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操作类课程七篇

2024-06-21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使社会的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不仅是计算机专业, 而且对于很多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 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各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操作系统》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实现技术, 了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其向用户提供的很多重要的库函数和系统调用接口, 具有使用和分析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的特点, 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 很多非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多概念不易理解, 难于掌握;和其他课程相比, 学起来更抽象、更枯燥。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操作系统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组织。

(1) 以理论教学为主, 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操作系统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 学习操作系统要以理论为主。当前, 软件开发方面工作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系统中占相当大比重。一般来说, 与这些有关的软件, 需通过和操作系统内核的交互, 来控制信息传输, 实现各种通信、管理和控制协议。因此, 只有掌握基本原理和内部结构, 对操作系统的向用户提供的库函数和系统调用接口有所了解, 才能顺利进行这类软件的开发。在教学内容组织上, 尽可能多地渗入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必需的内容, 因此进行了以下几点改革:加强进程管理方面教学内容, 重点突出进程通信部分的理论教学;突出嵌入式操作系统教学, 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关系, 嵌入式操作系统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 任务调度, 控制、协调并发活动等方面对嵌入式系统的支持等;在原基础上, 增加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内容, 包括网络通信结构、服务器管理、进程迁移、进程的同步和通信、以及分布式处理中解决死锁等一些调度算法。 (2)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验环节。对于计算机方面课程来说, 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对提高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器是最严厉的老师, 通过上机实验, 学生可以在程序设计方法、上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科学作风方面受到较系统和严格的训练。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实验可按三种类型来组织:验证型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 主要由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种类型实验是基础。综合型实验———这类实验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 可以是学科内一门课程不同章节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型实验———按照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 由学生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实验过程中, 学生根据题目, 运用所学知识, 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实际操作运行, 以完成实验全过程。这类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方法研究。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 涉及很多抽象概念、原理以及算法, 单纯的理论让学生觉得枯燥, 因此授课过程中, 采用“案例”教学, 提倡启发式, 交互式的教学方法。通常可以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提问环节, 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引导式提问。在每次课开始之前, 针对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 提炼出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授课过程中, 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展开内容, 尽量深入浅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也可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 启发式提问。在讲授新知识时, 穿插提问已经学过的知识, 启发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 也能掌握旧知识。 (3) 连续式提问。提问要有层次性、逻辑性、连续性。有时要解决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 需要设计一组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环环相扣, 调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问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反馈, 这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时还要根据学生反馈继续追问, 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交流、争论、合作, 回归教学的本质。

3. 教学手段研究。

教学手段中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互动性强, 而多媒体技术使用, 可加大课程信息量, 而且对操作系统中一些算法, 如果单纯靠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更谈不上记忆和灵活应用。可以利用简要文字说明内容和要点, 再配合图形、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演示其过程。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此外, 利用现有互联网络资源, 建立网络课堂, 实现远程教学和网上辅导, 这样使学生课后也可在线学习, 提问或留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问有选择性的回答问题, 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课下互动。

4. 操作系统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 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资源建设上, 建立完整的操作系统教学资料库。其中包括: (1) 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操作系统教案, 讲稿以及操作系统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的完善。 (2) 试题库与习题集资源建设: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通过对历年试卷进行整理收集, 建立起操作系统的试题库,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智能组卷系统, 目前此系统在进一步测试中。 (3) 素材库建设:包括课件中Flash动画素材的收集、教师授课的视频录像等。

三、结束语

上述教改方案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课程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不再觉得课程枯燥无味;上课过程中能主动配合教学, 课堂效果明显改善;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汤子瀛, 等.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2]孟静.操作系统教程:原理和实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2006.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2

1 传统教学的模式

目前, 传统的软件类课程教学与普通课程并无太大差别, 教师使用ppt等演示文稿首先进行课堂教学, 在每章结束或者全部课程结束后, 安排学生上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课时较容易掌握, 整体课时量较大[2]。缺点是每款软件都是从菜单功能讲起, 然后进入某个模块, 讲解某个简单实例后, 进入下一个功能, 讲述过程十分凌乱, 学生学习过于碎片化, 课堂教学后, 所能记忆的信息有限, 且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利于对软件整体的理解。虽然在每章结束后, 学生可以通过上机对教师的讲述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 但是教学与上机的相隔时间过长, 学生上机时对内容依然非常陌生。

2 传统教学的课时安排

2012 年我系面向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化学软件基础》课程, 共计32 课时, 共讲述办公软件 (office) , 绘图软件 (Chemoffice, Auto CAD, Origin, Photoshop和3Dmax) , 编程软件 (Matlab) , 分子模拟软件 (Gaussian) 共计8 款软件, 平均每款软件讲授课时为4 课时[2]。由于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均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类似课程, 因此2013 年, 我系将《化学软件基础》课程开设为三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讲述内容依然为上述8 款软件, 课时压缩为16 课时。从目前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 本门课程主要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1) 讲述软件较多, 讲述较为宽泛, 平均每款软件只能讲述2 个课时, 教学效果较差, 每款软件只能讲述最基础的内容。 (2) 讲述内容单调, 目前的讲述内容均为如何使用软件, 但学生对目前这些软件在科研与生产实际中有哪些使用实例并不清楚。后续学生每个软件4 学时的上机课时并不能掌握课堂讲述内容。

3 课堂教学模式与课时改革

以32 课时为例, 在讲述内容方面, 削减软件数量, 共讲述Chem Office, Photoshop, Origin, Matlab等4 款软件。其中, Microsoft Office属于目前最流行的办公软件, 大部分学生对于该软件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 因此可不列为教学内容。Chemoffice是Cambridgesoft公司的一款专门针对化学专业使用的软件包, 其中Chem Draw, Chem3D, Chem Finder, Chem Info是最常用的模块。Chemdraw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绘制反应方程式和流程图, 包含各种常用化学键、分子式等模板可供使用, 是目前绘制方程式和流程图最常用的软件, 并且可以根据所绘制的分子式生成该化合物的模拟核磁共振谱图, 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成有巨大的帮助。而Chem3D的最重要功能是可将所绘制的二维分子式转化为3D视图。Chem Finder是该软件的一个数据管理模块, 可以用于检索化合物的结构, 分子式等信息。Chem Info是一个化学数据库, 包含数十万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分子式, 物性常数等信息。因此, 整个Chem Office软件自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化学系统, 整合了大多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

Origin是Origin Lab公司推出的数据分析和绘图软件, 现在的最高版本为2015 版,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分析 (排序、调整、计算、统计、频谱变换、曲线拟合) , 绘图, 与编程。其特点是使用简单, 采用直观的、图形化的、面向对象的窗口菜单和工具栏操作, 全面支持鼠标右键、支持拖方式绘图等。目前绝大多数的科学期刊都要求使用Origin软件进行图形的绘制, 它是目前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 被公认为是最快、最灵活、使用最容易的工程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 包括线性回归, 非线性拟合, 插值, 频谱分析, 3D绘图等。因此也成为化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之一。

Matlab软件是目前数据分析领域功能完备、使用较为简单的数学与计算分析软件, 可以用于化学领域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处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析等方面, 且可以与Origin软件进行编程。

因此, 本专业的主要课时用于最基础的Chemoffice, Origin, Matlab这三款软件上, 其中最复杂的Origin和Matlab两款软件的课时均为10 课时, 达到深入讲述这两款软件的目的。

化学软件的使用主要是用来解决科研与生产中的数据统计, 示意图, 反应方程式, 总结报告等方面, 因此, 在教学模式上, 改革以往课堂教学与上机教学分开的模式, 要求学生必须携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改变碎片化教学从菜单和功能讲起的传统模式, 以现代高水平科技论文中所使用的化学软件为实际例子, 结合实验设计、绘图、数据分析等方面, 全方位分析高水平科技论文中的软件使用技巧, 绘图布局, 数据分析以提高讲述效果, 在课堂讲述时, 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模拟教师的操作, 并完成全部绘图。

4 改革效果

目前上述改革已经实施一年, 虽然总体上没有了单独的上机教学, 从总课时量上减少了课时, 但是教学效果避免了碎片化, 学生至上课伊始就直接接触软件的使用, 教学与学习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传统化学软件类课程教学中, 课堂教学与上机教学分离的缺点, 导致目前此类课程教学碎片化, 学生学习与知识掌握脱节的问题, 提出以复杂实例为讲解目标, 学生在课堂中直接模仿教师操作过程进行学习, 替代传统上机教学的改革模式, 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顺, 张勇, 赵晓洋, 刘宏民.常用化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5, 22 (12) :1142-1145.

[2]窦立岩, 汪丽梅.《高分子材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和探索[J].科技信息, 2011, (23) :454-455.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3

关键词: 实践操作 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 应对措施

我校军械维修士官学员将来从事的工作除了个别专业是纯机械类的武器装备,绝大多数专业都要和电打交道,电类基础课程就成为学员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面对维修岗位的职能需求,重视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渗透培养学员的安全保护观念,强化其规范操作意识,形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仅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实训工作起到保障作用,还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操作课程的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小到被导线划伤、烙铁烫伤,大到烧毁整台实训设备,甚至造成人员触电受伤。提到电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还是用电安全问题。通过教学发现,在电类操作课中出现用电安全问题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在上强电的实践课时,大量使用着220V或者380V的市电交流电压,几乎每次课都会出现损坏仪表或实训台装置的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战场检修上,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培养学员安全、规范的操作意识尤为重要。

一、影响安全规范操作的因素分析

(一)学员因素

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分析调查,我校学员在入校前有部分人曾接触过基础的物理电学实验,比例不到40%,实验使用电源不超过24V;只有少数人员曾接触或从事过相关专业,大部分学员对电的使用和认识基础非常薄弱。一方面,由于学员总体缺乏安全意识、基本的规范操作素养及实践技巧,所谓“无知者无畏”,就容易忽视教员强调的操作注意事项和规范要求,常常反复犯错,导致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员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担心操作不当会损坏仪表和设备、危及人身安全,怕受到批评而不敢动手,在心理上就排斥实践操作课,没有学到应会的技能。

(二)教员因素

1.电类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经常涉及一些实际装备工作中的控制过程、控制电路的装配及检修的问题,面对突发状况,教员要担负场地安全责任和设备的维修工作,这就要求任课教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

2.目前,我校电类基础实验室每间有二十个台位,规定每个台位2-3名学员,一名教员要同时面对所有台位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电源电压高、电路连接安装复杂的实践任务中,教员往往显得分身乏术,无法对学员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更难以关注到每个人的操作行为是否规范,就可能造成事故隐患。

(三)设备因素

近年来,由于学校对教学环境的投入增大,实验室的设施进行了更新换代,现有的新购设备都配有齐全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实训台有开路、短路、漏电、过量程等保护装置,直流稳压电源采用过流、过压、过热保护等措施,学员使用的连接导线都有安全插头,没有裸露在外的金属体。这些安全手段的应用,使得学员在实验室中基本不会发生严重的用电事故。但有得必有失,若是教员没有向学员专门说明,他们根本不会留意到这些“隐形”的措施,这在学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上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教学中采取的应对措施

1.建立安全警示制度

实验室是教学培训的重要场所,承担实践教学和学员职业素质训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重要任务,其安全标准应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安全标准相一致,要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在实验室内进行张贴或写入教材,在实验室内涉及安全问题的地方要有明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组织学员学习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让学员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2.提高指导教员配备人数

电类实践操作课分为电工和电子两大类,尤其是在电工强电类实验、实训任务操作时,每间教室除了一名主讲教员外,还应配备一名辅讲指导教员,这样才能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在师资紧张时,辅讲教员可由通过培训的教辅士官来担任。

3.采用错误案例教学

针对学员对操作安全规范的忽视情况,教员将在历次实验中观察到学员易犯错误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选择针对性比较强的案例在实验进行前亲自演示错误操作产生的后果,让学员加以分析讨论,引导学员找出问题并进行改正,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步骤,这样可以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牢固树立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

良好的操作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在学习上掌握规范的操作要求,让学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才能使学员在将来的专业工作中成为有专业知识、有责任心、有安全意识的合格专业维修人员。

参考文献: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4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课程实践

英文名称: Android based Mobile Internet Computing Practice

英文简称: MICP

预备课程: 手持设备开发

授课时间: 本科生四年级第一学期

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36课时)+课后作业与阅读(36课时)

学分数:

2主讲教师: 刘钦 宋健建 邵栋

助教:

联络教师: 刘钦

1课程简介

移动互联网计算是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之一。该方向由手持设备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计算课程实践三门方向核心课程组成。前两门课程主要讲授移动互联网设备及其软件开发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且以Android平台系统为例完成一些相关的开发技术储备。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计算课程实践则是是指定选修课,在前面两门课的基础上,运用敏捷软件开发过程Scrum完成一个创意软件的完整开发过程,让学生对整个方向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

经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的各项技术,完成中大规模的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并 使学生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培养个人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使得学生从程序员向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过渡。

2教材与参考资料

2.1教材与指定阅读材料

A)Ed Burnette.Hello, Android——Introducing Google’s Mobile Development Platfor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B)Android 应用开发揭秘。杨丰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C)硝烟中的Scrum和XP——我们如何实施Scrum 克里伯格 著,李剑 译,郑柯 审校/2011年0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D)轻松Scrum之旅——敏捷开发故事 贾子河 等编著/2009年12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2.2 参考资料

1)2)3)4)http:///download.asp

15)http:///forum.php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深入理解Android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开发原理。2)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3)掌握Android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4)掌握Scrum软件开发过程

4相关知识体系

总课时数:2

45教学补充事项

(本课程的教学限制和教学设想,对前驱课程的教学需求,对后继课程教学的建议)1)对前驱课程的教学需求:学生通过《手持设备开发》《Android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

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手持设备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本课程的教学考虑:从宏观角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考虑:1)强调实际开发与现

实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结合;2)强调Android平台开发的基本原理与实现;3)强调Scrum过程的实际运用体验;4)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授课内容方面能够做到理论与实例并重,利用实例解析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6实验(36课时)

(可选,描述课程实验的目标、设计、组织、验收与指导等)

6.1 实验目标

1)学习完成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

6.2 实验内容

实验一: 移动互联网创意应用开发

6.3 实验组织

实验部分是按团队提交。每个团队4-6名学生。

6.4 实验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源代码(含注释)、编译后的程序与目标代码、调试数据与使用说明、人员信息(学号姓名)与分工情况与工作日志。所有文件打包在一个压缩文件中,文件名格式:学号_姓名.rar。

6.5 指导方式

主讲教师讲解设计需求(大班),助教协助指导和解答每个小组的问题,安排2个单位时间保证有助教在机房指导。

6.6 考核方式

市场前景*0.3+基本功能*0.4+代码质量*0.3。

7课后作业

(描述基本的作业要求)

课后作业应该包含:

1.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调查 2.应用创意

3.领域软件工程报告 4.个人小结

8评分体系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课外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视频在内的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 同时把传统教学中的课后作业搬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的模式。国外学者早在几年前就对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1,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如美国明尼苏达州拜伦高中、林地高中、哥伦比亚大学等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较早尝试翻转课堂并取得成功的有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等[4]。2014年7月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开始在中国MOOC大学开设“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课程, 至2016年10月已开设9期, 累计有145110人参加学习, 其中有14208人获得结业证书[5]。参加这门课程学习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一线教师, 中国各高校、中小学掀起了一股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在这门课开课之前, 课程组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在国内有73.9%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翻转课堂实践, 23.1%偶尔尝试过, 只有3%的教师经常实践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实践在中国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

软件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 以及其他理工科专业会开设的一类课程, 该类课程实践性较强, 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师通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可能还无法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 已经有一些高校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软件类开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6,7],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相关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2 翻转课堂在软件类课程各教学环节应用 (Th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for softwar courses teaching)

要提高翻转课堂在软件类课程中实施成功的概率, 必须对软件类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1 课前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其他各个教学环节, 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学情分析。只有认真分析授课对象的学情,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本校是一般本科院校, 除了大概10%的小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预习课本理解课本主要内容外, 其他学生均无法通过预习达到熟悉课本内容的要求, 教师若不加指导地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将无法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精心进行课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类似, 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前学习资料的准备及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软件类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目标的设计, 比如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操作步骤、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学完相应的知识后能够完成什么样的项目等。

(3) 课前学习资料设计。课前学习资料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短视频、动画、网上资源、习题等。教师可以把软件类课程中的一些操作制作成短视频, 同时在视频中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够快速上手, 对于这些操作类的短视频, 在制作时只需要用一些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Recorder、Windows Media Encoder等, 不必配置专业的视频制作工具即可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另外对于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动画, 比如数据结构课程中各种排序算法的执行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来进行动态展示。在设计习题的时候, 应围绕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 但要注意课前学习提供给学生的习题难度不宜过大, 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 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传统的预习, 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尤其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课前学习资料, 使得课前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包括在阅读教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做什么样的记录, 观看视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观看视频后是否需要进行一些实际操作, 完成课前学习资料中的习题, 在教学平台论坛上进行交流等。另外,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一些选做任务, 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加做一些习题, 观看一些额外的学习视频等,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5) ARCS动机模型设计。ARCS是指Attention (注意) 、Relevance (相关) 、Confidence (自信) 、Satisfaction (满足) [7], 它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约翰.M.凯勒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 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针对ARCS的四个方面或其中的某几个方面进行辅助设计前面各部分内容, 比如针对Attention的设计, 教师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某部分内容, 在视频中讲解中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与强调;针对Relevance的设计, 教师在视频讲解前可以先回顾已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并在视频结束前对后续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说明;针对Confidence和Satisfaction的设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某项软件操作, 学生如果顺利完成相应的操作就会获得满足感, 并且获得学习的信心。

2.2 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及设计

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活动的环节及其设计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软件类课程, 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已经有布置了一些习题, 如果这些习题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搜集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另外一些习题,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进行检测, 结合互动反馈系统, 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习题答题情况也可以即时得到反馈, 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的重点讲解。

(2) 知识讲解。根据课前的准备及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结果, 教师针对知识的难点与重点进行讲解。对于软件类课程涉及到一些实际操作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演示一遍。整个知识讲解的过程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 大概可以控制在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左右时间。

(3) 课堂作业。通过知识的讲解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进一步的加深, 课堂作业习题的难度可以比前面的习题稍微加大, 但作业量不宜过多, 作业重点来巩固重要的知识点及难点。

(4) 课堂协作。实施翻转课堂时, 许多教师对学生采取分组的方式, 对于软件类课程更适合采用分组的方式,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及协作精神, 树立软件项目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开发的思想。在课堂协作这一环节, 主要是小组的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引导学生的学习小组最终解决问题。

(5) 交流与答疑。在教师的主持下, 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软件类课程, 可以展示小组的设计结果, 并对设计的思路及关键点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 课堂上参与展示的小组不宜过多, 每一节课安排1—2个小组即可, 并且最好能在上课前一至两天就能确定要参加展示的小组, 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精心准备, 增强上课上台展示的效果。在这一环节还可以安排答疑,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6)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最后在课堂结束前对课堂进行小结,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 软件类课程的课后作业要偏向于一些实践操作的题目, 可以更多地布置与完成软件项目相关的练习, 做到学以致用。对于作业的批改, 可以借鉴许多MOOC平台中的同伴互评模式, 教师提供作业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 同学在批改其他同学作业的同时也掌握了作业的内容。

2.3 学生学习的评价

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将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 对于软件类课程, 由于其特殊性, 虽然不同的软件类课程有细微的差别, 但大部分软件类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考虑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课前学习成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后可以取得相应的成绩, 另外大部分的课前学习任务单都应该包括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前习题, 课前习题题型最好是选择、判断、填空等客观题, 成绩可由网络教学系统自动评判, 这样也便于今后的成绩分析。

(2) 上课讨论及回答问题成绩。这部分成绩比较难于评判, 要求教师经验较为丰富, 教师可在上课前设定一些评价标准, 可以减少评价的误差。对于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回答的问题, 成绩可以由系统自动记录。

(3) 课后作业成绩。课后作业包括自身作业及互评部分成绩。可以借鉴主流MOOC平台的分数比例, 比如如果没有参加互评, 则作业成绩只能是自身作业成绩的50%, 如果有参加互评, 则可以获得自身作业成绩的100%,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加作业互评的积极性。

(4)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传统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将有显著下降, 这也将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决定成绩的状态,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具体的软件类课程还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价组成部分, 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分数比例也因不同的课程而不同, 这些都可以作为学校相关教研室的教研议题。

3 适合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 (Suitabl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for flipped classroom)

随着近几年来翻转课堂及MOOC的兴起, 已经有部分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全部教学环节, 各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商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自主开发适合自身教学的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笔者认为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需要支持以下几部分主要功能。

(1) 课前教学环节支持。对于教师, 在课前要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网络资源链接等内容;能够导入或发布包括但不限于选择、判断、填空、问答、综合应用等类型的习题;能够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单。对于学生, 在课前要能够查看教师发布的各种学习资料, 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的各项任务, 包括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习题。

(2) 上课教学环节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最好具有互动反馈功能, 可以是独立的互动反馈系统提供数据导出至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就包含了互动反馈功能。在文献[8]中笔者探讨了互动反馈系统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结合, 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集成互动反馈系统可以提高翻转课堂实施成功的概率[8]。利用互动反馈功能可以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 并能在课后进行数据分析。除了互动反馈功能外, 平台还要支持对小组讨论的支持, 能够安排每节课的小组分组并能记录小组讨论的相关信息。

(3) 作业布置及互评功能。平台支持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支持教师提供作业互评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作业互评标准完成作业互评操作, 在互评时学生只能看到评价的作业信息而不能看到他要评价的作业是哪一个其他学生的,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互评的准确性。

(4) 论坛功能。论坛已经是许多网络教学系统所具备的功能, 对于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 论坛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论坛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 结论 (Conclusion)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获得了各级各类院校的认可, 对于软件类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 更适合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软件类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根据这些思路, 笔者已经在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软件类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实践表明, 在软件类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es RS, Dean DL, Ball N.Flipping the Classroo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 College-Level Information Systems Spreadsheet Cours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61 (4) :563-580.

[2]Amresh A, Carberry AR, Femiani J.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lipped Classrooms for Teaching CS1[C].2013 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13:733-735.

[3]Goodwin B, Miller K.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s is Still Coming In[J].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13, 70 (6) :78-80.

[4]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5]中国MOOC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首页[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21016#/info.

[6]曾明星, 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教学与探索, 2014, 33 (2) :203-209.

[7]杨开城, 李秀兰, 樊文强.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在线学习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6) :46-49.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普遍性和通用性

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常用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如常见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页设计制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课程等。目前, 这些课程所述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和广泛, 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甚至部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作为一个求职者的必备常识和技能了。因此, 这些课程的开设已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了, 它已经成为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多种种专业的必修课。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这些操作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的需求愈加迫切和广泛, 因此这类课程在各类学校的开设也将愈加广泛和普遍, 尤其是高职院校中, 这类课程则是我们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中的重点课程, 占据了各计算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半壁江山, 它的教学内容也恰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方法在操作类课程的教学中的不足

目前, 这些课程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大多采用的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机房, 不过教学方法大多还采取惯用的教师在讲台讲解、演示, 然后安排学生到实训机房进行实训操作的方法。在教师上课讲解演示的时候, 大多数认真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看得清, 而且有很多学生会认为这些操作性的技能很简单, 因为他们看到教师很轻松就完成操作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 等到学生自己去上机实训的时候却无从下手, 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的操作步骤, 学生根本无法全部记住, 即使通过笔记的方式把步骤记下来, 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系统或者软件环境的不同, 而与课堂所述不能完全一致, 导致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法完成操作, 这种情况只是发生在认真学习的学生身上;而另外一些学生, 应该是占大部分的, 是属于那种很少记笔记、听课不专心甚至基本不听课的学生, 他们的情况将会更糟。

此外,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中, 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是站在讲台上讲解和演示, 很少能走到学生中去, 这一方面导致了师生互动的机会和程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讲台下的学生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 尤其是靠教室后半部分的学生根本无心听课, 睡觉、聊天、玩游戏比比皆是,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曾经做过调查, 在这类课程的实训过程中, 大约只有不到10-30%的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完成实训, 而另外的70-90%的学生或者只是做了部分, 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做什么。当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被问及原因时, 大部分学生说:其实看起来不是很难啊, 可是上课教师所讲的操作步骤太多了, 两节课后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而且上机实训课又被安排在若干天后, 到那个时候学生脑海里只有很模糊的印象, 而且这些模糊的印象也只是上课内容的一小部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一直被广泛的应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提出

若干年前, 我们就严厉批判“填鸭式”教学方法, 人们引入了“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使得教育教学艺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新兴的学科及相应的课程应运而生, 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特点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引入了另外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其实很早就有理论认为,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现象验证了这条理论。当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处处适用, 一定要结合课程的特点, 并且在应用中要把握好分寸。由于操作类课程的重点在于操作、在于动手、在于多练, 并不需要太深奥的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偶尔涉及的理论, 教师也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向学生详细阐述清楚了。因此, 要学好这类课程,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而且就在教师讲解和演示之后马上就做,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感受, 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未引用什么深奥的原理。我们每个人仔细地回想一下, 要学习别人的一个动作, 无论别人把这个动作套路和要点叙述的再清楚和细致, 无论别人给你演示多少遍, 你还是很难做出来, 然而, 自己亲自去体验几次, 慢慢就有感觉了, 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理。既然操作性技能用听觉或者视觉去接受和学习的效率很低, 而亲身体验具有很高的效率, 教师为何不略去那些喋喋不休的解说和重复的演示呢, 我们就把重点放到最有效的方法上去, 那就是动手, 让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动手, 而教师则深入到学生中去讲解、指导和监督。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安排在多媒体和机房二合为一的教室中进行最佳, 一般情况下, 将90分钟的两节课按照1∶5∶3的比例分成三个阶段, 分别是:教师阐述理论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体验阶段和学生自由练习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阐述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框架以及涉及到的部分理论知识, 在这前10分钟, 学生注意力集中, 此时讲授理论知识效果较好。

第二阶段:本阶段活动约5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平时的表现以及班主任的反馈, 在随机抽取的基础上尽量抽取一些学习成绩较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计算机, 每个学生上台体验10分钟左右, 每次课可以安排4-5名学生上台体验, 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台上的学生得到了亲身的体验和锻炼, 而台下的学生又能集中注意力, 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具体操作办法是:教师在台下提出操作任务, 并指导台上学生进行操作演示, 对于少量复杂的操作任务或原理, 教师也可先做适当的演示或阐述。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这个活动的主角, 整个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体验。而教师只是一个配角, 一个指导者和监督者, 要彻底杜绝传统教学方法中经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在当时的情境之下, 台上的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双重压力之下, 他会情不自禁的开动脑筋, 尽量通过各种办法去寻找答案, 这就充分调动了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许台下的学生仍有心不在焉者, 但至少这个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亲身体验3分钟会胜过教师枯燥讲授的一节课。在学生演示过程中, 如果学生做得很好, 教师则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 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而如果学生做得不好或者不会做, 教师再给予更细致的讲解和演示, 甚至手把手的指导, 再笨再懒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会有个深刻的印象。在给学生的讲解和指导的同时, 教师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监督其他学生在下面的机器上亲自体验。这里的监督非常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下面学生缺乏监督, 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不认真听课, 这也是导致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此外, 由于教师提出问题, 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演示, 因为担心被选中的心理, 大部分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 这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三阶段:本阶段活动约3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 在自由练习期间, 教师发掘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 让他们去辅导其他较差的学生,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顺利更有效, 在辅导的过程中, 他们会一起进步的。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辅导任务, 让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维持现场秩序、监督学生实训以及解决疑难问题。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优点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展现出多方面的优势, 具体如下:

1. 充分结合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学习情境中亲身体验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亲身体验也是学习这种操作类课程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学生体验过程中, 教师现场进行启发式指导, 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让优秀学生辅导较差的学生也大大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2.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出问题, 并且要求学生上台演示的措施, 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都能关注你讲课的内容, 这就成功了一半;同时, 让学生走上来, 教师走下去的方法也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 慢慢就会激发了部分甚至整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 让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实训融为一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把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实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台上学生负责演示, 教师负责讲解和指导, 而其他学生可以一边听教师的讲解, 一边看台上学生的演示, 自己也可在台下跟着操作。由于学生实训的实时性, 使得学生可以在现场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和实训效果。虽然每次只有一个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 但积少成多, 这总比那些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好得多。

4. 发挥个别优秀学生的带头和助手作用, 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师通过选拔部分优秀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起指导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优秀学生反复地进行练习操作, 加深印象, 同时也让他们拥有学习成就感, 有了成功的喜悦, 就会进一步培养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减轻教师的指导负担, 让更多学习较差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专人指导,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还可以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通过在台上演示、阐述操作过程或者通过指导其他学生, 学生的心里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长期的坚持, 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教育教学内容也会随之而改变,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本文所述的教学方法也正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 不过这种方法还处于一种实践的初步阶段, 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希望广大的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育工作者, 都能够大胆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 我们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不断地完善。只有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 才能总结归纳出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论, 才能够广泛的普及和运用, 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软件操作类课程 篇7

翻转课堂 (“Inverted Classroom”) 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 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的知识点由学生在课外自学, 课堂内由小组讨论, 老师解惑来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样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 共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相似, 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 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很多新媒体, 学生的学习不一定要在教室, 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课题的学习, 所以就有了“翻转课堂”。在国外, 对翻转课堂已经开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类型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探索, 金陵老师更是分析了翻转课题的本质, 到底是翻转了什么?[1]

现有的研究几乎都忽略了对课前知识传递 (自学) 阶段的设计, 对于翻转课堂的高效学习关键在于课前、课内、课后教学活动的无缝衔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 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实践和探索, 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2、翻转课堂的微课

2.1微课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以某一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产物。国内较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胡铁生, 他认为微课应由“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网络课程”三个阶段组成[2]。在国外有很多MOOC平台上的优秀视频资源。在国内也有很多微课资源平台, 如网易云课堂, 腾讯精品课, 还有国内知名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

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 具有以下的特点: (1) 流媒体播放; (2) 教学时间短, 时间最好在5-10分钟, 不超过20分钟; (3) 适于移动设备的学习; (4) 一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 (5) 自主学习为主; (6) 配套相关练习、资源和评价方法。

2.2微课对于“翻转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效果。微课主要以教师教学示范为主, 配套课件、案例、相关练习等学习资源, 具体如图1所示。

3、教学模式设计

(1) 课堂的翻转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巅峰, 把知识学习内容放在课堂前, 课堂内就是把课前学习没明白的内容提出来, 由小组成员一起来讨论学习, 或者由老师辅导完成。如图2所示。

(2) 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后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内的主角,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解惑者和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效的“翻转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借助新媒体和网络终端设备完成教学;课堂内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课后知识进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施流程

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和设计原则, (如图3所示) 设计了一个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既适合软件应用类课程实际课堂的需求, 又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该模式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内的讨论学习和课后的任务进阶, 实现知识传递、知识消化和吸收、知识巩固。

课前传递阶段:主要是要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微视频, 完成设置的过关任务, 实现知识 (技能) 的学习;系统自动批改学生的过关任务给出成绩, 教师会了解到学生完成的情况, 获得微课的教学效果, 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课内消化吸收阶段:解决课前传递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 把问题分类根据问题的类型组织课堂教学方法, 可以是分组讨论, 亦或是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 解决课前学习疑难问题;最后完成学习任务收集学生作品, 形成知识结构。

课后进阶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在学习平台上;收集教学内容相关的进阶学习资源设置相关任务。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打开脑洞挑战拓展学习, 实现对知识的灵活使用。

4、教学实践

本文选取“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文字格式”教学内容为例, 验证基于微课的软件应用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4.1实施过程

网络技术专业2个班级, 共由43名同学组成。该班级同学已经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前置课程的学习, 具备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

(1) 课前教学内容设置:在“文字格式”单元中, 把“设置文本标记”、“文本修饰标记”、“标题标记”3个知识点通过录制微课来完成;

(2) 微课视频设置:录制了一个8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主要讲解了“设置文本标记”、“文本修饰标记”、“标题标记”的内容, 并设置了“文本修饰标记”过关任务;

(3) 课内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分组讨论“文本修饰标记”设置的多样性,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人都要发言, 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课完成堂内教学任务;

(4) 课后教学活动设置:选取了10份完成较好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 同时也在学习平台上展示。布置进阶学习任务, 上传任务所需素材。

4.3教学效果调查

设置了4个问题对微课学习做了调查 (1) 您能否很好的完成课前微课中的任务; (2) 您学习微课的时间; (3) 您认为翻转课题的效果如何? (4) 您喜欢目前翻转课堂的模式吗?

参考文献

[1]金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9) .

[2]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36-42.

上一篇:活动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