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十篇

2024-04-30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1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公路的等级在不断的升高, 而通车的里程也在不断攀升, 相应地, 为了能够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 公路隧道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所以, 对于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隧道机电系统的特点

1.1 环境特点

由于公路隧道所处地形的特殊性, 导致车辆排除的尾气以及车辆在行使的过程中携带的尘土以及扬起的灰尘, 都不能快速的扩散、消失;并且, 由于隧道所在位置的空气含水成分与隧道外的不同, 导致隧道内外产生温差, 进一步导致隧道内的湿度增加;并且隧道处于半封闭状态, 车辆在隧道内通过时, 会产生振动, 可能引起隧道的晃动。隧道的长度、车辆的行使速度以及车辆的行使密度、自然温度都会影响到隧道内的环境温度, 车辆的行使速度越快、行使密度越大, 散热量也随之增加, 隧道内的散热叠加现象也较为严重, 加上隧道内的湿气严重, 湿热的双重效应, 加剧了隧道内车辆行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设施特点

隧道机电系统主要由通风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和供配电系统六部分组成。而由于隧道机电系统的构成较为复杂, 设施的种类也较为复杂, 所需要的设备数量份额也较为庞大, 比如照明灯具、摄像机等, 而且部分设备的价格较高, 投资大, 比如检测装置、控制装置、通风、照明设施等, 并且由于隧道机电系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对所需设备的环境性能要求较高, 而一些设备还会因为国内无成熟的定型产品, 所以还需要厂家定制。

1.3 运营特点

由于公路隧道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并且被控设施繁杂、控制方案也较为复杂, 所以对隧道的运营维护工作量也相应地加大, 而且管理费用也相应的有所升高, 特别是通风与照明的运营费用尤为显著。随着越来越多的隧道投入运营中, 在隧道内的事故发生概率在节节攀升, 很多是由于隧道内的设施配置不合理以及不完善所引起的。比如, 区域控制器对其管理的设备数量及距离分配不当, 致使区域控制器的反应速度不及时造成设备控制滞后, 引起事故发生等。并且不能够按照规程对隧道进行日常的维护, 没有进行定期的维护, 导致很多设备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在火灾发生前后不能及时的进行报警和控制功能, 造成很多不能挽回的损失。

2 隧道机电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1 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隧道机电系统设计时, 大多数的隧道土建部分还没有完成, 而机电系统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更新速度又很快, 设计以及招标文件大多是在很久以前就完成的, 对机电设施的布局没有根据实际出发, 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大多数的隧道机电系统设计单位都不太采用新技术, 在进行设计时, 在类似的设计图稿上进行复制修改, 对于隧道的布局、功能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特点都没有进行实地考察, 完全凭主观臆断, 让隧道机电系统设计与实际情况无法紧密衔接, 也让运营陷入了窘境, 导致隧道系统的功能有效性以及利用率都比较低下。随着公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 隧道建设也越来越多, 所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而机电系统的设计周期也出现了问题, 不能根据实际的环境进行实时设计。除了设计方法导致的与实际环境差距较大之外, 在设计规模方面, 考虑的因素也不够全面, 太在意隧道长度和交通量方面的考量, 在设计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 也给后期的施工以运营加大了难度。

2.2 工程技术设备选型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的初步设计中, 通常只会给出所需设备要求的基本性能参数, 给出的参数都在一个范围内, 而市面上满足在该范围参数内的设备数量广泛, 所以, 在工程的技术设备选型中, 所选设备满足了要求的基本参数却无法满足实用与适用的要求, 也不能保证该设备在隧道机电系统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例如, 隧道照明灯的选择, 在对其单独检测室合格, 并不代表其就能在隧道内高噪音、高湿热度的环境内正常照明。除了这些, 在设备的选择上也缺乏约束力, 不仅排斥新产品新技术, 不积极进行产品革新, 而且还一味只追求成本, 大部分都只选用成型的老产品, 而不支持投入新技术。与之相反的则是只注重对未来方向的发展, 追求高配产品, 不与行业发展和使用寿命为前提, 只想一劳永逸, 造成资源浪费。

2.3 设计人员及分工方面

隧道机电系统的设计, 不仅专业性强, 而且设计的领域也广, 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但是目前隧道机电系统的优秀设计人员较匮乏。而且现在的一些设计人员都采用闭门造车、只管数量不管质量的方法进行设计, 忽略了工程的实际需要。在设计分工方面, 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 由于每个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不同, 会使每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存在差异。

3 隧道机电系统设计对策分析

3.1 通过实地考察改进设计中的不足

在进行方案设计之前, 设计单位首先要对隧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对设计所需的参数进行考察研究, 确定参数, 并且还要与运营管理单位、各施工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积极的沟通, 不断改进设计中的不足。在进行设计时, 引入机电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理念, 确定系统的设备性能指标, 提高性价比, 并且要对设计方案不断改进, 使设计方案切合实际, 并且深入勘察隧道现场, 根据隧道的所需长度以及交通量, 可能发生事故以及火灾的概率来确定隧道机电系统的规模。

3.2 从实际出发选择合理参数

在进行设备选型之前, 进行实地考察, 明确参数, 将参数确定在小范围而不是大范围之内, 然后在市面上寻找出满足条件的设备, 再进行隧道模拟测试, 找出最能满足系统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设备, 然后投入使用。并且还要充分考虑设备成本与使用寿命的问题, 以及在隧道环境内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做好预案。

3.3 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明确设计分工

为了提高设计人员的计算机、通信、电气、给排水、消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其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技巧、对新技术敏锐的前瞻能力, 设计单位应该与国内经验丰富、实力强的科研单位以及发达国家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派遣公司技术较好、接受学习能力强的设计人员去学习、交流, 以此来提高隧道机电系统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设计水平。除了专业高超的设计能力, 对于设计的分工也很重要。由于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的设计囊括了主体、监控、安全、通风、消防、照明、给排水、供电、房建等部分, 而各部分需要不同的设计单位和部门来进行设计, 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各单位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确定各自的设计模块, 明确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 避免出现重复设计、设计遗漏或者间断的情况。

4 结束语

隧道机电系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决定了隧道机电系统设计的难度, 但是保证交通畅通、预防交通事故仍然是在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所以在设计时, 应该从现场实际环境出发, 根据日益发展的先进技术以及不断更新发展的设备, 与时俱进, 引入新技术, 推动隧道机电系统朝着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和科学管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承松.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发展研究[J].中华民居, 2012, 12:319-320.

[2]温春新.浅谈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的现状及维护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1, 9:378.

[3]刘相华.公路隧道机电系统设计探讨[J].公路隧道, 2005, 4:52-54.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2

关键词:调查规划设计,问题,对策,建宁县

1 引言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和先行性工作, 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改革措施,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成果为指导林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也是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评价林业方针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森林经营管理成效和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的依据来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当前林业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建宁县为例, 分析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当前存在问题, 探讨解决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林业调查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现状

2.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特点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主要承担着查清森林资源状况、监测生态变化、科学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林业案件鉴定、保障林业工程顺利实施及推动林业持续快速发展。

(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知识密集型以脑力、体力劳动结合的创造性生产劳动,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紧密配合;

(2) 劳动对象众多, 自然情况不同, 不能进行批量生产;

(3)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时效性;

(4)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不能生产物质资料, 它以规定性的文件报告、图表为表现形式, 供职能部门和森林资源交易双方进行科学管理、决策和评估森林资产价值的依据;

(5) 野外工作是调查设计的基础, 作业面积广阔;

(6) 内业整理是调查设计的关键, 调查设计成果必须用内业资料成果来体现;

(7)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专业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处理、图表编制及内业报告编写。

2.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情况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17万hm2, 其中有林地11.5万hm2, 林业是该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建宁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由建宁县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负责, 建宁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成立于1965年1月, 现有资质为丙A, 编制15人, 现有人员6人, 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人, 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人年均外业调查设计天数达150d以上, 年规划设计面积达2000hm2, 年整理成果几百件。近年来完成了该县一类调查省级样地69个, 完成国土面积17.16万hm2 (其中商品林区4.47万hm2、生态林区12.69万hm2) 、林业用地面积14.17万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11.51万hm2) 的二类调查任务, 积极协助资源管理部门完成生态林区划界定4.47万hm2, 及林改11.86万hm2, 约2.5万个宗地林地登记发证工作, 为该县经济建设开发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现状调查报告52个 (其中省级15个、市级22个、县级15个) 。

3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问题

3.1 科技水平低, 技术手段陈旧

随着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 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精度要求日益提高。目前,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技术更新远远滞后于林业发展的需要, 建宁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主要的装备就是1∶2.5万 (或1∶1万) 地形图、围径尺、皮尺、角规和罗盘仪, 低精度GPS、内业计算配置了几台电脑, 也仅能用于数据运算和设计书打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手段主要仍以传统的地面调查为主, 新技术应用不多, 工作效率不高, 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手段落后, 成本高、周期长。

3.2 技术力量不足, 人员素质不高

建宁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在岗人员少, 技术职称全为技术员, 且全部为“半路出家”。知识结构老化, 技术力量薄弱, 工作任务繁重, 存在盲目地赶时间, 赶进度, 超负荷运转, 野外工作强度大, 人年均外业调查时间150d, 内业整理基本上是利用夜班节假日完成。忽视了业务技术的学习, 导致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素质、能力提高不快。这些成为限制建宁县林业调查设计工作发展的重要瓶颈, 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3.3 资金投入少, 后勤保障滞后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属于林业各项工作中比较艰苦的行业, 调查队员长年在野外工作, 劳动强度较大, 生活条件较差, 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后勤保障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受经济和社会条件限制,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至今未配备专用车辆;通讯、保险和相关劳保用品配备不足;调查人员白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露天作业, 晚上还要经常加班完成调查数据处理, 编制调查报告。

4 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林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林业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出发, 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各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规章制度, 精细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责任目标, 制定更加科学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长远发展目标, 切实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抓紧抓实。确保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有人抓、有人管、有目标、有制度、更有落实。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更真实、更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切实为各级领导发展林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4.2 增加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要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纳入发展规划中, 加大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提升高新技术装备水平, 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优先配备专用车辆、更新调查设备、切实增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实力。搞好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以切实调动各级林业调查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管理创新、强化培训, 狠抓队伍建设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涉及林业各个专业, 技术很强, 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决定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优劣。首先, 配齐、配强了设计人员。在林业系统内部或采取公开招考形式, 将一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调查设计岗位;其次, 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要组织培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广泛组织技术交流, 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第三, 要加强了设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增强优质服务意识, 进一步规范了设计行为, 提高了设计工作水平。第四,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要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分配制度, 逐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氛围, 对调查设计成效显著及表现突出的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给予重要奖励, 并作为评选先进和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 充分调动大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4.4 科技创新, 提高调查效率和精度

2011年初以来重点解决了林业调查设计任务重、时间紧、效益差,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消耗大, 质量难于保证等方面的问题。抓好了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科技创新, 把林业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森林资源数字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 引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建立了数理统计与计算机数据、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模式, 减轻了繁重的野外劳动, 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4.5 创新机制, 增强队伍造血能力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的出台, 供需直接见面, 森林资源流转速度进一步加快, 林农急需优质高效的林业调查设计服务。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创新步伐, 有效应对了林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充分调动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有偿服务形式, 增强了建宁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自身造血能力, 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 实行专业化管理, 社会化运作。增加投入, 改善了林业调查设计工作条件。同时树立了满足顾客期望的质量意识, 以用户的需求作为质量的重要考核手段。及时运用先进的林业调查设计技术, 提高速度、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调查质量。着重抓了林业调查设计队伍培训工作, 人员能熟练掌握了先进技术, 充分发挥了先进技术的效率。

4.6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不够系统, 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对资源的调查规划的单一层面, 没有建立在一个完整的林业体系之上。随着人工林的大量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的复杂化, 随着采伐周期的缩小, 随着林业科技的发展,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资源这个单一的层面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 不从完整的林业行业调查和规划, 不将系统有机科学地结合起来, 其调查报告结论和规划方案必然有漏洞。林业资源调查规划应该了解木材市场, 而木材市场的调查规划也不能不考虑资源状况。所以, 要弥补系统性的漏洞, 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就应该从生态、造林、营林、采伐、造材及之后的木材市场、木材深加工、林业机械、林业科研动态等等都应该完整地涵盖到。因此, 林业的调查规划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一个层面上, 应该系统地调查规划, 并做出完整的科学调查规划报告, 提供给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权单位。

参考文献

[1]刘定生.市场经济与森林资源调查质量[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1999 (2) :42~44.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缺点;对策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把艺术类学生培养成具有设计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合格人才,教育目标应把“做”提升到“设计”的层次,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即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目前我国的高校专业开设的情况,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而且这一专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入学门槛较低,就业较容易,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但是,整体观看我国的各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它们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这就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如今,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初,他们的绘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给所有的学生都设置一样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造成了不同绘画水平的学生面临不同的困境。而且,我国个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美术的,这样的学生对学科的定位并不是十分的明确,这就直接造成教学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早我国的高校中许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认为自己是美术与计算机的结合,这就造成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认知偏差,从而就不能体现这个学科的个性,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首先,我国众多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于知识与技能,大多都注重知识的传输,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不鼓励学生积极、注重的学习。虽然在我国,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其成果并不是很大,虽然我国教育部曾经明确的提出过高校教育的定位,但大多数高校还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且,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并需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中才能设计出较好的作品,每个作品中都应该含有一定的文化精神。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很好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高校教育中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行的很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许多高校更加的注重功利性,这就严重给违反了教育的目的。

三是教学评价不全面。 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彻骨,在许多高校中,及哦啊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同时,不同设计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这个专业。

四是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1)主要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即便利用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最终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训练比较少。

(2)“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出来的设计充满“匠气”,缺乏时代感和艺术设计灵气。

(3)室内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脱节。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用人单位反映,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具体的设计工作不知所措。

2.改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对策

2.1教学目标层次化

一方面,高校中的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目标应制定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把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及绘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科学,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再是美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而是使学生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长和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主要以教材为主,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弊端。要想使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不断的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课程。同时还可以把课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大力的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己进行创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这样更容易促成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性,使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更加的有灵感。

2.3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方面,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而言,教学评价主要是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不太重视甚至是根本不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这一点是非常不合理的。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的金属方面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进行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在于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在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发展,针对不同风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要促进评价主体多元,不能只注重教师的评价。

2.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侧重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①基于任务引领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直接引入室内装饰企业的运作机制,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企业环境”氛围,引入市场运作规则,培育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以“工作室制”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室内空间设计良好的艺术形式。

②探索多元化教学手段,促进互动式教学模式。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场教学、案例讨论、专家讲座、课堂搬进工地——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认知的兴趣。

总之,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引起重视,使教学目标变得更有层次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使教学评价变得更加的全面,从而更好地假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艺术学习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科]

【参考文献】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4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然而,许多院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却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体系仍旧是偏向于理论教学,教学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新意,仍旧照搬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惜将教学内容压缩,许多知识并没有讲透,学生听的也是一头雾水;在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无法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受市场发展变化的影响,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它作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课程涉及的领域广,诸如艺术设计学、景观学、植物学、工程控制学、建筑学等都是该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因而,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相应的知识调整。然而,受教学条件和教材本身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能在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因而落后于市场发展额需要;再加上许多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课件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案例设计也比较陈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许多用人单位也抱怨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因而不愿意录用。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院校虽然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条件有限,模拟出来的实践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差很大;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方式传统,实践课的授课内容也与现实脱节;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过多地看重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实用性和可行性,仅凭感觉对待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漏洞百出。

4.教师构成单一,不能满足学科融合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本专业人才,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相关的从业和实践经验。他们也许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比较如鱼得水,但是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就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这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许多时候,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讲授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课程时,远远不如建筑专业的教师讲得透彻。师资队伍的构成也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对策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以往的程式教学,变填鸭式的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探索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创新探索,在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不同想法,让不同思想在讨论中交锋,最终得到真理性的认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形式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和发挥,同时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好感和学习热情。更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赛事,以开阔他们的眼界,通过和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比赛,收获更多的实战经验。

2.注重教学内容联系专业实际发展状况

为了降低由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带来的损失,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师应该在教授课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或者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制作课件切忌懒惰,不能讲陈旧的内容重复使用。为了保证学生所学内容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专门订阅了一本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每一期的学刊我都会认真地研读,并且将其中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文章复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阅读。这样,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期刊,就能够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

3.建立健全的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让实践课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校专门与一家专业公司联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收获实战经验。这样,学生每隔一个月就有机会到该公司参观学习,并且在学期结束之后还会安排学生去该公司实习,由专门的人员带领。学生通过向这些在专业岗位上奋战多年的工作人员交流和讨教经验,渐渐学会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4.优化教师队伍

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录用时,可以适当录用一些诸如建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教师,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互补性。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能够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上好实践课,才有能力教好学生。因此,不妨聘请一些行业高级从业人员来担任教师。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时常参加一些研修班来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入手,总结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专业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人民大学出版社,.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5

1.1 适用性

满足建筑物的适用性, 为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环境而提供必要的能源, 同时, 为建筑物内的用电设备提供必须的动力与可靠的负荷容量。在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 要以建筑物的特殊需求为依据, 并使其与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与用电系统相适应, 例如, 一般来说, 用于生产类的建筑物内电气设施较多, 对于电能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其与一般的用于居住的建筑物相比, 所需要提供的建筑电气设计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 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来进行建筑电气设计, 以满足建筑物的适用性[1]。

1.2 节能性

在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节约无所谓的能量消耗, 因此, 必须遵循节能性的原则。在设计期间, 可以先找出与建筑物功能没有关系的能量消耗, 然后, 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综合地考虑,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 在变压器的功率损耗方面, 无用的能量损耗指的就是在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 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采取对传输电能线路的电阻阻值进行减小的办法来对其损耗进行降低。

1.3 经济性

坚持经济性的原则, 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预算, 才能保证承包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预算, 保证承包商的利益, 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2]。而且, 建筑公司在开始一项电气设计实践之前, 首要关注的重点是材料的成本。我国当前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材料的价格容易随行就市, 所以在采购材料时, 尽量对价格予以多关注, 保证材料提供商的价格合情合理。另外对材料的采购计划也要充分把关, 按照实际需求量进行采购。

1.4 安全性

对于工程建筑的电气通路, 要保证合理接地施工。尤其是当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也有着许多的小户型格局, 空间一般不大, 结构基本由钢筋、混凝土构成, 很多住户对电气线路进行更改时有所不便。这就应该在施工时做好线路的安排, 保证建筑的完整性。对电气的接地施工也保证了施工时和建筑本身的安全性。

2 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和可行性对策

2.1电气引发火灾及防火设计

经过研究与调查可知, 在大量的建筑火灾当中, 由于建筑电气设计不合理引起的火灾所占比重最大。建筑火灾包含的最基本因素是:建筑电气设计不够完善或者是施工过程中没有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相应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使用电气设施不当从而引发建筑火灾, 例如把大功率的灯具装设在以可燃物为原料的建筑物当中而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电气设备因为年久失修而引起电气火灾;家用电气设备常年没有检修却仍然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 进而使得建筑电气线路的短路, 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没有严格依照国家相应的建筑电气设计的技术标准施工, 比如把电气线路接在可燃或者易燃的材料中而不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 而国家建筑电气设计上的有关规范已经指出, 要对其进行穿管保护等。

对于这些情况, 国家应该增强建筑电气设计上的技术规范, 严格要求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依照规范进行。与此同时, 在建筑电气的设计过程中要认真严谨, 应该选取可靠性高、安全的防火措施, 确保消防设备供电线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按时更换常年未检修的电气设备, 从而使得建筑电气的设计得到相应的规范要求, 实现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的水准[3]。

2.2 消防线路的敷设问题

经过对大量建筑电气设计图纸的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消防线路是经过塑料管 (PVC) 从而实现保护的目的, 然后从吊顶内走线。然而在国家相应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已经明确规定, 对于消防联动的控制、通信、应急照明以及紧急广播的线路, 都应该选取穿金属管保护的方式, 金属管的厚度应该大于等于3cm, 并且要暗敷在非易燃体的结构当中, 当一定要采取明敷的方式时, 可以在金属管的保护层上采取相应的防水设施, 比如刷防火涂料。显而易见, 很多的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是有一定不足的, 由于吊顶是建筑电气火灾经常发生的地段, 因此从吊顶内走线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是非常不安全的。

对于上述的问题, 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应该了解相关的规范文件, 并且要重视这些规范文件, 对建筑电气线路要选用金属管保护的办法, 并且暗敷在非易燃体的结构当中, 对于需要明敷的时候要做好金属管的防火措施。

2.3树干式供电干线末端保护问题

所谓树干式供电, 就是在同一个回路供电干线上并联几个不相等的负荷, 这是建筑电气供电中常用的措施之一。一些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考虑到节约投入的问题, 把供电干线末端的导线截面变小, 这不但不符合国家相关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而且还会使得供电系统面临潜在的危险。为此, 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需要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不要盲目的把树干式供电干线的导线截面积随意改变, 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提升建筑电气设计水准, 确保建筑电气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4 共同接地问题

随着建筑电气设计的不断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接地系统出现在现代建筑电力施工的过程中, 例如,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的接地与自动防火系统接地等接地方案的电子设备接地、防雷接地。在现代化的建筑电气中, 完全分离这些接地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他们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使用。例如, 相关规定中解释, 电子设备接地最好与防雷系统接地相互配合, 实现共同接地的目的,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该种情况下, 接地电阻阻值应小于1, 如果将二者分开使用, 两种接地方案的距离应该在20cm以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建筑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对其可行性对策进行了探讨, 旨在达到改善建筑电气设计, 督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进行合理安全的设计与施工,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电气设计这门新生技术的发展, 使我国整体建筑电气的设计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段玉军, 张弓.建筑电气设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建材, 2014 (16) :194.

[2]刘雅洲.建筑电气设计原则与设计中常见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品.2012 (20) :33—34.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6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概述

1.1 选取合理的计算简图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要注重于设计的合理性, 选取更为合理的计算简图, 进而提升设计效率, 确保后期建设的规范性。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 设计方要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进行计算, 一旦数据采集不合理, 容易导致最终结构设计不合理, 影响后期的施工建设。为能够保证后期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设计方必须选取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采取相应有效的构造方法,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当中, 要尽可能减小误差, 使计算简图尽可能控制在规范的限定范围之内。

1.2 科学确定基础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础设计时, 设计方需要按照高层建筑实际的地质等客观条件进行设计, 要科学实现对高层建筑结构类型与荷载分布的综合性分析, 对现有施工条件及周边环境进行考虑, 进而选取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方案。

1.3 选取合理的结构方案

在满足于高层建筑设计结构形式和体系要求的基础上, 设计方应选取合理的结构方案, 同时要兼具一定的经济层面思考, 进而以可控的成本投入获取最为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其中受力要明确、传力相对简单是结构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在相同的结构单元当中, 应选取相同的结构体系。同时在最终确定结构方案的时期, 要综合考虑地质情况、工程设计需求、施工条件、原材料等各方面因素, 最终明确结构方案。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实际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种种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层建筑后期的施工和使用效果。展开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2.1 超高问题

超高问题是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突出的一类问题, 这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高层建筑超高问题主要是指多高层建筑设计建设单位违反相关制度和标准规定要求, 过度增加高层建筑高度, 从本质来讲, 增加高度有利于建筑商获取更高利润, 但同时对于建筑安全而言, 一旦过度增加建筑高度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突出和直接的, 对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会造成较大干扰。当遇到地震或者强风等自然灾害问题时, 容易引发建筑结构出现断裂或者倒塌等问题, 最终危及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2 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

短肢剪力墙不合理设置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层建筑安全性的突出问题, 其对建筑结构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 往往容易出现增设短肢剪力墙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容易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而使建筑物整体抗震能力弱化, 不利于建筑物长期稳定使用。

2.3 嵌固端设置问题

在高层结构设计中, 嵌固端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组件, 对嵌固端的设计目前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

1) 在嵌固端位置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 部分项目将嵌固端设置在地下室或者人防工程顶板位置, 这种设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

2) 嵌固端上下层的刚度比例设计不合理, 一旦相应的数据有误则容易导致后期施工遇到问题。

3) 处理细节不到位。目前在实际的嵌固端设计中可见, 部分设计存在突出问题是在嵌固端和抗震缝隙的实际处理方面依然存在冲突, 整体平衡性不强, 影响着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1]。

3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创新策略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有策略地加以优化和创新, 确保设计能够符合实际的安全需要和使用需要。在具体设计优化创新过程中, 应侧重于结构方案合理性、简图使用科学性及功能满足性等几方面内容, 进而使设计工作取得实效。

3.1 结构方案选择要合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恰当合理选取结构方案, 只有结构方案选择准确才能确保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设计水平达到预期标准。在实际的结果方案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对还是较多的, 首先应针对具体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前的分析, 进而能够避免实际选定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违反相关标准和要求, 其次对建筑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对基础情况、项目规模等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进而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定最为优化的一套高层建筑结构方案。

3.2 注重消防、抗震结构设计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应注重于基础条件和结构设计方案的科学确认和选取, 注重于从消防结构、抗震结构等方面实现优化设计。

在消防结构设计方面, 要合理设计防火间距, 精确计算建筑物间距, 根据地形条件选取防火结构, 同时增加疏散通道设计, 利用分隔式设计提升建筑防火性能。在抗震结构方面, 则要科学高效规划结构构件位置, 简化建筑平面, 分割高度差异, 进而提升建筑物强度。

3.3 有效满足结构设计中各类性能需求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目标任务是尽可能满足于各方面的性能要求, 只有确保各类性能要求得到满足, 才能确保结构设计合理, 进而有助于高层建筑后期的稳定和长期使用。现阶段高层结构设计中应重点满足下述几方面性能要求:

1) 结构延展性升级, 高层建筑容易在后期使用中出现变形等实际问题, 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下, 高层建筑甚至会倒塌, 因此其建筑延展性非常重要, 确保结构设计中的柔和度能够提升建筑整体性能水平。

2) 关注结构水平力。在结构设计工作中应对结构水平力充分关注, 水平力是实际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其最终对结构的影响是直接和多方面的。

3) 注意结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稳定性指标, 在设计过程中采取有效设置短肢剪力墙等措施, 有助于更好提升结构稳定性, 使高层建筑能够保持高安全性。

4 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合理与否, 最终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安全性。现阶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研究符合当前结构设计现实要求, 研究的实效性较为突出,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摘要: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结构方案选择、抗震设计、结构性能等角度, 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安全性、合理性及适用性要求。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景棉, 杨晓杰.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招标, 2012 (37) :94-95.

[2]纪晔, 陈鹏.高层结构设计需控制的重要指标及处理方法[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0 (7) :100-101.

[3]王爱华.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硅谷, 2013 (3) :77-78.

[4]刘庆.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 :133-134.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7

1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价值

1.1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其中,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的发展的一面镜子, 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 不仅为人们的休憩、娱乐、工作等提供了方便, 而且有利于城市城市各方面的协调, 从而保证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建筑设计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续和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 需要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 其中包括建筑、交通、绿化等各个方面。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并且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 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建筑设计的规划, 建筑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不同的地区要做出不同的建筑规划方案, 实现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风貌的目标。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 使城市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城市利用空间的考察, 了解城市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其中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等, 建设相应的建筑群, 从而使城市的建设布局更加的合理化。二是能够使城市规划方案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 在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时, 不仅要考虑城市目前的发展需要, 而且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建筑设计, 并且还要考虑其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 要注重把握其城市规化建设的度, 不能搞“面子工程”, 这样不仅浪费资源, 更背离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1.3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经济调控作用

城市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调控的功能,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城市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进行调控, 在审核城市建筑设计方案时, 注重对城市设施分布以及布局进行调控, 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同时也能够使城市建筑布局也更加的趋向合理。二是对城市的经济进行调控, 城市发展水平, 主要是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来体现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研发区进行空间上的调控, 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和谐与稳定, 从而保障城市的经济安全。

1.4 建筑设计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的规划工作包括各个方面, 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等。正因为城市规划的复杂性, 所以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 以保证城市各个行业的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如果没有合理化的城市设计, 就会造成城市各项工作不能稳定运行, 短期内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长期则影响社会稳定。

2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2.1 建筑设计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各项设施与布局也更加的合理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布局与城市形态主要由经济水平来决定。在高度发达的城市, 根据不同的生活工作需要, 其建筑布局分工也更加的明确, 如: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娱乐区、旅游区、工业区等等, 这样的分布容易形成群聚效应, 各个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相互利用, 并节约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 使城市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絮的进行。

2.2 建筑设计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 要注重其各方面的联系。从而使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它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设方面, 城市的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来进行微调整, 使城市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时, 要对城市的发展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其发展速度与规模, 设计出未来发展的蓝图, 并针对发展的需要, 去指导城市的建筑设计。不能用宏观城市规划的理论, 去指导瞬息万变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

2.3 建筑设计方案在在城市产业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每个城市产业发展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因此, 每个城市都有其相适应的建筑设计风格, 如: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城市, 多以工厂为主体, 于是形成了工业性城市的建筑风格;以旅游为主体的城市, 多是自然风景、文化古迹, 因而形成了旅游城。针对城市产业的不同, 要设计出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 工业城主要是对其电、水、厂房的规划建设;旅游城要在美化环境、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开发。所以, 建筑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其产业的不同, 使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 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促进城市的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化发展中的运用

目前, 我国城市因发展速度快, 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 而建筑设计为城市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因此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化的建筑设计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与景观区、经济区、工业区相协调, 与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周围的风景、古迹相适应, 这样的科学规划方案, 不仅能够保持城市原有的活力、特色, 并且还能形成城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3 结语

城市的建筑设计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把建筑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 政府相关部门要选择合理的城市建设设计方案, 并与相关单位做好沟通与交流, 保证其建筑方案落到实处, 从而使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划分更加的合理化、规范化, 这样才能保障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价值进行探讨, 并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应用建筑设计。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价值,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诚.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传播, 2014 (19) :82.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常见问题?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74-01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高层建筑位置高、布局紧,可燃物多,一旦发生火灾,产生大量烟气,就给消防员灭火工作以及人员疏散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调查表明,65%的人在高层建筑火灾中是被熏死的,由此可见合理的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能够起到控制和排除烟气,防止烟气疏散,降低人员伤亡以及损失等作用。

1 高层建筑排烟设计技术

目前在我国比较常用的高层建筑排烟设计方式有3种,主要是机械、自然以及机械加压送风排烟方式。

首先是机械排烟技术。既然可以全部利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送风排烟,也可以借用自然通缝呢过以及机械通风共同的力量来进行送风以及排烟。其次是自然排烟技术,利用室外冷空气以及热烟气的对流,通过对外口排烟,主要形式有竖井排烟以及外窗的无组织的排烟。最后是机械加压送风排烟技术。这种方式,主要是应用压力以及气体流动差,从而达到控制烟气的目的,这种方式消耗的费用比较低,适宜推广以及使用。

2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

第一,自然排烟设施不能排烟。国家相关规定要求排烟窗开窗角度应该大于70°,而由于排烟窗的设置位置不当、面积不规范、结构形式不合理以及缺少便于于开启的操作机构,因此很多自然排烟设施不能排烟。

第二,防排烟风机配电与规范不符。有些配电、专用双刨路、正压送风系统设计达不到电负荷要求,有些存在缺漏的共用正压送风系统,有些金属管没有涂防火涂料,有的忘了安余压阀。

第三,管道漏风问题。主要是在施工是没有及时抹光内壁,没有修好脚手架的钢管洞,漏拆了钢模板导致井道堵塞等问题都会影响风机的送风量。

第四,不适当的排烟阀位置安装。由于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以及意识不高,忽略了排烟阀的问题,认为排烟阀和送风阀作用差不多,这直接造成了相关人员直接把排烟阀安装在墙正中,这是比较严重的错误。

第五,没有设计合用正压送风系统压差的调节装置。按相应的规范要求,应该合用前室以及防烟楼梯间处设置独立的送风系统,在支风管处安置好适当的自动调节装置,但是目前很多的设计的正压送风系统不具备相应的压差自动调节装置,没有办法形成高于前室的楼梯间的余压值。

第六,风口以及风阀不合适,部分单位由于不能根据有效面积进行风口楼的选择,导致偏小的有效面积,具估计有效面积只有50%左右,加上局部阻力过大、风量不足,难以达到相关规定,部分单位盲目调整风口,导致风口面积过大,速度太慢,也不符合规范要求。

3 对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改进对策

第一,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要积极落实消防施工单位承担防排烟工作。为了防止消防施工单位没有承担防排烟工作的现象,第三方要落实对防排烟设施监督和管理措施,加大施工地的抽查力度,随时检查防排烟设施,及时发现出现的相应问题,从而指导、纠正以及督促消防施工单位落实自身责任,进行相关整改。

第二,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应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指导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业务等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电气设施、消防报警以及灭火设施等教育工作。相关设计、施工单位要遵守相应的设计规范以及要求。防止忽略这些问题造成的火灾等隐患。

第三,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要严格审核施工图,把好质量这一关。消防以及监督部门审查施工图的时候,要对防排烟设计、设施进行重点审查,绝对不能忽略排烟窗的设置位置、面积规范、结构形式以及开启的操作机构等问题。

第四,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注意对排烟方式的选择。对房间、前室、防烟楼梯间等采用自然排烟防排烟设计,对如地下室等密闭区域、超过20m无自然通风走道以及超过60m的自然通风走道采取机械排烟设计,对合用、防烟楼梯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设计。

第五,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对于一些漏风比较大的井道,要加大相应的附加系数进行风压以及风机的风量设计,以在风口处安装电动风阀,既可以缓解选择的风机型号过大又可以避免井道窜风现象。

第六,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要分析以及研究检查中的不合理工程,与建设以及使用方进行协调、商量,明确各方的责任,对不足现象进行整改,落实相应的措施,改造排烟系统,使之正常功能得到恢复。

第七,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要直接从设计的环节抓起,分开设计生活空调和防排烟系统,按照国家规定将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分离出“暖通”图,以消防防排烟图名制图,使其地位充分重视起来,明确其内容以及相应的范围,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第八,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要改变目前不利于自然排烟的半开以及斜开窗形式,设置位置以及形式都有利于自然排烟的直接对外开启排烟窗,其中在进行开窗面积的计算的时候,要按图计算,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的外窗面积不要包括推拉窗打开时另一半以及固定窗面积。

第九,为了改进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针对风口以及风阀不合适问题,相关的单位要验算相应的风口以及风阀,调整合适的风速,如果发现不对劲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联系,协商以及调整,及时修正,防止无法调整成型的预留洞口状况。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是高层建筑设计中一个相对复杂也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其它环节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也是建筑生命安全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去突破,在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的时候,要多关注要积极落实消防施工单位承担防排烟工作,应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指导工作,要严格审核施工图,注意对排烟方式的选择,注重风量设计,分开设计生活空调和防排烟系统,设置对外开启排烟窗,验算相应的风口以及风阀,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更好的为城市高层建筑的安全提供保障,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南.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排烟设计[J].企业导报,2010(10):292-295.

[2] 周燕来,朱国英.浅析我国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J].知识经济,2011(12):83-86.

[3] 程萌.高层建筑防排烟浅析[J].城市建设,2010(15):1-5.

乡镇企业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9

乡镇企业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本文介绍了乡镇企业发展概况及特点,乡镇工业污染源及其主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要点.讨论了乡镇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问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方向、道路、途径和措施.

作 者:寂 作者单位:新郑市环境保护局河南,45115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17)分类号:X22关键词:乡镇企业 环境问题 污染对策

设计与对策探讨论文 篇10

关键词:城乡差异,数学课程设计,文化背景

人们常谈城乡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和科技差异等等,我今天想谈谈城乡的数学教育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分时间、场所,不分能力大小,处处都有它的存在。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更是如此。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二,不正说明学生学习差异的存在吗?有差异的存在,才有先进与后进之分。从某种意义讲,差异的存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推进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差异,其目的是探索和寻求能促进差异转化的动力。那么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关键在那呢?从地域差异和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到他们的观念差异和主流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影响他们的从小的文化教育,造成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差异和自己未来人生的理想的混沌。鉴于这些的差异因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数学课程呢?

1、数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对于城乡差别更是不容忽视,为了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选取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要有城乡差异的体现。在教学中,教材选定的内容代表性强,符合实际,但内容毕竟有限,城乡不分的照搬,势必造成混乱。单靠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也较抽象,为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熟知并易接受的实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如:对于城市的学生我们可以例举一些高科技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同时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点滴介绍一些乡村有趣的教学实例,增加他们的阅历,拓展他们的生活领域。对于乡村的学生我们可以例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实例,如:农业方面的实例,给他们一种熟悉易懂的感觉,最好再加上语言通俗化,乡村的学生就更易接受了,有了一学就会的感觉,建立了乡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数学难理解的感觉,有信心就有动力,循序渐进,有了数学的基础,理解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广,渐进的介绍新鲜事物,就不会扰乱他们的正常思绪,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段的进步中,不段的相互渗透中缩短城乡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

2、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实施情感教学

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论是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巧妙有效地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平等的心态带着微笑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平等、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尤其对于乡村的学生,不要让他们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无法亲近的家长式的教学方式。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退避之心,以至破罐破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实施情感教学,让朴实的乡村学生更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转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利用城乡差异,开发资源。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使它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他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出发点。树立没有城乡差生只有城乡差异的思想。数学教师要创造合理的数学课堂情景,让城乡学生都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成功的秘诀。

3、重视城乡差异,重视数学的应用

数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它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所以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自然所说的语言,而且也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数学教学从热衷于无数的常规练习转到发展基础宽广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应该要求达到能够辨明关系、逻辑推理,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非常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数学的应用,合理设计数学课程,适应城乡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到确实要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数学技能用到实践中去,而且只有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他们才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可以是现实的或者纯数学的,统一它们的是,它们给学生以机会去应用他们的数学技能,表现创造性、想像力、革新精神、批判性;激励进一步的数学学习。缩短城乡学生学习数学的差距。

上一篇:数据精确性评估下一篇:甲型H1N1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