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民营企业十篇

2024-06-30

小型民营企业 篇1

1.1 内部控制及方法

1.1.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单位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

1.1.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负面风险, 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

1.1.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单位管理层制订和实施政策与程序, 以帮助管理层所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常见的控制活动有:授权批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

1.1.4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员工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而搜集、识别、交流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单位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 包括与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供应商等的沟通。信息与沟通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但无论哪种方式, 都应当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用性。

1.1.5 监控

监控是指由适当的人员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监控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过程。监控活动包括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或者两者有机结合。监控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并在报告中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监控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 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送达最高管理层;同时, 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 充分发挥监控效力。

1.2 内部控制方法

1.2.1 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关键岗位轮换控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 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关键岗位轮换控制是指结合岗位特点和重要程度, 明确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轮岗的期限和要求, 建立规范的岗位轮换制度, 对关键岗位员工, 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等。

1.2.2 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形式通常有常规性授权和临时性授权之分。单位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 明确: (1) 授权批准的范围; (2) 授权批准的层次; (3) 授权批准的程序; (4) 授权批准的责任。

1.2.3 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

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 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 (2) 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 (3) 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 (4) 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 (5) 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 (6) 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 (7) 合理设置账户, 登记会计账簿, 进行复式记账; (8) 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1.2.4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单位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 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 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 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 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预算确定后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 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 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

预算控制的主要环节有: (1) 确定预算的项目、标准和程序; (2) 编制和审定预算; (3) 预算指标的下达和责任人的落实; (4) 预算执行的授权; (5) 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6) 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整; (7) 预算业绩的考核和奖惩。

1.2.5 财产保全控制

财产保全控制主要包括: (1) 限制接近; (2) 定期盘点; (3) 记录保护; (4) 财产保险。

1.2.6 内部报告控制

1.2.7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

此外, 常用的控制方法还有: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

2 小型民营企业特点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这里的小型民营企业泛指在其所处行业中规模小、没有影响力、尚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由老板自己管理的私人企业。

对于小型民企来说, 老板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小型民企的领导核心一般是创业者, 即老板。老板的动机与素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目标和实施能力, 老板的领导风格往往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员工的行为风格。这样的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也是所有者, 经营者只对自己负责, 一切由自己说了算。所以从这样的特点看, 小型民企所处的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难以建立、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小型民企规模不大, 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 而且结构、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之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 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速度以及应变能力。由于制度、组织结构等不健全且多变, 所以无法组织有效的预算控制, 使得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优势不能发挥。

小型民企人员少, 管理架构扁平, 内部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常常交叉重叠, 一人多岗的现象很普遍。另外公司员工之间一般可以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由于沟通的直接性, 加之创业者以及骨干员工多半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 企业往往有浓厚的“家”的色彩, 情感性因素较多, 人情味较重, 组织更多地是靠“人”来维系, 而理性的味道淡一些。 即“人治”多于“法制”, 所以对人的控制, 对小型民企的内部控制活动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和关键。如果搞得好, 可以大大节约制度成本, 提高办事效率。

3 小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从小型民企的特点看, 是基本达不到内部控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所要求的条件的。那是不是说就不要进行内部控制了呢?实际上私企老板是很渴望有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办法的。对于小型民企的内部控制, 我们应该从老板 (公司所有者) 的角度来理解, 他主要希望有一套办法来首先保障公司资产安全, 公司的各项收支清楚合理, 并力求高效率、低成本办事, 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好经营风险。

所以, 我们可以运用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 根据小型民企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避繁就简、避虚务实, 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 注重实际运作控制, 制定出小型民企的内部控制思路。 重点从授权批准、岗位 (人员) 、会计系统和财产保全等几方面进行控制。

(1) 岗位 (人员) 控制。

家族企业中的用人政策常常招致非议, 但事实上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老板如何选人、用人。对关键岗位如技术、销售、财务等岗位任用知根知底的人员, 一般可以选择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的人员, 理想情况是德才兼备, 但一定以德为先。如果其素质达不到, 可以给予一定时间予以培养, 关键是其思想要正, 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样的人老板很放心, 不怕员工故意伤害公司, 即使有点问题也不怕找不到人。从而老板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公司正常经营上, 而不是耗在如何提防员工的事情上。同时还可节省去建立、实施严格的控制制度的成本 (事实上制度也常常建不起或不能执行) , 提高办事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恰当安排工作, 二是待遇方面应至少在公司所处区域内要有竞争力。通过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或以上关系的关系一般是能够找到满意的员工的。比如我公司是一家较小规模的民营房地产企业, 公司有两位老板, 负责销售的是其中一位老板和另一位老板的姐姐, 负责工程的是老板的朋友, 负责财务的是老板同学的朋友, 出纳则分别是老板表妹、老板夫人 (负责另外一个建筑公司) 和其哥哥 (销售现场出纳) 。其他岗位人员也有不少是或亲或友的关系。公司经营近10年了, 一直比较平稳的发展, 没有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特别是内部矛盾和经济问题, 这与公司人员的组成很有关系。

(2) 审批控制或称授权批准控制。

如果说人员的选择允许出现一定的失误, 则审批控制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一定不能乱。在小型民企, 由于企业小, 老板一般有能力掌控公司的重要开支。所以, 审批控制主要就是所有重要的、金额比较大的合同和资金支付都必须经老板本人审批。合同或类似合同的签定必须经老板同意或授权, 重要合同必须由老板亲自参与, 各项支出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最终由老板本人或其授权的人签字。在支出金额的签字权上, 一般不予放权为好, 哪怕是几百元。因为报销人会钻空子的, 虽然这样对企业盈利一般不会有大的影响, 但关键是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 如果逐渐蔓延, 对企业就可能带来致命的打击。要把企业的大的、重要的情况掌控好, 要求企业老板本人必须对产品原材料市场或人工费等行情有清楚的了解, 或有办法不至于被对方或自己的员工欺骗。

(3) 会计系统控制。

小型民企对会计的作用一般不予重视, 认为只是记记帐而已。其实,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尤其在没有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小企业, 更应该加强财务会计的作用。一个相对正规, 能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会计系统能及时诊断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从而及时纠正错误, 避免更大的风险。所以, 小型民企从一开始就应该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 并建议用财务软件。这样既节约人力, 又提高效率, 让财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会计系统的控制虽然从人员上不能满足甚至违反不相容职务的要求 (这点在其他岗位也存在, 所以更加显示人员控制的重要性) , 但从内容上还是应该以上述内部控制方法中的会计系统控制去做, 这并不难。

(4) 实物控制。

实物包括企业的各种有形资产及会计资料等。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种实物的安全完整, 防止舞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实物保护和实物清查。

①限制接近。

实物的限制接近是减少实物被盗或毁损机会、划分责任、保护实物实体的重要措施。实物接近要严格限制在经批准的人员范围内。根据各种实物的性质和管理特点, 合理确定允许接近的人员, 并对限制接近的遵守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比如, 货币资金仅限于专职的收银、出纳人员, 并与有关账簿记录人员相分离。出纳人员要严格按照公司有关货币资金管理的规定保管和使用。存货仅限于仓库保管员, 其他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接近。查看会计资料仅限于经批准的有关人员, 其他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接近和查看, 以免发生篡改、销毁等事件。

②实物保护。

实物保护是指为使实物免遭盗窃、损伤及其他意外损害, 确保实物的完整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一般来说, 应对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 消除隐患, 减少实物受损机会。主要应建立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办法, 每个资产尽量落实到个人 。

③实物清查。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采取定期盘点或轮番盘存的方法, 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 妥善处理盘盈盘亏, 确保账实相符。

从我公司的情况看, 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我认为正是因为公司在较早的时候就引入了专业的财务人员, 从而逐渐建立起适合其自身情况的控制措施, 这主要就是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和资产管理制度, 再加上公司在人员方面的妥当安排, 使公司得以平稳发展, 虽然公司发展并不快, 目前也仍然不大, 但总算是在成长, 在重庆的房地产市场也越来越有名气。

对内部控制环境还不够好的小型民企来说, 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哪些有效的控制措施。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符内部控制理论要求, 但尚不强、也不大的小企业只能在效率、经济 (只能承受较低的制度成本) 与看上去很美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作出决策, 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要舍得抓大放小, 避免大的风险。待企业逐渐大了、强了, 还是要逐渐完善控制制度, 向理想的内部控制制度靠近!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架构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小型民营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但可以根据管理特点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可行的控制办法, 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 注重实际运作控制, 制定出小型民企的内部控制思路, 重点从授权批准、岗位 (人员) 、会计系统和实物等几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小型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会计师实务科目考试大纲 (2007年)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小型民营企业 篇2

据调查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 自诞生、发展、鼎盛到衰败, 生命周期极短[1]。在我国有许多民营企业自诞生起就存在人才方面的不足,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 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没有先进合理的薪酬管理方法, 留不住人才, 是造成我国民营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薪酬政策缺乏战略性规划

许多民营企业在薪酬政策的确定上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 往往是由企业领导者个人说了算, 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在确定薪酬时, 领导者对市场一般薪酬水平把握也是若明若暗, 对本企业内部员工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作明确区分, 只凭自己的感觉“一厢情愿”地为其确定薪酬。这样的后果是薪酬对外不具有竞争力和对内不具有任何激励性, 反而导致员工的流失, 人力资源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1.2 忽视了“内在薪酬”的作用

全面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内在的薪酬是心理和社会性因素, 如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公平感、自我实现感、尊重感等等, 都是由工作和职位的薪酬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它一般无需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是所起的作用也许比金钱还要重要。外在的薪酬是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 以及公司支付的其它各种货币性的开支, 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领导者一般理解薪酬就是“外在薪酬”, 而忽视“内在薪酬”。大多情况下, 领导者们对员工的内薪酬重视不够, 甚至没有注意到“内在薪酬”的作用, 导致员工的内在薪酬为负数, 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 劳资关系紧张。

1.3 缺乏科学的计量与考核方法, 不能真正与员工的业绩挂钩

现在大多民营企业使用的是与绩效考核无接口的薪等制方法。他们是根据员工所在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 把员工划分为不同等级, 薪酬计算也以此作为主要依据。但实际工作中, 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员工工作量等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 即便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但是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往往是领导者凭其主观感觉, 确定岗位等级与薪资水平, 没有真正利用科学的方法界定和计量考核, 薪资水平的高低并没有真正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起钩来。

1.4 薪资管理保密, 设计模式单一

在私营企业中, 这种现象存在尤为普遍。领导者往往把薪酬支付的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每个员工能得多少薪水, 一般也由领导者根据员工的短期行为或近期的工作情况来判断, 并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完整的考核记录, 不敢公开, 偷偷发放。除了工资外, 也很少有其它的补偿措施作以调整, 来弥补薪酬支付中的不足。

2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家族式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据调查, 目前全国实行“家族化”管理的民营企业约占70%, 在这些企业里, 近40%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成员或准家族成员, 且大都处于企业的关键岗位, 撑控着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等活动。另外, 一般家族企业的拥有者都希望在家族内部选择接班人, 即使企业已经实行了股份制, 创始人对管理者的选择还是慎之又慎的, 一般还是倾向于自己的下一代接管企业。以上种种原因, 认为大都是自己亲属, 且也为企业发展立过汗马功劳, 顾及情面, 所以在薪酬管理上难以做到客观、公平。阻碍了企业的薪酬管理进一步科学发展。

2.2 领导者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比较晚。许多民营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代替它的是办公室或劳资人事部门, 更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薪酬管理理论知识的缺乏, 操作方法不科学, 使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规范之处。另外, 尽管企业是领导者自己一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都是自己的亲属, 也很少在薪酬的问题上考虑过多, 企业发展起来后, 才发现在薪酬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有些缺乏。

2.3 忽视了薪酬管理的作用

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过高, 往往认为现有的工作也只能得到如此的工资。这是典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即认为高工资是高生产率的结果。如果说在过去起过重大作用的话, 那么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 这种做法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3 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3.1 弱化家族式管理, 引入人才选拔机制

家族式管理在资本原始积累和创业初期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高度集权, 可以抓住一切可能的创新机遇, 以血缘为纽带, 形成一致对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取得创业的成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家族式管理模式越来越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做大, 做强, 就必须打破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 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注入新鲜血液, 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企业才得以长盛不衰。

家族企业另一种权宜之计就是在培训方面加大投入。仍采用原先的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 在权力的集中与下放上做适当的调整。并提早开始培训家族成员, 将其的下一代培养成企业一流的管理者, 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3.2 薪酬支付作为人力资本投资

一些领导者不了解员工的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是个互动的良性循环, 是企业发展替力的重要标志。薪酬水平提高了, 人才流失率将降低了, 同时还将能吸纳更多人才加盟, 提高研发的能力, 增强了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其薪酬水平提高的“互推”势态, 达到企业于员工的双盈, 企业最终获得的收益 (即人力资本收益) 将高于在员工方面的各项支出 (即人力资本投资) 。

3.3 薪酬体系设计科学, 注重公平

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着眼于分配的结果, 而忽略了决定这些结果的过程和方法。随企业的发展壮大, 就需要详细地观察市场总体薪酬行情, 认真科学地收集资料数据, 先进合理地确定薪酬水平。此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评价体系, 科学设定岗位等级, 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确定薪酬等级。以薪酬程序的公平做为薪酬公平的基础, 设计先进科学的薪酬体系。

3.4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企业薪酬结构的设计, 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并鼓励员工积极工作。薪酬具有保障和激励两大功能, 刚性薪酬制会强化薪酬的保障功能, 弱化薪酬的激励功能, 造成员工出勤不出力行为。因此, 民营企业薪酬结构设计时, 应适当导入柔性的计量方法 (如薪点制、计时制和计件制、年薪制、分红制等) , 设置绩效工资, 而且绩效工资的比例随着岗位级别、岗位所承担责任的增加而增加, 真正做到使企业各个级别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 并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来确定绩效工资的多少, 从而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

总之, 领导者要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 足够重视薪酬管理, 不仅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 而且需要在制度上实行变革, 开展多渠道的员工福利待遇, 特别是加强内在薪酬的管理。增强员工对工作本身和对企业的兴趣, 促使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众多经济成分中, 具有特殊的企业特性。从整体上揭示了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充分挖掘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其问题与原因, 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参考文献

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探析 篇3

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管理水平低,竞争力较弱,而且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是暴起暴跌,企业生命期短暂。正确选择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促进和加快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各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分析

1.家庭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其创办企业所需的资金大多来自家庭财产积累或家族网络融资,企业资源极为有限,其表现形式多为“夫妻店”,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家庭企业”,这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起点,也是家族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或前身。由于风险高、市场范围小等原因,此时的家族企业即使是亲属、朋友也很少加入。为有效减少经营风险,稳定和节约成本,实现企业迅速立足和快速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建初期,绝大多数企业家将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高度统一,掌握在本人手中,经营管理决策多数是依靠企业家本人的经验和高度责任心,也没有必要招入其他人员进入企业。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家庭式企业管理模式能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是一种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

2.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经过企业创建期的经营,企业业务量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积累增多,企业开始寻求组织规模的扩大,于是企业以企业创始人为核心,沿着血缘、地缘、学缘、业缘、关系缘等方面,从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进行扩张,这种人员的扩张主要是建立在血缘亲情的信用伦理基础之上,而且这种家族内的扩张也为家族企业初期的融资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家庭式企业发展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是指创业者及其家族对企业具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体现创业家族意志的企业。家族企业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广泛采用,世界华人企业多数是家族企业,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家族企业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企业家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同时全部承担企业的资本经营、企业管理的风险。

3.现代家族企业模式

随着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难以得到最优秀的人才;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数量不足;协调企业内部及相关人际关系困难。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随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逐渐完善,为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顺利进行,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急需的管理资源可从市场得到。企业家往往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本人则集中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融资、经营管理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后,随着管理职能的分工,家族企业经过制度创新,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民营中小企业可选择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所谓现代家族企业是指家族对企业具有绝对控股权并且在经营活动中体现家族的意志的企业,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家族意志(愿景)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完成。职业经理人管理经验丰富,受过系统的专门教育,其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技能对迅速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随着企业的资产、研发(R&D)、生产、销售规模的急速扩大,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经营管理队伍的进一步专业化,客观上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在此阶段,企业经营方向一般开始趋于多元化或者尝试跨国经营,为实现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必须具备雄厚的资本,资本有效扩张的途径是面向市场,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扩容,可以实现快速融资,因此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产权关系明晰,出资者按投入企业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者负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本扩张的需要,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打下坚实的资本基础。是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5.在衰退期,企业可能出现组织臃肿,产品老化,生产萎缩,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等现象时,企业只能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进行企业再造,通过全面创新进行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获得新生,或者进入破产退出期,进行破产清算。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选择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根据对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分析,在创业阶段采取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家庭式管理的企业阶段是大多数民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阶段。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此阶段企业的融资和人员扩张一般在家族内部由内向外扩展,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时,此阶段一般采取家族式管理。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时,这种纯粹的家族式企业管理往往成为限制发展的因素,当市场竞争要求家族企业突破自身界限,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吸纳社会人力资源(特别是管理人才),这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及时采用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能解决原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经营方向一般开始趋于多元化或者尝试跨国经营,为实现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应逐步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企业规模

组织理论将组织规模视为影响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变量。小型组织一般采用集权化的组织形式,决策由高层管理者做出。随着组织的成长壮大,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人员,应逐步采用分权化的组织形式,组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分权化。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规模较小时,由于组织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较快,需处理的问题较少,家长能够胜任高层管理者的岗位,建议采取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

较大时,由于组织结构更为复杂,需处理的问题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家长不一定胜任高层管理者岗位,可以通过外聘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此时民营企业应考虑采取现代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或现代公司制模式。

3.管理成本

对于小规摸的民营企业而言,采用家族式企业模式具有家族和企业合一特征,家族成员视企业资产为家族财产,建立在血缘、家族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家族企业股东和管理者把家族伦理和情感融入企业,容易做到为家族利益而协作一致、勤奋节约,从而使管理成本降低。而外聘管理人员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高薪外聘管理人员可能是不经济的。当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时,较大的企业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性为民营企业外聘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可能,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要符合企业经营的效益原则,以降低管理成本与监督成本为前提,聘用职业经理人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适时采取现代家族制企业模式或现代公司制。

4.企业所处的环境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经营管理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开办条件、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护和扶持措施,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传统观念、非政策类歧视等方面。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功能、市场体系、市场规划、市场秩序、法制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的滞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采用了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当市场经济发育完善、法制相对健全时,当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时,通过外聘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必须考虑采取采取现代家族制或现代公司制管理方式。

5.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之外,经理人市场的发育程度、企业家自身的素质等因素也是影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经理人市场不健全,市场上没有充足的、符合能力要求的经理人,民营企业无论发展到何种规模,企业外聘高级管理人员或关键位置管理者也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如果民营企业的创立者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拥有一个好的家族管理团队,能够胜任复杂和艰巨的管理任务,长期选择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选择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一种管理模式的优劣关键在于能否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否能适应环境,不存在哪一种制度是先进的最佳选择。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制度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积极推进民营家族制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尽快“走出家族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笔者通过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许多民营企业在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后,却出现效益下滑,经营困难,又退回到家族制管理。在温州不少民营企业就经历过这种转制之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认为是所有企业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典范的欧美公司,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造假账事件,说明了为通过社会资本打造由职业经理控制下的现代公司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与此相反,中国一些地区在家族制控制的民营经济的带动下,成为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一些香港公司、台湾公司和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在亚洲地区和亚洲以外成功地进行着国际化经营,他们的成功秘诀就是在克服中国家族企业常见的家长作风、任人唯亲、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源,将家族企业融入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

2.民营中小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管理方式。

民营企业到底选择何种管理方式,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企业的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规模以及面临的环境。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不仅企业创业时规模小,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管理比较简单,业主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及个人魅力能够胜任管理岗位,应考虑选择家庭式管理模式;当企业成长壮大,规模增大,但外聘管理者还是不经济时,家族式管理模式相对于其他管理模式会更加高效。对于一些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其业务越来越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缺陷会逐步突显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实力的壮大,企业主应考虑及时外聘中高层管理者,适时选择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四、加强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选择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1998年以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公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将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如: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市场开拓等上升到法律高度,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在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目前还存一定范围的法律盲区。企业“两权分离”将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容易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企业所有者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者往往追求工资收入、奖金及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因而两者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同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现实,当企业经理和所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经理往往隐瞒事实真像,欺骗所有者,侵害所有者的利益,如企业经营管理者泄露企业核心机密,损害企业形象,扰乱企业原有的客户关系等,这些行为因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机制,得不到有效制止,从而影响民营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阻碍企业的发展。

只有建立和健全法律约束机制,才能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良性发展。如通过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让企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有章可循,使双方受到制度的保护和约束;借鉴西方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如中小企业保护法、个人破产法等;建立非竞争条款,并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完善同行业竞争的相关法律,对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进行相关限制,促进其努力工作,避免使用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尽快形成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管理创新提供法律支持。

2.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投资环境等。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样,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应加强信用环境的培植,使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生要素和力量;建构信用经济的监督机制,完善与信用相关的举报监督制度及一些行业承诺制度;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从法制上维护信用体系。

小型民营企业 篇4

来自:杭州集控

如今,ERP软件种类繁多,许多企业不知如何选择,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ERP。此文中没有对目前的ERP产品做任何优劣比较,因为笔者始终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就有了这篇文章。翻开各个ERP公司的产品介绍或者成功案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数据,成功实施某某ERP之后,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如库存下降xx%;制造成本降低xx%;采购提前期缩短xx%等等,为企业描绘一副美丽图画。可是又有谁去验证这些数据是否属实呢,答案是无法验证。

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无法可依。比方说消费者买了一台空调,如果认为空调不制冷(相当于使用了ERP之后库存没有下降xx%),可以送到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只需要花很少一点儿钱就可以得到较为权威的检测报告,这个报告一般都具有相当效力,而且,甚至当你对这个报告还不够信服满意的话,可以送到国家级技术检验部门检验,这样将得到最权威的检验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将明确标明,产品是否合格,以及各项技术指标实际是多少。说完了这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无论是省还是国家级技术监督和检验部门都是依据国家的空调质量标准而进行的相应检验,进而得到权威结论。同样道理,对于ERP来说恰恰缺少了这样的标准,让用户无从知晓到底库存下降多少,成本下降多少才算达到合格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样没有标准约束和规范产品,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比统计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ERP厂商以及他们彼此不同的软件产品。总之,没有国家标准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ERP厂商众多,很难全面考察,给盲目选择埋下伏笔。笔者将ERP厂商划分为3个阵营,第1阵营是在中国市场的国外ERP厂商,特点是市场范围是全球,中国市场只是一部分,代表厂商有SAP,ORACLE;第2阵营是中国国内的厂商,他们的特点是市场范围仅在国内,中国市场就是他们的全部市场,国内的某个省成为他们的重点市场,代表厂商有用友,神州数码;第3阵营是各省市本地的ERP公司,他们的特点是市场范围就在本地区或本省,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公司有数百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企业一时没有了招法也

就不奇怪了。

那么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ERP呢?再举个简单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人们在买汽车的时候,只要一接触汽车一般都会知道,奔驰汽车绝对是好车,可是最后市场上并不是只剩下奔驰一种,还有比奔驰差好多的车也都在销售,原因很明显就是不仅要看到奔驰的售价和性能,还要计算购车以后的费和税,更重要的是以后的运营费用,要知道奔驰的好性能还需要与其匹配的司机,零部件等等,这些费用也是非常可观的,以及他的车库,保安等等,全都是应当考虑的事项,权衡以上内容之后想必您已经清楚了自己是否需要这个牌子的汽车。少有人盲目买车,即只考虑解决眼前问题,就买了车,结果买完以后又有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对买车做了全面考察的结果。

买车时不易犯的错误在选择ERP时却常常发生,此错误就是忽视了产品后面的众多因素而导致的。企业总是盯着选中的ERP产品,然后竭尽所能(准备好购车款),将其迎娶回家,而大大忽视了这购车款后面将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大家都知道好车一定需要好司机,当然车仅有司机是不够的,只是这里用司机比喻而已。那ERP的好司机是什么呢?对于一个高效运行的ERP系统,下面这3类人是不可缺少的,很像司机的作用:

网络工程师。ERP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平台。网络工程师的作用在于保障操作系统以及系统硬件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WAN/LAN,为ERP以及其他所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系统提供最基本的硬件保障。

数据库管理员。任何ERP都必需数据库,经过认证并且有工作经验的DBA(数据库管理员),对于系统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在于提供数据安全和运行保障。

ERP管理员,这类人员即要精通本企业的业务有要熟悉ERP软件,其作用在于维护ERP系统正常运行。

笔者认为这3类人员对ERP系统来说好比汽车需要司机一样重要,其他人可多可少,而这3类人一类都不能少。他们的作用在于维持和保证日常运营,就像在好的汽车厂商也只能负责把汽车交到顾客手上之前的质量,交付之后就全靠顾客自己维护和保养了。ERP也是一样,厂商只能负责软件交付之前的质量,交付以后基本上要靠顾客自己了,而且ERP的培训和上线的时间比较长,换言之,驾照也不是1个月就能拿到的,ERP上线和学驾照有相似之处。企业往往缺少上述一类或者多类人员,没有他们ERP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再好的ERP产品也是白费。随着ERP系统的应用规模增加,上述的这3类人员的数量也应该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对于采用了ERP以后的企业来说(采用SAP等国际产品的企业这个问题更明显),还不可忽视地产生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除了要保持ERP运行是件困难的事以外,还要想办法保持这3类人员的稳定,要知道,他们都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人才啊,他们要是离开企业,将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全面考虑产品后面的众多因素,犯了一个盲目买车的简单错误。

其实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企业的ERP,笔者总结了如下几条规则,帮助企业也做出正确的决策:

明确需求,不盲目。

不要盲目追求,随大溜,明确自己的ERP需求,无法明确,就问自己是否需要ERP。要知道如果你的产品销路不畅,产品功能和服务还急需改进,技术人才持续流失等等,ERP不能为你解决这些根本的问题,即使上了ERP,产品还是销路不畅,产品功能和服务还是没有改进。而技术人才流失,更会让你陷入数据混乱无序的沼泽。这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需要ERP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那种ERP的问题。真正需要ERP的企业应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已经进入缓慢增长的企业,这时候需要一种的新理念推动企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那么ERP就是这种新的理念。

ERP的标准自己定,只买适合自己的ERP。

煤炭企业小型工具管理研究 篇5

关键词:小型工具,管理机制,定额配置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涉及的工种多, 生产系统复杂, 设备类型不一等, 造成矿井投入的各类小型工器具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传统的工具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规范管理、降低成本的需要。因此, 如何加强小型工具管理, 就成为煤矿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管理现状

以城郊煤矿投入和消耗的小型工具为例, 2014年全年共投入各类小型工具6122件, 费用投入合计57.3万元, 且小型工具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小型工具种类多, 规格多

通过对城郊煤矿各类小型工具进行统计发现, 2012年-2014年, 矿井投入的各类小型工具合计315种, 且随着各类新设备的投入, 新工艺的采用, 各类小型工具投入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1.2 小型工具浪费严重

矿井各类小型工具种类多, 且缺乏成熟的管理机制, 区队在领取工具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伴随着信息不通畅, 缺乏需求消耗统计等, 经常出现部分区队已有工具闲置, 而矿又重新采购工具的情况发生, 造成成本浪费。

1.3 属于公私两用物品, 流失严重

由于大部分小型工具属于公私两用物品, 且小型工具均较小, 方便携带, 因此, 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情况下, 不可避免地存在工具流失。

2 解决方案

2.1 小型工具特点分析

通过对煤矿企业小型工具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其在矿井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单件单品单价低, 但全矿消耗总额高;二是大部分小型工具结构简单, 可循环使用;三是小型工具使用频繁, 为日常生产过程中的常备物资, 充足、完好的工具供应很大程度提高着职工的劳动效率。

2.2 解决方案设计原则

针对小型工具特点, 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效益角度出发, 在制定小型工具管理解决方案时, 遵照以下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 即效益原则, 在执行小型工具管理过程中, 需考虑管理成本与物资成本投入问题, 确保方案执行后, 能够降低矿井综合成本;二是效率原则, 在执行小型工具管理时, 要能够提高职工劳动效率, 方便区队以较小的人力投入产生较大的成本产出, 而不使职工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工具审批、领用等环节上。

2.3 解决方案设计

2.3.1 打包考核机制

按照各区队每月所有小型工具的消耗量, 按照工具单价, 计算出消耗总额, 依据该区队的小型工具事前测算的小型工具消耗总额标准进行考核。打包考核机制实施总额考核, 不再关注区队某一种工具的消耗量, 区队只需保证总量不超过标准即可。

2.3.2 交旧领新机制

对区队领取的所有小型工具实施交旧领新管理, 区队工具损坏后, 需将损坏的旧工具上交物资供应部门, 方可领取新工具, 否则, 小型工具不予发放。

2.3.3 定额配置机制

对每个区队、班组和个人工种所需工具制定详细的定额配置标准, 并制定每种工具的使用期限, 严格按照定额配置标准进行发放, 未达到定额期限的或物资配置标准的小型工具不予发放。

2.3.4 工具借用机制

对于部分贵重工具, 不常用工具, 设备专用性工具, 井下单项工程临时使用的工具等实施借用管理机制, 即区队领走小型工具后, 物资供应部门登记台账, 待工具使用结束后督促区队将工具及时交回, 并调剂到其他区队、工程等继续使用。

3 方案比较

3.1 方案利弊分析

通过对以上四种小型工具管理方案进行分析发现, 各种解决方案执行起来均存在一定的弊端, 盲目采取某一种解决方案对小型工具进行管理, 将带来相应的问题。

3.1.1 打包考核机制

优点:一是执行方便, 可操作性强;二是区队可充分利用各类废旧工具组装或修理等, 减少新工具投入。

缺点:一是无法规避小型工具遗失问题;二是部分贵重工、特殊工具使用后, 区队会选择存放起来, 造成工具闲置;三是管理方式相对粗放, 不能形成精细化管理。

3.1.2 交旧领新机制

优点:一是每个工具需交旧可避免工具丢失;二是可避免特殊工具的闲置, 减少重复采购。

缺点:一是废旧工具不能充分利用, 交旧后的工具一般按废料处理, 但若区队留作自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组装或修理后继续使用, 完全执行交旧领新带来一定的浪费;二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较麻烦, 交旧过程中带来较多的人力投入, 且部分小型工具价格并不高,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三是部分一次性使用的工具若要求区队进行交旧, 区队在无须领新的情况下进行领新, 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

3.1.3 定额配置机制

优点:一是制定定额配置标准后执行方便;二是不要求旧工具交旧, 可充分利用好各类废旧工具。

缺点:部分特殊小型工具定额配置标准难以科学制定。

3.1.4 借用管理机制

优点:一是可避免部分特殊工具、贵重工具、一次性使用工具的闲置, 避免重复采购, 重复备用。

缺点:一是执行不方便, 频繁的借入、借出造成大量人力投入;二是适用性不强, 部分长期使用工具、价值较低的工具不适合此管理方法。

4 方案选择

通过对以上四种方案的利弊分析, 在实施小型工具的管理上, 可针对不同工具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 实现小型工具的规范管理。

4.1对常用性小型工具, 可实施定额配置机制进行控制。定额配置标准参照历史数据及结合业务科室意见进行制定, 在执行过程中, 严格按照定额标准进行发放和考核, 此类工具不执行交旧领新, 可实现废旧工具的最大利用, 同时, 减少了区队领用、矿井发放时的大量人力投入。

4.2对于特殊工具, 可执行借用管理。如:单项工具所需工具, 可执行借用, 工具使用结束后, 需交到矿物资供应管理部门, 调剂到其他区队或工程继续使用, 避免区队领取工具使用一次后的工具闲置。

4.3对于有定额配置标准的工具, 区队因特殊原因损坏的, 可执行交旧领新。执行交旧领新的原因是避免因制度执行过严, 造成区队或职工无工具可用的情况而影响工作效率。

5 结语

煤炭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 强化内部物资管控是企业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小型工具管理, 建立小型工具管理长效机制对于规范企业物资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在小型工具管理中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给其他物资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小型民营企业 篇6

(一)小型民企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不那么明显,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由于小型民营企业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因此,在会计人员任用上,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经常出现“用人唯亲”现象,导致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出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小型民企管理者会计管理意识落后

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既要管理生产又要管理销售,经常将精力放在对外关系上,同时由于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上的原因,常出现过分干预会计工作或者干脆不闻不问会计工作的现象。过分干预会计监督现象,认为会计是“外人”,不可靠、易泄密,因此,过分干预会计,不管大事小事均由自己审批把关,花掉企业管理者很多的时间,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放手不管现象,认为只要管理财物的人员是“忠心”的,即出纳、仓库管理是可靠的就行,账务记得怎样无所谓,放手不管,对会计提供的报表及相关信息不闻不问,出现问题才出面找关系解决,特别是相关的税务问题;过分依赖社会审计现象,认为只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的就非常可靠,其实一年一次的审计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只对企业所提供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结果经常导致企业的财物、债权债务无法准确确认,出现企业与客户的对账偏差几年都无法解决的现象。

(三)小型民企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小型民营企业正在迅速扩张,有的向集团公司发展,其分支机构不断增加,每一个分公司都有法人代表,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分割不清,特别是与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一旦家族成员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有的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的虽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过于传统、僵化。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各机构投资的可行性报告、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反映背离企业目标、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等问题时,比较难以把握。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

(四)小型民企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会计人员是企业的雇员,同时又赋予其会计监督的职能和义务,单位负责人同会计人员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的作用是“助手与参谋”,而会计人员的监督有时会被认为是“侵权”而不能容忍。出现两种极端观念:一种认为会计监督就是管、卡、压、处处充满着对会计工作的不信任感和敌视态度;另一种认为会计纯粹是为企业“老板”服务的,不存在监督问题。会计人员往往会被牵向企业中实际权力较大的一方,影响了会计监督的力度。因此,会计监督能否步入良性循环,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敢不敢监督,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被监督的态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如何营造一个被监督者能主动接受和欢迎会计监督的氛围,显然是强化会计监督必须解决的问题。小型民营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二、加强小型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物权法确立了对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权利的平等保护原则,这是一尊小型民营企业私有财产的保护神。从此,当民企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随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关执法机构也会无条件接受民企的申诉,因此,小型民营企业应提高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利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对出现贪污、挪用、盗窃及隐瞒企业财物的行为,提供处罚的依据,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要求企业必须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资料,赋予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的权力,为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二)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1. 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如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就能够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也要定期向企业管理者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各种报表,以利于经营者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衡量。小型民营企业通过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改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工作。企业财务管理首先应该关注现金流量,关注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而不是会计利润。小型民营企业应该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来做好现金流量控制。预测举债经营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小型民营企业应正确客观地评估控制财务风险,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2. 强化内部控制

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应尽快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小型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从强化内部控制的要求出发,制订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做到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避免因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诿,甚至越权行事,造成管理失控。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三)强化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1. 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国家审计要加强对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其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帮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2. 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信用状况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为提高小型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小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小型民营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此外,小型民营企业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对于缺乏信用的小型民营企业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曝光,银行冻结其账户,收回贷款。对于能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小型民营企业,银行应给予区别对待,积极扶持,进一步强化小型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 建立代理内部审计制

考虑到小型民营企业的成本和人员素质,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社会中介机构发包,以监督企业会计业务和内部审计业务,并担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代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权利,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并确立其权威性。代理内部审计应针对本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等方面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便企业的主要领导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决策行为是否完善,人、财、物是否充分利用,从而使企业主要领导能够及时地调整决策,减少损失,降低费用。通过内部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或审计中发现的某些具有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都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要围绕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审计。

摘要:当前,我国小型民企管理者会计管理意识落后,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残缺不全。加强小型民营企业会计监督,应提高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加强内外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小型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小型企业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一、小型企业审计的概念

新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为小型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的判断结果,并不改变审计目标及应当承担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主要是判断企业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并具有一项或多项特征;收入来源单一;会计记录简单;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新审计准则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小型企业判断标准,只是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依据。注册会计师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判断,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为小型被审计单位,然后可根据小型单位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审计程序。当然,无论企业是否属小型企业,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不能改变。小型企业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权高度集中

小型企业所有者数量很少,所有者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并且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存在着亲属关系或朋友关系,所有者之间更多是靠人际关系维持,而不是靠合同约束。所有者对企业直接管理,能增加对企业经营的了解程度,也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对企业员工也是个制约,但企业管理制度对所有者的约束较低,所有者往往会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增加企业弊端的可能性。

(二)业务比较简单,收入来源较少

小型企业一般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并且可能只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经营场所,这使得审计人员较容易获取并记录有关企业的一些情况,通过详细的审计凭证、账簿,获取有用的审计证据。并且小型企业往往要按国家法律规定设置相关账簿,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记录业务。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要保证所有业务均已经记录,保证完整性;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所有资产确实存在;保证所有业务的真实性,没有重大弊端发生;保证财务报表编制正确。

(三)内部控制相对简单

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风险评估;监控。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往往是通过简化的控制环节来进行企业管理,例如岗位分工往往一人兼多个职务,甚至一人做所有职务,如出纳、会计、编表等工作全由一个会计干。

(四)职工人数较少

小型企业职工人数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界定的人数为标准,并且职工人数以年末数据库为准。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 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 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 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 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二、小型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不少注册会计师对小型企业审计存在误区:小型企业不存在内部控制,没有执行内部控制测试的必要;小型企业业务简单,一般没什么大问题,抽样只是过场等等。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测试很少执行

审计准则已经说明小型单位可能存在内部控制有限,管理层可能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可能失效,但审计准则并没有说明小型单位的内部控制就一定不完善,而在审计实践中,不少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虽不完善但很有效。目前,不少注册会计师对小型企业的审计先入为主,认为只要是小型单位就不可能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基本上不执行内部控制测试,对企业的经营环节也不重视,没有专门编制内部控制调查表,以便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内控情况。

(二)分析性测试程序简单

在小型企业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一般会采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因为它可以比较有效地发现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不过,注册会计师对小型企业的分析性程序往往只着重于分析每个月的收入和成本比率、年销售利润率、年销售成本率,一般只分析当年的财务比率,并没有与以前年度的财务比率进行比较,分析性审计程序简单,不全面,不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三)抽样方法不科学,抽样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由于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往往不会对小型企业采取详细审计的方法,只有在专案审计中才会采用详细审计方法,所以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一般采用审计抽样来取得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往往采用判断抽样,每个月抽查一定数量的样本,或着重抽查年末几个月的样本,这些均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形成偏好,如有的注册会计师抽查1 1、12月的样本,并且抽样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是随机的选取样本,审计抽样得出来的结果往往不具有代表性,审计结论也大打折扣。

三、完善小型企业审计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内部控制测试

首先,注册会计师对小型单位的内部控制要作一定的调查了解;其次,注册会计师针对了解到的情况,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若内部控制测试能降低审计风险,则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实施内部控制测试;最后,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测试,注册会计师往往要对企业的重要交易和业务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决定对小型企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完善分析性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采用全面、全过程的分析性测试程序。所谓全面指的是分析性测试程序必须采用全面的分析性比率,如资产周转比率、偿债比率、盈利比率、现金比率等,只有采用全面系统的财务比率分析,才能更好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而全过程的分析性测试程序则是指注册会计师要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均要采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不过审计准则只规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必须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对审计实施阶段是否采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三)采用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结合的抽样方法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样本,并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抽样风险。而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属于非统计抽样。判断抽样属于非统计抽样,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判断抽取样本。统计抽样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并且,统计抽样能帮助注册会计师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并定量评价样本结果。但是统计抽样可能会产生更高的额外成本,需要培训费用。而判断抽样虽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精确地计量抽样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只要运用合理,两种抽样方法均能达到同样的审计效果。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以及小型单位的实际情况,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中同时采用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如审计销售收入时,对销售发票就可以采取统计抽样,抽查每个月的发票,并对销售发票进行核对,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重点抽查某个月份或几个月份的销售发票,这样就能做到不漏重大事项,更好地发现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四)出具管理建议书,做好沟通工作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应出具管理建议书,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进行沟通,让企业最高管理层了解企业出现的问题及管理的薄弱环节,与企业管理层做好沟通工作,督促企业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更好地做好企业外部监督者的角色。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现状 篇8

关键词:物流 竞争 企业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规模小,竞争力较弱

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以及声誉等方面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没有优势,所以导致了其与客户达成协议时成本高昂;获取信息方面成本高,能力弱;融资成本高,发展资金不足;竞争成本高。

1.2 信息化水平和网络覆盖率较低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物资向偏远内陆地区分拨很困难;缺乏较完善的服务控制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平时的通讯与联系主要是电话(或移动电话)与传真机,它们不仅准确率低,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1.3 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因为企业资金有限,所以他们中很少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专业人才的缺乏,而其中一些企业就算拥有信息系统也难以将其有效地运用。许多企业还是运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进行物流作业与管理。很难形成物流成本的集约化。

1.4 企业运营成本小

大型物流企业大都处于豪华地段,房屋使用单位成本很高,办公设施比较昂贵,用量大。另外,大企业的人员数量,工资成本很高,而且还要考虑员工的福利待遇问题。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少的原因,人员比较精简,房屋租赁与办公设施都比较大型物流企业要节省,企业成本因此较小。员工的福利待遇方面的支出也相对较少,公司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小。因此,企业的资产相对于大型物流企业较少,而营运成本也随之大大减少。

2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和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型物流企业处在市场劣在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下,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畸形发展。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只会将更多的资金注入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大的挑战。在此之前,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好目前的资源。

2.1 适应电子商务时代,改变当前的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了,并且将会慢慢占据市场。从近几年的网络交易量来看,网络交易已经深入广大商户心中,而且有极速扩大发展的势头。中小型企业,应当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网上交易,网上寻找客源,网上做广告宣传。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细节,而且可以扩大大网上服务范围。大型物流公司其网络控制程度已经很高,物流管理更是依赖信息化,省了很多人力,处理速度更加快。

2.2 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可以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缓解投送区域问题,运力问题,快速反应能力问题,服务连续性问题。限于中小型企业的以上弊端,很多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那么要生存,就必须另辟蹊径。创建中小型企业联盟,发挥各个企业的优势,弥补自己企业的不足。这样一来就会有满地开花的效果,各个企业相互帮助,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就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信息流通就可以更加迅速。遇到大订单或者不在自己服务区域的,可以向盟友求助,租用其车辆和服务站,即使自己的公司无法经营,也可以将业务交给盟友去完成,中间的利益划分就有盟友间商定划分。

2.3 实施重点投送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遇到很多问题,不知如何开放市场,引入资金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提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先试点,然后在推行。中小型企业既然做不到全面开发,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在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等站住脚后,在将业务向其他地方延伸。大城市的交易量很大,更容易寻找客户,最后将所有的办事处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服务网络,有枢纽,有线路,有中转站。

2.4 中小型物流企业共享市场资源

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一夜暴富,就好像一口吃成个胖子似地。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的制约,信息资源等较大型企业较为滞后,很难跟上大企业的步伐,如果中小型企业可以将各自的信息等市场资源进行共享,使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 改善服务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求发展,是商业亘古不变的规律。高质量的品质和服务,可以为企业赢得客户的称赞,赢得市场的认可,赢得更多客户源的放心。中小型企业,人员精简,管理不够正规,往往会忽略服务质量这一致命的问题。服务质量上不去,客户就会另寻其他企业。

2.6 加强原有的优势,扩大运力和经营范围

企业要真正的发展,就必须做强,做大,发展才是硬道理。依靠企业联盟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能缓解,一旦联盟成员被大企业挤压,就无力回d,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市场流失,客户被其他企业抢走。巩固原有的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扩大自己的经营队伍和运输团,组建精英团队,积极与更多的企业合作,扎牢自己的根基,立于不败之地。

2.7 加强人员管理和引进,提供有效的特色服务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决定着公司的发展前进方向。引进人才,吸纳高素质员工,似乎是每个企业都希望的。出谋划策,努力工作,业务熟练,有团队精神,这些都需要员工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公司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定,提供优厚的待遇,员工们才能看到希望,才会当做份内的事情来处理。一只精练的团队,一只负责人的团队,会推进公司的业务发展,形成特色的服务效果,给客户留下好的印象,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

3 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趋势的展望

首先,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强信息资源系统的应用,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扬长避短、互相弥补的不足,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共享信息、技术、客户、知识、市场……使整体资源得到最合理最高效的利用,从而达到互利互惠共赢的局面。其次,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要加大力度采用物流自动化技术,条码、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分拣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人工操作所产生的差错,提高企业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调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另外,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在做好本职工作外,提供特色增值服务,创造顾客需求,增加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最后,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大范围的顾客货主的青睐,从而达到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飞,孙东川.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分析及发展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02(4).

[2]钟淑云.深圳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微小型企业区分 篇9

在零售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是小型企业。

在批发业,划分标准是人数在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国小型企业的会计制度研究 篇10

一、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适应企业变化需要

小型企业在我国的作用不言而喻, 具体可以表现为:一是丰富市场活动、繁荣市场经济, 是推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保证整体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持社会安定、造就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三是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小型企业的会计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税务部门对纳税资料的监管, 建立与小型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体系, 从而使小型企业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及企业自身变化的需要。

(二) 符合企业实际操作

我国的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着机构人员简单、核算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特征, 需要结合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来考虑如何制定适合小型企业的会计制度。因此, 根据中国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建立与小型企业相符合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会计制度非常有必要。

(三) 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小型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过对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和相关数据的分析统计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出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及相关信息, 可以衡量和监控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

(四) 保证企业会计质量

通过建立会计制度及其制度化, 小型企业在会计核算、监管和程序上更加规范, 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等符合国家统一标准, 这就让使用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主体, 即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和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者, 能够更好地监督和管理会计信息, 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质量。

二、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范围混淆

会计核算的主体主要指的是与会计信息相对应的特定单位和机构, 它是会计工作空间范围的准绳, 其功能在于划分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各自会计核算上的界限和范围。小型企业在产权及个人财产等方面上存在着界限不清晰、管办不分 (经营者既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 的问题, 但对会计核算主体有主要的控制权, 导致小型民营经常发生企业财产与私人财产相互挪用和替代的问题, 增加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和不便。

(二) 会计相关制度的缺失

理论上讲, 每个企业的内部都会设立稽查、验收、核算、定额管理、收支审批等一系列与会计相关的的基本制度, 小型企业也不例外。但是, 由于小型企业在人员、财力和物力上的局限性, 很多小型企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会计体系, 很多小型企业没有科学规范的会计管理决策和监管机制, 内外监管体制缺失和脱节, 很难达到财政部相关法规和规定的要求。即使一些小型企业有比较完整的制度, 但在现实中并不能彻底的贯彻和很好的执行。

(三) 会计建账核算违规

建账对于规范企业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小型企业不建帐或以票代账, 也有部分小型企业设账, 但是账目无序混乱, 甚至有的小型企业为了躲避责任设两套账。这些现实说明, 中国诸多的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真实程度不高, 存在会计建账违法违规核算问题, 严重损害了企业自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会计分工设置模糊

小型企业由于自身企业规模等原因, 会计机构规模小而且设置也较为简单, 甚至一些小型企业没有常规的会计机构。对于已经设置了会计机构的小型企业来说, 首先会计专业人员较少, 分工不细致, 经常会看到出纳和会计由家庭内部人员或聘用人员担任。这样的后果导致很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大量流失, 企业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内部设置模糊。

三、完善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路径探析

(一) 重构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流程

目前中国的小型企业的会计制度的流程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在程序上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小型企业的发展。因此, 应该对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流程进行重构。首先, 在会计核算程序上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合理的核算范围和步骤, 对小型企业进行合理合法的核算。其次, 在核算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公开, 保证整个核算过程的透明性和合法化。最后, 制定合理的企业会计标准, 建立一整套小型企业会计核算的标准指标体系。

(二) 强化外部监管

当前中国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监管的问题是企业内部监管的自反性和外部监管的缺失与形式化,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加强内部监管的基础上健全企业外部监管机制。一是强化财政和审计等相关部门对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和部门对小型企业的税务检查体制和流程;三是严格问责制, 对违规操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要严格追究其相关责任, 根据严重程度处以吊销资格证书、取消其任职资格、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

(三) 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

要解决小型企业会计规范性问题, 必须从大处着手, 从小处着眼。希望通过个别企业自我完善和自我宣传来达到规范性是不可能实现的。透过对小型企业自身特质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不足和缺陷的分析, 可得出小型会计规范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管理。因此,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小型会计制度有法可依, 依法从业。同时,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从政策和资金各个方面开始向小型企业倾斜, 确保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长久之计、发展之要。现在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呈现老、中、青断层现象, 而且由于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相脱节, 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要求从两个方面提升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另一方面是提升小型企业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会计业务教育,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思想的业务素质, 使会计人员有扎实的基本功去完成各项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樊秀云.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8 (05) .

[2]刘莹, 张崴.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5) .

[3]李祖财.浅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0) .

[4]李茂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3 (04) .

[5]林小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J].财经界, 2010 (11) .

[6]赵琳.当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S1) .

[7]赵运通.浅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

上一篇: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下一篇:数字照片概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