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教师十篇

2024-09-01

乡村初中教师 篇1

关键词:乡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原因,建议

1 问题的提出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出版了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 描述了一名建筑师在工作极度疲劳, 丧失了理想和热情的情况下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经历。从此, 枯竭 (burnout) 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 并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勉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 在内心对教育教学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 进而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

1.1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力资源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教育事业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亦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轮接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逐渐提升,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创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然而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状况[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在此支配下的行为方式,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学生、社会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 乡村初级中学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教师队伍中乡村初级中学教师人数众多, 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本身的特殊性也部分导致该群体内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首先, 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初级中学。

相对小学、高中而言, 初中是从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向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过渡阶段, 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是学生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初中教师的倦怠状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

其次, 生存条件的特殊性——乡村。

“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教师占有更大的比例, 承担着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 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3]但是我国农村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偏低, 但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 科研活动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因而专业发展空间有待开阔。另外, 乡村中学的软硬件设施远少于城市, 教师福利待遇也明显不及城市, 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以莱阳市D乡村初级中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来搜集数据。问卷包括3个维度, 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 共22个题目。采用4点记分, 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 分别记1~4分。其中低成就感维度各题为反向记分。各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即为该维度得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越低, 则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录入问卷结果后, 运用SPSS 17.0做统计分析。同时, 还选取学校校长、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 以获得教师对于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感受。

3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根据笔者对莱阳市D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 得出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该问卷为4点记分, 中数为2.5, 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各因子的得分低于2, 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得分在2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高于2.5分表明问题比较严重。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得知, D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得分为2.083, 虽未达到严重程度, 但从分布来看,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有70.49%的教师表现出情感衰竭, 45.89%的教师表现出去个性化, 62.29%的教师表现出低成就感, 说明相当比例的教师有明显的倦怠倾向。

4 莱阳市D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源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及时反应, 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 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困难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4]。在与一线教师进行全面、细致、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将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为以下四方面。

4.1 职业因素

4.1.1 教师群体与社会相对疏离

在对教师群体进行研究时发现,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相比, 教师属于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群体, 与社会接触较少, 参与社会活动和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呈现出一种与社会相对疏离的状态[5]。首先, 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相对降低了教师广泛接触社会、开展人际交往的要求。其次, 教师工作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 即相当数量的工作需占用教师业余时间, 这必然减少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再次, 教师群体长期封闭在教育行业里, 以育人者自居, 或多或少有些清高的态度, 不愿接触在他们看来比较世俗的社会。

C老师在访谈中被问到交际状况时, 略显为难地说道:“跟外界的朋友啊、邻居啊都没什么联络。咱们这个单位跟其他单位比较难融在一块。咱们教师阅历比较浅, 视野也比较狭窄, 局限在校园里。就算看新闻, 也就比较注意哪个学校怎么了之类的信息。跟同学聚在一块, 会觉得自己比人家矮了一截, 人家视野要更开阔一些。”

农村教师与外界缺乏联系, 长此以往, 在人际方面变得冷漠, 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减少, 在难以担负工作重担时就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产生倦怠心理。

4.1.2 教师劳动的滞后性特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职业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其劳动成果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学生成就斐然时才能彰显出来。有的教师因此感受不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所在, 久而久之失去了工作激情, 态度趋于懈怠。

4.1.3 教师职业的多重角色特征

教师职业具有多重角色特征, 不但要善于教学, 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和父母的代理人。同时, 教师在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扮演其他角色。长期处于教学职能和生活职能的叠加下, 教师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身心疲惫。

接受访谈的C老师与爱人都是该学校的老师, 6岁的女儿在读幼儿园。被问到一天的安排时, 她说道:“五点半左右起床, 收拾个人卫生, 帮孩子整理一下, 做饭吃饭, 7点送孩子上幼儿园, 自己再去上班, 7点40左右到学校, 然后一整天都在学校, 直到晚上放学。从学校回家就要花四五十分钟, 回到家就得赶快做饭吃饭, 辅导孩子写作业, 然后给孩子讲讲故事也就睡觉了。”

被问到是否感到家庭与工作之间冲突时, C老师答道:“就是这个工作时间方面, 学校的制度非常严格。工作吧, 我得早来上班, 可孩子上学, 我又不能早早送去。下午放学吧, 我得早早去接, 可我上班, 又不能早早离校。孩子马上要升一年级了, 打算让她念公立学校, 可单单这个接送时间问题就解决不了, 私立学校费用又太高。”

G老师是去年九月份刚上任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访谈时提到:“本来是想跟学生和颜悦色, 可我态度一好点, 他们就不听话, 所以还得板起脸来。转变角色这方面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又要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又得好好管着他们别犯什么错误, 管重了学生家长又来找事。其实当老师的都是一片好心, 希望学生能好, 可一旦出什么问题, 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领导, 都会怪罪。只能是谨慎再谨慎, 特别是新老师, 生怕出什么事。”

4.2 社会因素

4.2.1 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教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和希望, 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关注程度越密切, 所持期望也越高。这种教育责任的转嫁自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在我国众多学校, 特别是乡村学校, 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承受这些重负的条件, 无论是学历水平、能力素养还是敬业精神, 都亟需提高。这些重负给予教师的并不是动力, 而是无形的压力, 一旦调解不适, 教师难免产生倦怠情绪。这种情况下, 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便转变成高失望, 继而批评学校甚至直接责难任课老师。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打击, 蚕食其工作热情, 久而久之, 教师们倾向于不作为。

G老师在访谈中提到:“现在很多家长都有点溺爱孩子, 觉得老师管得过头。素质好的家长, 觉得老师管是为了孩子好。也有家长对老师的管教不满意。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 隔壁班老师打了一个学生几下, 家长就不肯了, 特地来学校找校长说这个事儿。”

提到社会对老师构成的压力时, G老师说:“社会的话, 对老师的看法可能太……现在不是有规定嘛, 只有班主任才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 就是说如果只是任课老师的话, 就没有权利去批评教育学生。我觉得社会给老师的压力也是挺大的。哪个任课老师的做得不好, 学生就会说哪个老师批评我、骂我, 就可能会去告你或者怎么样。所以说, 社会对老师的期望也应该降低一下。”

4.2.2 乡村初中教师付出与回馈不均衡

与城市学校相比,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 环境恶劣, 经济发展滞后, 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比较多。但教师的繁重工作并未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 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

Z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在农村教书, 中学也好, 小学也罢, 是比较苦的, 相当不容易, 我基本上是一辈子都在农村这么默默无闻地干, 对这个很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厌学, 难管理, 乡村学校条件、设备也跟不上, 相当不容易。现在晚上不办公了, 以前晚上还要办公, 就是天一亮从家里出来, 一直到晚上才回去。家里是双职工还好, 特别是像我, 家里单职工, 我教书, 妻子在家里种地, 很困难。”

被问及业余生活时, Z老师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余生活, 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 咱农村不比城里, 娱乐生活要丰富一些。”

在谈到老师的待遇和地位时, C老师说:“别人一听你是个教师, 好像要高看你一眼。但是从消费上, 比如去赶个农村集, 人家农民的消费观念比教师还要先进, 消费水平也挺高。城里的话, 人家连语言上都不会高看你了。消费上啊, 工资上啊都不如别人。”

4.3学校因素

4.3.1 学校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不满于学校的政策和制度, 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因而怀着不如意的情绪面对学生, 势必影响其教育教学态度及效果, 进而导致不满情绪越发严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时, S校长提到:“学校的某些制度和政策在教师看来,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长期在这样的政策或制度环境下, 教师感到跟别人做的工作一样, 别人能得到的自己却得不到, 而自己又非常想得到。我做和不做一样。努力了, 但结果还是一样, 别人能得到, 我照样得不到。这样, 教师职业倦怠就出现了。”

4.3.2 学生品行及学习情况不佳

学生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劳动对象, 其品行和学习情况对教师职业倦怠也会产生影响[6]。

访谈中S校长还提到:“第二个原因就是学生这方面, 学生越来越不好教, 这是一个共识,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作为教师, 我们很想把学生给教好,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学生通常不买账, 这种情况下老师会感到非常恼火, 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 这又引起家长不满, 把事儿给挑大。这样教师承担的压力变大, 觉得管的事儿多了反而费力不讨好, 于是开始变得不作为。”

G老师则提到现在的学生较之以前学生的区别:“你像以前咱们上学的时候, 在路上见到老师, 会感到害怕什么的, 表现得很有礼貌。而现在, 学生根本不把你当老师, 一点都不在意, 通常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G老师在提到面临的压力时提到:“每个班, 都有那种特别爱闹的学生, 很多时候感到很没办法。我们以一种帮助他的心态去教育他, 可人家却不领情。咱觉着管他是为了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孩子却不愿意被人管, 觉着老师跟家长似的老管他们。每次七年级会议, 会说那两个班做得好, 我们班做得不好, 心里就想下次一定要做得好一些。这让我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4.4 教师个人因素

4.4.1 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

教师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 是否拥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 是否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想真正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必须热爱和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方式, 并强烈认同教育的重要价值。如此, 遇到困难时才会放平心态,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

在谈到如何走上教师岗位时, C老师说:“当时考学没有多少选择, 家里人觉得做老师不错。自己不愿意当老师, 不过当时填志愿时我们老师说, 师范类的录取分数很高, 心里就想第一志愿顺着家里的意思报上师范类, 反正也不会被录取, 第二第三志愿都按自己的意愿填上非师范类。结果没想到真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就这样意外地当老师了。”

4.4.2 教师人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的某些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格特征概括起来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 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 自信心低, 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7]。教师群体普遍具有利他精神, 一心想以自身力量为教育做出贡献, 因而一旦觉得自己的投入与结果不匹配时, 就可能产生挫败感, 导致倦怠。而自我价值和判断较低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困难与压力, 且更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

C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刚毕业时充满热情, 觉着可以把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往好的方面去塑造。现在工作多年, 对学生的改变也不算多, 顶多能让他们少犯错误或者及时教育教育他们。但是要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培养成爱学习的也不可能。工作了这么多年,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 不像之前那么有热情。工作希望干好, 但没有以前那种朝气。”

5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建议

5.1 社会方面

5.1.1 将对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化

家庭和社会应适当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 减轻教师群体的精神压力。同时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的做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5.1.2 家庭与社会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职责

家庭和社会都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事业, 主动配合教师工作,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家长要改变“读书无用”和“分数至上”的极端心理, 重视孩子的教育, 并力所能及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则应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5.2 学校方面

5.2.1 怀揣宽容态度, 理解教师倦怠

教师面对同样的大纲、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问题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很正常。过多的评判与责难只可能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需要宽容和理解, 需要通过各方合力顺利度过倦怠期, 而非将其与伦理问题挂钩。

5.2.2 倾听教师心声, 助其脱离倦怠

学校领导应与教师多沟通, 挖掘产生倦怠情绪的根源,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困难, 脱离倦怠。第一, 在颁行政策或制度时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使广大教师达成理解与共识, 积极投入工作。第二, 努力形成民主开放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氛围, 使广大教师能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 尽力为教师提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机会, 使其知识系统得到及时更新, 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提高干劲, 远离职业倦怠。

5.3 教师自身方面

首先, 正确认识, 积极面对。教师在产生职业倦怠时, 首先应正确认识问题所在, 积极客观地去面对, 而非一味地否认和回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出现倦怠心理是很正常的, 不必过多责怪自己或怨天尤人。否则只能造成更重的精神压力, 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明白这是可以避免的, 需要自己冷静分析主客观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缓解倦怠情绪。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2 (3) :82-85.

[2]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李彦娟.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曾玲娟.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79-80.

[5]薛天祥.台湾中学教师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0) :49-53.

[6]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乡村初中教师 篇2

关键词:反思,成长,感悟

一、读《弟子规》有感

昔日未读《弟子规》, 传统文化少摩面。今日读得《弟子规》, 方觉古人重孝贤。此文三言相隔韵, 家外待人显规范。人生成长必修课, 启蒙养正后生健。教育学生读善书, 敦伦存诚忠厚现。生活如此好习惯, 心性善美家国愿。

注:初识《弟子规》耳目一新, 敬佩古人的教养风范, 由感而生。。

二、反思与呐喊

深深的积水潭, 留下儿时的怀念;高高的喜鹊窝, 搅得鸟儿难以入眠;长长的滑雪坡, 载着童年的汗颜;宽宽的冰河面, 承载着多少狂欢。然而, 积水潭低吟, 喜鹊窝静观, 滑雪坡无痕, 冰河面空闲。。童年的身影伸向那边, 是否另有景色一番?

提高素质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牺牲童年的自由空间。积水潭成就游泳健将, 爬高技能造就了侦察兵的尊严;滑雪坡造就了冠军的梦想, 冰河面成就了冠军的摇篮。千军万马不能都行独木桥, 因材施教才是培养的卓见。

奉劝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和先生们, 给孩子一些空闲, 给学生一点时间, 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 哪怕是淘气、捣蛋。恢复少年的纯真和浪漫, 回归往日的朴实和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用自己的努力去操作施展。世界是他们的世界, 定会散发意想不到的璀璨。

注:回忆童年的阳光, 洞察今日学生失去自由的无奈, 意在对现实各教育机构提出呼喊, 给孩子们假期自由的空间。

三、满江红——观教师才艺展示汇报会

各校教师, 已齐聚中心教室。观才气, 几多书展, 几多画艺。篆隶落笔邀行楷, 花鸟生辉吸虫鱼。看展台缤纷手工艺, 聚巧技。

说课畅, 导语奇;体功实, 唱功迷。按顺序出展, 标新立异。新老踊跃展台耀, 男女赏欣赞声移。看展示一幕胜一幕, 珍契机。

注:记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才艺展示会, 令人难忘, 催人进取, 以词记之。

四、教研成果———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

课堂教学科研化, 插图研究亲自抓。教师随册定计划, 学生按课细归纳。实践二年把言发, 经验四篇得方法。现场交流又提拔, 重新开题再上马。

《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是我们深入教学第一线, 并取得成果, 再次启动向更高层次研发的实录。

乡村初中教师 篇3

时事引读>>

“好好读书,中学毕业跟我出去打工,不行就去做老师。”这是云南省广南县杨柳井乡海子小学教师王静平日里最常聽到的家长对孩子的“训诫”。2016年1月17日晚,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六省100名获奖老师参加。经过为期4个半月的评选,20名四川乡村老师最终获奖,他们将获得10万元资金奖励。颁奖典礼上,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马云说:“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乡村教师,中国如果没有在座各位的努力,中国的乡村就会荒芜,中国的乡村教师有300多万,你们直接影响了4000多万乡村儿童,这4000多万孩子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他希望通过“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引起全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对4000万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马云、赵薇、李连杰、那英、高晓松、郎朗等明星先后为获奖教师颁奖。

素材聚焦1 没有想象力的老师,教不出有想象力的孩子

自称要做“全世界乡村教师代言人”的马云说,三亚每年有很多模特在比赛,但是今晚的中国乡村教师才是最了不起的超级模范,有了乡村教师,中国的乡村孩子才有希望。自己会坚持做下去,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帮助乡村的教育。“我们选择让老师们来到三亚,是因为很多乡村教师没看到过大海。大海带给人想象,没有想象力的老师教不出有想象力的孩子。”马云解释说。

素材聚焦2 再穷也要穿西装,这是老师对职业的敬重

在为四川获奖乡村教师颁奖的过程中,组委会特地为获奖教师安世才播放了一段他的学生耿向顺录制的视频。“当时安老师只有21岁,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大家都叫他校长,那么破的学校,还穿西装打领带,这是他对这个职业的敬重。”耿向顺现在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正是他为安世才老师报的名。颁奖现场,他和安老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对安老师说:“我的名字是您教我写的,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您教我的,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您是其中一个。现在,我有自己的公益组织,我会继续您的事业。”赵薇、那英、汪涵和现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素材链接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启动

(本刊2015年第21期P21《马云千万乡村教师奖:“下半辈子,做乡村教师代言人”》)

【考场仿真试题】请结合以上素材,以“关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众所周知,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马云高调为乡村教师颁奖,受到关注的不只是这100名乡村教师,其重要意义在于引起全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关注他们,就是在关注中国的未来——放眼世界,教育的强弱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教育的短板往往在农村。只有留住农村教师,中国的乡村教育才有希望。因为一只桶的容量,只取决于它最短的桶板。

乡村初中地理教师的自修 篇4

————桥柱中学历史地理组教研交流活动

中心发言人:陈裕飚

第一部分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1.众人眼中的地理学:

社会上对中学地理的印象:“风土人情和物产”“游记”“传统风水术的现代版”; 中学生眼里的地理课:“包罗万象,什么都讲,经济+气候+文化+地形+河流+〃〃〃〃〃〃” “它到底是文科还是理科?”

2师范院校的地理系学些什么课程:

地球概论(与中学地理教学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地图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基础等)、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遥感概论、GIS、中学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等;

核心课程是: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

3.学科定义: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表各事物的分布及规律和人地关系的空间科学。

(1)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地理圈(地表层次)(2)中学地理的学科性质,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前言

(3)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与地理教师的价值 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选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前言

②地理教育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地理是积德

昆明PX项目;潮汕机场环保项目不达标

第二部分 课程实施中的一些探索——备课、讲课、课后反馈

(一)备课

1.读课标,读教材,下水做题

2.借用学生的视角看课程:我当年怎么学?假如我是学生;

3了解学情:学生的类型、他们的知识结构——确定切入角度、借用学科迁移 4.课堂设计

(1)开头尽量做到情景引入、悬疑开头等,尽量做到“生活性”(以《黄土高原》为例)(2)预测困难,备好对策;努力找到好的呈现方案;(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和黄土高原形成)(3)尽量做到流程顺畅,便于复习;

(二)讲课

努力发展自己的擅长领域; 因地制宜取用教具;

借用其他学科的内容丰富课堂;

借用学生生活见闻丰富课堂(包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甚至游戏)

(三)课后反馈

作业、试卷批改;命题

第三部分 一些常见的课程问题及处理

(一)所谓“重点知识”,关键点知识

(二)初中地理课程一些重难点概述及处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1地球与地图

①经线和纬线之难; ②地球公转 ③等高线 2世界气候

3中国地形图与中国水系 图的技能训练;

4怎样归纳区域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 也谈他乡之石

近代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功能 篇5

成立的乡村小学, 又常因学生问题 (学额不足、学生请假两项) 等而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如前所述, 在乡村, 儿童入学率很低, 再加上学生缺课过多, 致使乡村小学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兹以河南省立百泉乡师试验区安乐乡村学校学生请假状况为例来探讨近代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功能。河南省立百泉乡师试验区安乐乡村学校学生请假统计表[4] (本校只有一、二、三、五年级, 没有四年级) 。

由上表可知:在乡村小学年级愈高人数相对愈少, 各年级学生请假的现象在乡村是十分普遍的, 且年级愈高人均请假次数愈多。一年级平均每人请假2次, 三、五年级则平均每人请假5次。本来人数就少, 再加上学生频繁请假就使得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学生请假的原因主要分事假和病假两种:如果将事假进行归类, 学生请假原因不外以下几种:婚丧嫁娶等传统迷信活动 (包括:丧失送礼、丧事陪祭、与亲人上坟、喜事送帖、嫁女伴轿子) ;农忙请假 (刹稻、玉米等) 。婚丧嫁娶等因由请假的以三、五年级请假为最多, 一、二年级较少, 农忙请假的亦是如此。请病假的情况在乡村小学的各年级都很普遍, 尤以痢疾、疟疾最多, 分别为66、83人;头疼、耳痛次之, 分别为17和10人。

因学校采用班级制, 若大多数学生缺课则教师无法上课, 这样一来即使原本上课的学生, 也渐渐失去了上课兴趣, 学生越来越少。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乡村民众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请假的多寡, 直接反映乡村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乡村民众对教育通常有三种态度, 第一, “种地不用念书”的思想;第二, 上学是为了认几个字, 会写名字, 最多能记一笔流水账;第三, 把教育当成一种升官发财的途径。持第一种态度的人干脆不让子女入学, 所以乡村儿童的入学率极低。持第二种态度的人, 虽然把子女送进学校, 但并不重视, 阴天下雨、婚丧嫁娶等事无大小都成为学生不上学的理由。持第三种态度的人, 虽比较重视子女教育, 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乡民不会为了子弟求学而错过收获的时节, 关于学生的缺席, 汶上县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形容得十分贴切:“春全夏半秋不齐”, 西北有一句话是“春满堂夏减半秋零落冬不见”[5]。一年里, 春天学生到校情况是最好的, 麦收、秋收多半学生得回家帮家长农活, 五月至九月, 学生少到可怜。冬天因天气冷, 穷苦家的孩子又得拾粪拾柴过冬。

其次, 乡村旧有的习俗及迷信传统的影响。在乡村, 婚丧嫁娶方面的礼仪很是繁琐。如:在安乐乡, 嫁女的时候女家的近族总要去三五辆或十辆八辆车陪着新闺女到她婆婆家, 在乡民看来女方家去的人愈多愈光荣[6]。又如在农村常看见办丧事的人家, 出殡之日大跳高跷, 将丧礼变成娱乐。再如祭祀祖先, 在乡村人死为鬼的观念是牢不可破的, 所以在乡村都有家祠, 使死者有所归宿,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被视为孝道, 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三月清明要扫墓。此外, 在农村还有其他诸多的迷信活动, 如神仙崇拜, 据调查仅豫北24县的神仙崇拜就有几十种, 如此繁多的习俗及迷信活动, 势必要增加乡民的敬神开销, 如山西阳曲县20个乡村每年敬神费总计5255.75元, 平均每村的花费为262元[7]。这与人们生活上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 乡民们对婚丧礼俗事务的热衷, 使得他们的子女不得不参与其中。

再次, 乡村及学校的卫生条件的影响。乡村社会的特殊环境及其农业生产的特性, 使得农民不讲究卫生也没有功夫去讲究, 再者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他们讲卫生。农村还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 “眼不见为净”, 农民随地吐痰等恶习在农村更是常见。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就使得人们极易染上疾病。学校环境差也会使得学生极易感染疾病, 乡村学校校舍大都是庙宇神祠等旧式建筑改造的, 据宋震寰对山西阳曲等22县50个村庄65个学校调查所示, 校舍为庙的38处, 民房3处, 村公所1处, 另有不详者20余处[8]。庙宇因光线、空间等问题不适合为教室, 此外, 多数乡村学校没有任何的卫生防疫措施, 使得一些传染疾病在学生间流行。

考虑到乡村社会的特殊环境, 农忙请假及病假是不得不准假的, 而对于其他的丧事送礼、丧事陪祭、与亲人上坟、喜事送贴、嫁女伴轿子等诸如此类的请假, 学校本不愿意准假, 但生怕引起乡民的反感, 教师也不敢拒绝, 面对此种状况, 若要维持乡村小学的发展, 乡村教师必须致力于以下几点:

1.宣传教育的功用。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做官教育, 教育与谋生没有关系, 这种认识长期以来影响乡村民众, 致使其缺乏求学意识。在他们看来, 种田需要的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亘古不变的种田方法, 他们靠天吃饭, 遇有灾害便求神拜天, 祈求神灵的庇护, 所以乡村民众对教育异常淡漠。作为乡村小学教育的实施者, 乡村小学教师不仅应努力纠正乡村民众的错误认识, 更应设法使乡民信仰学校教育, 乐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校。而纠正乡民错误认识最有效的办法是举办乡村民众教育。因此, 要想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就不得不先谋民众教育的发展, 因为它是乡村小学教育的先决条件, “乡村儿童之所以失学, 乡村学校之所以难以收效, 都由于无信仰教育的父母, 学校缺乏赞助辅导的家庭。父母愚顽, 家庭不良, 小学教育无法设施, 义务教育不易普及”[9]13。

2.推进乡村迷信习俗的改良。数千年来形成的旧有习俗及迷信活动足以左右社会的习惯, 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及各种社会建设事业的推进, 要完全剔除乡村社会的种种积习非朝夕之事, 势必先向乡民灌输相当的科学知识不可。这就有待于乡村小学教师去传播新知识、清除旧习俗。其方法应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教师除在课堂上对儿童实施教导外, 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利用可能的机会宣传科学知识影响民众, 如与农民闲谈时, 或参加某种集体的商议时, 教师要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去影响乡民。

3.积极倡导乡村卫生的改进。农民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意识是我国乡村卫生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卫生的生活环境是农民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村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等问题一概不知, 当疾病发生时他们又往往求助于神灵的庇护。因此, 在乡村宣传卫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是改良乡村卫生的先决条件。在近代政府卫生机关力量有限, 乡村卫生不能普遍的情况下, 教育自然就成为实施卫生最有效的方法, 乡村小学教师应当担负起传递卫生知识改造乡村卫生环境的使命。乡村卫生教育可以先从乡村学校做起, 如校舍卫生, 学生自身卫生, 举行卫生运动, 以儿童卫生教育为中心来带动家庭及整个乡村社会的卫生教育。

4.实施切合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法。辛曾辉在《怎样教学乡村小学儿童》一文中指出“教育效率的如何, 全视教学方法的优劣而判。而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顾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 一方面尤要适合学校的环境———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组织, 才可以免掉教学上的种种苦难。”[10]也就是说乡村小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适应乡村社会。因此就需要乡村小学教师努力探求切合乡村实际的教学方法, 如针对农忙时节的教学, 辛曾辉就提出采用过去私塾的“个别教法”。他认为个别教学法应用起来比较灵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 不会受缺课同学的牵制, 这也是私塾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乡民欢迎的重要原因。至于教学法还有人提出寅辰制、半日制、夜课制等多种补救农忙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 必须要适合当地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 要发展乡村教育, 必须要明了乡村社会的环境。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 教师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教育的成败。赵轶尘先生就曾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就是教师的问题, 如果教师的问题有正当的解决, 其他的教育问题皆可迎刃而解[11]。此话虽不免有些夸张, 但是却说明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不是孤立的, 教师亦不能为教育而教育, 要顾及教育社会的功能。乡村小学教师作为近代乡村社会的特殊知识精英群体必须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 致力于乡村社会改良, 使乡村小学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心, 乡村小学教师亦成为乡村建设的领导者, 乡村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的精神, 脚踏实地办教育, 完成教育改造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直隶教育统计图表 (中华民国元年) (三) [M].

[2]河北省教育概况[M].1935年印 (天津图书馆地方史室G680HJT-2) .

[3]卜西君.河北省各县普通教育概览 (十七年度) .[M].河北省教育厅出版, 1929, 105.

[4]王克让.乡村小学请假统计究[J].乡村改造, 1935 (4-3) .

[5]廖泰初.变动中的中国农村教育[M].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6.

[7]刘容亭.山西阳曲县二十个乡村概况调查之研究.新农村[J], 1933 (3—4) .

[8]宋震寰.山西乡村教育概况之调查.新农村, 1934 (13) .

[9]赵质宸.乡村教育概论[M].著者书店, 1932, .

[10]辛曾辉.怎样教学乡村小学儿童[J].新教育, 1925 (10) .

乡村初中教师 篇6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小学教师。

《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对教师作出了如下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据此, 笔者认为乡村小学教师是指在乡镇和村校及联校中, 承担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是乡村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影响者。

(二) 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专业性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是必需的, 而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为教学设计能力, 包括教学背景分析能力、教学目标制定能力;二为教学设计能力, 包括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激发动机能力、提问追问能力等;三为教学评价能力, 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能力。

二、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现状

为了如实反映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现状, 笔者曾对苏北 (宿迁、徐州、连云港) 地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 选取了其中10所学校中的200名教师和二至六年级的7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发放《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和《学生问卷》。其中, 《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8.4%。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 初步发现, 乡村小学教师的教龄都比较长 (据调查, 教龄在28~35年偏多) 。另外, 对于职称而言, 基本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分别为小一、小中、小高和中高。总体看来, 不同地区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差距的, 即使是同一所小学、同一年级的教师, 其专业技能的差距很明显。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有改善提高的空间, 并且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教师一旦提高了其专业技能, 对自己、对学生就有很大帮助。

将数据汇总后初步看出, 教师的各种专业技能分布不均衡, 跨度较大, 差异明显。如在教学反思一块上, 小中和小一的教师都存在明显不足, 能力偏低的问题, 说明他们侧重于教, 而缺少对学生、对自己的课后反思, 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教育, 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巩固。教师的课后反思可以是他们的教学实际进度与预期教学的差距, 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与教师的预期传授情况的差距, 等等。在增强动机能力和信息传达能力上, 四个不同职称的教师能力都比较低。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状况存在的不足, 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 一从教师的生存状态出发, 二从教师出发, 三从国家政府机关出发, 但究其具体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三、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因素

造成我国目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是长期、多方面因素累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其长期的、深层次的原因。

(一) 我国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具体表现在:

1. 乡村教师收入偏低。

有不少教师选择做兼职增加收入, 因此,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调查中, 有两名教师在校外开店, 有三名教师接了校外企业的单子。

2. 教师编制紧张, 教师的流动性差, 教师队伍趋向老化。

在乡村小学, 有不少教师都将近60或已超过60岁, 也就是说他们已有三十几年的教龄了, 到了退休的年龄仍然在岗位上, 使得该校缺乏新鲜的血液注入。

3.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流失严重。

学校缺乏良好的机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使得很多年轻教师工作两三年就跳槽去市区的学校, 导致年轻年老教师比例极端不协调。

(二) 以教师为单位, 从主客观角度来看, 具体表现在:

1. 主观角度分析:

(1) 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与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2) 缺乏反思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去想, 不去尝试, 永远无法获取真知常识。 (3) 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 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时, 没有用心去听, 没有用心去记, 导致讲述时缺乏理论源头。 (4)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许多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教师就一本教案, 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中间没有丝毫创新、添加或修改的成分, 千篇一律。

2. 客观角度分析:

(1) 学校资源匮乏。图书馆建设不完善, 教室设备不先进, 办公室没有提供网络资源, 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源。 (2) 农村教师的管理制度尚有盲点, 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虽然现在的学校都提倡绩效工资, 但没有落实到点。在王园小学中, 有老师反映他们工资都一样, 多做少做是一个样, 在公平的基础上忽视了他们付出的努力。 (3) 学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机会外出听课、交流。在学校中, 有限的教学活动满足不了教师日益增长的需求。 (4) 教学目的功利化。小学就出现了考试排名, 周测、月考等, 学生负担重, 教师负担也重。考试成绩直接和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部分教师精力集中在考试上, 忽略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认为“学生考高分, 家长就满意, 学校就奖励。技能只是花哨子, 只有评职称和参加比赛的时候需要演练突击一下”。

(三) 国家政府的某些机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达不到对城镇小学的同等关注。

2. 政府下拨的经费远达不到学校的实际需求。

王园小学校长提到, 近年来他们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但上面拨放的数额仍照前几年;教室的修葺也在不断进行。

四、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 政府应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建立健全监督机构。

在对乡村小学的经费投入后一定要加强监督机构, 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扣索拿, 做到专款专用, 将这些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乡村小学有了充裕的资金用来投资教育,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将不断提高。另外, 学校若能购买最新的教学设备, 如白板教学、进微机房上课等, 有了这些设备, 教师在上课时能给学生呈现出一种动态教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主动权掌握在“人”的手里, 即使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 若能适当增加辅助教学工具, 相信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 完善教师资格考核政策, 强化教师从业标准。

近年来,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了高等教育的行列, 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不仅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战略任务, 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师培养的共同趋势。

现在有规定大专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只限于幼教招聘, 不得参与中小学招聘, 但是在一些乡村地区, 仍有不少专科教师处在小学教学中, 严重降低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经调查发现,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素质上明显优于那些专科毕业的师范生, 因此, 政府应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从业标准, 可以先从学历把关, 进行层层筛选, 从而不断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三)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方面, 强化对教师教育科研技能的培训, 要引导教师不断朝着研究型的角色转变, 使他们在扎实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课题项目, 提高自己的科研技能。帮助他们树立任务驱动型观念, 因为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 “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 而是学习者本身。

另一方面, 强化对农村中学老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的培训。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都成了在“网”上长大的对象, 都成了“网络达人”。传统枯燥的教学, 以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页讲义、一堂课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此, 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四) 提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机会。

1. 提供教师专业技能研练的机会。

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展示教师专业技能最好的平台, 因此, 教师要认真对待、珍惜每一堂课, 课前要做好备课、查阅相关资料的工作,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教学发思。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经常性的听课、评课, 教研组可经常组织小组集体备课。

2. 提供教师专业技能施展的机会。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可以一个月开展一次公开课教学, 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的时候你定会有所收获,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 也可以为众人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3. 提供教师专业技能升华的机会。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每轮课结束后都抽查好中差各三名学生进行访谈, 看自己哪些方面讲得还不到位, 有待完善。课后及时做教学反思小结并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在自己空闲的时候, 要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进行阅读, 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2.

[2]罗树华, 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2.

[3]袁运开.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766.

[4]童富勇, 刘桂林.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J].教育评论, 2006 (4) .转引自郭浩.机制创新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教育与职业, 2007 (6) .

[5]郭少峰.清华学子农村调查报告:农村教师被忽略太久了[EB/OL].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article/20050912/3151300.shtml.

[6]郭黎岩, 王元, 刘正伟.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A].G451.2.1002-8609 (2007) 04-0092-03.

乡土文化建设,乡村教师责无旁贷 篇7

一、乡村教师要有乡土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儒学复兴自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 但最为根本的是民众需要, 当代社会自身需要。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绝不会有幸福、和谐, 这样的民族也无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民间儒学开始兴起。儒学通过民间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得以弘扬与传播, 如重建书院与文庙, 恢复祠堂与民间慈善会, 组织儿童读经与唱诗活动, 复兴并改革冠婚丧祭家礼, 以各种形式让儒学更加深入地走进我国广大城乡的家庭、社区、学校、企业、机关, 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通过耳濡目染, 使儒家精神价值慢慢地内在化, 重新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学复兴要靠“学儒、懂儒、行儒”之人。现代儒家学者牟钟鉴、王殿卿、刘示范、张践、颜炳罡、赵法生、陈洪夫等先生, 深入山东曲阜泗水县, 致力于尼山书院的创新, 着力传播中华优秀的儒家文化, 意在重建乡村的儒学教化体系。他们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内涵, 所谓三教合一, 又以儒家为主体。儒学是修身之道, 修身的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 核心思想是“仁”, 基本道德是“仁义礼智信”, 以此重建乡村教化体系, 也就是要重建儒学的文化体系。

乡村儒学的复兴, 仅仅依靠少数先知先觉的学者儒士大力倡导、身先力行, 显然是杯水车薪,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儒学复兴、乡村传统文化重建的问题。乡土文化复兴要依靠乡民自身, 依靠农村的有识之士, 依靠农村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社会, 几乎每个村庄有自己的私塾或学堂, 也有以教育蒙童为己任的塾师。塾师作为教育蒙童的职业, 极为受人尊重。他们的工作绝不限于教育蒙童, 培养谦谦君子, 而是会积极参与乡民的各种文化社会活动。在乡村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祭祀天地祖先、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甚至包括建桥修路、围仓划田等乡村建设, 都可以看到塾师积极参与的身影。塾师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 作为有文化的秀才、儒士, 在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因此, 他们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今日, 我们重提乡土文明、乡土文化建设, 绝不能“小觑”乡村教师的参与。复兴儒学, 保持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最为根本的是要将儒学教育引入基础教育体系。“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 也许八九岁的孩子一时理解不了, 但是等他们长大了, 会慢慢地反刍, 慢慢地理解。乡村教师在将传统文化引入基础教育体系中, 自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乡村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乐规范, 如人在一定场景下的进退揖让、语词应答、程式次序、手足举措等礼仪要求, 引入乡村文化生活之中, 成为乡村的一种文化教养或文化要素。本来儒学就不是书斋之学, 而是生活之学, 乡村教师可以直接到乡村民间去弘扬儒学, 点亮文明。

因此, 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本身而言, 还是从教化民众的角度来看, 都要求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土文化建设, 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 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地加以转化, 带领乡村教育走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道路。

二、乡村教师要理解、认同与尊重乡土文化

当今在农村工作的乡村教师, 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通过读书离开乡村, 然后又回到乡村工作, 对乡村文化并不陌生, 但是由于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 往往对乡村文明有一定抵触甚至排斥的心理。乡村教师能否在乡土文化建设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在于对乡土文明的理解程度, 能否认同乡土文化, 能否与“乡民”打成一片, 成为制约乡村教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实际上, 对农村教育而言, 也离不开乡土文明。地处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的乡村教育, 教育过程本身就不应该脱离农村环境和乡土文明。乡村里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 也为乡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儿童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接受教育, 更应该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

传统的乡村原有一套完整的教化体系, 有私塾、宗祠、族长、乡绅和家教系统。尽管这一传统教化系统在现代农村里几乎已经被破坏殆尽, 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根”仍然在广大的乡村中普遍地存在着, 已经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 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比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做人品行, 几乎是每个普通村民耳熟能详的做人道理。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可能通过乡土风俗习惯、道德思想碎片和乡村自治秩序保留下来, 也可能通过人们的家风家训、言行举止、礼仪规范等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来, 关键是乡村教师要有一个发现、尊重、理解和认同的眼光, 在乡村组织的各种活动及风俗习惯中, 去寻找这种思想文化的“根”。乡村教师必须理解乡村这种风俗和习惯, 自觉自愿地融入其中, 才能够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乡村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今天, 乡村教师要做到像古代塾师一样, 赢得村民的尊重, 一要靠学识, 二要靠品行。提高乡村教师的学识素养, 必须打通乡村教师业务提升的通道。比如, 建立起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城市教师可以向农村流动, 到农村学校任教, 农村教师也可以到城市学校任教, 这对克服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失落感大有裨益, 也能够弥补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缺乏通道的问题。

真正提升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最为根本的是要提升乡村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品质, 保有乡村教师独特的思想性和内在的文化品质, 提高乡村教师群体的内生活力和积极性, 建立起一套使乡村教师能够与乡村现有管理机制相配合的沟通协调机制, 开拓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活动的自由空间, 吸纳一批真正具有文化素养的乡村教师, 使他们不再是只识教书而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

现代大儒牟宗三说, 儒学是生命的学问, 能启发和培育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可以说, 儒学的“五伦”和“五常”曾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 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乡土文化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伦规范, 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不但不与现代化冲突, 反而是现代化的必要基础。这些是乡土文化建设必须恢复的文化的“根”。因此, 提升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就变得非常重要。乡村教师培训必须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让教师切实了解传统文化中“五常”“五伦”的基本思想, 学经典, 读经典, 用经典, 否则, 乡村教师很难在乡土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四、乡村教师的职业尊严需要得到应有保护

目前, 乡村教师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一定程度上也有工资收入和职业待遇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 恰恰是乡土文化保留最好的地区, 恰恰是乡村教师最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但这些地区往往是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些地方, 农村教师福利待遇、配套补助得不到落实, 在这一地区工作, 往往连解决养家糊口都很成问题, 解决不了自身的后顾之忧, 每日穷于应付繁重的学科教学, 几乎是既要教书育人, 又做保姆管理, 照顾一个又一个的“留守”儿童, 每日昏昏沉沉, 疲于奔命, 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已是勉强维持, 更不要说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了。

因此, 应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尊崇度。如果乡村教师感觉到“他们收入差, 地位低, 没什么前途”, 在乡村没有形成尊崇乡村教师的日常氛围, 乡村教师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知识更新率低、职业信仰倦怠、职业成就感低等不同程度的负向因素存在, 他们就不可能发挥文化传播和引领作用。在国务院办公厅2015 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年) 》中, 再次对“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提出明确规定:“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 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 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 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统筹予以解决。”

如果在未来几年里, 这个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 我们相信, 乡村教师的职业待遇会得到综合改善, 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幸福感, 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为乡村教师安心在乡村工作及乡土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政策保障。

五、乡村学校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中心

今日城市里有社区、街道等建制, 承担“教化民众”的功能。所谓社者, 精神生活之公共场所也。按法律, 目前各社区均有公共场所, 政府本有基层文化建设经费, 可拨付其中一部分, 改建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可安排热心文化传承之基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在社区中担当教师, 又可鼓励居民中热心文化事业者出面引领。民众可于此读书, 以文会友, 表演文艺节目, 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举办婚丧嫁娶之礼。

但在我国广大乡村, 没有社区、街道的建制。近些年来, 乡村学校大规模撤并, 校舍闲置, 可改造为乡校, 以供乡民开展各种教育、文化活动, 也可举办婚丧嫁娶之礼仪。中国式教化自古以来就不以“教堂”为主, 而是以“私塾、学堂甚至乡校”为主, 所谓“兴起文教, 以固本培元”。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策:“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意指乡村教育的根本, 是“教化乡邑”。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校是乡村的中心, 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 小而言之, 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 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可见, 自古以来, 乡村学校就是乡村的文化中心。建设乡村学校, 传承传统文化, 驱散乡村的愚昧与落后, 是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学校承担着传承文化、维护社会安定、改变民风民俗的社会责任。

总之, 中华优秀儒学文化兴于乡村, 也衰落于乡村。进入20 世纪, 在城市文化排山倒海的冲击与围剿之下, 乡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一个又一个的古村落开始逐渐消失, 依附于古村落中的文化火种也逐渐地熄灭。早在80 年前, 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指出, 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 所以他意图通过文化重建来振兴乡村。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老子曰“归根复命”, 儒学这棵历史巨树的复活也应该从其根部的复活入手。当然, 乡土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而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 必须通过师资培训, 唤起乡村教师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意识, 组织和动员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之中, 为乡土文化建设和乡土文明复兴, 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郭齐勇.民间儒学的新开展[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袁桂林.农村教师收入要高到让别人眼红[N].中国青年报, 2015-08-03.

乡村最美教师最美教师 李慧 篇8

------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 李慧

我叫李慧,是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美丽的乡村,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从教学以来,不但担任俩个班,而且还担任班主任的重要职务。还好没有辜负领导班子的期望,从2013年从教以来,成绩显著,曾在每年的期中测试中荣获第一,第二的好优异成绩。虽然实在农村教学,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农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桃李满园的夙愿,也感到无限地满足。

初上班以来,由于是农村学校,教师缺少。在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在每天与孩子的教学和共同学习中,我发现了在二年级班里有个孩子上课纪律松懈,5分钟都坐不住,更不用说听课了。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们极不合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次电话家访,在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他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与他的家庭有着比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爸爸经常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缺少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颗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可以的去关心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何的勤劳能干,帮同学打扫好教室卫生,如何的懂事孝顺,帮奶奶做家务。在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交给他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慢慢地,同学们开始接纳他,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学期结束了,孩子的爸爸也发现了孩子的改变和进步,连连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这有什么可言谢的呢!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乡村初中教师 篇9

最美乡村教师陈腊英:乐观坚强的“微笑使者”陈腊英生于1980年,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80后,因为曲折的生活经历,品尝了生活的种种艰辛:三岁丧父;四岁是村里人人皆知的“小小放牛娃”;六岁给弟弟洗尿布,照顾(再嫁的)母亲坐月子;七岁,她用稚嫩的肩膀给亡父立了一块墓碑;十八岁,她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她的加入,让那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小学教学成绩迅速提高,并取得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2003年,陈腊英来到了镇中心小学任教。就在她满怀信心想实现人生更大理想的时候,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并一度危及生命。尽管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她仍坚持教学,因为她放不下学生!学校只好强行要她去住院治疗,可她惦记着班上的学生,常常刚进院就马上要求出院。就这样,她带病坚持上课近4年之久。然而,陈腊英的年轻与热情终究敌不过病痛的折磨。由于肾移植手术费太高,她的病情不断恶化,她必须每周做两到三次的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几年中,她一次次被背着去做血透、一次次被抢救。在大家的帮助下,2008年10月,陈腊英终于做了肾移植手术,并顽强地活了下来。2009年新学期开学后,陈腊英在术后恢复不到4个月便强烈要求重返校园。2012年下半年,陈腊英重新当上班主任,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她待别留意那些性格内向孤僻、学习困难、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利用周末带他们一起爬山,跟他们一起游戏,走进孩子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她还利用放学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和他们聊天、陪他们玩耍。十几年来,陈腊英用真情坚定了乡村孩子求学的信念;她身患重病,却忘我工作,坚守三尺汫台,凭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的自信、热情、善良、真诚和活力,她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态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很多人。现在的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好老师,·一个传递阳光与关翻驗乡搬师。·—

乡村初中教师 篇10

安徽省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的通知》, 从编制管理、待遇提高等9 方面提出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安徽将统一城乡学校编制标准并向乡村学校倾斜, 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此外, 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力度也将加大, 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注重师德素养, 注重教育教学业绩,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

安徽还将实施乡村教师访名校计划, 将全省乡村教师轮训一遍, 其中省级培训乡村骨干教师1.8 万人, 通过培养选拔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骨干教师梯队。实施乡中心校校长省级培训计划, 通过专题学习、名校挂职等不断提升办学理校能力。

上一篇:用工市场下一篇:抗干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