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八篇

2024-06-18

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写字训练

一、教师在语文课上对生字的范写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语文课上一定要重视示范引导, 从最基本的笔画顺序教起, 不能用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 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只要老师去示范, 他们就会很快地学会。为了课改, 教师开始多媒体辅助手段, 但不能使课堂形式活起来而忽略学生学习效果, 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要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一点点地掌握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规律, 为学习更多的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写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

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部分汉字的笔画比较多, 给初学者造成不小的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分析汉字特点及笔顺规则, 对于难写的字要一笔一笔地教, 如四笔写成“日”, 不能让学生用三笔或两笔去写成, 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汉字书写中就会经常写错别字。传统汉字教学方法也很有用, 教师把难写的生字写在黑板上, 再写出它的笔画顺序, 学生跟着去练习, 直到掌握为止。这样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学习中学生遇到生字时, 他就会用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字形笔画顺序就不至于写错字了。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地写字姿势包括如何握笔, 如何摆放田字格本等。良好的写字习惯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前提, 教师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为今后写一手漂亮的字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要在每堂语文课上渗透写字教学与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基本要素, 我们要在每节语文课上留给学生写字的时间, 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语文课更应该有沙沙的写字声, 使读与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写字教学 小学语文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界提出了“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多认识一些汉字,同时降低写字的难度,提高写字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识字得到了重视,写字相对有所削弱。有的教师把写字课改为自习课,有的把写字课作为惩罚学生抄写生字的一堂课。对小学生来说,写字成了应付教师的一项“苦差事”,他们对写字产生厌倦心理,常出现错字或别字。人们甚至把学生沉重的负担也归罪于写字教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应切实负起责任,将写字教育落实到位。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学习任何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某一件事不感兴趣,而强迫其去做,那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字,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写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写字,而不觉得写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受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灌输写好字的意义,告诉他们: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写一手漂亮字的人,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自己将终身受益;长时间认真写字,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养成做事认真、爱好整洁的习惯等等。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可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能重视写字,写好字。此外,还可以结合小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多给他们讲讲一些名人书法家爱好书法、勤练书法的故事,如:王羲之与《兰亭序》、颜真卿拜师学书法、柳公权轶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这些书法家的影响,从而激发写字兴趣。

2、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老师是学生最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有人说,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班的学生,在朗读、写字、说话做事等方面多多少少都会与教他的老师相像。因此,要想让学生能认真写字,写出美观的字来,老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写字,写出美观的字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这样,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才更有威信,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极易受到熏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静下心来,练习书法,写出漂亮的字来。而且这种示范作用要渗透在各个地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在认真写字。老师上课板书,各种作业的批语,都要写得规范、美观。这样,能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讲解要适当生动一些。

写字课上指导写字,要讲解字的结构、各部分笔画、位置、形态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去讲这些,时间长了,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发达,针对这个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可以采用一些打比方、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写的字、所写的笔臧感兴趣。如教“成”这个字时,对于主笔画“斜钩”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是古代的一位将军,他正骑在马上打仗,而“斜钩”就是他手里的兵器。要想打胜仗,兵器就得又长又锋利,因此,“成”中的“斜钩”要写得长一些。再如教“灿”的书写时,可以编一个顺口溜:火旁略窄捺变点,高山两竖向内收。这样生动地讲解、指导,学生比较感兴趣,印象也深刻,便于掌握字的书写要领。

4、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写字规律。

汉字不仅部件多,而且结构变化多样,即使同一个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完全一样。可如果不细加指导,学生就容易出现同一部件同一写法,致使汉字书写不够规范,不够美观。为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可以将一些含有相同部件的字放在一起指导,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发现不同。通过老师的指导、范写,学生的描摹、临写,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写正确、漂亮的字。如教“吐”这个字的书写时,可以把“吐”“吊”“杏”这三个含有口字旁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口字旁书写的不同点:“吐”的口字旁偏小,位置偏上;“杏”“吊”的口字旁要写得稍扁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口字旁在字的左边时,要写得稍小,位置偏上些:上下结构的字,口字旁要写得稍扁一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一些写字规律,写出来的字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美观。

5、坚持训练,常抓不懈。

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长期训练,不能松懈。要重视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提到教学日程中来,每天安排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字。老师也要保障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写字辅导,要做到耐心指导,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改正,这样才会起到好的效果。此外,每学期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班级书法比赛、学校书法比赛等写字评比活动,对字写得优秀的同学,发奖状予以表彰。这样,能提高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写字的重视,激励他们长期坚持写好字。探索是语文学习的生命,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新课堂理念,同时从生命成长的视角来关注我们的学生,来关注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一定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让课堂永远奏响“探究”的主旋律。指导学生写好字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地、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老师坚持认真教,学生坚持认真练,就一定会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语文教学应重视写字训练 篇3

某日看到一份《报刊文摘》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上海长宁区小学语文考试换了面孔》,读后深有感触。这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特别重视写字教学,写字在语文成绩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于是出现了一张考卷全部做对,字写得不好,学生成绩却只得“良”的现象。

写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培养学习态度、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会从中得到熏陶。为此,柳斌同志特别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写规范字的基础。”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保证落实写字教学的时间,写字课不随意改为讲读课、作业课,而且按各年级段写字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三年级开始学写钢笔写,五年级起语文作业均用钢笔书写,改变了学生到小毕业考试时仍用铅笔答卷的现象。下面是我平时在写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认识写好字的重要性。

学生开始识字,也就开始认识祖国悠久的文化史。在认字、记字、识字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到古人的造字规律。在写字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地产生“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是有智慧,富有创造性”的印象。明白写好字,就能更好地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写好字,就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

再看看当前的形势,在省教委的重视和推动下,我省各校已将“把字练好”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小学语文考试也进行了改革,试卷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写字成绩。很显然,将汉字写正确、写端正是一个中国学生应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小学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

二、养成写字的习惯性。

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写字习惯要比字写得好差与否重要得多。初开始,我并不急于教学生练习写字,而是强调端正的写字姿势,用做操一样的口令“坐-执笔-全神贯注”反复训练写字习惯。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是从四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1、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2、扫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铅笔(钢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3、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字的笔画、间架、结构。4、卷面整洁。字字正确清楚,行行排列整齐。

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等。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必能终身受益。

三、学习写字的规律性。

为了上好写字课,我以讲授写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写字技巧为主,并把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也是熟练掌握字形的特点,字的笔画结构和书写方法的过程。现行的写字课本已与语文课文中的生字紧密联系。这样,使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不但提高了识字的巩固率,而且相应提高了写字的质量。遇到难写、易错的笔画时,我在讲清要领的同时进行示范。学生写字时,教师作巡回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个别辅导,或请学生上黑板演示,通过比较,让大家注意到笔画,书写的方法。

在练字的同时,我训练学生“自评”。按规范字体评价自己书写的字,让学生明白怎样的字是达到了“美”、“漂亮”的标准。使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知道字的位置要摆好,“顶天立地”的字不美,“缩头缩脑”的字不美,结构松散、东倒西歪的字也是难看的。

在学生对汉字笔画书写、形体结构的规律初步掌握之后,我还严格要求他们持之以恒,要求他们把已学到的书法技巧运用到各种作业中去,使学生树立一种“提笔即练字”的意识。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不仅批改学生的错别字、错题,还经常找出一些书写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书写指导,让学生按规律把每个字写正确,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写字技能的形成。

四,培养写字的积极性。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尤其是在写字课的起始阶段,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指导学生练字,如果一味地讲解偏旁部首、结构造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枯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用一些典故、顺口溜、形象比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中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

书写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靠“练”,怎样让学生有练的动力,有练的需求?我在激发他们练的自觉性时,恰到好处地介绍古代书法家勤奋学习的故事,讲“笔山”、“墨湖”的传说,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勤奋出成绩”的道理。

在日常练字中,及时列举优秀作业,并把他们的本子在班上传阅,在“学习角”张贴,让大家感受到汉字笔画的形态之美,或发现书写差的学生有点滴进步,展示其取得进步的作业本,使差生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孩子的天性好胜,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看到“勤奋出成绩”的效果。

写字兴趣培养起来,就会促进写字技能的提高;写字技能提高了,写字兴趣也就更浓厚了。对于那些在书写方面有特别爱好的学生,我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写字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审美情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我班的几名学生,长期坚持认真练习写字,字写好了,成绩也上去了,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实践证明,重视写字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意象教学 篇4

意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从作家学的角度看,它凝聚了一个作家独特的心理情感积淀。从捕捉意象、阐释意象出发,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解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此举往往能事半功倍。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梳理、归纳、解读,即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象教学,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传承民族文化。而近几年倡导的新课程理论,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大增加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课文,这些课文中往往潜藏着很多意象,这也为意象教学提供了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意象教学,就是要在课文中将一些重要的意象找出来,同时进行纵向的意象关联。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应把“月”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来讲解。同时,对“月”的意象进行关联。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举杯邀明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月的意象,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将它们梳理出来,无疑会为苏轼的“月”提供丰厚的解读背景,使学生在了解了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以月之阴晴圆缺之自然规律喻人之悲欢离合之无常的同时,知道了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学里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它有着一些独特的但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内涵,如思乡,如离情。又比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零·寒蝉凄切》时,“离别”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阐释时就应尽量将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等关于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罗列在一起参照解读。

文学中的意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而且凝聚着作家本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前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管窥见豹,后者可以让学生深受文学情趣的感染。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认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意象,就可以充当这条清泉。由于它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传达的是审美的愉悦。也正是因为意象教学可以让学生处于审美的愉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才更能行之有效。

意象教学要求对意象进行关联,这本质上也是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反刍式教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关联,学生的思维将不再局限于当前解读的这单个意象,而是由此引伸出许多的相关联的意象。通过关联,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意象会被再次唤醒,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课文及其知识点无疑也会在意象被唤醒的过程中再次在记忆中温习一遍。

素质教育讲了很多年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好几年了,但语文教育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框框中深陷于知识性教育的泥潭,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承续。中学语文教学中,意象教学应该尽早地得到重视。诚然,意象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高中、初中以及小学的语文教材比较熟悉。但社会已经在呼唤学者型老师的出现,这实为大势所趋。

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 篇5

洪雅县晓兰中学 车建海

当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参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等问题,是所有语文教师最为头痛地事情,它不但影响到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拦路虎,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语文学习成绩就好,反之,语文学习成绩就差。因此,课外阅读的组织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起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也决定了他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

1、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精美文章的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在学生被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可借此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名人传》,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名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名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班上建立多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开展组间和全班读书交流活动。初一的新生可布置阅读他们喜欢而且熟悉的《西游记》、对已经学了大量中国历史的初二学生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所谓精读,那就是字斟句酌,反复体味;所谓略读,就是简单粗略,知其大概,了解基本内容;而浏览则是采取一目十行的方式,大致地粗看,只在于整体印象。这些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独立分开使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美文,写感悟。对于一篇优秀文章或名著片段,首先是初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解决含字词在内的基本问题。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或摘抄整理出来以待解决。然后互读。可将这篇优美文章推荐给同学读,互相合作,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养成研究性阅读的习惯。最后是精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读书笔记。

雨果曾说:“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略读一个音节都将发射火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三、将课外阅读和习作训练紧密联系起来

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交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得将课外阅读和习作训练联系起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同学,其作文的思维的主要意向却仅仅限于字词追索回忆,其中不完整、不准确的概念出现较多。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这样的活动:从初一下期开始,周记的内容从单一的记叙变为读书心得体会,然后在全班分组交流,再选出精彩的读后感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增多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了,习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嗜好,加强指导,授以方法,付诸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使学生终身收益。

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坚持,成功的大门也不会开启。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尤其是在今天学校只重视数、理、化、英语,不重视语文的情况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就更少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时间,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了写作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篇6

一是認识上的偏差。认为朗读与识字教学是相互联系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初中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应付各类考试,这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朗读教学没有必要。

二是不少教师用家乡“普通话”读课文。这部分老师虽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自己也努力用家乡“普通话”去读,但由于语音素质差,吐字音节不准,声调混乱,读出的课文“不伦不类”,时间一长,也就不往这方面努力了,甚至认为用家乡话教学反而更亲切。

三是教师无激情。不少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也不错,但读课文时通篇以叙述口气,语句中重音、轻音、气音、拖气音无明显区别,音量、音调、音速也不因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随时变换。很多教师读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毫无语感,每字所占时值均等。语调无抑扬升降,语感无喜、怒、哀、乐,语势无慷慨激昂、抑扬低沉之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读法有别者更是甚少,这些教师的范读无所谓“范”,无效仿价值。

四是将“朗读”和“读”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放开嗓门用普通话读皆为“朗读”。不少学生的“念读”令人忧虑:一是用土话唱读,好像文中每句话都是这调儿所填的词,听之,像是在哀叹,令人辛酸。有的教师对其唱读听之任之,不予纠正。二是快读,其话像是“连珠炮”,毫无顿挫感,听者不知所云。三是吐字不清,添字、落字、重复语句严重。四是语气无力,平淡无味。

凡此种种原因,使农村语文教学出现了偏差,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应重视“朗读”。

首先,朗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课文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情操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充满感情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受到感染和陶冶。

如《海燕》结尾处有两句,一句是“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朗读时高声读出“暴风雨”,且是连续的“大声疾呼”,这样就把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表现了出来。另一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朗读时“暴风雨”、“猛烈”应重读,语调要高昂,这样可读出无产阶级对反动势力无比愤怒和渴望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思想感情,富于号召力和战斗力。成功的朗读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量,唤起师生感情的共鸣,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朗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经常注意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

《孔乙己》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间里……”中的“踱”,写出了长衫主顾的悠闲自得、养尊处优的生活状况。“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分文不少又有几分炫耀的心理。这些字重读,可使同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经过辨别、体味,从而加深理解它们的意义和表达上的作用,会增加材料的储备,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再次,朗读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有效措施之一。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语言政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能说普通话”是课程总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对推广普通话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清楚而正确地示范朗读,不但能加深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大力推广普通话,起到言传“声”教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样抓好语文朗读教学呢?

正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抓好朗读的关键。

朗读,它不是纯技术性的。朗读者即使有了优美的语言、悦耳的声音,但不一定就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很多朗诵比赛中,有的选手把稿子背熟了,声音也还动听,手势也不少,但是朗读以后,别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虚假的热情和捏造的腔调只会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丝毫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对作品理解不深,有的还会歪曲了原作的思想内容。

对于那些内容离我们相去很远的作品,更不可在不懂的情况下就贸然去朗读,如“阿房宫”中的“阿房”(ē páng),不能读成(ā fáng),“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xiàn)不能读成“jiàn”等。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进行“玩味”,就是抓住那些情感浓郁、含蓄深沉的妙词佳句,引导学生潜心体会,细细咀嚼,反复吟诵,慢慢品味。从中品尝作品无穷无尽的美——文辞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色彩美。其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寂静的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名篇佳作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到作品融于情境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情感陶冶。

同为文章,体裁有别,文中所描写的语言环境不同,朗读技巧也不相同,要做到:一是教者用言简意赅的语句引读,先将学生引入文中描写的意境中;二是要注意语言的气势,指导学生掌握陈述、疑问、感叹、惊喜、激愤等不同语气的读法;三是注意吐字的轻重缓急,音量大小适度。

朗读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把作品朗读得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朗读者就要首先“进入作品”,受到极大的感染,然后再把自己的感受,体验传达给学生。

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 篇7

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善于质疑,不愿意质疑,甚至根本就没有疑惑。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为了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成了追求标准化答案的教学,答案的标准化唯一性,扼杀了学生质疑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习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迷信“权威”,迷信教师,丧失质疑能力。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关键。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1.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疑问,就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获取新的知识。学习中通过质疑问难,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产生独到的感悟体会,并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自觉去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大胆的质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的经验,大胆地进行质疑,从而提出新的看法。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3.培养质疑能力,符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成功的教育它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学生的长期学习和长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转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质疑释疑的过程。“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研究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思考探讨中,就会敢想敢问。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疑虑依赖心理,依据阅读文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情境。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应该是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首先要具有质疑的精神,能大胆地对传统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并把这种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能起到榜样作用。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提问,做到:(1)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讥笑,应该肯定其大胆的质疑精神。(2)学生提问时表达上缺少条理性,应该帮助学生疏理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来提问。(3)一些古怪复杂的问题,教师即使回答不了,也要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总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应该接纳,并且鼓励一起进行探索。教师对待学生质疑提问的正确态度,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方法。

1.从阅读过程角度质疑

(1)读前质疑

读前质疑指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时,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自己给文章罗列出一个题纲,然后再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互相对照,比同辩异。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以下均同),由题目展开推测: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如何去拿来?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观点?阅读前的质疑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一篇命题作文的构思过程。通过这样的质疑训练,在阅读时学生会更留心作者的行文构思,而且会与自己的构思进行不断地比较,取长补短,对课文的写作特点的理解会更深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读中质疑

①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质疑

阅读文章通常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然后将各个部分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不理解,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课文重点词语句子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思路: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要质疑: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要质疑。比如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准确去理解“有”、“无”的内涵,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对重点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二要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望文生义。

②对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质疑

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一些表现手法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就可以展开质疑。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文章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出现了四次: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捐门槛后被剥夺祭祀时,沦为乞丐。描写眼睛,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描写衣着,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描写脸色,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描写空碗,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总起来看,这四次肖像描写先后写出了祥林嫂的变化过程,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是多余的,作者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该否定的却持赞赏的态度,这些不合常规的写法往往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可以就此展开质疑。比如杜甫晚年之作《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又是夜里,作者的孤独伤感可想而知。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而且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这与诗的哀伤主题显得格格不入。细细推敲,正是诗人这种以“乐景”来衬“哀情”的手法,使“天地的广阔”与“诗人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示出诗人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现象。找出文章的矛盾之处,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显得清新明朗美丽。作者这样来描写环境的用意是什么?诗意的环境描写会不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个大矛盾去解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对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

语文应重视写字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能力;培养

想象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人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在人们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体验和认识生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写作中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断丰富知识,积累表象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并教会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积累生活知识,是培养和发展想象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想象过程所依据的主要是事物表象的运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越多、越鲜明,将这些表象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可能性就越大。著名文学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经指出,培养想象力“首先是深入地体验和观察生活实际。离开这,再没有可靠的办法。”世界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过:“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叫作观察,后一只眼称为想象”。由此可见观察生活与培养想象力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想象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知识积累的多少。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知识的积累,你怎么能借助铅印的文字,在眼前浮现芦沟桥上所雕石狮的各种神态?又怎能通过教科书去领略泰山奇松的万般风情?在文学作品中,想象确实可以产生种种神奇的效果,可它本身并不玄虚。丰厚的生活知识是想象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一现实基础,去谈什么提高想象力,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是一种永不可及的空想。

二、结合范例,认真学习,深人体会,增强感性认识

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中,都蕴藏着极佳的、极为丰富的想象教学资源。而且几乎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例如北宋词人苏东坡笔下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天上宫阙”,现代诗人郭沫若笔下自由幸福的“天上的街市”,毛泽东同志笔下的“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至于散文、小说、戏剧中的想象,就更不胜枚举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借助想象,作者可以更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所刻画的形象中去。法国作家福楼拜在谈到创作小说《包法利夫人》时说:“想象的人物迷我,追我——我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一嘴的砒霜气味,就像自己中了毒一样。”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写《牡丹亭》第二十五出“忆女”一场时,过分投入,竟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忍不住一人躲在柴房里失声痛哭……作家创作离不开想象,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同样离不开想象。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不能想象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以及作者所倾注的感情,那就根本无法全面准确地去领会作品的内涵,甚至会产生误解和曲解,欣赏和鉴赏就无从谈起了。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具体、鲜活的材料,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什么叫想象,进而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深入地体味想象所起的作用。总之,利用教材中的范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想象力的必要前提。

三、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习者的任何知识,只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有联系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老山界》一课“半夜梦醒”一节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和提问:你有没有过独自一人在一个很寂静的环境中独处的经历?当时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是怎样想的?这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独特感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文中想象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训练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它还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想象并不是虚无飘缈的东西,正如老山界上看星星一样——“它离我们是那样地近呀”,它与我们的生活、知识、感情之间,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仅仅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和培养想象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表象素材进行大胆的加工、创造,在写作训练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写作训练,创设情境,出一些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作文题,如《二十年后回母校》、《我想有这样的双休日》、《假如我做父(母)亲》等等,既可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又让他们有话可写。康德在其所著《判断力批判》中指出:“想象力并非被联想律约束而只能照样复制的,它能够创造和自己活动,首创出各种可能的感象,赋予随心所欲的模样”。作为教师,应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合情合理的大胆想象,万不可以一己的推理力、判断力来作为衡量学生想象力优劣的标准。

上一篇:跨国生产外包下一篇:低年级语文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