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环境五篇

2024-09-12

转移环境 篇1

1 江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江西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78年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36.18、33.08和17.74亿元,而至2008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 480.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至1 060.4、3 414.9、2 005.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6.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33.04、109.09、64.11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江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即呈现出“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分析这30年,江西省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作用,本文中拟采用偏离——分额分析法(SS分析法)进行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研究期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通常用整个国家来表示)进行比较分析[4]。它将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3个分量: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与区位偏离因素,用公式来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其中,区域份额分量表示假定该区域以全国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如果这样得到的增长量大于实际增长量,那么就说区域总偏离为正值,反之,则称为负值。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代表该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它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的差异,此数值越大反映了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程度即数值越大贡献也就越大。区位偏离分量,反映该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全国相应各部门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它代表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或地区竞争优势的程度[5]。

如果用G来代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Pi代表全国第i产业产值(i取1、2、3),用g代表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pi代表江西省第i产业产值(i取1、2、3),Qi代表江西省第i产业按全国该产业增长率计算所应达到的产值,Q*代表江西省各产业以全国对应产业增长率增加所应达到全省增长率。那么,全国GDP增长率为;全国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为Pi*=Pi期末-1;江西省GDP增长率为江西省第Pi期初g期初i产业产值增长率为pi*期末。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得到江西省的区域份额偏离分量=∑pi期初×G*;产业结构偏离分量=∑gi期初×(pi*-G*);区位偏离分量=∑gi期初×(pi*-Pi*)。

在此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普遍采用的研究周期即每5年为一个研究期,利用从《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及历年年鉴中查询得到的1979年到2008年这30年间的江西省、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数据代入上面的方程中,运用Excel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

从以上结果容易得出至少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在这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江西省只有1994—1998年这5年期间的总偏离增量是正值,其中区位偏离贡献了23.1%,产业结构偏离呈负值,而其它年份均为负值。从1999至今,总偏离增量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说明江西省实际经济增量与以全国经济增长率代入所得的增长量的差距在不断减小;第二,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来看,在这30年间只有1979—1983年是正值,之后所有年份均为负值,但有逐渐向正值移动的趋势,这说明江西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但有不断优化的倾向;第三,从区位偏离分量来看,仅有1994—1998年和2004—2008年的数据为正,其他年份均为负值。在2004年的前5年区位偏离分量为-4.78%,而近5年呈正值,这说明在最近的10年中,江西省的区位竞争能力在不断增强,区位优势近5年才开始有所体现。

2 江西环境污染现状计量分析

在江西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西的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江西的竞争力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不断增强,为了测度这10年江西的环境变化状况,拟仅分析1990—2008年这一区间的变化状况。在此,仅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这几个指标来作为测度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为了更详细的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现建立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其中环境污染程度以上文所选指标评价,经济增长主要以GDP表示,具体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这样分的目的是便于度量三大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2.1 模型构建与回归

本文构建的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表达式为

Ymi=C+b Xik+u,(k=1,2,3),

其中:m为1时代表工业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时代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时代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时代表工业烟尘排放量,为5时代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时代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C代表常数;b代表系数;X代表各类产业产值,当k为1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一产业GDP,当k为2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二产业GDP,k为3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三产业GDP;i代表时间即年份;u代表随机误差项。

运用SPSS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可以得到6个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2.2 结果分析

从上述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主要与第二产业产值呈正相关,这意味着第二产业的生产是江西省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则不仅与第二产业产值呈正相关,它们与第三产业产值也呈正相关。这说明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产生的。所有模型的R值均在9.8以上,说明模型按拟合结果较好,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如果说江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话,那么这个“粗放”主要是体现在江西的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对环境尽管有所影响,但在江西的历史过程中,并不是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如果要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要在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转变,第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继续采取现行模式。只有加快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走好江西未来的“生态之路”。

3 产业转移承接建议

产业转移的承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江西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江西不能将所有其他区域需要进行转移的行业都承接过来,只有结合江西省实际环境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将产业转移的承接做实、做好。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按照环境要求,目前江西在进行第三产业的转移时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继续按照现有模式进行,而在考虑第二产业的转移时,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结合现有主导产业实际。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如今江西省的主导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因此,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第二产业包含很多行业,有一部分行业在江西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生产率较高,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在承接时应该选择能够与现有优势行业相结合的行业,将现有优势行业做得更大、更强。对于主导产业中的省内非优势行业,在承接时应该选择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优于省内的行业,这样才能促进省内非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体,产业间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各种联系,所以在承接时还应该选择与现有主导行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打造行业集群、形成行业规模,提升整体行业的竞争能力。

(2)要注意要素的聚集效应。产业转移必然会带来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承接进入江西的要素必然会与现有要素之间发生各种经济联系。在承接时应根据江西现有要素分布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尽量使各种要素的承接能够产生聚集效应。诸如,在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时,应将高新技术企业引入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在承接陶瓷行业时,应该将这方面的要素引入景德镇地区等等,让同类企业集聚,促进企业之间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这样做就可以使企业之间获得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产生持续创新效应等要素聚集效应,充分享受要素聚集带来的好处。

(3)要注重现实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产业转移承接也会影响环境。在国外、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工业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恶化问题,这是前车之鉴,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江西水域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应该继续维护和保持这一良好生态环境。在选择承接的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产业进行转移,不可再重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要向“集约型”转变。

(4)要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江西虽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未来的产业格局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所以,江西在选择需要承接的产业时,应该结合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江西未来所要选择的主导行业,有意识的将发达地区的相关第三产业引进来,为江西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现有第三产业中的优势行业为基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行业间协作能力,同时承接这些行业所缺少的关联行业,避免关联行业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EB/OL.][2009-09-23.]http://www.china.com.cn.

[2]李克强.江西在中部崛起中地位重要[EB/OL.][2009-03-09.]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3]江西文明网.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2009-12-16.]http://news.jxwmw.cn/system/2009/12/16/010176740.shtml.

[4]牛少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理论与当代,2006(10):26-29.

转移环境 篇2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库存,知识转移,群体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法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源头, 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选择供应商是供应链合作双方开展合作关系的关键一步。合理选择供应商, 是企业乃至整条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前提和保证。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就是供应商等上游企业通过信息手段掌握其下游客户的销售 (生产) 和库存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做出需求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 从而将由牛鞭效应引起的信息曲解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减小库存管理成本, 改善客户满意度和销售情况, 有效规避供应链的风险。VMI具有以下三个原则:合作性原则;总成本最小原则;连续改进原则。

知识转移理论是由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 此后迅速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Lahti等认为, 知识转移包括传递与扩散两个动作, 公司里的沟通、会议、人员接触及训练皆是知识转移的方式。一般来说, 制造商与VMI供应商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彼此之间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信任。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双向多次的过程, 制造商向供应商发出邀请后, 只要具备共享条件 (技术或组织环境方面的) , 两者之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就开始了。这样不但能提高产效率, 而且对提高知识共享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汽车行业, 原有的大型汽车制造公司现在已经演变成全球化的汽车装配商, 而大量的汽车子系统均通过不同形式的外包手段由供应商来完成。在这种多边的联盟网络体系内, 生产技能和知识得到共享和创新, 使汽车制造商与其供应商们的制造能力大大增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紧密的知识共享体系是成功的汽车制造商拥有制造力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 供应商的知识共享度将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VMI环境下基于知识转移模型供应商评价的指标体系

1. 供应商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遵循目的性原则、系统全面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可操作性原则等五个基本原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体系。

2. 供应商选择指标的描述

知识共享度B1反映供应商和制造商在多样化合作过程中, 形成的企业知识管理机制中的相互影响程度。其具体指标包括:共享态度C1、共享行为活动C2和共享环境C3。

合作兼容性B2反映VMI环境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多样化合作体系, 他们之间的合作需要及时、大量的信息沟通以及信息平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兼容。其具体指标包括:公司文化兼容C4、发展战略兼容C5、管理体制兼容C6和信息平台兼容C7。

运作规范水平B3反映供应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下的相应行为, 直接影响到制造商对核心知识的保护。其具体指标包括:企业外部形象C8、外部约束C9和履行知识产权协议资信度C10。

产品价格B4反映供应商与制造商合作竞争中的价格情况。其具体指标包括:产品成本C11、折扣水平C12和成本下降空间C13。

原创能力B5反映供应商本身提供具有竞争力制造技术能力的高低, 这将作为制造商评估供应商是否具备吸引力的依据。其具体指标包括:研发经费C14、协调能力C15、组织结构C16和知识创新转化度C17。

B6响应能力反映供应商的市场响应能力的高低, 对于供应链企业竞争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其具体指标包括:临时供货的弹性C18、准时交货率C19、信息化水平C20。

二、VMI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方法

1. 用群体层次分析法 (GAHP) 确定指标权重

关于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的方法有许多, 在这些方法中, 层次分析法[5]是一种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推崇。AHP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各层次指标的确定;二是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和方案的属性值对方案作出综合评价。运用群体层次分析法 (GAHP) 确定指标权重, 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 K—均值聚类法判断评价等级

AHP法不是解决综合评价问题的万能药。如果被评方案过多 (如超过7个) , 除非进行分批, 否则不易处理且评价结果又偏差 (这是由于当判断矩阵的维数n>7时, 在一致性指标小于0.1的情况下, 矩阵一致性未通过率超过30%) 。VMI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过程中, 往往有较多的备选供应商, 这样就产生了被评方案过多的情况。本文根据供应商样本指标数据, 利用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聚类法将供应商进行分类, 并根据得到的类中心和指标权重对分类定级, 得出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类供应商。

K—均值聚类法是一种简单常用的聚类方法, 在处理海量数据库方面较有效快速, 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聚类结果清晰, 可在方案较多时对方案进行分类。上文建立的供应商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 同时存有定量和定性指标。对于定性指标, 本文仍以专家打分的方式收集数据, 为了克服主观偏见, 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 将众位专家依据定性指标针对某一供应商的打分进行筛选处理, 最后对剩余得分求均值。

得到全部供应商各指标数据, 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再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5.0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多个供应商进行分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 根据聚类以后得出的各个类的中心点, 利用如下公式可得k类供应商评价得分:。根据计算得出的k类供应商的得分, 可以判断其所属的评价等级。虽然分值和供应商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对应, 但是大致上我们发现评价等级和分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供应商的基本情况。由此得到一类的供应商, 总体个数少于原有被评方案, 而且是评价等级最高的一类, 即意味着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类供应商。

3. 二次GAHP评价选择

上文通过K—均值聚类法找到一类评价等级最高的供应商, 类内供应商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利用GAHP得出的指标权重和K—均值聚类法聚类得到的类中心点进行线性加权求和, 比较得到的分值最高的供应商也未必是最佳供应商。同时, 不同的行业在供应商选择上, 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比如有些制造商会更看重供应商的运作规范水平平, 而有些会侧重供应商的原创能力。考虑此种情况, 本文对评价等级最高的一类供应商再次使用GAHP, 以行业侧重为目标层, 最终求得不同方案之间的权重排序, 选择出最佳供应商。

三、算例分析

本文假设在汽车行业, 某一汽车制造商对10个供应商进行排序选择。由四位专家按照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 然后运用MATLAB语言编写的程序来计算判断矩阵的集结过程、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等, 最终得到B-C的组合权重。

求出了指标权重后, 由于指标较多, 计算起来比较复杂, 因此本文选取了其中5个评价指标, 采取上文所述的方法对10个供应商样本指标数据进行处理 (如表2所示) , 利用SPSS15.0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K—均值聚类法得到5个分类 (如表3所示) 。

利用GAHP求出的指标权重和K—均值聚类法聚类得到的类中心点进行线性加权求和, 计算得出第2个类中心分值最高, 即编号为1, 4, 8的供应商为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类。

由于本算例假设前提为汽车行业, 考虑到目前在汽车行业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于知识共享度, 此时本文便以知识共享度为目标层, 其下原有的三个指标为一级指标, 编号为1, 4, 8的供应商为最终方案层, 这样再通过二次GAHP求出最佳供应商为编号为4的供应商。

四、结论

VMI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很难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制造商与供应商的知识转移模型基础上, 建立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一种有效且实用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在备选方案较多的情况下, 在GAHP中加入了聚类分析, 最后给出的案例说明该方法有效和可行。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Ryan K.Lahti, Michael M.Beyerlein.Knowledge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a look at”The firm”.Business Horizon.2000.43 (1) :5-74

[3]刘磊, 陈智高.知识转移视角下AHP/TOPSIS法的VMI供应商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07; (8) :204-214

[4]唐亚伟, 刘心报.VMI环境下GAHP-灰色关联分析法在下游企业选择中的应用.价值工程.2006; (9) :52-55

[5]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6]郭志刚等.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数据保护向虚拟化环境转移 篇3

日前,昆腾推出两款分别面向小型和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用于为虚拟化环境提供数据保护:其中,vmPRO 4601设备是一种交钥匙虚拟机备份解决方案,适合中小型和远程办公室,支持虚拟机保护时在容量上按需扩展;vmPRO软件是一个新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其先进的功能可以大幅提高和简化大中型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环境中的数据保护。

“虚拟化在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主流,今天,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有一半以上运行在虚拟化平台,因此,对于虚拟化环境中的数据提供数据保护是一个很自然的需求。”昆腾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Ted Stinson告诉记者,“昆腾很早就开始进行虚拟化环境中的数据保护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借助收购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从而率先实现可以提供满足传统和虚拟化环境的全面解决方案。”

据悉,vmPRO相关技术就是来自收购的Pancetera软件公司,这一收购大大缩短了昆腾在虚拟化环境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上市时间,使其得以很快推出vmPRO产品。

“作为一家成立超过30年历史的存储、备份和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创新,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是昆腾一直坚持的发展之道。”Ted Stinson表示。

Ted Stinson说,昆腾在新产品推出的步伐非常快。10月份除了推出了上述两款产品外,还推出业界首个按需扩容的重复数据删除设备Dxi4601,它能实现简单、无中断地扩容,免除了上门服务或者重新配置机架的成本。Dxi4601是一种可管理的数据增长解决方案,它让预算紧张的IT部门在需要时候再购买更多重复数据删除容量。在这些产品之前的9月份,昆腾宣布将为其StorNext设备家族增添新的成员,新设备将充分利用StorNext的强大功能及领先的硬件,在元数据控制器、扩展设备和磁盘以及支持存档的库的专用配置中提供可预测的高性能文件功效和存档。

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法律分析 篇4

一、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与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环境案件,如云南的盗伐并出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案、国外有害废物屡次非法进入我国港口案、城市污染工业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案等,都反复表明在我国存在着日益严重但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是指在经济不平等条件下,以抢占资源和转移污染为真实目的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输出或空间转移现象,其中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既包括国际领域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也包括国内地区间发生的贸易与经济投资行为。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逐渐导致一类新型环境问题,即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与非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即单纯由于人类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或生产技术落后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具有直接的对比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法原则与制度的研究更多是以后者为对象的,而对明显具有“恶意”因素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缺乏甄别和专门化研究。这种问题的“混同”不仅反映了环境法理论研究的疏漏,而且构成了实践中大量权利隐性受害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文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分析,尝试建构有助于预防和规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法律制度。

二、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中的权利隐性受害

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实质是将一种“利益”或者风险在相关主体之间进行强制性分配。但这里所讲的“强制”,在行为外观上通常以招商引资、自由协商和缔约为内容,不具有强制的.表象,但从利益交换的过程来看,由于利益的多样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并没有完全反映在上述过程中,所以,对于非参与方而言,利益的损害,尤其是某些非经济性利益的剥夺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强制。尽管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理论已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种种对策。但从法学的观点来看,权利是法学最为重要的分析单元,而公正是权利的道德基础。如果换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权利隐性受害现象。

首先,权利体系的现实与应然之间的时间差距是导致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发生权利隐性受害的关键因素。根据权利体系的发展史,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内容一直伴随着人类需求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而法律对利益关系的确认和调整却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例如,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有关基因的提取和使用行为,做出有利于基因资源丰富地区居民利益的相关规定,而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工具性价值和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日益被社会所了解,这就使得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创设一种基于属地原则的基因权利成为可能;又如,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或各地区在环境标准和环境管制方面存在许多具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法定权利状况也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提出相关的利益主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曾被视为奢求的主张渐渐会转化为法律的基本保障。所以权利的空白和权利保障范围在地域上的落差为环境问题社会转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具有明显恶意因素的资源强占和污染输出行为,以各种形式合法性掩盖其加害行为的实质,造成权利的隐性受害。

其次,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缺乏权利的自觉和必要的救济手段往往也促成了权利的隐性受害。与普通的环境侵权行为不同,导致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一些投资和贸易行为,因取得合法形式而具有更加隐蔽的特点,加之特定时期社会舆论的烘托,使受害主体往往难以察觉到加害的存在;即便能够意识到侵害的发生,但往往在强调利益衡量和忍受限度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淡化或放弃了自己对环境利益的主张;此外环境诉讼的操作难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权利主体对相关权利的诉求。因此在法定权利体系内,处于休眠状态的权利也是权利隐

[1] [2]

转移环境 篇5

一、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本次我们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示范区的上市公司, 对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 我们将企业分为汽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电器、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其他等12个行业, 本次调查共选取了43家上市公司, 具体如表1所示。为了样本可比性, 上市日期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

(1) 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分析

1. 从本次调查企业的性质看, 国有控股公司有马钢铁股份等30家, 占69.76%;外商投资企业有合肥三洋和巢东股份2家, 占4.66%;民营资本控股公司有安科生物等11家, 占25.58%。从调查来看, 示范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布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 民间资本为辅的格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然对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民间资本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 显示了民间资本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必然会成为示范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2. 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股票代码类别来看, 主要有主板、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三种, 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有31家, 占72.93%;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有11家, 占25.58%, 创业板上市公司1家。从调查可以看出, 在示范区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背景下, 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将共同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板块将与主板形成良性互动, 创业板股票也开始崭露头角。

3. 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 涉及门类很多, 既有传统产业, 又有新兴产业;其中电器和化工均有5家, 各占11.63%, 有色冶炼、建材和汽车各有3家, 各占6.98%, 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等均有2家, 各占4.65%, 其他行业各有1家, 合计12家, 占27.9%。从总体来看, 示范区上市公司涉及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家电等多个产业, 但主要以化工、建材和汽车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 但信息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征求稿) 规定,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环境信息, 发布年度环境报告和临时环境报告。从示范区行业来看, 涉及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17家公司属于重污染行业, 占39.53%。由此可见,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能否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而且关系到企业能否满足相关利益者的披露需求以避免被资本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及分析

从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和形式来看, 主要表现在企业基本情况、招股说明书和年报 (为了样本的可比性, 这里选取了公司2010年报) 三种基本形式来披露:

1.企业基本情况:根据企业官方网站信息收集得知, 有23家即53.49%的公司选择在企业基本情况中反映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披露环境方针与目标;有9家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家公司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QHSE) 管理体系, 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环保理念, 自身也充分认识到需要绿色理念打造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国通管业) , 企业只有秉承“节能动力倡导者”的使命, 才能取得核心竞争力。 (如全柴动力)

2.企业招股说明书:有13家即30.23%公司选择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关环境风险及对策、环境投资项目、影响和措施、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 主要分布在风险因素、业务发展目标和募集资金运用等几个方面。这些上市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环境信息特征:普遍重视环保问题, 以环保建设与生产建设相协调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遵守环保法规, 并致力与企业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体制的建立, 如皖维高新设立专门环保机构--安全环保部;募集资金运用都详细披露了环保投资项目、金额及影响;开始涉及环保费用和环保方面的或有负债的披露, 如安纳达披露了环保费用的具体金额并对环保费用作了预计。

3.年报:有9家即20.93%的公司选择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主要分布在董事会报告的公司经营情况和对未来展望部分, 披露环保政策风险以及公司具体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的效果等, 体现了公司节能环保的理念。相比招股说明书而言, 披露比例较低的情况来看, 反映了目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还主要基于强制性动机, 因此企业目前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相关环保支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1) 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

要使企业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就必须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 要具体明确公司应披露环境信息内容、形式、披露权利与义务等细则, 尤其是要规范对环境成本、环境费用及其效果等内容的披露, 这样可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 才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常态化。只有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从制度上来制约牺牲环境的违法行为, 才能促使企业认识到, 信息披露是其减小自身环境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 进而迈向更加主动的信息披露。

(2) 政府监管部门应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发挥利剑作用

2008年国家环保部针对上市公司环保监管推出绿色证券的三驾马车, 即上市环保核查制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 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上市公司资本的扩张, 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 针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法规只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环境信息, 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只是参照执行, 也就是说法规缺少刚性约束措施, 这样很难引导上市公司下决心去改善环境。有了好的制度作保障, 还要保证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才行, 既要增加企业违法的高额成本, 同时还要打开环境诉讼等维权的快捷渠道, 企业才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V??] (H$d0 U1};f/S) t*f自觉开展环保工作。

(3) 以上市公司为推手, 逐步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

上市公司一般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公众关注度较高, 无论是污染是否严重的企业, 只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就理应成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最透明的、最公开的, 企业对投资的环保设备、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等环境信息的采集相对比较容易、客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发布环境会计信息报告, 再逐步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1) 环境风险还继续存在

调查显示, 问题引人深思, 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产品、环境荣誉等正面信息, 而对于环境处罚等负面信息是避而不谈, 仍然存在应付检查、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并且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在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和招股说明书中。而年报是广泛被认可的公司和投资者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 是最低成本而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 但是并没有作为上市公司披露环境责任的主要工具。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全方位的环境状况;同时示范区要高度戒备投资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切实把好“环境门槛”。

(2) 政府还有更大作为

调查显示, 示范区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信息, 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税收减免、排污费、资源税以及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赔偿以及诉讼等支出, 这一数据反映了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没有真正受到证监会、银监会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的重视。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真正采取相应的对策, 切实规范环境信息公开原则, 真正引导企业走低碳、节能、环保的提升式承接之路。

(3) 企业应尽早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调查显示, 示范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不管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工艺, 对环境成本都是被动接受的, 更谈不上进行环境决策, 有效地防范环境风险了。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防治污染损失的赔偿时企业的或有负债, 一旦发生巨额环境成本, 企业就会无力回天了。目前, 财政部, 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政策, 环境税的开征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的环境成本, 企业应尽早未雨绸缪, 考虑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摘要:本文对安徽省上市公司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环境会计信息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分析, 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www.gov.cn.

[2]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征求稿) 》的规定: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

[3]印丹蓉、王建明·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生态经济.2006 (5) .

[4]李迎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生态经济[J]·2011 (10) .

上一篇:水稻叶片下一篇:整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