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雷达

2024-09-12

警戒雷达 篇1

1 对警戒雷达组网探测效果的评析

警戒雷达组网直观的说就是借助不同频段的单个应用性雷达来进行合理化的布, 其原理就是要利用不同雷达的体制和频段的差异, 起到相互配合, 互相弥补的作用。之后再形成各雷达的信息收集“网”, 经过更加专业的融合中心站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把搜集到的不同信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形成一个多功能, 效果强烈的警戒体系。从更加具体的角度讲, 雷达组网通过搜集不同地点的警戒雷达信息, 在充分获得信息量的同时, 在把信息传输到特定的融合中心处理器内, 进行综合处理, 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 雷达组网获取的信息是来自于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他与一般的单一雷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 其先进之处也体现在这一方面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雷达组网的探测效果比单部雷达更加强大到十倍甚至百倍, 特别是对不明目标的识别能力。

2 警戒雷达组网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2.1 警戒雷达组网抗海杂波干扰的效果分析

雷达是通过利用自身释放电磁波, 并通过目标的电磁散射的特性来识别和发现目标的。而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产生电磁散射, 这对雷达的探测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产生的干扰就被叫做雷达杂波。海面的雷达回波就被称作“海杂波”, 他是受海面风力、浪涌及环境的潮湿程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特点就是变化大且复杂, 强度高。在使用雷达进行海面目标检测时, 雷达将会受到海面环境的散射作用, 而对其所发射的信号产生后向的散射干扰。海面是一个动态的平面, 其表面的波浪运动和环境因素有着较深的相互作用关系, 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 就如波浪、漩涡等。雷达组网就是运用大量的单部雷达在海面广阔的范围内分布形成网络, 达到多方位探测的目的。一方面, 利用广范围的优势, 增加对海面目标的探测力度, 进而使得海杂波干扰降低。另一方面, 针对海杂波干扰具有突然产生极强回波的特点, 雷达信处在处理这种突然产生的极强回波时就会造成较大的虚警。而雷达组网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把来自不同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海面信息进行联合、组织, 以获得探测目标的精确状态和属性估计。

2.2 警戒雷达组网对低空目标的测量效果分析

雷达的发明使高空目标在天空更加的透明化, 而高空目标也在试图规避这一类的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低空或超低空飞行能力的一项重要原因。该项技术主要是应用了地形和地球曲率的限制条件, 将微波雷达暂时或长时间的规避, 达到无法发现低空目标的效果。对于单一雷达而言, 为了能达到发现目标的效果, 其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就是使用高频率雷达, 扩大雷达的探测面积, 另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向低空发射雷达电磁波, 以求探测到低空目标, 但是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这都源于空域的范围是无限广阔和目标的动态性这一客观条件, 这也就造成了目标探测的断续性。而雷达组网的特性就正好可以克服这一困难, 他将不同波段的雷达连接起来进行探测, 并利用雷达之间的相邻性将空域范围包括, 进而形成低空目标的连续性航迹, 形成有效的测量。

2.3 雷达组网探测导弹目标的效果分析

为了躲避雷达的探测,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导弹飞行轨迹的研制。该技术的出现使得单部雷达很难对其进行探测和跟踪, 而只能得到断断续续的飞行轨迹, 无法得到其确切的弹道数据。而雷达组网将所有探测到的信息都集中到融合中心, 再通过对探测数据的融合处理, 进而确定导弹的飞行轨迹。同时, 雷达组网还对导弹的探测能力和导弹轨迹的测量也有相应的应对方法。一方面, 导弹有它固有的航行速度和轨迹, 雷达组网可以通这两项数据来测量目标。另外, 导弹只是在低空飞行时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高空飞行时并无其他的优势设计。所以, 只要从三个方向同时探测, 就可对其进行弹道测量了。

3 结论

电子技术的发展, 并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使得雷达的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警戒雷达组网系统的应用更是有效的克服了这些问题,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 相信还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在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雷达技术在军事和民用等多领域内的作用呈现出巨大的活力。这也是当代各国都争先发展先进雷达技术的原因, 特别是对整个雷达系统的研制。本文对雷达系统形成的组网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警戒雷达,组网,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谭贤四, 武文, 王红, 毕红葵.区域警戒雷达网优化部署研究[J].现代雷达, 2001 (5) .

[2]张吉林.用MATLAB语言实现雷达网的优化部署[J].现代雷达, 2001 (3) .

警戒雷达 篇2

在阐述地面防空作战基本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析压制性干扰对地面警戒雷达作战效能影响的.方法.该方法针对警戒雷达的发现概率和探测距离两个主要性能指标,定量分析了其在编队对地攻击中空中编队实施压制性干扰后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并通过仿真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李相民 张安 张斌 LI Xiang-min ZHANG An ZHANG Bin 作者单位:李相民,LI Xiang-min(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张安,ZHANG An(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

张斌,ZHANG Bin(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上一篇:用心温暖学生下一篇:总环烯醚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