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能力十篇

2024-08-14

医患沟通能力 篇1

1 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理论考试。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步加强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主要在于临床诊疗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知识、职业规范等人文学科的培养明显不足。当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以后,由于角色转换,常出现面对患者后自信心缺失、过分紧张焦虑。极少数医学生由于缺乏卫生法常识,对于医疗管理制度不熟悉,违反执业规范或医德规范,引发医疗纠纷。

近年来,国内少数地方医患纠纷不断,医疗纠纷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社会评价普遍下降,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缺失,医患双方的信任度降低。避免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有人总结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原因,产生医患纠纷的直接原因是医疗行为违法、医疗活动未达到预期结果、医疗意外,间接原因是少数医务人员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素质、语言技巧不足[1]。近年来,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师行业协会出台了多项措施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执业培训,强化监管,以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促进医患互信。总体来说,这些努力在行业作风建设、执业道德规范建设等方面有了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正在减少,医患之间的互信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积极推广依法执业、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2]。

2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要注重医师的人文素养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展现给患者及其家属的不仅包括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医生的人文素养。患者从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较少,学校、教师与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精神修养层面的教育引导不足。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在实践中依靠学习和工作阅历不断修正。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人文教育类课程,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涉及知识全面,体系完整,在医学本科教育层面的实践操作性不足[3]。但包括一些短期培训,可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医患沟通要提高语言交流技巧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是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这表明,在治病方面,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选择一个正式的场合,如医生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等,在基本的礼貌性问候以后尽早开始医患沟通,最好能够提前拟定一份文书,暗示家属此次医患沟通的严肃性。沟通的目的是要明确地、清楚地用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说明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的好处和医疗风险。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选择其能够理解的形式做好病情告知、预后交待。例如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等。使用专业性太强的医学术语,即使勉强在沟通单上签字,他们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沟通意图,这种医患沟通是失败的。

在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前,可以针对临床医学生进行短期培训,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或医疗管理人员,通过以往医患沟通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将经验和教训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用于指导实践。

4 医患沟通需要熟练掌握卫生法知识

《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要求医务人员将患者知情权、隐私保护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加于保护。医务人员执行医患沟通制度,不再只是医院管理的要求,它还被赋予了法律责任[4]。有人分析了目前国内部分医患纠纷的成因,医患沟通不足占约80%[5]。医务人员必须更加重视医患沟通的执行。医学生在学校除了接受基础医学教育以外,还应该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个患者在门诊和住院期间可能需要多次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既是侵权责任法的要求,也是包括侵权责任法在内的各项卫生法学在医疗活动中的运用。医患沟通不同于健康宣教,医患沟通的目的是告知患者病情,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医务人员的诊疗方案可能结局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患者输血知情谈话,需要告知其目前输血的必要性,能够给患者带来的收益。同时要通过引用以往的统计数据或者医学原理,告知输血反应的产生原因,输血可能存在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原因及其发生率。输血前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与输血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侵权责任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只有熟练掌握各项卫生法知识,医患沟通才能更加规范和高效。

临床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卫生法学知识,能够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一份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课程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医学生认同卫生法学重要性,但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满意度仅约35%[6]。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曾探讨以实例教学为基础的短期培训方式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短期培训能够明显地提高医学生卫生法学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短期培训模式可以在临床医学生卫生法教学改革中推广。

临床医学生卫生法知识、语言技巧、职业道德都是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生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加强医患沟通的内涵建设,引导医学生依法执业、规范诊疗、人性化服务,才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摘要: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艺术和心理学知识培养,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重视医患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患沟通的内容,二是医患沟通的执行。医学生语言艺术的培养只是重视了医患沟通的执行过程,医患沟通的内容更需要重视。医患沟通实际上是医生履行将患者病情和诊疗行为向患者告知的义务,深入学习卫生法知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卫生法

参考文献

[1]袁伟伟,旋妮玲,陈志红.我国医患沟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6):26-28.

[2]郑联合,王育才.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217-219.

[3]孙鹏,柏杨,黄继东,等.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5(6):856-857.

[4]钱亚芳.《侵权责任法》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566.

[5]陈雯桦,匡莉.医患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9):514.

医患沟通能力 篇2

1 儿科出现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1.1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欠缺, 医患沟通不良

儿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是不会表述或表述不清病史的患儿与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患儿家长, 需要多次问诊、查体, 才有可能掌握病情, 需要耐心细致的沟通, 才有可能让患儿家长明白诊疗措施、诊疗费用和医疗风险。多数患儿家长认为既然花了钱, 就应该得到满意的服务和良好的疗效, 故有的患儿家长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理解, 甚至要求讨个说法。面对复杂的医疗实践与医患关系, 有些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工作经验不足, 服务态度欠周到, 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技巧, 表现为情绪急躁, 不耐心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诉说, 不耐烦地被动应答, 不重视患儿及其家长的感受, 不能做到急患儿所急、想患儿所想。因此, 一些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或医疗纠纷就难以避免。

1.2 现有的医疗技术尚难以满足患儿家长的期望

医疗过程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面临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和患者个体条件的差异, 在医疗过程中, 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干扰因素, 不能在治疗中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方面, 患儿家长对医学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对儿科疾病特别是急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另一方面, 患儿家长对儿科医疗行为的期望值过高, 要求医生尽快明确诊断, 药到病除。当患儿病情因病种、病因及患儿体质等原因导致疗效不理想, 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时, 家长难以接受, 易迁怒于医务人员, 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1.3 医疗费用的增加

儿科疾病病情变化莫测, 经常需要动态监测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必要时进行CT或MRI等大额医疗费用项目的检查, 加之因为病情需要的监护和贵重药品的使用等, 医疗费用的增加在所难免。一方面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贫富差距大等, 一些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 家长对医疗费用较为敏感;另一方面为了使医疗工作不受到影响, 催促患儿家长交费成了儿科医生、护士每天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一旦患儿治疗效果不理想, 没有达到患儿家长的期望值, 医疗纠纷极易产生。

2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加强有效的医患沟通, 减少医疗纠纷

2.1 充分做好沟通前的准备

患儿的病史多数比较复杂, 有时询问病史过于简单可能导致误诊或误治。患儿因年龄小或病情危重不能自述病史, 需要家长代述, 所以儿科医生主要与患儿家长沟通。急重症患儿查体不能合作, 易导致医生查体不全面。而在进行沟通前, 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 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评估, 才能使患儿家长建立最初的信任感, 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

2.2 在医患沟通中, 重视沟通技巧的应用

良好的沟通技巧, 能达到有效的医患沟通。首先, 需要医务人员耐心倾听, 善于倾听对他人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个人涵养[4]。在儿科的临床工作中, 经常遇到一些家长总希望把患儿病史中的情况全部告诉医生才放心, 不免讲述很多与病情无关的信息,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耐心倾听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表述, 不时点点头, 适当回应, 表示正在认真倾听, 不能随意打断他们的话语或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 这样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医务人员的好感与信任。其次, 缓解、安抚家长焦躁不安的情绪可以为进一步的沟通做好铺垫。面对焦躁不安以及对患儿病情担心的家长, 可递送一杯水, 让其倍感亲切, 可轻拍其肩膀, 说几句安慰的话, 让其感受到真实的慰藉。再次,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这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在交流中语气平和, 适时提问, 恰当引导, 适当重复患儿或其家长讲述的主要内容以求证其一致性与真实性, 这样能很好地实现医患互动。切忌使用生硬的语气、敏感的字眼刺激患儿家长, 更不能恶语相向。多数患儿家长在沟通中更多关注的是患儿的病情,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病情, 结合儿科疾病的知识, 主动、耐心地向家长介绍有关的病情、诊疗措施、所需的费用等, 并告知其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让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的情况, 对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语言交流, 医患之间互相理解, 才能增强家长对医生与护士的信任感, 才能消除隔阂, 和谐医患关系。另外, 非语言沟通技能如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在医患沟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恰当的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最佳“润滑剂”, 和蔼的微笑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

2.3 在医患沟通中, 重视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沟通

知情告知和知情同意的过程, 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过程。告知患儿家长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既是对病情的真实反映, 又是对患方知情权的维护[3]。从法律层面看, 医患沟通记录、治疗风险以及知情同意书签字等是必需的。患儿或家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医患之间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 一方面是医患间共同的责任, 对治疗方案的进行,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费用的支付, 患者或家长配合等;另一方面是风险的承担, 对病情危重复杂、存在较大治疗风险的患儿, 医患之间都有风险责任, 所以重视知情告知, 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对防范医疗纠纷十分重要。

2.4 患儿出院后, 应加强随访与定期复诊等方面的有效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有的患儿完全康复, 有的患儿还必须随访与定期复诊, 医护人员在患儿出院时应该对患儿家长交待清楚出院后的相关问题, 并在病历上写清楚相关的出院小结、注意事项等, 提醒家长要保存好患儿的病历, 下次来院复诊

蒉蒉蒉蒉

时必须一起带来。另外, 应该给患儿家长留下咨询与预约专家复诊的联系电话。总之, 加强随访与定期复诊等方面的有效沟通, 能够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3 在儿科教学中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3.1 建立人文关怀的情怀, 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 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7个领域的60个指标, 而沟通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5]。医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与书为伴, 通常忽视与人之间的交流;进入临床以前, 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患者或患者家属这一特殊人群, 对他们的需求知之甚少。学校可以通过给医学生观看录像, 开展人文关怀、礼仪课程, 进行案例教学等让医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沟通的重要性。课后通过小组讨论、同伴教育和情景演练模拟医患对话等形式让医学生提前走向临床, 学会处理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医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就树立起“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建立起人文关怀的情怀, 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 将有利于其从业后很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3.2 实践是儿科医学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根本途径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积极参加实践, 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 才是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根本途径[6]。对于没有进入临床的医学生来说, 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或勤工俭学等途径, 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对于已经进入临床的儿科医学生, 医患沟通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只有通过沟通实践, 才能体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高低。儿科医生面对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与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和文化层次的患儿家长, 没有相同的患儿与家长, 每一次有效的医患沟通都是智慧与能力的体现, 只有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 才能真正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总之, 长期的实践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根本途径, 而这一途径的实现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彭淑梅, 王波.儿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J].现代医院, 2008, 8 (5) :111~112.

[2]胡仪吉.医患沟通与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2) :118~120.

[3]樊改兰, 张秋霞, 殷锁.防范儿科医疗纠纷的对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9, 30 (3) :234~235.

[4]桑叶.善于沟通是医务人员必备的素质[J].医院管理论坛, 2008, 25 (6) :54~56.

[5]袁琳波, 杜友爱.关于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 31 (3) :132~133.

提高沟通能力 防范医患纠纷 篇3

摘要:医患沟通是载有医患双方诊治与诉求内容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基础。医患沟通是诊治的前提,是满足患者特定需要的手段,是减少患者疑惑心理的有效方式。医务人员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偏弱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提出建立医患沟通制度、拓展医患沟通渠道和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能等应对建议。

关键词:医患纠纷 沟通不畅 沟通能力 防范风险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表现在医疗领域就是医患纠纷的大量出现。不断增长且冲突激烈的医患纠纷,给病人、医院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分析表明,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医患之间沟通不畅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重视医患沟通的意义,提高医患沟通技能,是减少、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医患沟通的内涵

(一)医患沟通的定义

管理学意义上的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关系到从信息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和方式。而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双方就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话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声音语言、身体语言等各种有特征的信息与患者进行交流,科学地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的过程。

著名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沟通不仅是普通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也是医患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互动。医患沟通以治愈疾病为目的,是基于患者的诊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有效的沟通将使医患双方更加充分、完整地表达和领悟对方的意思和要求,有助于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医患沟通的意义

1、是准确进行病症诊断的前提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服务时,一般会把自己对疾病的看法以及治疗方案通过语言的形式传输给患者;患者也会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反馈给医生,这种传输与反馈存在于整个医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过程实际上就是病患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因而,要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

2、可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要

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多样化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医患之间的沟通。通过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感知并满足患者的多种需要,同时也便于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疑虑和感受,从而会给患者提供急需、满意的医疗服务。

3、有效减少患者的疑惑心理

很多医疗纠纷的产生并非医疗技术而通常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造成的。沟通受阻造成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的理解不同,由惑生疑信任感下降导致医疗纠纷迭出。此外,医患沟通不仅能够避免医患纠纷,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的忧郁情绪一定程度得以宣泄,进而消弭不必要的误会。

二、医护人员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沟通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在接待和诊疗时往往疏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如患者在医院等待诊疗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而个别医师往往仅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就结束诊疗工作,使抱有极大诊治期望的患者丝毫感受不到来自己医生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从而心生失望和怨气。二是部分医务人员主观上沟通意识淡漠,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到位或者不准确,常常引发医疗技术之外的纠纷。三是个别医师疏于沟通,没有及时把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意外如实告知家属。当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死亡时,病患家属倍感意外往往不能接受,直接产生激烈的医患纠纷。

(二)沟通的能力偏弱

在日常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往往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而与患者间沟通能力的培养则被普遍忽视,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较弱。大部分医生认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并非难事儿,只要不存在语言障碍就可以实现顺畅沟通。而实际上,医患沟通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决非易事。

三、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医患沟通制度

针对医务人员沟通意识薄弱,沟通意愿不强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医患沟通制度。具体从医患沟通的时间、方式、地点以及沟通的技巧等方面做出详尽的规定。同时制定以改善医患关系为目标的长远规划,建立医患关系协调系统,指定科主任和护士长为分系统负责人,全面负责医患沟通制度的具体落实。

(二)拓展医患沟通渠道

为了进一步顺畅沟通渠道,医院可以安排利用查房、会诊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知识讲座,举办病友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来实现与患者沟通。医院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投诉管理系统,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妥善处理患者的投诉,把投诉管理系统变成患者和医院之间反馈沟通的桥梁。

(三)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能

为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能,医院可以聘请人际沟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富有沟通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意识和技巧的专题培训,也可以引进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现场示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研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学习、使用沟通技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

患者的就医需求需要通过沟通反馈给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也需要通过沟通得以实现。医患矛盾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有效沟通,重塑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锦帆,王虹,陈亚新等.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李永莲,林玲,孙新生等.加强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

[3]陈芳云,梁青.医患沟通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病案,2008,9(6)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篇4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有日趋紧张的趋势。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

首先,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早已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医学实践中以病论病的纯生物模式,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性出发去认识、治疗病人的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个体差异,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平等关系,才能实现治疗目的。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导作用,加强学习与病人沟通的艺术,改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策略,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其次,我们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首先面临的是与病人沟通的问题。只有让病人了解你,信任你并配合你的诊疗工作,你才有机会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实践,才能从病人身上获取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实习的基本要求。但是“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的实施,对医学生医患沟通问题及临床带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教学、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切实保证实习质量。如何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

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我们除了掌握带教医师在临床实习中的示范及协调外,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技巧,是我们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保持热情的态度。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的好坏充分体现了接待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体现良好沟通态度的关键之一是接待人员情感适时恰当的“输出”。因此,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一个诚恳而温柔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同情、温馨和关爱。

2.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如同他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也可能伤人。医生高超的语言水平。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而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掌握语言的艺术尤为重要。

3.用心倾听。沟通大师卡耐基认为:在沟通的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是倾听的能力。任何有效的沟通都始于真正的倾听,而成功沟通的高手都是那些真正领略倾听价值的人。事实上,倾听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要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应做到:一是要全神贯注和适时回应,适时轻声地说“嗯”、“是”或点头以表示你在注意地听。二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患者的陈述进行核实。三是当患者陈述完有关情况后,将对方的部分或全部沟通内容反述给他,使他通过你的反述核对

他的讲话和表现,重新评估并做必要的澄清。

医患沟通能力 篇5

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沟通技能缺乏令人担忧, 一方面医学生自身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的医学专业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遗憾, 在沟通方面还很薄弱, 因此, 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亟待加强[1]。现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探讨如下。

1 增加医患沟通课程, 并注重沟通实践教学

有针对性的增加关于医患沟通的课程, 从语言、心理及行为沟通等多方面向医学生教授沟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均衡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 并适当延长课时, 限定科目为必修课, 并采用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可以在教学中模拟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情景, 并以真实案例为原型进行设计, 其中所有涉及的角色都由医学生自己出演, 有助于医学生最大限度地真实体会患者在就诊时的复杂心理及想法, 由带教老师对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进一步灌输医患沟通的理念, 以及诊治过程中的常用语和禁用语等, 并要求医学生做到举一反三[2], 让医学生在切身实践过程中学会医患沟通的技巧, 提升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

2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医疗过程中的法律规章制度是维护医疗正常秩序的坚实后盾, 除了学习临床规章制度, 熟悉各种知情同意书以及医患沟通记录内容、特征及其法律效应外, 还应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3,4]。采用实际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 提高法律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 了解患者的合法权益及自己的责任义务, 树立合法行医的意识, 培养健全的法律心理, 并规范行医行为[5]。

3 重视岗前培训及临床带教, 提高临床带教老师能力

进入临床实习期, 大部分医学生表示由临床带教老师为其教授医患沟通技能实践和培训更有意义, 可见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的素养和医疗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对医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培养高素养的带教老师, 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3]。对临床带教老师可进行优秀讲师的评选, 并作公开课的示范演讲, 各位老师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提升教学能力。强调临床带教老师在岗前培训及实习期间相比专业技术的教学, 同样也要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的教学。可在岗前培训的课程中加入关于医患纠纷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学习, 使其学会注意观察, 善于倾听和换位思考, 还有提升自我心理素质, 同时在教学与管理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交流以及沟通实践锻炼的机会, 有意识的培训医学生在面对不同患者及不同问题时处理及应对的方法, 并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保护其积极性[5]。

4 鼓励医学生精进专业知识及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每位医生应必备的条件, 也是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和自我自信的来源, 医学本就博大精深, 学无止境, 在医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学习进取, 才能跟上医疗快速前进的步伐。而良好的医德医风也是衡量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 孙思邈曾说过:“见彼苦恼, 若已有之, 深心凄怆”, 希腊希波克拉底也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 一是药物, 二是语言。”可见一名好的医者, 不但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痛患者所痛, 疾患者所疾, 施仁者之术, 沟通技巧也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5 鼓励医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桥梁, 而心理学知识在其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医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 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 观察患者的情绪, 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 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再作出职业判断, 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6 完善医患沟通方面的考评制度

只有将医患沟通能力纳入严格的考核系统, 才能从内心引起医学生的重视, 从而为临床工作夯实基础[2]。可在医学生的出科考中, 增设关于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如病房模拟考核、告知情景考核等, 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在实习鉴定中, 可将其沟通能力分为带教老师评定、医学生自我评定和标准化患者考核评定三种[2], 使医患沟通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也可举办医学生沟通技能比赛, 设置医患沟通内容, 对医学生和带教老师都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加及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滞后的现状,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 关注并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6]。笔者将通过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摘要:在矛盾日益升级的医患纠纷中, 医患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储备力量, 关注其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效途径的探讨, 强调其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医患沟通技能,医学生,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 27 (4) :98-100.

[2]李慕白, 张海娇, 于燕, 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8) :87-88.

[3]苗丽娜, 杨俐玲, 刘宏.多途径提高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1 (3) :17-19.

[4]于婕, 黄静, 冯新恒, 等.浅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8) :107-108.,

[5]邹军, 徐有青.从临床教学角度谈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9) :90-92.

医患沟通能力 篇6

1 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现状

1.1 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缺位

当下我国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但作为医生能为缓解医患矛盾做什么贡献呢?唯有提高技术水平, 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才是解决之路。培养优秀的医学生是医学事业薪火相传的一项伟大事业。医患沟通技能已被列为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七大领域之一[1], 可见医患沟通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 医患沟通的专业化教育是缺位的, 医患沟通教育只限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 仅仅2~3 个学时, 没有独立的沟通教育时间。这种现状对临床工作造成不良后果, 引发的医患冲突不胜枚举。最为经典和特殊的案例为2007 年“孕妇李丽云案件”, 患者的代理人始终拒绝签字手术, 医院方虽付出很大努力, 但最终孕妇和腹中胎儿全部死亡。撇开医事法律和医学伦理问题, 单从医患沟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该案例体现了一系列医患沟通能力的缺失, 这也是传统医学教育中“重病轻人”诊疗思想造成的, 没有完成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1.2 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我国从高中阶段开始到大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教育, 临床医学均是招收理科生, 不论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还是临床见习、实习阶段, 教师和学生均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教与学, 对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医学恰恰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 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结构性缺失, 影响了其对疾病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 使其难以形成人文精神。

1.3 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下, 其理论及技术的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加之受就业压力影响, 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上, 在诊断上过多依赖现代化的检验和检查手段, 大大压缩问病查体时间, 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 医学生自然会淡化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2 国际上医学界对医患沟通教育的研究

国际上特别是北美的医学界对医患沟通做的系统研究, 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从1991 年的多伦多共识宣言、1999 年国际共识宣言到2002 年卡拉马佐共识宣言, 均对医患沟通教育逐渐深入提出医学教育本科阶段沟通教学和评估工作的建议, 设置以沟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沟通模型。2004 年, 执业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能作为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 若没有临床医患沟通能力专业化系统训练是不可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例如,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实施的POM (医学实践课)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临床伦理与医患沟通为主干, 贯穿于该学院4 年的医学教育中;其自1993年秋引入, 现已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教育模式, 是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对医学伦理、沟通技能每一年级提出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目标和要求, 满足医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要求[2]。

3 结合现实条件, 加强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

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及不同教育层次的要求, 同时基于每个教学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 需要探索和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方法进行医患沟通教育。

3.1 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模仿和实践是医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 带教教师需注重自身言行举止, 树立榜样意识。带教中向医学生强调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站在法律和道德的层面, 让其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3.2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在临床带教中防止急躁, 实习医学生经过多年理论学习和见习进入实习阶段, 年龄在20 岁左右, 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 因此应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口头和文字报告病例等临床能力的训练, 使其完成由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换;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临床模拟情境, 训练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 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患者沟通, 特殊信息的采集, 坏消息的告知, 让实习医学生体会职业成长的经历, 主动探索沟通技能。这也是教育中的难点, 现在实习医学生大都是“90 后”独生子女, 有时代共有的性格缺陷, 做事缺乏主动性, 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 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出现医患纠纷, 往往只让实习医学生在旁观摩, 减少了实习医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

3.3 因地制宜, 教学互动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临床实习操作, 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 西医讲的问诊及视触叩听的体格检查, 均是良好医患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若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有完善的临床教学设施, 有引入标准化病人的教学, 有沟通效果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在我们这类二级甲等教学医院, 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教学呢?我们首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病情变化、治疗终结、出院等方面的沟通要点进行讲授。其实这些内容与书本上讲授的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一致。紧扣课本将一种疾病的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实习生, 在实习生掌握要点的情况下再去与患者沟通。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带教中还可采用情景模拟及角色互换方法, 带教教师充当患者角色, 实习生对教师进行问诊及查体, 教师加以辅导。实习生相互间充当患者和医生角色进行问诊及查体, 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病房内带教教师示范问诊及体格检查, 然后由实习生对患者进行问诊及查体, 带教教师现场旁听, 结束后进行小结, 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定期批阅实习医学生采集病史后书写的病历, 对不足之处加以归纳并讲评。这种带教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能让实习医学生迅速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技能。

3.4 掌握语言与非语言技巧

在日常临床带教中, 针对遇到的不同情况, 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时间, 给实习医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一些语言和非语言技巧, 让实习生明白正确得体的语言会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3]。 (1) 运用得体的称呼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力求恰当, 以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感觉到医患间的亲近。 (2) 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解释清晰, 一定要因人而异, 多用打比方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少用专业术语。 (3) 讲究提问技巧, 使用保护性语言。 (4) 多赞美, 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消极心理。 (5) 注意语速、语调和语句, 学会双向交流, 学会倾听, 学会含蓄语言表达。 (6) 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治疗方式、方法及治疗水平等。

医生行为举止的变化均会对患者的心理及情绪产生微妙的影响。故需要实习医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语言技巧[4]。 (1) 医生要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2) 善于运用面部表情, 要细心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 应将有同情、温馨和关爱的面部表情传达给患者。 (3) 学会与患者的目光交流, 视线不能游移。给患者检查和治疗时要专注, 给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4) 手势沟通。对说话不方便的患者, 可借助手势动作辅助解释问题和描述病情, 加深患者的理解。 (5) 学会倾听, 与患者交流保持一定距离, 给患者留下合理的空间。 (6) 学会理解和解读患者的非语言行为, 以理解患者的情绪, 并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

医患沟通是疾病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最基本方式, 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5]。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不但要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宏观理念、理论, 如“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 微观的教学技术如PO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 医患沟通“十条金律”[6], 等等, 更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 摸索出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 以便学生学习和掌握医患沟通相关知识及技巧, 并在临床中应用, 达到医患沟通三层修炼中“忘记”沟通的最高境界[7], 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綮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唐健.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实现方式[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朱婉儿.医患沟通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4]方克伟, 李泽惠, 杨宽达, 等.善用体态语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28 (4) :71-72.

[5]唐雪梅.医患沟通中语言与非语言技巧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4) :462-463.

[6]郑进.美国院前急救医患沟通“十条金律”解析[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12B) :76-78, 92.

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沟通,和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医患矛盾进一步凸显, “看病难”、“看病贵”成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点, 阻碍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着当前新型医患关系, 患者对于病情病理、药物常识等越来越熟悉, 以致在就医过程中医者与患者的信息掌握水平日益趋同, 医患双方的地位也因此趋向平等, 从而医患和谐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方面, 加强医患沟通,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医患沟通的意义

实践证明, 充分有效的沟通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 面对日益激烈的医患矛盾, 加强医患沟通显得十分必要。相较于以往, 群众对医疗环境的高要求导致了对医疗现状越来越不满, 医务从业者也对急剧恶化的职业环境感到有所忧虑。作为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的不协调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甚至面临着信任危机。根据中华医学会近年来的跟踪调查, 医患纠纷80%缘于沟通不好 (1) 。张宇等 (2011) 的一项统计表明, 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在普遍“看病难”、“看病贵”社会背景下,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 对于改善医患关系, 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阻碍医患沟通的因素分析

有效沟通对于保进和谐医患关系十分重要, 但是现实中存在许多因素阻碍着医患沟通, 甚至导致医患矛盾的增多。综合分析, 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具体如下:

(一) 客观因素

根植于以往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医方处于强势地位, 使得医患双方总是有对立情绪的存在。患者们缺失了对医者的信任感, 尤其是知道了一些被曝光的显失公平的医疗纠纷等事件后, 整个社会的普遍不信任感氛围日趋增强, 这在客观环境上阻碍了医患间的有效沟通。换言之, 在彼此不信任的心态下进行医患互动, 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同时, 医院医疗设备等硬件水平、医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等也阻碍了医患沟通, 特别是现今综合医院里的医务工作者超负荷工作导致沟通精力极有限, 阻碍着有效沟通的顺利进行。

(二) 主观因素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 医者总是信息的掌控者, 而患者, 尤其是农村患者、低文化患者, 在沟通中因为不懂或无知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这就使得在医患沟通中医者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直接决定着整个沟通的效用。同时, 鉴于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及工作环境压力等因素, 部分人员忽视医患互动的重要性, 重书写、轻倾听, 使患者对医务者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出现对立情绪。医务工作者对医患互动重要性的忽略也导致了医者不能主动去学习沟通技巧, 医院也没有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 使得医患沟通本身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不能有效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医患沟通, 很容易导致医患双方相互的不理解, 最终促使医患关系恶化,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三、加强医患沟通, 促进医患和谐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医患沟通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但是又存在着众多的主客观因素阻碍着有效的医患沟通, 现就如何克服这些因素, 加强医患沟通, 促进医患和谐, 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 营造信任氛围, 减少心理对抗

影响医患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彼此不信任感的存在, 如何消除这种不信任感, 减少医患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对抗就显得十分关键。但营造信任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医者、医院及社会来共同努力。对于医者而言, 他需要强化对医患沟通的重视, 必须注重自己在患者面前的一言一行, 让患者不会产生误解, 以此来增进沟通效用;对于医院而言, 它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 树立医院在病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形象, 让每一位来就诊的病人都能安心把自己交给院方, 而不是怀着时刻提防的心态来就医;对于社会而言, 必须对某些医疗纠纷事故等给予宽容和理解, 尤其是媒体, 它不能一味地为搏眼球而去刻意传播甚至夸张化某些事件, 它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帮助树立正面形象。只有营造信任氛围, 减少心理对抗, 整个社会的医患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地缓解。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医者素质

对于专业的医务工作者, 他本身的素质十分重要, 不仅业务能力要好, 沟通技巧等也十分重要, 在全能型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水平才是关键, 这也是众多医疗机构队伍建设的目标。基于此目标, 医疗机构必须引进先进的医务工作者, 为患者带来福音, 保证队伍的优胜劣汰, 队伍结构的合理分布, 确保队伍有一个强的战斗力, 从而通过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医者素质来促进医患沟通, 营造医患和谐氛围。

(三) 加强学习培训, 优化沟通技巧

学习培训对于人员自身成长、医疗队伍建设等来说都十分重要。医务工作者除在日常行医过程中学习掌握实践经验外, 他更需要不断地通过培训、学习等掌握新知识或更新知识结构, 尤其是注重沟通技巧的提升, 因为现今医患矛盾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沟通不畅等因素造成的。加强学习、提升知识技能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更是医疗机构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 和谐医患关系始终是当今社会的追求,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 促进医患和谐, 不仅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述真, 张三元.等.医学沟通与构建医患和谐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01) .

[2]孙建萍, 李雪.浅淡基层医院儿科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03) .

[3]周一思, 李凯.等.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 2011 (09) .

信任+沟通,重建医患和谐 篇8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80%是缺少沟通。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多是由信息的不一致、不对等造成的。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一“冷”一“热”之间,自然会产生误会、抵触甚至冲突。所以,我们应当直面客观存在的种种误解和矛盾,开诚心,布公道,尽力去重寻、重建双方的价值共识。

现状:医生工作“连轴转”

在一项有4731人参与的“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的调查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选择率为18.26%);“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选择率为17.40%);“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选择率为14.93%)。同时,在读者来信和网上论坛中,有的患者表示,“医生似乎很冷漠,希望他们能将患者的身体‘当回事’”;有的患者希望,“看病时能与医生交流得再久一点”。

“紧赶慢赶等报告出来,医生看一眼就轻飘飘地说没问题,刚想多问几句他就打发我走。”王阿姨从某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诊室走出来,看起来好像不太满意:“如果真没患什么疾病,照理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可这样的态度真让我郁闷。”

看到记者在采访,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围拢了过来,纷纷向记者诉说他们的遭遇。一些人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能理解医生每天工作繁忙,碰到患者问相同的问题,很可能就懒得解释了,不过,像“跟你说你也不懂”这样的话,还是让人很不愉快。因为“确实想把自己的病了解得更清楚,哪怕很严重,知道了也就踏实了”。

看来,态度冷淡、言语生硬的确在一些医生当中存在,或许可以说,这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医生的工作状态,或许可以更多地理解医生的职业。

对此,钟南山就曾表示,“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一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工作时间能喝上1杯水或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占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可见,我国很多医生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助理高海鹏说:一个医生一上午看10个患者很从容,但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个患者等着,不快不行。很多三级医院医疗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多,如果总是一上午看六七十个患者,医生很可能连沟通的意愿都没有了。医生也跟患者一样是普通人,不能要求他1分钟、5分钟看1个患者,还要一直微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认为,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还比较紧缺,医生的职业环境也比较差,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和患者交流,患者对这一点应该给予一定的谅解。实际上,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不可能把患者要求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

误解:患者期望过高

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不了解,对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较高,普遍认为有病到医院就应治好,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但其实这是对医学的误解。

首先,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个患者,患者切不可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医学的人文性质、医者父母心的圣洁光环等,所有的一切都在鞭策着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精湛的技能,优异的素质,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患者的医生。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折磨人类的大大小小各种疾病,只有小部分已经被征服甚至是消灭(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大部分还是无能为力,真正能够治愈的,与人们的期望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治愈”仅仅是“有时”的,终究是局限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病情在得到诊断之后,患者问的最多的问题便是:“我这病什么时候能治好?能断根吗?”这其实是让很多医生觉得为难的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秉辉说: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性质也千变万化,没有治疗可以“打包票”。医学是发展中的科学,它存在局限性,也有风险性,在生老病死的规律面前,医学能做的,仅仅是维护生长、延缓衰老、减轻痛苦。今天我们面临的许多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占用了我国70%以上的卫生资源,这几种疾病占了我国人口死因的85%。很可惜的是,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很难治愈的。糖尿病患者,吃了药血糖降下来了,不等于糖尿病就治好了;冠心病的心肌梗死,没有支架治疗死亡率是90%,但有了支架,生存率提高了,也要许多后续治疗。

其次,对于具体的医疗行为,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比如以下几个常见的也容易引起患者反感的问题——

1.检查的主要作用是“排除”

患者常常以为到了医院特别是去了大医院,所有的疾病马上就可以确诊,否则就认为医生水平太差。而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采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检查,而且经过多级医生诊断,甚至三级医院会诊,一些患者最后仍旧得不到确切的诊断,只能冠以发热、咯血、腹痛原因待查等。

nlc20230903203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高润霖解释说:临床上不可能“看到什么症状,就一定对应什么疾病”,有太多疾病有相同的症状,为了检查清楚,必须使用一些诊疗手段。很多时候,检查起的是“排除”作用,不是说一定要查出问题才说明医生没有“故意检查”。比如发烧,常规常见病的定位检查都做过了,都没问题。为了再排除“感胶恶”(“感”指各种感染性疾病,“胶”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恶”就是肿瘤),照理应继续检查下去。可万一这些项目查下来一切正常,医生是替患者放心了,庆幸他没有得这些重病。但患者反而会不开心,说医生为了赚钱乱检查。

2.手术同意书≠医生“护身符”

目前,几乎所有外科手术之前,医院都会和患者家属签订一份“手术同意书”,如果患者或者患者亲属拒绝签字,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愿意动刀。不少患者和家属都认为,这样一份“手术同意书”无异于一份“生死协议”,医院这样做是在推卸责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克勤说:整个人类对疾病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大海下面的大部分冰山,尚未被人类所发现,所以说,医学是局限的。这点医生深知,也有必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针对复杂的疾病,每种治疗方法都可能各有利弊,患者与家属皆应知晓,这样才能在抗争疾病过程中,医患处于同一联盟,共同应对、共同度过。至于患者及家属担心“签了字医院就可以乱来了、不管了”,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法律并没有对手术前签字作出明文规定,因此“手术同意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法充当医生的“护身符”。

3.治疗方案是个体化的

在一项有1052人参与的“医生最害怕患者提出的问题”的调查中,有15.37%的医生选择了“为什么都是一种病,我住了这么久,他住了3天就出院了/为什么他花了5千,我花了1万”这一项。

对此,华克勤解释说:医学并不像数学,有着同一个固定公式,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不能通过唯一的公式来达到治疗目的。疾病的隐匿性、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医疗局限性的一种表现,针对这一点,有时医生也会表示很无奈。有个55岁的女士,最早腹部不适,当时看了内科,没有及时发现,转到妇科以后,发现是晚期的卵巢癌,且已经出现腹水,对她来说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期。再说说胎儿医学,现在我们知道要产前筛查,做一项B超,可以了解胎儿颈部厚度,继而了解胎儿是否有生长缺陷,其实,从医疗角度来讲,这种检查很有意义,却也难免存在误差;至于羊水穿刺,更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引起感染性休克。所以我们说,没有一种治疗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患者。发现疾病、诊断疾病乃至治疗疾病都有最佳时间节点,患者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治疗效果,更是密切相关。

呼吁:重建医患互信

近年来“医闹”之所以频发,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医患互信的丧失,特别是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认为医院是赚钱的,医生是拿红包、拿回扣的,而不是救死扶伤的,患者一开始就对医院和医生带着怀疑和防备之心,这就为“医闹”的发生埋下了祸根;二是公平处理机制的缺失,缺乏合理有效的纠纷化解机制;三是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滞后,让患者不愿选择司法维权。

针对这些情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也呼吁,要想解决医患间的紧张关系,除了医院要教育、管理医生遵守职业道德以外,最根本的是要在重建医患互信关系上下功夫。

医生本应是个值得公众信任的群体,人们在治疗疾病时,理应对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秉持起码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医患双方打交道的基础。但必须承认的是,时下的信任问题并非局部而是整体性状况,需要弥补医疗投入不足、矫正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公、提高医生的医德医风等,头绪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在解决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这件事上,其实没有像扳道岔那样瞬间扳到正确道路上的“治本之策”。但假若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旁观者和局外人,那么这种信任困局永远无法解决。

(综合《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姑苏晚报》等报道)

编后:

医患关系的紧张并不是与生俱来。在我国,这种本不该出现的怪象问世的时间也不长。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但医患之间,患者相对处于弱势,他们既需要医学知识的普及,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医生把患者当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再忙也要做好沟通工作,尽心尽力了,医患关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为什么医患关系紧张很少出现在老医生身上?这值得深思。

话说回来,患者对医生也应多一分理解,多一些支持。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不能苛求医生,也要像要求医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一样,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做做换位思考,彼此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关系就会和谐。

医患关系紧张,其实媒体也有一定责任。有些媒体只听一面之词,在未弄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对一些医疗纠纷进行所谓的曝光,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在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使医患矛盾越演越烈。这种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希望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亲属、媒体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环境,合力与疾病作斗争。管理部门应在新的形势下,总结经验教训,在做好医学科普和医德教育的同时,争取立法机关立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唯此,才是患者的大幸、医务工作者的大幸、社会的大幸。

加强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9

近几年医疗纠纷显著增多,医患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发生患者捅死一人、致伤三人事件后,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其实网民们并非真正“高兴”,只是在紧张医患关系大环境下的一种宣泄。医患之间的信任从来没有受到像今天这样严峻的挑战。

患者对医方的信任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跟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资源配置有关,跟病患对医院的高期待有关,也跟少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坚守职业道德有关、医德医风欠缺有关。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病患,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题,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必须积极作为,通过和病患的沟通,增强互信,达到相互理解。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保证良好的服务水平,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建立在医方与患者方真诚相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作为医方尤其要有换位思考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医护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凡事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考虑,就会赢得病人的爱戴。病人在遭受身体的病痛的同时,往往也承受着心灵的重压。生病让患者及其家人心力憔悴,这个时候,一个温馨的关怀、一个耐心的解释,也许就可以可以赢得患者的好感。

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合作战胜疾病,这是医患双方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的基础,病人来到医院,总是希望能战胜疾病并承担较少的医疗费用,这就要求我们一切病人为中心,以良好、畅顺的医患沟通让病人感受到了的来自医院的关怀。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 篇10

1医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医患进入相互了解, 相互信任的开始, 更是医患之间温和相处的开始。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医患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 要处理好这种关系,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医务人员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掌握沟通的技巧拉近医患距离, 进而达到医务人员的职业追求和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双重目的。医务工作者在门诊、急诊抢救、出诊巡诊和送院校转诊和值班工作中, 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 实施有效的治疗过程中, 都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医患沟通的前提是信任, 而娴熟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以赢得患者的信任, 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条件。

2医务人员应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2.1 掌握沟通技巧

恰当的称呼是沟通的起点, 医务人员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称呼要因人而异, 要使每一位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爱, 可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职务采用恰当的称呼,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 感到亲切和温暖, 虽然患者身份有差异, 地位有高低, 但是在人格上应该平等, 在处理急诊患者时, 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表示急切的紧迫感、积极地救治, 语言要文雅, 避免产生生硬难以接受、消极、怠慢、不重视感。措词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 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 掌握好尺度恰到好处的表达想法即可。正确的使用语言做好解释工作,

2.2 体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充分了解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 紧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 进行和谐的沟通。有效沟通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生活背景和修养水平素质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性格特征, 从患者的语言和行为特点中去体察其心理活动并灵活选择沟通方式。特别是老年患者应倍加关心, 格外尊重, 多与其交谈并专心倾听, 耐心的回答与解释, 对与疾病无关的话题也要表示理解和认同, 语速要慢, 声音可适当放大。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 要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在特殊情况下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安慰的握手会使患者倍感亲切和温馨, 改变心理状态和行为, 消除其紧张、焦虑悲观和抑郁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提高法律素养

医务人员要学法懂法, 了解患者的医疗权、自主权知情权、保密权隐私权和生命健康权, 保障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医务人员要注意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业务技术水平

精湛的医术是构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不够的, 还应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 包括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服务于患者, 才能保证患者的治愈率, 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从而减少医患纠纷。而过硬的专业技术, 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不断学习新技术, 掌握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做医学领域的领军人。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掌握沟通的艺术, 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 勿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 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 促进疾病的好转,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2]。

关键词:医患沟通,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马红艳, 史蓓.重视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J].国际医药导报, 2006, 12 (23) :91.

上一篇:产科优质护理下一篇:西方经典修辞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