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学校体育十篇

2024-06-17

健康与学校体育 篇1

1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体育教学困惑

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因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的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 大有逾演逾烈、“谈体色变”之势, 因而“学校体育出现弱化现象”[4], 也就见怪不怪了。信手拈来, 简直数不胜数。

首先, 稍带有危险性的动作和体育项目被“驱出”了学校体育课。众所周知, 田径项目和体操项目一直在我国学校体育占据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 大学体育专业中田径和体操所占学时最多, 两门课程均达200多学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这两大项内容也超过50%, 而如今, 学校体育课中的已难觅跨栏、长跑、单杠、双杠、跳箱等稍有危险的项目的影子, 甚至在有的地方单杠、双杠、跨栏架、跳箱等器械被卸下束之前阁, 铅球、标枪、铁饼等器材, 大多成了体育器材室里的陈列品。

其次, 教学中体育教师不敢上量、上强度。体育课结束后, 学生不流汗已见怪不怪。体育与健康课中, 400m跑、800m跑等中长跑项目, 1500m、3000m长跑项目, 早已与学生“拜拜”, 近期有报道称, 有学校运动会也将1500m、3000m等项目“砍掉”。体育课中不上量, 不上强度的直接后果, 就是学生体质的全面下降。就连学生升国旗、军训等集体性活动中, 学生站立时间稍长, 就会有学生晕倒,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学生的体质状令人堪忧。学校体育是培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生理学研究成果揭示, 人体功能是不断适应的过程, 要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 就要不断地对心脏进行适当的量与强度的刺激。顾名意义, 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活动 (体育的本质还有争议) , 作为主体的学生,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就要承担一定的身体负荷。

2 体育课被“弱化”现象的分析

首先, 体育课中伤害事故处理依据模糊。我国教育部虽出台了《学校体育课责任事故规定》、《校园伤害事故条例》等规定和条例但不够完善。在处理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与受伤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时,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主要由于多年前高校收取学杂费, 既使是近年来, 国家实施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不再收取学费, 社会上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过去那种监护转移关系和委托关系, 还是一种接受服务与服务的关系。学校成了“上帝”, 是“消费者”在学校内, 只要活动, 就不免磕磕碰碰, 更何况是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学校也是千方百计地避免体育中的伤害事故, 一旦出现事故, 哪怕是几十年一遇,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几率, 但是, 事故终究还是事故, 学生终究是受了伤, 在教师的心理会产生沉重的负担。如今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 学生在学校“权益受到损害”, 动不动就大官司, 更何况如今绝大多数在校学生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更何况是在体育这门“偏科”中受到“身体伤害”, 家长和学生对在体育课中受“伤害”这种现象斤斤计较, 那就见怪不怪了, 在家长的思维中, 如今孩子的抚养成本高, 送孩子上学不容易, 送孩子上大学更不容易, 当出现体育事故时, 索赔时动不动就数万、数十万。体育课中, 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界定的法律条文不明晰, 无章可循, 是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后, 家长、学生动不动就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索赔,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因此被缠上法律纠纷后, 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头痛, 也很无奈的主要原因。

其次, 体育课中的伤害事件对体育教师压力的影响。在学校教学事故责任认定中, 很难考虑到体育课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时的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学校对教学事故的责任认定, 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只注重教学事故发生的事实。在体育教学中, 尽管体育教师将教学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但是在课堂中, 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紧随着每一个学生, 谨慎地照管好学生的每一个动作, 这也是不现实的, 否则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 即使体育教师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 体育伤害事故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 体育课中出现伤害事故后, 体育教师不会因此而承担实际责任, 但是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些“危险”体育项目, 一些“不受欢迎”的项目, 被挤出体育课, 就顺理成章了,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就顺水推舟, “落个人情”, 任由这些所谓的“危险”项目被“驱出”体育课。再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为危险项目驱出体育课提供了“借口”。200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内的15个科目的课程标准, 新课标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国家制定课程的总体规划, 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实施方案, 学校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5]因而, 基层教师在并未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 就自作主张“驱除”体育课中“危险”项目。三级课程管理并不是学校体育教师想上什么就上什么, 新课标实施规划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有明确规定的, 也详细规定了几年级什么田径内容或体操内容教学时数不能低于多少学时。

3 对学校体育课安全问题要有理性的认识

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发展, 业已证明, 体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教育关系下一代人的健康问题, 古今中外名人志士无不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 “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现了一代伟人对体育的深刻领会, 既使在重文轻武气息浓郁的我国古代, 身体活动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如我国古代六艺中射、御就是身体活动。西方国家对于体育的认识比中华民族要也要深刻得多,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就提倡, 要及早对幼单童进行身体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的“三育”学说, 业已证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事实上, 既使是体育有太多的潜在危险性, 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可以这样说, 体育发展到今天, 它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可见体育的吸引力和对个体的成长意义。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中安全问题, 应一分为二看问题, 体育对人塑造功能, 已得到广泛认可, 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无容质疑, 不可撼动。的确, 这些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为伤害事故多发项目, 然而, 只要是体育运动就会有潜在的危险, 体育活动毕竟是身体的活动, 一些身体活动是在对抗、竞争中来完成在体育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俗话说:“吃饭还噎死人”, 更何况是身体承担一定负荷尔蒙和强度的体育课。事实能上, 体育课中的危险是可控的, 这些所谓的危险项目, 是经过长期的检验是适合于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课中伤害事故, 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

4 对策

4.1 将人身意外保险引入学校

人有时走路都会摔跤, 更何况是在大肌肉群进行收缩的体育活动中, 在从事一些对抗性强或剧烈运动的体育项目时, 应尽量避免, 但不可避免地发生伤害事故。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引入学校。当学生发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时, 让社会来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经济负担, 让以财政拨款为主的, 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机构或学校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而卸下思想上的包袱, 也可避免学生发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后, 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发生。

4.2 依据体育运动规律做好各项教学工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大肌肉群要收缩, 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方法不当, 活动幅度超越了关节或肌肉的活动范围、活动违背了人体的生理活动特征等情况, 就可能发生对学生的伤害事故。

4.2.1 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组织教法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 各教材有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遵循动作技能的规律, 研究教材, 精心组织好教学, 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哪个动作可能会存在活动幅度超出关节、肌肉正常活动范围等, 都要遵循教学规律, 明确体育课中安全教育目标。

4.2.2 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方面, 课前要检查场地、器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课中, 学生练习时, 根据动作练习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及时布置好场地、器材;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做好身体、心理上的准备活动, 对运动负荷较大或关节、肌肉活动幅度大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做好热身准备, 对于教学中的难度动作, 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动作, 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轻松“上阵”。

4.2.3 教学中严格把握学生的运动情绪

进行体育活动, 学生的情绪要有适度的紧张, 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过于放松, 过于紧张导致人体各运动肌的协同能力下降, 过分放松就会造成思想麻痹大意, 注意力不集中, 均易造成运动中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争强好胜的心强, 有时为了逞能, 去完成自己勉为其难的动作, 就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运动情绪, 以适度的运动情绪参与运动。

4.3 注意安全教育

体育课是师生, 互动性最强的一门学生, 它不像在教室进行教学的其他学科。教师能较好的控制教学秩序。体育课中, 师生互动性强, 教师不可能时刻紧随着某个学生, 谨慎地照看好每个学生, 因此, 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教学中应注重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 结语

体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教育不能因极个别的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过分地强调安全问题, 将体育与健康课中伤害事故的影响无限放大, 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广大体育和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 探索出体育教育安全问题的对策, 让学生享受到体育教学中安全与健康的双重乐趣。

参考文献

[1]沁源车祸肇事司机被刑拘称事发时打瞌睡[N/OL].京华时报, h tt p://n e w s.163.c o m, 2005-11-16[2012-11-28].

[2]猝死事件频发折射教育悲哀[N].半岛晨报/南国早报, 2012-11-30.

[3]帮好友替跑1000米, 襄阳一大学生猝死[N].长江商报, 2012-11-30[2012-12-02].

[4]平萍.校园体育的安全与困惑[N].5版.中国体育报, 2005-12-13.

健康与学校体育 篇2

1、运动健身原则

1.1、自觉积极性原则

没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长期坚持, 也就不能获得体质增强的效果。所以, 身体锻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从实践来看, 人们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 强迫自己去“吃苦”, 通过锻炼使体质增强, 提高健康水平。

1.2、因人制宜的原则

身体锻炼应根据自己的情况, 诸如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体质情况、生活条件等不同情况, 合理地选择、确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和强度等。

1.3、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 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到质的过程。身体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 去逐渐适应较高的要求, 逐步达到增强体制的目的。

1.4、全面性原则

全面进行身体锻炼是指锻炼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身、心的全面发展, 要从适应环境, 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身体形态, 提高机能的功率;陶冶情操愉悦精神, 丰富文化生活, 培养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着眼。

1.5、适量运动负荷的原则

运动负荷是指进行身体活动时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过小, 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运动负荷过大, 则会损坏身体健康。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2、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

一是发展绝对力量克服阻力的形式是最重要的方法, 采用负荷大, 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手段最有利于力量的增长。二是发展速度力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等负荷, 尽量多次快速度重复完成动作。三是发展爆发力量发展爆发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轻重量, 快速度进行重复练习, 重复的次数越多, 对提高爆发力的效果越好。实施发展力量耐力一般采用本人负荷的40%-50%的强度进行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以消耗能量, 减少脂肪和发展肌肉耐久为主, 不大会增长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的体积。四是练习力量应注意的事项。练习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练习过程中, 注意力要集中;练习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重量上, 由轻到重, 速度上, 由慢到快, 次数上, 由少到多;练习时间用隔日练习为好, 通过练习, 逐步找出自己的练习时间;每次练习结束要做放松整理活动。五是耐力素质。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视为人体在较长时间活动中抗疲劳的能力, 发展肌肉耐力素质主要考虑以发展一般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有氧耐力为主。

3、身体锻炼方法

自然力主要指空气、日光和水。利用自然力锻炼身体可以提高机体的调节机能, 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自然力锻炼还可以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 提高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3.1、空气浴

空气浴锻炼主要是利用气温对人体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异的刺激, 经常反复作用后提高适应的能力。空气浴主要取决于气温, 但又须考虑到空气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浴按气温可分为四种, 冷空气浴 (气温6~14oC) ;凉空气浴 (15~20oC) ;中等温度空气浴 (21~25oC) ;暖空气浴 (26~30oC) 。采取哪种空气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适应的程度来决定。

3.2、日光浴

日光浴是人体皮肤直接在阳光下按照一定的要求, 进行系统照晒的一种方法。进行日光浴锻炼时, 春、秋、冬季宜在上午10时~下午2时, 夏季上午可提前, 下午可延后, 气温一般在18~30o C之间。

3.3、水浴

(1) 冷水浴:冷水浴是指在水温20oC以下进行的水浴。最好从夏季开始, 经秋入冬, 使身体对水温有个适应过程。冷水浴的方法有:冷水浴面、冷水浴、冷水擦身、冷水冲淋。一般冷水冲淋时间为30s-1min, 最长不超过2min。身体强健的人, 可适当延长。

(2) 冬泳:冬泳是一种炼意志、练体质的运动。根据冬泳爱好者的经验, 在参加冬泳的第一年, 有三个阶段必须努力去通过。

4、增强心肺功能, 提高心血管耐力的锻炼方法

健身步行和跑步。健身步行和跑步, 这两种锻炼身体的方式简便易行。健身步行: (1) 散步是最慢速度的走步, 每分钟走60-70步, 平均步长为70-80cm。 (2) 步行是中速走步, 每分钟走90-120步, 速度为80-90m/min, 每次步行30-40min。 (3) 快步走即120-140步/min, 速度为100-110m/min, 每次至少30min。

健身跑。健身跑的作用是有氧锻炼。健身跑这种运动项目是提高人的体力最好的项目之一, 只要身体无病, 没有什么异常, 男女老少均可进行。健身跑的特点是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耐力健身跑能给全身输送较多的氧, 氧量多了, 身体各系统的工作效率也相应的提高。

摘要: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 它不仅能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延年益寿, 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 故具有锻炼意志, 调节感情之功效。体育锻炼多属室外运动, 人们在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下锻炼, 能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乐趣, 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健康与学校体育 篇3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案-《体育与健康》 篇4

《体育与健康》课

教 案

年级:人数:教师:

教学目标:

1、 培养同学们对有氧健身操的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有氧健身操运动。

2、 熟悉有氧健身操音乐的节奏,熟练的掌握健身操的基本步伐,在此基础上创编一套有氧健身操小组合。

3、 感受体育运动美的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及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中学生的青春活力与自信。

教学内容:

有氧健身操小组合的创编与展示

内容

目的与要求

教法与组织

1、姿态练习

注意动作的优美、协调,动作幅度要大,有感染力。

(1)同学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跟着老师做身体姿态的练习。

2、感受有氧健身操音乐的节奏及其变化

让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健身操音乐的节奏。

(1)利用击掌和拍打身体来表示节奏的强弱。

(2)老师和同学一起采用单人、双人或多人共同完成

3、复习有氧健身操的.基本步伐(V-Step、Knee Lift、Skip、Step Touch)

熟练的掌握有氧健身操的基本步伐。

(1)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一遍有氧健身操的基本步伐。

(2)同学领操,将有氧健身操的动作再次巩固并熟练掌握。

4、有氧健身操的创编与展示

有氧健身操的创编

培养同学们积极参与运动的热情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并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自己本课的学习目标。

(1)按照同学们的兴趣与爱好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利用所学的有氧健身操的基本步伐,以及结合各组的特点,创编出不少于4 X 8拍的健身操小组合。

(2)老师从动作的规范性和动作的幅度、力度等方面分别进行指导。

有氧健身操的展示

感受体育运动美的情趣,充分展示中学生的青春活力与自信。

(1)各组先介绍本组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基本的健身操步伐,然后进行创编操小组合的展示。

(2)老师对各组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小结与评价。

5、老师展示一套有氧健身操小组合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健身操运动。

(1)老师作为领操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邀请同学们尽可能的跟着老师一起做。

6、集体舞

调整呼吸,同时注意身体姿态的控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起舞,一次完整的舞步后交换舞伴

(2)男女同学可自由组合搭配。

健康与学校体育 篇5

所谓“123”教学模式, 是指一张导学案, 二类结构教学法, 三项学习要求。它是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规范要求。那么, 如何运用这种模式上好体育课呢?本人作了如下尝试:

一、写好一张导学案 (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蓝本)

导学案的规范要求:

1.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有的基础及能力、对本次活动中学生动作要领的预设等。

2. 训练目标:依据学情分析, 把目标分解为高、中、低三个指标要求, 以便分层教学。

3. 教学活动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而定教法、学法、练法。

4. 教、学后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描述、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

导学案的产生过程:

1.依据课时计划钻研教材, 编写好个案。

2.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形成公案。

3.依据本班学生情况再二次备课。

这样把具有集体智慧和个性特点的导学案印刷下来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让学生有备而来, 做到有的放矢。

二、用好“两类结构”教学法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根本)

“两类结构”教学法源于整体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上是“自上而下”的, 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以知识为例子、工具为载体, 创造知识感悟场, 整体建构逻辑、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向能力和能力向知识的互为转化。

落实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上就是把学习内容以主题的形式来建构, 强化方法技巧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按序列形式由主干向枝叶不断强化完善。这种登高望远的方式把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结构融为一体, 即“两类结构”。在教学中既重视教学内容, 更重视方法的归纳, 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如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知识结构:整体概述:认识自己的身体——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评价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方法。具体安排:1~4章为体育与健康与身体成长、身心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5~11章为各项体育与健康活动内容的具体设置, 由易及难, 螺旋上升, 其中以方法程序把各项活动连在一起。

那么, 如何把知识结构以方法的程序运用到教学中去呢?现以一堂《投掷课》的导学案为例:

1. 学情分析。

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初中学段的投掷主教材是铅球。仔细分析一下, 学生有多少人在课外会运用铅球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在生活实践中又有哪些动作能与铅球技术动作挂上钩?确实少之又少。在不断的体育课程改革中, 许多投掷项目如手榴弹、标枪、铁饼等一一退出历史舞台, 铅球也逐渐淡出体育课程。投掷内容越来越集中在投实心球上。有些人提出, 投实心球也同样不具备终身体育的意义, 仅仅靠一种投掷实心球来取代所有投掷项目实在太狭隘。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在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不能局限在一个项目或一种方法上, 应当拓展思路, 开阔眼界, 集思广益, 通过一项投实心球练习, 拓展出多种投掷方法, 举一反三, 使学生在投掷学习中获得益处。

2. 学习目标。

(1) 了解投掷实心球的概念, 懂得投掷对身体锻炼的价值。

(2) 掌握多种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用力顺序以及投掷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3) 通过多种投掷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能力, 提高身体协调性能。

3.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66~70页内容。

(1) 自己上网查阅有关投掷练习方法、内容及有关比赛规则。

(2) 通过多种投掷练习, 你打算怎样与同学合作来完成本课任务?

(3) 若上好本节课, 你打算自己准备哪些器材及自创哪些练习方法。

(4) 假如你是老师, 你是怎样来完成本课教学的?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什么样的用力顺序, 最有利于全身的用力?

(2) 你觉得何种投掷方式更适合你?

(3) 为确保安全, 大家达到哪几方面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要求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根据自制的器材来设计本课活动的投掷内容, 并将设计好的内容在规定好的时间内上交给老师, 老师根据各组制订的活动内容择优录用, 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案。

4. 教学活动内容。

(1) 教学内容:多种投掷练习、游戏、打保龄球。

(2) 教具:沙包、口袋、可乐瓶 (瓶内装沙) 、小实心球、小桶。

(3) 教学目标:了解与体验多种投掷的用力过程, 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相互帮助与合作;注意运动时的安全。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要求队伍静、齐、快。

反口令练习使学生集中精力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教师带领螺旋跑:

跑动成蛇形

左右手交替指拨

胯下“8”字绕环全身绕环 (小实心球) 练习

自抛自接抛起后击掌

上抛后, 转体一周接住

上抛后, 前踢腿胯下接住 (沙包)

设问:抛得高好接?抛得低好接?

重点:抛口袋的位置和下落速度。

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基本部分:教师讲明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

分组展示, 组长带领本队同学进行展示。

第一组:沙包投、抛、准练习。一人上抛沙包, 另一人用口袋击打空中的沙包。两人同时向中间的桶内投沙包, 看谁投的准。

其余同学观看,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讲评:要把握好投掷的准确性和出手的角度以及出手的速度。

第二组:实心球前后抛练习。

面对面站立, 相距一定的距离进行前后抛实心球练习。

同学观看, 并提出问题。出手的最佳角度是多少?

教师讲评:控制投掷的力量和出手的角度及速度, 上下肢用力蹬地要协调。

第三组:打活动靶 (沙包) 。

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道具进行打活动靶练习。

教师讲评:同学们思路较新颖, 动作要求要准、快、稳, 注意同学间的合作。

第四组:打保龄球练习 (可乐瓶内装沙) 。

把可乐瓶 (内装沙) 当保龄球, 以小实心球滚击保龄球瓶。

同学观看, 提出问题:用怎样的力出手的球走直线, 打得比较准?

教师讲评:同学们对打保龄球较感兴趣, 积极性较高, 对出现的错误能及时纠正。根据以上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评比, 结果是第四组打保龄球第一名。

再次组织练习:

(1) 各组有组长带领练习, 练习队形同 (图一) , 练习次数2次。

(2) 组织练习方法同 (图二) , 练习次数2次。

(3) 组织练习方法同 (图三) , 练习次数2次。

游戏练习:打保龄球比赛 (练习方法同第四组) 。

组织同图四, 三局两胜制。

教师巡回指导;再次组织讲解;优胜组展示;教师讲评。

结束部分:集合做放松操;教师讲评;收拾器材;布置下课任务。

运动负荷:运动最高心率预计:160次/分。

平均心率预计:130次/分。

练习密度预计:37%。

5. 本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极为普通的投掷教学课, 教学上最大的改进是依据知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想象力, 自己制作教学用具, 自己设计课堂, 自己查阅资料, 让学生充分理解“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把握”这一理念, 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规律, 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方法程序贯穿其中, 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又增长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本堂课每组都一一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作品, 不足之处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纠正和加工, 更是锦上添花。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采用, 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学生们会逐项体会, 并有选择地练习, 在练习中体验与感受投掷的整个用力过程,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实为一举多得。

三、落实好三项学习要求 (课前、课中、课后的纽带)

知识结构和方法程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要通过教师示范找方法、学生练习悟方法、课后演练验方法来完成。这样学生学会掌握动作的方法, 学会找到动作的内在规律, 从而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

要达到以上目标, 三项学习要求尤为关键。其具体过程是:

1. 课前准备。

利用每天一节的体育训练课, 作好上课前的准备。如课前预习、服装、动作、自己准备的器械等。

2. 课中学习。

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训练为主, 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把两类结构融合贯通。

3. 课后复习。

通过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的时间, 对课中的动作要领及时巩固。

“123”教学模式的运用, 极大地推进了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改革, 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成功范例。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可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生的协调性、肺活量、身高、骨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体育与健康课仅通过每周三节课教学的做法, 完善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链状结构, 较好地解决了体育课效率低下的局面,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较大的改观, 学生参与度高, 教师成就感强, 可谓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良方。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高效性、地域性等特征, 本文对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将课堂教学模式化进行了探究。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浅析 篇6

要想实现高中新课改必须转变观念。纵观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学, 都是以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为蓝本, 注重竞技体育中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教学, 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实际需要, 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那就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内容, 采用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要重视健康整体观的确立, 力图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在改变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的体育课程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师主要关心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 学生学得是否愉快, 教师都很少关心。在新形势下, 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 应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 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

(一)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并提供充分的条件, 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 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 成为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2.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就必须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 发展学生的“元知识”能力, 使他们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引导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 用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 要尊重学生差异, 因异施教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转变, 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二) 树立“教师发展为先”的新理念

1. 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学应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 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 采用适当的“调试”方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 因异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 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2.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面对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 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 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

三、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 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重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是否学会与同伴交往, 合作探究问题,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想”。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 将有碍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增强, 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健康与学校体育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学校体育

引言:现阶段,根据最新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显示,我国学生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和国外同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远远比不上国外的同龄学生,特别是现在有很多“老年病”譬如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正在逐渐呈低龄化状态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也逐渐开始患上这些“老年病”因此,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并且根据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1、体质的概念

体质,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素质,也指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外界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体质就是指人体以遗传变异为基础,具体表现出来的长期处于平稳状态的身体机能和形态,包括例如以体型、身形、人体营养状况等为主要内容的身形发育状况,还有生理生化功能状况,譬如说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和体内各脏器的健康状况等;与此同时还有适应能力,也就是指人在面对高温酷暑或天寒地冻的情况时的耐受能力以及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此外还包括机体的具体素质和人的运动能力,主要是指人在生活或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力量、速度、敏捷度、柔韧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和具体的运动能力如跑跳能力、攀爬能力等。

2、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们毕生都在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而真正的健康其实是指人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在精神或者是社会生活中均处于良好的状态。现代医学将健康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就是指身体各项机能完整,这也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即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说拥有良好正确的三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要义,任何事物若是没有健康作为基础都属于虚无。

3、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3.1、饮食习惯不健康

笔者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喜欢吃脂肪含量比较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比如说炸薯条、汉堡包、薯片等,这些“快餐食品”因为缺乏营养也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垃圾食品”,还有一些大学生特别喜欢吃街边小吃,例如说烤羊肉串、炸串、麻辣烫等等,且不论这些食品是否卫生,单就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盐和油就已经不健康了,尤其是在晚上九点以后,学校附近的流动摊贩简直门庭若市,挤满了前来购买“美食”的学生,这些学生天天以吃零食过活,很少吃正餐,即使是在吃正餐也基本上以肉类偏多,蔬菜特别是绿色蔬菜吃的太少,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及不健康,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

(1)生活习惯不健康。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还有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健康,很多学生平时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处于久坐状态,到了寝室则直接躺在床上,特别是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已经完全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产品当中当起了“低头族”,这些学生晚上不睡白天不起,过起了昼夜颠倒的生活,没有任何的体育运动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年纪轻轻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例如说颈椎病、肌肉僵硬症等等,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生活习惯不健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2)外在竞争压力大。

当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不用马上就面临无比残酷激烈的就业竞争,但是在学校当中,无论是读书考试还是评奖评优依然存在着紧张激烈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名企、名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一门心思只读书,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体育运动或是体育锻炼,尤其是马上面临找工作的大四学生,能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制作一份优秀的个人简历找到心仪的工作是当务之急,根本没有心思考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除了学生的自身原因之外,外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也成为影响学生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3)体育运动意识弱。

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嘴上说说要进行体育运动,但是却从未付出过实际行动。大部分学生觉得体育运动非常累也很辛苦,从根本上就对体育运动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长期处于懈怠状态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情况,对需要大量出汗和运动量颇大的体育运动并不感兴趣,尤其是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好比说女学生比较痴迷于追星、上网购物、喜欢看韩剧,看“小鲜肉”,男生喜欢打网络游戏、泡吧、摆弄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想要从事体育运动的想法和意愿,体育运动的意识十分薄弱。

(4)学校体育教学差。

现阶段大学的体育教学效果差轻人意。首先体育教学的课程数量太少,教学时长不足,大部分大学一周只安排学生上一到两次体育课,教学时间过于短暂;另外,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安排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是在一上课便安排学生绕操场跑步,跑完之后带领学生简单的做做伸展运动便草草结束教学,遣散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基本上出不了汗,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尤其是很多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对待体育教学和学生均不认真,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不合理还十分单调乏味,学生无法激发出对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表现不积极。

4、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1、学校体育被充分重视

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绝佳时机,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牢牢把握住这一机会。学校首先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形成健康体质的重要性,因此学校需要尽可能的多多增加体育教学课程的数量,由原来的一周一次改为一天一次,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同时学校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和其他锻炼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所以学校需要建设宽阔且平整的室外运动场地,比如说修建正规的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开设室内运动场所,比如说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健美教室等等,这样学生无论从事那一项体育运动都能够有与之相匹配的运动场所,尤其是设备完好,环境良好的运动场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另外,学校也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优秀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退役运动员,特别是需要聘请一些女教师,并且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的教学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

4.2、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

另外,学校的体育教学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的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男生比较喜欢刺激激烈的体育运动,那么学校和体育教师就可以积极开展篮球教学、足球教学等等,对于女生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比较爱美,想要拥有苗条身段的需求,学校或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健身健美课程、瑜伽课程或是羽毛球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渴望,学生对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更感兴趣了,自然身体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跑早操等,培养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有一点需要体育教师特别注意,就是在学生从事体育运动之前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

4.3、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拥有健康良好的体质除了在体育课堂教学时从事体育运动和锻炼之外,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这样即使在课下时间学生依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比如说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动作,比如说扎马步、深蹲或是一些容易操作的伸展运动,这样学生在看电脑或是在其他的一些零碎时间内也能够坚持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原来坐着看书改成站着看书,出门尽量选择步行代替搭车,每天坚持走下楼去食堂吃正餐代替在寝室躺着叫外卖等等,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的存钱罐,鼓励学生每次从事半个小时以上的体育运动就往存钱罐里投掷一枚硬币,长此以往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也更加能够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4.4、创新体育考核评估方法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考核评估办法比较单一,一般多采用体能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体质健康与否,包括测肺活量、立定跳远、体前屈、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跑步等,这种考核评估方法虽然方便教师进行统一考核,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一些女学生在体能测试当天可能会来例假,导致身体不适影响考核成绩,因此学校或是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测办法,比如说将长距离的跑步改为50米限时短跑,或是将800米跑步改为竞技接力赛跑等等,在增加测试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降低学生对体能测试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5、结论

总而言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喜欢吃高油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快餐食品”,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经常久坐不运动,再比如说学生比较懒惰,缺乏耐心和毅力,常常觉得运动很累又很辛苦便中途放弃运动等等,针对这些因素学校特别是体育教学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利用体育竞赛或是运动小游戏的方式增添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慢慢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均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金云,蒋代新,郭文.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3.

[2]钱娃.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3]王心桐.山东省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浅析《体育与健康》教学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教学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四种能力来设计和组织,《体育与健康》紧扣这一主题,以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新课程理念促进健康成长;通过激发体育兴趣来培养学员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确立以发展为中心来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以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员受益来突出学员的个性。《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设计,以下是我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转变教育理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教定学,学员被动学习,忽略了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员发展转变;要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多项、互动信息交流转变;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突出学员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员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员积极参与练习,展示自己的能力;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和发展的空间。

二、结合实际、整合教材,

知识不会丧失,但会陈旧、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体育教材内容也同样如此。《体育与健康》是全国统编的,不一定适合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整合教材是为了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更好地结合体育工作的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乡土体育文化特色,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社会体育的沃土里。实践中我注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整合教材的方法是:

1、结合体育工作整合教材。⑴把广播操、课间舞、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列为教学内容,以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⑵我校是市拳击联办学校,教学中我溶入拳击的基础练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为学校特色打下了良好基础。⑶学校运动会具有自身特点,如:跳绳、拔河、迎面接力跑等都可以溶入体育教学中。

2、结合乡土特色体育整合教材。⑴大三弦、架子乐是我县最常见的彝族舞蹈,我以此为基础,把它创编成适合学生的大三弦、架子乐等舞蹈,然后编入体育教学内容。⑵摔跤是我校地方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爱好,基础扎实,我把摔跤纳入体育教学,并参与地方传统的摔跤比赛。⑶大可是石林县出名的篮球之乡,群众爱好篮球运动,基础好,经常自发性组织比赛,我把篮球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大,在练习技术的同时,还培养学员篮球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能力。

3、结合时尚运动和学员爱好整合教材。如定向运动、街舞、健美操、游戏等。

4、将繁、难教材分解,转化为游戏等活动形式,熟练后再组合。如:篮球基本步伐的平行滑步、后撤步、侧身跑、后退跑、转身跑等,可演化成游戏或接力比赛。

三、改进教法、激发体育兴趣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我的观点和做法是:

1、实施让学员自订计划、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主体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有情感投入,学员有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并主动参与。

2、教学中贯彻“一材多用”或一个目标多种实现途径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员就学什么的传统模式,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提出目标让学员自主选择、自主创造,开展创造性练习,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⑴实施分层教学,如:跳高设3—4种高度;篮球教学设熟悉球性组、技术组、战术组,竞赛组,由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择。⑵进行不等标评价法,如短跑,让速度慢的学员提前时间或提前距离跑,终点统一评价。⑶重视差生,如:篮球比赛,差生得球机会少,不被重视,我在教学中便修改规则,差生投中一个得5分,优生得2分,结果优生经常为差生创造机会和输送“炮弹”,差生在比赛中得到了重视。⑷培养优生,让优生学习更高、更深的技术,运动成绩要求高于一般学生,把优生培养成体育特长生送往高一级学校。

4、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员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优先的关注并具有向往的心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让教学活动充满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满足需要,磨砺意志,感悟生命的美与力,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四、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与功能

体育中考旨在引起学员重视,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但有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追求体育中考的分数,每堂课都是“铁人三项”,致使体育课枯燥无趣,考试成了学生发展的枷锁,忽视了学员的健康与发展。现在体育不再作为中考科目,在评价中淡化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正确发挥体育的价值与功能。结合体育新课程理念和体育考试改革,我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是:

1、体育规范化。体育虽然不再作为中考科目,但体育教学不能只是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必须让学员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强健的体质是锻炼出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需要磨砺,健康的体魄是社会和生活的需要。

2、体育评价全面化。体育虽然不再作为中考的科目,但更要重视它的评价。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要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不仅评价体育成绩,更要评价个体差异上的发展,要关注知识、技术、技能、体能、态度、交往、合作、情感的综合表现。

3、体育教学科学化。体育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和人体生理、保健的知识,掌握健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体育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有助于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体育教育教学应该让学生选择一项或几项自己喜爱的、适合的体育项目,教师加以指导,使其掌握方法与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运动水平,让这些体育项目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4、把体育生活化。体育的含义很广,体育不仅仅是在运动场,自然力锻炼是体育,跳沟跨坎是体育,骑车是体育,凡是有助于身体发育与健康的活动都是体育,生活中体育无时不在、无處不在。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9

教学内容:体育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宗旨、格言、精神以及奥林匹克主义

2、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

3、熟悉体育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基本保健知识

4、了解休闲体育与健身

5、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章高校体育

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

直接目的,并以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 体育的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高等院校体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

幻灯片5

第二章奥林匹克运动

 古代奥运会: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竞技赛会。

始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84年被罗马禁止,历时1171年,4年一,共举办293届。

 现代奥运会: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在世界各

地轮流举行。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运会也是每 4 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30 届(其中由于二战原因,没有举办12、13届)。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宣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口号:更快、更高、更强

第三章体育与健康

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体育的组成: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组成。

 我国心理学专家刘协和(1993)提出了五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心理异

常;正常发育的智力;健全的人格 ;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生活。 温伯格研究认为,一次30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愤怒和

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

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有人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 健康的三要素是运动、营养、睡眠。

 体育运动的两大特性是竞争与合作。

 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强化自我概

念和自尊、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

段。

 体育锻炼的最佳方式是置个体于社会群体之中。

第四章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

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它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

 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我们人类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三大营

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也是人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

 糖和脂肪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

 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

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率减慢。

 经常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毛细血管增加,肌肉发达。

运动前营养

 运动前应以高糖类、低脂肪的食物为主。例如面包,米饭等。

 运动时间少于60分钟宜选择含糖指数高的食物,例如面包、运动饮料,能

很快被消化,迅速地提供糖类。

 高纤维食物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容易造成肚子不舒服。例如全麦面包、高纤

维饼干等。

 进食原则:吃进的食物以在运动过程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而又不至于

造成肠胃不适。

运动与水

 从事中等体能的锻炼者在常温下的水需求量为每天1.5~2升,而当环境温度

在20℃以上时,每升高5.5 ℃,水分需要量增加1升。

 大约1%体重水分流失会使运动时体温和心率明显上升。轻度脱水指脱水量占

体重2%,体温持续升高,导致体力下降;当脱占体重4%~6%时,则肌力及耐

力下降,同时会引起热痉挛,影响体内无氧代谢的供能过程。

 当水分流失占体重的6%以上时,则有产生严重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昏迷

甚至死亡的可能。

 所以必须防止或降低脱水程度,及时补充水分就能改善运动能力。

第五章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 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 测量脉搏是掌握运动负荷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 适宜运动负荷指体育锻炼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

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量,使脉搏控制在你的极限运动量脉搏次数(通常用

220-你的年龄),减去安静脉搏次数乘以70%+60的方法计算

即:[(220-年龄数)-安静脉搏数]×70%+60=最佳锻炼脉搏数

或者180-年龄数=锻炼脉搏数

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

方面的功能能力。

 身体素质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能力不仅与人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而且与

锻炼程度、营养状况也密切相关。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锻炼效果的基础

 力量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活动或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耐力是人体健康

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指标。

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最

有效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追求身心健康的实际效果。

 影响体育锻炼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锻炼时间、锻炼次数、锻炼强度。

 为了达到全面的锻炼效果,体育锻炼要求包括: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力量

性运动。

第六章体育锻炼与保健

运动中肌肉酸痛的处置方法

 热敷;对酸痛局部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 伸展练习;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有助缓解痉挛。

 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损伤修复。

 口服维生素C。

 针灸、电疗也有一定作用

 运动中腹痛的处置方法

 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如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

位或弯腰跑等方法处理。

 如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足三里、大肠穴等穴位。

 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 运动中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办法

 应当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必要时加压包扎,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待疼痛减轻后可增加功能性练习。

 对急性腰部损伤,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切不可轻易处理,可让患者平卧,并

用担架送医院就诊。

 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

 运动性昏厥的表现: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失去知觉手足发凉、血压降低、呼吸缓慢

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冷敷、理疗、外敷活血化瘀、贴活血膏

如何预防运动中暑

 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和锻炼时间

 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应戴白色凉帽,穿宽松薄衣

 在室内锻炼时,应保持良好通风并备有低糖含盐的饮料

第七章休闲娱乐体育与健身

 休闲体育的功能

愉悦身心

可促进和完善生活方式

可为延长人的自然寿命提供契机

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从小培养和树立起对体育的兴趣,能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健康水平的提高中终身受益。

幻灯片29

休闲娱乐体育应注意的事项

戒急于求成、戒争强好胜、戒过分激动、戒负重练习、戒屏弃使劲。亚健康状态:指机体时而趋向健康、时而趋向疾病的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也叫“第三种状态”。

幻灯片30

 积极性休息:生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干一件工作感到疲劳时,如果换一种方

式继续工作,会比单纯静止休息更能消除疲劳。后来人们把这种休息方式叫做“积极性休息”。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是健身爱好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

况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

第八章体育审美与享受

 体育美的内涵

形体美;运动美;道德美

 运动美

通过肢体的动作,人脑的智慧,战术和技巧表现出来的美叫“运动美”。有刚健美;柔和美;灵巧美;机智美

幻灯片32

 体育美

是直接以人体动作来塑造美的形象。具有动态性、直接性的特点。 体育审美

真切性、交流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 体育是一种美得形式,它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美是目的性和规

律性相统一的感性显现,也就是真善同意的感性显现。

 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美,即人健康、人体美及心灵美。同时它也

是独特美得形式,是人们最求美得表现。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 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 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1.洋务运动时期

2.维新运动时期

3.《奏定学堂章程》

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5、“五四”新文化运动6、1922年《壬戌学制》

7、《新学制课程标准》

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

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能力的培养

(四)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

(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六)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七)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复习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2.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有哪些启示?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施的对策与途径 篇10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与途径

1. 前言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流,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育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与学生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毋庸置疑将“健康第一”列为体育教学的首位,把学生健康作为体育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学校体育工作应以此为依据,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增强学生健康的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现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体育教育方向的根本转变。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体育教学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始终没有解决好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忽视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健康的教育。在教学的内容、形式上仍然停留在由体育教师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其他学科教师教授讲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该研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意在对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力图为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实施对策途径。

2. 体育健康教育实施的现状

2000年教育部、卫生部等5部委组织了“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高、体重增加的同时,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全面下滑,突出表现为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甚至持续上升,农村地区学生的保健水平依然较低等问题。

目前一些中小学校体育课已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并且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以农村较为突出,在贯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中缺乏系统性、示范性。在操作过程中离预期设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最终效果差距较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很多地方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育仍未引起重视,与体育教育目标偏离,终身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大打折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学生体质欠佳,学生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

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重视,进行探讨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提高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原本是两个独自发展的系统,具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协同运作是教育内容和功能目标本身的要求,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践,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并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必须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校教育思想的不断改革发展,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追求教学效果的综合性的体育思想逐渐形成,在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中提出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新的观念,人们认识到单纯的体育教育只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则是关于身体养护的系统教育,两者在对身体的养护方面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观点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具有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优势,提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其结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在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要认真贯彻教育原则,使学生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培养良好的健康教育做好基础工作,为造就新一代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施的对策与途径

3.1 不断形成完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它与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保持一生健康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长期采用“应试教育”的学科模式,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应有的“内容和地位”。虽然我国从1984年就引入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但到现在国内仍没有院校设立健康教育专业,使得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得不到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且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卫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人士认为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做,不需要十分专业的人才,这些因素妨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及相关人员对健康教育和健康理论的接受与实践,导致了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轻视。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3.2 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贯彻“体健”结合的自觉性,并把它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高度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贯彻“体健”结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3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路,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强烈的健康意识,明白健康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健康意识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义的反映。它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没有健康意识教育的健康教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而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健康意识,这是体育课最为重要的任务,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因此要把握好体育课健康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3.4 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理念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严重,大学录取率依然是衡量各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有的学校过于重视学校自身的声誉,干脆取消了毕业班的体育课,并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补课、布置家庭作业、进行各种考试,结果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饮食、睡眠和休息,一些学生甚至因学习过分紧张而产生忧虑厌学情绪,导致了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作用,学校体育也深受严重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作用也十分突出,表现为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教学围绕考试转,为了考试而教学,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和近期效益,如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这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造成学生虽然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但不具有体育素养,没有建立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兴趣、能力,没有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便从此而终结,这正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必然结果。

2005年一组对体育与健康的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健康知识的机会大大低于小学生,在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里,94.53%学生回答每周能保证一课时的健康教育课,这说明开课的学校执行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然而由于“减负”和面临升学的压力等多种原因,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因学校对其重视程度的不同,各校之间健康教育开设的现状及上课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作为中小学生获得系统健康知识的主渠道,远远不能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出现健康问题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改革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加强终身体育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换。此项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只有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立科学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任务,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扭转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就终结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增强民族体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担当起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任。

3.5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的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要在室内讲授健康知识外,更需要通过体育实践课融会穿插有关健康教育的更多内容,建立、发展学生对健康和健康生活的认识。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疑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迫使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知识能力的教育。高校体育专业和课程安排要面向社会实际,开设课程针对性要强,目标要明确,专业范围要大,课程辐射面要广,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变化,注重实用性,改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长期不变或变动不大,开设课程面较窄、内容陈旧,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体健”结合需要的弊病,大力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师资,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需要。此外,还要抓好在职教育,定期培训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并不能等同于健康教育,因为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庞大的社会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所以为了使学生受到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在配有专门的健康教育师资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师资队伍,生物生理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师是进行健康教育的较好辅助师资,另外,校医也是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 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既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又能提高学校体育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实现,且不需要另立健康教育课程,这在实行新课时制,学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必须的和可取的。

总之,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经验,不断检查和修订方案,直至逐步完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加强了解各方面教育和体育的研究成果,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这将有助于健康教育少走弯路,也可以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成果积极推广,加以验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重要意义的再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定期开展评估活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培养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许康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2]王岸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05,(5):57-58.

[3]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周德松,杨培荣.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中心.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非应税项目下一篇:胆结石的类型和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