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十篇

2024-05-23

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要工具, 因此, 为了实现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学校成为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基地。计算机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初中计算机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术水平, 正确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一、指导看书的教学策略

指导看书的教学策略是由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通过计算机教学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方法, 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学习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抽象的知识, 如英文字母组成的程序编码等, 学生喜欢上机操作而忽视了书本知识的理解, 使上机操作达不到原有的效果。如果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指导看书的教学策略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书本“学会学习”。计算机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复杂, 而且抽象难懂, 不便于应用和操作, 但是计算机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阅读教材, 在阅读中记忆各种类型的操作指令、相关的英语单词和各种常用的图标等。其次是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和分析插图, 插图作为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显示计算机操作的图例方法、电脑上经常出现的菜单、窗口和对话框。课本中出现的插图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 插图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采用书图结合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识别插图和理解插图, 在理解插图的基础上, 结合上机操作, 这样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能力增强, 便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再次是教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方法:“看书—上机操作—看书—应用。”因此, 阅读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比如, 在进行操作系统应用的基础教学中, 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教材, 让学生认识操作系统窗口的主要内容, 观察窗口中的图标、标题栏、控制菜、菜单栏等。通过阅读识别让学生知道图标上的各种标志所代表的操作指令、图标的含义以及各种图标指令的功能, 然后在对窗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上机操作, 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使用指导学生读书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对于学习计算机目标不够明确的学生提出来的方法, 其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和解决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盲点问题。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初中学生普遍认为中考中没有计算机科目, 所以就不努力学习。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中, 要切合实际, 根据实用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上机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被用到, 解决计算机使用的基础问题, 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例如, 在进行电子表格excel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出本班的学习成绩汇总表, 求出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学生要根据教学进行学习, 然后进行上机训练, 每位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操作中学会excel中函数的使用, 掌握公式的使用和复制。在excel的函数与公式的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难懂难学的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容易。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教与学的活动以学生为本,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计算机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根据个人的爱好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重点。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改变学生服从教师的教与学标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对知识的比较、概括、综合、分析和应用。在学习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学习的重点, 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时,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文字输入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掌握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法。在学习内容上, 学生可以选择平面设计知识、word界面的基础操作、excel表格的统计数据应用等。总之, 在教学设计的范围上, 可以扩宽教育教学的范围,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四、鼓励探索的教学策略

鼓励探索的教学策略是基于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具有探索心、好奇心和兴趣心提出来的, 这是开展探索性教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巨大学习动力的源泉。鼓励探索的教学不仅仅是初中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处理学习中问题的重要保证, 这种学习策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探索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可以选择的问题答案具有多样性。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鼓励探索的教学策略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养成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上网浏览网页、下载资料和查阅信息等。学生在学习完word和excel的操作之后, 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 比如对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并作出评论, 要求学生首先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然后再使用文字语言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个作业中, 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根据版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排版, 设计一个美观大方的统计分析报告。教学策略探索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开展计算机课程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贡梅.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科学之友:B版, 2009 (9) .

[2]黄栋.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 2012 (10) .

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是注重了知识的灌输,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没有在乎。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笔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 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 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 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 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 教学“统计”时, 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 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 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创设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设激情, 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四、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 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在教学中, 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五、改变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 基本上是老师讲, 学生听, 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 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 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学习方法, 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 能以课本为主源, 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 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改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217-01

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学生信息技能水平较低,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改进与优化的探讨,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改进

(一)情景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就可以教学之前,收集一些有关于教学的一些信息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美丽的图片播放给学生,如树叶飘落,小鸟飞翔,星体运动,激光写字等等,使得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采用分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针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一方面,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如在学习《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图片和声音》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以分层方法进行教学,如:

1.演示文稿标题改为艺术字,插入艺术字操作,为幻灯片插入相应图片;

2.插入图片操作步骤(“插入”菜单—图片—剪贴画或来自文件—选定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及位置);

3.为幻灯片插入相应动画或影片;

4.插入声音包括声音文件或CD音乐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突出的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分层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有难有易,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避免给学生造成学习失败、心理受挫的阴影,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

(三)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是其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有着很大的缺失。尤其是当前的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必须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信息安全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案例来说明,如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或者是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一些教学案例,加强学生体验,纠正学生的观点。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把网络文明安全、知识产权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并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为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所谓教学资源就是学生、生活实际、多媒体等等,包括教师自己,这些都是教学资源,为此,在教学之前,首先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进行整合,使得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和专业精神,使得学生学会感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从而发展成一个新世纪的好青年。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情感目标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给学生以探索、创新、合作、成功等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情感交流,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主要归纳以下几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发现探索法、自主探究法、模仿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具有丰富性和新颖性,与引同时,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做到以学生为本。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感染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学科结合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尤其是当前这个社会形势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更加突出了学科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学科结合,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还要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教学误区,不能一味地应用新技术,做到教学的面面俱到,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四)融入文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充分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五)提高教师素养

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心理学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并且应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得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并且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缺口,并且,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和了解,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加大优化力度和改进力度,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加强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洪星.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初探[J].中小学电教(下),2011(08)

[2]佟鹏.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篇4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篇5

一、创新教学理念

英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不断创新,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并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讲课时间进行良好的把握, 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交流、思考、创新。所以, 英语教师对时间的良好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为了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 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学生就会变得散漫、缺乏组织性。如果教师为了传授学生知识, 而占用整个课堂时间, 那学生没有思考、交流时间, 也就无法创新。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将课堂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时间讲解教材, 另一部分时间供学生思考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 教师的积极情绪会影响学生, 让学生接受正面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 教师善待和关爱自己的学生, 促使学生积极地表达想法和观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最佳状态。同时, 教师要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 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情感,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采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得到了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和采用, 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依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创新情境教学, 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3. 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且通过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英语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划分小组, 一般设置4~6人一组。小组中既要划分英语成绩好的学生, 也要划分英语成绩差的学生, 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 有效提高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

4. 合理利用多媒体

当前, 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 并且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初中英语教学也要合理利用多媒体, 丰富课堂,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此外, 多媒体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通过视频、人物对话等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同时, 多媒体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知识和英语文化, 促使学生在更好的平台上学习英语知识。可是, 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 因为如果过多的运用多媒体, 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适降低学习效率。

5. 采用音乐教学法

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歌曲还可以调动人的感官以及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并在生活中运用。同时英语歌曲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 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当前,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促使学生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文歌曲。例如, 德国选秀节目歌手们演唱的“Cry on my shoulder”。这些广为传唱的歌曲也对初中学生产生了影响, 学生会记住了英文歌曲中的丰富词汇和口语知识。

6.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初中英语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促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英语知识, 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在安排课外活动的时候, 教师, 也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维持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所以初中英语教学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世钧.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0) .

谈新课改中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 篇6

一、改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育是以德育为最终目标的一门课, 所以, 首先教师就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 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为了迎合考试而让学生只学习考试所需的内容, 只会让学生失去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因此, 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真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 让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政治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为人师表说的就是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学生处于学习阶段, 更容易受到坏的言谈举止的影响。因此政治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用正确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同时, 作为政治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 丰富自己的内涵, 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政治课堂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最佳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事实上,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完全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生喜欢教师, 和教师关系良好, 通常都会主动和教师互动, 也就是说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政治课。比如, 学困生遇到简单的问题而不会时, 教师不应该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这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而应该适当引导、关心和鼓励学生。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这门学科, 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政治教师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要能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通过表达自身真实情感、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扣动学生的心弦, 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产生共鸣,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手段, 播放视频来分析视频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大多数学生其实内心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们缺少将情感表达出来的勇气和能力。所以, 很多教师在学生评价手册上经常会写上这样一句话———该生情感丰富, 但不善于表达。实际上不是学生不善于表达, 而是不敢表达, 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会批评。这就使教师失去了很多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 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 教学内容涉及到如何和同学相处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最好是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真实的案例, 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些故事,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些故事, 最后让学生说说有没有谁和事例中主人公类似的经历, 如果有, 让学生说说是主人公做得好还是学生自己做得好, 不论谁做得好或者不好, 都要分析出不好在哪里、好在哪里等。这样的教学,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友情的重要性, 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 又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完善学生的人格。

四、发挥课堂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而是教师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的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政治教师应该适当地应用课堂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政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单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来来判断学生的好坏, 也不能在评价时只是简单说“回答得不错”或者“好”字来概括。这样的评价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对学生起不到启发和鼓励的作用。相反, 教师用丰富的富有价值的语言来评价学生, 会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感, 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 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首先, 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 使同学和老师都能清楚地听见;其次, 通过你的回答, 老师发现你很有逻辑思维, 事事考虑周详, 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最后, 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 当然你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的评价, 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这门学科。

新课改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7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依然过于传统落后,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诚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主动接受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是以自己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如化学元素、化学公式等。本来化学学科里的元素、理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比较抽象,教师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化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名化学教师要担任很多班级的化学课,工作量大,尤其是备课、批改作业等都让很多化学教师感到力不从心。长期处于高压下工作,使得很多教师在体力和精力上明显感觉不足,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都是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也是影响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原因。

三是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本里的很多知识和理论都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但是,在很多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本没有重视实验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只需给学生讲解现成的化学知识即可;2.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实验器材。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化学实验室,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没有相关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可见,化学设施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进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初中化学教学应当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化学教学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改进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如设置情境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是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充实师资队伍,是解决教师数量缺乏、教师工作压力大等问题的主要手段。其次,针对当前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的方式,给予教师再学习的机会。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习到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上两种策略的使用,定会让当前初中化学师资队伍焕然一新,同时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不断加强化学设施的配备。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基础,也是保障。实验是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高的一个有力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我国初级中学实验设施不全的现状,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实验设施配置的方式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实验场地的设施、实验器材的配备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考虑并合理配置。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设施的配置,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薇.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0(25):19.

[2]吴军.浅议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J].考试周刊,2010(24):182-183.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教学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长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但新课改下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学生在初三年级才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对一些化学知识充满了疑惑。另外,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探究性,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興趣。一方面,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课堂引导方式,如,在进行化学知识、理论讲解前,可以穿插讲解关于这些知识、理论的名人轶事、历史背景等,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以及能力。

二、化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氧气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并让学生对实验留下的产物进行分析,并以此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氧气生成的方程式。

2.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生活化,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3.教师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为化学课堂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地设置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例如,在“空气”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周围空气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利用齐普发生器等化学器材,实现对教室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简易装置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另外,教师除了安排教材中提到的实验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扩充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学生兴趣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重视化学实验对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张德福.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2012,26(08):124-125.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篇9

李品杰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应从实验全方位指导,通过各种考查手段促进,加强学生实验,并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

关键词:课改 实验 科学 探究 角色 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100%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观察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操作

操作,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认真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1) “中考考点”式阅读教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以自己能把每篇阅读文本与中考考点结合起来当做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殊不知, 这种教学方法把本来优美的文章阅读得枯燥无味了。

2) 以探究代替阅读教学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学习, 有些教师把探究设计得很精彩, 学生确实也在探究中得到了体验的满足。如上《死海不死》, 有教师组织学生演示实验, 当水的密度大于水中物体时, 物体浮于水中不下沉。诸如此类的课很多, 上起来确实也起到拓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但仔细一想, 这好像不是上语文课, 而是在上物理课、化学课。当然, 教无定法, 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如果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语文课上把它上成了科学课, 缺乏对语言、词汇、表现手法的感悟, 则亦成为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了。

3) “写作目的”式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写好文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围绕着“拟题、开头、过度、照应、结尾、选材”等项目进行训练, 以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这样对文章肢解之后, 一篇美文就体无完肤了。课后, 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在写作中, 其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

4) 重“教”轻“学”: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去授课, 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 常常是教师讲的有滋有味, 一部分学生却在打瞌睡;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 学生在下面不言不语, 其讲授的目的只为了完成授课任务。

(二) 片面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

1) 旧酒瓶装新酒式的阅读教学。表现为上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时用新的方式方法, 而大部分课程还是老一套, 被应试教育指挥棒牵着走。

2) 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课堂上特别重视对教材人文性的挖掘, 忽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想在课改中创新出彩, 但却把基础环节的培训抛开。

3) 重民主、轻集中。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发扬民主, 各抒己见,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理解与掌握, 也有利于课堂的活跃气氛, 但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民主, 则经常是, 甲说的正确, 乙也说得对, 丙的也不错, 丁的有独到见解。如此一来, 没有大概的正确观点,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容易模糊不清, 有些时候, 老师应有责任把真理告诉学生, 以解除他们的疑惑, 在民主中获得集中的智慧。

4) 重合作、轻独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但阅读是一种非常需要“独立自主”的活动。有的教师每课必合作, 也不问合作是否需要, 一味的从头到尾合作到底,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阅读的机会, 失去了独立阅读的乐趣, 这往往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阅读教学应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入手, 甩掉中考指挥棒的影子

1) 多读课文, 培养语感。可在诵读或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 在朗读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 揣摩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念,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去探究想象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等。如:“浅草才能没马蹄”对“浅”、“没”的感悟和理解。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 产生愉悦的情感, 从而对语言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如让学生深刻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绿”、“关”、“出”几个字的妙用和意义。

(二) 阅读教学要尊重阅读个体, 尊重个性

尊重个体,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指的是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独立的阅读空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过去教师们重视的是发展的一致性, 强调齐步走, 一刀切, 格式化, 标准化,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抬不起头, 违反了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规律。阅读教学尤应重视多元智力理论,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用的地方, 因材施教, 给每个人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三) 重视人文性也需要重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对“工具性”的重视程度。过去语文课上, 很多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情感的陶冶, 语文的人文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现在, 新课标同时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 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不能为了课堂的“出彩”盲目的去挖掘它的人文性, 而应把挖掘人文性与基础知识训练的工具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 这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四) 注重语文阅读的整体性、整合性

语文阅读文本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阅读材料, 它包罗万象, 涵盖了文、史、地、数、理、化等各科内容, 整合了自然社会和哲学等学科的精华。因此我们教语文阅读课, 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 不仅要把语文科应该教的内容教给学生, 形成应有的语文能力, 而且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 了解时事、洞察社会、理解人生, 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五)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阅读评价上, 应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重过程,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 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有特色的“答案”。让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基础钻孔灌注桩下一篇:广西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