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体验观四篇

2024-09-12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 篇1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观,英语语篇,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其逻辑思辨能力较为缺乏,尤其表现为创新能力及分析能力的不足。将认知语言学体验理念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增强,进而为优化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奠定基础。那么,在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语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认为人们获得语言知识的出发点是体验,借助和现实的体验、互动而获得一定的信息,并通过自身加工这些信息而将其变成自己的意义系统或概念,最终以语言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这一认知过程得知,语言、意义均彰显出很强的体验性,都是人们在亲自感知世界之后对认知对象加工形成的。英语语篇在语言范畴之内,属于语言知识的一种,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体验性,蕴含有作者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的理性知识,涵盖了作者的逻辑推理方式、个性认知过程及有关概念构建等。因此,英语语篇的形成都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一般原理。具体来讲,英语语篇作者是先体验了客观世界并与之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互动,然后将所获得的知识借助具体的认知手段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篇渗透有作者创作意图的英语语篇。这些语言的词语选择、句法结构、行文安排等,都彰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认知方式。换句话说,语篇不是单纯生活的镜像展示,而是作者认知方式的精心加工形成的,可体现作者逻辑思维方式的体验式认识烙印。

二、学生认知语篇的过程具有体验性

英语语篇普遍具有的体验性源自于创作者思维的体验性。作者的逻辑思维是在体验客观事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与之对应的思维形式,而具体的思维形式又会形成与之一致的英语语篇,作者在创作语篇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及思维方式融入其中,才使得语篇具有了一定的表达目的。专业英语教材中录入的语篇也都是作者思辨能力的客观反映,其词语应用、句法结构、语篇结构都是作者个性化思维的体现。具有体验性的语篇决定了学生认知语篇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单一的识记、背诵、接受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体验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阅读语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认知作者思维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英语语篇进行评价与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积极互动体验,才能感知到语篇中蕴含的理性知识,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对语篇的正确理解,进而从语篇中吸收语言的精髓。

三、借认知语言学体验观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是普通认知能力的最高等级,涵盖创造、评价、分析及应用等能力。基于上文对认知语言学体验观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应用的分析,要想切实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扩宽教学渠道,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作为英语教学的新思路,指导学生针对英语语篇进行互动式体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评价语篇内涵,挖掘蕴藏在语篇中作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将自己获得的语篇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高度。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用认知语言学体验观指导专业英语教学,通过语篇创作者个性化的写作意图与认知方式的探究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综上,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理念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角度认知英语语言,借助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评价与分析语篇,从而在和语篇的互动体验中认识语篇作者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与写作意图,进而更加深刻、精准而全面地掌握英语语篇的内涵与意义,最终切实提高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并快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小芳,程家才.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的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以《现代大学英语1》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02-204.

[2]朱京,苏晓军.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05:21-25.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 篇2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9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被引进到中国,并且蓬勃发展。翻译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目前来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已基本确立。然而,就其对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具体操作的关注尚少。我将从认知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其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活动会发现,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

由此可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翻译能力不单单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能力。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即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翻译在形式上表现为语码的转换,但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移植过程(肖坤学,2006)。因此,提高译者和翻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对提高其翻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这一点与认为作者已死,强调译者主体性的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大相径庭。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王寅,2007)。可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有很强的操作性,对翻译教学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实践上的支持。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模式、翻译练习的选择和测试的内容和标准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译员培训中未能使用其它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Kiraly, 1995)。对此,翻译课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认知理论,改进翻译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1. 翻译练习选材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比较简单,较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在课堂或课下做出译文,接着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译文,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翻译能力离不开认知能力的提高,提高认知能力的第一步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翻译练习的兴趣直接决定了翻译的质量,翻译练习选材和学生的兴趣契合度高,学生便更能调动知识储备,更好地认知原文的信息。其次,翻译练习选材符合学生兴趣,学生即使没有可以调动的知识储备,也会积极阅读相关信息,主动增加对新话题的认知能力,而不会对陌生的材料仅仅作语言上的生硬转换。因此,翻译课教师要主动地了解学生兴趣的所在,了解时事,并且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一点如果在翻译课开始阶段做到,效果将更为明显。

2. 引入课堂讨论和泛读作业

翻译课堂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引入课堂讨论加以改善。翻译课的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文本对比,学生之间对比各自的译文选出最佳译文;或结合参考论文,对其借鉴或者进一步修改。然而,在很多时候,英语课的课堂讨论往往由于主题不明确、教师引导不足、学生自觉性较差,而流于形式,因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得不到展示自己译文、观点的机会,甚至无法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将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如上所述,提高翻译能力的一个前提是提高认知能力。传统翻译课上小组讨论中的文本层面的对照往往不能够保证译文的准确和流畅,某些类型的文本,例如科技文本、新闻文本等需要对背景资料有一定的认识。背景知识认识的程度往往决定着原文的理解,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也必然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因此,翻译课的讨论尤其是课程开始阶段,应该由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小组讨论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对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前就翻译练习的话题进行广泛的阅读,并在课上做出该话题的展示(presentation),而且展示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具有认识上的逻辑性,绝不能作简单的信息的罗列。学生在形成泛读和交流的习惯,能在往后的翻译实践中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好地保证翻译质量。

3. 考试方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趋广泛。日益开放的中国对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所谓的专业的翻译人才有两层涵义:第一,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翻译技能的人才;第二、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翻译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翻译课程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除了语言学习之外,进一步学习一门专业的词汇和基本原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向,如医学、机械、建筑、经济、金融等。自主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某一个甚至几个学科的学科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自主性的培养;二是教师的指导。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考试的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即教师在学期初即告知学生,期末考试的题目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考试的文本由教师选择,而文本的话题,由学生自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方向。由教师按照一定的难度,甄选不同话题的文本,期末考试中加以使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科意识,主动地阅读某学科文献,记忆专有名词,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和翻译能力。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不但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引,还将可以运用于翻译教学,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通过与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相关理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具体翻译实践进行指导,更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此外,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广泛地阅读和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指导。

参考文献

[1]Kiraly, C.Donald.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Ohio: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刘彤, 陈学斌.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 2006, (12) .

[3]肖坤学.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 2006, (1) .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观 英语语篇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其逻辑思辨能力较为缺乏,尤其表现为创新能力及分析能力的不足。将认知语言学体验理念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增强,进而为优化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奠定基础。那么,在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语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认为人们获得语言知识的出发点是体验,借助和现实的体验、互动而获得一定的信息,并通过自身加工这些信息而将其变成自己的意义系统或概念,最终以语言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这一认知过程得知,语言、意义均彰显出很强的体验性,都是人们在亲自感知世界之后对认知对象加工形成的。英语语篇在语言范畴之内,属于语言知识的一种,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体验性,蕴含有作者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的理性知识,涵盖了作者的逻辑推理方式、个性认知过程及有关概念构建等。因此,英语语篇的形成都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一般原理。具体来讲,英语语篇作者是先体验了客观世界并与之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互动,然后将所获得的知识借助具体的认知手段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篇渗透有作者创作意图的英语语篇。这些语言的词语选择、句法结构、行文安排等,都彰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认知方式。换句话说,语篇不是单纯生活的镜像展示,而是作者认知方式的精心加工形成的,可体现作者逻辑思维方式的体验式认识烙印。

二、学生认知语篇的过程具有体验性

英语语篇普遍具有的体验性源自于创作者思维的体验性。作者的逻辑思维是在体验客观事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与之对应的思维形式,而具体的思维形式又会形成与之一致的英语语篇,作者在创作语篇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及思维方式融入其中,才使得语篇具有了一定的表达目的。专业英语教材中录入的语篇也都是作者思辨能力的客观反映,其词语应用、句法结构、语篇结构都是作者个性化思维的体现。具有体验性的语篇决定了学生认知语篇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单一的识记、背诵、接受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体验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阅读语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认知作者思维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英语语篇进行评价与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积极互动体验,才能感知到语篇中蕴含的理性知识,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对语篇的正确理解,进而从语篇中吸收语言的精髓。

三、借认知语言学体验观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是普通认知能力的最高等级,涵盖创造、评价、分析及应用等能力。基于上文对认知语言学体验观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应用的分析,要想切实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扩宽教学渠道,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作为英语教学的新思路,指导学生针对英语语篇进行互动式体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评价语篇内涵,挖掘蕴藏在语篇中作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将自己获得的语篇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高度。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用认知语言学体验观指导专业英语教学,通过语篇创作者个性化的写作意图与认知方式的探究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综上,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理念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角度认知英语语言,借助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评价与分析语篇,从而在和语篇的互动体验中认识语篇作者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与写作意图,进而更加深刻、精准而全面地掌握英语语篇的内涵与意义,最终切实提高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并快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小芳,程家才.基于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的专业基础英语文化教学——以《现代大学英语1》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02-204.

[2]朱京,苏晓军.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05:21-25.

[3]武金锁,王艳.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7-8.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篇4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本文评述了体验哲学的背景、重要原则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作 者:杨彬 于杰 Yang Bin Yu Jie 作者单位:杨彬,Yang Bin(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于杰,Yu Jie(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上一篇:场分布图下一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