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四篇

2024-09-12

古代商业 篇1

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

原始社会初期, 生产力极为低下, 人们食不果腹, 没有剩余物品可供交换, 商业思想无法产生。到了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剩余产品的出现, 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 商业思想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商业思想处于萌芽阶段, 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商业活动的文献是《尚书》。记载了舜“贩于顿丘, 就时负夏”, 这说明舜在当时已进行买贱卖贵的商业活动了。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另据《管子》记载“禹以历山之金铸”, 说明禹已拥有大量私有财产, 开始使用货币进行商品交换了。商王朝设有“工官”管理手工业者及其生产, 有一定的编制。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工商食官”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 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春秋时期, 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工商食官”的束缚逐渐放松, 独立的工商业者相继出现, 各国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采取通商惠国的政策。许多大商人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掌军政大权。齐桓公任用商人管仲、鲍叔牙为相, 晋文公采取“通商重农”的政策, 郑国的著名政治家子产也是大商人出身。春秋重视商业的原因除满足消费需求外, 也是积累财富的需要。到了战国时期, 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有否定商业, 限制商业, 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道家主张复古倒退, 其社会理想则是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商业持完全否定态度。法家虽然承认商业的流通作用, 但从“以农固国”的立场出发, 则更多地强调商业对自然经济的破坏作用, 要求限制商业。商鞅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法家代表之一。他主张对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征以重税, 不许商人经营粮食贸易, 并加重关市之税, 使商人觉得无利可图, 造成一种农逸商劳的局面。商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儒家对商业发展持肯定态度。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 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 而是许多场合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如果否定商品交换, 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 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但战国后期, 重农抑商”的理论趋于完备,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继续发展。

二、秦汉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采取了有利与商品流通的措施。统一币制, 克服货币流通混乱的现象, 废除关卡, 统一税收, 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但仍以农为本, 以商业为辅。汉代建国之初, 社会经济萧条, 汉书载“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概藏”。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国家实行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政策。汉初“文景之治”的繁荣与辉煌, 根源就是民间自由经济的迅速恢复。尽管汉高祖曾经实行过故意贬抑商人的政策, 但实际维持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武帝时代, 政策发生的转变:一方面对商人实行政治歧视;另一方面对商人征以重税, 限制经营规模。建立了盐铁专卖制度, 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司马迁的商业思想并未受到时代的限制, 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了大量的商人, 通过对他们形象的正面描写和颂扬, 将他们的商业行为同社会、个人联系在一起, 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 大量南迁, 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商业交流相对频繁, 这一时期的商业思想主要有官营商业思想, 互市和军市思想, 商税思想, 追逐商利思想。官营商业思想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出发点, 实行国家盐铁专卖。由于南北军事割据, 极大的阻碍了产品的流通, 但互市和军市弥补了民间商业的不足需求。追逐商利思想在当时社会占据重要地位, 不论是农民还是官吏, 均喜经商牟利, 拥有政治和军事特权的官僚经商获利丰厚。商税思想是指国家对商业经营活动征收更多的税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税沉重。

三、隋唐时期

隋、唐的统一,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商品流通, 国内商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隋和唐代前期, 思想理论界虽仍称农业为本, 商业为末, 但一味主张打击和限制商业的言论逐渐弱化。唐朝中期后, 政府改变了唐初严禁商人入仕的贱商思想, 允许商人在缴纳一定的钱财后, 可以“受官勋邑号”。《资治通鉴》记载, 大和、会昌年间, 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对“大贾皆假以牙职, 使通好诸道, 因为贩易”。但贱商的观念并没有彻底的改变, 这一点不但见诸于正史, 也反映在唐人涉商类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商人致富后, 其理想归宿是:一是购买土地, 即“经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二是捐资 (或培养子弟读书) , 然后仕进, 荣宗耀祖。但总的看, 政府对商业虽有限制, 但较为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对商业经营持鼓励态度, 税收优惠, 还把原来由官府经营的邸店、车坊等赢利行业也租让给商人去经营。隋唐包容鼓励的商业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四、宋元朝时期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城乡交流频繁, 大商人的势力的强大, 商人阶层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一些思想家逐渐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并出现了为商人辩护, 替富人说话的思想家和政治人物, 甚至出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进行直接的批判的言论。如思想家李靓反对当时的盐铁专卖政策, 主张由私商经营, 主张自由通商。但其目的是为封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苏轼激烈反对王安石主张“摧抑兼并”侵犯大商人的利益的作法。他认为对他们应“稍加宽恕, 使行休息。”否则, “非民之利也”。苏轼还提出农末皆利的思想。叶适不仅主张从经济上重视商业, 而且主张在政治上使工商业者得到参加政权的机会, 有才能的工商业者也应该被甄拨为统治阶级的成员。这又把农末皆利大大推进了一步。宋代取消了商业夜间不能经营的禁令, 商人经营自由度增加, 宋政府扶持商人组织, 利用行业组织对商人进行管理。国家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注重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元朝格外重视对外贸易, 据《续文献通考》记载, 元世祖每岁招集舶商到海外诸国贸易, “诚能来朝, 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 各从所欲”, 反映了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对外开放政策密切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 社会经济继续稳步发展。

五、明清朝时期

明代和清代 (鸦片战争前) , 我国的商业发展有了重大转变。一方面, 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的扩大, 江南的纺织业出现了雇主雇工, 雇佣关系的出现,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商业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商业思想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重本抑末论比较浓重, 后期出现了工商并重的思想。这种工商并重的思想与生产关系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海瑞认为:“今之民者五, 曰士、农、工、商、军。士以明道, 军以卫国, 农以生五谷, 工以利器用, 商贾通焉而资于天下。”张居正提出了农商并重, 两者互相依存的看法。清政权建立之前, 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与明末思想界“工商皆本”的思想相反, 清前期统治阶级都采取了抑制工商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抑制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的思想;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扶植特权商人, 抑制商业自由竞争思想;限制对外贸易思想。如清政府严格禁止商业资本投向工匠集聚的矿冶业。商人把资金用于买田出租, 原先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抑制, 已经衰败的自然经济得以继续延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阶段, 而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桎梏。

摘要:通常认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和基本价值理念。事实上, 从商业的自由发展到对商业管制和限制、从“重农抑商”到“农商并重”、从“农本商末”到“农商皆本”的商业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表现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商业思想,商业政策,演变

参考文献

[1]廖云前.《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思想[J].安徽文学, 2009 (7) .

[2]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 (3) .

[3]黄金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商业价值理念[J].商业研究, 2005 (9) .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5]国语.晋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古代商业秘密趣闻 篇2

但皇帝们给人的这种印象实际上是很大的误解。不信,要是你跟他说,您能赏赐俺点蚕种吗,或者说,您能让俺带走两个造纸匠吗,不信你就试试,估计不掉脑袋也得挨顿板子。皇帝们非常清楚自己国家对外贸易的优势是什么,而保守这些商业秘密就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之一。

在丝绸的秘密泄露之前,中国镇守阳关和玉门关的将士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盘查出关行人,甚至脱光了衣服搜查,谁要是被发现携带蚕种、桑种,估计脑袋一定不保。由于这个缘故,中国保守丝绸生产的秘密长达数世纪之久。罗马帝国那边最博学的人,也煞有介事地说丝绸是树上生长的。这是典型的以讹传讹,是从波斯人那里听来的,而波斯人实际上也是一头雾水。

中国丧失养蚕的秘密,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西域有个于阗国,出产玉石的地方,但总是开采,资源就快枯竭了。他们的国王很着急,心想必须开辟新的财源,于是想出一个计谋,向中原朝廷求婚,给陛下当女婿如何啊?陛下这边当然很高兴,扩展势力的好机会嘛,就选了个公主准备送过去。这时求婚的使者悄悄对公主说,你要是将来想过好日子,就带点蚕种和桑种吧。公主想想也是,便悄悄置办了这些东西,又找了两三个养蚕高手,打扮成随行宫女的样子,一行人迤逦向着阳关进发。守关将士接着,例行检查。公主喝道,奴才大胆,也不看看本小姐是什么身份。那将士说,这是国法,您什么身份也得查。于是便查,什么也没查着,奴才恭送鸾驾。公主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晚上休息的时候,散开云鬓雾髻,小心翼翼这才把蚕种从头发里取出来。原来公主也晓得终不免一搜,干脆藏头发里,看你们敢在姑奶奶头上动土。就这样,丝绸生产的秘密终于泄漏了。

好在我中华物产丰富,并不在丝绸一棵树上吊死,咱不是还有纸吗,谁说买纸不能赚大钱?当然这又是顶级商业秘密。中国人保守商业秘密那是一绝,纸又秘密了好几个世纪,直到唐朝那位高丽将军高仙芝在西域打了败仗,同时也使得中国纸的秘密不保。一些造纸工匠被押往巴格达,从此穆斯林也开始造纸了,没过多久又传到西方世界。这种泄密当然是好事,因为它大大便利了知识的传播。只不过,中国人又得保守新的商业秘密了,这回是茶叶。

古代也打贸易战。中国周边游牧民族的撒手锏是马,中原朝廷这边的优势是茶叶。事实上,的确也是中原离不开马,而游牧民族也离不开茶叶,因此贸易战虽时有发生,但茶马互市一直是宋朝以后边贸的大宗。牧区没法种茶,因此也无所谓保守商业秘密,但后来茶叶居然漂洋过海成为与西方国家贸易的拳头产品,在18世纪某个法国家庭收藏的一套中国水彩画上,画出了“制造”茶叶的全套工序:茶叶生长在悬崖峭壁上,人们训练猴子攀登采摘;在另一个隐蔽的地方宰杀野马,提取野马的体液,然后用这种体液冲茶,才能茶香四溢。这个谎言编得也可谓煞费苦心,而且颇具想象力。

总之,为了垄断贸易,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保守商业秘密的,尽管最终都不免泄漏出去。其实,保守商业秘密全世界古今皆然。罗马人在丝绸贸易上吃了大亏,丝绸一度跟金子一个价钱,但他们也有绝活,那就是生产彩色琉璃,并且严格保密制作工艺。但就在蚕种西传的同时代,罗马彩色琉璃的工艺也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人想了什么办法,已经不得而知。东罗马的拜占廷人最后窃取丝绸的秘密也相当传奇,那是两个人把蚕种藏在竹筒里,万里迢迢从东方带过去的。

有些东西谈不上秘密,因此张骞自己就把苜蓿和葡萄的种子带回来了。苜蓿是最好的饲料,马儿不吃这东西跑不快。但大宛的血汗马就秘密得多了,汉武帝买马不成,就派大军去抢,前后抢了三次,最后抢回国一千多匹。■

古代商业的故事 篇3

为了不让越王勾践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来到齐国边缘的海边,这里山清水秀,海边人烟稀少,却有无边的荒地和取之不尽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带着全家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致产无数,成为当地一名巨富,当时的范蠡有多少钱财,无人知晓,只知道全部齐国国库的资产,也没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敌国的范蠡,终于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他来到范蠡居住的地方,亲眼见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条的事业,深深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赖地请范蠡出山,帮他治理齐国。

人在屋檐下的范蠡,无法推脱,只好出任齐国的相国,短短几年,把个贫穷落后的齐国治理成中原地区强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适时而退,挂印封金,散去几乎所有的家产,悄悄地举家迁居,离开了强盛的齐国。

古代商业 篇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

学校名称:邛崃市第二中学校 授课教师:陈树容

教材分析: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商业活动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通过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年龄层次为15—17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该年龄层次已基本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自发走向自觉。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这部分知识,学生因在初中阶段基本未涉及过而感到陌生。因此,本课学习需要教师展现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学案,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课时: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活动史实和“市”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债、贷、财三个字)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偏旁部首都有贝字,且都与钱有关 教师:为什么与钱有关的字,含有“贝”呢? 学生:因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

教师:对,这就涉及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把昨天发给大家的预习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检查学案)不错,基本上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你们手中的表格。首先,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商朝时,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就是“贝”。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人,大家认识吗? 学生:(产生兴趣,纷纷猜测)

教师:范蠡弃官从商,被称为商圣、民间的财神爷。吕不韦通过经商赚钱之后,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秦国的丞相。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方面就着手于统一货币,铸造“半两钱”。这个政策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交易。

教师: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好,到了汉代商运变得很活跃,注意这个时候,我们走出了国门,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最主要、最发达的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大家可以看到,一直通到了西亚乃至欧洲。交易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学生:丝绸、土特产。

教师:当时,欧洲那边最强盛的是哪个国家,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贵族们都以能够穿着来自汉朝的丝织品为荣。这是汉代,接着来到唐朝,水路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教材上介绍了一条商船“俞大娘航船”,规模非常宏大。除了商运发达以外,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什么是柜坊?

师生互动: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代客商保管财物,然后可以凭票物支取款项,这是今天银行的雏形。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邛崃的一个商人,邛崃产什么啊?最著名的是酒。好,邛崃的酒在外面卖得很好,于是你就拖着几大车的酒去京城(长安城)贩卖,到了以后,你得联系买家啊,可拖着这么多东西行动不便,怎么办呢?可以把东西寄在哪儿?对,柜坊,你可以给它交点钱,让它替你保管,等找到买家,再从这一托,买卖就做成了。接着,又出现一个新东西,飞钱,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钱,类似今天的汇票。比如,你要到远处,长安城嘛,进货,可是你身上得拿着大把大把的钱,路上不安全,怎么办呢?就有些商贸活动往来很频繁的城市之间,会开设这样一个飞钱业务,比如说,我是长安的一个大老板,我到邛崃设一个点,向有需求的客商,就是你,提供一张票据,你就把钱存到我这来,然后你拿着这个票据,就可以到长安领取在邛崃存下的本金,拿去做生意。所以,无论是柜坊还是飞钱,它们都是商业经济活跃的一个结果。接着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海外商运迅速发展。不仅如此,在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对,交子。在什么地方,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交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产物(一个标志)。

师生互动,共同读图:再来看这幅图,沿海有一些虚线代表着路线,你看,沿着南海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然后再来到波斯湾,甚至往非洲的方向,这是什么图,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图。刚才,我们提到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来到唐宋时期,这条路就变得非常发达了。上节课我们讲手工业时,提到唐宋年间制瓷业非常繁荣,我们的瓷器就是通过这条路卖到海外去的,所以,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到了元朝,我们在今天的福建省,这有一个沿海城市,叫泉州,它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量来自内地的瓷器都是通过泉州这个港口,沿着这条海上丝路卖到海外去的。师生互动: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比如这个,自贡的西秦会馆。自贡很有名的一个物产,大家知道吗,对,井盐,所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自贡买盐,来的人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会馆这样的一个东西。西秦指的就是陕西,意思就是,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这儿修建了一个供本地(就是陕西)来这(自贡)贩盐的商人休息、交际的场所。看到教材17页,勾下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不仅自贡有会馆,全国很多大都市都有。接着是同一地域商人结成的商帮,最著名就是晋商和徽商,比如晋商代表乔致庸,徽商代表胡雪岩,零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叫《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有官员身份的商人。大家知道,晋商、徽商这些古代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吗?就是做生意讲求信义,诚信经商,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学习。教师:实战演练一下,选什么?

二、古代“市”的发展

教师:好,这就是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总的情况。其中,我们有提到商业包含的一些要素,比如商人、货币、交通,那么商业还与什么相关? 学生:市场„„

教师:也就是交易需要有一个场所,中国古代商业的交易场所“市”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

师生互动:什么是“市”呢?看这句话,在都市的某一部分指定的商业区域,我问大家,在哪里?都市、城市,不是农村。谁指定,说明什么?政府指定,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制、干预,所以注意了古代的“市”不是我们今天的城市,它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产物。好像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来看汉代的的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就好理解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两块区域,被称为东市、西市,就是政府所划定的交易区域、商业区,其他地方能不能交易?不仅不能交易,而且有高墙隔开。在东西两市里边,政府还设置了官员,专门管理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所以,汉代市的特点就是“市坊分离、设置官员管理交易地点和时间”,市就是商品交易区,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被高墙隔开了的。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教材18至19页,想想从南北朝到宋朝“市”.有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南北朝出现了什么?圈下来。草市,什么是草市,民间集市,还有呢?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在不在城里面,不在,是离城镇比较远的郊外、农村,因为附近居民有交换的需求,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易的场所,草市,政府有没有对草市进行管理?设了一个“草市尉”的职官。接着,往下看唐朝,有什么变化?对,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那么,宋朝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这两幅图,分别是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再结合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同:唐代城市布局规范,像什么,像围棋局、菜畦;市坊分开,商业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在划定的那块区域交易),此外还要受到时间限制(看材料,体现的就是日中为市、日落而退,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后商铺就必须关门)。而宋代的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就是你想去哪儿卖就去哪儿卖,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看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注意,唐朝夜市虽然比较繁荣,但由于才出现,再加上有时间限制,不像宋朝这样通宵达旦)

教师:从南北朝到明清“市”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十分繁盛的街市景象,你看,街上各种挑夫贩卒,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来穿梭买卖,反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请看这段文字,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找找哪些情形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再看一道题。学生回答,预计效果较好

过渡: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这段话说明什么?徽州人住进来来干什么,成立店铺,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嘛,然后小乡村变为市镇。说明商业会带动城市的产生,并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教师:注意了,商业都会指的是那些商业性的大城市,不是小城市。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手中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填填这个表格(师生互动)。这里,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州和益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一句说法是“扬一益二”。

教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多是由于政治或者军事需要,就是你打仗,需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城墙、堡垒之类的,来的人多了,不断发展,就变成了城市。现在这些商业都会呢,主要是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在不断增强,对不对。教师:这些商业都市都分布在哪儿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这幅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的一个分布,右边这幅图是汉代商业城镇的分布图,来,看这两幅,告诉我,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商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在什么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很集中,对不对。还有呢?都在大江大河沿岸,意味着什么?水运交通比较便利,还有呢,这两图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地图啊,不是,是其中大部分,从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东部沿海,从南北方向来看呢?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大江大河沿线。再来看明朝主要商业城市的分布图,这是清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市镇的分布,看,明清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还是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有呢?与前面的两幅地图比较,比较分散,怎么理解这个分散呢?就是它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了。还有呢?我们特别从清朝的这幅图来看,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看这一圈,东部沿海,这是什么河,长江,所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这就是古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记下来。商业中心先秦到汉朝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以后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1.从城市功能来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市”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布局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总共四点,分别是1.商业活动2.市(商业的场所)3.商业都会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设计反思:

上一篇:评估因子论文下一篇:商业成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