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四篇

2024-08-11

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 篇1

湘西, 有侗族、苗族等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 有汉族端正方直的儒家文化;

湘西, 有凤凰古城、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时繁华之地, 有大怀化铁路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接续商贾余脉;

湘西, 一个始终神秘的地方, 一个曾经辉煌的地方, 一个全新出发的地方。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位于怀化市西面, 潕水河以北、外环以东区域, 是怀化上风上水的宝地, 距怀化市区仅4公里。与此同时,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所在地离芷江机场26公里, 基地紧邻320国道和湘黔铁路, 交通方便, 可达性强。

根据怀化城市“南延北扩, 东进西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所在区位, 将受益于城市“西展”的推进, 并有望成为怀化经济的后花园。目前项目所在地与怀化市区所在地之间的中间地带, 会在“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起来以后, 逐渐连接、互动, 从而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彻底纳入怀化城市发展范围。

大湘西范围内凤凰古城 (约94.6公里, 约40分钟可达) 及怀化地区内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等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丰富, 紧邻张家界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80分钟可达) 、桂林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120分钟可达) 等世界级自然遗产风景区, 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全面梳理怀化既有交通、旅游、产业资源优势, 以“民俗——民族——世界”为轴线, 以“文化——产业”为维度, 把大湘西五溪民俗文化之泉, 汇入中华民族和谐之川, 互动人类和平文明之洋。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核心资源及主题元素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根据新怀化“旅游升级、产业转身、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的需求, 通过科学、完善的功能分区等全面提升城市品级, 同时依托上海申华控股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资源群, 切实从旅游、产业、新城建设等方面, 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怀化。

1. 湘西民俗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博览片区:

(1)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旅游博览园

(2) 中国少数民族体验博物馆群

节会支撑:中国少数民族图书节, 中国少数民族图书博览会

2. 世界和平及儿童主题游乐园片区:

(1) 世界儿童和平公园

(2) 国际五洲儿童村中国少年儿童版本博物馆

(3) 儿童主题游乐区

节会支撑:

亚洲国际儿童节

3. 新城综合体片区

(1) 新城商务游憩区 (CBD&RBD)

(2) 新城生态居住区 (ESD)

4. 湘西·中华文化体育公园片区

(1) 国学文化高尔夫球场

(2) 迷你高尔夫会所赛会支持:

中华海外著名华人国际高尔夫年赛, “将军杯”、“元首杯”国际短杆赛

旅游和产业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 将包括民俗文化风情园区、儿童文博产业区、高端商务综合配套区等在内, 不仅是一座绿色、生态、山水如画的城市, 还将会是民族的文化地标和产业亮点, 更是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管理输出基地。

古城·专题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结构规划

以新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片区内部及外部, 以“一心两轴多片区”统领项目整体空间规划。根据场地内“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确立新城南北向主轴, 与潕水南轴交叉, 在群山环抱的谷地形成新城中心, 围绕中心形成五大功能片区。

一心:以较为开阔、平坦的谷地作为新城未来的中心, 主要承担商务中心区功能, 与周边高端住宅、高端休闲等功能形成有效配套;

两轴:以“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依山就势确立城市南北向主轴, 并延伸至潕水南轴, 以此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

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 篇2

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而对湖南整个经济格局的现实状况而言,这里更为同质的特点则是地域偏僻,发展滞后。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承接东西部、联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思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宰客、破坏资源、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大湘西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管理机制

搞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发挥市场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支配资源、人才和资本的优化配置,实施四权分离,即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权、旅游业的政府管理权、旅游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旅游资源的社会监督权的分离,确保旅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落到实处,调动旅游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干一番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机构的管理职能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国家的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大湘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资金问题,这时通过市场引入资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政府财政奖励资金要向大湘西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财政奖励资金的激励作用。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通过研究市场,才能积极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来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前,大湘西的旅游产品多为观光型产品,产品的单一性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对此,我们应当研究游客的需求,不断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如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民众旅游、科普旅游等等。

在生态旅游中,政府起着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确立本地区的旅游发展的目标;2.确立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路;3.确立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4.做好旅游规划等。

二、建立社会参与的决策管理机制

社会参与是建立在“人民主权”的法律基础上的,建立社会参与生态旅游的机制势在必行,即建立公众、旅游经营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环境。从旅游规划到发展,建立社会参与的机制,将形成良好的的信息传递通道,这将能够广泛征集意见与建议,保证社会的真实意愿传递到管理决策者手中,促使生态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得到协商解决。

当生态旅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时常面临旅游盛地的环境遭到破坏,文化气息受到侵蚀并逐渐被商业化气息笼罩,失去原有的韵味。这样的状况,必将造成旅游价值下跌,生态旅游盛地衰落。因此建立高效的社会参与处理制度刻不容缓。社会成立相关管理部门,针对旅游业中的问题实施处理,并及时向旅游管理部门反馈。

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不仅不能提高社会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资源争夺,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投资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居民,从开发中获得的直接利益很少,需要采取如下措施:1.投资开发者应重视旅游开发的社会成本,充分考虑开发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并对其进行支持和补偿,如征收资源环境补偿税;2.社区居民从中获得劳动就业机会或者以股东身份参与旅游经营和利益分配;3.政府让利于民,将旅游资源产权换来的经济利益的绝大部分留给社会居民,政府从旅游经营的税收中获利。

四、建立相关制度的保障管理机制

1. 法律保障

(1)政府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保障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参与生态旅游和社区发展的正当权利。(2)制定一系列的旅游政策与法律来规范旅游市场中不规范的行为,创建一套完善的强有力度的监控体系,改善宏观建设,增强环境绿化。

2. 体制保障

确立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大湘西生态旅游的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机制混乱,这就使得一些生态旅游内部管理权分散,各自为政。因此,必须确立合理的旅游管理体系,将管理组织机构的责任细分,做到出现责任能严格对应落实。

五、建立合作协调的管理机制

从整体上看,大湘西地域上彼此相连,密不可分,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但本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想在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真正出效益,真正成为大湘西的支柱产业,为本地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必须走联合开发之路。由于现在的政企不分的现象这种现实,所以通过整合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管理、共同规划、统一营销、统一市场,相互之间友好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旅游经济圈。

大湘西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旅游政策的制定者几乎都是政府,政府自己办旅行社,办酒店,办旅游公司。这是明显的政企不分的现象,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过多的参与、干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

我认为,协作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是政府。即由政府出面,在本地区成立一个大湘西旅游工作小组,小组组长由湘西自治州分管旅游的副州长来担任,然后再把各个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当副组长,各个县旅游局的负责人担任成员,大湘西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就由他们来领导;2是旅游企业。只要我们前提做到没有政企不分的现象,那么就全由大湘西的旅游企业联合组成旅游行业协会,下设旅行社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景区开发协会等等。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宣传口径、协调产品报价、协调内外营销,以此来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还可以通过宣传各项观光型产品来吸引国内外旅客。这个层面必须要利用市场引入资金,以便能更好的建设旅游企业。各旅游企业必须保证不出现资源浪费、破坏环境、体制僵化、宰客骗客、效益低下、低水平重复等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旅游企业最好的一面展现在旅客面前;3是旅游研究。首先由本地区的旅游院校(特别是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机构、旅游学术团体(协会)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大湘西旅游研究院。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的需求层面上,比如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科考旅游等。重点研究大湘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包括对旅游产业的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等,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政府的旅游决策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六、建立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

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而动力的来源往往取决于对某种事物的深度开发,创新旅游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湘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毫无疑问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制定有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要懂得鼓励以及奖励那些在旅游科技创新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要对合法经营努力创新的旅游科技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大湘西迫切需要从旅游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资源和研究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科技创新活动,为旅游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2.切实提高旅游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科研工作。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深度发掘。发展前提也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修建宾馆,游道维修景观,环保车之类的懂得如何抓住创新的步伐。为保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对旅游经济运动质量进行实时跟踪监测,需对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演化和开发营造等系统研究,以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对旅游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3.建立科技创新研究机构,关注旅游内在的消费空间移动和环境复杂多变供需主体多样及产业高变关联等特性。要全面的追踪全球旅游科技创新的动态以及成果,要懂得一时进一时退,旅游的本质是时空上变换人类的活动,现代高速交通正深刻改变着旅游者目的地之间的时空关系,将对游客消费行为与心理、企业经营甚至相应的宏观管理带来一场重大的变革性冲突,因此我们要及时关注旅游动态和最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将为大湘西旅游研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建立生态保护的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业的目趋发展,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以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成为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旅游目的地。保护自然环境应该从每个人做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因此,社区(村)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很重要的工作,针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一些措施,具体有以下3点:

1.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使他们形成自觉的意识。

2.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大湘西的能源消耗结构,如提供节能减排、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灯等。

3.通过社区参与,形成一个巨大的环保网络。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进行监督。

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新探 篇3

关键词: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大湘西地区是连接东西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枢纽,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国防战略空间资源区。打造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

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湖南省西部,行政范围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常德市以及永州市的江华、江永两县,共40个县(市、区)。国土面积9644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45.5%;总人口165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5.1%。其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与现状如下:

1.1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不断提升

近年来,通过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大湘西地区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2010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024.3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1172.63亿元,占全省GDP比重12.3%,人均GDP达11065.17元,为2004年2.05倍;2004-2010年,大湘西地区经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年均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9.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9.22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6015.87元和1305.45元。

在大湘西扶贫攻坚进程中,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也在凸显。2011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431.99亿元,占全省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达10.44%,占地区GDP的比重达28.7%。

1.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升

近年来,大湘西地区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与省内其他地区和周边省区交通联系大为改善。2004-2010年固定資产投资累计5029.66亿元,年均增速29.4%。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921.4公里,公路总里程57398公里,溆怀、张花、吉茶、洞新等12条在建高速公路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里程由169公里增加到714公里。洛湛铁路建成通车,多条铁路拟建或在建,芷江机场正式通航,张家界荷花机场扩建工程顺利推进。一大批城建、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地区基础设施环境。

1.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自我省实施湘西开发战略以来,大湘西地区的城市建设改观较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逐年增多,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到2010年,城镇人口558.26万人,是2004年的1.2倍;城市化率33.9%,较2004年提升7.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4个百分点。2010年,张家界、怀化、吉首、邵阳四市的建成区面积分别为28.2、52、20和48.5平方公里。

1.4旅游资源开发快速提升,生态资源品位整体较高

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品位整体较高,优良资源较多。目前,该地区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1%,有70余处被评为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占全省的43%,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两个5A级旅游区、15个4A级旅游区。彰显湖南生态旅游文化的张家界是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城文化旅游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成为我省在境内外都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知名黄金旅游线路。2010年大湘西地区旅游总收入近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5%左右,文化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1.5生态特色更加突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湘西地区地处“武陵—雪峰山地区”,位于湘、桂、渝、黔、鄂交接地带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矿产、森林和水资源等富集度高,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大湘西地区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50多种,其中锰、铅、锌、汞、硅、重晶石、稀土等位居全国前列,黄金、铜、磷、大理石、铝土矿、陶土矿居全省首位。中药材和生物物种多样,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之美誉。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绿地,约有林地面积7214万亩,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7%,高出全省10%以上。草场面积200万公顷。竹木、茶叶、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分布广泛。为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是湖南巨大的碳汇区和氧吧。大湘西地区水系发达、河流密布,是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发源地,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79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50%以上,是湖南水资源重点涵养区,也是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1.6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是“无烟工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不仅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面临国家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机遇、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连片扶持机遇、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和全省湘西地区新一轮开发政策机遇等五大历史性机遇。2010年11月召开了全省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提出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为大湘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2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10年人均GDP远低于全省人均GDP水平,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水平上,发展差距都比较明显。与周边的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相比,差距也很大。有利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需要积极谋划,加快发展。

2.2综合交通体系仍需完善

整体上看,由于投资规模偏小,加之湘西地区多山,造成交通施工条件的恶劣和投资成本大,使得交通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公路交通不发达,等级普遍低,路况差。二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东西比例失衡,大湘西地区路网等级低、密度小。三是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

2.3生态破坏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大湘西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威胁着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工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仍然严重。二是城乡环境有待改善。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2.4生态旅游整体开发不够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完全发挥,与国内著名旅游地比较,仍存在不少的差距。2010年大湘西地区(除江华、江永外)接待旅游总人数3754万人,只占全省游客总人数的18.4%,国内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20.8%,旅游创汇收入占全省的24.8%。

3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对策

文化生态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堪称“一分投入、十分产出”。2010年,怀化接待旅游总人次17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00个亿,占全市GDP比重10%左右。而从文化来看,怀化“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麻阳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沅陵获得“传统龙舟之乡”,通道黄土乡获得“芦苼之乡”等称号。立足这些文化品牌,怀化推出古城古镇古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以自然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契合了当今游客“体验文化”的需求,能够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刺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就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对策提出以下拙见:

3.1统一思想,整合资源

促进大湘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充分整合资源,以一体化思路打造“大湘西文化旅游圈”。

首先,需要在全局层面出台科学的发展规划。大湘西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如果有一份全局性、着眼长远的规划统领,可以避免出现“各搞各的、大同小异”的情況,导致旅游资源同质化而失去整体竞争力,同时避免开发不当,造成对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

其次,需要驱动发展建设的资金。借力中央、省里的政策性投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与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开发。

再次,由于大湘西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呈现“整体密集、局部分散”的态势,因此在路网完善、城市提质等方面的建设仍有待加强。中央和省里还要加大土地、税收、财政拨付、行政审批等各领域支持力度,帮助大湘西地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最后,大湘西地区各市州也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品牌,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2完善理念,明确目标

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大湘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文化为灵魂、品牌为旗帜、产品为核心、交通为骨架、线路为纽带、城市为依托、项目为支撑、区域合作为保障,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建设与提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圈内外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圈内外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把握大湘西旅游发展方向和目标,实施“三化”(品牌化、国际化、一体化)战略,把大湘西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集自然遗产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性、生态化、体验化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大湘西经济发展的增长型主导产业,最终形成大湘西战略性支柱产业,从而发挥旅游业对大湘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大湘西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和科学发展圈。

3.3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大湘西有什么?大湘西有生态,大湘西有文化。张家界满目葱茏,处处青山绿水,奇峰异石,绿色是大湘西的底色。大湘西是个多元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哭嫁、傩戏、赶尸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古老神秘,凤凰古城夜色阑珊,八百年永顺老司城饱经风雨,洪江古商城自古繁华,土家织锦、苗族刺绣、瑶族舞蹈、白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奇斗艳……这些,都是大湘西人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湘西的生态留住了游客,文化吸引了游客,绿色的山水变成“绿金”,旅游品牌在全国知名,旅游产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

要根据大湘西境内核心旅游品牌的辐射与带动范围,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在空间上划分为“一个核心、两个中心、一条廊道、六大板块、四条精品旅游带”,即围绕张家界旅游核心和凤凰古城、崀山旅游中心,构建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园旅游板块、张家界奇山异水旅游板块、大凤凰文化生态风情旅游板块、怀化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板块、大崀山世界遗产旅游板块、中华瑶乡民俗文化旅游板块,形成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四条精品旅游带。

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多层面开发完善特色旅游产品,创建4家5A级和30家3A级以上景区。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内涵,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一批旅游演艺节目。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开展无障碍旅游,着力提升区内与外界的交通通达性。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大型游客服务中心,率先开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和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建立大湘西营销联盟,推出政府主导型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统一宣传口号、统一旅游标识、统一宣传资料、统一营销活动、统一旅游网站、统一营销网站,实现大湘西旅游整体形象高频次、高密度覆盖,产生集群效应。重点办好“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和“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论坛”,打造一批知名旅游节会品牌。

3.4強化措施,协调关系

3.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用地保障和人才保障。要争取将大湘西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尽可能多纳入到大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开发战略的重点项目建设中。建议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有关扶持政策措施,从更高层面上统筹推进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建立完善旅游土地利用评估体系,制定保障各类旅游设施用地政策。

3.4.2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在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降低旅游门槛,推行“大湘西旅游一票通”和联票制。大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大湘西旅游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实力大、带动广、责任强的旅游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大湘西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4.3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保护和开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不好好保护大湘西的生态、人文资源,开发也就失去了基础;开发是为了激活保护的内生动力,离开了开发,保护也难免“停留在一时”。因此,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之前,必须经过科学地规划、论证,确保项目建设不以破坏自然、人文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为前提。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也要加强监管和指导,保证施工建设严格遵照规划进行。

对于一些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景点,坚决不能动。各级政府部门都应树立起保护意识,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不经深思熟虑就搞一些“大刀阔斧”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而是要遵照统一的科学规划,寻求资质过硬、实力强劲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开发,宁愿像绣花一样一针一针细细地绣。

3.4.4协调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当前,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正逐渐从“游览观光”向“度假休闲”和“文化体验”转变,这就对具体经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于旅游开发,更要了解文化,善于将文化元素中的精华和亮点在建设的项目中彰显出来。政府在审批项目规划设计、监管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应更多地与文化部门合作进行。

大湘西旅游 篇4

1,三湘四水;“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2,简述大湘西范围:自南向北依次为湖南张家界,湘西苗族自治州,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和永州市的江华。)3简述大湘西的区位:

(一)区位条件

1、地理区位。大湘西地区处于湘、鄂、渝、黔、桂5省交界之处,距武汉、重庆、长沙等大城市距离适中,且怀化市正好处在周边省市大中型城市圈的几何中心,地理区位得天独厚。

2、旅游区位。大湘西地区位于全国生态旅游走廊,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和神农架风景区,南接桂林、柳州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黄果树—织金洞风景区,东靠岳阳楼——君山、长沙岳麓山、南岳衡山风景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3、经济区位。大湘西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位,是通往云、贵、渝的门户地带,也是全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质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且怀化市正逐步成为5省周边地区的物资、人流集散地和信息汇集地,正努力成为5省周边地区中心城市。

4简述大湘西交通现状:

1、外部交通。湘黔、枝柳和渝怀铁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呈“大”字形在大湘西地区内交会,320、319、207、209国道也贯穿其境。常张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的贯通,使张家界、吉首到省会长沙的时间缩短至3h左右。国家重点建设国道主干线上瑞高速公路大湘西段—邵怀、怀新高速的建成,将连贯我国东西部。张家界机场已开通40多条航线,常德桃源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等5条航线,新建的怀化芷江机场也已经投入使用。沅水、澧水通航能力较强。大湘西地区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即将形成。

2、内部交通。张家界市“三纵一横”、湘西自治州“四纵六横”、怀化市“二纵四横”的公路网格局正在实施和完成。常德市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连接张家界、湘西州的张吉高等级公路,正在兴建的邵怀、怀新等高速公路,和正在动工的吉茶高速公路,加上原有的枝柳铁路等大干线,将跨越千山万壑,把大湘西板块的各市州紧紧连在一起。通向全国的快捷交通网络和区域内快捷互通的城镇交通一体化网络,正在成为促进大湘西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二、大湘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5简述大湘西旅游资源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特色明显、具有不可替代性。

3、资源品位高。

4、区域内资源互补性强。

5、民族风情浓郁。

6列举大湘西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武陵源、崀山、猛洞河、德夯,八大公山、大鲵、小溪、壶瓶山,张家界、天门山、不二门、南华山、钟坡、云山、桃花源、夹山、黄山头、河伏山、九疑山、阳明山、禹皇山,、红石林、凤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老司城遗址、里耶古城遗址、凤凰古城堡、溪州铜柱、沈从文故居、龙兴寺、向警予故居、马田鼓楼、芋头铜寨古建筑群、魏源

故居

7、名词解释“北儒南巫”: “北儒”指的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北方精英思想,“南巫”指的是我国南方远古的民间巫傩传统。目前,“北儒”遗留的文化标志如北京国子监、山东曲府孔庙等,而“南巫”神秘的文化遗风,主要留存于我国西南的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偏远山区,很多风俗依托古城古镇古村群落而保存,如盅术、傩剧等。、三、大湘西旅游空间格局分析

8、对照地图:简述大湘西地区城镇分布特点:“一主两次”空间结构:指以张家界市区(含武陵源区)为市域城镇主中心、以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为市域城镇次中心。“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以张家界立市之本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三片”:指一市区、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三个城市中心为依托。

四、大湘西旅游的形象定位及传播

9、简述旅游形象定位的方法:领先定位法比附定位法逆向定位法空隙定位法

重新定位法

10简述形象设计中的四类地段:第一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最后印象区

五、大湘西影视旅游开发

11、影视旅游的涵义和形式:影视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

阶段与影视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12、列举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边城》、《芙蓉镇》、《湘女萧萧》、《乌龙山剿匪记》、《那山那人和狗》、《湘西匪事》、《血色湘西》、《湘西剿

匪记》、《红棉袄》、《恰同学少年》

六、大湘西餐饮旅游开发

13、餐饮旅游的涵义及形式:餐饮是行业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从事该行业的组织(如餐厅、酒店、食品加工厂)或个人,通过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满足食客的饮食需要,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收入。(餐饮的内容是指餐饮企业给顾客所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好比一家餐馆要在电视上面做广告,那么广告里面所提及的,诸如饮食精美可口,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内容。)

餐饮形式是指按照饭菜的食用方法以及饭菜的文化和服务等特点进行分类的总称。比如快餐、西餐、中餐、烧烤、粥吧、火锅、家常、小吃、自助等等。

14、简述土家族(苗族、侗族)的饮食特色: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

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

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

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

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

起食用。合渣、面饭、广椒、糍粑、社饭、土腊肉、酸菜

坛子构成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饮食。

15餐饮旅游的开发对策:建议大湘西餐饮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以下对策:推进餐饮旅

游资源开发要素的优化配置;树立餐饮旅游产品开发的特

色意识;延伸餐饮旅游产业链以及坚持大众化的主流方向

等.创建特色餐饮品尝、观光、购物休闲步行街,开发多

元化的系列餐饮旅游商品,以及开发体验式餐饮旅游等道

路,以保障湘西民族特色餐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七、大湘西旅游中心城市怀化

16怀化名称的由来:湖南省怀化市名的由来,怀化旅游指南,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

砦,1942年设县。199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

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17简述怀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是资源丰富。怀化全市各县市区均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部分县市如通道、洪江、新

晃、沅陵、淑浦、芷江等县不但是旅游资源多,而且部分资

源级别较高。二是种类齐全。可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具有多重吸引力。三

是特色鲜明。如洪江古商城、沅陵窑头古城遗址、芷江抗战

胜利受降纪念馆、通道侗族风情、万佛山丹霞景观、新晃夜

郎文化、安江农校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为特征的稻作文化

等等,都很有特色。四是品质优秀。怀化有以洪江古商城为

代表的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坡国家级森林公园、会

同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沅陵凤滩电厂国家级工业化旅

游示范点等,在这些景区景点中,有着一大批五级和四级资

源,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吸引力。五是组合优良。怀化市旅游资源组合优良,人文与自然、有形与无形、民俗与山水、古迹与现代娱乐、观光与度假、农家享乐与漂

流探险等资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能适应现代不断变换的旅游市场需要。

上一篇:公正审判下一篇:前端放大电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