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与对策十篇

2024-09-12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矛盾,成因,对策

1 大学生寝室矛盾的表现形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外形上和成人已无差异,但实际上他们还处于可塑期,他们往往也愿意以一个大人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自以为能够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有所担当,但这种展现往往是一种模仿行为,距真正成年人的心智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当他们以成年人的姿态来处理寝室矛盾时就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矛盾引发暴力行为。身体的成熟和心智的不成熟造成一旦矛盾产生,一部分学生往往相信暴力能够解决一切,这部分学生往往以男生为主。二是“恨屋及乌”以对方财物为发泄对象。部分学生一旦矛盾产生就以损坏对方比较喜欢或贵重的物品来达到心里的平衡,甚至发展为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这部分学生往往是身体瘦小或性格懦弱的弱势群体。三是散布不利于对方的言论。矛盾发生后将对方的缺点、缺陷及隐私散布到外界,以达到排斥孤立对方的目的,部分学生甚至通过捏造、夸大对方缺点进行污蔑和诽谤,这种形式主要集中在女生群体。四是采取“冷战”形式。表现为矛盾双方断绝一切往来,不说话、不接触,并且在其他场合和空间也形同陌路。五是,逃避。表现为凡是对方出现的场合尽量不出现、凡是对方参与的事情不参加、凡是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不理会等等。

2 大学生寝室矛盾的新特点

2.1 生活习惯引发的矛盾多于学习竞争引发的矛盾

首先,升学压力的减弱使得学习竞争处于次要地位。初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大学里被大大地弱化,部分高中尖子生到了大学就变得成绩平平就是个例证,为了将来的工作,学生往往加大自身社会实践和团体活动的参与力度。因此,单纯的学习竞赛式的竞争在大学期间不是常见,在“60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观念下,因此而引发的矛盾也不多见。

其次,生活习惯的迥异成为寝室矛盾的焦点。地域、家庭成长环境及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打乱了大学生寝室集体生活的和谐音符。一些细小常见的事物也往往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2.2 倾向于依靠外力解决寝室矛盾

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本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而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则是依赖性强,这一点在他们处理寝室矛盾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在引发矛盾的时候是以成人的姿态出现,而矛盾形成或深化后,他们却感到迷茫和无助,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淡定从容的面对矛盾时,其依赖成年人的思想便会占据上风。因此,当寝室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很难做到自身消化和解决,往往要求助于老师和家长。

3 大学生寝室矛盾的成因分析

首先,心理不成熟是造成寝室矛盾的首因。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丰富,在人际关系的认知上存在比较狭隘的认识,往往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加上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烦躁状态,使其在没有认清人际关系本质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表面的人际关系现象就草率地作出判断,从而做出一些冲动性的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家庭内部的横向交往,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就缺乏锻炼,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溺爱,很容易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主动去迁就他人、理解他人,而且会使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不知所措。(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15页)

最后,寝室生活环境的影响。学校的集体寝室生活环境既为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也往往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大学校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脾气、个性、爱好、习惯千差万别,甚至有时候连语言都难以进行交流,这就难免会发生矛盾。

4 对策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各学院中的系辅导员、班主任也应该在调适与改善中付出自己的力量,他们接触学生比较频繁,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以促使他们的转变。特别是班主任,他在一个班集体里的作用和责任都很重大,可以说,一个优秀、负责的班主任可以带动、培养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和一大群优秀的学生,从而为学校节约很多教育管理成本,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在工作中应尽量做到对学生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多和学生沟通和谈心。当学生当中出现不良行为、恶习的苗头时,班主任就应该充分重视,及时把不良事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使学生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其次,学校应该在寝室管理和文化创新上下功夫。学校在寝室管理方面应该以努力创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在寝室成员的分配上应打破同专业、同班的局限,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尽量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加强寝室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工作中应深入宿舍内部,了解寝室内部人际关系的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这有助于防止寝室人际关系的恶化,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在调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另外,学校应多积极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各项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比如开展寝室文化大赛、各类文娱体育比赛等,这既让学生感到生活充实有意义,又能增强寝室成员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寝室内成员的内聚力。事实证明: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寝室环境是产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校园与寝室生活环境和谐了,那么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也会顺畅起来。

最后,建立有效的家长沟通机制。调适与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除了在学生和学校方面下功夫,其他环节也应该值得重视,学生家长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们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在大学生入学前,他们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对大学校园还没有认知想法,尤其是独生子女和从未有过寝室集体生活的学生,那家长就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学生上学期间,家长给予的关注,能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改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这一时期,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家长和学校可以就学生在校情况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形成“学校—家长”互动沟通机制。

5 结束语

面对当前大学生寝室矛盾的现状,调试与改善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有耐心,需要有针对性,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讨,更需要各种力量共同的支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和谐了,必将给他们综合素质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一个平台,那么,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也将不断取得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费导刊,2009(2).

[2]高淼.大学生寝室矛盾的预防和化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2

一、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比上年增长14.9%,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来源收入均衡较快增长, 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纯收入的大幅增长,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 比上年增长17.9%, 增速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快、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10年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 比上年增长12.1%, 增速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对农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0%。其中, 受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影响, 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1723元, 比上年增长15.1%, 增速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2]。

但是农村家庭收入仍旧不高, 近年来生产、生活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成效, 但是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 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 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大幅度增收还很困难。

(一)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低的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的绝对数水平较低。

虽然2010年我国农村家庭居民纯收入达到5919元, 比上年增长17.9%, 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5元。

2.增收速度依旧缓慢。

虽然我国近年来政府推出各项惠民政策, 但是农业生产原有的农产品价格的浮动和生产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收入的不确定性, 物价上涨减缓了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3.农村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东部地区平均每人纯收入为7155.33元, 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4792.75元和3816.47元, 农村家庭收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比接近于2:1[3]。

(二) 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这一指标是考查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是否与高等教育消费的平均水平相适应, 这一指标有利于将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之间的矛盾清晰明了指出来, 并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向也显而易见的摆在面前。

1.农村家庭收入现状

农村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等于农村家庭收入减去相应的生活和生产的必要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我们来进行分析:

我国农村家庭按收入五等分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元) (2009年)

资料来源:农村居民生活基本情况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基本算出农村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为:农村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农村家庭纯收入-大学一年所花费的费用 (以三口之家为例可以计算出这一指标) 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平均每户为3.98人, 平均每户整年劳动为2.85人, 为简便计算, 我们认定每户只有一名大学生, 那么农村平均每户整年劳动为1.85人。

2.高等教育消费现状

高等教育的消费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学费, 学费在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关系之中的作用非常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 子女教育费用在我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 超过了养老和住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指出: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此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 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4]。具体数值根据每年的物价水平有所变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大学每年的学费其他都不算, 平均水平都在5000元/年左右, 加上住宿费, 每个月的生活费等, 每生每年所花费的费用粗略计算为10000元左右 (为方便计算, 略去部分费用, 根据自己情况及其对身边同学的了解, 这里大于10000元/生/年) [5]

由此可以算出农村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 如下表 (元) :

上表清晰完整的给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矛盾的现状。2009年3月,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对21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极大负担。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10%-30%, 29.5%的人达到30%-50%, 12.8%的人达到50%-80%, 8.4%的人甚至达到了80%以上[6]。

二、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矛盾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阐述, 可以清晰的看到, 我国农村家庭平均高等教育可承受能力指标为-239.54元, 虽然平均水平要接近于0, 但是我国农村家庭无法承担高等教育消费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其一, 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绝对数低。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绝对数还是偏低, 城乡家庭收入比接近于2:1, 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绝对数还是偏低。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目前来看, 仍然是靠天吃饭, 土地依然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依托, 土地的产量不确定性造成了农村家庭收入的不稳定, 粮食价格的偏低, 使农村家庭收入偏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受到限制, 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的经济压力, 我国农村家庭可以用于高等教育消费的费用少得可怜。

其二,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影响农村家庭支出。物价水平近年来也变成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物价水平一直在上涨, 虽然在政府相关政策下有一定的稳定趋势, 但是物价还是在上涨, 物价的上涨在农村家庭收入不易涨的情况下, 必然使得其效用下降, 生活水平下降。这进一步加重了我国农村家庭消费压力。

其三, 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将长期处于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还是严重不足, 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按照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 以及高等教育消费的特性, 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 个人、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出一份力。在目前来看, 高等教育消费的成本主要由政府和个人两个主体来承担,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助和扶植不明显, 这也进一步加重了个人和政府的负担, 这是造成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矛盾的主要原因。

其四, 高等教育在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根据中国目前现状, 东、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比内陆农村家庭收入高一个阶段。国家在制定高等教育消费中的关键费用——学费的时候, 并没有分地区具体家庭具体分析的缴费方式, 高等教育的学费制定是在全国人民家庭收入可承受的范围内, 但是, 高等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对于那些收入偏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也造成农村家庭收入偏低的区域内生源不多。

其五, 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 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7],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2008) 》, 其中指出,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 1978年到2007年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 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三、解决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矛盾的对策

从上述情况来看, 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矛盾仍是非常突出的, 根据造成我国农村家庭收入与高等教育消费矛盾的原因, 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一)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虽然政府财政性拨款总量逐年在增加,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这种规模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各个地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更使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不是很明显。政府在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监督政策, 以使这些资金更好更快的投入到发展高等教育中。

(二) 积极筹措社会资金。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 教育成本的不断提升, 单单靠政府投入是无法维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国家应该根据目前状况, 适当改变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度。第一, 社会资金是巨大的, 政府和市场的运作都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 没有资金的话, 在任何一个国家很多事都无法完成, 社会才是财富的源泉。第二, 高等教育的服务不仅在于高等教育受益的过程中, 还表现在社会的沟通和服务上。高等学校应该多与社会交流, 转换科技成果, 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因此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社会资金也应该算是一部分。

(三) 发展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 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政策体系。近年来, 我国为贫困学生的上学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但是在目前来看, 这一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 人员众多, 学校的规模和发展仍然无法满足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对接收高等教育的信念。

(四) 适当调整农村人口最多能生二胎的人口政策。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的影响,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农村可以生二胎的人口政策。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 我国农村家庭人均子女数远远超过城镇。农村家庭收入绝对数低加上子女多, 这必然会造成高等教育消费的承受能力不足。

(五) 把生源地地区收入水平作为学费多少的依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等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比较贫困, 东部地区比较富裕, 如果都按一种标准收费这势必会对家庭收入偏低的家庭造成巨大的压力, 但是如果按照学生生源地地区的经济水平作为其缴纳学费的这一方法制定学费, 将会大大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和普及, 其经费来源也由过去单一的国家拨款转向由国家、个人、社会一起投资。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是否与我国农村家庭收入情况相适应, 我国的农村家庭是否能够轻松承担高等教育消费呢?如何合理地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和高等教育消费两个方面关系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对改善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和高等教育消费的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家庭收入,高等教育,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ht-tp://www.women.org.cn/zhuanti/2010zhuanti/news/news04.html2010, 5, 15.

[2]刘铮.收入增长很稳定分配改善有盼头-专家详解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账单”[J].老同志之友, 2011, (03) :01.

[3]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经济年鉴[Z].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 2010.

[4]马国川.假如季羡林先生今天上大学 (河北) [J].学习月刊, 2005.

[5]全国千所高校收费标准.http://gkcx.eol.cn/z/sfbz.html.

[6]“孩奴现象”空袭80后, 八成家长不堪经济压力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2798544&pageno=5.

“高效课堂”的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出现多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都有共同的高端理念,我们期望这种改革的浪潮能改变我国教育的落后局面,但教育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反思、批判、调整中推进,才能给当代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高效课堂源自“杜郎口”,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1]。高效课堂要求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但笔者认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的表述存在问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能混为一谈,高效课堂的“效”应该指效率,高效的表现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除了杜郎口中学的模式,比较成功的还有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2]。上述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都是在高端教育理念牵引下展开的,这些理念的共同元素是: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西方传入的有效教学观,“自主、导学、互助、展示”等[3]。

卡罗尔认为,教学效果(学习程度)是学生实际用于某一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量与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的函数,即学习程度=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需要的时间量。因此,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程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并减少学生掌握所需要的时间量。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会受到机会(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明确规定的时间)、毅力(学生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有关)两个变量影响,需要通过提高机会和毅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进而加强学习效果。而需要的时间量受教学质量、学生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阅读的快慢、书写的快慢,也有学者把能力倾向解释为学习速度的预示)三个变量的影响,需要通过提高这三个变量来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量,进而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教学质量和机会是由教师决定的两个变量,简称教师变量。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三个变量,简称学生变量。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包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倾向,增加学生学习机会。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只能从前四项入手,增加学生学习机会不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的高效之处

“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通过讨论、质疑、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质疑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学生参与过程中得到的积极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毅力。因此,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可迁移能力方面的高效性显著,并且这种可迁移能力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教育是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还剩下的东西,知识会遗忘,但能力会伴随人的一生。

另外,因为讨论、展示、质疑的生成性较强,学生经常会冒出意想不到的想法和问题,因此,在教学目标之外会有更多的生成内容。

因此,如果假设每位学生都能投入“高效课堂”的所有活动,将会提高影响教学效率的三个变量,即理解能力、能力倾向、毅力。

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与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多数学生的自学效率低下。学生要自主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首先要通读整篇教材,其次要完成导学案,如果要找出问题必须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花非常多的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先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而仅读一遍课文及完成填空式导学案就需要大量时间。以生物课为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需要10分钟左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的时间会更多。

然而,仅完成导学案还不足以很好的展示,即使要准备一个中等展示,对于内在逻辑性较好的问题,学生准备的时间不需要太多,但对内在逻辑不好的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住,还要对语言进行组织。即使是教师,要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也要准备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学生。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质疑环节弥补学生不完美的展示,但展示和质疑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会暴露较多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的讨论、展示、质疑。其结果是对一个问题往往会研究得很细致和深入,但是也使得教学内容较少。我们在公开课中看到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老师本身准备的内容会比平时少(在新授课中更明显),即使如此有时还不能全部完成。

因此,要真正地使课堂高效,就要先保证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并没有减少,没有时间的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自主学习是非常困难的。课堂的展示与质疑只能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2.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师对单科成绩追求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学生变量),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如果每位老师共同努力促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会形成各学科共赢的结果。

但一方面这种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另一方面在单一学科的成绩表现并不明显。如果课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效,投入很大精力培养能力,会使得学生学科知识获得变少,可能会有导致单科成绩下降的风险。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富兰曾把“学校变革”形象地比喻为“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一伙叛变的水手”就是改革中的老师的真实写照[4],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把改革的失败完全归结于教师,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教师突然遭遇到以前没有过的一种体验,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自信,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退缩和对新生事物产生一种排斥。当然,这种情况在改革中具有普遍性,内在原因是考试的教学评价标准阻碍改革推进[5]。

因此,即使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模式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因为存在改革极有可能导致单科成绩下降这种风险,教师很难完全放开手脚。

3.全体学生参与的理想与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的理想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去,在讨论、展示、质疑过程中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的优势,以期获得尊重和积极的回应。每个班级中,只有展示和质疑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参与者,而他们既是讨论的中心,又是展示者,往往也是质疑者,大部分学生长期是课堂的观众。一方面教师往往从举手的学生中选择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也更愿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推动课堂教学快速完成目标。这些参与者经过长期训练能力进一步提高,那些经常不举手的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机会,与参与者相比,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即使偶尔地参与也因为无法获得成功的激励,会导致他们的参与热情进一步降低。

因此,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并不能促进多数学生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是基于三方面理想化的假设,一是假设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二是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导学案及预习任务,三是假设所有的学科都能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成绩放在次要位置努力执行。

四、对策及建议

1.教育信息化与翻转课堂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浪潮。2007年美国林地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首创了翻转课堂,伴随着可汗学院的火热,翻转课堂迅速传入我国,发达地区的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改革。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课前录制短视频,学生课前结合学习任务单与视频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展示、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在《微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中提出:MOOC、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

翻转课堂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短视频加学习任务单代替了课本加导学案,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缩短了以往自主学习的时间。第二,随着视迅时代的来临,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视频中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量。第四,如果使用交互平台,老师可以及时、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第五,对于部分认知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难点及部分习题的讲解的视频内容达成目标。第六,课堂中完成作业在降低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录制高水平的微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高效课堂”的不足。

2.通过“一体化导学案”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

“高效课堂”中均采用“导学案”式的文本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导学案大多只能反映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以及目标达成情况,无法记录学生在课堂中对讨论问题的看法及讨论过程中生成的答案。这使得教师无法监督学生的课堂讨论与学习生成,如果在编制导学案时,设计课堂生成板块,通过此板块的检查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将笔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册等教学文本全部设计在一起,编制“一体化导学案”,使学生使用和携带更加方便。

微课与“一体化导学案”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性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网络,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的教学理想。

3.对各类考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弱化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杜郎口中学,它原来是个教学问题极大、升学率极低、快要消失的学校,所以能破而后立,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学校和老师的头上始终悬着质量之剑,在改革进程中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害怕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只能使改革举步维艰。当然,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只依靠老师的大胆实践,为消除教师实施顾虑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远见卓识,将高效课堂的推进放在主要位置,把教学成绩放在次要位置。

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高效课堂”等名称烦多的模式,学界褒贬不一。我们不能幻想“高效课堂”成为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基础教育直接实践者的一线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些实事。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 佚名.九大“教学范式”解读[N].中国教师报,2010-04-27.

[3] 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代主流高效课堂改革范式的共性透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1).

[4] 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李为.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借鉴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4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的加大和考研热的升温,许多学生把考取研究生作为一种暂缓就业压力的方法,医学院校临床实习与考研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扰乱了临床教学医院的教

[1]学秩序,严重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临床实习是医疗工作的基础,目前,社会竞争

[2]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学校如何解决好临床实习与考研的关系,如何利用临床实习阶段来更好地培养学生临床工作技能等等问题的解决,都将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医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1.医科学生在临床实习与考研复习上存在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1.1临床实习与考研之间存在的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压力增大,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因素的冲击和困扰。越来越多的准毕业生因为考研复习脱离临床实习岗位,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的矛盾越发突出,尤其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在每所医科高校都存在着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进行考研复习的情况。对此,部分教学医院采取默许态度,结果使本科实习任务很难完成,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达不到临床实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于此现象,一些人认为:考研于国、于己、于校均有利。学校不能阻止学生考研,而且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学生考研。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部分。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认真的实践不可能学成,古今中外知名医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不把临床实习放到了极重要的地位。临床实习根本没有时间上的保证,所学理论知识会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导致动手能力差,医疗程序不清,不能独立完成诊疗任务,病历书写欠规范,甚至缺乏对医院真实情况的了解,不懂得处理医疗相关问题。学生没有在临床实习中学好相应的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必然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降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求职、就业,降低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这也是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而如此的医学生即使考上硕士研究生,也会如同没有牢固根基的建筑,结果必将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

应届本科毕业生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确实可喜,这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的评价。但缺乏临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很难适应,限制了研究生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目前,临床医学领域的导师普遍反映学生存在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缺乏基本的诊疗技能、在临床学位研究生后期教育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等许多问题。这部分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在医疗领域有所作为。

1.2矛盾存在原因

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构成突出的矛盾,会对本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产生很大的威胁。产生矛盾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大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辽宁省已经达到了35%,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再加上人们总希望到大单位、大医院去工作,造成大医院人员饱和,开始追求高学历人才。加之学生又不愿去基层医院、农村医院工作的现状。造成来医科学生就业难,为寻找出路,考研往往成为最佳选择,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起到暂缓就业压力的作用。并且由于学生对大医院的向往和大型医院对高学历人才的倾向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了不正确的心理暗示,产生了重视学历轻视能力,重视考研复习请示临床实习的认识。

1.2.2.实习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

现阶段,就业率是评价高校工作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招生情况,对于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型高校,招生情况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而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能极大的缓和这种压力,但要认真坚守的原则是只有在本科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才是使高校就业率实质性提高的关键。而制定完善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才是唯一的保障。某些实习医院教务部门对于学生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关系处理不当是这种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实习医院对实习学生管理松懈,考勤制度标准不一,往往成为学生放弃实习,专职考研复习现象产生的温床。对于实习医院带教医生方面,现在医院承担的实习任务大,一名老师往往带许多学生,无暇顾及;二是有的老师医德医风差,对学生不负责,从而造成带教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东西,没了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情况学校、医院、教师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并没有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疏导和科学的教育。其实学生放弃实习恰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生活中的散漫作风和不良的医学行为,也折射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纪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3.医疗工作的自身特点

临床医疗工作中,医生的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即所谓的后发优势。尽管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SARS、禽流感等一些突发事件的反思,促进了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则不能很容易的享受到这样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对人才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很多医院要求求职者具有临床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的缺乏也正是应届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软肋”。所以,为了更好的寻求发展空间、弥补心理与现实的落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攻读硕士学位也往往成为医学生在无奈之下选择的一条捷径。

1.2.4.职业评价体系不合理

医学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在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学历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现在卫生系统人事制度中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等切身利益,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就是为了寻求短、平、快的发展道路,以求更快的清除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障碍,达到目标。2对策

结合临床教育的现状,对于考研和实习的矛盾,学校、医院应该采取积极的、明朗的态度,正确引导,要权衡利弊,协调两者的矛盾。针对因就业形势产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是缓解矛盾的最好解决办法。

1.3.1.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用严肃的学风考风促进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育学生将理论知识学扎实,针对目前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通过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改变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为了期末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及格而复习的状态,杜绝为了考试成绩背习题册、背题库而不按教材进行复习的情况。引导学生在每一门课程结束后,都能对该课程的知识点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形成牢固的长时记忆模式,从而减轻学生在考研复习时的学习强度和难度,近而减少因为复习而占用实习时间的现象的发生,减少、消除两者在时间上的冲突。在课间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预培养,可利用学校购置的先进的技能培训系统进行临床技能专项培训,让学生在专业课上学习、掌握的牢固的基础知识迅速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兴趣和向往,以便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实习兴趣为主要手段,做到以学生的实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主动培养自己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保证实习质量。总之,即提高每一堂理论课、每一堂实习课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对下一学习阶段即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必须高标准严

要求,不能蒙混过关,不能心慈手软,要让学生明白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的,不会的地方可以耐心的学会,要正确理解学习、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更要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理解失去诚信乃为人医者之大忌的意义。以上教育的结果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主动的正确处理好考研、实习的矛盾打下基础。

要严肃考试、考务纪律,杜绝贩卖试题答案、漏题、缓考审批随意性强、评分标准不一等现象发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过关,实习时,也必须强化出科考试、临床实习结束后的考核等制度的严肃性。作为一种导向,使学生真正重视学习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重要,切实提高临床实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因任何原因逃避、放弃临床实习。

1.3.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入学之初,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去除浮躁心态、正确认识就业形式,认识高质量的实习对就业和考研的重要辅助作用,正确认识考研的意义,避免盲目性考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准毕业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关系,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积极就业、合理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并根据学生特点突出个性化指导。从而消除因为就业压力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报告、讲座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等,引导促进学生较早的用开阔的目光去制定职业目标,不要把医学生的出路局限在研究和医生两个职业,而可以扩展到保健、保险、咨询、美容等等行业,从而在整个大学期间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增强成才的主动性。响应国家号召,开展自主创业教育,培育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创造相应条件,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奠定基础。积极利用国家、政府“服务西部”、“服务辽西北”计划,并在学生中做好相应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培养学生服务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信念。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服务。教务处、学生处应将学生基本信息合二为一,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数据库,根据就业处提供的招聘信息,能够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完整的学生信息。学校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常规的、及时的、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的就业信息渠道,向毕业生公布用人信息、就业政策等。

以上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看似与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实习、考研与就业工作关系不大,但是如果能够真正做好这些工作,则能大幅度的减轻学生、学校的就业压力,使学生门能够安心完成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

1.3.3.加强管理和教育

对实习生疏于管理往往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学生脱离实习医院、学校视线,到外边租房读书就存在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管理上的松懈置学校、实习医院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在学生下实习点实习之前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医学生医德医风培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发展党员考核、检查各个实习医院实习学生思想状态等等机会,强调对学生加强管理,维护校规校纪和实习纪律的严肃性,使学生实习有组织和纪律,不放任自流,从而辅助教学系统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1.3.4.硕士招生制度中的因素

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指定教材多与大学阶段使用教材不一致,使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教材没有统一起来。学生上课与考研复习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要考研就必须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组合甚至是放弃,而对考研指定教材又必须重新进行记忆。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造成时间浪费。如果通过教材的统一,学生完全可以在本科教学阶段掌握所考的知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的学习,并通过实心辅助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考研复习与大学教育的平头衔接而不是粘性衔接。

但在目前形式下,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个性化的指导来提示学生在复习之初,迅速找到新旧教材不同之处,以备复习使用,并且引导学生以临床实习作为一种复习手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以临床实习提高考研复习的效果,以考研复习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将考研复习和临床实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双赢。并要做到通过对近几年试卷结构改革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高质量的临床实习对保证西医综合科目考试高分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孔锡,郭建强,王红娟等.医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矛盾的思考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9):67—68.

[2]赵妍,李大佑,彭昕等.浅析“考研热”与临床实习的矛盾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5

一、研究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问题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因宿舍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发生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 暴力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发现不及时和解决不当引起的。研究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对预防和解决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 有利于树立良好舍风、校风和学风。

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除了要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果, 改进学校管理方式, 还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温暖的宿舍环境, 这不仅包括良好的宿舍硬件设施, 还包括宿舍温馨有爱的宿舍氛围。人际关系矛盾少的学生宿舍, 学生的思想负担少, 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围绕宿舍人际关系这一主题, 建设和谐宿舍, 确保宿舍内部成员的团结有爱, 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舍风、校风和学风。

3. 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高校学生的很多集体活动都是发生在宿舍内, 大学宿舍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他们一般来自于不同的成长环境, 兴趣爱好有所不同, 具有不同的思想和生活习惯, 并且没有课堂的约束, 彼此都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良好的宿舍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此外, 宿舍文化和氛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 也是校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部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必须要完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氛围, 解决好宿舍人际关系矛盾。

4. 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社会。

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 对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进行研究和改善, 有利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要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 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工作开展的出发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前提。

二、人际关系矛盾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宿舍普遍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矛盾, 不同结构性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发生大部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矛盾严重到一定程度后, 学生不能控制而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决, 当冲动过后反而会后悔并产生害怕的情绪;从学生性别来看, 对人际关系矛盾的敏感度来说, 女生比男生更敏感, 更容易在学生寝室发生矛盾并产生较坏的后果;从学生的年级来看, 新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矛盾,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矛盾更加激烈, 但是整体来看女生之间的矛盾要多于男生之间,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之间, 大家面临毕业和找工作, 矛盾开始缓和并减少。

分析大学学生宿舍出现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 避免学生沟通不利而发生恶性事件, 培养学生和周围同学和谐相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中的每个成员所生长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文化都具有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和家庭财富差距上。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 有些比较贫困, 也就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往往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价值取向和地域接近的人更容易相处成为朋友。成长于差别较大的家庭中的同学, 价值观差别也大, 他们在同一个宿舍中生活就容易发生矛盾。其次, 学生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待人接物的方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 差异大的为人处世方法会造成交流障碍, 这也是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的本质原因。

2. 心理障碍。

在大学这个阶段的学生, 心理还不是很成熟, 再加上很多是独生子女, 做事不会为他人着想,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 高校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障碍。由于和舍友接触最多, 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他们具有的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 虚荣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人的自尊心被过度扭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为过分炫耀和极度自私, 不利于与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比如有些同学盲目追求名牌和这种状况不利于有他们的身心健康, 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进步, 也影响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第二, 自负心理。自负的人往往过于自信、目中无人, 这种自信远远超越他们个人能力, 高估自己而不顾忌别人。他们对自身不能正确认识, 在大学宿舍产生优越感, 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容易引起和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 不能和谐相处。第三, 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人内心缺乏自信, 虽然表面上表现出看不起其他同学的姿态, 但是内心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自卑心理往往表现为猜疑、敏感、害羞和恐惧等交际障碍。这种障碍在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中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第四, 嫉妒和失衡心理。这种心理比较复杂, 往往会因别人成就高于自己、荣誉多于自己、境遇好于自己等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而产生不服、不满怨恨等情绪, 这些情绪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严重影响和其他同学的相处, 出现人际关系矛盾。

3. 沟通障碍。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学问, 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人与人的沟通首先要有正确的的沟通态度。平等式的沟通态度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命令式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产生排斥的感觉, 不利于沟通的进行, 这种方法是引起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重要障碍。其次, 由于文化差异引起语言歧义造成误解而产生人际交往矛盾。此外, 网络时代学生网络社交的时间增多, 而与宿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际减少, 不能对宿舍产生归属感, 造成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冷漠。再加上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缺乏, 面临人际关系矛盾时意气用事, 导致高校宿舍的氛围不融洽, 引发人际交往矛盾。

三、化解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对策

高校宿舍内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矛盾往往不容易被外界发现, 他们对矛盾的处理态度就是逃避和隐忍, 长此以往等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在此学生心理上的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化解人际关系矛盾极为重要。

1. 加强人际关系处理知识的宣传。

高校要做好人际关系处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加人际关系类专题讲座, 开展宿舍文化的建设活动, 积极构建人际交往的平台, 安排相应的学习课程,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性, 丰富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 教会他们人际交往的艺术, 帮助他们分析和应对人际关系矛盾, 让他们亲身参与到人际关系处理中, 解决他们面临的人际交往矛盾,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 改善高校学生宿舍的分配制度。

大学新生入学之前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 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宿舍分配, 将条件类似的学生安排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减少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矛盾。与此同时, 还可以考虑将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安排到一起住宿, 这样可以避免因相同专业而出现的奖学金评比、党员评选和校内职务上的竞争而出现的矛盾, 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3. 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与评优挂钩。

高校对学生进行奖学金和入党等评选标准都是按照学生的德、智、体与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开展的, 这其中就包含了学生的为人处世、价值观和沟通能力等条件。高校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就是学生为人处世态度的直接体现。因此, 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情况作为德育的一项标准, 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解决宿舍矛盾, 并为建设和谐宿舍做出努力。

4. 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

大学学生工作人员要发挥积极作用, 安排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突出的成员担任矛盾调解员。让他们负责及时了解并掌握不同寝室的情况, 主动调解宿舍中存在的矛盾, 化合宿舍的人际关系, 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 要将信息汇报给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 以便对出现问题和矛盾的学生进行访谈, 并组织他们进行沟通, 让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想法并将出现的矛盾及时化解, 减少学生之间的武误会,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理解。

5. 适当调整宿舍成员。

如果学生宿舍内部的矛盾在经过调解后依然不能解决, 宿舍气氛得不到缓解, 人际关系得不到恢复, 就可以适当调整学生宿舍个别成员, 避免出现恶性事件。

6. 建立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应对机制。

学校要重视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管理工作, 制定应对机制。首先, 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要明确, 避免出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同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及时了解并应对学生宿舍出现的各种情况。其次, 调动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进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 将学生宿舍管理情况与他们的工作考核挂钩, 使他们主动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再次, 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训, 增强他们宿舍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四、结语

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除了校方做好宿舍管理工作, 加强对人际关系处理知识的宣传, 增强与学生自己的交流和沟通, 还要做好奖惩措施, 奖励人际关系和睦的宿舍, 处理好有矛盾的学生宿舍。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他人, 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 增加对彼此的包容和理解, 真诚对待宿舍同学, 化解宿舍矛盾, 建立和谐友爱的宿舍氛围和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雅芳.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15 (3) :126-128.

[2]陈宜.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15 (21) :209-211.

[3]燕燕, 燕炯.浅析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124-125.

[4]邓茗月.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16 (10) :52.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6

1 畜牧生产与屠宰加工之间存在的矛盾

1.1 认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

在发展思路上没有真正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没有将固有的“生产、加工、市场”思维模式统一到“市场、加工、生产”上来。在产业结构上没有真正明确新时期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向畜产品加工业的转变, 没有把传统的“种、养、加”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养、种”结构, 导致市场份额无法最大化, 经济效益无法最优化。

1.2 畜牧生产与屠宰加工多数联系不紧密

目前, 本县畜产品加工业与畜牧业生产衔接不够紧密, 大多各自为战, 生产与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待完善。组织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六和、富仕达等十几家企业采取自建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产业链条相对完整, 从原材料到成品, 各关键环节明确分工, 互相依存, 利益联结机制较明显。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 没有固定的原材料基地, 产业链条较短, 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和提高。

1.3 畜牧生产不符标准或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屠宰加工的需求

畜牧生产分散, 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 原料品质、数量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 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当地养殖基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 特别是牛羊货源十分紧张。富仕达食品、神舟食品等加工企业货源逐渐减少。

1.4 屠宰加工精深度不够, 对畜牧生产的带动力不足

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率在80%以上, 精深加工 (二次以上加工) 占60%左右, 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80%, 产值一般为畜牧业产值的2~3倍, 本县分别只有20%、10%、不到20%、0.3倍。目前, 本县畜产品加工业整体仍处在初级转型阶段。

1.5 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安全保障水平较低, 影响畜牧生产的发展

“小、散、弱”企业偏多, 规模企业偏少;粗加工企业偏多, 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传统产品偏多, 高科技产品偏少;一般化产品偏多, 名牌产品偏少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生产过程比较粗放, 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原产地的认证工作滞后, 从原料生产到综合加工还未形成完整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 畜产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无法对畜牧生产形成强势带动。

1.6 加工企业收购标准偏高, 畜牧生产产品难以达标

“三鹿奶粉”事件, 给一定的启示。企业收购的鲜牛奶标准是参照国外标准制定的, 但国内牛奶的生产条件无法和国外相比, 无论是奶牛品种还是饲料、管理都相差较远, 所以鲜奶很难达标, 给违规添加三聚晴氨提供了可乘之机, 造成了产品安全隐患。

2 解决畜牧生产与屠宰加工之间矛盾的对策

2.1 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导向

市场需要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既要着眼现实需要也要瞄准潜在需求, 既要占领本土市场又要开拓国内外市场。把本地和国内市场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不断满足市场对畜产品多样系列化、方便营养化、优质安全化的需求。

2.2 加强宣传, 提高畜产品加工质量

加强宣传, 提高消费者的安全与质量意识畜产品, 尤其是畜产食品本身, 是高营养、易腐败变质、导致疾病传染和食物中毒的消费品, 其生产加工需要严格的卫生条件及严格的检疫、检验管理。而我国一些畜产品加工企业卫生条件差, 生产出的畜产品安全性低, 极大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加强宣传, 提高消费者的安全与质量意识, 最终促进加工企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

2.3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积极推广安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技术

发展安全畜产品生产, 必须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抓手, 加强培训工作, 一方面旨在帮助养殖户掌握畜禽生产技能, 另一方面提高养殖户法制政策水平, 提高安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能力, 做到依法依标准和科学规范。加快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 全面提升畜禽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饲喂、科学用药、科学预防和治污等水平, 提高科技在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的贡献率。

2.4 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发展产业化经营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建立“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产业化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农户参与资产、资金入股, 推行股田、股畜制, 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建立区域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将中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集约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区域经营规模大、特色养殖优势显著、加工水平程度高、运行质量好的经济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 使其真正成为生产、收购、供应、加工、技术推广等综合服务经济联合体,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确保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增强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对畜牧业的反哺能力, 建立完善科学稳定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长效机制。鼓励和培育各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补贴规模, 切实维护养殖环节利益。鼓励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部分大型养殖场投资建设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 直接加工、经营畜禽产品, 把生产和流通、消费环节连接起来。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 通过产业链把分散的千万家养殖户组织起来, 使之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 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减少养殖风险。

2.5 大力发展品牌畜产品,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7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既是教学科研的学术机构,又是面向读者的服务机构,同时也是学校的精神文明“窗口”。图书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与读者难免出现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既伤害了矛盾双方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又败坏了图书馆和学校的形象与声誉。如果能根据矛盾发生的原因,及时有效地化解,则能使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1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不少高校把图书馆当做退出教学、科研、管理或后期服务部门的教师、管理和工勤人员的收容站。主要体现在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图书等相关专业学历,管理人员知识老化、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和性别结构失调、学历层次较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跟不上,加上图书馆全天候的工作性质,对管理人员平时培训不够,这些都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矛盾冲突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矛盾冲突的产生原因

2.1 图书管理人员因素

2.1.1 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包括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的服务意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技巧,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与读者和睦相处。如果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工作缺乏热情,专业技术生疏,又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对读者态度蛮横,工作频繁失误,服务质量降低,则会引起读者的强烈不满,引发矛盾。

2.1.2 倦怠心理严重

职业倦怠心理是指个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因素很多,诸如:生活压力过大、工作机械重复、个人性格孤僻、家庭成员变故、经济状况拮据、发展机遇不佳、利益分配不均、社会地位低下等。图书馆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长时间从事某一职业,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抵制,进而造成行动上与职业要求相反的举动,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缺乏耐心;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失去信心等等。长此以往,个人情绪的逆反心理,势必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1]

2.1.3 职业观念淡薄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教书育人是学校各级各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图书管理人员虽然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但却担负着信息的传播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图书管理人员的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读者的教育。由于个别图书管理人员对自己工作性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图书馆就是书刊的简单借还,没有服务与教育的义务,因此对读者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或者业务咨询表现出极端的讨厌和冷漠,甚至出言不逊而产生矛盾。

2.1.4 性别沟通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别相同的群体在沟通与交流中具有理解与互动性的特征,不同的性别,个性特征和语言交流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逆反。因此,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由于性别的差异,有些时候会出现尴尬和难堪场面而使矛盾激化。[2]

2.2 读者因素

2.2.1 认识偏差,缺乏理解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他们对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性质认识偏差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校教师认为教师是高校的主体,图书管理人员则是教学辅助人员,因此在图书管理人员面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二是学生认为只有教师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值得尊重,而视图书管理人员为生活“阿姨”,简直不屑一顾,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对待图书管理人员的态度表现出轻视和放任自流,严重伤害了图书管理人员的自尊。[2]

2.2.2 素质低下,缺乏公德

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基地,也是培养文明的场所。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综合素养来保证图书馆知识殿堂的和谐与文明。温馨与恬静是图书馆优雅环境的象征,爱护公物是公民应有的道德规范,如果读者不能自我约束,高声喧哗,言谈污秽不堪,举止低级下流,对书刊随意圈批勾画,乱撕书页,私揭书码磁条,严重影响管理秩序,造成公共财务的严重损失,势必受到图书管理人员的批评或谴责,导致矛盾的发生。

2.3 图书馆因素

导致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矛盾冲突的原因除了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因素外,还有来自图书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2.3.1 基础建设落后,阅览环境较差,服务设施不全

高校图书馆由于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或者地域经济的制约,在图书馆建造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致使有些基础性建设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再加之读者由于生活阅历条件的不同,对图书馆的环境要求不同,诸如御寒防暑措施、饮水设施、个性化服务内容等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而呼声四起,怨声载道。

2.3.2 管理体制混乱,制度不够合理,宣传缺乏力度

要使图书馆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阅览氛围,就必须构建合理管理体制,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途径,加大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宣传力度,对借阅制度、归还制度、开放制度、奖罚制度等都应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使读者有章可循,否则,读者会利用制度的“盲区”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3 化解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矛盾的对策

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读者阅览环境

学校要充分提高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图书馆硬件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从实际出发,着眼未来,有计划地对图书馆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整合馆区布局,制订科学的采编方案,确定合理的资料采购计划,建立专业性、时效性、特色性阅览室,增设人性化服务项目,做到环境优雅,阅览舒适,心情愉悦。[3]

3.2 科学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人是各类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要素,科学管理需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来保障。要对图书馆科学管理,创造和谐与稳定的工作、学习环境,就必须对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尽可能使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趋于相对平衡,尽可能使岗位设置科学规范、人事编制繁简适宜、人员分工搭配合理、利益分配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工作高效、有序、科学、规范,才能保证业务熟练、服务快捷、读者满意,才能保证关系和谐、情绪稳定、融洽相处。[4]

3.3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是图书管理人员应尽的义务。

图书管理人员肩负着知识传播、教育职能与服务读者的多重角色,在做好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积极为读者传播知识的同时,应正确认识自我,把教育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忠于职守,主动服务,乐于奉献。[5]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是紧密围绕读者而开展的。这就需要从每一个工作环节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消除隔阂,以最大的服务热情设身处地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真正把全方位的服务意识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3.4 增进相互沟通交流,加强彼此理解包容

语言是沟通的最好工具,理解是包容的有效方式,互动是增进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都能从互相尊重、彼此理解的前提出发,本着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创造交流与沟通的机会,通过互动,增进共识,达到共鸣,消除误会,就会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了读者的负面情绪,从而避免了矛盾的激化,真正做到理解读者、了解读者、帮助读者,有效地避免冲突的发生。除此之外,图书馆应建立读者协会,成立“图书馆之友”俱乐部,增设“读者咨询部”,提供电子邮箱、直拨电话、在线解答、投诉意见箱等服务,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利用这些服务平台经常性地召开读者座谈会,认真听取读者对图书馆管理和管理人员服务状况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研究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读者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满足读者的需要。

3.5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高尚文明的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扎实全面的知识素质、坚强过硬的能力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达观理性的心理素质、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等。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增强服务效果,有效减少管理人员与读者的矛盾冲突,可加强以下方面培养:

3.5.1 培养管理人员自觉学习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置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现象,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人员从事的岗位职业不是完全对口,因此,必须加强不断学习,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3.5.2 加强管理人员道德修养

图书馆是知识与科技的传播媒介,又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因此,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必须用自己高尚文明的道德素质来感染和熏陶读者。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体现在各个工作领域。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工作消极的现象较为普遍,得过且过、麻木不仁也并非个别。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修养、图书馆管理条例等等,使管理人员自觉遵守公德,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觉的服务意识。

3.5.3 强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全民学习“终身制”,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党的一贯主张。为了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除图书管理人员根据个人业务特长、岗位性质、工作方向加强自身学习外,学校和图书馆应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采用短期培训、长期进修、“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努力强化其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6 注重读者素质培养,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读者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读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对馆藏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人员与读者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关系。高校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教育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公共场所环境优雅,保证公共财物完好无缺。[6]

3.7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制度宣传力度

为了使读者密切配合图书馆的工作,使读者有章可循且能自觉遵守,图书馆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制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入馆制度、借阅制度、借还流程、开放制度、赔偿制度等。制定制度前,要认真研究,充分借鉴,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科学论证,以期达到制度的合理与规范。制度一旦形成,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制度的宣传,使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有更多的了解,才能达到配合默契,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与维护。

3.8 树立“以读者为本”理念,提高人文关怀水平

在构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进程中,高校要切实维护好图书管理人员切身利益,调动图书管理人员为广大读者优质服务的工作积极性,使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都有进馆如家的感觉,“管读”才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高校要充分重视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状况,认真分析并积极消除他们产生心理倦怠的原因,制定公正公平的人事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竞争激励制度,并着力改善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体贴关怀,保证管理人员心理平衡,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之安心工作,心情愉快,与读者和谐共处。

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由于生源地域不同、个人成长历程不同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在校期间对图书馆环境的适应性和个性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图书馆应根据存在普遍现象学生的需求建立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项目,力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与此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发现特殊群体(经济困难、心理障碍、身体残疾等)的实际困难,积极为其排忧解难,用温暖感化学生,用真诚激发读者。

参考文献

[1]华晓英.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04):146-148.

[2]赵进.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矛盾冲突及处理[J].贵图学刊,2001,(03):48-49.

[3]卢淑琴.公共图书馆员与读者矛盾的心理透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183-185.

[4]邓福泉.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合理性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01):76-78.

[5]潘素萍.浅析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冲突及其对策[J].情报探索,2006,(09):95-96.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8

关键词:海南;旅游供求;矛盾

一、引言

海南省从2011年—2014年,游客接待量从3001.34万人次增长到4789.08万人次,总收入从324.04亿元增长到506.53亿元。但海南旅游市场中东部优于西部,游客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海南东部,而海南岛旅游供给因资源、设施和劳动力等因素而缺乏弹性。海南旅游市场经常表现出东部地区供不应求,中西部地区供过于求的情况,而在海南这一旅游目的地内旅游产品的供求在不同区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旅游供求在空间上的矛盾。

二、海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14年海南全省共接待游客4789.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6%。2013—2014年各市县游客接待量差异悬殊,接待量最多的是三亚,2013年接待1228.19万人次,2014年接待1352.7万人次;接待量排在第二位的是海口市,2013年接待1044.31万人次,2014年接待1130.7万人次;两市接待人数2013年占全省接待过夜游客量的61.9%,2014年占51.3%。全年过夜游客接待量超过百万的市县为万宁市、琼海市、陵水县、文昌市和儋州市,其余市县均不足百万。从表1可以看出70%以上的旅游需求在海南省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后为中部地区,而海南旅游供给缺乏弹性,海南旅游市场往往在东部表现为供不应求,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供过于求的现象,即海南旅游供求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但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省委、省政府正倾力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升级版—海南旅游特区,这两大战略将深化这一矛盾,加剧海南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平衡。

表12013-2014年海南东西中部地区接待过夜游客情况

三、引起海南旅游供求在空间上的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海南旅游交通发展不平衡

海南省旅游交通运输主要分为海路、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东部地区主要依靠航空、铁路、公路、海陆运输;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运输。由此看来,因旅游交通限制,海南中西部地区旅游需求阻力大于东部地区。

(二)海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

海南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13年全省旅游景区共计78个,东部地区占56个,中西部地区共占22个,中西部地区旅游景区少,接待能力弱,导致中西部地区旅游需求弱于东部地区的旅游需求。

(三)海南中西部地区旅游配套设施难以留住客人

海南中西部地区的12个市县的旅游景区仅有22个,且大部分景区主要利用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景区相配套的高星级酒店、休闲娱乐设施、大型购物广场不够完善,景区内部道路网络、供水供电、住宿餐饮等都比较薄弱,无法适应对外开展热带森林旅游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以至于难以留住客人,这既不利于满足在琼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导致了海南中西部旅游供给的不足。

(四)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海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旅游资源相似处较多,尤其是滨海旅游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中西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会导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各景区景点之间恶性竞争,但游客更希望能在同一地区将海南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游览完毕,无需大费周折前往交通不便利的中西部地区游览同样的景色,这一因素抑制了游客对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需求。

(五)中西部地区旅游缺乏有效的宣传促销

海南省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中西部地区旅游宣传经费更为不足。在区域间整合营销不够,很多中西部旅游景点介绍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四、海南省在解决旅游供求在空间上的矛盾的实践情况及对策

(一)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减少旅游需求阻力

2010年12月30日海南东线环岛高速铁路建成通车,2015年12月30日西线环岛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这为海南东西部地区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刺激了游客对东西部地区的旅游需求。而海南中部地区将靠海南构筑“田”字型高速路来完善其旅游交通。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海南将再建两个机场,一个为博鳌机场、一个为儋州机场。在海陆空互联互通的情形下,海南将全区域的增加旅游需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需求。省政府要加快中线高速公路、两大机场的建设,争取旅游交通能早日为海南旅游经济增加助力。

(二)适度合理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供给

海南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远远超过东部地区,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和开发,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合理的利用。中西部地区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努力提升现有旅游景区的级别。对于中西部旅游薄弱环节——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发掘,重温中西部历史文化、感受特色黎苗风情。

(三)提高中西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刺激旅游需求

中西部地区需突出产品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优势,并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实现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使中西部地区不同市县应各成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功能互补,与东线旅游协同创新,共谋发展,不仅提高中西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还要提高海南岛整体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节供求矛盾

中共海南省委除出台《关于加快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投入启动资金,扶持中西部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并建立中西部旅游路线和服务产品的整体规划,充分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同时加大对中西部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通过政府引导,提升中西部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知名度。

五、结论

海南中西部地区可通过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抓住“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升级版—海南旅游特区的建设为总抓手,解决旅游供求矛盾和均衡区域旅游的发展。(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尹正江.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的海南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新东方,2010.

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9

大学生宿舍矛盾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大学生活中的宿舍生活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和谐的宿舍生活能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进而保证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马加爵事件的悲剧告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大学生宿舍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我将大学生宿舍矛盾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 A、内因

①、学生个性缺陷成为引发宿舍的主要原因

80后、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大多在“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长大,物质生活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滋生了一些性格缺陷。从以前拥有个人独立空间的生活环境进入到集体生活环境,因个性缺陷而带来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矛盾激化,甚至宿舍战争爆发。

②、缺少沟通能力成为引发宿舍矛盾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不喜欢别人干预甚至进入自己的生活圈,对别人的关注保持高度的敏感,内心空虚而又外表坚硬。网络、手机等资讯媒体的高度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互相倾诉的需要。网络空间彼此身份的隐蔽性、言语倾诉的自由性、言论后果的规避性,使学生的先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滋生的温床。学生宿舍传统的“人——人”的沟通模式演变为“人——机——人”的沟通模式。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同时不可避免的弱化了人们之间固有的人际沟通模式的作用,进而打破了人与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已有平衡,使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或冷漠感,这样宿舍矛盾就更容易产生,而且又无力解决。③、习惯冲突是宿舍冲突的又一大原因

大学和军队一样,成员的异质性很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必须在一起生活,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由于大学整合了全国的学生,不同地区的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晚睡晚起,有的人早睡早起;有的人做作业喜欢听音乐(用音响放),有的人则需要安静;有的人睡午觉,有的人不睡;有的人不爱干净,有的人有洁癖;有的人不喜欢多嘴,但有的人处处搬弄是非等等。这些不同的习惯都会导致矛盾,而出现了矛盾之后,大学生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忍。但是,忍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正式这种忍的态度导致了最终矛盾的不可调和。何以言之:当你认为对方的行为给你带来干扰时,你选择了忍耐,表面上还是对他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你心里憋了火,但由于对方不知道,于是他将继续他的行为,直到有一天,你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狠狠地跟他讨论这个问题,出于你的恶劣态度,他也不甘示弱,于是问题得不到解决,梁子就此结下,恶性循环接踵而至。B、外因

此外,由于学生无权选择和谁住一个宿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增加了冲突。学校往往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在一入学就为学生规定了住哪个宿舍。以后即使学生双方都同意,也难以更换。让合不来的学生硬要在一起住四年,这未免有些残酷。

2、应对策略 A、内部对策

①、.克服心理障碍,塑造良好个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舍友们平时要注意沟通和交流,懂得赞扬和微笑,以使宿舍关系温馨、融洽。同时,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诚实、热情、聪明、自信、能干等,这些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欣赏并为之钦佩; ②、.坦诚互助。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才会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互相帮助对于宿舍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深化和完善自己;

③、.注重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艺术和技巧。大学生们在学好规定功课的同时应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只要多读多想,就会从中学习、领悟到许多高尚的思想,懂得更多的处事哲学,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B、外部对策

①、建立完善合理的宿舍作息生活制度。做到尽量统一舍友的作息时间,从而尽量避免影响到他人的休息,减少矛盾发生的几率;

②、选举公平公正的宿舍长,发挥领导的平衡手作用,引领舍员看到宿舍的阳光面。舍长要挖掘宿舍时光的温暖时刻,感悟同寝舍友的相互关爱,进而激发同学对原寝室的留恋之情;对处于矛盾核心区的同学进行感情疏导,在舍员内部调整,是问题得到解决;

③、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不要记恨在心,与舍友心存芥蒂,要懂得向辅导员或心理老师倾诉,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④、建立定期的交心机制,及时疏导意见,及时沟通,缓和矛盾。学校要营造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甚至是“泄愤”的场合,在相互沟通,甚至是相互对质中解开心结,指出同学彼此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从而花巨额矛盾,解决冲突。

总结

电影人物矛盾分析与英汉翻译教学 篇10

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语境的概念。他区分出两类语境, 一是“情景语境”, 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而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原语信息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用译语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 使译语接受者能得到与原语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1]

电影字幕作为口语表达较多的语篇, 其语境既具备了表现为口语中前言后语的语言性语境, 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诸如交际者身份、地位、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等非语言性语境。所以在翻译电影对白的过程中, 译者应该着眼于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超出文字层面的深层内涵同他们的身份、地位、心理和文化对应起来, 实现功能的对等而非形式的对等。韩里德认为, 翻译中的对等不是形式对等, 而是语境的对等。译者应该明确如何通过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特点。[2]惟其如此, 观众在欣赏外语影片的时候, 通过字幕翻译所品尝到的才会是原汁原味的人物对白大餐而不是被过滤的抑或添加了怪味的离奇创作。

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就是译者应从文化语境入手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功能对等的一个极佳的例子。该片是著名导演保罗·哈吉斯于2004年推出的犯罪/惊悚片。该片时长近两个小时, 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却没有主角。所有人都戴着种族主义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人, 并用偏执的观点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导演借助撞车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让人们的心灵激荡出了火花, 并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本文接下来将按照主要人物矛盾, 对其中关键语句的翻译进行分类探讨, 以共勉。

1) 黑人警察Graham:电影的开头以倒叙的方式, 记述了一起车祸, 而Graham则坐在追尾的车子里, 发了一通在他女友看来莫名其妙的感慨。

It’s the sense of touch.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You brush past people.People bump into you.中文字幕:你和人们擦肩而过, 邂逅相遇。 (合译)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中文字幕: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 (词性转换:介词-动词) (増词法:形容词) (引申:具体到抽象)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中文字幕: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触摸的感觉, 我们彼此碰撞, 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引申:抽象-具体)

这部分的中文字幕翻译比较恰当。第四句话, 如果直译成“我们总是在金属和玻璃后面”, 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动词“躲”、形容词“冰冷”的出现, 更清楚地烘托了长久以来困扰在Graham心中的一个结。“金属和玻璃”也只是建筑物的象征。

2) 两个黑人偷车贼在整个电影中几乎无处不在, 而他们大量的对白也集中体现了以木鱼头为代表的某些黑人用先入为主的错误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所谓的不公平遭遇。而Graham弟弟的态度则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不是所有的黑人都对白人怀有深深的敌意。

(1) 木鱼头:Man, that woman poured cup after cup to every single white person around us.But did she even ask you if you wanted any?中文字幕:伙计, 那个女人给我们周围的白人灌了一杯又一杯。 (词义的选择, 倾倒-灌)

“pour”的本意是“倾倒”, 多用于倒水、倒茶。“灌”则赋予了这个动作一定的感情色彩, 表现了木鱼头的心理极度不平衡。

(2) 木鱼头:She got colder as soon as she saw us.中文字幕:她一看到我们就更冷了。 (増词法:加副词) (加语气词)

检察官妻子当时正吃丈夫的醋, 不经意的一个眼神, 被木鱼头捕捉到, 认为是她看到他们之后感到厌恶和恐惧。

(3) Graham弟弟要搭公交车, 木鱼头拦住了他, 并问对方为何公交车的车窗玻璃这么大。他的解释是:

One reason only, to humiliate the people of color who are reduced to ridin on em.中文字幕: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为了让车里的人来侮辱那些坐不上去的黑人。 (増词, 语义更通顺) (被动语态译法:译为主动句) (引申, 词义缩小) (定语从句逆序合译)

很显然, 他的解释简直是无稽之谈。他总是把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硬性联系到一起。值得注意的是, “the people of color”在美语中指的是有色人种, 是一种很有攻击性的称呼。根据说话者切身的感受, 翻译时将其外延缩小到单指黑人。

3) 检察官与妻子在车子被劫后回到家中。刚好一个黑人修锁匠给他们家装门锁。她便将怨气发泄在他身上。

妻子:The guy with the shaved head, the pants around his ass, the prison tattoo.中文字幕:那个剃着光头, 穿着低腰裤, 有着监狱刺青的家伙。 (词性转换:介词转换成动词)

检察官:Why did these guys have to be black?为什么这些家伙偏偏是黑人? (重复) No matter how we spin this thing, I’m either gonna lose the black vote or I’m gonna lose the law-andorder vote.中文字幕:不管我们如何处理这件事, 我不但会丢掉黑人的选票, 还会丢掉守法市民的选票。 (误译)

这是一处非常严重的误译。其实是他们处理这起与黑人相关的案件时, 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发生。如果处理对黑人不利, 则会被视为种族歧视;如果不去治理黑人, 则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所以检察官很无奈。连词应该译成“要么…要么…”。

4) 白人警察:I can’t look at you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 five or six more qualified white men who didn’t get your job.中文字幕:我做不到一面看着你而不去想为什么外面会有那么多比你胜任的白人找不到这份工作。 (双重否定直译) (数字翻译, 不译出) (定语从句顺序翻译)

通常英语中的双重否定句表示的是强调, 应该翻译成肯定句, 但字幕翻译成双重否定反而更妥当。因为这主要取决于表现为前言后语的上下文。上文医生说:“I’m sorry.There’s nothing else I can do.”所以, 警察的这番话也是想通过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表达对医生的不满。翻译时采取形式上的对等, 才能够将这种对抗情绪生动地再现出来, 最终达到功能的对等。

5) 黑人导演Cameron在白人警察用手在自己妻子身上乱摸的时候豪无反应。在他妻子看来, 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她的丈夫没有给他安全感, 是个胆小鬼。Cameron的压力还来自他的同事:

白人同事:This is weird for a white guy to say, but have you noticed he’s talking a lot less black lately?

中文字幕:我作为一个白人说这话可能有点奇怪,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 他最近说话越来越不像黑人了吗? (正说反译) (词类转换:形容词转换成名词)

白人同事:He was supposed to say:“Don’t be talkin’‘bou that.”他应该说, 别跟我扯那件事。

He changed that to:“Don’t talk to me about that.”他却说, 不要和我说这件事。

“扯”字的选用非常传神。它把英语里的黑人式口语翻译成了汉语里典型口语化的表达, 采用了归化的翻译风格。这更利于译入语观众理解, 给他们带来的是与源语观众差不多的感受。

2 结束语

语言就像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揭示着该民族的文化内容, 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就很难对其话语做出准确的推论, 就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 承担着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3]语境是理解和表达的基础。“No context, no text.” (没有语境, 不成文章) [4]本文分析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之所以能够胜过同期众多商业巨制, 一举拔得头筹, 其耐人寻味的人物对白功不可没。众多网友都认为它具有社会心理学的功能, 每一句话都能引发观众深深的思考。这与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心理背景等文化语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翻译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借助分析人物语言背后的这些隐性的因素, 才能够完整地还原他们语言的深层含义。

将英文原声电影引入翻译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新鲜的做法。如何充分发掘并正确利用这些资料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方面的作用才是真正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有关调查表明, 100%的学生欢迎外文电影教学, 表示无论专业是否相同, 都对电影教学感兴趣。但学生对其对学习效果的帮助性态度不尽相同, 53.6%的学生认为外文电影教学对于外语学习有好的效果;44.7%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一般, 认为学习效果不好的占1.7%。[5]可见, 很多电影资料没有得到正确的利用。我总结了一套翻译课堂上如何利用英文电影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方法:1) 收集整理背景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故事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线索和故事情节。2) 预习影片关键词汇、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3) 预设与影片相关的问题, 加深理解和思考。4) 组织观看。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 以节省课堂时间) 5) 回答预设问题, 并帮助理解。6) 选取片段, 让学生在无字幕情况下观看, 并复述个别语句或总结大意。7) 选取其中语句由学生翻译。8) 辨析学生翻译或比较字幕翻译, 得出较好的译文。9) 总结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传媒业的迅猛发展, 大量外语多媒体资料涌入开放的中国, 也涌入了高校校园。由于青年学生极强的接受力和好奇心, 英文电影, 尤其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已然成为他们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往的研究多侧重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听力理解、口语表达、词汇扩充和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作用, 而忽视了它在提高学生翻译技巧方面的独特功能。文章试结合语境学理论, 通过分析第78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的人物矛盾, 进而探讨在翻译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翻译技巧来巧妙地揭示这些矛盾。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文化语境,翻译技巧,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大亮.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Halliday M A K.Mclntosh A&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64.

[3]甘露.从英语电影的文化导入功能看翻译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J].影视评介, 2006 (23) .

[4]赵淑云.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 2009 (1) .

上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下一篇:中医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