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师十篇

2024-08-07

职业导师 篇1

关键词:中职,职业指导师,职业素养

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 (简称“中职学校”) 共有三类: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中专”) 、技工学校 (简称“技校”) 和职业高级中学 (简称“职高”) 。据不完全统计, 现有的中职学校70%左右是职高,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以温州市为例, 2012年78所中职学校的53所是由隶属市教育局的普高演变而来, 中职学校领导管理层大多来自普高, 并出身于文化课教师, 往往难以脱离普高管理模式。随着他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关注技能教学、升学和就业关系、校企合作等问题的同时, 已开始重视并尝试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如入学时的专业选择指导、学习中的职业意识指导和毕业时的择业方向指导等。

职业指导师应坚持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的职业守则, 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主动解释、保守秘密和维护形象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特征和培养目标与高校学生不同,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应不同于高校的职业指导师, 更不同于其他对象的职业指导。目前, 大多中职学校虽未设立职业指导师的专职岗位, 但随着中职学校心理学年轻教师人数的增加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许多文化课教师急待转岗, 这一局面为全市当下打造一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高质队伍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此, 本文就如何对中职学校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以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例, 谈谈职业指导师应具备的四种职业素养。

一、内驱力———心中有爱, 人人成功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无法升入普高, 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原因。自信心不强、不良习惯多、对学习没兴趣、意志力薄弱、心理问题严重, 所处家庭大都是弱势群体, 这些都是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体验了太多失败、挨过无数次批评的中职生来说, 他们更渴望在中职学校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爱和成功。“爱”是开启中职学生心门的钥匙, “爱心”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应具备的优秀的品质。

职业指导师始终要对中职学生献出无私的爱, 灌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思想, 指明学生职业生涯的方向。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高一入学时, 职业指导师可对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为主题的始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会计专业背景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岗位及其职业素养, 以及让他们知晓形成不同会计岗位的职业胜任力, 展现职业生涯规划 (见表1) , 合理定位, 有目标、有规划地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洞察力———认同差异, 因材施导

以人为本, 尊重服务对象, 规划被指导者的职业方向, 是职业指导师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 是对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 不仅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咨询师, 而应是教师与职业指导的完美结合者, 充当教书育人的职责, 时时坚守生本理念。作为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 首先要明白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适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的初、中级会计人才。

笔者曾对乐清市一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高一、高二、高三段学生进行调查, 收回284份问卷, 结果发现大多数中职生选择所学专业非常盲目 (见表2) , 大多为家长的意愿, 他们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有关背景。为此, 职业指导师首先对新生进行始业教育, 以调整新生的心态, 提高他们适应新学习环境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会计岗位, 激发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模拟职业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面带微笑、讲文明礼貌, 让学生悦纳你、认同你。特别是职业指导师在对学生个别咨询时, 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以及个人的性格等情况, 灌输并强调学生需认清自我, 接受个体差异的存在, 合理职业定位理念, 建议不要期望值过高, 依据目前的现状, 会计专业学生梦想近期能成为企业会计主管, 获得高薪并受到别人的尊重, 完全是无法实现的, 使其回归正常、合理的心理定位。最后, 职业指导师还需告知会计毕业生适合的就业岗位, 如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 推荐企业仓库保管人员、车间核算人员、收银员和出纳等基层会计工作岗位, 提供必备的岗位职业素养 (见表3) , 成功首岗就业, 指明今后职业发展应努力的方向。

三、学习力———终身学习, 真诚服务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 寻找同伴的占70%, 寻找父母的占10%, 寻找老师的占8%, 其他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 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 居高临下, 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 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可见, 如中职生在遇到职业规划或求职等问题时, 同伴和父母往往是无法解决的, 教师特别是职业指导师此时此刻就要主动伸出援手, 以诚相待,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 就要把自己的真心奉献给他们。”大家知道, 中职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发展阶段, 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情感情绪均表现出多变、丰富、矛盾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又远离父母异地求学, 作为职业指导师, 当务之急是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及早地解决困惑。

古人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要竭力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 在“做中学、学中做”。特别是从事文化课教学的教师, 由于他们从师范院校毕业直接到中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习惯于沿袭普高教学模式, 对企业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因此, 要胜任职业指导师工作, 中职教师要树立职业意识, 练好内功, 乐于接纳新知识, 痛下决心对自己的固有知识结构调整并重新建构, 走进行业和企业。如参加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 与会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会计主管交心, 时时关注小微企业和金融系统等用人单位, 与中职会计毕业生对接的岗位人才的需求信息及对应岗位的职业素养, 为顺利开展中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同时, 中职职业指导师需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技能, 如职业咨询的技术与方法、职业素质测评原理和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方法等, 能提供科学的职业诊断、咨询和指导。

四、参与力———全程介入, 献计献策

我们知道, 职业指导师就社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 结合职场中人或即将成为职场人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 为他们提供科学客观、操作性强的职业规划意见。因此,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全校职业指导计划和目标, 制订各年级职业指导课授课计划和目标, 即为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制订指导和咨询计划;根据就业市场与就业形势, 制订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讲座的组织计划。

当下, 中职学校的招生面临严峻的挑战, 提升学校办学魅力, 职业指导师可发挥一定的作用。通常, 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几乎由一把手负责, 职能部门落实在招生就业处, 全员参与。由于在事前调研、事中调控和事后跟踪中没有做到“一盘棋”, 每逢一年一度的招生前后, 教师身心疲惫, 一旦学校完成预定招生计划, 便万事大吉。要改变现状, 职业指导师应该主动参与招生工作, 如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和学生、家长的意愿, 结合学校实情, 为学校招生工作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并研制专业的课程计划, 丰富招生宣传资源, 负责举办全校师生的招生专题培训。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 职业指导师还可从课程、校园环境、实训和社团等文化入手, 打造“就业型”中职校园文化, 开展后续跟踪等服务, 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见表4) , 尽心尽责, 为学校的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提高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 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系统工作对职业指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职业导师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导师制

一、导师制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的运用

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 将近60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该制度的魅力与活力。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英国首相出自牛津大学, 为英国以及国际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牛津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制, 被牛津人非常自豪地认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中,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学方式[1]。

1910年北京大学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 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 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 大学生学年制取代了学分制和导师制, 而导师制只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最近几年导师制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亮点, 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同年浙江大学对本科生全面实施导师制, 许多高校也已陆续试行导师制, 并取得一些认知与经验。

在借鉴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基础上, 教育部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 (市、区) 教育局印发《在全省中小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并要求结合各地、各校实际, 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1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导师制的启动仪式, 在全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6年4月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3]。基础教育也已经意识到导师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积极引入导师制。

通过各地各校导师制实践分析, 不难发现导师制并不是博、硕研究生教育的专利, 大学本科生甚至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都完全可以实施导师制。

二、中职国贸专业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之前, 传统的学徒制是我国以及国外的一种主要职业培训形式。这种技能传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 使得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工艺得以口耳相传并发扬光大, 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样中世纪西欧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学徒制, 在行业的监督和领导下, 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4]。中外学徒制教育实质上开创了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纵观中外学徒制, 都以“师傅—徒弟”一对一的教育培训形式促进与帮助学习者德、才、艺的进步, 同时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放眼世界,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 都较好地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精髓, 并完美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中, 在职校生学习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较多成果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职业教育包含教育与职业这两个元素, 应该明白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与职业规律, 没有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教育显然就不能成为职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 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这三大问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以及系统的, 既有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不到位以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深入、理论贫乏等方面原因, 又有学校专业定位模糊, 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等原因, 同时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开拓方面缺乏创新, 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不到位, 学生没有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或掌握得不够扎实。同时在“学而优择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与歧视。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动力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样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 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的学业导师制, 是中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方向。在实施中职学业导师制时,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 应该考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严格教育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学业导师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全面德育育人观。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导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公德、私德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导师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 向学生做好专业介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 制定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 导师是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 学生则是学习的实施者、建构者, 形成导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互动局面。[3]帮助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学业导师制, 导师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激发并培养学生兴趣, 在无意与有意中塑造学生。在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 个性与特色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学业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感受

笔者在2003—2005年期间, 担任学校02英[3]班 (国贸方向) 班主任工作与报关报检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间经常找同学聊天, 仔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家庭背景, 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与专业困惑, 通过实践发现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学生在课堂无法掌握专业隐性知识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海关与报关行, 访问外贸出口企业, 邀请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入校开设专业讲座, 安排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暑期进入外贸企业一线实践, 要求企业资深经理或业务员带教, 通过“做”来“学”, 解决从书本与课堂中无法学到的行业隐性知识与技能。据不完全统计, 全班14名同学进入外贸行业相关企业, 约占班级总人数的30%, 其中有3名学生已经自办公司, 创业成功, 取得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 约占全班学生的7%。回顾学生的成长轨迹, 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业进步归因于众多因素, 在该班级的教学教育中无意识地实施了学业导师制, 感受较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不仅做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 而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延伸到45分钟之外, 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2]较好地解决了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难以形式化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 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和实用性等特征。[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特长, 量体裁衣具体指导学生就业, 激励学生树立献身外贸事业的远大理想。

四、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制推行存在的瓶颈和对策

1.导师人数的缺乏。国贸专业学业导师既能够从事企业一线进出口业务, 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又具备教师资格,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学知识。但是目前中职国贸教师部分属于“校门”到“校门”, 并且本科学习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 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同样缺乏相关外贸实践, 对国际贸易缺少应有的认识;部分教师属于校内转岗, 由其他专业转为国贸专业教师, 熟悉教育, 了解学生, 但是对专业和业务缺乏认知。导师制呼唤“双师型”教师。针对学校导师缺乏的具体问题, 我们应该将眼光关注到外向型企业, 在外贸出口企业中有大量具有实战经验的经理与资深业务员, 通过简单培训完全可以胜任中职国贸学业导师, 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以项目教学为国贸学业导师制平台。目前中职国贸教育中侧重理论教学, 轻视技能训练, 以实际业务为教学素材的项目教学在帮助学生技能建构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业导师应该更新职教理念, 积极引入企业外销项目, 在真实的业务中让学生摸爬滚打, 学业导师制将技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工作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不仅使青年人在学校和实际现场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也是实现他们自身价值和社会化的重要纽带。

3.学业导师与班主任工作的协调。学业导师的工作主要侧重学生的学业, 既教书也育人, 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共性, 也关注学生的个性;既面向全体学生, 也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活动与学生思想工作, 更多地涉及学生德育教育。显然导师与班主任的工作有交叉, 学业导师与班主任之间不应该有分水岭, 导师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补充、配合与完善, 应该相互沟通双关齐下, 以取得“1+1>2”的工作效果。

4.导师的绩效考核。中职专业教师普遍承担每周14~16节授课任务, 繁琐的备课任务、批改作业, 同时不同程度地担任课改、教改、校企合作工作, 有的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 可以说已经超负荷工作。学校在做好工作统筹的前提下, 国贸专业教师既担任国贸班的班主任工作, 又担任本班级学生的学业导师, 同时让学生积极加入专业的课改、教改与校企合作等项目,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该制定学业导师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导师工作, 制定奖惩措施, 以保证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五、总结

在社会各界呼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今天, 可以发现造成中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是错综复杂的。作为职教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 力所能及地积极思考、探索相关对策。继承传统学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的精髓, 结合本地区实际, 结合学校教学, 结合行业与企业的业务,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对象,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对学生培养模式作出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学业导师制不妨是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①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②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

③董明日, 董才华.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学教育改革新举措.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

职业导师 篇3

针对网上有关“业主打男孩一耳光究竟对不对”的争议,我在给大四学生上课时做了调查,结果64人中认为“对”与“不对”的几乎平分秋色,——认为“不对”的同学觉得应该通过“说服教育”纠正男孩的不当行为。

我又问,假如高层业主在进行一次说服教育之后,男孩并不改正,在男孩第二次恶作剧时打了他一耳光,你作何评价呢?这一次,认为“对”与“不对”的比例变成了大约7:3。

我再进一步将“一次说服教育”改成了“多次说服教育”,男孩屡教不改,后来被高层业主打了一耳光,结果,除了两位同学依然坚持“不能打人”之外,其他同学都认为“该打”了。

从这一事例,我忽然领悟到了“文化”与“政治”的区别,发现了现代“文化导师”与“政治家”的职业与道德边界。所谓现代文化导师,是指研究、践行、推广现代文化,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个人,传统社会的儒生可谓传统文化导师,现代中国的文化导师群体理论上主要应该存在于教师群体之内,不过许多教师的现代文化修养并不像传统儒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那样深厚。所谓现代政治家,是指以现代文化理念为皈依从事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个人。

现代文化主张自由、平等,强调一个人没有权利侵犯另外一个人的权利,作为一种文化原则,这一信念是绝对的,不容稍有扭曲的。依据这一原则,即便他人非法侵犯了你的正当权利,你也没有权利来非法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人侵犯你的正当权利是“恶”,你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也是“恶”;恶恶相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让整个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不断堕落。耶稣说:“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给他打”,——这一“以非暴力应对暴力”的形象说法,表明基督教的先哲也明白了文化修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作为一个现代文化导师,必须一丝不苟地坚守现代文化原则,换言之,即便男孩将恶作剧重复一百遍,也要坚持认为“打人不对”。

问题在于:如果世界上都是这种温文尔雅的文化导师,那么,恶人与恶行就会肆无忌惮,乃至将正常生活秩序搅得一片混乱。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没有中美英等国家对日本、德国等纳粹国家的反击,那么,世界人民都会沦为纳粹的奴隶;又例如,如果社会没有设立一套“以恶惩恶”的法制体系,恶人必然横行于世,好人的生活也会难以为继,——可见,仅有文化导师显然是不行的。

政治家可以帮助社会克服文化导师之“软弱”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果说文化导师是以文化规范为皈依的,那么,政治家就是以实际效果为皈依的。文化导师坚持不打男孩,政治家则只看效果,——如果只有打男孩一耳光才可以阻止他继续恶作剧,那么政治家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他来一耳光。

区分文化导师与政治家的不同职业特性,辨明“文化导师”与“政治家”的职业伦理道德边界,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自孔子时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后来又有科举考试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修养好了,就可以当官”的传统思想。

在传统社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有文化的人来担任政府官员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科举考试之前,官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世袭制度”与“武官制度”,在科举考试基础上形成的“文官制度”不但优于“世袭制度”,而且可以很好地平衡“武官制度”,事实表明,科举制度对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西方国家也效仿中国,建立了先进的文官制度。

在肯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分辨其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它们将“做官”视为文化活动的最高目的,事实上就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文化”的独立价值。在西方,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宗教系统一直在王权之外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其实是西方近现代在文化领域全面超越中国的根本所在,——例如英国著名的牛津与剑桥大学的前身都是修道院。而在中国,文化由于受到政治的掣肘,其发展也就十分迟缓,——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居于文化统治地位的一直是作为儒家经典的所谓“四书五经”。

有文化的人比没有文化的人自然具有更多的“做官”优势,不过,文化与政治毕竟具有不同的规律,所谓“文化”,是由诸多信仰与信念所形成的体系,作为文化导师,最根本的职业任务乃是辨明文化信仰与信念,——其特长在于理论上的“辨析”,尤其是对各种复杂理念问题的辨析;所谓“政治”,是对文化信仰与文化理念的践行与捍卫,作为政治家,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实际效果,——其特长在于将理念运用于实践的“智慧”,尤其是在实践中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对比而言,“文化”务虚,强调理论性,“政治”务实,强调实践性,前者以“正确”为皈依,而后者以“有实效”为准则,如果说文化人是理想主义者,那么,政治家必然是务实主义者。

既然文化与政治具有不同的规律性,那么,就应该划定文化与政治的职业边界,使其相对独立,唯有如此,才能让两者均能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性互动。

一个人是否能够既做文化导师,又做政治家呢?我们只要问一问:一个人是否可以既坚持不打那个恶作剧的男孩,同时又打他一耳光,——这显然是根本矛盾,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既做文化导师,又做政治家。如果有人企图脚踏两只船,那么必然会变得虚伪,乃至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

昔日宋襄公以“仁义”指导“泓水之战”,最后大败,就是一个不明白“文化”与“政治”的职业边界,最终糊里糊涂地差点丧命的著名例子。宋襄公讲求“仁义”,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文化导师”,这无疑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战争”乃是政治活动的激烈表达,指导战争的应该是政治家,而不是文化导师,——战争的最高指导原则乃是“胜利”的结果。

更值得警觉的是后人对宋襄公的极端嘲笑,以及不加取舍地将宋襄公说得一无是处的错误“定论”,——难道“仁义”本身也不值得尊重了吗?对宋襄公不问是非的全盘否定,必然逻辑地导致人们对“诸葛亮借荆州”之类的狡诈行为的不当崇拜,——如果以狡诈遮蔽仁义,那么结果只可能是在当前社会颇为流行的“厚黑学”。厚黑学一旦流行起来,社会之伦理道德水平就会不可避免地一泻千里了,而社会伦理道德一旦崩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即便那些期望以厚黑学捞点好处的人也不能置身事外。

其实,诸葛亮借荆州所导致的结果也是十分悲惨的,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关羽、张飞、刘备的死亡以及蜀国之沉沦。从文化视角来看,这一悲剧性的结果具有必然性,——以不仁不义的手段所获得的政治利益,不可能为他人所接受认可,因此稍有闪失,就会轻易丧失。如果明白了这一道理,诸葛亮就应该在取得四川之后将荆州双手奉还给吴国。

真正高明的政治家即便一时为形式所迫,无法顾全文化伦理道德,也会在事后进行弥补,取得受害人的谅解,重新回归到作为社会广泛共识的文化正轨上来。在南北战争中,林肯为了取胜,指挥军队杀死了不少南方人,对南方造成了巨大破坏,不过,战争一结束,林肯就赦免了所有南方军队以及支持分裂的南方人,从而回归到了基本文化共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政治家的作为。

国人之所以过于崇拜政治家,对政治家的“机巧”津津乐道,是与中国几千年的皇权制度分不开的,尤其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为息息相关,——这一行为的最大秘密,乃是汉武帝与董仲舒通过合谋,确立了作为“政治”的皇权具有左右“文化”的权利,从此,政权将文化正式纳入了政治权力的势力范围,这样也就取消了“文化”的独立性,——中国历朝历代所进行的文字狱,正是以此作为基础的。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的科举考试,以现实政治利益吸引广大儒生投身政治,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对文化的统治地位。

从理论上来看,文化其实是先于政治的,因为文化是整个社会的基本规范,而政治只是将这些规范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具体行为。如果没有文化的指导,那么,从政之人必然会以个人利益作为最高原则,唯利是图,最终沦落为一个“政客”。只有那些遵循文化规范,践行文化理念的政治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政治家,——文化是社会的基本共识,以文化为指导从事政治活动,也就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作为政治活动的皈依。

从宏观上来看,文化信仰是社会的精神,从微观上来看,文化信仰是个人的灵魂。而政治所着重的是实际利益,如果将文化纳入政治的势力范围之内,以政治遮蔽文化,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物欲盛行,势利小人成为社会“模范”,这必然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的文化精神不彰,导致个人的灵魂干涸,——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难以良性发展,人们也难以找到幸福感。

文化与政治应该是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没有敢做敢为的优秀政治家,那么文化理念的实现就得不到保障,人们的文化修养就难以实现,社会的文化品质就难以提高。因此,优秀的文化导师必然会倍加爱护那些优秀的政治家们,不会对他们求全责备,——在充分地表彰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一般会谅解并分担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势下可能犯下的一些错误。而文化导师对政治家的评价就是政治家的历史定论。

从表面上来看,政治似乎比文化更为强大,其实,从根本上来看,文化比政治重要的多,——如果将政治家比喻为一位优秀的玉石雕刻家,那么,文化标示的就是玉石的质量。只有玉石的质量本身很好,雕刻家才有用武之地,如果玉石的质量本身不好,那么,雕刻家的水平再高也生产不出好的作品。恰如德国、日本等国,其民众的文化水平本身很高,不论它们实现什么制度,都很容易成为世界强国,相反,在一些民众文化素质很差的国家,即便派给它们最优秀的政治制度,最优秀的政治家,也依然不会成为强大的国家。

文化导师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玉石的质量,即引导大众文化品质的成长。当前不少人虽然身在文化领域,却依然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热衷于政治,这与其职业本分并不相符;还有少数人受到类似科举落榜者的那种酸溜溜的心态所左右,——既然自己没有机会从政,就不负责任地随意臧否各类政治人物。其实,既然身在文化领域,就应该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应该越界进入到政治领域,作为文化导师,更要充分相信政治人物的智慧,给予他们充分的文化支持,而不必越俎代庖,给社会添加不必要的麻烦。

政治人物若要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自己的最大社会价值,必须自觉地维护文化的独立性,原因很简单:缺乏独立性的文化行为必然是虚伪的,其所产生的文化理念必然会对政治人物造成严重误导,乃至使其偏离甚至背离社会利益与个人价值追求,——袁世凯深受那些“劝进”的人们所害,就是一个生动地例子。只有尊重、维护文化的独立性,为文化导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治人物才能够获得一个优质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可供自己发挥政治才能的社会;也只有如此,政治家才能在文化导师那里获得真诚的支持与真切的精神慰藉,——相比之下,那些为政治利益而放弃独立性的所谓“文化人物”最多只能制造一些廉价的奉承,无法带来真诚的支持与真切的精神慰藉。

职业导师工作总结 篇4

结合汽检班学生职业教育现状,开展了讲座、职业活动、职业技能比赛等多种职业教育形式,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一、主要开展了的工作:

1、关注学生职业成长,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修养 开展汽修专业讲座,分析汽修行业发展前景,讨论汽修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汽修专业性质、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通过开展汽修职业测评、组织汽修职业咨询、发布汽修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汽修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汽修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汽修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汽修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汽修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汽修职业实践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职业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缩短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4、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技术、练技能、钻水平的热情,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帮助了学生提高技能,形成技能竞赛与技能提升的良性互动。

职业导师 篇5

实践表明, 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对医生的医德医风印象更深刻, 而业内知名人士的人格魅力往往会帮助医学生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价值观[1]。本科生导师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一直饱受赞誉的教育制度, 借由导师的人格魅力, 通过导师与学生的互动, 会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

1 本科生导师制的介绍

本科生导师制, 是导师制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制度以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为特点, 通过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方式, 从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方面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 照顾学生特殊发展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行于19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实行这种制度后, 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大批能力卓越的本科毕业生。而这种制度被学者们广泛赞誉:导师制是一所高等院校始终保持高教学质量、高输出人才的秘诀[2]。在此思潮影响下, 国内一流本科高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并逐渐将号角吹向国内数量庞大的其他高校群体。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如下优点:第一, 它注重因材施教, 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多层次的人才。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增多, 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生活、实践更有自主性, 另一方面教师也能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人都是个别的, 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视角,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导师通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三,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对于特殊的行业而言, 导师的言谈、举止、对事物的看法会影响和他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经由学生和教师构成一个小组, 导师不自觉地就会成为一个“榜样”人物,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 学生会通过模仿及正向激励作用, 成为一个遵守职业规范, 有良好修养的人。

2 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对本院医学生、医院医生的个别访谈发现, 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学院校普遍开设《医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 从思想上帮助医学生树立起作为一个医生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二是在医学生的医院实习阶段, 通过实习教师的以身作则, 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历经几十年的实践验证, 应该说这两种途径是切实有效的———医学院校也已培养出大批的卓越医生, 在医院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但是, 随着大学扩招,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在对这些“未来医生”培养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1 医学生对职业教育和人文课程认识不够, 重专业课轻“两课”

从心理角度分析, 医学生处于思想快速成长期。他们认为做医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只有从事这个职业后, 才会慢慢形成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因此,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专业课, 他们的思想上普遍存在重专业, 轻“两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的问题[3,4]。通过对本校“两课”及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知, 医学生“两课”课堂到课率维持在80%左右, 即每堂课都有20%的医学生不到课, 而专业课课堂到课率则在96%以上。尽管“两课”教师采取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医学生的兴趣, 但是一些学生依然成为“漏网之鱼”。他们采取各种手段逃课, 而“两课”教师却没有能力得知具体医学生的缺勤情况, 因为大班、合班上课, 点各课难度太大。这种情况加剧了医学生对“两课”的不重视。

2.2 医学生学习变得浮躁, 缺乏探索精神

医学生的浮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考试作弊问题。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医术、提高医德, 间接的影响是使医学生以后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据北京大学医学部调查, 他们的医学本科生中有12.9%的存在作弊行为[5]。当一流名校都开始出现作弊现象时, 说明医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已成为几乎所有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通病。作弊现象折射出当今医学生的浮躁心理———不能耐下心去学习, 又幻想得到好成绩。但是, 不管从理论来说还是实践去分析, 医学生是绝对不能去作弊的。因为他们以后从事的是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 这个职业是和生命打交道, 要努力保障病人的生命权。一旦医生在医学生阶段没有掌握好知识, 就会发生人命关天的大事, 既影响医患关系, 又影响“医生”这个职业的声誉和形象。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 人们持有的医学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新形势下对新时代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不仅仅要医术高超, 还要具备医德, 要有“仁心仁术”。“仁心”具备的前提即是要求医生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反思一下:一考试就作弊, 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知识不牢固, 不具备人文素养, 医学生能成长为具有“仁心仁术”的合格医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3 医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为了解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问题, 一

些医学院校曾对各自院系的医学生进行“学医动机”、“就业方向”、“收红包、拿回扣的看法”等问题的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学医的动机不纯的学生数量几乎占据全部医学生数量的一半。只有一半左右的医学生认为学医是为了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 而78%的医学生不清楚作为医生所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6]。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中, 大部分的医学生愿意去“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 选择小城市、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生不超过总人数的20%[7]。而“对收红包、拿回扣的看法”中, 接近一半的医学生认可这种行为, 认为“坚决制止”的只有52%[8]。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一件事情:“功利主义”“一切朝钱看”等不良价值观已严重影响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不管最初医学生学医的动机是什么, 他们最后的就业意向都是以实现经济上的最大回报为目的。这种不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当代社会不良价值观影响了医学生, 而医学院校的教师及管理者又没有及时地发现并改正医学生的思想认识错误问题。当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医患关系变成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时, 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 给医生的“红包”“回扣”会增加———医学生耳闻目睹了这些不良现象, 就会影响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

3 本科生导师制下医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路径探讨

上世纪80年代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专业人才要有学术性、职业性及事业心的证书”。他们认为, 事业心证书是三项证书中最关键的, 因为事业心可以促进人的学术、职业的发展[9]。以今天的观点来看, 事业心的培养主要是指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本科生导师制下, 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主要有三条路径:

3.1 从高年级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医学生导师团, 对低年级医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指导

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比如建立宿舍导师团、社团导师团等, 来对低年级医学生进行详细而具体的生活、学习指导。从年龄上分析, 医学生大多处于18~22岁, 处于青少年时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个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同一性问题及角色混乱的危机。即:医学生产生的自我感觉应该与他人对他的印象相符合, 如果医学生所在的集体环境对他不认可、不接纳, 他可能会以自己的力量反抗社会环境, 陷入角色混乱。而医学生一旦顺利渡过这一阶段, 他就会获得积极的品质“忠诚”———即他会时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想要医学生最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具有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医生, 就需要帮助医学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阶段。由于高年级医学生更容易对低年级的心理、行为表示谅解, 保持对他们的认可与接纳, 因此要求优秀的高年级医学生担任低年级的医学生导师, 保证了低年级的医学生以后可以顺利获得积极的品格。他们之间形成了小组工作模式, 通过导师的正向激励、榜样作用, 使低年级同学能够明确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并保持下去, 为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好前期准备。

当然, 从高年级选拔学生时要注意对这些担任导师的学生进行品德、学业、人文课程方面的考核, 确认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导师。在高年级同学担任导师的过程中, 高校的教师也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象———低年级的医学生进行考察, 观察他们是否取得进步, 是否发生改变。并且要形成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综合分析, 分析总结每个医学生的改变及其原因。为了体现激励机制, 也要对承担导师工作的高年级同学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3.2 建立职业教育导师制, 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患者健康的要求标准提高, 医学生需要树立尊重生命、有良知及利他主义的观念[10], 这是当今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必备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些条件, 需要职业教育导师通过生活中、学习中、实践中的案例去引导学生,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把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进行完美的融合, 强调“医者父母心”, 鼓励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以一颗悲悯的心去看待患者。而且时时刻刻提醒医学生要重视生命, 要以最大的代价去拯救生命。在校园内, 应经常举办以提高医学生职业教育为目的的讲座, 可以聘请所在地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一线员工现身说法, 组织学生讨论, 或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行为讨论等方式, 藉此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另外, 导师要和医学生一起, 对医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目的在于, 一方面可以督促医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及参与医院实习,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医学生有一个积极的目标, 在生活和学习中会不自觉地加强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减少自己的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3.3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医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医生的职业决定了医者需要对不同的患者在治疗的各个环节都保持关心、爱护和尊重的情感[11]。如果医学生的导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 导师制下的医学生也会具有这些可贵的品质。因为导师在不经意间 (比如授课、传授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医学生之间的纠纷、解决医学生的困惑等问题时) 就将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授给医学生[12]。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 选拔知识渊博、具有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能时刻传播正能量的导师, 会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而为了使导师既懂医学, 又懂人文科学, 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做到医学专业的教师和人文学科的教师交互学习、相互交流, 并且增加他们外出交流的机会来学习学术界、实践中的新思路、新做法, 以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 更好地为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外, 在医学院校中也要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通过采取“师徒式”教学方式, 在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 使部分青年教师早日达到本科生导师的标准, 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奉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3) :21-23.

[2]刘学政.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1) :1-4.

[3]张晋.刍议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失范及重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124-125.

[4]刘芳, 代安琼.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143-144.

[5]吴宏, 杨兴辰, 连斌, 等.医疗风险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4) :2-4.

[6]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34:460.

[7]谢宏宇, 吴毅.医学生为何忽视医德[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1, 32 (3) :58-59.

[8]童靓瑛.某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35) :19-20.

[9]郝金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9:216.

[10]张菲菲.医学生医德养成的三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264-265.

[11]王燕菊, 刘春雨, 王韫文, 等.医学生人文素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学理论, 2012, 27:157-159.

职业导师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正在积极进行。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 至今是牛津、剑桥及许多大学教学过程的核心。多年来, 研究生培养教育一直有效地运行导师制。目前, 很多本科院校也在积极实施。经实践证明, 导师制是一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手段。

高职院校导师制, 它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导师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能力引导和生活辅导, 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育人制度。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有效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开展导师制实践研究, 是广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高职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以我院财务会计系为例

近年来, 我院财务会计系坚持“以文化塑造人、以专业培养人、以实践锻炼人”的育人理念, 构建“职业成长专业成才”的育人载体, 以学院的目标教育为切入点, 实施立德、立学、立能、立身的四立教育。积极探索目标教育试点班级导师制, 从思想、学业、能力、生活四个方面开展指导工作, 取得良好成效。

经选拔, 共有78名学生、15名导师参与。我们按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以点面结合的形式确定实施对象”、“以专兼结合的机制组建导师队伍”、“以双轨并行的模式开展导师制工作”、“以双向选择的方式构建师生团队”、“以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建特色项目”的思路, 稳步推进导师制改革试点工作, 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实施导师制改革试点以来, 成效良好。财务会计系实验班148班学习气氛浓厚, 自主学习意识强, 在全系每周考核中一直占据排名第一的位置, 也是全系获得免修晚自习奖励最多次数的班级。全班所有同学学习成绩突出, 专业核心课程全部85分以上, 会计从业资格通过率100%, 2015年9月参加初级会计职称, 全班一次通过率为80.95%, 远超全国23%的平均通过率。该班学生课余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获得五星级寝室、情景剧表演、职业规划大赛等院系级奖项40余人次。4名学生荣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保险综合业务技能大赛、浙江省2015年民生民意杯第四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浙江省第五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奖项。

3 财务会计系导师制实施存在的困境

我院财务会计系不断完善导师制工作思路,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在导师制工作理念、导师制制度建设、导师制项目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而言, 适合导师制的模式相对不成熟, 成效不够明显。在开展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三项困境, 亟需我们解决。

3.1 参与性困境

随着当今高职院校迅速化发展, 招生数量急剧上升, 当前高职实施导师制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师资数量的限制, 无法在全校全面实施, 很多导师的积极性也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我院财务会计系有1800左右学生, 教师才50位左右, 师生比为1:36, 离导师制制定的1:6-1:8的比例有非常大的差距。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财务会计系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原则, “点”指的是实验班会计148班学生全部参与, “面”指的是在其他新生班级遴选具备条件的学生参与试点工作。因为导师数量的不足, 导致学生参与改革试点的最终只有78位学生, 参与面不广。同时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 因为平时较强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 导师深入学生不够, 指导学生频率不高, 有点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存在着一定的参与性困境。

3.2 制度性困境

导师工作职责不够明确。方案中提出了“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导师队伍。“专”意指具有特色项目的遴选出来的专门导师, “兼”意指的是原来的班主任兼任生活导师。”虽然对特色项目类型作了明确, 但对班主任兼任生活导师的职责要求的过于笼统, 有些内容与辅导员职责存在交叉, 不利于执行, 导致导师在年终考核计算工作量的时候只停留在项目指导上, 很少体现其他育人功能, 不利于导师制的长期运作。

导师激励制度尚待健全。目前系部是对导师考核评价的基础上, 给予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根据考核成绩, 学校对导师的工作给予了一定的物质报酬, 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导师的工作动力, 但奖励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实施过程中还是缺乏有效的精神激励制度, 导师之间的工作成效差异性也很难得到有效区分。

3.3 有效性困境

导师制考核内容从材料填写情况、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领导小组评价和学生满意度结果三方面考核。虽然已经建立了评价制度, 但是该评价制度中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 而且没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例如“材料填写情况、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这些属于导师的日常指导记录构成的指标很好完成, 有些导师甚至临时抱佛脚, 等到要提交材料的时候才匆忙完成任务, 无法体现导师制实施过程情况。同时, “完成质量、领导小组评价”都是属于模糊的结论性评价, 这就需要制定量化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定量指标。而且第二方面“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过于笼统, 不够具体, 并未体现“特色化项目”的考核办法。因此, 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

4 完善高职导师制工作的对策分析

4.1 争取领导重视, 强化导师队伍

在高职院系推行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确实是困难重重、甚至是荆棘密布。任何的改革发展若要推行, 关键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首先就是要领导重视。应该将导师制作为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其次, 领导要深入。领导不能“虎头蛇尾”, 只是停留在启动仪式等形式环节, 而是要认真督查工作的进展情况, 给予负责的相关部门一定压力, 促进导师制工作能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三, 政策要倾斜。因为师资的原因, 导师制可以尝试在一定的系部开展, 从而辐射到全院。因此, 要给予试点单位更多的政策优势, 提升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能彰显更多的试点成效。第四, 宣传要到位。要做好宣传与舆论方面的工作, 及时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并向兄弟院校推广, 以扩大社会影响, 营造浓厚的导师制氛围, 发挥导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五、队伍要优化。应该优化导师配备比例, 不仅要调动本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还可以聘请校外优秀的企业家、其他高校的教师担任导师, 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我们还可以聘请综合素质高的“学长”、“学姐”协助导师开展辅导, 不仅分担了导师了工作压力, 而且还可以建立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有效桥梁, 体现了榜样示范作用, 推进高职导师制顺利实施。

4.2 完善制度体系, 优化管理机制

界定导师工作职责。为了更好地开展导师制改革试点工作, 要制定《导师管理考核制度》。可以编印《导师指导手册》, 及时将指导过程记录在册。建立学生跟踪评价机制, 动态了解学生情况。为了彰显导师制项目特色, 组织单位要明确项目的周期、项目的考核结果要求以及项目考核的量化指标。同时, 除了项目考核, 还要体现“育人”的元素。要对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能力引导和生活辅导等方面做出相关职责界定。在思想引领方面, 要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 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从情感上拉近学生的距离, 建立更积极的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在学业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提升职业技能, 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在能力引导方面, 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生活辅导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目标, 形成健康平和的生活态度, 激发更多的正能量, 真正融入美好的大学生活。

完善导师激励措施。如何在绩效考核的环境下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导师制, 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导师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需要发挥导师的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量化考核指标, 倡导目标性评价和发展型评价相结合, 检验导师指导学生的成效, 是我们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为调动导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应不仅给予物质奖励, 还可以开展优秀导师评选, 并将导师制的考核结果与导师制的科研成果、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满足导师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积极推动导师制的开展。

4.3 彰显项目导向, 细化评价标准

职业导师 篇7

摘要: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基于全员德育下的德育新模式,因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精神,更能适合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成长导师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效导引、精准导引、灵活导引是学生成长导师帮助学生得以有效改善、稳步提升的三个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

关键词:成长导师;导引;有效;精准;灵活

G63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高考模式改革日渐铺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化差异;重视全面发展,鼓励培养特长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基于全员德育下的德育新模式,因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精神,更能适合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成长导师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围绕这个问题,从有效、精准、灵活三个方面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效导引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实质上是体现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导引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参与德育工作是基于全员德育的前提,借助导师结对(一对一般是一个导师与数个学生结对)的模式,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等环节来完成对受授导学生的德育教育的。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是一种工作的思想、理念,应该贯穿整个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强调、突出学生成长导师“导引工作”的有效性,学生成长导师才会想方设法去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导引,千方百计去谋划如何自始至终地保持有效导引。否则,只会得过且过甚至浑浑噩噩地等待指令“被动式”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让有效导引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成长导师的日常培训,帮助学生成长导师深刻认识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導引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有效导引”的观念,让“有效导引”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导师的脑海,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引他们前行。

二、精准导引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扶贫要精准,要扶到点上、根上: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 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时,第一次提出了扶贫应“注重精准发力”; 2015年1月,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正所谓“治病必须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射箭必须有的放矢,才能箭无虚发”。要有效“根治”贫困,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工作必须精准,同样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要有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必须精准。

精准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针对性。

精确导引首先要解决导引对象的针对性即谁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法律规定人人平等,教育公平是当今的热点与焦点,但是在学生成长导师的导引中并不是每个受导学生都是必须接受导师的导引。事实上常常是很多的优秀学生非但不需要导师的导引,反而成为导师的助手,协助导师开展有关导引工作,成为其他受导学生的“小导师”。显然,“大水灌满式”的导引是不负责任的,无论对不需要导引的学生,还是对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唯有把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确定了,导师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有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才有可能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灵活导引

“德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德育方法贵在灵活多样,德育之树更易开花结果”。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构建全员德育体系,作为德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其中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要求突出灵活性或遵循灵活性原则。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是一种德育行为或德育行动,而且因为“精确导引”中提及的 “导引内容的多样性”“导引方法的针对性”。

灵活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适时而动、因地制宜依照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关要求因材施教。

灵活导引是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一个基本策略、基本要求。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决定了必须灵活导引。学生成长工作导师的工作内容从宏观上看是固定的,但在微观上即落实到每一个受导学生身上或具体的工作环节上则是不固定的,是变化或者是有差异的。如果面对变化、差异还是一成不变地执行原来的规定,如不看学生具体情况,所有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都是围绕“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基本内容去开展,这样就很容易陷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怪圈,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不有付出少回报乃至没回报”的尴尬。如一味为了工作的完整性对只需要在精神上予以引导的学生还是不遗余力地在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努力,肯定没有根据实际地侧重精神引导那样的效果好。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以及方式方法从工作指引角度看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工作思路是有指引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是要变通、有变化的。如关于学业辅导方面,学校是有固定的要求,如时间、地点、场所模式等都有相关规定,你如果墨守成规地为落实有关要求而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地予以调整策略、方式去开展相关工作,要大幅度地提升受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即导引方法和导引内容都要因人而异,导引时间、导引场合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影响或制约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但是有效、精准、灵活是其中的关键方面。“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扯鼻子”,解决问题只有抓住关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年25期

导师带徒导师工作总结 篇8

2011年9月,我与新进公司员工付家威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签协议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动,但同时内心又充满着复杂的情绪。激动的是,十几年来一直作为学生的我如今竟然也当上了别人的师傅,而复杂的情绪则来自于作为师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既然当了师傅,就得为人师表、就得以身作则、就得率先垂范。

他们作为90后的青年,有着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代沟。要想做好导师,带好徒弟,就要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把活跃好动的性格带入到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上来。

为了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更好的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是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思想,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与付家威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按照“四带一保”的原则,言传身教,帮助徒弟培养扎实、勤俭、严谨、好学、协作的良好作风,最终使徒弟提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确保安全生产。

一、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徒弟良好的品德。要做好师徒结对子工作,我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在言传身教中首先让徒弟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即带思想、带作风,引导徒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

二、根据工作实际,采取适当导学措施,确定相应导学内容。建

安公司是一支以检修为主的施工队伍。不仅仅要会自己本工种的技能,更要响应公司的号召,做到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会钳工的看、制图,还要对电焊、管道、起重等技能都要熟悉掌握。为此,我除了向其提供各专业的理论书籍,帮他解答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还对其实际的动手操作技术进行言传身教。并把一些简单的事情交予小付去做,慢慢的提高其动手能力。不厌其烦,手把手的去教,从看施工图纸到如何使用割炬。

三、带业务、带纪律、保安全,多方面、多途径提高徒弟的岗位技能。在岗位上,我主要负责向徒弟传授本岗位的技能、技巧和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帮助徒弟建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我并不这样理解,因为班组是一个大家庭,光靠某个人或者几个人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是一个能同甘共苦的集体。98年进公司时,师傅也是这样把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所以我更应该这样做,把班组的这种优良的传统继续传递下去。一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小付从基本的量具使用开始,到图纸,再到机械的安装以及非专业的割焊下料等工作。已经非常熟练,成为一名技术作风过硬的青年岗位能手。同时,在施工生产中,我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会他怎样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随时进行岗位危害辨识,保证无安全事故发生。在一年的活动中,我和徒弟均无发生安全事故。

四、把徒弟当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徒弟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

题。在小付遇到困难时,作为师傅兼朋友的我给予他真诚的关心与帮助,让他走出困境,尽早的适应工作和社会。在导师带徒活动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在提高徒弟业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锻炼和充实了自己,我觉得工作有所成效是一种幸福,是一份荣耀。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这项工作。

导师入校,制度先行 篇9

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同时也伴随着学分管理和选课走班制的实施,学生可以跨班级、甚至可以跨年级选课,这样就给原有的单一、固定的行政班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山东济宁市第一中学“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科学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提高学习效率,营造良好健康的教育氛围”,制订了如下方案,里面的诸多细节可供有志于开展导师制的学校参考。

导师的确定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济宁一中2008级走班教学管理规定》关于学生成长和选课指导的相关要求,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合理规划人生,我校决定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导师制是配合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的辅助制度,它将成为连接教师、课程与学生的纽带,协调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与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我校实行本年级教师指导本年级学生的方法。

导师制将按照师生双向自愿选择、学校适当调控的原则,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导师通过谈话、辅导、写信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发展计划、合理选课,监督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为确保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学生为自己选择的导师,应是自己的学科任课教师。每位学生只能选择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每位教师最多辅导20名学生。年级部、教务处根据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及男、女生比例等,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调配确定学生名单。指导老师和学生一经确定,应保持其稳定性,即从确定之日起到毕业,原则上教师不再增加学生。

导师的职责

1、热爱学生,熟悉学生,多方面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

2、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在求学中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不断前进。

3、熟悉学校三年课程安排和每学段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根据学时最多可选的门数,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修习课程,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

4、熟悉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素养考核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5、熟悉学生高中毕业必须修得的最低总学分。其中必修学分是多少,最低选修学分是多少,有多少是从选修I中获得,多少必须从选修II中获得。要树立三年整体规划的大课程观。让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不能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也不能出现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现象。

6、导师对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动向、考试形式、命题范围必须清楚。要使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还必须修哪些模块,不同专业又有什么要求等,要随时和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便调整原选择。

7、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上的指导,又要对学生思想发展,人格形成作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

8、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导师指导学生的主要方式

1、信息收集与发布。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主动收集各方面关于学生的信息。如与同学交谈,从其他同学的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查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了解学生学业成绩、奖惩记录、参加活动情况等;定期向学生家长、班主任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平时表现和最新趋向,听取家长和班主任意见。收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课改、社会发展动向、社会就业状况、高考制度改革情况、高校招生政策变化情况等,及时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布,以便更好指导学生。

2、集中辅导与个别交谈相结合。教师可以将所指导的学生召集起来,集中指导他们了解学校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选课方法等,介绍各种有用信息,并给出制订学习计划的初步建议。此后积极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建立谈话档案,深入了解学生,指导学生逐步把握学校课程。

3、定期答疑。教师应定期为学生答疑,为学生解答关于课程选择、课程修习过程、学习方法、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4、协调与反馈。导师除了要与家长、班主任等之间的及时沟通、信息交流之外,更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及时协调与反馈,使学生对导师有信任感,能将导师做为知心朋友看待,有什么问题愿意和导师谈。

对导师工作的管理

1、 学校对导师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看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并按要求认真指导学生。

2、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看导师是否有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理有据,制订计划能否因人而异,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耐心解答,直至学生满意。

3、通过检查导师的书面材料,看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选课情况是否有详细记录

4、相关人员对导师的评价。级部主任和班主任、所指导的学生对导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教务处、年级部对其是否按规定时间上交各种表册进行考查。

编辑 张 良

永不停歇的导师 篇10

Paul在1950年时还是一个新闻记者,但后来他被摄影迷住了。“当时我在省报的同事叫Brian Randle,他帮了我很多忙,不仅让我认识了Henry Cartier Bresson,Eugene Smith这些大师,还让我见识到了除了摁下快门,还有很多让照片变得有趣的方法。于是我决定和我的妻子Angela-起,成为自由摄影师。”

20世纪60年代,Paul保持着记者和摄影师的身份,他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英国那十年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尤其是文化上的变化令我震惊,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出身的人都可以有相同的机会,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人们的爱好越来越广泛,对摄影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后来出现了像Don McCu¨ln和LarryBurrows这样伟大的摄影师。Bill Brandt在1966年所著的《Shadow of Light》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金融时报的图片编辑时不时就会给我一本《Creative Camera》杂志,我也是从这本杂志里知道当时还并不出名的Diane Arbus,Robert Frank和Lee Friedlander的。”

决定性瞬间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间,Paul曾在北爱尔兰和马来西亚这样不同的地方工作。“摄影记者这份工作让我总是飞快地思考,并学会了捕捉任何可能性——我能适应任何拍摄环境,并且总是想方设法地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所以我经常会做出一些冒险的事。虽然我不如DonMcCullin那么勇敢,不过这些摄影记者必备的品质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1974年,Paul开始了他的摄影教育事业。他在特伦瑞理工学院(现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任全职讲师,随后他被任命为了创意摄影课程的负责人——这项课程也带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Paul总是鼓励学生们去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并尝试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去拍摄。“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并不景气,摄影行业也并不好过。很多学员毕业之后必须得从自由职业者干起,这个时候强大的适应能力就派上了用场。”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学者,他是否相信“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的”这种说法呢?“这取决于拍摄的场景和类型。如果你在拍摄之前刚好看过有摄影师拍过类似的场景或是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你或许能从他那儿汲取点灵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希望他们能够获得阅读照片的能力,从既定的拍摄模式中需找新的灵感,并在他们拍摄时尝试打破常规,找到属于自己的摄影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我的书叫做《摄影的真谛》——在摄影中找寻自我的方式并不仅限于某种题材或拍摄手法。比起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市场的需求,我更希望学生学习了三年之后,他们能够明白自己所需要做的并不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去追逐那些使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且给予他们拍摄激情的东西。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摄影师变得越来越少了。”

Hill专职教授摄影已经有40年了,但他并不是那种拒绝一切新事物的老古董。“我不再使用胶片拍摄。使用的器材并不影响摄影本身。话说回来无论你使用的是胶片还是数码,你需要做的还是在画面中表达出你的创意与情感。这与光圈、直方图无关,与你的内心感受有关。我现在使用的是iPhone和松下Lumix数码相机。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便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好照片会在哪儿出现,时刻携带相机才不会错失这些瞬间。”

最重要的是作为摄影师的你

Hill记得他有很多学生过分痴迷于器材,毕竟现在功能强大的相机和附件的价格也不再高不可攀了。“数码相机似乎带来了新的审美潮流。我们总能看见过度饱和和过度锐化的照片,而我们对于照片内容与瞬间捕捉的关注变少了。我记得Cartier-Bresson说过一句话‘锐度这东西是个伪概念。’不管你用的是什么相机,最重要的是你能捕捉到这个瞬间,捕捉到前所未见的照片。我再引用《时尚芭莎》伟大的艺术指导Alexey Brodovitch的一句话‘从取景器中看去,如果你看到的是你曾经看到过的画面,那就别摁下快门。”’

“在取景时你要明白自己都想照些什么进去。这就是摄影真正需要的,你作为一个摄影师的看法,你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视野。我的学员们总是告诉我他们生活中的遭遇,但是我并没有从他们的照片中看到这些故事。我非常喜欢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想。我还会鼓励不要只是循规蹈矩地按套路来,而是通过摄影将这些情感层面的东西表达出来。”

在学员们想要复制那些被人们称赞的照片时,Paul总是会感到很疑惑。“拿风光摄影举例,似乎每个人都想拍长曝光效果的瀑布。这并不是你自己在拍照,这只是简单的复制。摄影不单单是记录下场景这么简单。此情此景带给你的感受在哪儿呢?它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呢?

这些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都被他们抛到了脑后。而那些愿意思考、愿意冒险的人们,拍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缺乏这种为了摄影愿意冒险的精神。”

永不停歇

年近73岁的Paul并没有退休的打算,他计划与他的合伙人Maria Falconer以及学生NickLockett和Martin Shakeshaft在全欧洲开设工作室。“在我离开德蒙福特大学之后,大家都以为我要退休了,但是摄影其实和演戏是一样的,你最终谢幕的地方只能是舞台。”

“人们认为我该退休了,但我不会,我认为摄影师有时就像演员,人生变成戏剧,生活变成舞台。”

“摄影依旧让我兴奋不已:数码化给摄影教育带来了改变,照片输出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我猜在我们做这个访谈的时候,世界各地所拍摄的照片可能比摄影历史头一百年中人们所拍摄的照片加起来都要多。有什么还能比亲身参与到其中更令人激动的吗?”

Paul Hill的小贴士

1 了解你的器材“你需要非常了解技术方面的东西——虽然我现在使用的是iPhone.但我在当记者的时候.我可以用任何一台相机工作。”

2 专注机遇“你需要充满激情,对即将来临的机遇做好准备.尽力去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并抓住每一次机会。”

3 做个顽强的摄影师“仅凭努力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保持你的好奇心。”

上一篇:中华民歌下一篇: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