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风险十篇

2024-09-13

重要风险 篇1

尽管目前对重要性原则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认识基本一致,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的财务资料误报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将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在理解重要性的具体内涵时,必须认识到由于审计方法或审计成本的限制,财务报表审计只能起到合理保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考虑在具体的审计环境下,财务报表的某项错报是否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所以运用重要性的关键是确定多少金额及以上的错报会影响到信息需求者的决策。在我国的审计实务中,结合重要性标准的具体含义做进一步延伸界定为重要性水平,这也是审计实务工作者对重要性的习惯性表述,而这种做法与重要性的含义逻辑上一致。因为重要性标准是如果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决策影响程度大,在临界点之上的错报是重要的。反之该项错报不重要。所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重要性程度较高,审计人员必须调整和设计审计程序,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查出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某一特定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出具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而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到多大程度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决策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尺度只有管理当局最清楚。但这个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标准,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不可确知性,只能利用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职业判断进行评估。且目前也没有尺度去评价CPA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接近还是偏离客观重要性水平,所以伴随CPA这种职业判断的审计风险接踵而来,不仅如此,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容许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用统一的量化的重要性判断标准来指导审计实务,将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实践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风险存在必然联系。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较高的鉴证业务,CPA应当确定一个合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CPA考虑到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审计失败承受能力的大小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应足够低。审计实务中,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前者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本身所面临的环境相关,财务报表本身并不能反映诸如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等因素,所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必须利用系统观方法把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宏观因素融入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中,如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然后将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针对具体认定层次风险严重性和可能性,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CPA通过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控制检查风险水平,所以从审计人员角度看,确定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能否查出各个认定层次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这本质上属于审计检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恰当评估基础上,只有将审计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之内,才能达到审计后的报表容许的错报或漏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审计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二、审计程序的界定

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终都是在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范围的大小服务。而随着审计程序实施范围的不断加深及对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不断了解,注册会计师不断修正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所以审计程序范围与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水平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程序按实施的目的分为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评估程序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进行恰当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获得包括对企业外部、内部环境的风险的初步了解和识别,并根据初步评估结果,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程序,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的结果,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新理念是增强风险评估的新导向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针对性。如果初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较高,则CPA应实施更多实质性测试而相应减少控制测试的范围,把从宏观着眼识别和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微观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相联系,通过实施具体的细节测试和分析性测试,将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查出,控制检查风险水平,通过将组成财务报表三个认定层次的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或漏报查出,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审计风险也能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程序的关系

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是指CPA未能发现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可能性小,即该错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这样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检查风险水平会很低。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某项认定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认定发生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可能性大,CPA需要实施的审计范围就越大,实施的审计程序类型就要更多一些。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偏低,CPA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偏高,虽然重要性水平判断风险增加,但由于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降低,也可抵消重要性水平估计偏高所带来的审计判断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融合前者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界定评定重要性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和检查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

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如果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偏高,CPA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如果可能,可以一方面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另一方面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降低检查风险。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则报表中容忍的错报数额越大,CPA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小,反之越高。所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但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一定要客观,且不可人为降低审计风险水平而提高重要性水平金额。这样反而加大了CPA承担的审计风险水平。CPA在审计开始时,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所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初步评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不同情况下,可能会修正初始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进而分配到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会不同。针对各个认定层次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会受到影响,注册会计师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也会多寡不均。这样注册会计师承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会不同,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较高时,CPA所承担各个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必须降下来。两者成反向关系基础上才能保证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低。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确定或修正计划阶段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的客观性,通过实施两个层次的审计程序,在无法改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前提下,改变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将认定层次所包含的错报或漏报降低在重要性水平之下,整个财务报表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下。能合理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尺度与决定性因素。以CPA动态分析重大错报为依据调整重要性水平,要求CPA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实际变化通过调节检查风险水平来修正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从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审计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程庆:《论现代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5期。[1]程庆:《论现代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5期。

[2]张楚荣:《重要性理论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2]张楚荣:《重要性理论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重要风险 篇2

由此可见,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却需要注册会计师立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专业判断。而且注册会计师关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恰当, 会直接决定审计意见的正确性和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使用效果。因而, 审计重要性水平既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又是审计实务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审计理论中的重要性水平判断

从理论上讲, 审计的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关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所客观存在的、影响财务报表使用效果的差错性质或差错金额的一种人为判断。该判断如果符合重要性的客观水平, 则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工作效果的保持;该判断如果低于重要性的客观水平, 则只利于审计工作效果的保持, 不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该判断如果高于重要性的客观水平, 则能使审计工作效率提高, 但不利于审计工作效果的保持。注册会计师关于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属于一种人为的职业判断, 其判断正确与否只能用未来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明。所以, 因审计重要性判断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实质上属于或有事项的范畴。

审计的重要性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它往往表现为错报性质和错报数额两个方面。

1. 错报性质。

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表现为无意的错报, 也可能表现为故意的错报, 故意的错报总比无意的错报更重要。从另一角度看, 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表现为报表或披露层面的错报, 也可能表现为认定或核算层面的错报, 并且认定或核算层面的错报比报表或披露层面的错报更重要。故意的错报及认定或核算层面的错报往往不仅局限于错报本身, 它要么预示着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在诚信方面存在着问题, 要么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着控制风险。

(1) 故意的错报。故意的错报也称舞弊, 它往往具有明确的错报目的, 且会经过周密细致的事先谋划, 同时还会具有掩饰、粉饰等迹象。所以, 故意的错报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发现的难度有所增加。无论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还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被审计单位的故意错报无疑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2) 认定或核算层面的错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无疑取决于其会计核算过程, 是其会计认定和计量的结果的集中反映, 因而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既可能源自财务报表编制本身, 也有可能源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如果错报源自会计核算过程, 则表明此类错报属于根本性的错报, 也同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报方面的功能是脆弱的, 与此类错报同时存在的很可能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错报。

2. 错报数额。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效果的错报漏报临界点”。例如, 假定客观存在的、影响某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使用效果的重要性水平是40万元, 则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重要性水平判断时很容易发生下列两类错误的判断:

(1) 高估重要性水平。假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时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60万元, 则当出现单独的或连同其他错报一并出现的错报汇总数额介于40万元和60万元之间 (不含60万元) 时, 注册会计师会误认为这是不重要的错报, 即这些错报的发生不足以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所进行的判断或决策受到影响, 从而也不会因此而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实际上, 这些错报的存在足以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效果。注册会计师高估重要性水平, 很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把重要的错报看成是不重要的错报”, 从而导致其淡化此类错报的调整, 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而, 注册会计师如果高估重要性水平, 则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2) 低估重要性水平。假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时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30万元, 则当出现单独的或连同其他错报一并出现的错报汇总数额介于30万元和40万元之间 (不含40万元) 时, 注册会计师一定会认为这是重大错报, 即这些错报的存在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注册会计师将会针对这些错报采取更加详细的审计程序, 以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 同时也只有当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错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消除了这些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之后, 注册会计师才会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实际上这些错报并非影响财务报表使用效果的重大事项。因而, 注册会计师如果低估重要性水平, 则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3. 错报数额和错报性质是相互关联的。

在更多情况下错报数额和错报性质只是同一错报或同类错报的两个方面。同一错报或同类错报到底是否重要, 可以参照下列组合关系:

二、审计实务中的重要性水平判断

在实际工作中, 注册会计师进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至少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需要注册会计师的综合判断。

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多种因素, 它既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风险、管理素质等因素相关, 又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等有关。并且被审计单位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可能有不同的报表操纵倾向,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2. 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审计重要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被审计单位在不同时期, 其重要性水平可能有所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被审计单位, 其重要性水平也可能有所不同。注册会计师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必要时还应征询专家的意见, 并坚持审慎性原则, 在同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同时出现不同的重要性水平时就低不就高。

3. 需要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审计重要性判断虽然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但它却需要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因为最终决定重要性判断结果是否恰当的根本因素还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效果。假定某一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所进行的所有决策都已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则即便已审计财务报表中存在一定的错报, 也不会因此而引发审计风险和法律诉讼。

4. 应当考虑财务报表使用的目的。

现代会计核算中存在着大量的会计估计和人为判断的成分, 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实现精确的表达。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准确性的预期有所不同。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实际上是针对特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可容忍误差”所进行的估计, “可容忍误差”与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呈反比。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需要关注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思想, 它对注册会计师的诸多行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中包括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 重要性的判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审计重要性判断的不断修正过程。在审计的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审计的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 其判断的目的在于选择恰当的审计策略和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实施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分别通过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贯彻、检验和调整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并借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内部控制风险等进行评估, 尤其应通过执行实质性程序发现和调整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在审计的报告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通过对已调整财务报表执行分析程序、审计小组内部讨论、审计总结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沟通, 关注和重新评估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以进一步确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的完整性和审计意见的恰当性。

2. 应重视风险评估程序中的重要性判断。

专门进行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只有首先确定了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然后才能对财务报表中重大错报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领域进行有效的评估, 继而通过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其环境、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等, 达到评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目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只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一个必经审计程序, 它虽然也会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效果, 甚至还会涉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程序、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信息的披露, 但它并不能代替之后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只是为将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提供有效的引导。

3. 既要考虑既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 又要考虑不确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

按照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否可以事先确定, 可以分为既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和不确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一般情况下, 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事先确定或者可以进行合理预计, 则审计风险的可防范性较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事先不能合理确定, 则审计风险的防范难度较大,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应当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大小及其是否可以事先确定。同时, 由于近年来由任意第三方引发的审计诉讼事项越来越多, 因而即便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事先确定或可以进行合理的预计,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也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 以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财务报表使用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审计法律责任。

4. 既应考虑既定的财务报表使用目的, 又应考虑财务报表的一般使用目的。

财务报表属于一般的财务信息, 它服务于所有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特定的目的或特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 被审计单位有时还需要编制特殊的财务报表并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有特定的使用目的或特殊编制基础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时, 应当以一般的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意见为基础, 并在审计报告中明确限定财务报表的特定使用目的或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将该特殊财务报表“与已审计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一并阅读”。由此可见, 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编制的特定目的或特殊编制基础的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意见与一般的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意见在本质上应当“同根同源”, 所有特殊目的的或特殊编制基础的财务报表都应当以其一般的财务报表为基础, 其审计意见也应具有“同质性”。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既应考虑既定的财务报表使用目的, 又应考虑财务报表的一般使用目的。

5. 不能仅依赖有关的经验数据。

首先, 在审计实务中, 注册会计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往往参考了一些经验数据, 例如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以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确定重要性水平, 对于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其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确定重要性水平等, 有些地方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甚至将注册会计师是否运用了这种方法进行重要性判断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是否规范的一个标准。这种做法值得思考和商榷。因为上述审计重要性判断的方法只是依据经验数据进行的, 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适用于风险导向审计和我国国情还需要研究。其次, 审计重要性判断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的一种表现, 如果它能简单地变为一种机械计算, 则其科学性和职业性特点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最后,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防范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 如果它不能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能动性”, 则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就失去了意义。

6. 不能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的个别差错视为孤立事件。

相互联系地看问题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个别情况总是与其所在行业的一般情况相联系的, 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质量总是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相联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品质总是与其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质量相联系;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往往与相关人员的素质或差错动机相联系等。因此, 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的个别差错很可能是其他差错的延伸, 也可能因此而导致其他方面的差错。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的个别差错往往不是孤立的, 它很可能是其他重大错报的个别表现。

综上所述,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不仅要重视相关风险的防范, 而且要关注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审计重要性判断问题。虽然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并非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中的一个新问题, 但它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有其特别的表现, 也需要注册会计师予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只有这样, 风险导向审计才能真正地发挥其风险防范的作用。

摘要: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既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审计实务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和审计法律责任的一个环节。不同的审计模式有不同的审计目标, 不同的审计模式和目标之下, 对审计重要性判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有着特殊的要求。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实务,重要性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重要风险 篇3

1、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出: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解读上述定义:(1)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审计前其报表本身固有的风险;(2)错报(包括漏报,下同)的金额或性质应该是重大的,是其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一起足以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的错报,否则,则属于非重大错报;(3)重大错报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可能,并不是已经肯定其存在;(4)错报,应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误或舞弊,以及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错误或舞弊。

重大错报风险又分为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类重大错报风险:(1)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但以被难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2)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构成的重大错报风险,换上会计术语,即因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构成的重大错报风险。

2、审计风险。1101号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解读以上定义,“审计风险”至少包括三层涵义:(1)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如果不存在错报,或者存在非重大错报,审计风险就不存在;(2)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或者不发表审计意见,审计风险就不存在;(3)是一种可能性。即因此导致审计失误是可能的,而不是现时的、肯定的。

3、检查风险。1101号审计准则指出: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解读以上规范:(1)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不同,审计风险界定的重大错报只是可能的,而检查风险界定的重大错报是实际存在的;(2)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也只是一种可能性,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可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也可能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

4、重要性。新的审计准则和指南未见有直接对重要性所作的定义。《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以另一种形式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解读以上规范:

1、重要性由金额(数量)和性质两方面构成。当然,从金额上讲,同一项目错报金额大的比错报金额小的更重要;某些错报,从金额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即其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分析,则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某些错报,难以从金额上判断其是否重要时,应从其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2、重要性的认定取决于具体环境。这一具体环境又分为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环境和报表使用者不同需求两个方面。比如对于上市公司,收入项目错报10万元也许不属于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小企业而言,收入项目错报10万元则可能是重要的,因此,两者重要性水平不同;再者,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不同的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言的,同样一项错报,对一部分报表使用者说来是重要的,因为该项目错报足以影响这部分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但对另一部分报表使用者而言是不重要的,因为该项错报并不涉及这部分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尽管其使用了这一财务报表,但其中的错报不会影响他们的相关决策。

3、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但应考虑某项错报单独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还应当考虑该项错报连同其他错报一并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以确定其是否属重大错报。

4、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运用职业判断。重要性水平是一个经验值,因此,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更多地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重要性的关系

(一)重大错报风险与重要性

1、两者关系:(1)审计程序实施时检查发现的错报,是否属于重要错报,或者是该项错报连同其他错报一起,是否构成重大错报,则应由重要性水平来界定。因此,按照1221号审计准则指南伪意见,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是门槛或临界点,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以上的错报就重要的,是重大错报;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不属重大错报;(2)重大错报风险与重要性之间成反向关系,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

2、重要性水平的认定。审计人员应当从金额(数量)和性质两方面,综合考虑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凭以识别和认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以减轻或排除审计风险:(1)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是否能够合理预计有关项目的错报将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进而依据这些判断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2)在认定层次,其重要性水平又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应以对报表层次重要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分析认定层次错报的可能性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合理确定可容忍错报;对于超过可容忍错报水平的,即认定为重大错报。

3、审计过程中重要性水平的修正。

财务报表审计,是一个累积和反复的过程,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尤为突出,而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意味着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始终存在。随着审计程序的实施。如果按原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获取的信息与风险评估时依据的信息有重大差异,审计人员应重新确认风险评估结果,并据以修正原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

1101号审计准则及其指南指出:(1)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2)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解读以上规范:

1、所谓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就是说,如果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当然也不存在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即审计风险=0×检查风险=0;如果尽管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该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要的,下同),审计检查时均已发现并按审计准则作了适当处理,当然也就排除了审计风险,这时检查风险为0,代人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0=0。

2、审计失败是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财务报表整体上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未发现或者虽已发现但未按规定作适当处理,才可能导致由审计风险转化为审计失败。这时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都是正数(存在),代入模型:审计风险=正数×正数=正数。

3、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

果成反向关系,是指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报表错报的可能性则越大,确定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反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报表错报的可能性则越小,确定的检查风险水平应越高。比如对一个内部控制规范不存在或不完善、或者内控制度没有有效执行,且会计核算很不规范的A企业而言,其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因此其可接收的检查风险应很低,其他同类企业某项目可接收检查风险水平的绝对数假定为10万元,A企业该项目的可接收检查风险水平则应确定为5万元,甚至3万元、1万元;相反,如果经测试A企业控制规范完善,足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且该控制规范已得到有效执行,会计核算规范程度也较高,这时A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则低,可接收检查风险水平应适当提高,比如一般同类企业该项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确定为10万元,该企业则可适当提高到15万元或20万元。

(三)审计风险与重要性

1221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低,则重要性水平越高。这里所述的重要性水平高低,与以上所述检查风险水平高低涵义一致,指的都是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如果重要性水平是1万元,则意味着审计人员判断认为低于1万元的错报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应致力通过适当程序发现高于(或等于)1万元的错报。

应该说明,审计人员不可能通过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而降低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水平是由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确定的,企望以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其结果一定会与其企望相反,审计风险会不降反升。

(四)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越高,说明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也越低;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则适当提高。

另外,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只要检查风险排除,审计风险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检查风险不排除,除非不存在重大错报,否则审计风险就无法排除。

三、结论

1、审计准则所述各种风险,包括本文所述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它们既可能存在或发生,也可能不存在或不发生。

2、重大错报风险是其他风险存在的总根源,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其他风险也均不会存在,重要性水平也无从说起。但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不通过适当的审计程序,不能认为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重大错报的各种因素。

重要风险 篇4

2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等,分别就“中国经济新平衡”这一话题发表了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随着经济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逐步缩小,我国经济具备逐步企稳的基础,2017年我国经济有望开启相对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L形增长态势有望从‘一竖’过渡到相对平稳的‘一横’。”

李伟表示,在2017年,应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金融存在三重风险的放大机制,应首先尽可能地排除、消除风险点。

对于特朗普上台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认为,特朗普政府呈现出明显的单边主义和基督教联盟的取向,这对中国是很大的挑战。国内在自主开放上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让更多的美国企业可以在中国运作,开展业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表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在特朗普时期加速推进。

【风险防控】

李伟:金融存在三重风险放大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2月18日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表示,从防风险的角度来看,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李伟表示,当前金融领域存在三重风险的放大机制,存在风险点,同时未来经济发展又有可能放大这种风险。第一,政府隐性担保增加资金空转,以钱炒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第二,一些地方仍存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加剧债务和产能过剩风险,同时,银行容易“抱大户”,资金偏向国企,这是体制使然。三是金融业对外开放中的管理能力弱,随着我国更大程度融入全球化,资金跨境增加,国内外市场共振趋强,同时面临金融监管经验不足,存在体制机制的缺陷,还有与市场的沟通能力和方式亟待改善和提高。当前应首先尽可能地排除、消除风险点。

李伟还表示,今年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等成本上继续加大政策的力度和工作的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不过他同时认为,减税面临支出规模刚性的约束。在经济增速连续出现降低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收入增速实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减税的空间未来实际上并不是太大。

【经济基础】

张军扩: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不太牢固

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的趋向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经济增长突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存在,企稳回升的基础不太牢固,对此必须保持清新的认识。张军扩认为,当前经济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是带有根本性、主导性的原因。所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我们夯实经济回升基础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最需要做的事情。

张军扩以民间投资举例称,民间投资的状况也是判断经济内生活力最主要的指标。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民间投资回稳的态势明显,但民间投资增幅还处在低速徘徊的状况。“去年全年民间增长3.2%,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1%的增幅低了4.9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全部投资增幅能够达到8%以上,主要还是靠政府投资和国企投资的强力拉动。”

“在内生动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说经济企稳向好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张军扩说。

【大国关系】

方星海:“特朗普对中国是大挑战”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呈现出明显的单边主义和基督教联盟的取向,这对中国是很大挑战。

方星海表示,目前美国的企业界对特朗普也有很多看法,企业界一方面喜欢特朗普的减税,减少监管,增加化石能源。但是又不喜欢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他建议,国内自主开放可以选定一个恰当的时机,可以加快一些,让更多的美国企业可以在中国运作,开展业务。另外,也可以围绕天然气等领域,开展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

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持不同观点,魏称,特朗普在处理意识形态和双边经贸关系的时候,不主张把意识形态的问题放在经贸关系中。而奥巴马八年执政推行亚太平衡,其基本核心是从外交军事上孤立中国。这是特朗普与奥巴马的不同。

魏建国认为,特朗普是要把美国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解决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过大,中产阶级收入下降的问题。不以意识形态发泄干涉另一个国家政权。目前中国正在致力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基本内容是,中美不对抗、不冲突,双方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和严重关切,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将有利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

【消费需求】

吴小晖:“市场需求是中国独特优势”

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吴小晖2月18日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中表示,对内部市场来说,中国市场经济需求强劲,这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对外要逐步升级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自己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吴小晖认为,城镇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5亿城市人口,8亿农村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升级将带来巨大的内部需求,包括养老中心、医疗需求等,这是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政府财政还不足够支撑的情况下,可以用民间PPP的方式,满足这方面的市场需求。

吴小晖表示,“30多年来,我们生产衬衫、皮鞋等劳动密集型、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未来,中国将逐渐转变为技术输出、资本输出。”此外,大量的高储蓄支持中国企业家,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重要风险 篇5

关键词:资金风险,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事后监督

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人民银行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是核心、纽带。人民银行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内部的风险控制, 2004年各地市人民银行相继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 对本行营业部、国库、发行、所辖县支行的核算业务进行事后监督, 这不仅提高了核算质量, 减少了核算差错, 堵塞了漏洞, 还有效控制了资金风险。所以做好事后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

一、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一) 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是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人民银行总行为了控制资金风险于2004年在其分支机构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 重点对会计、国库、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 这是建立和建全内部机制的重要措施。事后监督中心同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区别在于它具有连续性, 针对性强, 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在抑制化解风险方面要优于审计、监察部门, 是目前人民银行防范资金风险的有效手段, 它与内审、监察部门共同构成了人民银行完善、全面、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 会计核算工作是人民银行流动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

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 不仅要事前预防, 事中控制, 还要靠事后监督进行堵截。会计事后监督进行手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 从而发现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会计核算结果是否正确,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 对重大事项是否重点监督,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风险。今年,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又开发了对账系统, 从而人民银行资金结算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在风险控制方面更加系统、严密, 是目前防范资金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构成了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全面, 及时、有效、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

(三) 事后监督工作对被监督单位具有督导作用

被监督单位每天上午把上日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人工复查和计算机复核。把被监督对象的全部凭证、账表、日志等会计资料逐笔录入, 如发现差错, 及时与对方沟通, 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 堵住资金漏洞, 这无形中要求被监督单位每天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章进行业务处理, 如果不进行事后监督, 被监督单位就有可能在制度执行、规范操作方面责任心不强, 容易出现资金风险。

(四) 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是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银行对外有很多服务窗口, 如营业部、会计、国库、发行、增信、外汇等部门, 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形象和威信。事后监督是对这些部门业务质量的检查和督促, 要求这些部门提高核算质量, 加强管理, 落实制度, 这大大提高了人民银行的威信。

二、风险控制

(一) 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

1. 监督人员不足与素质低下形成的风险。省市地三行合

并以来, 人民银行一直很少进新人员, 人员老化, 知识结构落后成为构成风险的因素。有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一个工作岗位, 业务知识面窄, 跟不上业务发展的要求。由于人员不足, 出现兼岗、一手清现象, 极容易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2. 管理制度落后风险由于事后监督中心不是“垂直”领

导, 是由支付结算负责管理规章制度, 因此, 会计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由于制定制度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是两套人马, 因此, 现有的会计制度, 业务管理办法和核算操作规章比较零乱, 缺少一套全面、系统、权威的会计制度来指导具体核算工作, 存在着风险隐患。

3. 工作道德风险。

一是操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 监督不到位, 操作失误。二是操作人员有作案企图, 录入虚假数据, 导致经济案件发生。三是操作人员工作效率低, 服务观念不强, 整体效能不能最大发挥。四是恶意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 使核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4. 凭证的管理和使用风险。

会计凭证在传递、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哈尔滨中心支行会计监督重点是12个县支行和营业部。县支行凭证传输方式是以特快专递寄送, 业务处理中极易形成风险。中心支行事后监督员在接到邮寄来的原始凭证时, 清点数与交接单的登记数不相符时, 就很难说清楚原始凭证丢失是谁的责任, 形成了潜在的资金风险。

5. 业务监督风险。

一是会计核算监督是“事后”监督, 现行资金汇划系统, 联行网账在几秒钟到就到达开户人的账户, 因此当事后监督员发现入错账时, 已形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二是事后监督主要是对会计原始凭证、账表的监督, 无法随时反应出操作过程的风险;三是会计核算监督重点不突出, 以联行监督为例, 电子联行来账逐笔录入,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把精力消耗在普通监督上, 而暂收、暂付挂账等主要问题没有体现出重点监督, 本末倒置, 支付和联行业务款项划转等高风险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 防范措施

1. 建立规范的监督准则。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会计规章制度, 使事后监督员在操作中有章可依, 应制定出一套统一规范的监督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 确保会计事后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事后监督队伍力量, 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事后监督人员少, 因此在监督力度上显得力不从心, 这就要求人民银行系统从行长到各处室要充分认识事后监督的重要性,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资, 把思想品质好、责任心强、精通业务, 具有较强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员充实进来, 同时还应加强事后监督员的业务培训, 定期组织监督员到兄弟行进行学术交流, 全面提高监督员的素质。

3. 抓监督重点。

事后监督应将资金出口作为监督重点, 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 由简单的计算机复核转到对主要、重要、特殊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对联行往账、来账入账、退回、资金挂账, 对账等作为重点监督。把突出重点作为监督原则, 加强资金核算风险管理和控制,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 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事后监督应明确每个岗位、每个监督员应负的责任, 建立相应的追究、处罚机制, 对违章的任何人、部门应按章处罚, 对屡教不改的工作人员应从重处罚,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监督中有改革和创新的工作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隐瞒不报或不及时反映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造成后果的应追求责任。

5. 与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

事后监督应作好与营业部, 县支行、国库、发行的协调工作。重点要搞好制度协调, 避免对制度认识上产生偏差造成理解误区, 还要搞好人际关系协调。事后监督由于给相关部门下差错通知, 因此, 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对监督员有抵触情绪, 出现工作中不积极配合等现象。此外事后监督还应和各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本着相互理解、支持的原则, 进行协调、沟通。

6. 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维一体的模式, 形成层层防范机制。

重要风险 篇6

资金牵动着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 企业市场运营以及竞争力集中表现, 在当前欧元危机的形势下, 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国有企业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也将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众所周知, 国有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特别是现阶段, 我国已处于多种所有制经济条件下, 国有型企业的支柱地位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 在欧元危机背景下, 切实将风险防范的理念融于资金运营的各个环节中, 将风险防范的思想落到实处, 对于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营, 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风险防范和资金管理的含义

1、对风险防范的理解

风险防范是国有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为了阻止由于各种风险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产生, 或者降低企业蒙受损失的程度而有目的、有意识采取的各种活动, 活动主要包括检查、控制、组织以及计划, 其主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的进行, 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作为衡量企业营运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对加强企业的营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学会分析由于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2、对资金管理的理解

资金管理就是企业对资金的运作、资金的筹集、资金的结算和资金的调度等一系列活动采用系统化管理。资金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一项非常细化的工作。资金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各项资金的投入, 其中包括企业的投资、筹资、生产和利润分配等, 调整企业资金的余缺, 加快资金的周转,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资金管理风险的特征

资金管理风险具备以下特征:全面性、客观性、不确定性、激励性、共存性等。

(1) 全面性;所谓全面性就是指资金管理的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中, 并且在各种财务关系中都得以体现。例如国有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分配上都会产生资金管理风险;

(2) 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转移, 因此资金的管理会存在着无法预期的风险;

(3) 不确定性;虽然财务管理的风险可以在事前进行一定的控制和估计, 但是各种因素都在不断的变化, 导致资金管理风险不能准确的测量;

(4) 激励性;由于资金管理风险具备客观性, 因此会激励公司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资金管理风险, 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5) 共存性;资金管理风险与企业的收益成正比例关系。

三、欧元危机下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对资金管理的作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威胁, 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风险, 国有企业亦不例外, 根据资金的来源, 资金管理风险主要存在筹资、投资、现金流量、连带财务、外汇等五种风险。

(1) 筹资的风险;筹资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期限结构、筹资的来源结构、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供需市场等因素导致了财务成果的不确定。该种风险不仅表现在利率太高、筹资成本过大, 还表现在债务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当等方面, 从而带来了资金管理风险。

(2) 投资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活动产生的, 导致了财务成果不确定。该种风险表现在行业过多、企业的投资项目过大、过度的扩展导致无法管理、增大了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市场以及技术的不断变化、企业的预期效益与实际的收益相差甚远等等。

(3) 现金流量的风险;现金流量的风险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所有即使企业的收益很不错但也不能保证和表明现金流量已经实现。因此, 当国有企业有过大的债务规模时, 企业的现金的支出压力会直数上升, 偿债能力会急速下降, 从而使企业陷入了资金管理的困境。

(4) 连带财务的风险;所谓连带财务的风险就是指本国有企业要将自身的资产为其他单位的贷款做担保, 但是由于被担保的单位无法在规定的时期内还本利息, 所以本企业要代替其他单位履行还本利息的责任。

(5) 外汇的风险;外汇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汇率的变动带来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外汇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知道资金风险是由各种不确定和难以控制的因素产生的, 资金风险处理的不当很有可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造成损失、降低国有企业的资金周转率, 甚至导致国有企业的破产。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合理的筹集和使用资金,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也只有增强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优化资金结构, 才能增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

四、欧元危机对资金管理产生的影响

1、市场需求下降, 企业库存量增加

欧元危机的爆发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使得投资者信心丧失, 这一方面减少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量, 降低了企业效益, 另一方面增大了消费者的储存量, 降低了个人消费, 造成整个市场需求的大幅度下降, 企业的产品难以销售, 存货量不断增加, 同时市场价格直速下降, 企业利润不断缩减,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减缓了资金周转率, 导致企业的资金链难以正常运行。

2、增加企业融资的难度

由于欧元危机的爆发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投资亏损的现象, 因此增加了这些企业在投资方面的谨慎性。一方面企业经营形式的逐渐恶化导致只能向银行借贷, 较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企业的融资, 企业的融资前景很不乐观, 并且在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受欧元危机影响, 股票市场被严重的冲击了, 上证指数暴跌, 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 并且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因此更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的渠道受到阻止。

3、欧元危机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危机

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在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时, 各个环节均需要资金的运动, 资金在国有企业各个环节中的循环使用就是资金链。资金是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 是企业的脉搏, 其循环的主要形式和过程是:现金、资产、现金, 如果国有企业想要正常的经营, 就必须使资金一直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当企业出现没有资产拿来变现或者资产不能变现的现象时, 现金额流通就会受到阻碍, 可以支配的现金不足以支付到期的债务, 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危机。又由于国有企业在间接和直接融资方面都存在着困难, 市场需求的不断下降, 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不善, 且都产生了资金链的断裂。

五、欧元危机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盲目的投资, 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

由于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时刻保持一定数量的活动资金, 以偿还债务, 所以企业具有很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增大了资金管理的风险, 当企业的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收益时, 就有可能因为没有足够资本偿还债务而导致破产的现象产生。另一方面, 由于国有企业的债务率较高, 损害了企业信誉, 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价值。

总体来说, 大多国有企业在筹资资金时过分的盲目, 没有全面的考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导致过量的筹集资金使资金使用率下降或者没有足够的筹集资金, 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2、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够, 增大了资金风险

企业在进行资金分配时没有对资金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资金的监控能力, 公司内部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监管制度和较为完善的运行政策, 导致公司不能对资金管理进行全程的财务监督、不能对资金的来去采取定期以及不定期的财务审核、不能对资金管理进行到位的监督等种种弊端, 进而可能导致公司收益的降低和大量资产的流失。因此需要完善财务制度来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控力度。

3、资金较多用在高风险的投资上, 增大风险

国有企业在使用资金时大多投资在高风险业务上, 其中包括投资在回收期难以确定的业务上以及高风险生产设备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需的投资, 也包括理财产品、衍生品、股票、期货等高风险的投资, 无论是上述的何种投资项目, 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加入在规定时间内无法收回资金, 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定期偿还借贷资金, 使企业的收益率降低, 企业的股票价值也迅速下降, 进一步造成企业存在较大的资金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

4、财务管理人员使用不当

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 在聘请财务管理人员时应当对聘请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避免带来人力资源的风险。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财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的现象, 又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监管制度和较为完善的运行政策, 导致不能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和增强资金的监控力度, 企业员工存在舞弊的行为, 没有通过企业高层的批准滥用企业的资金, 骗取企业的钱财, 最终让企业蒙受较大的资金损失。

六、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

1、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国有企业在筹资时, 不该只想到债务筹资成本低的问题, 而应该综合考虑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成本。通过计算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 使总筹资成本达到最低, 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 使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避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另外选择合适的筹资规模异常重要, 国有企业在筹资时应当防止筹集过度的资金, 造成资金浪费, 使企业资金成本加大或者防止筹集不足的资金, 导致筹集的资金不能使企业进行正常的投资和生产经营, 销售等各种业务难以正常的开展。

所以, 国有企业在筹资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 确定筹资的规模。在筹资资金时还应该考虑筹资的方式等因素, 根据最佳的资本结构确定企业的筹资方式。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发挥审计人员作用

在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汁监督作用的同时, 要求企业做到:

(1) 结合自己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包括监督原则、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责任与监督奖惩等内容的内部监督办法, 使企业内部监督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2) 狠抓落实, 严格照章办事, 使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达到事事有人负责, 事事有人监督的要求。

(3) 拓宽内部审计监控范围, 加强内部审计职能, 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在对重要的业务与岗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的同时, 加强对企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与审计;实现从以突出为主的内部审计监督方式, 向常规性内部审计为主、以必要的定期与不定期突击性内部审计为辅的审计监控模式的转变。

3、提高企业中管理资金人员的素质

国有企业在招聘资金管理的人员时, 要规范企业招聘制度, 提高企业中管理资金人员的素质。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 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是降低资金管理风险的必要措施之, 因此国有企业要严格制定和规范企业的招聘制度, 在招聘资金管理人员时要对聘请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增加聘任的标准。

另外, 要想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应当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国有企业也可以加强其内部控制, 规范资金管理的流程, 杜绝员工贪污舞弊。

综上所述, 欧元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金融问题, 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局势,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均面对众多的风险, 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越发显得重要, 因此对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必须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 全面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实现企业资金的最优化利用, 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希腊及欧元区危机对中国长远影响不可低估[J].中国经贸, 2010.

[2]张绿.企业集团资金统筹管理与风险控制[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3]叶莉苹.欧元区发债融资路途艰辛[N].中国财经报, 2009.

重要风险 篇7

一、汇率管理对企业及海外控股公司的影响日益严重

在海外经营中,汇率问题就像现阶段国内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一样,影响着企业,不可忽视。

以兖州煤业(600188)等近几年资料为例:2004年,兖州煤业设立全资子公司兖煤澳洲,耗资3200万澳元收购了新南威尔士州南田煤矿,后改称澳思达煤矿。2009年,兖州煤业全资子公司兖煤澳洲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澳思达煤矿有限公司耗资33.33亿澳元(约合189.5亿元人民币)收购拥有4个运营中煤矿、2个开发中煤矿和4个煤矿勘探项目的澳洲Felix公司100%股权。其收购资金来源为兖煤澳洲与中国银行悉尼分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行签署《融资协议》。由上述三家银行分别向兖煤澳洲提供24亿美元、3亿美元、2亿美元共计29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收购Felix公司股权项目所需融资。2011年8月,兖州煤业全资子公司兖煤澳洲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澳思达煤矿有限公司以2.025亿澳元(约合14.29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新泰克控股公司与新泰克II控股公司100%股权。

兖州煤业在海外并购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并经过多年运作,相续克服了目标市场监管、文化意识形态分歧等诸多潜在挑战,实现了在澳洲资源并购的屡获突破。虽然,在账面看来,耗资巨大,但由于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规模庞大、开采条件较优的煤炭资源仍将会给兖州煤业带来高额回报。

随着海外投资额的飙升,汇率对企业经营影响随之突显。根据兖州煤业2010年报数据,报告期内受澳元兑美元汇率变动影响,兖煤澳洲产生26.882亿元账面汇兑收益,兖煤澳洲汇兑收益贡献净利润18.817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21%。2011年中报显示,兖州煤业当期财务费用为-8.27亿元,主要原因是兖煤澳洲汇兑收益为12.322亿元所致。而在2010年中报则显示,兖州煤业财务费用高达12.37亿元,主要原因仍出在汇率上,当期兖煤澳洲汇兑损失达到了10.552亿元。

汇兑损失在中国银行(601988)也曾发生过。根据中国银行2008年中报资料显示,由于2008年人民币上半年对美元累计升值6.5%,而中国银行拥有大规模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买入美元资产较多,致使当年中报汇兑损失2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损失120.3亿元。

同时,兖州煤业2011年中报提示到:2010年12月31日澳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0163,到2011年6月30日升到1.0739,受汇率变动影响,报告期内兖煤澳洲产生账面汇兑收益12.322亿元。而截至8月17日,澳元对美元汇率变为1.0490。

财务费用为负数对公司而言是利好,但由于汇率存在持续波动,汇兑收益对企业影响将难以预测,这种利好估计难以长期持续。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汇兑风险的防控意识。

二、汇率管控的重要性及风险性

兖州煤业所涉及的货币主要是人民币(即兖州煤业记账本位币)、澳元(即兖煤澳洲所在国货币)、美元(即国际结算货币)。人民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而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则一直是近几年来的国际、国内热点议题。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国内企业出口减少及国家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等诸多压力。澳元,因是兖煤澳洲所在国货币,对兖州煤业影响较大。作为煤炭等资源输出国家货币,资源输出国币值坚挺逻辑短期内没有改变,但强势澳元令澳大利亚旅游业和制造业等受到沉重打击,特别是澳元汇率的大幅升值大大降低了澳大利亚国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2011年9月初,澳大利亚公布的8月失业率为5.3% (预估值为5.1%) ,不及市场预期的就业数据打击了澳元的利率前景,可能令澳元大幅受压。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钞的大量印刷致使美元在全世界的信誉不断下降,呈现美元弱势。但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及对世界强势货币地位的依赖,美元单边持续下行的趋势正在逐渐弱化。因此,通过上述信息,笔者肤浅的认为,人民币升值空间较大,澳元处在相对高价位置,美元走势有待回转。

在基于全面分析预测各种货币走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交易及贷款币种,对企业汇兑收益影响巨大。2009年,兖州煤业收购澳洲Felix公司贷款以美元为贷款币种,随着美元下跌及澳元升值,致使兖州煤业享有丰厚的汇兑收益。因此,对兖州煤业来讲,美元对澳元汇率大幅度上涨或下降,可能导致产生大额汇兑损益,汇率波动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当前,兖州煤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外汇合约、煤炭掉期合约、利率掉期合约对与外汇相关的风险、煤价及利率波动风险进行现金流量套期,但并未对其他外汇采取套期保值措施,也未就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汇率加以对冲。

汇率市场的走势,是大国间各种政治、经济、金融力量激烈博弈的中心战场,在对冲基金等各种投机力量推波助澜下,新兴国家和边缘参与者难以掌握交易所规则,难以确保获知他人第一信息权及本方信息保密权的情况下,冒然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必然遭受惨重损失。对此,母公司及海外控股子公司应建立完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提高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和手段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建议

因此,企业为有效地控制及应对汇兑风险,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并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强化汇兑风险的管控和对衍生工具业务的监督,确定企业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

(一) 企业应基于企业实际出发注意选择偏好。2008年,中信泰富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但最终结局却为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155亿港元,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为其协调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审慎选择衍生工具,可以为企业规避风险并获取收入。但同时,由于衍生产品具有的杠杆性、价格波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可能产生相当大的风险。非金融企业在初涉阶段,贸然参与或过度投机,则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当金融衍生产品的各种风险交叉反应、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时,会加倍放大风险。因此,非金融企业在选择外汇合约时,应注意选择偏好,在涉足初始应谨慎选择外汇合约,规避金融风险。

(二)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相对陌生领域应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管理。企业可以聘请金融咨询机构及专业经理人协助企业进行汇率管理,防范汇率风险。在“请进来”的过程中,应积极培养企业自己的金融理财人员,在实战中提升员工素质,实现企业、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 积极开展货币经营活动。货币经营活动是指以货币经营本身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独立货币商品经营活动。随着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达,应将货币作为商品来经营,形成一个独立的货币商品经营活动,积极参与证券、票据和外汇的买卖。它将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可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研究

供应链的发展与完善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利地位十分重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减低或者避免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各种风险,也即是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一个或者多个下属成组成部分因自身或者外界因素对于供应链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一定的不利后果或者甚至造成整个供应链活动失败。通过有关专家和研究者多年的研究可以发现,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外界因素,自身的失误一般不会发生或者很少发生。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3个部分:首先要识别出供应链的风险之处,进而研究和观察供应链的风险,寻找合适的处理办法,对该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

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学习供应链的运行的相关知识,对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情况有所把握,通过对于供应链的全面了解,对于供应链的风险可能发生之处有所预测,在防风险真正发生之时可以更好额应对风险,建立一套良好的应对策略是识别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在预测风险之时,不仅仅对于风险是否发生有大致了解,同时具体的也应该对于风险的大小有所预测,供应链的风险发生会有轻微、严重和特别严重之分,对于风险的危害程度做好相关的预测也是我们企业利用最少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好的防范危险的效果的方法之一。

识别风险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和应对风险。在识别清楚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之后,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应对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善于发现引起供应链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各类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发生原因中总结出解决办法。其次,合理控制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各类可能造成发生风险的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达到控制风险产生的目的,从根本上消灭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最后,一种处理风险的办法是转移风险或者企业自担风险。转移风险在处理风险的办法之中是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通过采用投保的方式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转移风险,将供应链的风险通过投保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不相对于转移风险而言的另一种手段是自担风险,在风险发生之时,企业如果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处理风险,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化解风险。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1.供应链信息风险与规避

加强对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研究是对其进行规避的最好渠道,首先供应链信息风险的发生会发生在供应商、分销商、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等环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环节渗透了大量的信息流。这些环节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误差等,都会在供应链中产生信息风险,如何做好信息风险的规避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从信息的源头和传递过程这两个角度加大对风险管理的分析很有必要,首先信息在传递前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将会对供应链的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引发风险,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更新的手段来降低风险第二类是风险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失真的现象,各个环节为了自身的利益,只会针对与自己有利益关系下级企业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很多企业在源头上获取供应链风险的需求信息的真实性要远远低于零售商,这在学术界称为“牛鞭效应”,为了杜绝“牛鞭效应”的发生,加强对信息共享的研究十分重要。

2.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情况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日常事件,对于该类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并且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处理的过程也相对得心應手;应急处理则不是这么简单的,由于问题发生的突然性,没有及时进行控制的话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同时,由于风险发生的毫无征兆,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难以很快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出处理办法,因此会因为时间延误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加大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也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处理措施上,都有了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突发事件,不断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

3.风险厌恶与供应链协调

很多供应链企业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往往会加大对风险厌恶的研究力度。由于风险会导致因素多样化并且对供应链的协调性也有着相关联系,加强风险厌恶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的最优决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学者都针对风险厌恶与供应链的协调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两者的联系和风险管理的新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对风险厌恶和供应链的协调研究会更上一层,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也会更近一步。

三、结语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加强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对今后的风险管控会有极大的帮助。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在保持高效益的同时,降低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所造高风险发生的几率及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重要风险 篇9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每个企业都面临众多的风险因素,不仅是火灾、财产损害、业务中断、盗窃及产品责任等传统风险,还包括计算机风险、恐怖主义和影响企业创新的规则等不断涌现的风险因素,企业的声誉也受到不同风险因素的威胁。中瀚石林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的非常深刻,利用企业风险管理(ERM)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管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根据美国损失控制协会对美国企业的统计,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70%在遭受巨灾后5年内会结束营业;对于已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而言,在面临损失事故时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重要风险 篇10

2017年张家口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重要考点(7)

1、单选题

下列企业文化类型中,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优点,且在稳定环境中可能导致高效率的是()。

A.权力导向型

B.任务导向型

C.人员导向型

D.角色导向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企文化的类型。角色导向型文化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优点,企业的变革往往是循序渐进,而不是突变。在稳定环境中,这类文化可能导致高效率,但是,这类企业不太适合动荡的环境。

2、单选题

甲企业为了开发、生产新产品,分别从研发部门、生产部门抽出精英员工建立跨职能的一个项目团队,这属于()。

A.横向分工

B.纵向分工

C.集权型结构

D.整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纵向分工结构。整合是指企业为实现预期的目标而用来协调人员与职能的手段。为此,企业必须建立组织结构,协调不同职能与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便有效地执行企业的战略。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集权型结构优点的是()。

A.易于协调各职能间的决策

B.对上下沟通的形式进行了规范

C.减少了信息沟通的障碍

D.危机情况下能够做出快速决策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集权型结构。分权型结构减少了信息沟通的障碍,提高了企业反应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对员工产生激励效应。所以,本题的答案为选项C。

4、多选题

甲公司是一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色金属公司。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亏损46.5亿元。再加上公司产品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不断下降的产品价格与成本形成了严重倒挂,公司的前景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为此,甲公司选择出售旗下9家主业为铝加工的亏损子公司,扩大氧化铝和电解铝业务比例,并加快了在海外矿山资源的布局步伐。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甲公司战略选择涉及的类型包括()。

A.紧缩与集中战略

B.一体化战略

C.转向战略

D.放弃战略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发展战略的类型。出售旗下9家主业为铝加工的亏损子公司为放弃战略,扩大氧化铝和电解铝业务比例为转向战略,加快在海外矿山资源的布局步伐为一体化战略。

5、多选题

甲公司出资70%,乙公司出资30%共同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丙。丙公司董事会共有9名董事,于2012年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作出如下决议。其中,不属于董事会职责的有()。

A.审议内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并报股东会议批准

B.批准设立公司风险管理部

C.批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D.对并购六三公司的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议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内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由董事会批准,选项A是答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由董事会审议并提交股东大会,选项C是答案。并购六三公司属于重大决策,其风险报告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董事会批准,选项D是答案。

6、多选题

乙公司是一家同时在境内外三地资本市场上市的煤业集团,其所有的产品均在国内销售。乙公司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H公司,获得H公司的控股权。H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的煤炭资源为15亿吨,并拥有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出口港,主要客户为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本土的钢铁制造商和发电企业。根据上述信息,乙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原因有()。

A.寻求煤炭资源

B.寻求横向一体,减少竞争压力

C.寻求战略性资产

D.寻求多元化成长机会

【正确答案】AC

上一篇:共享数据论文下一篇:小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