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十篇

2024-07-01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1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除了观察事物的外表以外还地要认真琢磨和研究事物的内在。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是从表面看不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沟通,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探讨, 然后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特点。一个人一个眼光, 观察事物也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写在本上读出来, 这样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帮助, 一种提高。

例如, 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这样的一篇作文, 有位学生以《门》为题写道:“冬天来了, 外边刮着寒冷的北风。中午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写作业, 但是门老被风吹开, 弄得挨着门的同学们无法安心写作业。如果把门插上的话出来去的同学很多, 还是要开门的。这样就弄得门开了关, 关了开。搞得同学们都很苦恼。到了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门框上多出了一块黑胶皮, 这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 从而增加了门与门框的摩擦力……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在不插门的情况下风也刮不开了。同学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打开门。中午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安心地写作业了, 不用再为了门的问题而苦恼了!”在这篇作文里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表达了同学们对那位热心的同学的一种赞扬。这里面有些情景写得非常的仔细, 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另外, 仿写也是培养细节描写最好的方法之一。所谓仿写, 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语文中的每篇课文, 语言都各具特色, 或用修辞扮靓语言, 或在字词上精雕细琢, 或在造句上别具匠心,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现成范例, 如能善于捕捉, 细心体会, 认真仿效, 必有所得。

当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时, 我在课文兴奋点处安排学生小练笔, 仿写人物。有的学生写道:“他中等身材, 微微发胖, 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脸庞。他胖胖的身子把衣服撑得紧绷绷的, 脖子非常短, 在他的脸上, 最惹人注目的还是他那双小眼睛, 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 眯缝着, 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虽然他的眼睛很小, 但看起来却是炯炯有神。”当他读完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猜出写的是本班同学王瑶, 课堂再一次达到高潮。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 懂得了作文的“模子”, 就会慢慢地跳出仿写的“模子”, 确立出自己的新模式。

仿写是最基础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不光光是照葫芦画瓢, 依葫芦画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 模仿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模仿。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内在水平, 然后慢慢地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模仿的时候也要有所创新,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 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方法之一。根据课文内容, 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 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 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 和创新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 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写是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的。读是写之根, 写是读之魂。写之生花妙笔沉淀在读中, 写之需要成为读的指引, 读本身蕴含着写的心声, 写本身是读的浓缩结晶, 写之枝繁叶茂植根于博大精深, 写之成败毁誉检验着读之效果与质量。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阅读得不偿失其方, 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写结合是使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 拓宽写作的源泉——生活空间;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这样作文的细节描写就有了深度, 也有了新意, 但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去研究, 去实践。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2

1消息中的细节描写类型

在报道消息事实的本质或者进一步阐明消息主题的具体情节的, 都会离不开消息中细节的描写。消息中的细节也分为多种类型, 具体看一下介绍:

1.1人物描写: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人展开的, 人物也成为了消息的核心, 新闻人物中的各项活动 (心理、肖像、语言、动作等) 透露出各种新闻细节②。通过这些点滴小事的细节能彰显出消息的价值。例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报道, 孔繁森离开前用手轻轻梳理母亲稀疏的白发, 贴近耳旁颤抖着说:“娘, 儿又要出远门了,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不舍得说“公家的事不能耽误, 多带些干粮路上别喝冷水!”也许是最后一面, 孔繁森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扑通跪地, 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娘, 您多保重!”说完, 流着泪深深磕了头。在个人与集体利益面前, 孔繁森顾全大局, 体现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 内心也是对家人满满的爱恋。老母亲通情达理, 让人敬佩, 也备受感动。

1.2风景描写: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尽管不是新闻反应的主要对象, 但是也能进行报道, 消息中要紧抓景物的特点, 描绘的美丽如画,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恰当的细节描写, 能烘托渲染现场环境, 更有画面感, 令人记忆犹新。例如:《杭州西湖如诗如画》中风景描写:“两岸湖光倒影, 波光粼粼, 垂柳飞舞, 堤岸上林木苍翠、环境优美……”生动地描写了美丽的西湖带给人们一片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让人心驰神往。

1.3事件描写:事件就是新闻的报道的缘由, 消息报道中大部分是事件为主, 见事见人见精神③。例如:《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中报道:“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中一伙男子持械冲进, 见人就砍, 这伙歹徒手持刀具、服装统一, 现场血迹斑斑。大批民警迅速到达现场后, 火车站内枪声连绵不绝, 火车站实行紧急交通管制--。”是一起暴力事件的报道, 让读者清晰的了解了事件的整个过程, 情况危急, 极具现场感。

1.4生活描写:消息都是反映的生活现实, 生活中孕育新闻。《“普京”可吃, 无奈高价》:“冈法尔公司生产了一款高档巧克力, 上面有普京的画像, 普京的嘴唇与领带使用分别采用草莓汁与蓝莓汁制作而成。”具有生活趣味, 贴近人们生活。

1.5科技描写:对领先世界的新技术、新发明、新突破的等科技领域的报道也是一大板块。在消息中用细节描写生动展示抽象及理论性的科技成果。例如:《车钥匙防酒后驾车》中:“驾驶者对车钥匙轻吹一口气, 钥匙内的酒精浓度感应区能及时做出反应, 酒精浓度在正常范围, 车钥匙会亮绿灯。”具体形象, 也较为生动有趣。

2如何将细节运用的恰到好处

2.1发掘新闻点, 确保新闻题材能引起受众共鸣。若是新闻点抓得准确, 细节书写就是画龙点睛, 若是新闻点模糊不清, 细节描写徒增反感。例如:《评说罢跪沉重命题》中, 犀利揭示了当前青少年思想涣散, 并对应试教育提出质疑引发思考。这则消息贴近社会生活, 应试教育是受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新闻价值高, 有一定启发性, 也能吸引关注度。

2.2紧抓新闻的精髓, 在关键部位运用细节。通常消息字数少, 因而惜墨如金, 高度浓缩, 细节处理上需要“浓墨重彩”④。新闻报道中就是在细节上锦上添花才能对新闻的精髓起到妙笔生花的功效。例如:《评说罢跪沉重命题》中, 紧抓孙天帅的不下跪掀起了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进而深入探究, 一击即中, 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3言简意赅, 点到为止。新闻报道中致胜的一环不在于文字的长短, 而是透过文字能深深吸引受众的眼球, 能让读者在简短时间内, 了解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目了然。不需要冗长的絮叨, 消息不是通讯, 只要一针见血地报道本质足矣。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迅猛,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各家媒体可谓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取受众。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接地气”深入生活, 走进群众, 关注民生冷暖, 善于发现, 捕捉细节, 让消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注释

11刘翠.浅谈消息中的细节手法运用[J].华章, 2010, (17) :122-122.

22 卢敏.新闻语体修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33 赵玉花.新闻消息的写作技巧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18) :160.

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3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观察事物的外表以外还地要认真琢磨和研究事物的内在。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是从表面看不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沟通,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探讨,然后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特点。一个人一个眼光,观察事物也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写在本上读出来,这样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帮助,一种提高。

例如,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这样的一篇作文,有位学生以《门》为题写道:“冬天来了,外边刮着寒冷的北风。中午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写作业,但是门老被风吹开,弄得挨着门的同学们无法安心写作业。如果把门插上的话出来去的同学很多,还是要开门的。这样就弄得门开了关,关了开。搞得同学们都很苦恼。到了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门框上多出了一块黑胶皮,这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加了门与门框的摩擦力……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在不插门的情况下风也刮不开了。同学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打开门。中午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安心地写作业了,不用再为了门的问题而苦恼了!”在这篇作文里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表达了同学们对那位热心的同学的一种赞扬。这里面有些情景写得非常的仔细,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另外,仿写也是培养细节描写最好的方法之一。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语文中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各具特色,或用修辞扮靓语言,或在字词上精雕细琢,或在造句上别具匠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现成范例,如能善于捕捉,细心体会,认真仿效,必有所得。

当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时,我在课文兴奋点处安排学生小练笔,仿写人物。有的学生写道:“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脸庞。他胖胖的身子把衣服撑得紧绷绷的,脖子非常短,在他的脸上,最惹人注目的还是他那双小眼睛,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虽然他的眼睛很小,但看起来却是炯炯有神。”当他读完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猜出写的是本班同学王瑶,课堂再一次达到高潮。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懂得了作文的“模子”,就会慢慢地跳出仿写的“模子”,确立出自己的新模式。

仿写是最基础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不光光是照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模仿。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内在水平,然后慢慢地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模仿的时候也要有所创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方法之一。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和创新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写之生花妙笔沉淀在读中,写之需要成为读的指引,读本身蕴含着写的心声,写本身是读的浓缩结晶,写之枝繁叶茂植根于博大精深,写之成败毁誉检验着读之效果与质量。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不偿失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写结合是使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写作的源泉——生活空间;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这样作文的细节描写就有了深度,也有了新意,但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实践证明,细节描写可以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只有视觉上对事物有了详细的观察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灵感。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我期待着语文教学的结晶——作文教学的园地百花争艳。

【责编 齐秋爽】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4

关键词:细节描写 作文 引导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以目传神”的艺术境界。

好的文章之所以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功不可没。细节在作文当中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都会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那就是空谈。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当中,细节描写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要把握细节描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即细微末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由开始的“顺着眼”到“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对眼神由浅入深的细节描写揭露了凶残腐朽的封建礼教、封建世俗对祥林嫂步步迫害的罪行,以及祥林嫂生不如死的悲惨处境。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动作表现了水生嫂当时复杂的心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两次写到林冲熄火的细节:林冲要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料场门拽上锁了”。以及买酒回来看见草厅被雪压倒之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的描写就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同时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林冲疏忽,而是有人陷害。这些细节的强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让我们在细节描写中思考美,捕捉美,运用美,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

如何才能创作出成功的细节描写呢? 首先,成功的描写语段都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教师首先要赋予学生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另外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其次,成功的描写语段都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这就好像是诗歌当中的意象,客观物象加上作者的情感就构成了意象,细节描写也应该是这样,于细节中见真情。

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倘缺少了这一处反复细节,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细节描写种类繁多,比如场景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我们在作文的过程当中,细节描写并非单一运用,而是根据文章的具体需求,结合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的生动。如下面一个片段:

我重新拿了一块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它平摊在手上,另一只手拿筷子取适量的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然后用筷子头,蘸点清水抹在饺子皮四周,然后把饺子皮合拢,轻轻的给它叠皱。哇!我包的饺子跟妈妈的饺子一模一样,我一蹦三尺高,大声叫到:“我会包饺子了!”妈妈笑了起来,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 篇5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 能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年龄、身份、出身和文化教养, 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樊哙发迹之前, 以屠狗为业, 他的闯帐让读者领略了其莽撞的一面, 似张飞。然而在《鸿门宴》中有一处细节描写易为读者忽略, 笔者认为, 这处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不可缺少, 它对于刻画樊哙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展现了樊哙性格的另一层面——智勇两全, 粗中又细。即:

(1) 卮酒———“斗”卮酒

(2) 彘肩———“生”彘肩

一.阴谋的实施

樊哙出场的表现, 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按剑而跽”, 不仅不怒, 反而赞其为“壮士”, 并“赐卮酒”、“赐彘肩”、“赐坐”!然而我们发现, 当项羽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时, 左右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 (“斗”在古代是一种盛酒器, 同时也是一个容量单位, 十升为一斗。《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一斗。”语文课本把“斗卮酒”释为“大杯酒”。) “赐之彘肩”, 捧上来的却成了一条“生彘肩”。前后两句话虽然各自仅仅多了一个字, 这难道是司马迁的笔误, 还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认为此举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 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 是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的。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会偷偷更改了项羽“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的命令呢?

项羽集团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 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 作为臣子的他们必须全力去做, 以弥补主子的不足, 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因此, 诛杀刘邦便是他们 (除项伯以外) 在鸿门宴上的最大心愿。

我们再回过头来追述鸿门宴的情节, 看看项羽的表现。刘邦一见到项羽就卑词谢罪, 让项羽动了恻隐之心, 而且项羽不经思考, 随口说出了告密者, 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陪伴在项羽身边的谋士们如范增等人应是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在宴会的过程中, 范增无论“数目项王”还是“举玉玦”, 项王都“默然不应”, 这让坐在一旁的范增内心是何等的着急!隐忍不发的他最后不得不离席外出, 命项庄借舞剑之机“击沛公于座”, 但项伯的保护, 使范增的计谋破产。

正当范增等项羽谋士一筹莫展之际, 本无与会资格的樊哙, 带剑闯帐, 打破了宴会的表面平静, 气氛陡然紧张。他们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突然, 原以为项羽定会怒不可遏, 斩杀樊哙 (因为樊哙的行为是对项羽的极大冒犯和不尊重, 项羽会轻饶樊哙吗?) , 他们也好借机除掉刘邦一伙。善于抓住转瞬即逝机会的项羽谋士们, 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 开始实施他们的下一步阴谋, 这条计谋可谓做得不动声色, 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偷改项羽的旨意, 他们为何胆敢冒险去做, 这样做背后有何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目的?

二.动机与目的

他们这样做可谓用心险恶, 可以达到一箭数雕的目的:

1. 激怒樊哙

左右捧上一大杯酒, 一条生彘肩, 就是要看你樊哙如何应付?豪爽而又有些粗鲁的樊哙, 应付“斗酒”, 应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对于“生彘肩”, 樊哙不是不能或不敢吃。但按照常理, 主人用“生彘肩”招待客人, 这是对客人的一种莫大羞辱 (除非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或其他什么特殊的规定) 。一般人且羞之, 何况像樊哙这样一位脾气暴躁的人呢?他极有可能失去理智, 咆哮会场, 那样正中项羽左右的下怀。因此, 如果樊哙不食不饮, 不仅显示他的怯懦, 而且辜负了项王的一片美意, 更重要的是项羽左右可以借机激怒樊哙, 他们好向项羽进言除掉樊哙, 断掉刘邦的左膀右臂, 为下一步除去刘邦扫清一个重要的障碍。

2. 迎合项羽

上文我们说过, 樊哙的出场表现, 让项羽颇为好感, 随口称赞其“壮士”。那么樊哙是真正的壮士吗?项羽左右通过“斗卮酒”、“生彘肩”, 正好可以试试樊哙的胆量, 好让自己的主子知道樊哙的真实为人。可以说左右做了一件项羽意想不到却又符合他心意的事, 事毕项羽不仅不大可能责怪左右的“忤逆”行为, 甚至可能会赞许他们。

3.除掉刘邦

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主要对手, 项羽左右深知, 此时不除刘邦, 更待何时, 纵虎归山, 必遗患无穷。前两次皆因项羽的不忍而错失良机, 此次项羽左右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樊哙闯帐之前, 宴会上刀光剑影, 杀机重重, 危机四伏, 气氛极其紧张。樊哙的不期闯入, 吸引了与会人士的注意力, 打乱了项羽左右的部署, 使得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因此项羽左右欲借樊哙这一步棋“意在沛公”。若樊哙胆怯, 不敢食饮, 作为主子的刘邦当然会很难堪;若樊哙控制不了自己的鲁莽情绪, 一时发怒, 极有可能导致项羽的不悦, 大开杀戮, 刘邦集团终将被一网打尽。

然而项羽左右的算盘打错了。樊哙镇定自若, 泰然处之, 不仅识破了左右的奸计, 而且一一挫败了对手。面对一大杯酒, 他“拜谢起, 立而饮之”;那条生彘肩, 他“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拜”“谢”“起”“立”“饮”“覆”“加”“拔”“切”“啖”, 这几个动词, 充分显示出樊哙临难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半点的畏惧;这一系列动作, 樊哙在短时间内, 一气呵成, 干净利索。尔后借项羽的夸奖, 樊哙慷慨陈词, 就项庄舞剑一事, 指责项王“欲诛杀有功之人”。指出此种行为必然是“亡秦之续”。樊哙的话虽是先前刘邦语言的重复和补充, 但却使项羽有内疚之感, 思想上消除了警惕, 因此才会出现项羽的“默然不应”, 反倒请他就座, 紧张的气氛逐步缓宕下来。至此, 我们的脑海中或许有这样的疑问, 是谁想出这样一条狠毒的计谋呢?文中虽没有提及, 但我们可以作一番推论。

三.幕后主使者

是谁敢于更改项羽的旨意呢?难道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 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 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左右的做法为什么与项羽的命令不一致呢?卑微的左右“胆敢”这样做, 背后肯定有人给他们撑腰。司马迁虽在文中未加以着墨, 但我们可以作大胆的推断, 这条计策一定是经过高人指点———这背后的设计师可能就是被苏轼赞为“人杰”的“亚父”范增。笔者的理由如下:

1.范增在项羽军中的威望极高。他从项羽叔父项梁开始, 便一直辅佐叔侄二人, 立下汗马功劳。他被项羽尊为“亚父”, 可见项羽对他的敬重。在本文中, 当范增得知刘邦逃走后, 面对张良献上的玉斗, 他当着项羽的面“拔剑撞而破之”, 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敢骂项羽为“竖子”的, 大概只有范增一人。但项羽并不反感, 由此可见范增的地位很不一般。

2. 范增足智多谋, 曾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 在灭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让楚汉相争中的刘邦多次损兵折将, 吃了不少苦头。

3. 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 范增具有远见卓识, 他深深懂得纵虎归山、贻害无穷的道理。刘邦便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大、最强拦路虎。当曹无伤密报刘邦“欲王关中”时, 项羽勃然大怒, 范增乘机进言, 力谏“急击勿失”, 在宴会上, 他也曾多次寻找机会除掉刘邦。可以说, 在鸿门宴中, 范增是项羽集团中除掉刘邦的信念最为坚决者, 表现得也最为积极活跃。

4. 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士, 事主多年, 对于主子的性格脾气应了如指掌。后世学者对于项羽的性格评价颇多:“自矜功伐” (司马迁《史记》) ;“‘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玩残灭’……皆若相反相违, 有似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钱钟书《管维篇》第1卷) ;“……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册) ;“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毛泽东《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范增也曾言“君王为人不忍”, 确实是一针见血。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乃至最终的失败, 他的悲剧性格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因素。

范增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 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 作为臣子的他必须全力去做, 以弥补主子的不足, 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因此, 诛杀刘邦便是范增在鸿门宴上的最大责任。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有理由相信, 更改项羽的旨意应是出自范增的大手笔。

另外, 还有一个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虽然司马迁只字未提。他便是刘邦。可能限于篇幅, 《史记》并没有记载刘邦在宴会高潮部分的只言片语, 但他却零距离地见证了鸿门宴的大部分过程。项羽的谋士们在宴会上接二连三地使出毒招, 刘邦一下子就能看穿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他不可能熟视无睹, 而是尽收眼底, 心知肚明。所以身处“鱼肉”地位的他坐不安席。面对重重杀机, 刘邦并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寻求脱身之道。最后他当机立断, 机警地托辞离席, 轻骑简从, 得以从小路逃回军营。

让细节描写为作文增色 篇6

我认为,在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中要以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同时学习细节描写,由点及面,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一、观察生活细节,种种发现遍地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原味的好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素材。那么,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懂得,那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存在着美,都是精妙的写作素材。

[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情况:家里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经历、嗜好、习惯?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从你记事以来,有哪些事最能说明家人对你的爱?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你最爱家里什么人?

学生作文片段——母亲轻声叮嘱我:“就要中考了,你也挺辛苦的。去玩就玩高兴些,放松些吧,别总担心考试,玩过了就认真学习,妈妈相信你会是最棒的。”我点点头看着母亲,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看母亲了。母亲的头发不再有光泽,而是冒出了些许白发,脸上的红润也已褪去,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是那声音依然动听,那眼神依然慈爱,那叮嘱依然深情。

2.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

要写好文章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就是要指导学生去观察人或事物的差异处,发现人或事物的特别之处,细致描绘出来。

[例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征说说那位新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然后把每位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要求全班一起来猜猜描写对象的姓名。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作时要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去发现描写对象的特别之处,不能千人一面。

一位学生描写一个特别爱好体育的女生的片段——如风一般的女子便是形容此时正冲向操场的她。跑起来像屁股着火一般,快到沙坑时突然飞身跃起,轻盈的身子如同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完美落地,还不忘回过头来伸出剪刀手,大声喊着:“耶!”

3. 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

观察不仅是指用眼睛“观”。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有形的人、事、物,还有无形的声音、味道、色彩等等,有时仅凭我们的双眼是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的,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才将春描绘得那么美丽。只有观察时五官齐用,观察到的生活才是立体的、完整的,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写作指导中不断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感官,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是指导学生摆脱混沌的写作状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特征》的案例:

1.五官并用观察法: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

2.作用: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的观察方法,完成你所观察的植物报告,记下你所选植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等等。

4. 根据你的报告,写一个片段来介绍这种植物。

学生作文片段——窗前那树上浓碧的枝叶总嬉笑地越过保险窗铁栏间的缝隙,伸长胳膊逗着玻璃窗户。关窗的时候,紧贴着透明玻璃片,赌着劲儿想窥探房间里面的世界。人瞅着,就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深绿浅绿浓绿碧绿橄榄绿,仿佛试探似的微微蜷着,映着光线镶着一圈金边,缀成一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桌面上就会有阳光慷慨施舍细细碎碎的一把碎金。我轻轻地用手触碰它的枝干,斑斑点点,有点些微的凹凸曲致,然而绿叶却滑得腻你的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整棵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在空气里酝酿着,渐渐弥漫了整间屋子。

二、明晰细节技巧,片片思绪促成提高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但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连串,但却就是不能给读者造成深刻印象。一旦你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起来,有了深度和新意。

1. 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应该是生活中会存在的情景。失真的细节描写只会令自己的作文褪色。

[例如]有个同学写“深夜我发烧了,母亲不顾外面的狂风大雨,背着我向医院冲去”,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母爱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按照现实的生活条件,母亲不可能背着高烧的孩子直接冲向雨中,可以开车,也可以坐车,结果让母爱也大打折扣,让人怀疑其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写作时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 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要描写能展现人物所独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学生作文片段——外婆露出早已没了牙齿的牙床,笑呵呵地看着我,脸上虽然显得疲惫,但她全然没有抱怨。想不到,又苦又累的外婆竟然笑得如此灿烂。也许,对外婆来说,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重压,那是她最大的享受。即使再苦再累,她也是快乐的。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把外婆的高兴快乐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外婆对孩子独特的爱。

3. 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段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学生作文片段——风拂过耳际,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祖母倚在藤椅上,已经睡熟了。那安详的神态却掩映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前额上细细密密的皱纹,深深浅浅;一头短发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却抹不掉夹杂其中的丝丝银发;曾经红润泛着淡淡光泽的皮肤,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松弛下垂。一阵秋风起,祖母身上遮盖的衣物轻轻滑落到地上,瘦弱的身体不禁微微颤抖,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猛然间我发现祖母老了。

三、练笔细节描写,点点智慧绽放异彩

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展现具体环境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微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个性。好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细化动作,增加内涵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反映人物精神、性格的一面镜子。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使笔下的形象活灵活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动作描写时要注意细化动作,写出行动的过程;要抓住人物动作特点,写出行动的情态;要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下意识的动作,揭示内心活动;要描摹人物肖像的动态,把握人物性格。

下面是一位学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走到”等动词很多,但读来枯燥无味,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去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来写。

下面是经过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在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来体现学游泳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的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 巧用修辞,画其神韵

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是客观事物(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为有形,使读者透过生动细腻的文字表白,看到更为精神的画面,真正触及到内心的动情点。而学生借助各种修辞,就能将身边不经意的人和事写活,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富有情趣,生意盎然,同时文章也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祖母乐呵呵的,脸上那细细的皱纹,映衬着灿烂的笑容,就如一朵在深秋粲然绽放的雏菊。

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心中就像一个可乐瓶似的,冒出许多小气泡在荡漾。

吊兰就像一位疯狂的舞者,在风雨中尽情地跳着、舞着、旋转着。

我细细地打量着它,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记得清晰的就是菜市口一成不变的拥挤,令人厌恶、直窜云霄的尖利叫卖声。

3. 穿插环境,点缀美文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它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穿插环境描写,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学生在《寂寞里的幸福》一文中,开头写道:“初秋,已经不经意间亲吻人间。在一个黑夜,角落里,一棵树上,奶黄色的花瓣挣脱了花萼的包裹,贪婪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当初日放射出白色的耀眼的亮光,拥抱这一树的花朵,那是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让岁月都不忍心氤氳它的容颜。”

结尾写道:“一路上,心一直静不下来。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芬芳,我不经意地抬头,原来,是一棵开满了奶黄色小花的树……”

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奶奶在晚年里积极向上的生活,这样的环境描写用在开头和结尾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滴水藏海,细节虽细小,但它却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撞击读者的心,亦如琴弦虽细,但却能弹奏得荡气回肠。有语云: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细节虽然细小,但是它的提取、描摹、玩味,绝对是写作中的高妙技艺的体现。因此,阅读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发掘、选取、设计、表现生活中的细节的,并不断积累总结,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戴余金《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

[2].陈玉秋李福灼编《初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铁铮付万海姚守梅殷海燕《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7

一、平淡中露真情

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的精确捕捉。在描写中作者总是用最简约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以此透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荷花淀》中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片段:

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 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 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 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细节的亮点是:“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的心思是那样地细密, 观察是那样地细致, 内心情感是那样地细腻, 水生故作轻松地“笑了一下”, 女人看一眼就知道丈夫“笑”得有点异样, 他有话要对自己说。“怎么了, 你?”此时女人也许已经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静静地等待丈夫的回答。“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话女人还是吃惊不小, 参加大部队就意味着丈夫要跟小鬼子真刀实枪地干, 就是枪林弹雨啊。女人平静的外表未能掩盖住她内心的波澜:对丈夫毅然参加大部队的行为感到惊讶、对丈夫上战场的担心, 对小鬼子暴行的恐惧和害怕…… 种种复杂的情绪占据了女人的心胸, 也迅速传递到了手指, 手指刚好触到苇眉子尖而硬的叶边, 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割破了手。女人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吮”, 既掩盖了自己内心的强烈震动, 也在瞬间镇静了情绪。因为她最了解丈夫, 理解他积极报名的行为, 认同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 包含了女人对丈夫的嗔怪、担忧、理解、惜别、赞赏等复杂的情感, 体现出夫妻之间的默契相通。女人多么善解人意, 又是多么晓明大义啊。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美好的情感而发出由衷赞叹。作者惜墨如金, 只以女人的一个动作“吮”和一句回应为抓手, 用最简约的文字, 把最令人感动的离别时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 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把人世间的真爱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醇厚绵长, 也让读者情溢于胸。这个瞬间, 作者用以景写情, 以形写神、以言写心的表现手法, 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水生嫂内心情感的流动, 使人物身上氤氲着的那种人情美、人性美与荷花淀水乡之美水乳交融, 浓淡相宜, 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 情在胸中溢的美感。

二、惊险中见神威

写人记事, 描情摹态, 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也让读者于惊险刺激中感受人物的神威, 对塑造人物形象,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武松打虎》片段:

说时迟, 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 只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 便把前爪搭在地下, 把腰胯一掀, 掀将过来。武松只一躲, 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 吼一声, 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 震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 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 只是一扑, 一掀, 一剪;三般提不着时, 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 再吼了一声, 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 双手抡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 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

这是《水浒传》中妇孺皆知的经典片段, 是英雄武松第一次在读者面前的精彩亮相, 描写了人与虎的初次交锋。作者用力透纸背的如椽巨笔, “写极骇人之事, 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首先把镜头聚焦于老虎, 抓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次疯狂的进攻, 活灵活现地再现老虎捕捉人时的凶猛异常, 同时也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当老虎以第一招直向武松 “扑”来时, 读者心跳加速, 担心武松有闪失;当老虎使用第二招“把前爪搭在地下, 把腰胯一掀, 掀将过来”时, 读者的心已悬在半空, 为武松捏了一把汗;第二招没有打到武松, 老虎焦躁起来“吼一声”, 犹如晴空霹雳“震得山岗在动”, 真是虎啸山林, 令人毛骨悚然。发怒的老虎“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此时读者的心已提到嗓子眼, 不敢读下文, 唯恐武松被老虎击中。因为老虎的招招出击都欲置人于死地, 令人心惊胆寒。老虎“三般提不着时”, 嚣张气焰没了一半, 武松也由防御转入进攻, “双手抡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 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读者的心也随着哨棒落下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老虎, 只赋予武松唯一一个动作“闪”:“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一个接一个“闪”字, 看似无奇, 却把武松突然招致老虎袭击后与虎周旋的情景, 展现得惟妙惟肖, 有声有色。老虎招招致命又迅如疾雷, 武松招招躲过却敏捷异常。“闪”既是武松遭遇猛虎袭击时的本能反应, 又是情急之时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非胆大神勇之人不能为。这样的描写, 一密一疏, 一浓一淡, 而打虎英雄的神勇威武已跃然纸上。联系上下文, 我们知道这只老虎 “曾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 可见其厉害;而作者正是以老虎和那些已死去的大汉作为映衬, 凸显武松的英武之气。这样的细节, 可谓句句出奇, 字字换色。也唯有人与虎面对面地较量, 才足以惊天动地, 读来让人心弦震荡, 为英雄叫好。

三、无声处显意蕴

好的细节, 往往具有一石数鸟的内在力量, 让读者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留给读者体验情感、感悟艺术内涵的空间, 给人“余音绕梁, 三日无穷”的美感。明代文学家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片段: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雪夜西湖先从听觉入手,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西湖已被雪封, 湖上人迹罕至, 鸟声寂寂, “绝”字营造出西湖万籁无声的静谧氛围, 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看到湖堤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感受到雪后的西湖秀美中平添了几分雄奇和壮丽。“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的西湖, 淡到极致也美到极致, 亦如作者的心境恬静而敏感, 竟真切细腻地捕捉到西湖静美的神韵。“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被西湖雪景所吸引, 竟在“更定”之时, 穿皮衣拥火炉, 乘一叶小舟, 前往湖心亭, 再赏雪夜西湖。寥寥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倾心喜爱和无比痴迷。

雪中西湖芳容醉人:“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先着眼于湖上之景:大雪三日, 湖上柳烟变成雾凇, 雪色与雾气, 天光与云影, 山容与水态, 混沌交融,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恢弘壮观的雪景图。再用写意之法, 简笔勾勒,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极尽皑皑白雪中西湖别样的湖光山色, 宛如琉璃世界里看西湖, 白堤犹如一抹影痕, 湖心亭仿佛一粒斑点, 孤舟恰似一枚小草, 还有“两三粒”赏雪人, 好一幅雪夜西湖水墨画!作者利用周边大与小、冷与热、人与景之间的鲜明对比, 描绘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在这无声的世界里, 人影孤舟, 物我交融, 尽显作者探幽访胜的闲适自得, 至此一个心向西湖, 神交山水的“痴人”之“痴态”呼之欲出, 表现出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流露出“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故园之思。作者把这种浅浅的乡愁巧融笔端, 真可谓匠心独用, 妙笔生花。

“事物的真正意义包含在细节里。”恰当精确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嬉笑怒骂, 从字里行间站立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摇曳多姿。而精确的细节剖析, 将达到“借一斑略知全貌, 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目的。

摘要:文学作品往往借助于经典细节来展示人物独特的个性或事物独到的意蕴, 留给读者想象或补白的空间, 达到言尽意丰的艺术效果。从三个方面对经典细节做分析, 即平淡最真、惊险见勇、无声显情。精准的细节剖析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之一。

论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篇8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秋”“一叶一枝一世界”的效果,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因此细节可以说是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该如何提高作文的细节描写能力。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是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举止中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们注意,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是指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的细腻的描写。它可以是某个动作、某个神态、某种情境、某种景色、甚至可以是某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些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读者过目不忘。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一丝感叹,也许就是那次伤心的哭泣,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能够尽显春的生机。

其次该如何写才能让细节这滴水反映整篇文章这个太阳的光辉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考虑:

一、养成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的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独特的眼光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日常生活里,运用最独特的眼光,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捕捉最精彩的瞬间,深深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经过反复咀嚼体验。那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小说《荷花淀》中“夫妻话别”一场,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嫂那一“放”一“吮”,历来被名家评点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之笔。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观察人物时的细致、全面和体验的深刻。的确, 一“放”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如果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作者就不可能体验到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我们在观察生活时应该带着放大镜和扩音器,不放过生活中每个有意义的变化。

二、训练捕捉典型、代表性细节的能力

细节要有代表性。细节描写贵在传神。生活中的细节到处都是,但我们在作细节描写时一定要从众多细节选择那些典型的、最有价值的细节,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的倾向。如《儒林外史》中有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典型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严监生小气抠门的形象。这个代表性的细节使我们可以看出细节之美,装点了一个人物的灵魂,使苍白的文字一下子神采飞扬,血肉丰满。因此作文时选择的细节一定要是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如果同表现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那你描写的细节哪怕再精彩、再生动也没用,如果不忍痛割爱,反而会成为包袱。

三、采用准确具体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使用诸如“喜欢”“讨厌”“很棒”“伟大”“崇高”一类含混的词语,这些词语虽然也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但不具体,没有个性化。大自然和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在平时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作文品质,即在自己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时候,要逼迫自己把这种感觉准确具体地表达出来。精心选择词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便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钱钟书《围城》里唐晓芙出场那一段,对唐小姐的容貌描写很有个性:“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些细节描写多么有个性,完全摒弃了千人一面的写法,简直是妙极了,让人过目不忘。简单的词句,经巧妙运用,竟有“四两拨千金”之效。

作文细节描写教学设计 篇9

逯秀丽

【教学目标】

1、在赏析语句和练笔的基础上,学会生动刻画细节的方法。

2、通过练笔能写出生动的细节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会生动刻画细节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方法写出生动的细节,升格自己的作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认识细节描写

1、由猜谜活动引入细节描写。

读下面的句子,通过句子的描述猜一猜这写的是什么人?(句子中加粗的字是各句增加的描写性语句。)(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以上句子依次出现,让学生猜一猜刻画的人物是谁?

通过两组文段的比较,问大家得到答案靠的是什么?由此引出细节描写。

2、明确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换句话说,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加以具体描写。

常见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等。

辨析:下列语段包括哪几种细节描写?

她的对手现在是Q同学,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 1 “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可恶!”她咬了咬牙,伸手抓来一块毛巾,擦擦汗,又随便扔了回去。

二、重温经典——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

欣赏以往学习过的经典片段,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从而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

经典片段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山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经典片段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的《社戏》)

通过朗读以前所学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语句说一说细节描写的好处。

明确: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三、方法指引与练习

(一)“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细节描写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细化人物描写: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写具体。

2、添加景物渲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味、听、嗅、视),进行多角度的细腻描摹。

3、注重美化语言: 锤炼词语(如动词等),运用修辞等,美化文字,增强感染力。

(二)看图练习:

看图进行细节刻画:先让学生口头说一下画面内容,然后进行细化叙述,再诉诸笔端,用笔将画面进行细节刻画。

8到10分钟后让学生起来朗读自己的练笔,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后将李子给大家看,与自己写的进行比较:

我看见个子不等的四个小男孩,大概八九岁光景,小脸上那本色的高原红已被黑色的污垢所侵占,衣裤仿佛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布缠绕而成的,有的干脆没有上衣,裸露的小胸膛隐约可见那条条肋骨。其中三个孩子还光着脚丫子,就是有鞋子的那个,也是开了口子的。

但他们弯着小脑袋,仰着头,小手调皮地拧着同伴的耳朵,憨态可掬地嬉闹着欢笑着!咧开的小嘴露出雪白的牙齿,似乎连那两个张开的小脚指都在尽情展示着欢乐!

第二课时

一、写作练习(30分钟)

1、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观察图片,运用细节描写进行片段描绘。

2、仔细观察照片,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代表发言,对学生进行指导后进行写作。

3、要求:仔细观察图片,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字数在300字左右。

二、交流评价(10分钟)

1、学生完成后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比较好的一篇朗读。

2、有时间的话找一两篇进行投影,大家一起进行评价。

三、总结(5分钟)

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10

基于我校已初步构建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三环·三学”教学模式。即一般按“预学环节→研学环节→验学环节”三个学习环节来组织课堂教学。以下我以一节作文指导课《记叙文之细节描写》来谈谈“三环·三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

在语文学习中, 很多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很单一、贫乏, 有大、空、抄的弊病, 缺乏真情实感, 只有叙述没有描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 (1) 预设目标:明确细节于记叙文之重要性;领会并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2) 通过实例来指导方法。 (3) 实战训练。 (4) 归纳总结。

一、预学环节———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学。学生首先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然后按照“学案”独立思考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学案以一个学生写她的外公外婆为例来明确细节于记叙文之重要性。

【病例语段】

……到了晚上, 外婆也赶到医院, 她站在外公的病床前, 眼睛愣愣地看外公。我又看看外公, 他也是看着外婆, 一言不发……

思考:你觉得这个语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作出简要评价和修改。

小组交流后达成共识, 明确细节于记叙文之重要性, 并开始尝试修改。

本环节学习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紧扣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写作文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他们都想学到如何把作文写具体生动的方法。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这个问题以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学环节———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研学”指的是在课堂上, 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解决“预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预习”已经就学案的“病例语段”存在的最大问题作出评价, 如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感染力不强等。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呢?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教师利用两个典型片段对比, 让学生分析其值得学习的地方。

语段一的对比:

A.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B.只见他爬过铁道, 买来几个橘子。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 爸爸真是太好了, 看着爸爸的背影, 我的眼泪又来了。

语段二的对比:

A.一只干枯如柴的手伸到我的面前, 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抬眼望去, 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蓬乱的头发像积满灰的稻草一样堆在头上, 那干裂得像松树皮的嘴唇轻轻地蠕动着, 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掏出一元钱放在他手中, 他那死灰般的眼中突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 他一边说着:“谢谢你, 好心人。”一边转身走向远处。———《血色残阳》

B.一只手伸到我的面前, 我抬眼望去, 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头发蓬乱, 他的嘴唇轻轻地蠕动着, 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掏出一元钱放在他手中, 他一边说着:“谢谢你, 好心人。”一边转身走向远处。

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片段精彩之处加以分析,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对比, 学生交流后很快就找出语段一A的动词用得好, 感染力强, 语段二A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然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并且各个小组展示改后的作品, 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

本环节研学的针对性强, 学生就“预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学习小组、全班学生或教师请教, 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生与生、师与生不是孤立的, 是彼此互帮互助, 最中达到共赢共长;解决的问题是选择那些的确具有价值性、普遍性、规律性、生成性的问题。

三、验学环节———当堂训练反馈提高

所谓“验学”就是在课堂上, 在“预学”和“研学”的基础上, 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与“教”的内容作出反馈。

在本节课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细节描写的方法时, 老师马上出示训练题:

1.下面一段文字写小明的动作行为过于笼统, 请你运用“细化动作”法进行修改, 使之具体。

小明右手把饼干放进嘴巴, 左手放在下巴接着, 吃完饼干, 把左手上的饼干碎也吃掉了。

2.下面文段写我得到老师赞许的眼神过于笼统, 请运用修辞辞对画线部分进行修改, 使之更具体。

我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他表扬我“: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送送来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 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 我回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当堂训练的形式, 如, 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 提提出新的问题;学习小组的相互提问;教师选一些典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反馈提高具有以下特点: (1) 及时性, 在课堂上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反思性, 通过多种训练的形式, 促进了学生的反思, 明确自己的掌握情况。

高效课堂, 不是一种形式, 需要的是实质的体现, 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备课, 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也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以一节研讨课为例子, 阐述了对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些许看法。立足于高效课堂的理念, 实践“三环·三学”的教学模式, 在45分钟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发挥其主动性, 使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紧扣学生的学, 使教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上一篇:业务流程外包下一篇:学校道德教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