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护理专业学生十篇

2024-08-04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1

1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1.1 课程基本情况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属于我校的公共选修课, 共18学时, 非护理专业学生均可选修。该课程选用李丽萍主编的《临床基础护理技术》为教材, 这也是专为医学生编写的护理技术教材。

1.2 教学内容

选修课程属于课程体系的“轻骑兵”, 学时较少[1], 所以应从教材中选出最基本、最常用、与医生工作关系密切的内容[2], 包括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给药技术、静脉输液与输血、促进有效呼吸技术、卧位与安全、促进排尿技术、胃插管术、心肺复苏术和重症监护、临终护理等。

1.3 教学方法

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及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若采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则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程学时较少、选修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等情况, 我们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即教师讲授理论→录像播放操作→教师演示操作→学生代表回示→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要点与难点, 以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教学等原则, 使学生能够了解或初步掌握操作要点[3]。

2 问卷调查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2009年春季我校选修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有71名学生, 其中66名为医学专业学生, 5名为非医学专业学生, 涉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推、影像、中药、管理、心理等8个专业。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以不记名方式填写, 发放71份问卷, 当场回收71份, 有效问卷为71份。

2.2 调查结果

2.2.1 对本课程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91.6%的学生认为针对非护理专业医学生开设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非常有必要, 8.4%认为比较有必要;对课程的整体印象方面:57.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40.8%表示比较满意, 1.4%表示一般;在课程设计方面:67.7%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 30.9%认为一般, 1.4%认为不太符合;通过学习, 对了解护理工作的帮助方面:56.4%的学生表示帮助很大, 能够应用到实际中, 42.2%表示有一定帮助, 1.4%表示效果不是很明显。

2.2.2 对本次授课的建议

在调查问卷中, 学生对课程学时、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70.4%的学生认为学时数偏少, 应增加学时数;46.4%的学生认为应丰富授课内容, 比如增加急救、创伤的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 日常生活中常用护理等;42.2%的学生认为应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机会;医学生中有60.6%建议将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设为必修课。

3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3.1 医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

3.1.1 社会需求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从纯治疗型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和主动参与型转变[4], 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机构[5], 因此, 医学生必须拓展和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和掌握一些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做到一专多能, 一才多用[3]。

3.1.2 专业需求

在临床医生下达的医嘱中有许多涉及护理专业知识, 如某疾病的常规护理、分级护理、饮食护理、卧位护理及导尿术等一些护理操作技术。对参加选修课的66名医学生进行调查, 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以上内容的课程, 他们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要准确下达与护理相关的医嘱, 了解其内涵是最基本的需求。

3.1.3 学生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 91.6%的学生认为对非护理专业医学生开设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非常有必要, 60.6%的学生建议将此课程设为必修课程, 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持肯定和赞同的态度。在问卷中, 98.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不但对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大用处。

3.2 对开设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几点建议

3.2.1 课程性质

由于医学生本身课程比较繁重, 不应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学生应有足够的自学时间来培养自学能力, 所以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以选修课开设为宜。

3.2.2 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护理实训中心, 采取一周培训一个操作项目的做法, 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练习护理操作的机会。

3.2.3 专题讲座

调查中, 有46.4%的学生认为应丰富授课内容, 包括急救、创伤的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以及日常生活常用护理等, 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内容全部加进课程中是不现实的。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 将这些学生渴望了解、学习的护理知识在讲座中讲授, 不仅弥补了选修课学时少、讲授内容有限的缺陷, 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护理, 学习护理, 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家瑾.选修课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互动与良性循环[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85.

[2]杨巧菊.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护理基本功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中医教育, 2005, 24 (6) :41.

[3]化前珍, 刘芳娥, 徐巧铃, 等.开设医学生选修课《护理操作技术》的做法与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06.

[4]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2:1.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2

对于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要想达到词汇的要求还要经历一个适应阶段,因为大学英语词汇量远远大于高中。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繁重的词汇教学任务,词汇教学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的词汇量储备得不够的话,会严重影响英语的听说及阅读的能力。有些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属于死记硬背,没有一定的记忆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教师给以引导,使其掌握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食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将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在大学英语教科书中对于词缀构词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词缀构词法,内容集中在前缀的意义、后缀的词性、词根的意义及对词汇进行词缀分析。词缀的习得是词汇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有效策略。

二、词缀习得的理论基础

词缀知识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Stoller和Grabe(1993)认为一语学习者和二语学习者都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要培养关于词族、词干和词缀的语言意识。英语中,有两个主要的构词手段,一个是派生构词,另一个就是复合词。派生是语言中常用的构词手段,派生的方式有加缀、重叠、变异和减缀等四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加缀派生。按其形式位置,词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按其语法功能,词缀可以分为名词性词缀、副词性词缀和形容词性词缀等;按其语义功能,词缀又可以分为表示人的词缀、表示动作的词缀和表示性状的词缀等。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会较少使用派生词,中国学生到了高中已会处理词干和后缀组合中的制约规律,但还没有发现词缀知识与词汇关联知识及词汇量有关,没有掌握通过词缀构词法记忆的技巧。大学生掌握词缀构词法可以使记忆单词这种繁重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super-在当代英语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前缀,用汉语来表示就是“超级”的意思。supermarket,superstar,superpower等这些以super-开头的词汇在《英汉大词典》中竟达到了7页之多。

三、词缀习得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90位受试分别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及三年级随机抽取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属于过渡阶段,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词缀构词知识的意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即将完成大学英语四级课程,词汇量基本达到大纲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讲授词缀构词法知识,学生对词缀构词有深入、系统的了解。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处于自主学习英语的状态,通过词缀的学习,扩大和巩固词汇量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以词汇量和词缀知识测试卷为主要测量工具,所采用的词汇测试卷为马广惠(2004)修改的The Vocabulary Size Test,词汇方面的能力测试卷主要参考的是Mochizuki’s(2000)Affix Knowledge Test。通过这两项研究工具对几组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和词缀知识进行调查。

3. 研究结果

在词汇量测试中,测试的词汇共有70个,既考察带有词缀的词汇的意义,也考察词根的意义。能够达到掌握50个以上的一年级学生约有30%,二年级的达到了70%,三年级的学生有75%。从这一试卷的测试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过程中习得了大量的词汇。词汇量的增长在这一阶段是较为明显的。三年级学生的词汇量的掌握虽然比二年级的学生要多一些,但是增长的结果不是很明显,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缺乏一定的能动性。

词缀测试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前缀的语义的考察,测试的前缀有:counter-/re-/anti-/pre-/non-/un-/en-/ex-/in-/post-/dis-/semi-。另一个是对后缀词性的考察,测试的后缀有:-able/-al/-tion/-er/-ness/-ly/-ment/-ist/-ism/-ly/-ize-ful。前缀有明显的语义,对词根加以修饰或限制,可以表示程度、态度、时间、地点、否定等概念。一般说来,除极少数前缀外,绝大多数前缀不影响词根的词性。后缀的语义不如前缀明显,但后缀有很强的语法意义,能决定词的语法属性,用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各种词类。两个部分共有24个选择题,前缀的考察结果是:一年级的及格率约为50%,二年级约为73%,三年级约为83%。对于后缀考察的结果是:一年级的及格率为60%,二年级为83%,三年级为87%。学生对词缀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大一的学生对词缀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已能够利用词缀构词法学习英语了。其中,对后缀的考察要比前缀考察的结果要好,一部分学生对于前缀所含有的语义存在不明确和混乱的状态。比如:-counter/-anti/-post等错误率是很高的。

四、教学启示

通过研究表明掌握英语词缀的用法对扩大学习者词汇量和加深词汇知识深度非常关键。在测试中,发现学习者在词缀习得上存在着混用词缀和拼写失误、搭配错误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词缀的特点,区别易混淆的词缀,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词缀使用失误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词缀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扩大学生词缀知识的容量。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英语的元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词缀在英语构词中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使用词缀知识自主学习和运用词汇。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词缀知识的习惯,把增加词汇量的任务安排得更科学、合理,使得词汇的提取更快捷、高效。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引导其独立自主学习英语,利用词缀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词汇。

参考文献

[1]Mochizuki,M.,Kazumi Aizawa.2000.An affix acquisition order for EFL learners:An exploratory study[J].In System,28291-304.

[2]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职业教育 ; 老年非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84-01

据民政部2014年9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已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化社会标准。预计,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面对我国“未富先老”的这一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逐步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养老事业中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又严重不足的这一突出供需矛盾,则成为老年护理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特别是非医疗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则迫在眉睫。

一、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现状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的不断呈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大冲击。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我国失能老人有3750万人,这部分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如果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在目前全国4万多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仅约100万人,其中只有不足10万人拿到了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老年护理工作量大,专业护理人员少,护理人员招聘难;大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其知识和技能与快速发展的养老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现有的“四低护工”(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难以应付未来的“四高老人”(学历较高、精神文化层面护理需求较高、日常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因各种疑难疾病照料难度较高)。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缺乏正规职业教育,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空白。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这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对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曾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1998年,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2000年12月《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使学生粗浅的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缺乏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各层次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和老年护工的培训还刚起步仍是一片空白。

(二)老年护理教育偏重医护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忽视非医疗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我国几乎所有老年人护理专业都开设在医学院和护理院校中,且老年人护理专业所设置的科目大都关于医护方面,面对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则几乎未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从互联网上获悉,上海有3所高职院校从2015年开始新设老年护理专业,并计划于2015年开始招生。浙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率先在全省培养老年护理方向高职生)

另外,我国对护工上岗前的培训也不是学历教育。大多走形式走过场,主要依靠护工培训公司或招聘单位自主培训护工来持证上岗。培训时间短,培训科目大都是面向排泄、擦身、换尿布等最基础的身体及外在护理,忽视对老人人文、心理、康复、营养等方面的护理。而按照国外先进经验,医护和非医疗的护理教育和培训是完全独立的。日本、荷兰等国的非医疗护理则是正规职业教育,而且规定其教育、实习时间要达到1600小时以上,其教育学习科目系统全面。北欧一些国家则要求从事老年护理专业工作者均需先期接受护理专业正规教育,护理专业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习训练。

三、借鉴国外老年护理经验,尽快增设和完善老年非医疗护理专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一)借鉴参考国外老年护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老龄化特点,尽快在中职、高职、高专等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专业。

第一步:可先在医学护理院校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高专或本科院校增设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方向)新专业;并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本专科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在目录中应明确“老年护理”专业,并划分到“医药卫生类”去。

第二步:在中职、高职高专范围层面内,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学历教育的新专业;并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非医疗护理两者都纳入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内;充分利用原有护理专业的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优势,开发适合国情的老年护理教育课程和教材;在现有养老机构中广泛设立非医疗护理见习、实地基地。

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在全国范围内单独设立专业院校;拉通老年护理专业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学习晋升通道;大力鼓励、支持具有国内外相关经验的人士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或对非医疗护理职业教育及培训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并将其纳入政府认可的再就业再培训体系。

(二)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并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办学优势突出、成效明显的院校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对从业入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本科、高职高专、中职毕业生,政府财政要给予一次性奖金和补助;要仿效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制度,对非医疗护理专业执业人员也开展(国家)资格考试,并设立与工资挂勾的相应职称体系,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使他们能长期安心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工作和服务。

(三)各类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各类职业院校可采取无偿或优惠的办法,向社区老年人开放教育设施、活动场馆等校园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节假日投身对老年人的义务照护、陪护服务等志愿者服务。

(四)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在老年护理专业教师欠缺的情况下,除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外,还要为退休的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老年护理专兼职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和劳动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论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 篇4

论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

汉译英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与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完全吻合.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在讲授单词、分析课文、汉译英单句训练阶段培养学生提高汉译英能力的几种方法.

作 者:吕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2)分类号:G424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 汉译英能力 教学实践 能力培养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5

1 高职院校非特色专业就业心理特点

人将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处境差别,称之为“毕业生求职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高职院校首先是以其不同的学历层次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本科院校;其次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侧重,即便是综合性的名牌高职院校,可能也只是见长于若干个学科。在此种环境之中的非特色专业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就会呈现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心理问题

1.1“不受重视感”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学校对这些专业支持力度也比较大。优质资源的厚薄不均使得非特色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先入为主地将自身列入“理所当然”滞后发展且不被重视的群体之中。被表面现象所惑,不能理智地去正视特色专业与非特色专业的性质差异。也忽略了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单纯地陷入对其它系部专业“羡慕”与“渴望”的情绪之中。

1.2“专业无用感”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往往也是国家级或省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风气比较浓郁,学术交流活动比较多。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毕业生,也往往更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社会声誉比较好,就业情况也比较乐观。而非特色专业的学生与特色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些学生极容易产生对专业的迷茫感。刚入校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受到那些已毕业或是正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各种挫折的“师兄”、“师姐”们的消极言论影响,未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就将本专业打上“无用”、“没有出路”、“就业不好”的不良印记。

1.3“就业无望感”

特色专业一般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在“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当代社会,分布于本行业、系统内各个岗位的校友,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无形财富。早年攻读这个专业的师兄师姐们,历经职场的考验,已经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为学校在专业或行业内赢得一定的声誉,为后来者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非特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觉得专业无用再加上能够拥有的就业信息资源少,很自然的就产生一种就业无望,必须向不对口专业发展的就业思想。

2 就业心理障碍的调试策略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非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常见就业心理障碍,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及时进行调试教育。

2.1 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就业优势分析

从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举办实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更注重特色培养,其毕业生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向下”性特点,因此更受基层企业和广大农村欢迎。比如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能力来确定,突出能力培养,十分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毕业后就能基本顶岗工作,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2.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关系。“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人在职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用在此时也不失为以退为进的好方法。

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

2.3 工学结合、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筛选出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性高、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就业工作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选派一线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真正学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促进对企业情况的感性认识,排除“道听途说”的干扰。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实训项目,如模拟企业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4 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要使毕业生受社会欢迎,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

2.5 加强就业指导

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最信服的是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声音,而近年毕业的校友是最理想的人选。实践证明,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上,邀请各专业往届毕业生返校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要讲透。另一方面,对就业的优势要讲足,让毕业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的放矢地找工作,避免盲目性。

2.6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进一步发挥高职高专院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高职高专院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同时,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达成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协议,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双赢”。

2.7 参加有效的心理辅导

首先,要通过座谈会、心理咨询会、专家报告、校友讲座、心理测试等途径,积极做好就业的心理疏导调适工作。其次,要掌握求职技能如自我推销能力,把握求职机遇能力,职业分析能力等又要脚踏实地,积极充电,打牢专业功底,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再次,对于刚刚毕业的学子,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在职业技能和经验上相当缺乏。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在相关单位进行实习,从而更早地积累工作经验。

3 总结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在非特色专业学习的学生,会因为专业的差异,体现出不尽相同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如果我们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萌芽之时就开始疏导,那么,随着就业压力的出现与逐步增大,毕业生们会在择业之路的不同阶段遭遇不同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正确择业与理智就业。广大从事就业辅导、心理健康建设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正视这些现实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好高职院校非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摘要:高职院校的非特色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压力下,体现出因学校、专业差异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地深入了解和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恰如其分地做好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特点,调试策略

参考文献

[1]宗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2]张振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

[3]曹欣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09,5.

[4]王贤来刘海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总21期.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6

一、观念的更新

1. 教育观念的更新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轻视历史, 无视人类的发展, 这完全是罪过。”因此, 也可以说历史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记忆, 那就成了白痴, 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 那就成为愚昧的民族, 这也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日本侵华战争中, 不允许中国人学习我们国家历史的原因。

2. 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而不是只有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单边活动。要改变那种老师教什么, 学生记什么, 即“授人以鱼”的教学观为“授人以渔”。“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 (授业) , 达到既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 (传道、解惑) , [1]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3. 学习观念的更新

历史学不同于一般的应用科学, 不能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 也难以追求快速的效用。但是历史科学把人和社会放入流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分析, 从而潜移默化地启迪智慧、教化思想、陶冶情操的“资治育人”作用, 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门人文科学, 在终极意义上, 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2]所以, 非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课并不是所谓的“无用”, 而是要认识人, 认识人类所处的社会, 认识人与其所处社会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

二、教学内容丰富

1.“广”

首先, 授课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 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授课时, 不应只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 应该根据教学要求, 发现新信息, 拓展新知识, 真正做到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其次, 要合理取舍。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在不间断地接触历史, 因此,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不要再讲, 不熟悉的内容则要多讲细讲;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用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东西要多讲, 对学生起负面影响的东西快不能讲。

2.“深”

“深”是相对的, 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历史知识和较为成熟的思维,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不能泛泛而淡, 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引导学生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把握历史知识, 注重培养历史观和历史思维, 真正让学生从历史中学到智慧, 提高能力。

3.“新”

历史学关注过去, 但不等于和当今毫无联系。首先, 现在是过去的延续, 王德威说“在我看来, 作为一种文明纪录, 重组、想象过去和未来的叙事活动, 历史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 它是指向过去, 是关于过去所发生的事, 但另一方面, 它又是现实的, 是活着的生命, 在生产并再生产着很多东西, 包括形式和内容。”[3]其次, 根据历史的现实, 提出研究课题, 其成果又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因此,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再次, 历史的教育作用, 学史可以明智, 作为一门内容体系不断更新变化的独立学科, 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也在凸显着它的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历史教学与时政相结合。

没有现实性的历史是无用的历史, 在高校非历史专业开设历史课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国史, 了解国情。如果就历史讲历史, 不仅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也使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际, 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适当的把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 社会热点问题引进课堂, 将会使历史课堂陡然增色。我每次在课堂教学前都会把一周以来国内外发生的时政和社会热点收集起来, 通过筛选、整理, 并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 然后就一两个热点问题, 让学生讨论, 最后我做点评。课后, 我再要求学生关注下一周的时政热点, 为下节课做准备。这样, 一开始上课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激起了学生听课的热情, 吸引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师生互为主体, 采用讨论式教学。

因为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是公修课, 基本都是大班授课, 如果教师一人讲到下课, 无论讲得多好, 暂不说教师辛苦, 学生都有听疲惫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 采用讨论式教学, 不但会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也会大有提高。我在大班上课的时候, 就经常把大班分为若干小组, 就某一历史事件或观点进行讨论, 然后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言, 如其它小组有异议, 可以反驳, 最后我再做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讨论、发言、再讨论”中度过, 精力高度集中, 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对话, 促进教学相长。

3. 培养历史意识, 进行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上, 反过来, 通过实践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达到质的升华。历史课所需的社会实践教学的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 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走访调查身边的历史;主题讲座等。每学期我都会按照授课内容制定本学期的“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的实践教学主题是“我看历史风云人物”;中编实践教学主题是:指导学生阅读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相关资料, 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相关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 撰写观后感;下编实践教学主题是:结合对《纲要》教材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学习,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如到登封市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 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调查活动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每次实践教学我都会做好教学规划, 包括目的、实施过程、展现形式、评分事宜等, 避免沦为形式, 失去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学对象的不同, 即使是一节历史课, 教师也不能从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进行选择, 优化组合成能够全面适应不同需要的最佳教学形式。这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能力培养要求的可靠保证。

四、改革考核方式

1. 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作业上交及质量, 以及实践教学的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掌握程度等。把平时成绩纳入考核体系, 不仅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还能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锻炼能力、提高自信, 学到知识、获得快乐。

2. 改变期末闭卷考试为论文考核。

由于是非历史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方面要求相对宽松, 因此, 不一定非得让学生按固有的观念, 考前背知识, 考试做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是这样做的, 在期末的时候, 根据本学期所讲内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列出一些论文题目, 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社会调查等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撰写论文。实践证明, 学生很乐意这样的考核方式, 因为喜欢, 所以就认真, 效果就好。

综上所述, 在面向非历史专业的学生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真正吸引住学生, 不但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比较重要, 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只有当这些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合力时, 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摘要:在高校非历史专业开设历史课, 对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对历史课感兴趣。笔者认为,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是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 达到历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历史课,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加深.通识历史课如何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J].历史教学问题, 2009, (3) .

[2]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商务印书馆, 1997.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7

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分析

(一)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成绩相对较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程度偏低的较多,加上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英语学习有抵触情绪。长期的英语成绩不佳造成了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以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英语成绩不好,导致积极性不高,积极性不高导致成绩更差。

(二)英语基础能力比较差

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欠缺,加上对英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中学英语的欠账比较多,单词量普遍不足,语法漏洞更多,英语口语需要提高的地方较多。这些的情况汇集到一起,更加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基础能力也迫在眉睫。

(三)英语学习方法欠缺

高职非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希望学好英语,但缺乏必要的指导,方法也有待提高。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简单的背单词,做练习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英语水平提高有限。部分学生看不到进步的希望,这又打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四)英语学习的持续度不够

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耐力不足,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慢工出细活,比如英语单词的学习就需要每天坚持不断的努力,英语阅读也要坚持不懈。英语学习持续都不够,造成了英语水平提高缓慢甚至没有提高,而这又打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英语趣味比赛、英语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在学校的花园、操场等地点设立英语角,让部分学生经常去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后通过谈心等方式给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使他们通过逐步的学习提高英语成绩,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英语总体的水平。此外,还可以在平时的测验时设计不同档次的考试试卷,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做难度较低的试卷,这样可以考取较好的成绩,从而使他们逐渐恢复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基础能力

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没有掌握好英语的学习要领,导致英语学习越来越吃力,基础很差,这也使得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高职学院的英语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帮助部分学生回忆以前的内容,帮助他们重新巩固基础知识。英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10分钟带领大家复习初高中英语知识,例如英语音标、英语语法等。也可以让部分优秀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讲解,这样既可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可以带动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达到双赢的目的,并且不至于使时间浪费掉。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互帮互助小组,由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结对子,促进双方英语成绩的共同提高。

(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欠佳与学习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他们又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了英语学习事倍功半。英语教师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习讲授英语的实际,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比如可以告诉学生背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环节,但不是全部,每天可以拿出部分时间去背诵单词,既要学习新的单词也要巩固旧词汇。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英语成绩的必由之路,学生可以每天阅读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英语文章,这些文章要跟自己的水平相吻合,循序渐进,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堂上或是英语角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多开口,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还可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多赢的局面。最后,英语老师还可以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微信群,大家在里面无论是发文字还是语音,都必须使用英文。对于发言比较多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表扬,在期末英语考试的平时成绩上进行加分。

(四)向学生传递英语学习需要持续不断的理念

英语的学习贵在坚持,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慢工出细活,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英语成绩是不现实的。英语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学校的考试或是通过英语能力测试,而是树立终生学习英语的理念。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英语能力呈正相关,良好的英语能力是收入提升的关键。河南省目前正在建设航空港综合试验区,未来会有大批外资企业入驻,学生如果掌握良好的英语能力再加上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三、结语

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有待提高,这一问题的存在基于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只要英语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探索,就能找到一条促进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道路,从而不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8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一、引言

《课程要求》规定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已经被列入了我国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著名的语言学家Adrew.D.Cohen 曾经说过:“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习得是靠学习者主动地学习才能掌握,而并非是一味的知识灌溉。

二、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将决定学习者是否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获取大量第二语言材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换师生角色,还原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身份是“帮助者”、“组织者”而不是“中心”,师生身份的转变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放弃原先的“教育者”身份,而是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习者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把只是灌输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和评估。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独立的确定学习目标2.制定学习计划3.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4.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5.独立评价。

2.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外在动机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应付考试和工作所需。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现代很多英语学习者害怕学习英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有很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为了应付学校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以往的学习经验往往都是没完没了的背单词、做语法练习,因此学习者对整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毫无兴趣,甚至畏惧厌恶。为了排除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根据克拉申的i+1原则,学习者接受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的语言须具备i+l的条件。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l就是输入的语言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i+1语言输入假设公式。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输入的语言又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又有足够的量保证,习得就会自然产生。 这和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是一个意思,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在水平,然后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只要稍努力就可以理解,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的增加,当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信心,畏难情绪自然就会消失了。

(2)选择趣味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习材料。枯燥的教材内容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也会没有激情。不妨在课堂内穿插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让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有所期待。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完全是为了升学,而大学的学习则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充实头脑。一些实用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兴趣,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例如,一些常用的谚语和名言的英语表达方法、西方国家常用的地道表达、中外文化的差异所在、英语绕口令、西方节日的由来等等。这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弥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外国语言文化了解的不足,也可以让他们的英语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

3.传授学习策略,培养独立学习。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学会学习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教学中的所谓“授之以渔”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书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学记》说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可见,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古代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授各种学习的策略,比如,很多学生都害怕背诵单词,花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根据音标把单词份音节来记忆,结合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规律来拼写单词,这样根据读音记单词比单纯背字母组合效果好得多。

参考文献:

[1]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0).

[2]陈晓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50.

[3]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36),1.

[4]戴炜栋,王栋.一项有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2(5):24-29.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9

1.1合唱团训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医学院的学生音乐基础一般,在入学前极少参加专门的音乐训练,有的甚至在高中期间都没有上过音乐课,组建合唱团,开展合唱训练,是学生在歌唱方法、音准、节奏、乐感等方面综合学习音乐知识。

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指导老师会教大家如何发声,如何运气,如何是音声靠拢,如何使音色更加和谐等,大家首先学会的就是歌唱的基本方法;其次,刚入门合唱的同学,由于合唱队中各声部的旋律都不尽相同,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声部的干扰,尤其大部分低声音的会跟高声音部跑,但经过一点时间的训练,你会发现,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最后每位团员都会场的很流畅,很稳定,音准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随着合唱训练次数的增加,团员们对节奏的领悟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乐感,歌曲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只要学生肯认真学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合唱的美,把音乐表现得更加完美。

1.2合唱团不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医学院学生课程繁重,不论是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还是英语课程、实习操作,都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合理开展合唱训练,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更是调节学生课余生活的最好途径。经过训练,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很多首合唱曲,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活获得喜悦,在演出、比赛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在于大家的交流合作中获得友谊,在观众,朋友的掌声中获得满足,丰富了大学期间的文化生活。在紧张的日常专业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合唱带给自己的无限快乐,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压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合唱团学联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如,我院学生经常参加的医疗扶贫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免费为唇腭裂患者手术,手术后,一声,学生们会用语音疗法为这些唇腭裂病人治疗发音困难的后续问题,这就涉及到音乐上发声的理论;又如,精神病患者的音乐疗法,甚至普通病人有时也需要音乐治疗,嘘声只有学习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合唱知识后,才能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更好的与病人沟通,为病人诊治。

1.3合唱训练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大家都熟悉的《黄河大合唱》这手气势磅礴的合唱作品在抗战期间不知激励了多少爱国知识和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又激励了多少后辈沿着革命者的道路继续探索、努力。演唱优秀的,有内涵的合唱作品,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熏陶下不断增强和深化。这些合唱作品所折射的深刻内涵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无论是革命时期的《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还是现代的《走进复兴》、《祖国不会忘记》等大型合唱曲目,都生动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这类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好途径。无论是学生合唱团的成员还是欣赏合唱的同学们,在歌唱和欣赏过程中都能被音乐作品折射出的优美,壮美,甜美„„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美所感动,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心灵中真、善、美的连锁反应,就会促进情感的升华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以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今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更好地为病人、为祖国医疗事业、为社会服务。

1.4参加合唱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协调观念,增强机体凝聚力 合唱与赌场最大的区别就是合唱的协调与合作,它强调的是音色的协调,和声的协和,团员与指挥的配合,对作品统一的,完整的处理与表达。合唱中,个人的声音再好也不能突显出来,只有融在大家的声音里,才能发出和谐的声音,这种强调的艺术能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古往今来,许多城的事例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可能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想完美的表现一首合唱作品的内容,必须严格的在整齐,协调一致和统一的基础上,发挥群体的自觉参与意识及高度合作精神,再将这种精神深入音乐表现之中,在智慧的作用下,是群体力量得到弘扬。合唱通过群体所表现出的美好声音,激发学生高涨情绪的忘我投入,使学生感受到合唱声部中自我存在作用的意义,又无形的促进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热情充分体现着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经常组织合唱训练,对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5组织合唱团对开展学校艺术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合唱团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它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素养,而且对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起积极推动作用。表现如下:第一,提升艺术活动品位。在学校的各种大型艺术活动中学生合唱团的“出境”率是最高的,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而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如,我院无论是每年5月份的校园艺术节,12月份的英语科技节,还是迎新生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甚至是校外艺术活动等都能见到学生合唱团的身影。把学生合唱团的节目放在挽回的第一位或者最后一个,都能烘托整台晚会的气氛,特别是对学校的歌咏活动会有较大促进;第二,促进艺术课程教学。合唱团的成员都来自学院各班级,经过一点时间的训练,他们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都比一般同学高,在学院开设的“美学”、“美育”和“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是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最多的艺术骨干。他们活跃的表现激发了班上其他同学的参与愿望,并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使老师和学生在艺术课程教学中相互作用和影响,大大提高了艺术课的教学质量,这正是学生合唱团辐射的结果。

2.如何更好地开展合唱训练 2.1选相对优秀、稳定的合唱团员

由于我院学生都只具备仅有的一点点音乐基础知识,想要挑出音乐精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考虑选择学生本身医院比较强烈的,音乐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又能够在合唱团呆的时间较长一点的团员。我院合唱团是挂靠在校团委和宣传部的艺术团里,要借助校团委,学生干部,网络宣传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合唱队血案人的消息,然后由指挥或者专业老师把关,在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进行测试,把音乐综合素质相对优越的学生选拔到合唱队伍中来。合唱团一般需要50—80人,全员的本科和本硕一直七年级的学生班级大约25个,我们可在没办调血2—3名音乐素质较好的同学加入到合唱队当中来,相当于着2—3名学生都是各个班里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这样在音乐基础方面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由于音乐师资不足,专业课程繁多,学院只开设简单音乐选修课,学生的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等基本素质没有能够完全普及。因此,在选择合唱队员时,除了选择各班各级的音乐“精英”外,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样团队才会保持相对稳定。要知道,合唱巡礼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合唱团员和指挥,指导老师的不懈努力,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合,这就要求学生的有一定的时间和意愿来参加,或只是那么一两次,这样不但影响整个合唱队的积极性,更直接影响了排练效果。

非护理专业学生 篇10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7年曾对全国435所大专院校的外语教学进行调查, 发现约69.6%的学校使用投影讲课, 18.8%的学校采取人手一机的独立学习模式, 远程教学占10.6%。还有一些相关数据显示, 有少数教师会用E-mail跟学生交流。著名学者Melton曾说过, 中国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不善于自主学习, 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很单一, 就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 在学习中还会经常出现计划性差、学习没有效率、缺乏学习策略等问题。总之,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是自主学习。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对英语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进行过很多调查, 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访谈, 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 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2010年3月, 对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商务秘书系、会计系、营销系、计算机系共458名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458份。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方式。

研究工具: (1) 问卷调查。本研究根据程晓堂对英语学习策略分类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受试者的背景信息、学习策略和莱克特五级量表三大类。 (2) 英语应用能力测试。选用2008年12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试卷,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试。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由任课教师完成;受试者在课堂上完成问卷调查, 一周内在课堂上完成应用能力考试。问卷调查采用莱克特五级 (5 Point Liker Scale) 计分制,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版本将调查结果转化成平均值和方差, 所有结果均用图表显示。

2. 定性研究

本研究还从受试者中选出50名学生分别进行访谈, 以确保信息更为翔实, 并作为对调查结果的补充说明。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一所显示的是全体受试者英语学习策略情况, 五大类学习策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中的数据说明, 受试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策略的频率较低, 平均值为2.92;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水平最低, 分别为2.76和2.52;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分别为3.02和3.15, 属于一般水平。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又可以发现, 其实受试者还是有一定的策略意识的, 但是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试者并不会将这些策略加以应用, 即应用能力比较差。

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 除了要考虑内部因素, 还要考虑环境和学习者本身等外部因素, 这些因素很可能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别, 这些因素会对英语教学和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里我们有选择地分析两个因素。

一是学习条件的差别。现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条件越来越好, 可供学生选择的电子产品也比较多, 而且由于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 教师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环境更是日新月异。但是一些消极的因素仍然存在, 主要是大学扩招带来的课时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二是学习者本身的个体差异比较大, 先天的智力和后天的动机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和掌握。另外, 学生在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学习结果。有的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智慧来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而有的学生则由于缺乏学习自主性不能坚持, 更不要说运用策略达到学习的目的了。

四、培养策略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获知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对策略的运用效率。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发挥

很多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都有点好高骛远, 不会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分计划、分步骤地制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给予辅助和指导, 教师应善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开展自主学习, 并把学习进度和计划是否合理及时反馈给教师, 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督促, 以便及时获得反馈, 在关键时刻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导。教师还应告诫学生要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负责, 摆正位置, 对策略的运用适当进行分析和调整。对于那些学习方法单一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总之, 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 将多媒体和网络运用于自主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收到理想的效果。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 与其他人交流, 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地。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 学生在校园网上与自己不相识的同学、老师用英语交流, 可以避免尴尬或者害羞, 使自己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通过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方式, 可以使学生的外语思维活跃起来, 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这种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被改变, 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 学习策略运用的培养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的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即把输入语进行处理并发展该语言的过程;元认知策略是针对学习者本身而言的, 是一种学习者监控、调节、指导的策略。Dickinson曾指出, 所谓学习者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本身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发现、选择、调整学习策略, 并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合理地使用管理策略, 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发现不适合的策略, 并作出更正。因此, 通过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运用的培养, 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很好地掌握策略在学习中的合理利用, 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 适当地对学习进行评估,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更加愿意自主学习。

4. 英语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它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要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就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语音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立足点。第二, 词汇的学习至关重要, 而且也是学习的难点。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多了解和掌握单词的构词法、类别、搭配等, 遵循规律学习单词, 并发现一些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第三, 语法学习很重要。虽然现在的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把语法教学看得很轻, 但它仍然是外语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尝试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语法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学习本身也是为了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使自主学习的价值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体现。

5. 为自主学习提供情感支持

NaoKo AoKi曾讲过, 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和能否实现学习的真正自主, 关键要看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如何。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情感支持还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自信, 将关怀融入每天的教学过程, 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真诚感, 也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 从而积极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五、结论

首先, 研究结果发现, 受试者的学习策略不够,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意识较低, 这说明学生对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信心不足, 虽然有主观能动性, 但在客观上却无法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要求自己;社会———情感策略意识较高, 这说明学生还是在有意识地提高学习的策略水平的。

其次,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强, 因此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就比较低, 进而导致学习成绩偏低,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培养他们的策略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 特别是加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练习, 改善学习效果。

再次, 从这项研究的前景来看,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以后的研究还要扩展思路, 不能囿于这些研究变量, 而要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因素放进研究的参考值里。这样或许会为这项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本研究只是一个静态的、共时的研究, 动态的、历时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最后, 教学改革也应防止矫枉过正, 警惕将学习者的自主理解为完全的自由, 从而忽略了“自由”是以尊重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为前提的;教学改革还应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为条件。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增强学习自主性,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否则“自主”就会成为无序的代名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警惕缺乏教师指导而导致无序的自由, 警惕师生间缺少相互反馈的“放任型”师生关系。

教育的过程始于教人、成于自育。只有师生间实现双向互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实现“教人以自教、育人以自育”, 使教人与育人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徐小贞.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考试焦虑症下一篇:两分量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