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十篇

2024-06-14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1

一、心理上的换位思考

有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 不听话, 上课说悄悄话, 老做些小动作, 不理解老师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 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就延时下课, 而这时教室里的学生大多表现出不耐烦:有的学生窃窃私语, 有的学生东张西望, 更有大胆的学生要求老师快点下课。如果老师只从自己的角度想:我这么辛苦还不是想让你们多学些知识?这样想的话, 老师的火气很快就会上来, 冲学生发火, 这样一来, 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每个老师都拖堂, 那学生有没有时间休息?有没有时间准备下一节课?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学生因老师拖堂表现出来的无奈, 也不会为学生的表现而生气了。换位思考不但解决了问题, 还让自己有了反思和提高的机会。师生关系和谐了, 教学质量也自然会提高。

二、知学生兴趣

涞源地处山区, 条件落后, 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 全校30多个教学班只有两个公共多媒体教室, 而且用起来有好多手续, 非常费事, 因此好多教师干脆不用, 我起初也是这样。但近两年来我发现每次上课之前课代表都会问我是否用电脑, 如果否定回答, 他们会很失望。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 学生很希望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功能强大, 可以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现给学生, 效果非常好。如:在《地球运动》一节教学中,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这些教学内容空间感、立体感很强, 又由于宇宙是无限的, 仅用平面静态图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静为动、化无限为有限, 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节的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得快、学得懂、学得透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境界。因此, 我平时尽量克服各种困难, 多用多媒体上课, 学生上地理课的积极性很高。

三、想学生所想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怎样的?他们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当时刻考虑的。这需要我们在备课中要先做好预设。学生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 要洞察其心理, 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 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

如在进行干湿地区的复习时, 我就考虑到因为学生对云南大旱非常关注, 便有针对性地做了准备, 果然课上他们纷纷发问“云南地处湿润地区, 今年却大旱, 为什么会干旱呢?”并且急于知道答案, 我就因势利导, 和他们一起分析云南干旱的原因, 学生非常踊跃, 观点很多, 应用了好多地理知识, 如:云南本身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干湿季分明, 冬季本来就是干季, 加上高原, 湿气难以进入;云南是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下渗很快, 所以缺水;由于植被破坏, 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所以干旱等等。这样的探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复习了好多知识, 效果非常好。

四、释学生所疑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表情凝重、神色不悦, 显然是他出现了疑难问题。此时, 如果对“疑”不及时排除, 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配合, 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 使思维中断。这时, 教师需要马上采取措施,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 在学习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时, 由于我们这里没有直射情况, 学生总也理解不好。于是我就用一个手电筒、一个地球仪和一支铅笔, 邀请一名同学来配合我在晚自习时进行演示。演示时让学生面南背北站立, 先用手电从学生左侧水平照他的脚, 看影子有多长, 然后从脚往上一直照到学生的头顶, 手电往上照的时候光线和地面的角度要随着变化, 照头顶时手电光要和地面垂直;接着再从头顶往下照他右侧, 一直再照到学生的脚。演示时要求其他学生看影子的变化、直射时的影长;同时明确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手电光照射角度有何变化。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地球仪上把我们刚做的演示再做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用铅笔再在地球仪上演示一遍。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踊跃演示, 疑难迎刃而解。教学中, 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 洞察学生对问题的各种不同想法, 针对各种疑虑及时引导或共同探究。学生在疑惑时极具想象力, 富有技巧性, 释学生之疑也可促进教师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五、料学生所错

在地理教学中, 有一些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面临这种情况, 教师应选择恰当时机, 从学生的思维错误入手, 让学生再现错误过程, 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促进他们的认知, 最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 具有“出错”和“纠错”探究过程的课堂是灵活的。

例如在做时区计算练习时, 对学生的错误我是用下面的方法处理的:

师:同学们, 请你们计算一下东八区的范围。

生:112.5°E~127.5°E。

师:很好, 它的中央经线是120°E, 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北京时间。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范围。

生:172.5°E~187.5°E和172.5°W~187.5°W。

师:请大家打开地图册, 找出187.5°E和187.5°W。

生:怎么找不到?

师:怎么会这样呢?说明我们同学刚才的结果有什么问题?

生: (恍然大悟) 经度度数不可能超过180°。

利用错误,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187.5°E和187.5°W两条经线, 学生当然找不到, 为什么呢?东西十二区的经度范围到底是什么?“错误”暴露了学生对经纬度的基本知识已经遗忘, 进一步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在此强调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地理至关重要, 就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急于纠错, 而是提出一些暗示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 发现错误的所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讨热情, 同时也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而深刻。

六、解学生所难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部分, 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 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时可能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教师只有“换位思考”, 变换成学生角色, 才能真正体察他们“难”之所在, 才能与学生一起化难为易。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努力化解难点。如我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气候》一节中, 首先展示了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 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 很顺利地解决了难点。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还可以回顾自己当学生时在这个问题上遇到过的坎坷, 或历届学生的困难, 这往往就是学生此时的难点。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探索总结出化难为易的方法, 并适时进行归纳总结, 克服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 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七、教学生学法

我们都曾经是学生, 知道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不少理论知识, 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学习, 因此,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他们, 教给他们合适的学习方法。例如, 学习地理必须会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指导学生读图、用图,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讲世界气候类型及特点这一知识难点时, 指导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首先重点观察1月和7月气温, 区分出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再观察降水, 区分出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 最后把气温和降水相结合, 气候类型和各自特点自然就掌握了。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项工作, 都会有它的切入点, 找到切入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 换位思考是一门艺术, 是教书育人的需要,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换位思考让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同时学生也从他主走向自主, 自己进行积极的理解、探究和独立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获取了丰富的教学储备。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 善待学生, 善待教学, 善待自己!

摘要:换位思考会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多种, 总的指导思想是更好地理解学生, 善待学生, 善待教学, 善待自己!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2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 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运用换位思考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换位思考确立教学目标

换位思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其作用是在教学目标的总框架要求下, 通过课堂的平台, 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获取、自主建构、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教学活动, 才能达成教学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 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教师运用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课文, 针对教材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 先让学生整体熟悉一个专题的课文, 由学生对所学课文提出问题 (可以分小组进行) ,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综合考虑, 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拿来主义》一课, 学生提出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本文比喻论证的涵义, 加之学生并不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所以本文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观点以及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都是学生的盲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来并得到解决。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 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有时是不可预设的, 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 如果不把握教学的动态生成, 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这种信念必须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起来。

二.换位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一) 锁定教学难点

运用换位思考锁定教学难点, 设计出能突破单节课教学难点的课型, 如朗读课型, 诵读课型, 文学欣赏课型, 活动课型, 积累课型, 自主阅读课型, 单元组合课型等等。这样教学头绪得到简化, 且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 学习效率不言而喻。

如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 确立教学目标后, 学生分组对《渔父》一课提出问题, 据此锁定教学难点是理解渔父形象的深层涵义。上课时针对这个问题探讨,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也感觉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 解决教学难点

运用换位思考解决教学难点主要是构筑互动课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强调教学就是对话, 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交流。教师走进学生中间, 认真观察, 仔细倾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解除问题的种种障碍,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探索知识热情更加高涨。如在解决上面提到的《渔父》一文的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涵义时, 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 学生和老师自主选择角色扮演, 进行了换位思考, 在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大大增加。

三.换位思考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施以学生发展为要旨的教学,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指导, 须练就“设计”的真功夫, 也就是如何“用好”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 运用换位思考改变提问方式

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 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 学生学得也很被动, 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 教师就要“换位”思考, 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因素。比如, 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 学生不配合教师, 可能是问题问深了, 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 学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 学生无从回答。因此,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意启发诱导。

“换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突破师生的心理障碍, 尽可能地达到师生的平等与平衡, 师生的知情意行得以自然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问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就要思考换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提问方式。比方说, 在介绍作者时, 教师经常这样设问, 你了解作者的什么?“什么”这个词用得泛化, 使学生的思维散漫, 没有边际, 一时不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假如在设问后请同学谈谈你了解到的作者, 如生话、思想、创作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角度去归纳, 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二) 运用换位思考组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换位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们并不明白整个教材的安排体系, 不知道每篇课文之间的关联, 老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 换位思考, 学生应在头脑里形成怎样的语文阅读知识体系。如说明类的文章要抓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读, 议论类文章抓论点论证论据来读, 散文类文章抓情感和景物来读等等。那么当某一类文体出现, 学生就能迅速定位, 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再如, 学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 就可变换多种阅读方式, 如分角色读、接力读等。这样一方面可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对角色的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 文本是一种引导, 教师是一种引导, 同学也是一种引导。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 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对文本提出问题, 老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再组织学生自行解决, 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势点拨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自读课文, 我让学生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把他们的问题分为关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四个方面, 提出的问题后标上学生的署名, 再做成课件。课堂上先由学生自行探讨回答, 最后在解决问题时顺势点出文章的主旨, 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阅读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运用换位思考传授语基知识

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对知识和能力要用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加以审视, 在传授语基知识时, 运用换位思考, 让学生先来说说他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找到规律和方法, 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解释, 学生往往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我发现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字的本义, 而是对照着参考资料上的译文逐一翻译, 一些意译文字他们也对应着理解字义。针对这个问题, 我专门找了一些典型的词, 和学生一起看了词义的演变过程, 学生明白了字义的演变规律后, 对实词词义的判断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了, 而不是只凭主观猜测。

再如, 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很难区分, 往往模棱两可, 尤其是只有一个语素不同的双音词义是他们的难点, 如开拓和拓展, 怀想和怀念等, 我结合类似的题, 与学生一起发现了共同的规律:含义更丰富的词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上面的“拓展”有“开拓和发展”两层意思, 词义更丰富, 能更好地达意。由学生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薄弱点, 然后师生共同找到解题方法, 往往比老师的灌输更有实际效应。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 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 , 自己寻找出路, 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 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用适合学生的方法使之真正掌握, 从而内化并固化为一种能力, 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这样, 知识就是动态的、活的、有用的, 否则就是静止的、僵化的、无用的。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3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如何引领学生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等一系列围绕学生问题的概念。

怎样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等等,这些说法在具体的教学中给了我们的充分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促进了学生发展。但真正要把以人为本放到首要位置,则需要解决一个教师认识上的问题。

试想,如果我们能洞悉学生的思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爱?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我们何不在每一次教育学生之前,先换位一番,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如此错误吗?如果会,我该怎么想?在每一次备课之时,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学什么?喜欢老师以怎样的方法教?

当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就能思如学生所思,教学也就真正地以学生为本了。

谈完了教育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回到语言文字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上来谈一谈换位的好处。

先举个例子,我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学生笔下的文字,他是这样写思念家乡的;“雁叫声声,唤起了我无限的思念;声声叫雁,请带回我一颗思念的心。”两句话,只是把句子中的两个词换了一个位置,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情感表现也就更加突出了。

这个教学案例,让我倍受启发。祖国的语言文字之深奥玄妙竟在这一换之间足现其味。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教学生把文字换位,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于是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如:

“我爱母亲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我更爱亲手为我做布鞋的母亲。”

“老师头上的自发引起我的无数的思考:我也无数次地思考着教师头上的白发,于是我收获了感动和向上的动力。”

经过训练,学生不单单学会了创造语言,其语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可以品味出文字中间的情感。意义的微妙差异,对语文学习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换位讲授也是常见的。我在讲授课文《白杨》时,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列出了“白杨的形象一高大挺秀”、“白杨的生长环境一浑黄一体”这两个知识点,并从中挖掘,想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白杨的精神。

首先问:“如此浑黄一体的环境里,生长着如此高大挺秀的白杨,两者对比,你得到了哪些思考?”很显然。学生都回答到“白杨很坚强”。但当我再一次关注到板书时,我突然同又产生了这样一问:“如此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如此浑黄一体的环境中他又是为什么?”一时间,学生的思维大开,从“为戈壁贡献一点绿色”、到“为改变浑黄一体的环境”。从中,我们又提炼出“奉献”这个白杨精神。

思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再一个高度的过程,我明白了其根本缘由则是来源于我颠过来倒过去的两个问题。看来,这样的换位提问,还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思考。

同样,在其它课文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教学,例如《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文,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咪咪乔给予了女儿什么?女儿又给予了咪咪乔什么?”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多么重要。

声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4

下面本文从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法、教学态度几个方面来阐述换位思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方法的换位思考

在声乐教学中,一些声乐教师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原封不动地用在学生的身上。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要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一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地套在另外一个学生的身上,这是决不该发生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每一个来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想通过声乐老师的指导,掌握声乐的真谛,学到真本领。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老师。”因此,在上每堂课的时候,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每一个要点。但是声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完全需要声乐老师的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男高音,他们的声区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在开始练声时应该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此时老师是否可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呢?第一个学生,我的学习声乐的个性条件是什么?我需要老师给我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和要求?……老师可以根据我的最佳声区小字一组的g、a、b 进行下行音阶的练习。第二个学生:我又是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长处是什么?我需要老师对我进行什么样的指导?我的最佳声区是小字一组的d、e、f,要比第一个学生的最佳声区低一些,老师如果用同样的高音对我进行练习,我会感到很困难。所以老师应该降低练声高音,从小字一组的d、e、f 开始上行音阶的练习,这样我唱起来会很舒服,也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

通过换位思考,声乐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声乐教学手法的换位思考

一个声乐教师,他的教学手法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就拿声乐里的气息来说,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就不止闻花香一种手法,还有小声哭泣、大喊远处的人、负重、半蹲等等。

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随时变化,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比如对性格比较内向的、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远离喊人等手法。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应该作相应的变化。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声乐学生的特殊性,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都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一个人又不是时时都一样的,遇到什么事、人都可以影响他今天乃至几天的思想状况以及感情状况。声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情感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一次换位,一种思维的换位,一种情感的换位。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要求声乐老师平时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状况等。作为学生,也应该多主动同老师接触交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告诉老师。

三、声乐教学态度的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声乐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其二,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就第一方面来说,声乐老师对于声乐教学的态度应是认真和严谨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能明白,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中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再就是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的,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通过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调整。每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再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再有,声乐老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第二方面,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这样,通过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不愿看到的情况发生。

学声乐的学生天赋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但他们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学有所成。声乐又是一门抽象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需要声乐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完全需要声乐老师专业的耳朵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声音。声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声乐教学也体现了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固定的公式,不像政治历史那样有标准答案。声乐就是声乐,没有两个人的声带长得完全一样,没有两个人的共鸣腔体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和声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有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学生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有几个学生就应该有几套教学方案。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说明声乐教师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这个学生,此时声乐教师应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找出学生不适应自己教学的原因,开拓思路,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换位思考 篇5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学生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洞察他们的心理,巧妙地点出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打开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讲SO2的性质时,教师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看到石灰水先变浑而后又变清。联想到CO2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让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学生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CO2?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CO2?怎样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有CO2?怎样检验CO2中含有SO2?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学生对SO2性质的认识就会深刻。

二、想学生之所难

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在授课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学生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却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例如,p H值为10的Na 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 H值为10的Na 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很难回答这一问题。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 H值=10的Na 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p H值=10的Na CN溶液,CN-来源于什么?等等,与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使他们巩固旧知、发现新知,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教师在上课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他们的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教师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则必然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教师要立即采取措施,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讲述泡沫灭火机原理时,学生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甚理解。我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又取决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

四、想学生之所错

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讲过Cl+HCl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而且神情严肃,态度一丝不苟。这时就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了。如此可使学生巩固旧知,发现新知,提高兴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会得到满足,求知欲更强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金属钠的活泼性时,我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慢慢撒入集满氯气(越浓越好)的集气瓶中,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剧烈燃烧,这样巩固了学生的钠、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焰色反应等化学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六、想学生之所忘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6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可见在教学当中, 一种方法的恰当运用十分重要。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不同的教学法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富有吸引力, 其中换位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也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性教学模式。“所谓换位教学, 就是师生角色互换, 在换位角色化的活动中完成教与学任务”。[1]又称角色置换策略。教师在课前指导,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学和讨论等, 推选“换位教师” (本文又称“小老师”) 在课堂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成果, 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种主体性教学方式。突破灌输式教学, 对教师能力要求提高;激发小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参与能力, 达到锻炼理解、表达、情感、创新等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尝试。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进行换位教学的前期准备中, 教师需要详细耐心地加以指导。

二、换位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中的主要内容

了解换位教学, 首先要理解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直观的, 由于年龄小, 抽象思维并未形成的原因, 小学生的思维大都是在直观描述和实物接触中形成的,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对于小学生理解来说是困难的, 因此老师需要进行实物展示和具体操作, 将操作结果展示在小学生面前。老师需要将一张三角形的纸的三个角分别撕开, 然后将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形成180°的平角。通过这一实物展示, “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180°”这一抽象思维和抽象公式定义才能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们的展示可能是生硬的, 灌输性的, 若是将这种展示型的教学变为小学生自己来展示, 自己来教学, 则是一堂非常生动、有趣的课堂, 不仅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会学, 会讲, 会教,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答疑问能力的同时, 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换位, 最初形成于模仿当老师的过程中, 让人暂时处在他人的角色里, 通过这一角色的表演以加深对他人角色的理解, 可以更好增进角色之间理解与沟通。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 换位教学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 学生讲授

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 小学生虽然自我控制力不强, 精力容易分散, 但是其精力旺盛、充满活力而且善于模仿, 接受能力强;从思维形成看,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主, 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对于直观的图片感兴趣, 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往往记不住。换位授课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小老师”角色的授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 用同龄人的眼光和视角来解释书本上直观和抽象的知识, 以上课、讲故事、组织活动等实践形式来引导学生行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通过教师角色的讲授, 亲自经历备课——教授——总结整个授课流程, 把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小学数学换位教学中一个必要和关键的环节。“小老师”由于经验的不足, 难免会出现心理紧张、知识点遗漏、时间把握不足等现象, 因此教师要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是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不足的、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 对质疑点进行讲解, 对学生活动课堂的效果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二是由于小学数学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特殊性, 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在学生授课情况下涉及到的数学、地理、人文知识等加以拓宽,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三、换位教学在小学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一)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达到快乐学习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 其教学具有学科的特殊培养目标, 一是培养小学生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点, 二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 当学生全心投入某项实践活动的时候, 他们会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而换位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都参与到数学中来, 以同龄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解释所学的知识, 更有针对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比较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换位教学过程中, “换位教师”作为主体, 不仅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进行预习, 而且对口头能力表达和胆量也提出了挑战。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 可以让学生以人民币展示以及进行人民币一些简单的加减。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第三节《观察物体》中, 教师可以指导“换位教师”展示物体的多面性, 让小学生们观察和感受, 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六年级《认识圆》一节中, “换位教师”通过展示圆的介绍和纸张的折叠直径和半径, 寻找生活中的多种圆教会其他同学画圆。通过教学, 换位的小老师更能锻炼口才锻炼胆量增长知识, 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提升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判断能力

预设判断力, 是指教师在对自己课堂所发生的无法预料的情况作出假设性的判断和提出提前性预见性的解决措施。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料的状况, 因此教师需要对“小老师”的授课课堂环境做预设性的判断, 处理好自身与“小老师”以及其他小学生三者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 在换位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堂作出预设, 对“换位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必要时进行解释。在课后, 教师要对“换位教师”的授课做评价, 找出优点和缺点, 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教学效果, 加深自己和“换位老师”对知识的掌握, 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换位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换位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多样性、灵活性, 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学生在换位教学的过程中接受到知识, 并且将这种知识转化在指导和应用中。传统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换位教学正是突破了应试教育的缺陷,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会学知识, 学会用知识。“换位教学有效地贯穿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思想, 改革了传统课堂结构模式, 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分层次逐步深化、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 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可见,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 换位教学是让小学生能够在体验“小老师”的过程当中, 能够在讲课中学习, 讲课中体会老师的感觉。

四、换位教学在教学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 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换位教学当中, 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教师则充当双重角色, 一是学生, 教师在台下尊重学生, 维持好课堂纪律, 做好笔记。二是指导教师, 首先, 教师在学生授课前应当指导学生了解授课的全部内容并且及时做好备课,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提防其他学生的故意刁难等突发事件的产生, 另外, 老师的笔记需要对学生授课做出详细的记录, 包括优点、不足、遗漏点等, 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 是指人能够以自己及其行为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视与思考。只有学会反思, 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 不断发展自我, 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走向新的境界。”[3]三是心理辅 (下转176页) (上接204页) 导员。在换位教学中, 由于扮演的角色并非小学生自身所熟悉的角色, 而且由于年龄小, 因此在心理上会不间断性地表现出退缩和慌张等情绪, 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 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 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4]以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大胆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 注意评价的度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5]因此, 要按照小学生的年龄来对待学生们, 切莫过分要求学生, 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 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以他们的眼光来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当中, 不要太苛刻, 应该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来评价,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 换位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适用范围

换位教学尽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说换位教学都适用在小学教学课堂的每一节的授课过程中, 也并不是一堂课都用于换位教学。换位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 不能本末倒置, 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小学生们。因为换位教学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为小学生们年龄小, 接受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 让他们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 由于小学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程度也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设置换位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范围, 不能打击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 具有直观感性和直接的图片等展示的更适合小学生进行展示, 抽象的知识和定理还是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因此教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 分清哪一节内容比较适合将内容交给学生, 哪一节不适合。再次, 并不是一节的内容都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将其中一部分知识交由学生。因此, 换位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时在这种辅助性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上需要注意。

摘要:换位教学是师生通过角色互换以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学生讲授与教师评价两方面。换位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过程中,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达到快乐学习的目标、提升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判断能力, 达到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的能力。在换位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教师的重要作用、注意评价的度、适用范围等几个问题, 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参与能力, 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换位教学,小学数学课堂,预设判断力

参考文献

[1]李敬芬, 换位教学是培养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第124页。

[2]杜雪艳, 换位教学与素质教育[J], 教学与管理, 2004 (1) , 第48页

[3]邓春梅.教育探索与实践.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发展[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第56页.

[4]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第356页。

换位思考解难题 篇7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看事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换位思考,可有效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执行力水平。“换位”到位,事半功倍。

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喜欢拿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事儿,张口闭口“我那时怎样”,却很少从提高职工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上下功夫。现在的年轻职工大都学历高、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如果管理者总是简单套用自己的经验,不仅达不到说服帮教的目的,而且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管理者要学会调整视角,转换身份,多倾听、少指示,努力从职工的言谈话语中听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查找出安全风险中的思想隐患。

换位思考,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从根儿上讲是工作态度。把职工的思想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把职工的工作难题当做自己的难题,才能取得换位的真实效果。管理者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在职工心里也许就是了不得的大事。管理者不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对职工违章违纪行为没有查清真正原因就妄下结论,这样容易伤害职工的感情,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设备引进合同谈判中的换位思考 篇8

迟交货罚款;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最大清偿额;合同责任

1.迟交货罚款

过于苛刻的交货期罚则未必对合同执行有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国内用户在合同谈判时以理想的工程进度为引导,对外方要求最短的交货期,制定非常苛刻的迟交货罚款比例,而对本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制约项目实施的其他因素没有客观的估计(这种现象在新建国有项目上最为突出)。

谈判桌的对面的外方,对交货期大都比较谨慎,总是希望合同中签订的交货时间是最保险的可以完成的时间。这是双方交锋的第一回合,一般也将贯穿合同谈判的始终,并成为优势一方谈判的砝码。作为商务人员,面对双方的僵持不下,建议首先引导国内项目单位客观估算对设备和技术资料需求的时间,同时分析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和到位时间。合同条款中设定以预付款支付和LC实际开立为交货进度的起算点的合理交货时间,同时迟交货罚款以分段递增方式督促外方不要出现迟交货或迟交时间过长,同时避免过分苛刻的罚则导致外方要求我方延迟支付的对等罚款、罚息要求。

2.预付款保函

预付款保函的有效期无需过长,应更加重视其具备可操作性。预付款保函是预付款支付后设备到货的保证,一般来说3万美元以上的预付是需要保函作为风险管控手段的。大多数企业出于更加保险考虑,要求保函有效期为装船后30天,或有的长达60天。作为开保函方,延长有效期无疑是财务费用的增加,从实施角度,外方同样担心我们在发货后使用该保函恶意索赔,甚至担心我方由于资金紧张在无法开出信用证情况下在保函有效期内凭保函对已付款项追回。

买卖双方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理解,但如果是首次合作,双方往往互不退让。这时,最为公正的条款就是保函有效期和交货期完全一致。这样的条款就需要我们执行合同的商务人员缜密地执行合同,否则非常容易错过保函有效期,保函失效后剩下只有无奈和不知所措。那么,合同执行人员要严密监控交货进展情况,对外方无法按时交货要有预见,有预计发货期前30~45天的催交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要求对方延长保函有效期,否则立即启动预付款保函项下追索的程序,向企业发函,向银行发函。

3.对外支付中保留尾款的利弊

合同执行中,为保证设备按期调试、可靠性考核的通过以及验收后12个月的质保期,买卖双方一般同意支付中有5%~10%的尾款于设备验收后支付,付款单据为验收证书和质保期保函。外方往往担心验收无法进行是由于我方项目单位的原因,比如资金不到位导致配套部件不到位和土建进度拖期,因而导致生产线无法验收。由此,目前尾款支付大都演变为:凭验收证书支付,或如因买方原因无法按时验收,尾款于提单日后18个月凭质保期保函支付。

还有一些项目单位,考虑到外方价格将随付款条件而变化,因此主动放弃尾款,于装船时只凭一定金额的保函将合同全款全部支付完毕,保函时间一般计算到验收后12个月的一个预计时间。这样做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银行保函理论上可以在项目单位认为外方技术和设备考核失败或未按合同规定调试验收时向银行索款,但是,保函下追索是很增加带来难度,建议谨慎采用,权衡价格节省和风险控制。

4.合同责任和最大清偿额

合同清偿是指在某些合同保证没有达到时,供货方以一定的金额补偿作为了结这项保证的清算。合同中一般设定某项保证值对应的最大清偿额和合同项下总体最大清偿额。国际惯例是迟交货条款最大清偿额为合同总额的5%,性能考核未达到保证值但达到了最低指标时,其最大清偿额为合同总价的10%,两项合计一般为10%~15%。

国外供货商对于合同最大清偿额非常敏感,希望控制到最小金额,以减少本企业的合同风险,尤其是标准设备和标准仪器的供货商。他们认为其提供的设备和仪器可靠性非常好,不会在性能考核中出现问题,合同中一般只同意标明迟交货的清偿是总价的5%,合同整体的最大清偿额为10%,少量国外公司或只同意为总价的5%。这时,作为商务人员应该客观分析情况,充分评估清偿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迟交货的可能性,同一阶段外方工厂订单是否集中;我方用户工程进度是否已经对投产时间有明确时间表,是否允许少许的设备延迟;设备成熟程度,标准化程度和可靠性程度;外方售后服务的调试人员是否充裕,及时到位的情况。

对于复杂的设备和生产线一定要坚持,保证性能考核阶段有足够总价10%的清偿额;如果确系标准化仪器,合同最大清偿额为10%,或即便5%也是可以接受的。作为商务人员,我们的责任是向项目负责人分析各个条款的内涵,帮助项目负责人决策是否最终同意这些合同条款。

合同中最关键的风险保护条款就是“合同责任”,一般来说,除去侵权责任外,供货方的最大合同责任我们可以接受到合同总额的100%。这意味着,一旦引进失败,技术或设备无法达到合同规定的最低指标,供货方最多赔偿合同的总价款,但如果牵扯到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导致生产线被停用将不受100%赔偿范围的限制。

近年来有的国外供货方总是故意混淆LIQUIDATEDDAMAGES和LIABILITY的概念,将合同的最大责任也企图限制在合同总价的15%或10%之内,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商务人员头脑清醒,概念明晰,以理服人,使国外供货商理解合同概念,调整合同条款,保证项目单位的最大利益。

5.尾款、履约保函和质保期保函

上面说到的最大清偿额经过努力在合同中有所体现,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使之真正得以实施呢?

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篇9

1.认知目标:认识到每个人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懂得换位思考将有助于人际的沟通、矛盾的化解。

2. 情感目标:体验尊重他人的看法,感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同理,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从而提升个人交际能力,避免人际冲突。

一、主持人(班长和学习委员)开场白:

班长: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笔,别人 没有办法代替。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人品,正如我们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认清自己往往比轻视别人更重要。

学委: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人生只有一次,它提醒我要珍惜这易逝的时光。

班长: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嫉妒是人生进取中最大的敌人。 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学委: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齐: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班会——“学会换位思考”! 班长:接下来先有请班主任老师为本次班会做一个简短的演讲。

二、班主任讲话

主要内容围绕作为班主任我的期许有哪些,本次的主题班会我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些东西并且时刻牢记,这次班会的目的哪些,还有提醒大家保持良好的纪律环境。然后开始。

三、活动1,先看一则小视频

让同学起来针对小视频,谈谈自己的想法。 班主任总结。

四、活动2,小品(提前彩排)

有请同学进行小品表演,请剩余同学仔细欣赏。表演结束后,有请同学说说看,你觉得谁的他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

五、结束演讲。

根据本次班会作出总结,并提出要求。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篇10

虽然累, 但也累得充实, 累得心甘情愿。不管有多难、多累, 我们的日子还得照过, 书还得照教, 课还得照上, 一切都还得兢兢业业。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 既要教好学生又要管好学生还要教出成绩, 实在太难了, 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该怎样定位自己这一角色?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很聪明, 但就是不肯用功、不听话、胆子大还爱闯祸、自私又霸道……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 毫无优点可言, 就算遇到的个个聪明, 都被后面的一系列给掩盖了。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好学生、好班级、好校园的报道也为数不少呀。那是不是我们老师的感觉出错了呢?好好想一下, 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吗?真的都是学生的原因吗?我们的老师真的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给学生的标准太高, 要求太严格, 而又不理解他们、不认同他们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我们不妨就来一个换位思考及角色定位, 看看我们老师的认识是不是有所改变呢?

一、把自己当做学生

如果我们老师是学生, 那我们希望老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一定是一个博学多才、风趣幽默、具有亲和力、是老师又是家长还是朋友 (求知的时候可以引导我, 生病的时候可以在身边照顾我, 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向他毫无顾虑地诉说) 的人, 和我们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共同学习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而不是纯粹的教与被教的关系, 和我们没有代沟……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老师,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现在请问我们的老师, 你们是这样子吗?你们达到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标准了吗?你一定会说这还是老师吗, 这简直就是圣人?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圣人?要这样的圣人, 我不当。再问我们的老师, 你心中的学生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一定是聪明可爱、好学上进、有礼貌有理想、乖巧、大方、不捣乱、学习成绩好、不但不要老师操心而且还是老师的好帮手……这就是我们老师心目中的学生。我想我们老师当学生的时候都一定会说这还是学生吗, 这简直就是天才!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天才?对, 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圣人, 同时也没有这么多的天才。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罢, 圣人、天才都是极少数, 我们大多数的都是凡人, 都很普通。那别人对我们的标准和我们对别人的标准都不能太高, 特别是对立的两者。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通过这个角色互换的思考, 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更多地理解我们的学生了呢?

二、把学生当做学生

学生们都青春年少, 难免贪玩。我们老师也是从学生成长过来的, 那么也最能体会学生们此时的心情和想法。学生年少无知, 难免有过失, 我们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正确地引导他们, 耐心地教导他们。回想学生年代, 你希望你的老师怎样对待你, , 那么现在你就怎样对待你的学生。

三、把自己当做自己

我们毕竟是老师, 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教学知识以外, 还要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有宽阔的胸襟, 崇高的理想, 淡泊名利, 树立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得到学生更多的肯定,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

总之, 我们老师对学生不要太苛刻, 不要处处以我们成人的心态和标准去要求他们。而最重要的, 还是我们老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恰当。这样, 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当我们唉声叹气要责怪学生时,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效果会更好。如果我们处处都为学生着想, 我想我们的学生也会更理解我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更加理解我们, 爱戴我们,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皆大欢喜, 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大众化下一篇:会阴侧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