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科普作品论文三篇

2024-08-29

欧美科普作品论文 篇1

一、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创作初期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主旨影响,科普作品源于文学作品,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学的创作要素,进行文学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作品在传统意义上说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或者说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之处莫过于文学作品更多的侧重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而科普作品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艺术型与知识型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更加侧重对艺术风格的表述,属于比较典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比较浓厚的艺术色彩,在欧美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出欧美文学艺术独到的表现手法,把欧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弄个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认同,从而在唯美的艺术表现中体会到独特的欧美风情,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传统视角来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科普作品沿袭了传统欧美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加侧重知识型的表现形式,使科普作品在兼具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内涵表现出来,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欧美的科普作品来感受欧美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对下一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从欧美科普作品中,作者能够感受到相对浓厚的知识符号,对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形成客观的把握,同时,在欧美的科普作品中又带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风格,使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专业类书籍,能够更容易被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内涵提升与视野拓展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有利于读者的内涵提升,使读者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带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读出相对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欧美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让人能够感受到欧美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美。同时,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自然观,把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人与自然界的客体自然界本身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得以突出,从而为广大读者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特色,在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时,读者的精神得到洗礼,内涵修养显著提升。从传统视角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人们的视野因为阅读而实现有效的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产生之后,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让广大民众接受这些成果,欧美的科普作品恰恰发挥了提升民众对于科学技术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拓展。

二、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能够读出现代主义的味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的发展,使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蓬勃发展。

1.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到20世纪左右,欧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些许现代主义的元素,使整个的作品创作过程遵循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一种新的文学创作主流在人们的文学艺术神经中扎根,并逐渐的成长起来。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欧美文学作品飞速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本身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现实,而这些社会现实恰恰是欧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的,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生命价值,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仿佛相关的故事情节就真切的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从中找到现实的缩影,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创作的一大亮点。当然,现实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学艺术加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现实的事件基础之上,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性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作品中,使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色彩,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欧美文学作品,为世界的文学艺术库增添了力量。

2.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所创作出的欧美科普作品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类的知识性读物,也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的内涵型读物,这种科普作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毕竟科学技术类书籍不同于科普类的作品,科普类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文学的创作方法融入到了相对生硬的科学技术类的纯理论知识中,赋予了纯粹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新的生命,能够大大吸引读者的兴趣,使科普类读物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创作带有独特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相比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言,科普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发现相对严密的逻辑特点,这也是现代主义者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欧美科普作品不仅是建立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基础上的创作,而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异化的表现,对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异化的表现,使得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创造思路,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转机。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创作而言是淡漠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的转向,是对禁锢的人们艺术精神的一种解放,使人们能够在新的欧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下创作出让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作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在作品中能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转向特征,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融入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倾向,使一些宗教的味道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很多读者寻找心灵依托的载体,通过对这些欧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借助于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内心世界的影响,来排解读者对于社会的众多不瞒,让人们学会通过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来接受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达到社会世界与心灵世界相通的作用。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科普作品能够看到,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科普作品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和延续,文学艺术的气息能够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使读者能够发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的特征被有效的融入其中,并实现艺术特征的升华,让欧美的科普作用更有吸引力,能够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科普类作品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适合于科普类作品的发展,使现实的社会发展产生更为合理的转向,推动了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人们价值观的进步。

欧美文学与科普作品的比较 篇2

【关键词】欧美文学作品 欧美科普作品 比较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多样化进程的有序推进,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我国深受欢迎,两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特征来看,各自具有着独特的表现风格,带给广大读者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对两种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作品本质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认识,使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把握欧美文化的特色。

一、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创作初期都受到艺术作品本身的主旨影响,科普作品源于文学作品,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学的创作要素,进行文学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作品在传统意义上说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或者说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之处莫过于文学作品更多的侧重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而科普作品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艺术型与知识型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更加侧重对艺术风格的表述,属于比较典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比较浓厚的艺术色彩,在欧美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出欧美文学艺术独到的表现手法,把欧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弄个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认同,从而在唯美的艺术表现中体会到独特的欧美风情,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传统视角来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科普作品沿袭了传统欧美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加侧重知识型的表现形式,使科普作品在兼具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内涵表现出来,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欧美的科普作品来感受欧美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对下一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从欧美科普作品中,作者能够感受到相对浓厚的知识符号,对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形成客观的把握,同时,在欧美的科普作品中又带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风格,使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专业类书籍,能够更容易被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从传统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是内涵提升与视野拓展的关系。传统的欧美文学作品能够有利于读者的内涵提升,使读者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带有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读出相对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欧美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让人能够感受到欧美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美。同时,欧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自然观,把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人与自然界的客体自然界本身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得以突出,从而为广大读者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特色,在阅读欧美文学作品时,读者的精神得到洗礼,内涵修养显著提升。从传统视角看欧美的科普作品能够发现,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人们的视野因为阅读而实现有效的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产生之后,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让广大民众接受这些成果,欧美的科普作品恰恰发挥了提升民众对于科学技术理解和认知的作用,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拓展。

二、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能够读出现代主义的味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主义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的发展,使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蓬勃发展。

1.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到20世纪左右,欧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几乎所有的欧美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些许现代主义的元素,使整个的作品创作过程遵循着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一种新的文学创作主流在人们的文学艺术神经中扎根,并逐渐的成长起来。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欧美文学作品飞速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本身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现实,而这些社会现实恰恰是欧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的,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生命价值,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仿佛相关的故事情节就真切的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从中找到现实的缩影,这也正是欧美文学作品创作的一大亮点。当然,现实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学艺术加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现实的事件基础之上,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性的表现,现代主义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作品中,使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色彩,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欧美文学作品,为世界的文学艺术库增添了力量。

2.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科普作品。在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所创作出的欧美科普作品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类的知识性读物,也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的内涵型读物,这种科普作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毕竟科学技术类书籍不同于科普类的作品,科普类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创作者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文学的创作方法融入到了相对生硬的科学技术类的纯理论知识中,赋予了纯粹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新的生命,能够大大吸引读者的兴趣,使科普类读物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欧美科普作品创作带有独特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相比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言,科普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发现相对严密的逻辑特点,这也是现代主义者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欧美科普作品不仅是建立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基础上的创作,而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异化的表现,对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而言,在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异化的表现,使得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创造思路,推动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出现了新的转机。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欧美文学作品与科普作品创作而言是淡漠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的转向,是对禁锢的人们艺术精神的一种解放,使人们能够在新的欧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下创作出让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作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在作品中能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转向特征,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融入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倾向,使一些宗教的味道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很多读者寻找心灵依托的载体,通过对这些欧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达到心灵升华的目的,借助于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内心世界的影响,来排解读者对于社会的众多不瞒,让人们学会通过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来接受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达到社会世界与心灵世界相通的作用。

从后现代主义看欧美科普作品能够看到,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作用下,科普作品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和延续,文学艺术的气息能够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体现,使读者能够发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的特征被有效的融入其中,并实现艺术特征的升华,让欧美的科普作用更有吸引力,能够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科普类作品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适合于科普类作品的发展,使现实的社会发展产生更为合理的转向,推动了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人们价值观的进步。

综上所述,欧美科普作品是建立在文学作品基础上的新的文学作品类型,立足于传统视角、现代主义视角、后现代主义视角对于科普作品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能够推动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双丰收,使欧美的文化创作在人类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的若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王一鸣.科学与影视娱乐交融的科普模式——以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为案例[J].科普研究,2012(1).

[3]叶子.《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出版[J].出版参考, 2011(1).

[4]曹再兴,谢华.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欧美科普作品论文 篇3

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年,动物题材的小说仍具有不可小视的魅力呢?我们将以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例,追溯动物形象出现的始源,探求动物形象在欧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来浅析一下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魅力所在。通过对不同文学时代背景下的动物形象的解析,我们以此为参考,来探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阐释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在欧洲文学史中各具魅力的动物形象

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著称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仍令世人感叹的希腊神话。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大多具有神的性质。比如,在阿卡狄亚的目卡翁山,当地人崇拜的宙斯,其形象是一位接受人祭的又有降雨功能的狼神,阿卡狄亚人崇拜的谷物女神德墨忒耳,其形象为马头女神,雅典娜的形象与蛇有关,赫拉是阿尔哥斯当地的母牛神,[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尽管动物形象颇多,但他们都是神的变形,都具有神的性质。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采用绝妙的讽刺笔法,揭漏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2]《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像《蚯蚓和狐狸》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露着哲理性的光芒,这正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到了中世纪,文学的代表则以《圣经》为主,《圣经》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在《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大多通过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例如在《羚羊与殃鸡》中,殃鸡的形象为万能的上帝。殃鸡有能力治病救人,也有能力致人于死地,就像圣经中的上帝一样,他能创世纪用泥土捏造出人类,也能用一场洪水淹没他所创造的万物众生。而殃鸡创造“殃鸡人”的场所“天塘”,同圣经中的“天堂”谐音,从而强化了殃鸡上帝的角色。[3]《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具有指喻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形象,映射人间生活。

而后的古典主义文学,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贤明”君主的特征,古典主义文学作家对于国内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深恶痛绝,通过文学作品讽刺社会、揭露贵族丑恶罪行,便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政治性最为明显的特征。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是“鸟雀”,浪漫主义诗人采用“鸟雀”意象,来展示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和谐。浪漫主义之所以多用鸟类为题材,是为了表现其对自由浪漫的向往。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动物小说,比如说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狼》,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着重强调的是那种富有抗争的精神,适者生存的道理。现实主义文学以理性为出发点,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重生活的发现,重有形的物质世界,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主要功能与魅力所在。

现代主义文学相对而言,则是以人本主义和生命哲学为基础,因此,便要用直觉去把握。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是在前几个文学流派的基础上的演变,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大多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尤金•奥尼尔《毛猿》,在强调自我意识之时,使客体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而主体无力控制客体、控制生活,是生活控制了人,主体由中心走向边缘,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

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动物异化形象的背景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由于受当时社会的种种的因素的影响,人们不能直抒己见,便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出来,动物便成为人们主要的工具。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动物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4]基于这样的背景,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具体文本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借助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部作品为例,来浅析一下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的独有魅力,首先我们看一些美洲文坛。

在美洲文坛里,我们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为例,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代表,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大师。他与莎士比亚、肖伯纳并称为英语戏剧界的三大剧作家,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毛猿》是奥尼尔的代表作,《毛猿》完成于1921年12月,当时的美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人类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明显的成为物质财富的牺牲品,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将人机器化、动物化、程序化,劳动者已经完全异化为动物,劳动者的精神已经完全被粉碎,劳动者的尊严也荡然无存。《毛猿》的主题就是探索人类的归属问题,主人公扬克是油轮的司炉工人,自认是超人,自信是这艘油轮的驱动力,但社会迫使他陷入困境,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被绅士小姐们视为怪物,资本家的女儿米尔德里德,也把他看作毛猿,然后他就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他到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去,主张用暴力清除资本家的财产,产联的干部怕他搞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手段,不敢吸收他入会,把他撵了出去。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是他的归属所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到了动物园,看见大猩猩,认为大猩猩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并像猩猩倾诉心中的不平,打开笼门放猩猩出来,而猩猩出来拥抱了他,但问题是猩猩的力气太大,竟然把扬克给夹死了。他最后说:“先生们、太太们,瞧瞧这个独一无二的地道的野毛猿吧。”[5]而猩猩对他的话茫然无知,把扬克扔进了笼子又关上了笼门,就这样,扬克最后在动物园的猩猩笼子里找到了自己归宿!

剧本表明,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像扬克这样的工人,只能忍受非人的待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会遭到更加悲惨的结局。人类的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并拒绝正视现实,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人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态心理,人心充满了各种可怕的冲动和不可预知的下意识,在这个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控制自己的时代里,反而越发的不能控制自己了。[6]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他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的时候,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是世界的主人,而且这种幻觉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得他在平时都显得生机勃勃,并滋生出一种盲目而偏执的自信,这也就是扬克孤独的根源之所在,面对米尔德里德的惊呼,扬克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他开始寻找答案,但是他又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提供的答案,仍然坚信我就是力量,我就是一切,直到最后,他虽然想退回到动物的层面上,将自己认同为猩猩的同类,也仍然想落得一个好汉的结局。自信地要与猩猩握手,结果颈断骨折,然而即使在这一刻,扬克的自信心仍然没有完全丧失,而是告诫自己,“死也要在战斗中死去”,这种偏执的自信,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奥尼尔说:“扬克不能前进,于是只有后退,这就是他与大猩猩握手的意义,不过他同样不能后退以求得归宿,因为猩猩杀死了他。”扬克的孤独不仅在于没有亲人挚友,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的孤独,是完全丧失了信仰和信心、没有归宿的那种孤独。扬克是生活在困境中不知所措的现代人的代表,他不合时宜,没有目标也没有归属,就如同一个在陌生的土地上的匆匆过客。在奥尼尔看来,现代人的这种悲剧不可避免,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社会主义也无法解决,剩下的就只有死亡!这种困惑,这种迷惘,这种不可避免的偏执自信,但又得不到周围环境认同的、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最后死于自己寻找的知音的悲哀,正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毛猿》就是一部由于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剧作,使人们体会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精神归属的人们痛苦而扭曲的心灵,无可奈何的扬克,只好自我异化为毛猿,借动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奈。扬克象征着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他是全剧的核心人物。邮轮、警狱、动物园的铁笼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扬克辗转奋斗于其中。他由自信到迷惘,由迷惘到抗争直至绝望与死亡。他的抗争先是在邮轮,继而在监狱,最后死于关猩猩的铁笼。全剧借这一基本情节隐喻了人类为摆脱苦难,寻找自身位置与价值,探索人生归属的过程,象征性地表现了现代人难以摆脱异己力量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我们看看欧洲文坛。

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然而,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小说由此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格里高尔失业在家,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只能爬来爬去,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7]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他死后,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此时,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将主人公转化成动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动物。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异化,《变形记》之所以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的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将人在一夜之间异化成动物,是因为他深刻的剖析了人类的死穴,紧紧的抓住了社会现象的本质。20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然后正是在这种狭隘的空间里,过细的社会分工,高轻度、高重复的工作,又使许多劳动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溃。由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构成的“物”逐渐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也最终变成了“物”,或者说使人最终异化成物性。从生理上看,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社会里,人的原始概念早已被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淹没。人们生疏了对自由的追求、对他人的呵护、对生命的反省、对精神信仰的执着,一旦失去了谋生的技能、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甲虫。作者卡夫卡通过小说把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用象征手法升华为生活的哲理,把这种常见的现象典型化,鞭辟入里的揭露了个体人被物化了人性后的可悲。没有永恒的人性,只有永恒的利益。《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性的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可谓一针见血。从社会学角度看,《变形记》揭示的是异化的社会现实,人变成甲虫自然是异化,但更可怕的更深层的异化是由此发生的家庭关系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的畸变。

在欧洲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又一代表人物是罗马的尤金·尤涅斯库,他的小说《犀牛》写的是一个人变兽的怪诞过程。《犀牛》的剧情发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在一座小城里,人们过着平庸无聊的生活,突然一头犀牛闯入,它不但搅乱了这里的一切,而且竟引起了一场变异的灾难:全城的居民一个个陆续都变成了犀牛,并趋之若鹜,以变为美,成为个人意志无法阻挡的大潮。只有平凡的校对员贝兰吉持着不肯变,要求他的女友苔丝和他一起繁衍后代,以“拯救人类”。但苔丝搞不清究竟是“变”有理还是“不变”有理,究竟是“犀牛”该被拯救,还是自己该被拯救,因而最终离他而去。孤独的贝兰吉陷入了极大地困惑,他开始感到“自己很丑”而“犀牛很美”,开始为自己未能和大家一起变异而后悔不已。他最后发出的“决不投降”的誓言,只不过是自觉无法变异后的无奈。这出戏,既以极端的夸张渲染了“恶”的膨胀、“恶”的无孔不入,又尖锐地指出了“唯一值得重视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犀牛”,[8]形象地揭示出这种群体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可怕与可悲。

《犀牛》给我们展现了人变兽的恐怖图景,对变异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现,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人变成了兽,全城的人在一天之内几乎全变成了犀牛,从表面上看,这是极其荒诞的。然而,透过这荒诞的外形,我们看到的却又是极端的真实。《犀牛》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发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根源在于,他深刻的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与陌生感,紧紧抓住社会现象的本质,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孤独、彷徨;它还阐释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处于黑暗现实中痛苦生存的人类,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又无力更改,人们处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于是人们便将对社会的不满跃然纸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此外,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又一因素在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具体形象感知外部世界。他们拥有对社会、对客体认识的绝对自信,认为社会是可以和能够被认识和预见的。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也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种外显的写作状态使社会现实及人物事件变得透明化、易于把握。现实主义典型的创作方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客体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而易于把握。现代主义的题旨则由社会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开始由有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找寻转向有形向上的精神世界探索。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具有三种模仿方式: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模仿,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去模仿,按照人们心目中的想象的样子去模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便如第三种,是闭上眼睛看到了影子中的世界,它是按照生活的理想化原则去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它意在传达超越生活本身的、作者主观感受世界中的现实。[9]超越现实主义对于客体规定性的把握,反而更真实地切近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本身状态,因而具有更强烈的内在关照性。现代主义文学虽不苛求故事情节的明晰、人物环境的具体典型、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性,但求哲理的丰富和寓意的深邃。他们的作品以似是而非的状态,平淡中透露奇特,拙朴中显露深沉,对于社会人生的把握更深入、更接近真实。

学界一般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所谓“异化”就是事物离开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反面;从人类方面说,人被“异化”了就是人丧失了人的本性或天性,人因此由人变成了非人。[10]动物的异化多数是由环境造成的,而且动物的异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动物的异化有时也是“进化”。人的异化其根源主要是来自社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异化者由于受到某种社会因素的刺激,而显示出与他人或常人的严重的相异之处;这时,他们便表现出异化倾向。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这种“异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本来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异化了的人表现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他们往往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攻击。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在深层意义上都是与人相对立的力量的象征,它们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并以不容辩驳的野蛮而强大的力量挫伤人的意志,扭曲人的人格,扼杀人的生机,最后把人逼上绝路,造成人的彻底毁灭。

作为一个人,面对社会强大的异己力量,他们都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人的自我,而异化为一个非人。《变形记》以甲虫突变的视觉形象让我们震撼于社会异化力量的强大。这股社会异化力量的具体组成成分,或者说根源在哪里,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格里高尔之所以接受这份累人的差事,拼命工作并忍受老板的侮辱,是因为父亲破了产,他要满足妹妹上音乐学院的愿望并让全家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由此可见,劳动、责任、法律、自由、权利、尊严、义务、欲望、生存及其它诸多莫名的外物,一方面像结实的绳索结成的网,死死地捆住了格里高尔,使他不能动弹,艰于呼吸,失去人的自由权利和自然状态,喘息着走向死亡;另一方面,这些外物又像一根无形的皮鞭,驱赶着格里高

[11]尔进行着超极限、无休止的劳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拼命挣扎反抗,也是徒劳的,而这正是卡夫卡要为我们指明的人的生活状态,格里高尔正是在这张网中,正是在这根皮鞭的驱赶逼迫下,可怜而悲惨地异化成了甲虫,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被异化了的人往往表现出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与人之间根本不能理解或沟通,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萨特)。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关系,卡夫卡认识并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丧失同原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展现出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冷漠甚至充满敌意的可怕画面。

在人异化的社会里,人与人的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不发生异化。人们丧失了利益的一致性,唯利是图,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了,在这种非人关系的控制和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本来的友善互助关系,轻则疏远冷漠、互不理解,重则视为仇敌,人与人相对时只感到陌生、孤独和不信任。人与人的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家庭中,父子关系即是典型的例子,现代家庭的主要标志是父权。强悍、甚至蛮横的父亲是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典型形象。父权是卡夫卡的人物来到世上后所面对的一个异己力量,父亲的绝对权威与儿子的惟命是从形成力量的对比。父子关系如此,夫妇关系也同父子关系一样毫无平等可言。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母亲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维护丈夫的权威。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唯唯诺诺,唯夫是从,在家庭中处于丈夫附庸的地位。夫妻关系在卡夫卡所描写的婚姻中几乎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夫尊妻卑。为了维护男权主义,妇女长期以来被迫处于愚昧和压制状态,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使妇女固有的人性和力量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她们常常被异化为男人的附庸,捧挤出社会之外。[12]此外,《变形记》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问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物质世界。浪漫主义诗人是热情歌颂大自然的,他们视自然为人类的同胞,而现代主义作家则对自然和物质界持敌视态度。现代主义作家多数认为人类与物质世界是对立的。人造了机器,机器却会毁灭人类;人造了武器,武器却给人类带来灾难。

四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社会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现代主义作家怀疑自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由于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世界面前越来越显得渺小,所以,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成了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13]《变形记》通过描写格里高尔的人格分裂来表现人的自我异化。格里高尔讨厌这折磨人的职业,他讨厌傲慢的老板,但为了养家糊口,保住这个职位,不敢对老板说一句不满的话,甚至在他变形后,秘书主任找他上班时,他还极力讨好他。异化劳动和生活的重压造成了格里高尔人格的分裂、人性的扭曲、人的自我异化,造成了与自己本质的疏远和自身统一性的瓦解等。在失去了个性、自由和独立自主性之后,他像木偶或机器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在自我否定中感到人格上的凌辱和摧残。由于看不到出路,他时时感到苦闷、孤独、彷徨、焦虑、绝望,格里高尔后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正是这种人格分裂的结果,使他变形后终于完成了灵与肉的彻底分裂。透过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化世界,我们从反面窥到了实现另一个世界的必要性,也使我们从这种非人的状态中激起对人性彻底解放和充分展开的强烈愿望。

对异化主题的表现,并不是现代主义或荒诞派戏剧最突出的贡献。他们最大贡献在于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一主题极端地表现出来。同样表现社会问题,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强调的是用真实的方式,自然主义作家则是把文学真实推到了自然科学的真实的程度。当我们解读尤涅斯库的作品时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变成动物?人为什么会变成犀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变成了犀牛?为什么是一下子全变成了犀牛而不是按自然界的进化原则缓慢地“演变”?

人再变,都不会变成兽;人再异化,也不至于变成犀牛。但在尤涅斯库看来,只能通过这种巨变,才能把人性的变异生动地图解出来。

变形必然会给人以荒诞的感觉,然而透过这种荒诞我们却又能窥见可怕的真实。安德斯在谈到卡夫卡的创作时认为,像卡夫卡那种对现实作极端变形处理的手法,似乎违背了真实,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对真实的更精确的感知,并认为,“这样的实验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到现实的深处”。[14]马克思也在他的著作里谈到过异化问题,但那是哲学家在用思辨的语言讨论异化,而文学必须采用形象语言。既然我们说异化就是人性的位移,就是人丧失了他作为人的某种属性,而成了非人;那么,作家们在作品中把人变成兽或者虫便是很自然的一种处理方式。

此外,尤涅斯库在《犀牛》中不仅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异化问题,同时还提出一个更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没有异化的人是不是一个异者?当所有的人都还是人的时候,当一些人变成了犀牛,大多数人还是人的时候,变成犀牛是不自然的,是异化;可是,当几乎所有的人都沦为犀牛,究竟是做人显得自然呢,还是做兽显得更自然呢。《犀牛》中的人物狄达尔说:“还有什么比一头犀牛更为自然呢。”这似乎表明,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拒绝异化本身也是异化。

总之,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人的群体关系化,个人从家长化的专制及等级制中摆脱出来,却付出了放弃群体联系这个代价。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成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利益关系。这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他人成为自己地狱的社会。面对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们不仅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而且萌生了反抗情绪,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产生动摇,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以理性原则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对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体系产生了怀疑。人们在人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看到了人的不完美,人的本性并不是总是趣善,同时也是趋恶的。人们从文化哲理的层次上看,给人带来苦难的现实环境本身也是人自己造成的;人本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原因正在于人本身。[15]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的心灵悲观主义情绪和危机意识也由此产生。因此,一种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甚至绝望的悲观主义情绪,吞没了西方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

结语 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动物、关于人与动物关系方面的许多思考。这种动物形象有两个显要特征:一是动物不在本体的意义上被审视,作家的思考并不聚焦于动物自身,作者主要也不是关注动物与人的真实关系;二是动物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兽形人格,形象虽仍以动物的外形外观出现,但物种的内在规定性被根本冲破;作家塑造它们时,不受事物客观形态的束缚,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无所拘限。[16]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一举一动,表面上看来是描写动物的遭遇,实则是通过动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社会的不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强调以反思的方法来寻找主体价值,找回迷失中的自我,他们用更独特的目光向人的前途张望。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优秀的动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为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动物小说的魅力是永存的!

注释:

[1]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8.[2]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09:142.[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殃鸡[M].韦清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2.[4]陈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1:178.[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6.[6]熊沐清.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M].四川:四川外语出版社.1995:73.[7]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84.[8]尤金﹒尤奈斯库(萧曼译).犀牛[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69.[9]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2.[10]黄晋凯.变异的悲喜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5(3):16.[11]袁嘉.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8(2):49.[12]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色[J].文艺研究.1982(1):71.[13]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89.[14]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37.[15]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75.[16]朱宝荣.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J].文学评论.2003(2):95.参考文献:

上一篇:豪放的苏东坡下一篇:旋挖钻孔施工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