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十篇

2024-09-12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1

一、重视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和发生的现象, 激起学生对化学课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演示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方法, 启发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形成化学概念。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会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 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 对演示实验“白磷的燃烧”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 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 也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我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中, 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又如, 在讲述“氢氧化纳的化学性质”时, 我补充了一个“氢氧化钠与CO2反应”的演示实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由于实验现象很有趣味, 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 既让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演示实验, 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 学生既能理解, 又记得牢。

二、加强分组实验,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实验技能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如举行实验裁判。裁判员先集中学习竞赛内容, 归纳操作要点, 讨论评分方案, 最后经教师审核确定。为了达到“安全、正确、快速”的目的, 组员们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实验小组以四人为一组, 组长组织讨论, 确定实验方案, 最后由教师认可, 再分头准备。每次实验结束时, 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学做家庭小实验

农村学校的实验器材、药品多有不足, 实验条件差, 有些实验不能做分组实验。即使做分组实验, 分组也比较少, 很多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化学教研组讨论后一致认为:家庭小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是学生自己的舞台, 在这里学生是主角, 更能发挥学生的才能。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 优化实验教学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介, 传递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 可以形象、逼真地表示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过程, 能艺术地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现实中一些难以做到的实验, 在多媒体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拟出来。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实验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 同时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也就是说, 多媒体课件中的模拟实验也不能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如在讲“可燃物的爆炸”时, 首先在课堂上做“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 巨大的爆炸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都想知道为什么面粉也会发生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2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在学生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 学生必须十分注意教师的讲课, 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等。如何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 其中一条就是实验。化学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从而产生较高的注意力。笔者自身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如在教学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 课前准备的“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魔水变色”等趣味小实验,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每当有实验课时, 学生甚至都会高兴得欢呼起来。这无疑对课堂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验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观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的。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原则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 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次序进行。在观察中,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 做好观察记录, 要求学生能用化学术语等来描述物质变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惯。如在教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情况, 重点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及描述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 间接概括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 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可结合实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解释?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然后对所提出的问题求得解决, 这样,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 在学习CO2的性质时, 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来验证CO2的密度大于空气, 学生通过分析, 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天平来测量的方法 (向托盘天平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 天平倾斜) ;有的学生设计了用吹气球的方法 (吹气后的气球会落到地上) ;有的学生想到用CO2灭火器来灭火, 这也能说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 这样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CO2密度大于空气这一事实,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对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后, 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而学生对这些实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 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兴趣, 积极加以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 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如开放实验室, 让他们做一些课外实验等。在教学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实验时, 可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汽水中含有CO2气体, 学生经过思考后, 就自主设计方案, 有的学生打开瓶盖, 用带导管的塞子塞上, 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的学生采用注射器, 直接将针头插入瓶中, 收集气体后再通入石灰水中;还有一个学生想出了直接将澄清石灰水放入注射器中, 再将针头插入汽水瓶中, 向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和发展了创新能力。

重视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篇3

一、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各种生物器材,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或利用实验探索研究某些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生物在各年级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逐步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始,教师采用边讲课、边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观察,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反复练习,在学习操作的同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违章操作。例如,初一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眼睛不注视镜筒下降将装片压破。甚至镜头被损坏,这些教师都应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

当然,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即使是一看就会的简单操作,如欲达到真正熟练准确的程度,也需要下一番功夫多次练习。例如,在讲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学生重复练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及装片制作等基本操作方法,同时,又观察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培养观察能力

人的大量知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观察中,人们用感知器官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从而进一步区分事物间的细微差异,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目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怎样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

有些生物的结构不容易被发现。例如,初一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的表面,不易发现,一些学生就认为植物细胞没有细胞膜。在这时,教师就应该强调易被忽视的部分,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

2指导学生对连续变化现象进行观察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要求学生了解随分裂时期的不同,染色体行为会发生连续不同的变化情况。

3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

许多实验是十分复杂的,除了仔细观察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有些学生在观察中分不清主次。例如,学生在观察有丝分裂时,把实验中有无细胞壁及核膜结构变化当作主要现象。有些学生操作方法和顺序不清而在观察中造成误解。针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分清主次,明确操作方法和顺序,逐个观察等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大脑的加工整理,才能完整和提高,因此注意在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判断、综合,使学生把从实验中获得理性认识,用理论来解释现象。

比如。做“根对矿物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用根的染色液亚甲基蓝溶液进行第一次交换吸附,接着一定要对根进行漂洗,直到洗掉根上的浮色为止,然后将等份的的根分别浸泡到盛有等量的氯化钙溶液和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最后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然后再问学生:为何要用蒸馏水漂洗,而不能用自来水?为什么要将等份的根浸泡到等份的氯化钙溶液和蒸馏水中?为什么要用蒸馏水作比较?为什么氯化钙溶液呈蓝色,而蒸馏水呈无色?这实验能得出什么?”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根对矿物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本质。

四、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学知识能否掌握和消化。主要看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因此,生物学科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生物学科自学能力包括:阅读生物材料,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运用图表和数据等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初二生物四个实验的教学中,教师编写了自学讲义,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所需的器材,了解实验步骤。上课时,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自学能力的提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一、以趣味实验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喜爱比责任是更好的教师。”开学伊始,在高一的第一节课我没有急于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先演示“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碘遇沾有淀粉溶液的白纸变蓝、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等显色实验。浸有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不经点燃而自燃、酒精与浓硫酸混合加入高锰酸钾粉末使得“水下生火”、氢气在氯气中没有氧气而燃烧以及往燃着的蜡烛上撒镁粉或铝粉使得“星光灿烂”等燃烧实验,以及水中花园、不老的金属树等实验。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这样在实验中既复习了初中的概念,为高中要学的广义燃烧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并埋下伏笔,随着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二、开设课外活动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的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亲自体验镁带燃烧的光芒、氢气吹肥皂泡的乐趣、自制水中花园以及常生不老的金属树的感觉;或让学生自己练习制备蒸馏水、配置显影液、定影液冲洗胶卷,结合生活中的化学了解酒后驾车的测定方法、测定吸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一些综合实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一年后,所有的.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因为看到了辛勤后的果实,自然也就增强了自信心,学习也就更有了乐趣。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并进性实验,效果将会更好。如在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由考题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首先回忆初中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两套典型装置,找出它们使用的局限性。然后介绍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药品,最后由学生分析找出制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出中学化学的第三套制气装置,同时思考如何做验证氯水的不稳定性和酸性的实验,以及干燥氯气、吸收尾气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将个别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的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准确地观察它们消耗酸的量、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明确CO32-、HCO3-与盐酸反应的不同之外。同时又通过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反应实验现象的不同,得出不加任何试剂就可以区分它们的方法,还可以更好的掌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5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技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其对实验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从小学自然课中开始接触生物学知识,到初中学习的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其求知欲望强。那么,如何使他们把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呢?这时,可以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能打破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根据初一植物教材中“根的向水性、向肥性”教学内容,增加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操作步骤,把植物的根培养成各种几何图形。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精心护理。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根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又如: 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2. 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是提高生物实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生物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体的基本组织等等,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种子的外形,再剥开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然后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在观察中注意比较大豆与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大豆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组成,而玉米的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一片子叶组成的,大豆种子中没有胚乳,而玉米种子中有胚乳,可见每个步骤都要仔细观察。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认真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分组实验完成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好坏,因此,开足、开齐、开好分组实验至关重要。要上好分组实验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先听教师讲解,看教师做演示实验,不要盲目乱做。由于初中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对实验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都一无所知,而且其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介绍实验仪器及用具时,不注意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多讲解要点,多给学生做示范。如在做“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时,教师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边操作显微镜,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听讲,看示范,边模仿操作。又如在“制作洋葱临时装片”实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边讲要点,边示范,学生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做。这样模仿操作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制作好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自己制作成的装片,就会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再巡查辅导,对他们的实验成果进行打分,这样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致就会更高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要学生听从教师指挥,不要提前或延长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教师可根据讲解、演示和学生的实验情况,给予示意性的提示,不得提前或延长实验,这有利于分组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要学生明确各自实验的任务。分组实验一般由几个学生组成,教师要先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适当分工,这样才能使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4)要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自己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论,并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分组实验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积极开展探究实验,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贯穿于生物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实验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然后让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发现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进而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假设制订计划,为了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即在进行的几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个实验中就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置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第四步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翔实地记录实验结果。第五步得出实验结果。描述现象要实事求是,在充分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鼠妇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5. 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实施新课改以后,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实验,有些实验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实验部分步骤,以提高课堂效率。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的一些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几个外界因素进行设计实验,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又如“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暗处理和光处理这两个步骤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完成,教师只要先讲明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就完全有能力自行完成。这样,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6

一、在实验设计时应重视探索性,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 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 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及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 可以参考教材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相同。 这样就迫使学生发现问题, 设计实验, 进行创新。 布置任务后, 给学生一段时间, 让他们先独立思考,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 采用多种方法, 如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 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 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 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 以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 只要我们时时留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 在教学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 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教师, 不盲从书本, 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说明加成反应。 为此, 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 乙烯和溴水的加成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 是否得到相同的产物?然后补充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 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 通过实验和讨论, 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 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 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 更准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实验室做Al2 (SO4) 3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 采用不同的顺序, 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1) 把少量Al2 (SO4) 3溶液滴入Na OH溶液里, 出现白色沉淀, 又很快消失。 (2) 把少量Na OH溶液滴入Al2 (SO4) 3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 这道题涉及Al的两性和过量问题, 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问题:在 (1) 中如果连续把Al2 (SO4) 3溶液滴入Na OH溶液里, 则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 在 (2) 中继续把Na OH溶液滴入Al2 (SO4) 3溶液里, 又有什么现象? 白色沉淀会消失吗? 事实胜于雄辩,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 通过实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 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 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还具有敏捷性的特点。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 能迅速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规律和现象, 缩短掌握概念、规律的时间, 能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同时表达出来。 如学习“同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性增强”这一结论时, 可做三个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 自己得出结论。

实验一:钠、镁分别与水的反应;

实验二:镁、铝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三:镁、铝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 请学生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讨论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学生从“看”现象, 到自己“思考”, 最后归纳、总结“规律”, 思维的速率和敏捷性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 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品质

实践出真知, 唯有实践, 才有创造。 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 努力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 设法突破现成结论。 在实验教学中, 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 教师只给予必要指导, 而不过多地指手画脚。 如果教师把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等都讲得非常详细或管得过死,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阻碍学生的创造力发挥。 对于“好奇、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 只要实验条件允许, 也不过多约束或指责他们, 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做, 在实践中求真知, 求发展。 因为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比教师的讲授深刻得多。 适当增加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已有结论、勇于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如乙醛与Cu (OH) 2的反应, 除按课本完成实验外, 又可增加一个对比实验, 即Cu SO4溶液过量, Na OH溶液不足时生成的Cu (OH) 2悬浊液再与乙醛反应。 又如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 我要求学生做三个对比实验, 并分析和比较实验结果。

实验一:按课本要求实验;

实验二:用甲醛代替乙醛进行实验;

实验三:制取银氨溶液时, 加入过量的氨水, 再用乙醛进行银镜反应。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 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结论, 并对不太严密的结论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不盲从、独立的思维品质是有益的。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比如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 可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做一做, 检验创造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篇7

然而, 反对这些规定的人也不在少数。推究起来, 问题既涉及教育者该管什么不宜管什么等微观方面, 也涉及大学该做什么不宜做什么这样的宏观领域。这使笔者再一次思考大学是什么, 大学应该管什么, 大学可能管什么等有关大学教育的性质、目的、使命与方法等宏大问题。如果不能恰当地理解这类问题,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 势必出现更多的分歧, 乃至面临更大的冲突。

2007年10月, 哈佛大学为新上任的校长德鲁·浮士德 (Drew Faust) 举行就职大典。她在就职演讲中提到:美国人对高等教育存在一种焦虑感, 爱恨交集, 其中最为深层的问题在于, 大家对大学缺乏了解, 对大学是什么和大学应该做什么并未达成共识。其实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社会对大学教育的独特使命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它所涉及的面自然很宽, 这里仅就培育学生的什么能力和如何培养两个方面略加说明。

从教育目的上看, 大学要培育的能力很多, 而当前最为关键的是什么呢?几十年前,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指出, 教育的具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真诚的态度, 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以及责任感。所谓真诚, 就是不随波逐流, 不人云亦云, 也不自欺欺人。

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 而是学生安于习俗。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则要求学校为学生展示种种可能性, 以利于他们自主选择。个人有绝对自由的选择, 这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有完全的责任。人的选择在情境、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 与此相伴的, 则是对环境与他人的绝对责任。当前的讨论说明, 存在主义的这种主张并没有过时。在计算机文化如此发达的今日中国, 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教育者的作用, 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 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 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质量。因此,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比不断地禁止或告诫他们, 不断告诉他们这也不能做, 那也不能做, 这也必须做, 那也必须做, 都更为重要。

在研究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时, 笔者注意到, 反省批判和引导社会, 是大学发挥好其他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批判功能是大学的“亲本功能”。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当代社会,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能力, 对于增强其自主选择能力更有意义, 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教育目的应该定位于, 使每一个学生借助于他们所受的教育, 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就个人而言, 需要本着批判精神对信息进行筛选, 将其分出主次, 并对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而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或歪曲的看法, 真正地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如今, 中西文化的碰撞, 古今文化的交汇, 各种社会思潮和信息异常庞杂, 恰当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取舍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与判断能力, 使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明辨是非, 在知识积累中能恰当取舍, 在方法建构中能求得优化, 是大学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在利益与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使学生既能兼收并蓄又能慧眼识珠, 则是完全现实、完全可能实现的教育目的。这需要教会学生寻找信息, 寻找信息间的相互联系, 并以批判的态度认识和选择这些信息。一些教育者过于武断或教条化的认知教学和规定, 其实是在扼杀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规约是必要的, 但让学生感觉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 管得太多, 却值得商榷。分析大学生心理, 很有益处。同所有人一样, 禁果香甜, 禁止的东西可能更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 甚至明知是“苦果”, 有人却偏要破禁而偷吃。年龄越小, 这种心理表现得越明显。在大学新生中, 这种心理也很普遍。这是政策制订者和反对者都不可回避的学生心理。对大学新生来说, 为防止上网玩游戏而禁止自备电脑的规定, 可能适得其反。如果真要预防他们上网耽误学习, 可能需要禁止的内容还会很多。这说明,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协调, 还须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

实验方法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85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归纳、概括和推理得来的。物理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思维、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其严谨求的科学态度,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物理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教学,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和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重视实验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简单有趣的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将会怎样运动?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使学生有一种“扑空感”。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明确实验要求。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每个实验都有其依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来不得任何虚假。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要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二要告诫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操作规程。让学生清楚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条件控制不当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三要督促学生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教师要指导每个学生弄清实验的内容、原理、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就可使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重视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物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包括各种常用测量工具、仪表的正确使用。物理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实验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都是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所必需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常用测量工具、仪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在做“质量的测量”实验时,先要讲清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称量时要按照“左物右码”的要求,砝码的加减要用镊子夹取,且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应与游码所在处刻度线垂直;称量完毕砝码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实验结束要清点整理器材等。其次,要让学生熟悉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进行。让科学实验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四、创新拓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要创新实验教学设计,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實验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相关的规律,如在实验中,采用分组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

2.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在讲杠杆的力臂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观察杠杆在哪种情况下力臂与杠杆重合?等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杠杆垂直时,力臂就与杠杆重合。这样就为下面的实验读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悬挂钩码处的刻度数就是杠杆力臂的长度埋下了伏笔,学生理解起来也水到渠成了。

3.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想方设法,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1)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能进行各种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研究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组织学生到水电站观摩,到风电、光电基地参观、调查;在学习“简单机械”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工地观察各种机械的工作原理。(3)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如研究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研究解决消除校园周边噪音污染的办法,等等。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篇9

[作者] 黄宝雄

[内容]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企望走捷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篇10

一、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运用交际教学法

(1) 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造成了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给他们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同时, 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知识,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初、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标准的宗旨。自2001年9月正式实施的初级、高级英语教材是一套结构新颖、易于学习、实用性强的教材。通过几年的的实践, 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受到了全面的训练, 获得了英语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为交际”这一提法是过去大纲所没有的, 有着丰富的内涵: (1) 交际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交际是指导英语课堂教学不断前进的航标; (3) 交际为教材编写确定了基调。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1) 目的明确, 抓住了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本质。

(2) 强调情景和语言材料的真实地道, 并力求教学过程交际化, 学以致用。

(3) 认为意念通常要通过语法手段来表达, 因而认为辅以语法知识和句型能加速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4) 通过各种小组活动, 重点运用语言, 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操练语言的机会, 从而让他们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三、培养活动能力的活动策略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安排灵活多样的方式, 因为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表面欲、求知欲和好奇心相当强, 教师可以在日常用语和具体的交际情景中, 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就感,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1) 机械操练与意义操练相结合。教师可以把词汇、句式、语法的用法归纳为一个个典型的语言结构, 并把词法、语法放到句法中进行语言结构操练, 这样能突出重点, 能有效、快速地掌握某项语言知识, 因此, 在结构操作中, 我们要尽量创设情境, 开展意义性结构操练, 或在适量的机械操练后, 适时地转入有情景的意义操练,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知该语言结构的形式, 又利于理解该结构在情景对话中的意义。特别是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达同一意义, 有利于学生为交际而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结构的语言技能。

(2) 身体语言。不同的课文,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 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法的统一。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让各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先相互表演, 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表演结束后, 教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各种启发性的练习。

(3) 相互问答。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简单的交际语练习, 让学生回答。如I’d like fo ask you, now listen.pleas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like to study English?这时候同学们很感兴趣, 在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脑海中搜寻和回忆自己学过的单词, 连贯成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4) 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每个学生就短文内容细节提出一个自己的问题, 并指定组内的一位同学回答, 而组内的其他同学用简单英语评价问题和答案。交际法认为说话人语言输出与听话人语言反馈的契合是成功交际的标志, 学生可以在各自水平上提出或回答问题, 初始阶段问题活动本身这一交际活动就是教学目的。中高级阶段问题的质量应为交际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学生分组回答时, 教师应随时走动, 给学生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因为交际活动是双向的。

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运用交际教学法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所教的通渭县温泉路第二中学是一所高级中学, 虽然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然而学生的英语成绩却一直偏低。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每堂课按三步曲进行:教句型、讲课文、做练习。句型的讲解和练习主要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语法点;课文是语法的进一步巩固, 练习一般都是学生们课下自己先做, 课堂上教师只是逐题讲解, 然后相互对答案。

教师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想起英语就头痛, 整个英语教学处于一种“病态”, 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 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校长和教师都注意到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斟酌, 决定大胆地把交际法运用到教学中, 尽量多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 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其中, 教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利用课外辅导时间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 欣赏理解英、美的诗词, 然后让学生背诵。

(2) 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如录音机, 录像机等反复、长时间听、看, 模仿英、美人的发音, 逐渐形成英语的语感, 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在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 让学生在娱乐中去体会游戏中所涉及的知识, 既能帮助学生记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使其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综上所述,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 以“交际教学法”贯穿于教学当中, 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上一篇:云一卡通下一篇:英语口语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