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八篇

2024-08-25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1

1 安全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 可出现自杀、冲动伤人、毁物等破坏性行为, 其他如住院场所的改变、住院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处事不冷静等也可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护理工作都应围绕“安全”来开展。

1.1 掌握病情, 有针对性地防范

护士要熟练掌握患者病情, 了解其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精神症状等, 对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出走企图或行为的患者随时注意其动态, 有条件时安排在抢救室并派专职陪护员24 h看护,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关心、同情、理解患者, 态度和蔼, 不训斥、不排斥患者, 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 并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 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常规

护士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 尤其是核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严守各项操作规程, 并针对专科特点注重服药护理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及病情观察等, 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加强巡查严防意外

护士应每10 min~15 min巡视病房1次, 包括卫生间、活动室等。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及保证治疗的效果, 常采用保护性强制约束措施, 从而制止其冲动不良行为, 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2]。对约束患者要重点观察, 午睡、夜间、凌晨、用餐前后、交接班等时段或节假日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更不能忽视巡视, 尤其对新入院、危重患者、约束或戴警戒具患者及正在输液治疗的患者要重点巡查, 防止意外的发生。

1.5 保证环境安全

1.5.1 病房设施要安全, 门、窗、床等有损坏的及时修理。

1.5.2 设立出入监物品登记本, 进入病区的所有医疗用品用后及时回收。

1.5.3 病区、办公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场所要随手关门上锁。

1.5.4 对新入院、会见 (探视) 结束和外出活动、检查返回病房要严格搜身, 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区, 并不定期进行清监。

2 日常生活护理

2.1

精神病患者多有生活懒散, 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 因此护士应鼓励和协助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包括洗脸、漱口、洗头、洗澡、剪指甲或用餐等。

2.2 护士每天观察患者的排泄情况 (大、小便) 。

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出现便秘、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所以平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多活动, 以预防便秘;对于出现尿潴留者及时给予导尿。

2.3

根据精神科康复理论, 在满足患者自理需求的同时, 注重培养并发挥其自理能力, 这样不但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质量, 而且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

3 饮食护理

3.1 精神病患者易出现拒食、抢食、暴饮暴食、或噎食等, 因此宜采用集体用餐方式, 固定餐桌, 固定位置, 用餐过程中严防随意走动。

3.2 对于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拒食、藏食者, 安排在重点照顾桌, 由专人照顾。

3.3 对无法自行进食的患者按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

4 睡眠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兴奋、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 常导致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易醒、嗜睡、昼夜颠倒) , 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 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是夜间观察及护理的重点。

4.1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无噪声。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开、关门轻。兴奋躁动者安排在隔离室,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4.2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让患者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及意义,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作息, 午间休息1 h~2 h为宜, 适当安排工娱疗活动。睡前避免参加刺激性活动和大量进食引起兴奋的物品、药品, 保证患者情绪稳定。指导患者取健康的睡眠姿势如:仰卧位和侧位, 不蒙头盖面, 不俯卧睡眠, 以防引发意外。

4.3 入睡困难患者的护理

对于受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入睡困难的患者, 需做好心理护理, 教会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卧床闭目养神, 不允许在病房内来回走动或找人聊天;对于受精神症状影响而无法入睡者, 报告医生按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对于伪睡者, 要重点观察, 加强巡视, 防止意外发生。

5 服药的护理管理

能否做好精神病患者服药的护理, 是康复治疗中一个关键问题, 也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服药时必须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到口, 服完检查, 以防患者藏药、拒药, 确保服药安全。

5.1 急性发作期患者多数无自知力, 否认有病, 拒绝服药。

对此类患者护士应耐心劝说, 语气委婉, 避免使用过激性语言。劝说无效者, 可把无味的药物搅拌在饭菜或饮料、牛奶中。但必须注意的是, 这一方法不适用于被害妄想的患者, 因为这样做一旦被患者发现, 则会使其更加怀疑有人在饭菜里放毒而不肯进食。

5.2

劝说无效者, 则报告医生诊治, 把药物改为肌注或静脉点滴, 待急性症状控制后, 再与患者进行沟通, 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一般都配合服药。

5.3

恢复期患者的的服药护理, 嘱其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不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 劳逸结合;定期到门诊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6 讨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仅关注躯体的健康, 也更加重视精神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护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对临床护理管理的理念、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是依靠各项细节的实施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 我们通过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 制订风险管理预防策略, 指导临床避免和化解精神科护理风险, 确保护理安全, 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同时, 注重尊重精神病患者的尊严, 加强其自护能力的培养, 促进患者康复, 尽可能恢复其社会功能, 为其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荷芬.细节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23) :3645-3646.

[2]邢善勇, 孙素珍, 李栓荣.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7) :52-54.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2

1 建立病区一级质量控制小组, 明确职责

通过自愿报名, 述职竞聘的方式选拔责任心强、有能力、专科知识全面、病人满意度高的高年资护士安排担任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组长, 骨干护士作为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在病区护士长的领导下, 根据精神科病房特点制定相应的职责, 并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培训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 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控制查检表, 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进行持续改进, 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 病区质量控制的方法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 将日常检查与每周重点检查相结合, 按各班次护理工作流程, 对护士的每项护理工作的环节质量进行检查、督导、自查、自控, 把护理缺陷控制在萌芽状态, 对高危环节、高危时间段、高危人群、实施重点监控。如精神病人的安全管理、服药管理等, 并及时、准确地记录存在的问题和责任人, 督促当事人及时整改并签名, 对查出的问题以指导、教育为主, 除重大差错外不与个人绩效挂钩, 以鼓励质量控制人员真实大胆记录查出的问题, 保证了质量控制结果的真实性。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是衡量护理工作的准则, 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南。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按照质量评价标准从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病房管理、药品管理、消毒隔离、各项操作规范、核心制度、护士行为规范、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

质量控制组长将查检表中记录的问题根据质量目标的要求, 每月分类小结, 找出突出问题, 组织全科护士召开质量分析会议, 有针对性地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并作为下个月的检查重点。对问题比较突出的个人及时沟通培训。护士长将每项质量控制的记录单集中整理、分析, 为及时进行工作流程修改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体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

3 一级质量控制的效果对比 (见表1)

%

4 小结

质量控制仅依靠护理部质量控制组的季度检查或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检查, 远远不能满足每日质量控制、实时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的要求。一级护理质量控制为护理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沿阵地, 强调的是科室各级护理人员、质量控制护士、护理小组长、护士长共同参与, 既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同时又能以管理者的身份自觉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有助于病区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1]。质量控制组长在做好常规护理工作的同时, 一方面承担督促、指导、带教、把关的质量控制角色, 充分发挥护理骨干在专科护理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对其他低年资护士分管的病人承担具体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等质量控制责任, 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 既实现了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 又完善了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2]。

一级质量控制调动了每位护士的积极性, 把护理工作每一个细小的质量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 挖掘其潜力, 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使大家在护理实践中感受到了充实和满足, 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病人在接受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减少各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确保了护理安全, 达到护理质量保证, 使病人真正从护理管理中受益[3]。

摘要:[目的]探讨一级质量控制在开放式精神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对病区一级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实现了科室护理管理的质控网络, 发现病区一级护理质控制在护理质量管理控体系中的作用效果显著。[结论]科室一级质控小组的成立强化了科室护理人员的质量监控意识, 各项护理制度和护理措施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关键词:一级质量控制,病房管理,精神科

参考文献

[1]王俭, 张丽, 王喜华.病区一级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3) :1698-1700.

[2]卞正霞.创新护理一级质控体系落实环节质量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5) :764-766.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20-03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safety in psychiatric ward

WANG Xueling

Xuzhou Mental Hospital in Jiangsu Province,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safety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Methods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identifying the existing or potential risks in nursing,developing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ducing the risks ensure safety. Results This practic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nursing,reduced nursing defects and increas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decreased the risks in nursing care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Psychiatric department;Nursing safety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在精神科的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高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3]。笔者所在病区从2009年1月开始,重新识别和确认护理风险,科学的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区现有护士10名,年龄20~42岁,工作年限2~20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4名。护理员5名。设有床位50张。2008年收治患者395例,2009年收治患者400例。实行无陪护封闭式管理。

2 方法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

2.1.1 患者因素 ①精神症状所致:精神患者因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异常,常受精神症状支配出现自杀、自伤、伤人、冲动毁物、拒食等现象。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和治疗甚至出现激惹与反抗。②思想顾虑: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康复期患者担心疾病的愈后对工作、家庭及社会产生影响而有情绪波动易出现意外。③躯体方面:精神患者思维紊乱,当伴发躯体疾病时不能正确表达,年老体弱及衰退期患者生活自理、自我防范能力均下降,容易导致跌倒等意外。④药物副作用:精神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致跌倒,吞咽困难致噎食等意外。

2.1.2 护理人员因素 ①专业知识缺乏:护士在学校学习的精神病护理不是重点学科,对精神病知识掌握少或岗前培训不到位,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先兆。②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把精神科护理当成简单的看护,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分级护理不到位,未按时间巡视病房,患者出现异常先兆未能及时发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严谨等。③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丧失理智的特殊群体,其行为不可理解,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不尊重患者,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要而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工作人员遇到患者的谩骂与伤害,不能冷静处理,亦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1.3 患者家属因素 患者家属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如对约束措施不接受,易误解为是惩罚患者而引起护患纠纷。有的家属因害怕患者纠缠或疼惜患者而私下给患者打火机、现金等物品留下安全隐患。

2.1.4 环境因素 ①封闭式管理:集体性生活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各种精神病症状,各年龄段患者在一起,患者间易产生矛盾或因病态支配出现互殴纠纷等。患者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不适应而选择外逃等行为。②病房设施落后:如厕所地面防滑不好、无扶手、暖气片外置、洗澡间淋浴头较少等。

2.2 精神科风险管理措施

2.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医院结合专科特点成立了由分管院长领导,护理部主任负责,各病区护士长为成员的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例会,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到各病区进行风险预报。病区成立由护士长负责,2名护理骨干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小组,每周检查,及时评估分析病区现有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

2.2.2 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重新制订了常见的精神疾病护理常规,修订完善了探视制度、吸烟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等8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自杀、噎食、跌倒等19项护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针对精神科特点增加了安全检查流程,暴力患者收治流程等。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病区将各种操作、职责明确到个人、班次,使护理人员执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3 完善环境设施 逐渐改善病区的环境设施使其更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如厕所地面增加防滑垫和扶手防止患者跌伤;将暖气片内置防烫伤,增加淋浴器喷头防治患者拥挤争抢;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中夜班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动态的监控。

精神科病房的人性化管理 篇4

在我国,人性化管理已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医院也不例外[1~5]。然而,精神科病房的人性化管理却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对精神科病房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精神医学人性化管理的发展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进行管理。作为医院来说,撇开员工管理不说,针对病人的人性化管理而言,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多地去关心病人,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病人得到应有的良好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精神疾病的服务机构从以精神病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综合性医院为中心,提倡在综合性医院建立精神科门诊和病房,以方便病人就医,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体现出人性化特色[7]。

2精神科病房人性化管理的特殊性

本文所指的精神科病房是指以封闭管理为主的重性精神病病房。收治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重症抑郁等为主,通常病情较重,大多患者具有幻觉、妄想、冲动、伤人、毁物、消极、自伤等症状及认知功能、情感活动等障碍,有的行为能力受限甚至丧失,不少患者个人生活自理困难,甚至不语不动或拒食等。让患者及家属有个适应过程,不要简单粗暴地将患者强行拉入病房,或马上予以保护约束。即使要约束保护也应向患者及家属作必要的说明,并尽可能征得家属的理解与同意。这样既充分尊重患者与家属,同时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精神病患者的隐私保护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务人员务必遵守职业道德,充分尊重患者人格,保护隐私,不向外界泄露相关内容,严禁将患者隐私作为笑料。一切均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避免患者由于隐私问题再次受到身心伤害。

医务人员的言语动作、行为举止也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一个方面。部分医务人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认为精神病患者脑子不清楚,就不可能对精神病人实施人性化管理。医护人员不妥言语、行为,往往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3人性化管理中的矛盾

3.1疾病性质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在人性化管理的实践中,有不少矛盾与难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及发病高峰期,由于认知功能障碍,无自知力等原因,往往会发生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此时,应予以及时的约束、保护。

3.2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精神科病房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均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病房管理,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在疾病的严重阶段或不稳定阶段,特殊

治疗期间(如胰岛素低血糖治疗,电抽搐治疗等),避免家属会客或带患者外出。但不少患者及家属常不理解,有时难以接受相关制度的规定。

3.3人员配置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员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医护人员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迫使很多事情处理简单化,难以体现人性化的沟通。

3.4住院条件相对较差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多数精神病院的经济状况不佳,资金投入不足,房舍、设备与综合性医院相差甚远。很难满足病家的要求,很容易使患者及家属对病区环境反感,影响医患关系。

3.5思想观念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对精神病人及精神科医生不太了解。不少人没有把精神病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认为精神患者就是要封闭、隔离起来,用不到治疗。人员也简单认为只要把患者管住,不出事情就行。没有过多地从人性化方面去考虑,消极对待患者,漠视患者的合理权益,导致医患之间关系隔阂。

4人性化管理的措施

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在精神科病房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医学模式正朝向生物-心理-社会-工程模式演化[8]医疗模式的现代化使大量的物质性诊疗媒介介入医疗过程,以医患直接交流为前提的传统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物化”,医患双方情感交流日趋减少,医患关系日趋冷漠。而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治疗、复发及康复等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更多的关心、交流。尊重患者,尊重家属,才能提供规范服务。

改善硬件设施与管理方法。良好的环境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除了改善病房条件,添加生活设施外,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改变病房的部分结构,将一部分封闭病房改为半开放病房。改变以往精神科病房不准陪护的规定,允许患者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允许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去公园散步,上街购物等。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考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人性化服务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邱国松.浅谈医院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684~685.陈秀娥,谭艳林.现代医院管理与人文精神.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645~646.许崇涛,刘少文,洪晓虹.在精神病院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04,20:161~162.何志成,郑南南.满意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709~712.储兴,谢秋香,吕仁普.精神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男55例, 女45例;年龄32~65岁, 平均 (45.8±3.5) 岁。其中神经症40例, 抑郁症30例, 躁狂症15例, 精神分裂症15例。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

1.3 排除标准

有严重并发症和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恶病质患者。

1.4 护理方法

1.4.1 改善医院和病房的基础设施, 为患者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4]

首先要提供给病人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 我院精神科为更新了很多医疗设施, 清洁了病区, 更新了床上用品, 为病房添置了文体娱乐设施, 营造了舒适的病房环境。在软件方面,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入院介绍, 平等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患者。说话得体, 照顾周到。以热情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

1.4.2 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病病人大都无自制力且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下接受治疗, 他们常常拒绝住院治疗和护理, 对治疗和护理有抗拒和恐惧心里[5]。因此我院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 积极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工作中护士要对待患者温和, 不大声斥责, 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进而了解病人的需求,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调整。对躁倾向的患者, 采取亲切关怀的态度冷静对待, 时刻注意患者的举动, 防止患者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而对有忧郁倾向的患者应多加关心, 多与之交谈一些乐观积极的话题, 帮助其树立信心。

1.4.3 实施开放管理, 建立开放式病房, 实行家庭化管理模式

精神科患者精神状态不同, 并且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压力也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家属来访,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亲属的心理干预, 让他们有倾诉、宣泄的机会, 同时在加强护患关系的同时, 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 树立积极的态度应对患者, 这样既与患者家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又可以向家属通报患者的治疗和生活情况[6]。对于意识清晰有自理能力和家属陪伴的患者可由家属提出申请, 经主治医生根据病情批准后可以住进开放病房, 患者及家属可以自由出入病房, 患者与家属可以自由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医院也提供场所和器具, 并不定期举办一些比较和展览等活动[7]。

1.4.4 注重健康教育

建立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促进疾病更好地康复。精神科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教育计划。因此医护人员要耐心劝导患者配合治疗, 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并且尽量控制病人之间的争吵, 安慰病人的情绪。在治疗期间, 教育病人不抗拒医治, 按时吃药[8], 并可以征得患者家属的支持, 在各个方面共同的为患者的康复进行帮助。在康复期间, 病人的病情基本控制、自知力有所恢复、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 鼓励患者进一步治疗, 争取早病愈出院, 这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一些喜爱并且利于身体康复的饮食, 帮助病人的痊愈。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时, 医护人员要教育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以及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最主要的是让患者知道如何避免疾病的复发。帮助病人调节情绪, 帮助病人建立彻底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2 结果

我院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和措施后, 患者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住院及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99%以上, 并且无自杀事件及其他重大事故。

3 讨论

精神病 (psychosis) 指严重的心理障碍, 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 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 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 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 拒绝治疗。

对精神病人进行人性化护理效果较好, 对于精神病人的护理要注意一下几点: (1) 首先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 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 努力让病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4) 叮嘱病人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 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 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5) 提醒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及文娱活动, 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综上所述, 通过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新举措, 使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主动服务意识得到增强, 护患关系也更加融洽。可见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纪玉秀, 于斌, 朱萍, 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的实施与体会[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 :176~177.

[2]孟庆珍, 李宗伟.浅谈精神科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13) :119.

[3]张慧英.精神科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J].中外医疗, 2009 (21) :136.

[4]李凤丽, 吴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4) :1666~1667.

[5]吴桂华, 葛玲侠, 杨继金.门诊科室的人性化护理[J].山东医药, 2009 (17) :90.

[6]陈建南.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及其应对[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2) .

[7]施忠英, 曹新妹, 高麒.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0) .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住我病区的156例男性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 年龄17岁~68岁 (46.0岁±2.5岁) ;其中精神分裂症117例, 躁狂症14例, 抑郁症6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6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均无重大躯体疾患。病区基本床位70张, 护士共计17名, 其中主管护师2名, 护师7名, 护士8人;本科3名, 大专12名, 中专2名。

1.2 实施方法

1.2.1 制订方案

(1) 首先制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全病区护士认真学习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意义、目的和内涵。转变护士的服务理念, 正确认识优质护理,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化护士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对病人全面履行护理职责的原则。 (2) 由于精神病病人大多数病程迁延, 存在明显社会功能缺陷, 一些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不得不长期住院, 处于封闭式管理病房。大部分病人自觉出院无望, 住院生活单调乏味, 缺乏自由感, 缺乏生活乐趣。根据病区住院病人的专科特点、病人的心理需求、存在问题以及病人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期望等制定了本病区拟通过各护理活动小组形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模式。 (3) 组织科室护士专科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技巧、心理治疗、康复训练、转变护士的服务意识、量表测定等。培训方式包括课堂讲授、个案分析、团体辅导及模拟场景训练等, 病区护士均参加了培训, 护理业务素质及技能均得到了提升。

1.2.2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1.2.2. 1 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

实行护士分层分级管理及责任护士负责制, 责任到人。 (1) 确定各护理小组人员组成, 病区护士分为二大组, 组长分别由临床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年资本科护师或已具备中级职称的主管护师担任, 组员4名由低年资护士担任, 各护理小组实行组长、组员配对负责制。当责任护士不在班时应把所分管病人情况向本组其他护士交代清楚, 以保证每位病人每天都有护士负责。 (2) 病区有固定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 对包干病人实施连续、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不担任病区翻班任务, 责任护士负责所包干病人的常规治疗护理, 医嘱核对及执行, 做好病情观察, 书写所管病人的表格式护理记录。 (3) 责任护士根据每个病人的疾病阶段及特点实施不同的优质护理服务内容。每个床位病人有自己固定的责任护士, 该责任护士对病人的住院治疗过程全面负责, 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保证整体护理的措施落实到位, 为病人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

1.2.2. 2 优质护理活动小组展开方式

各责任小组根据本组病人的不同疾病阶段对病人进行评估分组, 1名病人每天可以参加2个或3个不同的优质护理活动小组。责任组长负责本组工作及疑难问题的解决, 督促指导组员工作, 负责评价本组各活动小组完成情况, 每周随医生大查房1次或2次, 以更好地掌握病人病情, 根据病人病情变化情况修正组内病人的分组。责任护士完成组内病人每天常规治疗护理工作后, 分组落实各优质护理活动小组具体内容, 始终与病人在一起, 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各组病人落实每天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内容, 每个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为0.5h~1.0h, 并做到每月有目标, 每周有计划, 每天有安排。护士长每月对各责任小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定期组织2个责任小组工作质量互查, 护理部每月检查1次并反馈。对住院病人每隔3个月发放1次病人满意度调查, 并根据存在问题以及病人需求调整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具体内容。

1.2.2. 3 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形式

夯实突出有专科特色的基础护理服务内容, 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 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责任护士通过基础护理组、技能训练组、康复训练组、健康教育组、工娱兴趣组等活动小组形式, 督促、协助病人做好每天的晨晚个人卫生料理, 帮助病人培养训练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培养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如铺床、叠被、洗衣、整理床边柜) 及简单的康复训练、手工制作 (如做操、读报、叠纸、拼图、沙画、插花等) ;通过有益的工娱乐兴趣活动 (如音乐、书法、绘画、棋牌、计算机等) 培养病人回归社会的信心;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使病人更容易接受、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1.2.3 观察指标

对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病人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2.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建立Excel数据库,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

由于精神疾病病人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异常, 往往表现生活懒散、情感平淡、接触被动、意志减退、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差, 精神症状常反复发作, 加上许多社会因素, 如缺少家庭看护、住房紧张等也使一些精神症状缓解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不得不长期住院, 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病人的活动范围大多数局限于病区内, 传统的护理模式由于护士不能经常与病人接触, 缺少沟通, 因而不能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也缺乏个体化, 从而使病区的护理工作质量不高。

3.2 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病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后, 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时间较以前明显增多, 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康复技能等情况了解更多、更详细, 对病人实施的基础护理更有针对性, 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需求、兴趣爱好等开展的康复训练、健康宣教更加贴切, 更为个性化, 使病人更加容易接受。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的开展也使得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互动, 从而使护患关系更融洽。钱娟等[3]的研究也发现,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增加护患之间的互动和彼此的信任感。

3.3 病区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优质护理服务提倡“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基础护理为其根本, 人文关怀为其灵魂, 专业护理为其方向, 是弘扬南丁格尔护理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4]。有报道显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责任制护理可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密切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5,6]。经调查本病区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与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前比较均有了明显提高。

3.4 病人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病区护士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时对病人所实施的健康教育及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更具体、更个性化。通过护士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也使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时的异常表现、疾病发作可能带来的危害性、不能坚持规范遵医嘱服药的后果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等都从原来的所知甚少、抗拒服药而逐渐得到转变, 能够做到接受医生、护士的治疗, 按医嘱主动服药。在病区的发药过程中发现病人的藏药行为明显减少, 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明显提高, 对药物治疗重要性认识明显改善, 住院病人逃跑发生率明显降低, 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较以往明显提高。

3.5 护士工作价值感提升

精神科临床护士不再感觉整天面对精神残障疾病的工作索然无味、烦燥、没有价值感。每天护士在与病人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时感受到的是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 看到病人在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后情绪的稳定, 对疾病知识了解的增多, 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逐渐养成, 完成手工制品后的喜悦等都使护士的工作成就感明显提升。

3.6 形成了较符合精神专科特点的护理工作模式

根据精神病人的专科特点, 实行活动小组形式的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责任护士更好地为精神病人实行专科特色的护理, 使大部分处于精神症状稳定状态的康复期病人在住院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所需的护理, 既丰富了病人的住院生活, 提高了住院生活质量, 又增进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密切了医护患关系, 提升了医院满意度, 提高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提升了精神科临床护士工作价值感。

总之, 在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模式可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增强护士服务意识及工作责任心, 有效保证了病人治疗、护理、康复、健康指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拉近了护患间的关系,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活动的持续、健康、深入开展, 将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体现护理专业良好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符合精神专科特点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的模式。[方法]责任护士根据每个病人的疾病阶段及特点对病人进行分组, 通过实施不同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的内容对病人进行连续、全程的整体护理。[结果]精神科病房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的模式, 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病人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的开展有效保证了病人治疗、护理、康复、健康指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优化了护患间的关系,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优质护理,精神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S].2010-01-22.

[2]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0]7号) [S].2010-03-12.

[3]钱娟, 程卢山, 刘微群, 等.开展优质护理后护患信任度变化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6C) :1609-1611.

[4]郝希山.优质护理服务引领学科发展之路[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0) :5-6.

[5]傅臻, 张蓉华.扁平化责任制护理在妇科优质护理实践中的成效[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7) :598-599.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7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相关管理风险,相关管理细节

2012年5月起, 我院在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细节的强化过程中, 取得了较过去更出色的成绩。

资料与方法

2010-2012年4月收治相关精神疾病患者392例, 其中精神分裂症236例, 分裂情感精神障碍46例, 偏执性精神病82例, 躁郁症28例。其中男202例, 女190例。

方法:对相关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工作期间需对相关的护理工作人员提供《精神科护理应急预案》《精神科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2]学习, 要时刻提醒相关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警惕性, 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要切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事务。制定相关细节管理措施: (1) 提前甄别高危患者, 并对其施加警惕标识以使精神科护理风险降低, 工作组与工作组之间轮换时, 要做好相关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2) 完善相关医疗环境: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医疗环境中的安全工作, 特别是在门窗桌椅方面更是要多加留心, 争取将风险因素不断降低[3]。 (3) 针对不同的患者要做好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要及时洞察相关患者的一切情况, 并加以总结研究。 (4) 对相关紧急情况要做好防范准备, 并不断改善防范措施, 加强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4]。 (5) 不断对精神病患者的意外进行总结, 分析其发生意外的相关因素,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意外发生。

结果

细节管理实施前后护理意外发生几率, 见表1。

讨论

通过对细节方面加强管理有助于降低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关数据显示, 对诸多细节进行不断的改善和加强管理, 以及对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护理能力的提高, 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加强对细节方面的管理有助于提高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警惕能力与防范能力。通过对护理工作的不断总结, 得出护理工作的直接风险往往来自于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与自我保护意识。精神病患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往往会造成自己被监禁的诸如此类的各种不安想法, 所以很多患者处于精神上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意向, 会对周围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患者, 还有周围的事物发动突然袭击, 故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甄别患者是否有行为过激的预判能力, 从而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安状况有防范准备。另外, 对预判出的各种状况相关护理人员必须在周围设立能引起其他工作人员注意力的警示标识, 这种方式能不断地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 有助于精神护理事业更加完善[5]。

参考文献

[1]谭杏飞, 蓝惠兰, 张秀浓, 等.细节思维管理方法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8 (5) :1645-1647.

[2]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9 (3) :665-666.

[3]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效果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 2010:3.

[4]尹爱春.产房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的方法和效果[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11 (3) :176-178.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8

1 护士长的桶箍作用

1.1 护士长的选择

板材要靠桶箍来组织、协调并约束在一起。仅有板材和匠人的手艺还不能形成木桶, 只有桶箍的出现, 才完成了最后的联结形成完整的木桶, 良好的桶箍应该松紧适度, 坚固持久, 因此对于护士长的选择, 在护理团队中显得尤为重要[1,2]。每个医院都有一些很优秀的护士, 但优秀并不代表适合管理的岗位, 所以, 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发现有管理意识和管理才能的护士, 纳入人才梯队进行重点培养、锻炼, 同时在护士长的选择中注意德才兼备, 在精神科病房还应特别留意其心理素质和风险意识是否过硬, 要有广博的心怀, 对精神科的热爱, 这样才能把高素质的护士选拔上来。

1.2 护士长的角色

护士长角色是医院护理管理的一个特定角色, 被授予护士长的权利和义务, 护士长在医院管理中, 主要是一名管理者, 护士长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既是医院指挥系统及护理分系统的管理对象, 又是临床护理业务和病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执行者, 护士长的护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精神病医院, 护士长的影响力更加突出。护士长在病区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 对于护理工作在医院的管理地位举足轻重, 护士长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一线护士护理工作的质量, 护士长在病房要带领护理团队共同完成护理任务, 处理病房各种危机或突发事件, 又是具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 既是桥梁又是纽带, 同时又是医护、护患、行政、后勤等诸多关系的协调者。

1.3 护士长在护理团队中的作用

护士长在护理团队中的作用就好像箍木桶的铁圈, 护士长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铁箍”, 且有能力把护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护理团队, 其结果必然是病人受益, 因为一个病区的护理质量不仅取决于每一位护士的能力, 也取决于护士的相互配合, 护士长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全科护士达成共识, 人人参与病房管理, 尽职尽责, 认真敬业, 这样才能力量均衡, 紧密结合, 形成强大的护理团队。

2 护士的木板作用

2.1 木板的长短

木板定律告诉我们, 木桶的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 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是构成木桶的数条木板中最短的板块, 要想提高木板的容量, 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 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一个人就是一块木板, 缺一不可, 因此要扬长避短[3]。但是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长处或短处, 一个护理团队的护理成员无论从学识水平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差距, 做人的态度, 道德水准, 品行修养都不是来到护理岗位形成的, 因此要想盛水多, 就要提高整个板的长度, 特别是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块, 就是说绝不能忽视能力和素质比较差的护理人员, 护理管理者应有重点的发掘她们的长处, 加强对她们的能力训练, 比如基础理论、技术操作的考试, 对于考试成绩不达标的护理人员, 从护理部到科室都要对其进行强化训练直至达标, 同时我们把企业的末位淘汰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位护理人员之中, 使全体人员都有一种紧迫感, 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在我们医院, 有21%的护士通过护理大专的自学考试, 35%的护士通过函授大专的考试, 这样太太的激发了她们的潜能, 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 放大了她们的优点, 抓好了护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补上那块最短的木板, 使护理质量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病房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管理过程, 虽然解决了某块短板, 又会出现另块短板, 因此我们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最大化的发挥长处, 从而减少短板的出现, 并在短板出现时及时补短。

2.2 木板的紧密度

木板定律告诉我们, 要注意提高全体人员的能力, 成功是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一只木桶好比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 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一个团队的战斗力, 不仅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能力, 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这样才能均衡、紧密的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首先护理人员要有团队精神, 要有集体荣誉感, 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其次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目标, 使全科护士达成共识, 比如:科室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要达到多少, 病人跌倒率应控制在多少, 同时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护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相互沟通, 及时交流, 彼此鼓励, 只有这样, 每一位进入病区的护理人员, 才能真正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才会清楚自己的角色, 清楚自己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中的位置, 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精神科病房, 由于病人的特殊性, 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冲动行为的病人, 只有全体医务人员齐心协力, 紧密配合才能及时处置出现的紧急情况, 保护病人和病房的安全, 确保护理目标的完成。

3 体会

木桶定律是反映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它对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护士长, 起到桶箍的作用;二是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注意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 抓住薄弱环节;三是要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真正让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

摘要:探讨精神科病房科学的管理方法, 提高护理质量。将木桶定律的原理应用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 桶箍的作用、木板的长短、结合的紧密度都是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认为抓好关键环节的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木桶定律,护理管理,精神科

参考文献

[1]杨华英.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

[2]宋玉莹, 黄成凤.木桶原理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61-62.

上一篇:风险观察下一篇:呼唤对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