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十篇

2024-05-02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 我们抽取浙江宁波地区的3所中学的150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初一至初三各个年级以及不同生源地, 不同性别的学生, 年龄平均为 (14.3±1.00) 岁, 样本具有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法: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48份, 回收率为98.7%, 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有效回收率为98.6%, 具体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 (2) 访谈法:与调查对象中的20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 了解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或不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对人的性格特点的影响。 (3) 数理统计法:回收并整理问卷, 将回收的相关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并得出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程度

通过实际调研 (见图1) 发现初中学生中大多数 (有88.9%的人) 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少部分 (约为11.1%) 。

2.2 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图2可以发现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亲密的交往, 使他们有更多的朋友, 也不至于孤独和不与人接近, 使其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喜欢活动的学生在学校中交往的朋友也少, 对人的亲和力也差。

2.3 体育活动对高中生情绪的影响

通过调研 (见图3) 发现体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看做是各种观念、概念或者以一个人的表现为基础的认知模式的构成物, 其中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自我体育能力的认知、自我抵抗力及健康状况的认知等。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 将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初中时期的学生们心理上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 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有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等外显和内隐的的心理行为问题。

2.4 体育活动对高中生自信心的影响

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首先要看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的青少年普遍受家庭的重压与社会负面的影响。由图4可见,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自我的知觉和自信心。在学生们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运动的内容、难度、目的、与其他个体的接触, 不可避免的对自我的行为、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不运动的同学则缺少了这么一个表现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 从而也导致他们缺少自信心, 不注意自己形象, 比较容易激动。

2.5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心理活动的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 产生相应的肌肉的收缩。相反, 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 也可传递到大脑, 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 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 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 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因此, 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 情感发泄, 兴趣改变, 紧张程度得到松弛, 情绪趋向稳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本文调研发现, 初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少部分。 (2) 不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有87.4%的人性格比较孤僻, 缺乏自信心, 不与人交往, 朋友较少。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86.1%同学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都十分的快乐, 开朗和愉快的心情, 情绪稳定, 善于交往。表明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又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 消除孤独感。因此, 体育活动对于治疗人际关系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3.2 建议

(1)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对促进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作用, 在体育教育中积极参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生活, 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2)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同学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 建议学校可以合理的增开体育课和多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使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多支持和鼓励孩子们运动, 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能使自己的孩子想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会耽误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军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24) :47-48.

[2]张伟.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34) :16-17.

[3]黄华敏, 易鹏.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3) :87-88.

[4]李浩浩.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3) :57-60.

[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 :24-26.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芜湖市2008年度社区医务人员的健康体检中, 随机抽取378人为研究对象, 平均年龄46.51岁, 其中, 男293人, 女85人, 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见表1) 。

1.2 研究方法

1.2.1 健康体检

包括常规检查, 如内科、外科、妇产科, 口腔科、耳鼻咽喉科, 眼科等;特殊检查, 如肝功能, 肾功能, 血脂, 血糖, 血常规, 尿常规, 心电图, B超, X摄片等。

1.2.2 问卷调查法

查阅近几年有关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文献, 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方法和原理, 制定了体育行为问卷。在体检中心发放400份问卷, 剔除不合格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378份, 回收率为94.5%。

1.2.3 数理统计法

全部资料经收集和整理后输入计算机数据库, 按系统分类统计各种异常检查结果, 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异常情况

检查结果中1项以上 (含1项) 异常的有243人, 异常检出率64.29%, 2项以上 (含2项) 检查结果异常有79人 (20.84%) , 3项以上 (含3项) 检查结果异常有66人 (17.46%) 。分类检查异常的前三位是:①血脂异常, 主要是胆固醇、三酰甘油增高;②肝功能检查异常, 主要为胆红素升高, 转氨酶升高等;③心脏检查异常, 主要是心电图检查异常, 如ST段改变、T波改变, 心律失常等。 (见表2) 。且随年龄增长, 检查结果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经趋势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以血脂、肝功能检查异常、血压异常升高尤为显著。尿检查异常虽说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但差异不明显,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显示, 医务人员有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 且他们长期从事脑力劳动, 精神负担重, 饮食无规律, 食物结构中脂肪比例过高等都是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3]。但体育锻炼的缺乏, 也是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社区医务人员体育锻炼特征

2.2.1 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3)

表3显示, 社区医务人员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可见, 社区医务人员对锻炼身体的目标认知已经比较明确。另外, 在调查人均动机时, 还发现男性人均动机为2.92种, 女性为2.16种, 可见社区医务人员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层次的, 并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且男性比女性更复杂。

2.2.2 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表4)

表4显示, 仅仅有1/4左右的社区医务人员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 (包括3次) , 而尚有29.37%的社区医务人员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在女性中, 有几乎一半的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频率: =12.47, P<0.01;时间: =20.09, P<0.01。从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来看, 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的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专家认为, 体育锻炼应该以一定的强度, 每周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宜在30 min以上, 才有较好的锻炼效果[4,5]。所以, 大多数社区医务人员的体育锻炼不论从强度还是从频率或持续时间都很不理想, 尤其是女性。从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角度来看, 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量、对抗和意志力被看作男性的行为特征, 而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一般是安静、温柔, 所以女性在体育活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角色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3 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5)

表5显示, 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均1.99种, 其中男性人均种类为2.01种, 女性1.92种。但关键因素是工作和家务繁忙, 没有锻炼时间。当然, 缺乏锻炼场所和技术指导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仍然不能忽视的是, 仍有11.64%的社区医务人员不喜欢体育 (其中女性为15.29%) 。因此, 为保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的需要, 扩大体育活动的场地, 增加体育活动器材, 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现象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还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体育的兴趣, 正确引导他们参加适合的体育锻炼。

3讨论

本次社区医务人员的健康体检中, 检查结果的异常检出率为64.29%, 但血脂异常、肝功能异常、脂肪肝、高血压等发病率低于苏淑红[2], 周素华[3]等研究, 究其原因, 可能是本次调查的社区医务人员没有统计60岁以上的健康资料, 而患病率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本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是社区医务人员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提示社区医务人员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而高脂血症又与饮食、肝脏代谢和体育锻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高脂血症又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研究中体检结果表明, 肝功能检查异常、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病症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异常的症状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运动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7], 适度的锻炼, 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对代谢性疾病, 如高脂血症, 糖尿病等也有较好的效果。尽管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保健认识高于一般人群, 锻炼身体的目标认知也比较明确, 但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仍较少, 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也较短, 达不到健身的预期效果。所以要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 使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文献报道, 体育活动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等[7][8]。由于社区医务人员涉及不同年龄段, 因此也会有不同的体育锻炼爱好, 所以, 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指导, 结合社区医务人员的特点和爱好,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经常性的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吸引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健身意识, 尤其使其认识到健康是高效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给社区居民做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的调查发现,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概括说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人的惰性和缺少时间是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主观原因, 工作家庭负担和缺少场所器材是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原因。建议实施社区医务人员体质测定制度, 促进社区医务人员更积极参加有针对性的健身活动, 增强社区医务人员体质。当然, 社区医务人员个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摘要:采用健康体检、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和体育锻炼特征等调查。研究社区医务人员群体的健康现状与体育锻炼的特征。旨在为我国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研究提供参考, 也为全民健身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区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梁万年, 郭爱民.全科医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 (1) :2-5.

[2]苏淑红, 王凡平, 王志方, 等.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7) :6799-6800.

[3]周素华, 付向华, 胡樱, 等.武汉市医务人员常见疾病患病情况调查.医学与社会, 2007, 20 (2) :7-9.

[4]Brin J.Shark著, 刘昕, 李伟, 杨存真, 等译.运动健康完全手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8-9.

[5]王和平.全民健身运动指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197-201.

[6]高云秋.慢性病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9 (4) :170-178.

[7]韩冬.体育促进我国大城市市民素质提高的实证研究.体育科学, 2005, 25 (6) :87-93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 篇3

关键词: 体育锻炼意识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意识十分重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将有效带动自身健康成长。在锻炼中能有效缓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进行自我排解,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现今很多院校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得到体育锻炼。很多学生仅仅重视学习,逐渐忽视体育的重要性,长期下来,学生的体质跟不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现今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1]。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很少,仅仅是每周一次,并且在体育课上,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上课的时间较短,其他时间都是自由活动,少数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锻炼,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自己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忽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并且学习压力过大,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培养良好品质,舒缓压力,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体育锻炼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成长。

2.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1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有效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舒缓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体育锻炼会起到心理疾病治疗的作用,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选择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锻炼兴趣,以此促进自身锻炼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保证自身心理状况处于健康的状态,从而逐渐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并且体育锻炼会有效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向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将会对高职院校学生抑郁、焦虑和消极等情绪有良好的抵抗作用,以此充分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的心理,从而消除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另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会获得成功,这样将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以此帮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学生培养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2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及抑郁

焦虑症的治疗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或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治疗手段。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游泳、爬山等,并采用强度大、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并且在活动后要做足够的放松练习,让全身得到充分放松。放松可采用小步慢跑、深呼吸、走、敲、拍、抖全身肌肉等。抑郁症的治疗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为治疗手段,如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也可采用大强度和小强度交叉、速度快慢、幅度大小相结合,内容变化多的动作练习。活动持续时间应稍长些,一般在40~50min左右,若身体状态较好则可更长一些,可以适当延长运动的实践。另外,要提高学生情绪的兴奋性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活动任务,让患者体验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兴奋性[3]。

体育锻炼属于一种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能够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能够带动学生情感的发泄,让学生不断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从而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学生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能有效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抑郁,对学生长期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一个有效的治疗,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心血管功能得到提升,这样学生的体制得到锻炼,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有效的体育锻炼会充分发泄学生心中的压力,促进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另外,学生在运动中,在不同强度的运动节奏中,自身的情感发生变化,心态越加积极,最终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逐渐发生变化,社会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加大。这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以此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舒缓学生心中的压力,能带动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景凤琦.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40-41.

[2]田立荣.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04):40-41.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篇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加强体育锻炼 增进心理健康 篇5

首先, 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1) 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3) 自知、自我接纳与自尊。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自我调控能力。 (6)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总的来说就是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关心他人、善于合作, 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从生活与工作中寻求快乐。

其次,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和教育是决定因素。在承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的同时, 应彻底地批判遗传决定论。应正确认识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体育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

再次,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锻炼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物质基础, 正如人们常说的“体弱则多愁”, 就说明了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是健康的激活剂。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叫做“用则进, 废则退”。人体各组织、器官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只有不断地坚持锻炼, 才能增强各器官的活动能力, 增强体质, 才能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建立人格结构的稳定和协调。

在体育锻炼中经常伴随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和游戏规则的运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就必须严格按规则进行。无论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裁判的一个判罚的认可, 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正确认识。从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 调节情感、激励勇气、鼓舞斗志。在克服一个个困难、突破一个个记录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建立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3.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自知、自我接纳能力, 增强自尊, 建立与人亲密的关系。

在体育运动的个人项目中如田径、游泳、武术等, 它在有效地健美身材的同时强劲肌肉,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在与人合作的项目中如打篮球:在赛场上队员发现自己没有机会把球投入篮中, 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有机会的同伴, 通过与同伴配合取得胜利。这正是对自己的了解, 对自身的判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篮球场上经常会有摔倒、受伤的现象发生。学生仅仅一个不经意的伸手拉起的动作, 就足以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关心他人、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4. 体育锻炼是能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拥有生活热情和良好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直接作用。范进喜极而狂、周瑜三气而亡、朱嗥气死金兀术后大笑而死等都是典型的事例。都说明了只有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控;学会从生活、工作、学习中寻得快乐, 才会拥有生活热情与良好的学习效率。那么, 当你愤怒、烦躁或与人产生对抗、冲突而几乎不能控制自己时, 到运动场上对着墙狂踢一阵足球;或是对着沙袋猛打一通;或是跳入游泳池来个50米冲刺;或是找伙伴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赛, 重扣对方几球, 尽可能消耗自己的体能, 让自己精疲力竭。你会发现随着体能的大量消耗, 不良情绪也被释放、发泄、疏导了。使你拥有了健康心理, 拥有了生活热情, 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

总之,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证明, 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才能使学生尽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拥有快乐氛围和良好心境、真正拥有身体与心理双重健康、笑对人生的新世纪真正的主人。

摘要:国家要强盛“强人”是前提;要“强人”首先要“强心”, 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这就要从学生抓起。从教育角度来理解“强心”就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还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等各方面来说, 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身体、心理双重健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提高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 篇6

1.促进人脑清醒,使人思维敏捷。大脑是人体的指挥部,人体的一切活动信息,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来的,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会感到头昏脑胀,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和缺氧所致。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大自然新鲜空气中,可使疲劳的大脑获得积极休息,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使大脑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会逐渐衰亡,大脑功能下降,致使人脑变得迟钝起来。但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减缓这种衰老过程,并促使中枢神经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性减弱,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加,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呼吸是主要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发达,呼吸慢而深,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从事那些特别是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运动的激励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体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极等。相反,不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得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并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对各种刺激的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可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8.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外向型文化活动,属校园文化的范畴。它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使学生热情乐观,精力充沛,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具体现实、形式多样、直观形象,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小型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胜不骄败不馁等精神品质;班级乃至全校统一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作风;各种身体练习可以培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积极进取等思想意志品质;各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公正和良好的竞争意识,优化竞争环境,为校园内各式各样的其它竞争提供良好的示范。课外体育锻炼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课外体育锻炼能满足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体育活动,这正如日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应为: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大学生也不应低于1小时。我国及日本、原苏联等国也都提出每天要保证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节体育课,其效果是有限的,难于满足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增长,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病种不断扩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它是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的常见病,是既有精神性症状,又有躯体性症状的心因性疾病,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器官性神经症等。(2)心身疾病。也称心理障碍,它是指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在身体的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的损害,如长期焦虑、恐怖、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会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等。(3)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精神活动分裂,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全面分裂与失调。

1.2 原因分析

导致中学生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状况的因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又有个体自身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2.1 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中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和家庭把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面临升学的学生,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背负过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能力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1.2.2 生活上的挫折和对挫折的敏感症。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于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失恋、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或突发不幸事件,常使这些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高三学生再遭受难以承受的精神上的打击。有的认识水平不高,情感脆弱,心胸狭窄,计较个人得失,心理脆弱者均可导致不同心理障碍。

1.2.3 人际关系紧张中的矛盾。

在一个真诚友爱和谐的班集体,其亲和力强,使人感受到自然和谐而有安全感,若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则感到烦躁恐慌,毕业班的学生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有的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行为不羁,上课时影响他人学习,在宿舍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感受,影响他人休息,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增多,群体不相容,互感压抑和紧张,造成不和谐局面。

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概述

2.1 体育锻炼含义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的机会。与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种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可以得到社会强化和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安全、友谊、亲情、爱情、支持、理解、尊重方面得到应有的满足。

2.2 心理健康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主要包括智力、心境、意志、人格、心理适应几个方面。

2.3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为:一是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二是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三是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四是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五是协调和控制情绪,心情良好;六是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七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此时,体育教师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家长可多带学生参加户外运动,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以此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1.2 体育锻炼项目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锻炼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场上队员的位置,注意得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还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有勇敢、顽强、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不能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

3.1.3 体育锻炼能改善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及对前程的担忧而产生紧张、焦虑、烦恼和不安等。因此,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学生在运动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及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这对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此外运动可以释放人的心理能量,特别是当人体在直接参与或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宣泄,促使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带来身心的愉快。

3.2 消极影响

中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不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3.2.1 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痴迷。

一般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规律的锻炼生活有一种心理依赖,故在停止锻炼的24~26小时以后会出现一些停训症状,停训症状有: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一般是因为被动停止锻炼而出现的,这里所谓的“被动”是一些锻炼者本身无法抗拒的必须打乱自己的体育活动的计划的因素。如果锻炼者要有意停止训练,则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锻炼者对体育的痴迷,表现为锻炼依赖性或运动依赖性,是指类似于对酒精、药物和赌博的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其典型患者的表现是把运动作为一个无节制项目,即使受伤也不愿放弃运动,这种对体育锻炼的痴迷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3.2.2 中学生过度锻炼易造成心理疾病。

过度进行体育锻炼将会产生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在锻炼者的身上,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在发病的早期。过度训练早期运动员往往主要表现为类似精神官能症,主要表现症状有:压抑、焦虑、易怒、冷漠、自尊心下降、情绪不稳、害怕竞争、工作或训练时精神不集中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做及时的治疗或开导,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容易对体育锻炼产生厌恶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甚至易形成心理疾病。

中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对祖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且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各个方面都处于半成熟状态,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则可以帮助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反之,过于运动训练不利于中学生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积极功能,引导并帮助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大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体育锻炼对中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认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 而且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增强,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调节不良情绪,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但是要注意过度运动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3-125.

[2]赵海峰.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J].长春工程学院院报, 2001 (2) :63-64.

[3]李少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55-57.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 篇8

摘要本文以河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大学生中几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

(二)访谈法

通过对河南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探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逻辑分析法

依据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的健康观分析

1.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生产力底下的时候,人们只注重温饱问题,还不注重健康这个关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的关注了身体健康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没有疾病,以换来生命的延伸。到了21世纪,这个发达的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的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了,把身心健康也列为健康的一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新的健康理念。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生活问题,还同时要面对将来的毕业就业问题,面对种种问题,根据与河南大学大学生进行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障碍类型:

1.焦虑症

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大学生,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面对不同的人和實物,是前所未有的。遇到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各个方面都要重新适应和调整。大学的学习生活大部分靠自主性的学习,和我们高中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和不理想的成绩,我们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但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如果持久的心里压抑,就会使人丧失信心,干扰正常的思维和学习,患上焦虑症。

2.抑郁症

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人的思考能力与行为举止。不少的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担忧未来。然而,这一切不仅无济于事,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相反地还会使你不能正视现实,以致使很多机会在这种忧郁状态下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会带来厌烦或灰心丧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信心,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会导致精神衰弱,使人容易产生幻觉。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生跳楼身亡事件,这些人在跳楼前都具有一个比较压抑、忧郁的心情,没有人倾听自己的悲伤,把自己锁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最后选择了离开。所以说抑郁症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在进到人才济济的大学里面学习生活,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自己被一直压制,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自卑是束缚人取得成功的一根无形的绳索。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理智分析,引导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体育锻炼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 特别是各种球类, 需要同伴的默契配合,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树立集体感和友爱互助等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抑郁寡欢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改善缓解人际关系,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2.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锻炼中,人们在平时积累下来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发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以后日常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可以从容地面对和处理。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使他们在运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疾病,在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3.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繁多,如田径,球类,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他们自身的属性,比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独立的面对解决问题;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摆脱孤僻的性格;健美操,舞蹈等运动,可使人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只要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就有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小结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帮助,所以大学身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篇9

1.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抑郁达到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可能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如:麦格曼(McInman)等人(1993)对体育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却显著提高。伯格(Berger,1993)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还有些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它由许多自我认识所组成。由于锻炼可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非常重要。许多研究发现锻炼者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躯体概念。躯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道54%大学生对他们体重不满意,特别是女性。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对身体表象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下降,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研究表明,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相一致,加强力量训练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大小,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培养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和趣味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快乐、满足、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活动的团体性和互助互学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及责任感。体育活动中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样,体育活动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意等情绪,也有来自外界的,如环境、设备、能力限制等。为了实现目的,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克服困难。所以,锻炼的过程就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

5.体育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人格,从而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不可分割。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学生是活动主体,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

合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同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人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一项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人格培养有积极效应。

6.可以减轻心理的应激反应应强调的是科学锻炼才可能促进心理健康,如果锻炼不合理,则损害身体,给心理健康带来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心理耗竭和成瘾。

心理耗竭指锻炼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常见心理症状有心境状态紊乱,身体、精神和情绪的筋疲力尽感,自尊心下降,人际关系质量消极变化(玩世不恭、冷酷无情等)。研究指出: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还直接导致退出锻炼。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 篇10

一、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 不仅身体和生理要健康, 还应该要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中环境下生存, 面临升学压力, 心理脆弱, 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另外, 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 由于家庭的残缺, 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 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 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中学时代正是青春发育期, 是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 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对956例在校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为3.80%;有28.8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1. 与学习有关。

学校课业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中。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 才能被评为好学生, 考上好学校, 找到好工作;反之, 不少学习差的学生,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担心自己成绩不好, 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 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睡眠质量不高, 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 听课效率低, 成绩无法提高, 造成恶性循环, 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2. 由人际关系引起。

现在的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 长此以往, 不关系别人, 不帮助别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慢慢的形成, 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与老师、父母以及同学的理解和沟通,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老师和家长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 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及烦恼;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3. 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 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 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 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当然也会出现许多情感困感, 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 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国家虽然提出素质教育多年, 而我们家长, 甚至老师也还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根本没有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对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就更无从谈起了!其实, 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怎样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解决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疗法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专家指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中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中而出现的衰退。其实, 这只是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体,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最有效的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可以说, 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 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 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智力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 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 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 而且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没有适度的调节, 中学生们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 从身心两方面帮助中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情绪, 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中脑皮层有关的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 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取得优异的成绩。

2.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消除空虚心理。体育活动采取不同的上课方式, 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的冲动情绪, 化解烦闷, 提高自信心, 获取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之间友谊的交往和需要, 磨练性格和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 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 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消除这种焦虑, 使中学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体育锻炼能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也就是说, 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体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帮助中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具体而言, 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 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再次,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降低刺激反应, 消除疲劳。体育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 发挥作用时, 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刺激反应有关的化学反应作用。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能提高吸氧量, 促进新陈代谢, 减少疲劳的产生。

体育课不是一种随意的课。体育课的作用非常之大。所以, 体育教学过程必须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中学生的精神状态, 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论述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以及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城如, 李秋萍, 雷红如.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2]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时间价值观下一篇:生产耗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