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依据七篇

2024-09-10

科学依据 篇1

公开辩论是2011年6月19日在北京天文馆进行的, 尽管台上两人和颜悦色地对话, 台下的人却自觉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一名支持占星的年轻男子在得知身旁的女子不相信占星后, 拒绝与她乘坐同一部电梯。

在一些人看来, 行星和星座与人的性格、命运有某种关联, 甚至两个人出生时间相差几分钟就会不同。在另一些人看来, 占星与算命没有本质区别。然而, 现实是:越是在受过教育的学生和白领中, “星座学”就越流行。

这次天文和占星的观点碰撞, 在科学史上不是第一次, 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天文学家朱进多次使用“瞎说”这个词, 却并不能消除人们心头的疑问。在过去几十年里, 心理学、生理学、医学、地球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只是为人们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也在暗示, 仅靠天文学, 是远远不足以证明或证伪占星学的。

星座运势就像八卦新闻

在英文中, 占星学与天文学有同样的词根astro。天文学与占星学也可以结合得很好——天文学可以算出一个人出生时天空中的所有星座以及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位置。或者说, 一个人的星盘。而星盘是占星的起始。

占星学大约萌芽于公元前2500年。它主张的核心有关人的灵魂, 是天体与人格的联系——背景是希腊哲学连续两百年对宇宙和灵魂的追问。

按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的总结, 人们对灵魂问题的探讨首先从灵魂的性质出发。那时, 人们认为人之所以为人, 灵魂之所以为灵魂, 是因为灵魂可以促成运动, 并用自己的动带动躯体的动。这是启动原理。第二个原理则可称为感知原理。哲学家认为, 灵魂之所以能感知万物, 是因为灵魂中有一些成分与自然元素是同类的。

占星师所相信的存在某种宇宙的统一体的观念, 很大程度上来自柏拉图。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天体是可见的, 但灵魂则不可见。灵魂内涵了理性与和谐。它的工作方式就是默默无声地依着自己的运动, 同样准确地作用于万物。”

最容易想到的对占星学的质疑是:不同的人被分为12个星座, 全球有70亿人, 难道就有那么多人是相同的吗?在职业占星师看来,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 是出自人们对占星学的误解。“星座运势是‘新闻学’范畴, 不是占星学的范畴。”瑞雷说, “星座运势就像我们的娱乐新闻一样——八卦新闻跟占星学无关。”严肃的占星学用到的是太阳、月亮和行星, 并不仅仅是笼统地以星座来划分。

天文学上对占星学质疑最多的一点也与星座有关。占星学中用到位于黄道上的12个星座, 而天文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岁差”, 即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摆动。由于岁差的存在, 现在黄道上的星座已经不像几千年前那样是12个了, 而是13个, 多出来一个蛇夫座。占星中仍在使用十二星座, 这作何解释呢?

【天之文评注】蛇夫座并非因为岁差的影响才进入黄道。事实上, 蛇夫座自古就在黄道上, 只是占星术士喜爱数字12, 因此没有被列入十二星座。

“很多人误以为, 占星学里的黄道跟天上真实的星座是相关的。但实际上, 占星学上的十二星座跟天上的星座没有关系。占星学上的星座是从春分点和秋分点来衡量的。”瑞雷说。

换句话说, 在占星学中使用的是均分星座。巴比伦人创造星座理论时, 是将黄道大圆360°平均分成12份, 每份30°, 按相近的星座命名, 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座。虽然分享了白羊、金牛等一系列名字, 但占星学分析的是前者, 而不是后者。黄道12星座总是12个, 不会更多。

1978年:模棱两可的统计结果

占星学所表述的现象究竟是如支持者所认为的客观存在, 还是如质疑者所认为的只是人们的错觉或想象?在这个问题上, 1978年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它在占星学的争论中举足轻重, 引出了此后几十组效仿或反对的后续研究。这让占星学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问题。

这项实验的研究者是梅耶 (J.Mayo) 、怀特 (O.White) 和艾森克 (H.J.Eysenck) , 三位英国的占星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用心理学量表测量12星座被试者的人格维度, 比较他们之间得分的差别。

三人中的艾森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发展出来的艾森克人格量表 (EPQ) 至今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人格量表之一。

在三名研究者看来, 当时对星座的反对意见都缺少足够的证据, 因而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他们认为, 占星理论有一些很明确的主张, 在正规实验中, 应当能够检验或反驳。于是他们征集了917名成年男性和1407名成年女性, 共2324名被试, 进行了艾森克量表两个维度的测试。

在将测试结果按照12星座算出平均值后, 他们发现:奇数星座比偶数星座在外向程度上的得分更高, 这就是说, 白羊、双子、狮子、天秤、射手和水瓶六个星座比金牛、巨蟹、处女、天蝎、摩羯和双鱼六个星座更外向, 结果显著。而在情绪性方面, 水相星座整体上得分更高。

这个实验一经发表, 便引起很多研究者关注, 迅速出现几十个效仿实验, 试图验证或驳斥它的结果。

然而, 所有这些实验最终无法得到确定无疑的结论。原因就在于它们回避不开所谓“自我归因”和“巴纳姆效应”。

自我归因是一种心理效应。实验中的受试者可能在测试之前就已经被星座学说所沾染, 测试的结果自然会接近星座学说的说法。尤其是当整个社会都熟知了星座论断, 并用它来描述自己, 那么“真实的”情况就变得难以了解。

另一种效应, 巴纳姆效应, 是“人们通常会认为一段概括而模糊的人格描述非常适合自己”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在专门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虽然一开始人们认为统计学研究方法的介入是一个验证或反驳占星理论的有力工具, 然而, 后面才慢慢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个课题也逐渐被心理学家搁置起来。

疾病的季节性差异印证了星座学说?

从实质上来说, 星盘的不同就是出生时间的不同。这些人在精神气质或生理上是否存在差异,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模糊不定, 但医学上确有得到广泛承认的发现。

医学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多种疾病是与时间有关的, 季节性情绪障碍 (SAD) 是其中之一。SAD的症状包括抑郁情绪、缺乏性欲、嗜睡、体重过度增加、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等。在北半球, 这些症状从11~12月起始, 到次年3月结束。南半球患者症状的出现和北半球相差六个月则说明, 它与节假日的因素并无因果关系。

还有人统计了历时超过60年、覆盖全球34个国家的250多次统计研究, 发现绝大部分研究显示冬春之交出生的人群中, 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其他季节多出5%~8%。

在1960年代, 医学界的声音是这样的:“季节性研究对科学家来说多少有点不光彩”“这种研究一听就像是伪心理学或者玄学”。

到了1968年, 英国的哈尔 (Hare) 和瑞典的达仑 (Dale’n) 用大样本数据、合理的对照组、更科学的统计, 使这个研究课题开始被人接受。他们因而也被视为季节性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在季节性研究方面, 2001年, 荷兰的一项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怀孕失败的女人生日高峰集中在两个相当小的时间范围:1月1日至2月11日, 7月1日至8月11日。这是理论尚不能解释的结果, 它意味着尽管对生育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成人阶段, 但是实际上, 成功生育所需的器官的损伤很可能早在生命发育的第一阶段就埋下伏笔。

精神分裂症的季节性差异已经获得普遍认可, 除此之外, 人们在双相情感障碍、自闭症和饮食紊乱症中都发现了出生季节的特殊分布。

地磁风暴:第11种可能性

对于精神分裂症季节性分布的机理, 人们先后提出了多达10种的可能性。然而, 这些解释中的一些后来被否定, 剩下的也无法令人满意。

正当人们已经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 2004年, 美国罗斯大学医学院的罗纳德·凯 (Ronald Kay) 提出了第11种可能——地磁风暴。

凯汇总了前人统计的、总数约16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出生信息。把每个月出生的患者所接受的地磁场活动总量算出来, 他假设怀孕时间9个月, 假设第2~7个月是接受磁场影响最重要的月份, 因此加总了从第2~7个月的地磁场强度, 作为这个月出生的患者接受的地磁总量。

结果显示, 孕育时期地磁场强度较高的婴儿, 患病几率较低。

在做了可能的误差分析之后, 凯在论文最后非常谨慎地声明, 有相关性绝不能说明因果, 也许它们都是另一因素的结果, 而即便真实存在由磁场引起的因果关系, 实际的机制也完全不清楚。

地磁风暴是地球磁层受到的扰动, 由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冲撞引发。而太阳风是太阳发出的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它与太阳的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其实人们早就注意到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人们发现, 至少有三个时期是可以确定的长时段的活动极小期, 即公元1281~1347年, 1411~1524年, 和1645~1712年。1976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后来成为经典的论文, 便是确认了太阳活动的极小期和人类历史上的寒冷期相对应。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什么存在?

太阳处于运动之中, 这种运动的周期和行星周期性的组合有很大关系。太阳绕质心运动主要受到的牵制就是几颗行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这四颗行星加起来占了除太阳之外的93%的质量。如果太阳速度发生了变化, 那主要的贡献就是这四颗大行星, 其中又以木星为最。

这四颗行星的会合周期, 即连线的频率, 与太阳活动极小期刚好都是大约179年。这只是巧合吗?行星的会合是否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物理联系?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

全球变暖在文明史上曾给欧洲、亚洲和北美带来繁荣的年代, 而在历史上的小冰期, 寒冷与干旱造成农业减产, 带来饥荒与流行病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总共24次王朝的建立和灭亡的事件中, 只有西夏王朝的建立发生在暖期之中, 其他皆在冷期和冷期的边缘。

历史上行星会聚时间、圣人降临以及冷期暖期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桥梁?古人一直认为行星会聚意味着朝代的更替, 细究他们的说法会发现有诸多可疑之处, 但现代科学的研究仍然在提出一些无法忽视的类似现象。这些研究或许不足以证实占星学, 但它们至少给人们提出了更多有趣的课题和想象的空间。

很多人误以为, 占星学里的黄道跟天上真实的星座是相关的。但实际上, 占星学上的十二星座跟天上的星座没有关系。占星学上的星座是从春分点和秋分点来衡量的。

科学依据 篇2

一、关于仲裁的效力依据的主要学说

(一) 契约说

支持契约说的学者认为仲裁的效力来自于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这种学说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仲裁中当事人高度的自主性。在是否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仲裁机构的选择、仲裁地点的选择、仲裁员由当事人自由选定、仲裁程序规则以及仲裁争议事项的范围选定等方面都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因此, 学者主张, 由于仲裁员不是从法律或司法当局获得他们的权力, 而是根据当事人的选择而获得对仲裁事项进行裁决的权力, 所以, 仲裁的效力依据具有契约性质。也就是说, 仲裁裁决从本质上来说是当事人通过仲裁员来制定的约束自己的协议, 其以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 所以可以得到强制执行, 这也是出于对当事人意志的保护和尊重。

(二) 司法权说

该学说认为裁判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 仲裁员的权力和裁决的权威均来自于一国的法律, 是由仲裁进行地和仲裁执行地的司法权赋予其以强制效力, 而不是来自于当事人的权利。因为只有国家才能行使审判权, 因此, 正是因为法律允许当事人提交仲裁, 当事人才可以依法选择经仲裁来解决纠纷, 仲裁机构是根据法律的授权进行仲裁, 行使的是公共职能。而仲裁裁决之所以是具有与国家的法院所作判决具有同等效力的决定, 其根本还是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比如日本学者喜多川笃典就认为:“尽管仲裁裁决基于私人间的协议, 但是仲裁制度内在本质的理论依据, 依然源于国家审判权的授权, 从这种意义上说, 仲裁裁决也是一种经过授权的法院判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司法权说。

(三) 混合说

混合说既肯定了仲裁效力来源的契约性, 又肯定了其司法性。认为仲裁具有司法权和契约性的双重性质, 商事仲裁的效力来源于双方当事人的契约和国家的司法权。仲裁的契约性体现在仲裁必须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的基础上, 并且仲裁在各个方面都极大地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如仲裁的程序、仲裁的形式、仲裁的规则都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不能超出当事人的请求, 越权仲裁一律无效等。但在肯定契约性的同时, 也不可否认仲裁必须从法律中获得司法效力, 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仲裁裁决的可强制执行性皆取决于法律的规定。出于这些因素, 仲裁的效力来源应该是具有契约性和司法性的双重属性。目前, 学界不少学者都同意仲裁的双重性, 持混合说的观点。

(四) 自治说

这种学说否定了上述三种学说, 从仲裁起源的角度阐明了仲裁的本质, 认为仲裁是一种独立的, 而且是超国家的自治体系, 主张仲裁的效力来源于意思自治原则。仲裁最初产生于民间以自愿、公平为原则的解决民事或商事纠纷的方式。在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时并无法定的程序, 也无需法律确认其合法性, 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之所以得以遵守和履行, 并非基于国家法院的强制力, 而是源于商人之间的道德和行业惯例的约束。

二、对于各学说的看法和个人观点

上述四种学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仲裁的效力依据, 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但不可否认其对于仲裁的效力依据的认识并不全面。

(一) 契约说仅强调当事人意思表示的重要性, 却否认仲裁为各国法律所确认, 并由法律授权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事项的范围及裁决的执行等方面行使最终裁决权的事实, 未免过于极端。

(二) 司法权说强调法律的确定性, 要求仲裁裁决与作出此裁决的国家的法律保持一致, 但却没有认识到当事人合意在仲裁中所起的作用。要知道, 仲裁是一种区别于诉讼的、特殊的、处理争议的强制性解决机制。如果我们承认司法权说是正确的, 我们将无法确定仲裁与诉讼这两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的本质区别。

(三) 自治说强调仲裁的超国家性和裁决的完全自治性, 缺乏实证基础。联系仲裁实践, 在当前社会, 任何社会制度的效力都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 并且, 从仲裁法治现状来看, 仲裁法律制度都是一个国家基于现实生活中调整民商事关系, 解决民商事法律争议的实际需要而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到, 超国家的仲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四) 比较上述三种观点, 我认为混合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仲裁的效力依据。但是, 这种学说同样存在缺陷。诚然, 仲裁的效力依据具有契约因素和司法因素的双重性质。但单纯地确认裁决的契约性与司法性共存,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裁决的效力特点。既然这两种性质是并存的, 那么, 在仲裁的效力依据中就会牵涉到这两种性质的比例问题, 究竟契约性和司法性对于仲裁效力分别起多大的决定作用尚需探讨。在我个人观点来看, 在仲裁的效力依据中, 契约性显然占据主导地位。当然, 这也不能否认仲裁司法性的存在。否则, 不能解释仲裁所具有的强制执行的效力。我认为, 仲裁的效力主要来源于当事人之间的契约, 因当事人的协议内容而决定了仲裁的方式和程序等, 而仲裁的司法性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仲裁契约因素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舒瑶芝.仲裁裁决效力探究[J].当代法学, 2002 (09) .

漂亮背后的科学依据 篇3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关于美的标准,这些标准常常因时代风俗的变化而变化。汉朝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以体态轻盈为美,而唐朝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以体态丰满为美,时代不同,审美标准也大异其趣。然而,最近美国研究者却发现,尽管古今中外的审美标准各有不同,但杨柳细腰却是女性美永恒不变的标准。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小组,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古今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以及神话、通俗作品,甚至是民间故事,其中包括中国的《诗经》、《楚辞》、唐代诗歌,印度古代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传》,以及16-18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作品。通过统计文中提及的女性美部分,评估出了一个女性美的常数。

在这些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不同时代的人评价女性美的标准主要集中在8个身体部位上,其中细腰一直占据着第一的位置,然后才依次是乳房、小腿、大腿和丰满体型,而现在备受推崇的胯部、臀部和苗条体型却是最少被提到的。

例如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提到女性细腰让男性心动的作品有65部,而提到乳房和美腿的作品只有16部和12部;在印度的两部史诗中,提到细腰的地方有35处,而身体其他所有部位的描写加起来也才26处;中国诗歌中的这种偏好更加明显,有17处提到了女人的细腰,而乳房、臀部和腿则根本没有提到。

那么男人们为何对女人的细腰如此情有独钟呢?原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在千万年的进化中,男人天生就喜欢生育能力强和健康的女性,而腰围作为一种非常容易辨别的信号,它传递的恰恰是女人生育能力和健康状况方面的信息。

通过现代医学,我们知道女人腰部的粗细并不是偶然的,细腰表示雌性激素分泌充沛,这样的女人生育能力更强。一个女孩在童年时也许腰会很粗,但一旦到了青春期,雌激素会分泌旺盛。腰自然会细下来,臀部也大起来,所以就显得细腰肥臀。但中年过后,雌性激素分泌能力大大下降,腰围也就会逐渐增大。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姑娘腰细,而一旦到了中老年,腰就像水桶一样鼓起来的原因。因此,肥胖就意味着雌性激素低,也预示着患病的危险更大。但在古代,医学并不发达,人们只能凭借美丽与健康之间的这种生物联系来选择配偶。因此可以说,细腰作为美女的标准几乎是由人类的本能决定的。

达尔又曲线

其实,无论是玲珑可人的脸庞还是丰润修长的身材,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都是围绕曲线展开的。而曲线无论从美感还是实用性上来看,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女性的完美曲线由身体的各个部分共同勾画——修长的脖子、丰满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平坦的小腹、流线型的背部、半球形的臀部、修长的腿等等。而这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科学的解释。

美国一些科学家统计了50年来美国历届选美大赛的冠军以及《花花公子》杂志上的裸照女郎,她们平均体重50年来减少了将近6公斤,但腰围与臀围7:10的数字却没有变化。而且她们的膝盖到肚脐同到足底的距离比,肚脐到头顶和到脚踝的距离比也都非常接近7:10。

为什么这些美女的身体比例如此巧合呢?原来。对女性来说,这种运动员般健美的身材意味着她有生育健康后代的能力,危急时刻还能保护孩子。不仅如此,近年来更有研究表明,腰臀比例在理想范围内的人,无论其体重多少,都不易患心血管、癌症、糖尿病等疾病,这种体型的女性因疾病等原因而非自然死亡的几率不到1%,而且在怀孕和生产时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少。但身体较瘦、腰围较粗的女性,非自然死亡率则要高得多,生育方面也会面临更多的麻烦和风险。

再看腹部,平坦光滑的小腹最吸引男人,几乎没有哪个男人会喜欢带着“游泳圈”的女人。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不管什么年龄、性别的人,减少腹部脂肪可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体重正常的人如果腹部突出,那么凸出的腹部可能成为他们患病的“定时炸弹”。

至于通常被认为是富有吸引力的半球形臀部,在医学上也是有根据的。中国人一向认为,臀部浑圆硕大的女人能多生孩子,这是没有错的。臀部硕大意味着骨盆宽大,宽大的骨盆则有利于胎儿在母腹中发育和成长。西方人同样认为女性应该以“丰臀”为美,这其实也是来自对种族繁衍的关注。

快速阅读的科学依据 篇4

2、人的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左脑记字音字义,右脑记字形。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正是发挥了视觉机能,减少眼停,缩短注视,避免回视,扩大视距的优势,同时发挥大脑的思维潜能,在传统使用左脑的同时,充分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潜能,达到双脑并用,迅速处理阅读信息,从而产生阅读的高效。

3、从心理学角度,人在调身、调息、调心,做到精神集中,稳定,可以扩大视觉感知单位,提高对语言符号反映的速度。

快速阅读将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价值概念:

1、一个人要读完全国每天出版的报纸,要一年的时间。所以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即使是优秀学者,以传统的阅读方式获取信息,也如井底之蛙而孤陋寡闻。

2、现代中国,一个合格学生在初中三年中,要看420万字的教科书和300万字到420万字的课外书。在高中三年中,要看780万字的教科书和600万字到900万字的课外读物。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分别要达到每分钟500字和600字。实际上达到这一速度的学生只占5%。许多好学生的代价就是,因无时间锻炼体质差,因拼命看书视力差。

男人天生爱吹牛有科学依据 篇5

兰卡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瑞·库珀还分析,男人之所以比女人更爱吹嘘,源于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以及男性所具有的更强烈的竞争心理和表现欲望。“过去男人是家里养家糊口的人,在以男性为主的工作场所里,他们为了让自己表现得更突出,往往不惜吹嘘撒谎,以显示自己具备超强的能力。而在非工作场所,男人撒谎主要是为了博得异性的青睐,讨异性欢心。”

调查显示,70%的受访男性承认自己经常吹牛,以换取来自别人的羡慕和赞叹;46% 经常撒谎,以掩盖自身能力的不足;42%吹嘘自己并不具备的能力;10% 表示撒谎是为了赢得尊重和尊严。而后研究人员用同样的问题对女性进行了调查,得到的数据分别为,54%的受访女性承认自己经常吹牛;37%经常撒谎以掩盖自身能力的不足。

卡瑞说,为了掩盖自己不擅长某事,男性在他人面前更倾向于撒谎遮丑,调查显示,男性面对同性时说谎和吹牛的次数,要比面对异性时多30% 。对男性而言,得到来自同性的尊重似乎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篇6

我们知道,“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你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你的思维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而我们从生物显微镜上观察大脑时也会发现,我们的大脑神经也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的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思维导图”也正是这种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

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是一种利用大脑语言思维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一张“思维导图”就能使你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

其次,从支持“思维导图”的科学理论来看,最主要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回忆功能理论。我们知道,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不同颜色和线条。而颜色和图像能让你的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而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中和中心图像连接的不仅有主要分支,同时依次有二级分支以及三级分支。层次十分清晰。而由于你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你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结构和清晰的层次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回忆功能理论的一种体现。而对比单一、单向的文字性思维,由于思维比较单调乏味,经常导致大脑思维的中止。而如果用“思维导图”这种大脑自身的语言去思维的话,大脑思维关闭的情况就不会出现。简单的说,“思维导图”让你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自然就会变得自然和简单了。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心智图法的应用,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在会议交流或培训期间,我们可以手工绘制心智图,但是,这一过程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越来越多的领域已通过专业的心智图法软件为相关活动提供支持。 心智图法软件的应用有以下几个层次之分:

1、个人用途。为了提高个人效能(如阐释个人的主意、规划,控制复杂信息,以及时间和项目管理)。

2、团队用途。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头脑风暴法、员工会议、项目会议、知识管理)。

3、具体事件。在处理具体事件过程中,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及互动合作,使讨论、交流的信息可视化,并使得后续的信息发布、报告更为便利。

4、企业用途。创造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使工作流程标准化,并提供支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与市场管理、研发管理)。

心智图法的优点

1、简单。易用。

2、关联。每一思想主意都可能有联系。

3、可视化。容易记忆。

4、线状辐射。允许从各个角度展开工作。

5、提纲挈领。帮助我们立足全局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

科学依据 篇7

研究人员如今为这种西餐搭配习惯给出科学解释:红酒所含的铁元素是产生鱼腥味回味的“罪魁祸首”。但如果红酒含铁量低,搭配海鲜也未尝不是美酒配美食。

美国与日本的一项研究认为,红酒和鱼搭配之所以会产生鱼腥味回味,是因为红酒天然含铁,而且一些红酒含铁量还比较高。

他们从不同国家商铺货架上选取38种红酒和26种白酒进行成分分析。这些酒产自世界各地,且品种、生产时间各不相同。

研究人员随后请一些志愿者用这些酒搭配扇贝品尝,一一记录产生的回味。

研究人员发现,包括常存在于水中的二价亚铁在内,各种以不同形式存在的铁,其在红酒中的浓度与鱼腥味回味程度成“强烈正相关联系”。红酒含铁量越高,鱼腥味回味就越重。

研究人员介绍,人们通常把红酒与牛、羊肉等红色肉类搭配,部分原因是葡萄皮、葡萄籽产生的酸性化合物单宁可以软化“红肉”纤维,使肉质细嫩;还能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使肉汁味道更鲜美。

人们用白葡萄酒与海鲜等“白肉”搭配,是因为白葡萄酒中的酸性成分可以去腥。红酒和鱼搭配会产生鱼腥味回味,有时会出现令人不舒服的金属味,嘴里感觉苦涩。但人们先前只知道,这是因为单宁味道重,完全盖过海鲜的美味。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可以使红酒爱好者准确预判哪一种红酒可能诱发鱼腥味回味。

上一篇:油气资源评价下一篇:稳定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