等等)、任务的考核方式。

三、具体过程实施

本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市场调研:针对了解建筑企业对三年制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等情况(图片、报道、岗位环境、案例等),对岗位发展状况展开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建筑企业现场技术人员

2.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而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3.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在相应的学科中,结合施工现场典型工作,按施工流程、工作顺序等选取适当的工作任务。4.学习情境设计:主要利用图片、岗位环境、案例等符合实际工作的情景进行设计,任务情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它要遵循一定的原理,结合任务进行设计,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要合情入理。合情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入理即符合科学的教学原理。脱离学生实情,违背教学规律的任务情境创设对教学而言是画蛇添足。5.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任何课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我认为选择的是课程的逻辑,而不是课程的知识。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更多的关注课程的内部逻辑,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

6.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实施中首先按照岗位流程、工作过程、活动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设计学生能力训练过程;其次根据能力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过程。

7.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推进安排

为满足示范校课改要求,紧密依附优质课执行安排,计划2013年上半年开始试点运行,在本教研室选出2-3名教师参与执行,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参加优质课评选,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并在下半年逐步推广,预计在2014年全面实行。

五、案例(有待加工)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各章节任务总汇 单元一 砌体结构的构造

课题1 掌握墙体的设计要求并观察教室及周围建筑的墙体有何特点。

课题2 掌握细部构造中门窗过梁、墙脚及墙身加固的砌筑要求。

运用砖墙构造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课题3 掌握砌块墙的砌筑设计要求。

课题4能根据砌块墙的细部构造进行施工指导。单元二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图的识读

课题1 能够运用建筑施工图的基本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

课题2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根据图纸掌握建筑的结构特点及构造形式。

课题3 运用结构施工图的有关规定,识读基础等结构施工图纸。

课题4 掌握平、立、剖面及建筑详图的识读。单元三 砌体结构施工

课题1 掌握砌筑施工常用施工机械及工具的最基本使用方法。

课题2 掌握砌筑脚手架搭建的基本要求。

课题3 能够根据不同比例进行砌筑砂浆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配制。课题4 掌握砖墙及砌块墙的砌筑工艺和施工要求。单元四 砌体结构施工方案

课题1 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课题2 能够指导砌体结构工程进行施工。

课题3 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检查砌体结构的质量及安全保障是否符合要求。

课题4 掌握施工方案的组成及要求。单元五 砌体结构质量标准及检验 课题1 能够对砖砌体进行质量检验。课题2 能够对砌块砌体进行质量检验。单元六 砌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技术

课题1 能够在进行指导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脚手架安全措施的防护。

课题2 能够在进行砌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施工的指导。

单元七 砌体结构季节性施工

任务驱动教学当顺势而为 篇10

任务驱动教学不同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以生为本, 在不露痕迹的顺势而为中, 通过一个个任务的穿插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也是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在情境创设阶段, 主题要精彩

理想的情境创设有两个功能, 一是引起学生注意,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或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教学真正走向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其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如任务的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的赞许、同伴的关注等等。

在情境创设阶段,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 确定一个精彩的教学主题,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小学生上课, 课型要生动活泼, 素材要可爱、有童趣。在学习W i n d o w s X P中新建文件夹、文件时, 我们可设计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建造一间“房子” (将文件夹比喻成房子) , 同时“房子”里要装有许多“东西” (将学生自己写过的文章、绘画作品等比喻成房子里面的物件) 。这种比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好理解, 兴趣就会很浓厚。教师接下来可以再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给初中生上课, 要突出实用性, 课型要侧重于综合动手能力。在创设情境时不妨尽量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 让学生进入角色, 完成提出的具体任务。

在问题确定阶段, 兼顾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在情境创设之后, 我们要确定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任务作为中心内容, 同时注意分组探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E x c e l筛选数据》一课, 我们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提出问题一:让我们看看从抚顺发车可以到达哪些城市;问题二:怎样取消或关闭筛选;问题三:若始发时间为早上8点至1 2点, 看是否有到北京的车次。在布置任务时, 我们要注意委任有责任心的组长,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培养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任务的有效解决才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因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 给学生提供资源和帮助并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需要教师因地制宜, 选择和设计好探究内容和探究形式, 明确探究范围并提供适当的活动框架, 避免时间上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教师布置任务时要从多角度出发, 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描述,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任务的意图。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布置明确而有意义的任务, 优化设计, 确保实施每项任务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有目的性。任务还要紧扣大纲、教材, 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任务与任务之间应相互联系。如在学用计算机编写文稿一课, 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即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过程。其中, 字符段落格式设置、文本框的使用、表格的制作与修饰、页面设置和分栏、图片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插入都是完成这一整体任务的每一个小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些步骤既有平行交叉, 又有递进, 使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内化。

在协作学习阶段, 注重探究合作的过程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独立思考也可几个人为一组,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探究式, 多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如学过的复制和粘贴、网页中插入水平线和插入时间等功能的运用, 只要教师对其相通之处稍加指点就可以了, 将充分的上机操作时间留给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自然融入学习中。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是一节好课的外在表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的过程中, 会遇到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 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营造好学习氛围, 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学生的感官没有受到刺激, 学生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学习的情绪。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吸引学生的学习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使教与学的过程和谐融洽。

在评价和延伸阶段, 强调成果的反馈和知识的拓展

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给出评价量化问卷——这是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这是重点,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凸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要环节, 而评价的反馈同样重要。评价不要流于形式, 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 让评价得到落实。

上一篇:建筑墙体裂缝下一篇:喉神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