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七篇

2024-05-14

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1

关键词:癌痛,爆发性疼痛,癌症患者,护理

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罹患癌症患者最痛苦的常见症状,“谈癌变色”并不是仅由于死亡是可怕的,哀痛也是令人畏惧的。癌痛可发生于癌症的任何阶段,破坏患者心情,使其丧失治疗信心,甚至导致自杀。1982年WHO讨论并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疗法”[1],此疗法是现今国际上通用,被广泛接受的方法。

“三阶梯止痛疗法”虽是国际公认的癌痛治疗方案,但效果并不理想,其被大打折扣的原因是爆发性疼痛(Breakthrough Pain,BTP),由著名学者Hagen NA等于1990年首先提出[2],于2009年被正式定义,即在足量用药的前提下基础疼痛已被基本控制,一些触发因素会引起短暂性的不可控制的剧疼[3]。BTP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中最常见的一种,全球癌症患者中BTP的总体发生率估计为65%[4]。多项研究显示[5],BTP给癌症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带来极坏的影响,使癌痛的整体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理应得到医护人员重视。

癌痛管理目的是通过仔细的癌痛评价、处理、护理,来达到降低疼痛的最终目的[6]。癌痛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在其实践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最了解病情,因此护士是管理癌痛的主体[7],护士管理BTP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1 癌症患者的BTP诊断标准、分类及发作特征

癌症患者BTP的诊断采用以下标准[8]:(1)患者是否存在每天超过12 h的基础疼痛;(2)基础疼痛能不能被控制;(3)患者是否存在疼痛短暂加重。若存在上述3点可诊断患者为BTP。癌症患者BTP可分下述几种类型[9]:事件性疼痛(Incident Pain)、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剂量末疼痛(End-of-dose Failure)。而目前有观点认为剂量末疼痛的爆发原因为基础疼痛未被控制,应不属于爆发痛[10]。

癌症患者BTP的发作特点既有共同表现,又有个体特点。BTP具有爆发时间短,烈度大,平均每日发作>4次等显著的临床特征[11]。

2 肿瘤患者BTP的护理评价

肿瘤性BTP护理评价是管理BTP的基本条件,护士通过观察、询问患者及测量患者生理指标,评价患者的疼痛状况,将癌性BTP列入常规病情监测内容。评估时需要护士区别未控制的基础性疼痛与癌性爆发痛[12,13]。

2.1 评价内容

要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疼痛类型、疼痛的原因、止痛情况、心理状况等方面。充分考虑性别、患者疼痛认知、治疗方式等影响因素。对BTP进行细致评价后,要将评价内容做相应记录,为后续的疼痛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2.2评价工具对癌痛患者BTP发作情况进行评价离不开准确有效的评价工具,包括特异性评价工具及非特异性评价工具。

2.2.1 特异性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目前常用的包括:肿瘤性BTP记录表和爆发痛问卷(Breakthrough Pain Questionnaire,BPQ)。

2.2.2 非特异性评价工具

非特异性评价工具当前常规使用的包括:单维癌痛量表、癌痛评价日记和多维量表。

2.2.3 护士对评估工具的使用情况

大量研究显示[14],WHO疼痛等级法等单维癌痛量表,是可以完成对肿瘤患者肿瘤性BTP的评价,并能完成量化,但无法反应BTP的发作特征。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结果[15,16]多推崇应用特异性评价工具,原因为特异性评价工具不但能反映患者的肿瘤性痛程度,同时能够详细全面地反映BTP的发作特点。评估工具的特异性是准确评估BTP的保障,因此护士应掌握并应用准确有效的评估工具,对癌痛发作情况进行正确评估,BTP管理的基础。在引进吸收国外相关评价工具的同时,创制和优化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BTP评估工具。

3 BTP的常用镇痛药与用药方式

3.1 常用的镇痛药物

由于癌性BTP起病迅速、程度剧烈,所以应该应用起效迅速、代谢快、使用方便的止痛药[17,18]。阿片类药物[19,20]仍是治疗BTP的最主要且最有效的药物,缓释剂的功能是控制基础癌症疼痛,快速释放剂的功能是控制癌性BTP。现在国内医疗界主要药品是:芬太尼缓释、快释剂、哌替啶、吗啡制剂等。FALLON等研究的芬太尼速释剂型具有起效迅速和作用时间短等诸多优点[21],特别适合癌性BTP。当前的芬太尼制剂主要有:芬太尼透皮贴、芬太尼泡腾片等。护士应熟悉各种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及药理作用,以便能安全迅速给药。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嗜睡和呼吸抑制[22]等。护士预防及处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也是处理癌性BTP的重要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应重视患者的诉求,识别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经常便秘的患者应给予硫酸镁导泻,给药中应观察肾功能、肝功能,代谢异常等因素的影响[23]。

3.2用药方式癌性BTP最适宜的用药方式应符合两点,无创口、见效迅速。经口服药品往往经胃的消化吸收,肝脏的分解代谢,见效缓慢,并不适合BTP的治疗。透皮贴肝脏的分解代谢,具有见效迅速,患者依从性好,管理方便等优点[24],所以成为常用的方式。有创的用药方式有静脉点滴、肌注、皮内用药。大量研究表明,皮内用药作用快,吸收好,患者依从性好;肌注吸收快,但药品血中浓度不稳定。具体应用何种给药途径应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因人而异。

4 癌症患者BTP管理的影响因素

4.1 地域性因素

不同国家地区BTP特征也不尽相同,MontagueWebber K等[25]研究表明,男性的疼痛程度低于女性,黄种人高于白种人。考虑地域、性别、种族是影响BTP的相关因素。

4.2 癌症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的个人特质、家庭资源及社会支持系统较好的患者对疼痛的应对程度较好,Beasley等指出,心理韧性能明显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不适,能使人们的焦虑和抑郁得到舒缓,提高对疼痛的应对。

4.3 护士和患者对BTP管理的认知程度因素

护士对肿瘤患者癌性BTP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疼痛管理效果,我国对于肿瘤患者癌性BTP认识的不够可能导致BTP管理的效果较差。与此同时,BTP的有效管理也取决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有调查显示,患者因担心用药过量及药物副作用不能坚持服药。

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癌痛患者, 将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35岁~85岁, 平均年龄 (55.6±4.4) 岁;9例胃癌, 8例肺癌, 6例肝癌, 7例乳腺癌。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34岁~86岁, 平均年龄 (55.4±4.6) 岁;8例胃癌, 9例肺癌, 7例肝癌, 6例乳腺癌。2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如监测病情、健康教育等。研究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结合患者文化程度、职业等给予对应的护理。若患者文化程度不高, 应耐心为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疼痛发生的原因、护理措施等, 并注意尊重患者身份;结合患者的兴趣, 与之进行交流, 以达到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1.2.2结合患者的性格, 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如果患者为内向性格, 应尽可能减少其独处机会, 增加与患者的交流, 并叮嘱家属多陪护在旁, 与患者进行交流, 以免患者独处感到孤独、落寞, 产生自卑感或不良心理影响。此外, 还可多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及最新治疗方法,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正确面对疾病。若患者为外向型, 可鼓励其多和病友交流, 以转移其注意力, 减轻疼痛感, 且相互之间可传授自控经验, 提高治疗信心。

1.2.3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和患者交流, 为其讲解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方法;在交流过程中, 可适当给予一些肢体接触, 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爱护, 提高内心舒适度;同时,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适时给予安慰与鼓励, 并指导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 以转移注意力, 减轻疼痛感。

1.2.4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为患者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并尽可能满足患者内心需求, 减轻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干扰, 以达到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的目的。

1.3观察项目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分数越高, 疼痛越严重。0分:无疼痛;1~3分, 轻度疼痛, 但可耐受;4~6分, 疼痛明显, 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可耐受;7~10分, 剧烈疼痛, 不可耐受, 且对食欲与睡眠均有影响[2]。同时, 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了解2组的满意度, 总分为100分, 满意:总分在80分以上;基本满意:总分在60~79分之间;不满意:总分不超过60分[3]。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护理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2组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 (P>0.05) ;护理后, 研究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满意度为83.33%,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56.67%, 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变化, 癌症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临床认为, 癌症的发生不但和机体因素有关, 还和患者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假如患者出现绝望、悲观、压抑等负面情绪, 极易促进癌症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人体中枢神经紧张, 导致免疫力下降, 提高体内致病因素敏感度, 最终变成癌症活化剂。如果患者性格外向, 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 主动和护理人员、病友交流沟通与交流, 乐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则有利于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促进自身良性功能的恢复, 有利于自身免疫能力的提升, 起到控制疾病发展的作用。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 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不可避免, 严重时还会无法耐受, 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 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4]报道, 对癌痛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干预,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减轻其疼痛感。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研究组应用了心理护理, 对照组则给予了常规护理。从表1中可看出, 经过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的VAS评分较之前显著降低, 明显低于同期的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由于对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安慰与鼓励, 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且心理状态改善, 故疼痛感明显减轻。从表2中可得知, 研究组的满意度为83.3%, 远高于对照组的56.67%。表明心理护理应用于癌痛患者的护理中, 由于患者注意力转移, 心理状态好转, 疼痛感减轻,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满意度较高。本文结果与相关文献[5]阐述的基本一致, 进一步表明了心理护理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由上述可知, 在癌痛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转移其注意力, 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 生活质量提高, 满意度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失为改善癌症患者疼痛症状的一种有效干预模式, 值得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对心理护理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前者给予心理护理, 后者给予常规护理, 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 研究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癌痛患者应用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癌痛,心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蕊, 陈素红, 管静.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癌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35) :73-75.

[2]殷媛.心理干预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 2013, 34 (25) :5286-5287.

[3]谢金燕.心理护理在癌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 2015, 9 (14) :245-246.

[4]刘晓凤, 杨桂溶.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1) :107-108.

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3

【关键词】癌痛;疼痛护理;干预

【中圖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4-02

一直以来,癌症患者饱受疼痛的困扰,它主要是癌症本身或抗癌治疗时所引起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中,有70%左右的患者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如何缓解或解除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一直是当今医学上的重要话题。为了减轻癌痛患者的痛苦,我院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癌症患者进行探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癌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人。其中,男117例,女6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9.2±4.1)岁;肺癌患者39例,肝癌患者36例,胃癌患者27例,乳腺癌患者33例,食道癌患者6例,膀胱癌患者9例,鼻咽癌患者11例,宫颈癌患者13例,6例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疼痛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升级的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先对患者疼痛进行动态评估,患者在入院8小时内,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及时交谈,观察、临时检查等了解患者癌痛程度,根据患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及病情等可以相应的选择文字描述评分法、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或⑤Prince-Henry评分法等辅助评估工具,做好癌痛患者疼痛评分和记录工作。(2)对癌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辅导。鼓励患者积极的向医护人员详细描述疼痛程度,以便医护人员判断病情;向患者解释患者疼痛的原因,并告诉患者止痛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组成,大部分癌痛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向患者说明治疗癌痛所使用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如,吗啡类药物会引起上瘾,但发生率极低。等等。(3)按癌痛患者自身意愿来与医护人员签署癌痛药物治疗知情同意书,按照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和缓解癌痛药物的剂量,按时给药,按阶段给药,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对于疼痛评分大于5的患者,使用“三级止痛阶梯”的药物,口服吗啡缓释片60 mg/q8 h,肌肉注射10 mg吗啡注射液和100 mg曲马多注射液;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如效果不明显,则需要医护共同评估,改用药物或用量;如给药后,患者疼痛缓解效果理想,则要注意按时、按量给药,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至少2~4小时观察一次患者是否处于清醒状态。(4)给予癌痛患者心理辅导,癌症患者的心理情绪等对其康复有重要作用。患者在住院期间自身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尤其是癌痛患者,有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会变得抑郁,疼痛发作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如发现患者情绪消极,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5)效果评价:给予镇痛药物期间,责任护理人员要对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进行评价,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其机体反应,必须注意药物间的联合作用。(6)对给予止痛治疗的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时观察患者的止痛效果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7)另外,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长每天查房两次,对重症患者的护理进行辅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癌痛患者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数据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疼痛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长期癌痛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容易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绪,让患者肉体和精神上饱受折磨,因此,实施有效的癌痛护理干预在癌症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的舒适度,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经研究了我院收治的180例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了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丽娟,葛梅,余艳.综合医院癌痛护理策略团队的临床实践. 《护理学杂志》 .2012年3期

[2]陈银崧,冯旺黎,岑碧芝.规范化癌痛护理配合耳穴穴位注射疗法对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研究》.2013年24期

[3]章惠英,许悦.本科护生癌痛护理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19期

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4

疼痛是癌症患者一个常见的、主要的症状,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癌症者7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表明,在有癌痛患者中,50%有中等到剧烈不同程度的疼痛,有30%的患者有剧烈至难以忍受的疼痛[1]。近年来,国内外控制疼痛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美[2],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也将不断提高。

1  药物控制

1.1  按时用药  按时用药指止痛剂应有规律地按时给予,而不是需要时才给药。

1.2  给药途径

1.2.1  口服  使用止痛剂的最好途径,对昏迷患者不能停止使用止痛剂。

1.2.2  舌下含化  尤其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不能口服药者,对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2.3  连续皮下注射  将一种输液泵放置在患者锁骨下区和胸前区皮下,每周更换1次注射部位,适用于非住院患者的长期用药,患者活动不受限制,副作用少。

1.2.4  肌肉注射  是一种普遍的给药途径,但对极度瘦弱的患者不太适用。

1.2.5  连续静脉给药  适用于连续给药的住院患者,对不能口服和不能肌肉注射的患者尤为适用,但有证据表明,静脉给药有增加耐药性的危险。

1.2.6  硬膜外给药  是目前国外使用和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途径,方法同硬膜外麻醉。保留硬膜外导管,重复多次给药,其优点:(1)止痛时间长,一般一次给药可维持16h以上;(2)药物用量相对减少,如吗啡用量仅为24h肌肉注射量的1/6;(3)药物直接作用到疼痛部位副作用少;(4)较少发生成瘾和耐受性。

2  其他治疗方法

85%~95%的癌痛患者可以通过止痛药物的使用使疼痛得到控制缓解。但其他方法也可以结合药理学方法帮助

患者改善疼痛症状,这些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心理学方法、麻醉和神经外科手术。

2.1  放疗和化疗  当癌肿压迫或浸润神经引起疼痛时,70%~85%的患者可能过放疗使疼痛症状缓解。若原发肿瘤对放射线敏感,则疗效更佳,特别对骨转移者,局部的放疗,可使疼痛大大减轻。化疗是控制癌痛的一种必要手段,它从病因上消除癌症所致的疼痛。

2.2  心理学方法  尽管纯心理因素引起癌痛是罕见的,但不可否认绝大部分癌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癌痛患者所经受的绝望和无助感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通过为患者提供特殊的对付方法和行为技术以帮助患者控制慢性疼痛。这些技术包括:催眠术、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精神治疗以及行为治疗[3]。

2.3  麻醉方法  这些化学药物产生的主要病理作用是脱髓鞘作用和继发神经变性。

2.4  神经外科手术

2.4.1  神经破坏性方法  沿疼痛路径进行手术或放射性破坏。

2.4.2  神经性刺激法  将电极定向性地放置以活化抵制疼痛的路径。

在癌痛控制中,神经外科方法长期被成功地应用,这些方法对于癌痛比对慢性非癌性疼痛更有效[4]。

【参考文献】

1  戴佩荣.疼痛护理的研究现状及护理.天津护理杂志,1999,4(7):177.

2  梅卫玲.前列腺摘除术后硬膜外注药止痛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5.

3  赵昆荣.自我测试—疼痛患者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3,12(4):173.

癌痛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恶性肿瘤患者共6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 并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符合伦理学原则, 排除有精神疾病、精神病家族史、意识障碍等患者。

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年龄在33~76岁, 平均为 (61.09±7.11) 岁;患者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8例, 初中12例, 高中7例, 大专及以上7例;首次入院就诊32例, 复发后入院治疗2例。对照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在32~77岁, 平均为 (61.64±7.02) 岁;患者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7例, 初中14例, 高中8例, 大专及以上5例;首次入院就诊31例, 复发后入院治疗3例。两组恶性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恶性肿瘤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 护士在工作中提供治疗性的药物, 并讲解关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 提供心理护理, 并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 观察化疗、放疗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并积极将患者信息反馈给医师。

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改革以下内容: (1) 组织联谊会:定期召开联谊会。开展前耐心地讲解开展联谊会的目的和方法, 并选择病情较轻、性格开朗的患者作为队长, 每周开展一次联谊会。联谊会内容可以包括:癌症知识竞赛、患癌后的积极生活等, 并可以组织唱歌、讲故事等多种娱乐项目。同时还可以带领患者做积极有效的运动, 如传球, 跳舞等, 护士在一边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了增强榜样力量, 我们还让抗癌时间长、存活时间长的患者做演讲, 说出自己的抗癌经历。 (2) 改善病房环境:在病房内要改善患者病房的环境, 使用温馨的颜色取缔原本的白色床单, 并摆放花草, 多提供一些娱乐措施, 如提供跳棋、象棋等, 并在室内摆放花草, 如绿萝等, 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舒适感受。在病房摆放中, 为患者提供整理箱、整理袋等, 且在日常交接班中要帮助患者整理物品。 (3) 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对手术、非手术的癌症患者护士均要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手术的患者, 护士陪伴患者到电梯门或者手术室门, 并多鼓励多安慰, 祝福患者手术成功, 从手术室接患者时要走到病房外接, 并用良好的语言和温柔的表情让患者感到温暖。对化疗和放疗的患者, 则要主动耐心地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积极观察, 多鼓励、多安慰患者,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癌症和不良反应。且在心理护理中, 我们还对患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安抚, 积极消除患者家属的悲观和消极情绪, 用家属的开朗和愉快的心情, 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恶性肿瘤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疼痛感, 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 为患者提供0~10分的评分, 其中0分为完全无痛, 10分为非常剧烈且难以忍受的疼痛, 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选择。生活质量使用GQOL-74评分, 包括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总分, 每项100分。同时由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评分, 患者在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中选择一项。护士在满意度评价中不能做任何干涉。

1.4 数据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做数据处理, 以95%可信区间, 即P<0.05为本次实验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感和生活质量为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患者满意度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恶性肿瘤疼痛为 (3.21±1.38) 分, 生活质量总分为 (75.21±8.98) 分, 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满意度中以实验组满意度更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从2010年开展后, 在恶性肿瘤的护理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而护理工作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是不断满足患者需求的关键。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在恶性肿瘤优质护理中, 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包括心理护理、病房环境和联谊会三项。其中心理护理可以建立家属支持系统, 从多个细节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与安抚, 并逐渐形成更高的信任感[2,3]。病房环境的改善, 可以消除患者对病房的抵触情绪和陌生感, 住院更舒服。联谊会则可以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让患者之间可以彼此沟通和交流, 并彼此交流抗癌心得, 树立榜样的力量[4]。通过这些方法, 患者可以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更愿意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 生活质量逐渐改善[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联谊会护理工作中,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 避免有患者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或传达消极心理, 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护士要主动提供引导, 并让其他的患者帮助其消除悲观等情绪, 防止出现患者之间消极情绪的影响, 以乐观、积极的愉快氛围为联谊会的主导。 (2) 在联谊会中,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手术后、化疗后、放疗后时间较短的患者, 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是否能够耐受运动等。 (3) 在病房环境布置中, 我们采用了个性化的环境布置, 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花草和环境布局。 (4) 在心理护理中, 我们还利用了多种心理护理方法, 不只局限在常规的语言安抚等, 还为患者给予握手、拥抱等肢体安抚, 提供深呼吸等放松训练。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后, 患者的疼痛感降低, 生活质量提高,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与对照组患者各个指标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服务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感, 并进一步地改善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在恶性肿瘤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 提高其生活质量, 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为一种较好的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恶性肿瘤患者共6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 实验组给予临床优质护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感受和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恶性肿瘤疼痛为 (3.21±1.38) 分, 生活质量总分为 (75.21±8.98) 分, 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满意度中以实验组满意度更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恶性肿瘤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 提高其生活质量, 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为一种较好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恶性肿瘤,优质护理,疼痛,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顾冬梅.护理程序在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 2012, 19 (14) :44-45.

[2]范改萍, 赵宏彩.优质护理在喉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2, 26 (36) :3392-3393.

[3]弓玉红, 王丽芳, 于静, 等.病人家属全程参与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36) :3371-3372.

[4]覃美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肿瘤内科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4) :2728-2730.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6

(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西阜宁224400)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主要的护理问题之一, 其既是生理的、病理的, 又是心理上的一种复杂体验, 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难以控制的疼痛,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 000万, 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症状, 均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病质等。为此, 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 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我院近2年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近2年我院收治晚期癌症患者57例, 男31例, 女26例, 发生不同程度疼痛33例, 占晚期癌症患者总数的59%左右。

2 疼痛干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三阶梯给药原则, 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的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程度分为3级[1], 即一级止痛:轻度疼痛使用非阿片类如阿司匹林片、芬必得等;二级止痛:强烈持续性疼痛, 强麻醉剂+非麻醉止痛剂加减辅佐剂, 即吗啡或者曲马多直到疼痛消减。其中, 吗啡给药途径有多种, 可以口服、舌下含服及肛门给药等, 药物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三级止痛:对于顽固性的疼痛可以选择放射疗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

3 临床护理

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频繁, 通过和患者的接触, 能够直接观察和确定患者疼痛的性质以及程度, 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实施护理。

3.1 疼痛的正确评估

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从生理、行动等方面综合评估, 可以用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文字描述评分、面部表情评分、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等评估。用药后应继续观察评估镇痛效果, 最初24 h应每2 h~4 h观察1次, 以判断效果, 并正确记录。如果效果不佳应对护理计划做出相应调整。

3.2 药物镇痛的护理

药物镇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不能等疼痛发生了才用药,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比如阿司匹林, 其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 导致胃出血, 应在饭后服用。

3.3 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首先应对患者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 患者常伴随着焦虑、紧张情绪, 患者的积极参与是获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关键。对癌症晚期患者要主动取得患者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 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 为患者投入较多的精力, 以确保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结合药物治疗和有效进食, 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抗癌潜能, 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4 转移止痛

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 如读书、听音乐、交谈患者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患者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看电视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患者疼痛发作时, 护士可在患者床边帮助梳理头发, 用热毛巾擦脸、翻身, 精神上给予安慰, 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 放松止痛

全身放松可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 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 从而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患者缓慢腹部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 能安定身心、放松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6 减少不良刺激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减少探视, 消除噪声, 定时通风换气, 使室温适宜, 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通常会减轻患者的疼痛。

4 体会

在对晚期癌症疼痛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 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 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 增强镇痛药物的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此外, 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地止痛, 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提高, 更需要在认识上逐步更新,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为癌症患者减轻痛苦的服务理念, 这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对术后疼痛患者护理的认识 篇7

1 术后疼痛程度评估

术后疼痛程度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在10cm的疼痛评分横线上, 左端表示无痛, 右端表示剧痛, 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请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以表示疼痛程度, 记号处的数值就是VAS值。在术后由护士询问和记录每位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镇痛需求[镇痛泵、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 (杜冷丁) 、口服止痛片、疼痛呼叫的次数]的比例、术后2 h疼痛分值、术后第2 d下午疼痛值、过去24 h疼痛分值、术后最痛分值、首次肛门排气和首次下床时间、24 h和48 h睡眠时间、住院天数等。

2 疼痛教育

2.1 术前疼痛教育

手术后疼痛是外科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多年来, 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 往往不能及时报告疼痛, 或拒绝使用镇痛药, 影响了疼痛的控制。了解术后常用镇痛方法, 了解止痛措施的副反应。使医务人员掌握相关知识,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需要给予止痛治疗以减轻痛苦,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患者对镇痛知识的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药物止痛效果虽好, 为避免药物的副反应及成瘾性, 应尽量少用。这种观念使得患者对疼痛的表述不清、不及时或措施不被接受。实施疼痛教育时告诉患者药物止痛是缓解术后疼痛的有效方法, 小剂量、短时间内应用麻醉止痛剂可提高痛阈、改善疼痛反应、抑制不良的情绪和躯体反应, 而且不会成瘾, 有利康复。通过术前疼痛教育可以明显纠正患者对镇痛知识认识的偏差, 从而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疼痛, 保证疼痛的顺利治疗。

2.2 术前疼痛教育

疼痛教育能使患者掌握正确评估疼痛的方法, 增强患者自我控制疼痛的欲望和能力, 使患者住院期间采用药物镇痛出现的处理不再担心其成瘾性, 转变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体现在术后使用PAS泵止痛, 在疼痛出现时主动积极要求治疗, 疼痛呼叫和使用止痛针、口服药例数明显增加。促进了术后早日康复, 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提示实验组患者术后镇痛质量得到提高, 疼痛情况改善, 身体恢复良好。说明术前积极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教育, 能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知水平和控制疼痛的能力, 对控制术后疼痛具有正性作用。

3 讨论

3.1 提高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水平

近年来, 随着国际疼痛学科的发展, 国内医学界对疼痛知识也有了逐渐的认识, 但发展较慢, 疼痛仍没有受到医学教育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笔者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外科护士疼痛知识的因素, 年龄越大, 正确率越低, 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2], 但和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的是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均未进入回归方程。提示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并没有因为学历的提升增加, 也没有随着职称考试和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相对有更大的信息来源而且更容易接受新观念, 而大学课程、学历教育课程、医院的在职培训均较少提供相关知识, 而职称考试中也鲜有与疼痛相关的知识考核点。有研究则认为工作年限越长, 获得的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越多。因此应当加强护士疼痛知识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其疼痛相关知识水平。

3.2 改变外科护士疼痛处理的消极态度

多数护士对疼痛仍持传统观念, 认为疼痛是手术的一个必然经历。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会告诉其止痛药具有种种副反应, 应尽量不使用, 要求其尽量忍耐, 直至无法忍耐时才报告医生给予止痛剂。护士的这种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观念和态度。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所持的疼痛观念, 如担心药物不良反应, 担心成瘾, 认为应该尽量忍耐疼痛等, 会导致癌症患者的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因此, 在提高护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改变护士对待疼痛的旧观念, 积极地处理患者大的疼痛才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

3.3 发扬外科护士的疼痛管理职能

国外的疼痛研究经历了从疼痛控制转变为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护士作为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以及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在疼痛管理中的独特和关键作用正日益凸现出来。而中国的疼痛管理刚刚起步, 正在步入专业化轨道。熊根玉等研究显示:按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法后, 住院期间观察组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 h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出院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当护士具有较先进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后, 能规范系统地对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管理, 如加强术前的疼痛教育, 术后应用疼痛尺、按标准进行评估, 并按照疼痛控制标准进行适当的处理, 包括呼吸止痛法、松弛止痛法、音乐止痛法、转移止痛法和药物止痛, 使患者的疼痛得到很好的控制, 促进患者的健康, 提高住院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继军, 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83-384.

上一篇:课改与改课下一篇:医疗仪器的预防性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