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忧思谈十篇

2024-09-11

课外阅读忧思谈 篇1

一、激活阅读源头, 激发积极参与

农村学生对图书的接触较之城市学生差距巨大, 首先受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源极其有限;其次受家庭影响, 农村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里很少有适合孩子的图书。 虽然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多读书, 但是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阅读兴趣不足。 为此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故事迁移。 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 让学生从 “听故事”到“讲故事”, 进而到 “找故事”, 利用 “故事迁移”一步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每逢星期一的早读课, 就是我们班的“讲故事”时间, 当学生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听教师讲故事, 听得咧开嘴巴,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 教师的故事戛然而止, 扬了扬手中的书, 告诉学生故事是从这本书看来的, 如果谁能帮助老师把故事讲完, 这本书就借给他看。 教师把书借出去后, 等过了两三天, 就请那位借书的孩子在班级中续讲那个故事, 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又拿出几本书借出去。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好的故事, 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一时间段里, 每次早读课上的“讲故事”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间”, 学生大饱耳福, 充分展示自己的好书。 “讲故事”活动激发学生千方百计地搜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它让讲故事的孩子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使听故事的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好书漂流。 农村学生的图书终究有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好书漂流活动。 要求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 学生对借来的书通常能一鼓作气看完, 教师还要给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的每本书中夹上阅读卡, 鼓励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好阅读时间, 叙述简短的阅读感受, 甚至可以提出读书时产生的疑问, 等等。 通过阅读交流, 激发学生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学生看书也自然特别仔细认真。

3.逛逛书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能买的书很有限, 一个班能买的书虽然多些, 毕竟还很有限。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逛书店看书。 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发布新书简介, 有时还略带遗憾地感叹:“这本书连我自己也没读过呢, 某某书店就有。 ”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书籍阅读, 阅读之后, 学生可能会得意地炫耀, 到后来, 学生就会经常回来跟教师汇报:“某某书店又有新书了, 这些新书叙述了什么内容, 老师看过了没? ”这样, 学生渐渐地由不进书店到爱进书店。 这样先是教师进书店, 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自主地进书店, 逐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二、拓展书籍推荐, 提高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因此, 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日渐浓厚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小学生总是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讲故事”转变为“好书推荐”, 推荐的图书不再局限于小说、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还可以包括生活、艺术、科技等图书。 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大家需要提升一个层次, 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看谁是最成功的推销员! ”这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会立刻兴奋起来, 跃跃欲试地四处寻找阅读资源。 在书籍推荐课上, 学生兴致高昂, 有的寻找偏门学科知识吸引其他学生眼球, 有的寻找感人的篇章打动人, 有的寻找曲折的故事给其他学生造成悬念, 有的寻找前沿的科技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书籍推荐活动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推荐结果进行点评,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在书籍阅读推介交流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自然更加广泛。

三、开展合作阅读, 增强阅读能力

有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就刻不容缓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教师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将“好书推荐”活动中的优胜书籍拿出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读, 之后让每个学生找出书中好词好句, 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 就是不能重复, 在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中, 学生抽丝剥茧地将书中每个字反复阅读。 教师巡视进行点评, 在表扬鼓励中,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中心句, 紧扣文章重点, 思考文章作者是如何安排结构, 前文的哪里是后面的伏笔? 好词好句应该应用于什么环境?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等等。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四、超越文本阅读, 巩固阅读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好的书籍使人产生共鸣, 引人思考, 催人奋进。 阅读, 不是阅读文字, 而是要体会文字的内涵, 还要超越文本,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养分。 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 超越文本, 要做到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比如, 阅读一篇好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文字之上, 还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背景, 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必须做到跨越表面的读, 求得深层次的阅读共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就要学生做到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剖析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详细地叙述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忧思谈 篇2

一、课堂激趣,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语文课堂教学, 应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如一上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中有“鼹鼠”这种动物, 学习时, 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鼹鼠的了解, 学生有的说是从电视上看来的, 有的说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及《有趣的动物》里看来的。此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要求他们认真地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通过这种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 产生一种成功的欢乐, 从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又如五上年级《猫》的作者老舍先生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 倾听猫的叫声, 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对作者老舍先生更是敬佩。于是, 教师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收集有关老舍先生有关资料, 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 并让学生把读后的体会发表在校刊上。当然, 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 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让学生自觉走向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的深度, 如在教学五下年级《猴王出世》一文中“探水帘洞”一段时, 可将原著引入课内, 进行对比阅读, 不仅利于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花果山水帘洞的奇异、壮观, 感悟石猴的机灵、勇敢,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读物激趣, 畅读自己爱读的书籍

读“有用”之书之累, 想必每位教师都深有体会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专业理论书籍头痛, 而对一本有趣的小说却手不释卷的原因。一个有意志力的成年读者尚且如此, 何况小孩子呢!所以为了呵护孩子们阅读的热情, 给学生推荐读物时, 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的兴趣, 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无为”而读, 读快乐的书。为学生营造一种读书的轻松氛围, 发挥读物天然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 让他们一见生趣, 乐不释手。像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趣味性强的科技书、文笔优美的精品书、中外著名童话、儿歌等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活动激趣, 展示他们阅读的成果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 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 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也是一种可行的激趣方法。

四、评价激趣, 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 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评价手段, 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我们可授予学生“读书积极分子”、“课外阅读奖章”、“全能小博士”、“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等称号;给予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图书柜钥匙的兴奋、以及书市贵宾卡的奖励。当然还可以通过组建课外阅读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 并定时展开评比。

五、结语

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伴有反复的、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坚定的意志力, 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 需要不懈的努力, 才能养成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的全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成为学生们的引领者、服务者、配合者, 为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提供更为宽裕的氛围。这样, 通过兴趣的激发,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参考文献

[1]刘小天.小学优差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比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11) :71-73.

浅谈课外阅读 篇3

一、激发兴趣,使其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学生一旦对读书产生兴趣,就会焕发他们对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1.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要求学生熟练阅读的范文教师先读;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先背;要求学生看的名著教师先看,身体力行,才具有说服力和向心力。2.要用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语文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汇报会、手抄报比赛、剪贴报评比、诗歌朗诵会、古诗文背诵比赛等。3.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联系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读书的目的。历史上的“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古人苦读的美谈。鲁迅先生学问渊博,见识过人,跟他几十年来的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从而化为无穷力量。

二、加强指导,提高效益

课外阅读指导包括内容、方法技巧的指导。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难分良莠,这就需要加强对课外书籍的导读,包括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坏书做批评性的阅读指导。让经典名著、“同龄鸟”丛书成为他们学习之友、成功的阶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务必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快速阅读、精读、泛读,包括如何做读书摘录和写读书心得,既要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又要精读书、善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开拓源头,促其泛读

1.订阅报刊杂志搞剪贴。教师要向学生大讲订阅报刊杂志的意义,并让学生养成剪贴的习惯。这样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素材,提高学生的知识量,扩大知识面。2.成立阅读活动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评书活动。3.举办讲座搞欣赏。教师组织材料,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或诗歌赏析,或名作简介,或名人介绍,让学生在欣赏中愉快地接收知识。4.学校尽量开辟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定期阅读。满足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现代电教媒体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新的天地。以多媒体手段来表现阅读内容,声文图动画并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信息密度高,媒体信号强烈,感知迅速,提高了阅读效果。随着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建立,学生更可以从网上有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创造了最有利的信息环境。

谈课外阅读 篇4

谈课外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好文学的人比较不容易犯罪。课外阅读不仅对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他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促进个性健康成长。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孩子,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孩子,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3)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引导和操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有(1)一、二年级的识字量相当大,使得课堂内的拓展阅读时间仓促。(2)学生阅读水平悬殊太大。有些学生已不满足注音读物,开始涉猎科普读物、笑话、历史读物等,可有些学生却连教材上的课文读起来也结结巴巴。(3)家长对孩子的指导不一,部分家长能经常指导孩子搜集资料,进行亲子阅读。可一些家长却对成天守在电视机旁的孩子不闻不问。

鉴于此,我得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如:(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须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我们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读书读报节”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

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5

最爱读书的不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不是才华横溢的中年人, 而是那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 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 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 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 除了靠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 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 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 起着巨大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读书, 只要孩子说要什么书都无条件地答应。书是买回家了, 但是读不读就不管了, 有的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 也没有发挥这本书的作用。那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引起他们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可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要的动力。不管课外阅读多么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一切都将是空谈。怎样才能培养阅读兴趣呢?

1.课堂设疑诱读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激发阅读兴趣;利用故事中紧张精彩感人的故事情节创设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好奇心, 以此激趣。

2.学校、班级营造氛围法。

学校、年级、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如组织读书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 举行读书笔记展览,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兴趣。

3.教师 (身体) 力行法。

苏霍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 如果你的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是重复昨天所讲的话。那么, 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 随意性大, 受控因素少。因此, 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 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 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1.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字、词、句、篇入手, 去把握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内容的, 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语文课教师的指导作用, 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应该注意选准切合点, 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

2.学会泛读和精读。

泛读, 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精读, 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或精彩片段集中精力, 精细地阅读。泛读是量的积累, 同时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典范语言, 增强语言修养, 提高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 对短小精悍的文章, 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 要求学生精读, 熟练成诵, 对篇幅较长的文章, 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

3.学会使用工具书。

教师要逐步指导学生熟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等各种工具书的名称、功能及查阅方法;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检索书目、筛选书籍、浏览目录、选择材料。通过查阅释疑,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接受信息是繁多的, 是丰富多彩的, 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选择的进行摘抄记载, 有重点地进行批注,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定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读书卡或写读书笔记等形式, 对读到的好词佳句, 精彩片断, 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剪贴下来, 储存进自己“采蜜集”中, 丰富阅读积累。

三、阅读内容的推荐

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阅历浅, 鉴别能力和免疫力都较差。因此, 当学生兴趣被激发时, 教师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 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教育, 又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第一, 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赤壁之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后,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第二, 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教过《趵突泉》, 学生掌握了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后,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美呀, 雕塑喷泉》, 再指导学生观察人民广场的音乐喷泉, 把它写下来。从而启迪了学生习作思路, 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第三, 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因此推荐读物因人而异。

当然, 老师在推荐阅读内容时, 还应该注意自己对书的感受。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 教师不光要熟知内容, 更要有深刻的感受。这样, 在推荐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为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 可以结合学校活动。讲故事是诱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故事会”的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外, 还可以举办诸如“演讲比赛”、“语文游艺会”这类活动, 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既活跃了精神生活, 又能激励学生勤读书,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训练中自我提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 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非常重要。有了课内的严格训练, 再加上课外大量有指导的阅读, 学生就会“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因而, 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 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 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为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 更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多读书, 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努力构建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把它作为我们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去研究, 去探索。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 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 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而这“甘露”的获得, 除了靠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 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篇6

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很不乐观, 经过深入了解调查,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有以下弊端:

一是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 购买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的学生很少, 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其作用, 藏书少, 开放时间短, 学生想读书却没书读。

三是学校没有安排阅读指导课, 学生读书没方向, 没目标, 更没有人去肯定、鼓励。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贫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经过实践后, 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向学生灌输“阅读的一生就是幸福的一辈子”的理念, 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

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是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坚持阅读对人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 它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能让人获得新知, 能提高说和写的能力, 更能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加大力度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指明方向, 定下目标, 多读好书。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 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 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

1. 向学生推荐好书, 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 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2.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只要教师课内阅读指导得法, 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就会受益。我们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 提高学生略读浏览速度, 使学生养成默读、速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 准确概括赏析。

3.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阅读的过程, 就是积累的过程, 摘抄好词好段, 反复阅读, 能提高语感, 增强才智。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后感, 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方法, 如果能加大阅读量, 那么学生的阅读面肯定得到拓宽, 阅读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因此, 我们在日常上课时, 会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优秀的选文多是节选名人名篇, 不完整的故事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果此时教师能鼓励引导, 学生大多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完整部书。

四、适时的表扬肯定会让学生阅读兴趣更持久。

教师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 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 使他们学有榜样, 赶有对象,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读书活动,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和校园文学交流活动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阅读, 在活动中提升。结合重要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 如端午节可开展“我眼中的屈原”征文比赛, 国庆节可开展“歌唱祖国”演讲活动, 学雷锋活动月可开展讲雷锋故事比赛, 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等等。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 各方面条件不是很好, 但是为了推行“书香校园”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每学期开展征文、演讲、学生名著论坛等活动三次以上, 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它们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变得更浓厚, 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 学生的自信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都源于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同时, 我们一直努力办好校刊, 以校刊为主阵营, 为学生创建读写交流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我校《春蕾》校刊每年出四期, 由全校师生供稿。创办校刊,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多彩了。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篇7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 提高自学能力。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要介绍要读的文章内容, 以激发其阅读兴趣, 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以此激趣, 但我们在具体落实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书籍, 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有损健康, 而且因为无法理解, 会养成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因此,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 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 选择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结合教材, 指导课外阅读。比如结合林则徐、盘古等人物的课文, 阅读《上下五千年》;结合常识性课文和自然教材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等。

3. 推荐图书要加深教师对书的感受, 更要注重方式的机动性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 据其要求和内容而制订推荐方式。第一种推荐方式: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 笔者在给五六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 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种推荐方式: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 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第三种推荐方式:教师在推荐过程中, 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抓住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4. 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 不光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让高段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例如, 笔者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 并且让低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 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当然, 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不同, 教师要配合学生家长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 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箱, 把学生个人零散的图书集中起来, 供班级集体轮流阅读;还可以剪辑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文章, 解决书籍不足的困难。这样, 既充分发挥了图书的作用, 又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的品德。

二、进行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 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 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纸;另一些学生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 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大家知道,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 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 学了《少年王冕》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总之, 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有的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教育他们有选择地读书, 不光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 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诗人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教师的指导重点要统一, 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的指导上, 这一点对全体学生要统一。

因学生情趣不一, 自学时间的差异, 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例如, 可以个别指导, 可以集体指导, 开展讨论会, 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是语文课的延伸, 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入手, 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谈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语文教学, 2000 (3) .

浅谈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篇8

目前,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因为收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堪为担忧。首先,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单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其次,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再者,学生课外阅读缺少科学的指导,阅读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阅读意识严重不够。

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应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努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主动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充足的阅读时间

目前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少,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因此,作为老师,为优化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把阅读时间控制在学校里,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师生共读,每天挤出20分钟应该还是可以的,到中高年级之后再逐渐延长阅读时间。这是一种阅读兴趣的激发,同时也是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科学的阅读指导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我读书,我快乐”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的欲望。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该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手一本。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一些读书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感言,力求让每一面墙壁也会“说话”,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就是一个好办法。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们:欲知后事,请读原文。于是,孩子们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无限的阅读兴趣,纷纷主动阅读,快乐阅读,这效果应该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圈注法、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我最有感触的是“跳读”。中高年级的课外读物大部分偏长,很多学生都不能自始至终地将一本书认真读完,特别是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自我提前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跳读”,那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保证学生能基本读完整本书,感受书中的精彩情节,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在指导阅读时,我们更要根据不同的书籍,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或者几种方法交互使用,方能达到预定的阅读效果。

(四)开展活动,使学生爱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五)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一马平川”。

三、多元的阅读评价

为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应进行多元化、灵活化的阅读评价,诸如活动评价、竞赛评价、考查评价,每学期应不定期地进行若干次,以此鼓励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能更加努力地坚持阅读、大量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这样的评价对不爱好阅读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因此,我们要努力带领所有学生开辟阅读更为广阔的天地。

浅谈如何指导聋生课外阅读 篇9

摘要: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且这种差距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大多数聋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后,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无法与自身年龄形成比例,因此,必然会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

关键词:初中聋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水平

一、聋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影响

每当我和别人谈起我的工作时,很多人都会有自然的反应:“噢,你们学校一定会很安静吧。”其实,非但不安静,而且还会很吵,因为“聋”并不等于“哑”,大部分的聋生虽然丧失听力,但他们的发音功能却是健全的。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的时候,大脑就难以接收音频符号,因而直接影响着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与发展,严重限制了其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交流。聋生正是由于这种生理缺陷,更多的只能通过阅读接受外界信息,但在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限制下,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聋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以弥补其信息获取的不足。

但目前聋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以我校为例,我校目前的聋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本和普通学校一样,这对于本来就处在聋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的起跑线上的聋生来说,很难安排出更多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这样的现状必然使聋生和健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越拉越大,越到高年级差距越明显,而其结果是严重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聋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聋校的语文课堂相对封闭。

“语文等同于生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等教育教学理念领会起来容易,要真正的贯彻执行却十分不易,尤其是面对一群语文积累极其匮乏的聋生,年龄的增长与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完全不成正比,往往错失了九年义务教育打基础的良好时机,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外阅读能有效弥补聋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信息摄入贫乏和语言积累薄弱等问题。

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升入初中的聋生来说,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关键。课外阅读是开发聋生智力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聋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它不但有助于聋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对于提高聋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每一位聋校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就该向学生强调指出,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光靠一本语文课本,是完全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聋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从课

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课外阅读是解决聋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

三、聋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

读书的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由于聋生是非分辨能力不够强,加之语文基础薄弱,做到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还存在一定难度。在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摸底调查中,发现部分成绩优秀的聋生除了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之外,几乎从来不看课外书。在他们极其有限的课外阅读中,只是曾经读过少量的作文书、卡通书等。试想,在漫长的九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孩子们,仅仅凭借双眼来了解这个社会,仅仅凭课堂上学到的一点语文知识,要指望他们能写出通顺精彩的作文来,那简直是天方夜潭。我在与多名聋生交谈中了解到,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的,但是,苦于不知如何选择。所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指导聋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对聋生课外阅读做了以下几项指导:

(一)结合课内教学,推荐阅读书目

聋生学习语文、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多读书,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结合语文课内的文章和作者来确定课外的阅读书目和篇章。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布置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借阅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虽然距今已是八、九十年前那个时代的事情了,可是毕竟写的是童年和少年的事情,与同学们的经历还是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的同学在这部书中大多能读出好多和自己的童年少年大同小异的事情来,这就使阅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又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同时提供学生课外阅读《南京长江大桥》、《家乡的桥》、《北京的立交桥》、《桥梁远景图》等各种有关桥梁知识的文章。再如在对聋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信守诺言》、《永不说假话》、《一张纸条留给我一生的尊严》等文章,让聋生真正领悟到“诚信”的意义,这样就使本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全班同学一起阅读,聋生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思想和读书体会,使本来乏味的读书变得有趣起来。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聋生的。

(二)发挥图书室作用,引导聋生借阅书籍

我们学校的图书室藏书较多,生均达60册左右。聋生可以在课间或课余时间随时办理借书事宜。于是,我浏览了一遍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列出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书目,将书目印发给学生,并在班上对书的内容方面进行导读。在这个范围内聋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进行阅读,比如我把《朝花夕拾》、《城南旧事》、《鲁滨孙漂流记》、《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书,放到一起导读,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本进行阅读,这样就为每一个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提供了保障。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审美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阅读时的自主选择,而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过分干涉学生阅读时的选择权利。我通过对本班学生导读教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到自己主动读书,引导他们阅读更多有益的书刊,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最终增强他们与健全人交往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调动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发现,不少学生经常偷偷地上网,低年级的学生看动画片看得哈哈大笑,高年级的同学则喜欢利用网络用QQ聊天或看新闻、球赛等。这说明网络令聋生产生极高的兴趣,具有极大的诱惑,如何引导和激发他们利用网络提高阅读兴趣就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聋校的语文教师大多根据聋生“以手代口、以目代耳”的特点,将语文教学情境化、形象直观化,而电子读物、影像资料等正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恰恰是聋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聋生有了阅读的热情,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教学《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这样的课文,网络上都有制作精美的动画,课前我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键入要查找的内容,就能找到相关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去观察分析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样往往比我在课堂上用手比划或组织学生表演效果要来得好。又如上学期学完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课文后,总结归纳其主题是热爱生命,我让学生到网络上阅读类似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自强不息的情感。

四、着力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精略并重 学会浏览

阅读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对于初中聋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学习就要精读,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一词一句,抓住文章的实质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熟读透。略读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从大量文章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赢得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给聋生精略并用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浏览,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二)指导摘录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后,我都引导聋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并让学生摘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让聋生用同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如《背影》一课中,作者对父亲攀越月台时的动作,及《老王》一课,作者对老王神态、动作的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些片段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语句。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词的积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对词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环境。所谓的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说清哪个词是好词,哪些句是好句。因此在指导学生摘录时,我要求学生把词的摘录融进语句语段摘录中,然后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华章中用符号标出自己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不同的词在语句中的妙用,提高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并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三)借助工具书 扫除词语障碍

聋生从小失去听力,语言发展十分迟缓,所积累的词汇很有限,语言材料在聋生贮存系统中就像一个孤岛,互不攀连,新学习的语言,也不易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语言信息进行结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积累大量词汇,词汇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然而,聋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遇到对词语理解障碍和偏差,而教师又无法时时在聋生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课外阅读指导中,遇到类似情况我要求聋生借助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查找所遇到生字词的读音、词义,借此正确理解词语,句义、段意和篇章内容;能读懂日常应用文和通俗文章,有初步分析、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五、鼓励阅读结合练笔,提高聋生写作水平

阅读的目的除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外,更直接的指向是提升聋生的作文水平,写出通顺完整乃至精彩的文章。除了坚持日记、作文等传统练笔方式,我还尽量针对不同写作程度学生布置各种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都写一篇读后感,尽量让学生每天都能写一段话。如父亲节,母亲节到来的时候要求他们写一篇《感恩》的作文,以此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他们投稿或参加征文比赛等。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恩母亲》、《安全知识伴我行》、《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作文在学校主题作文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并编入学校的《学生作文汇编》中,这极大地推动了聋生写作的热情。然而,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严重滞后,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能获奖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对于获奖大多数聋生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提升阅读品味,发展写作能力,我将那些经过阅读,并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的学生作文,细心批改,让学生认真誊抄后,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以此促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培养 篇10

一、培养兴趣, 使学生爱读

1. 加强阅读动机的培养, 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多次向学生列举一系列著名文学家、作家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质的事例。同时, 我让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谈课外阅读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所起的作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 按层次分组阅读:

由于各人的语文基础不同, 课外阅读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指导过程中, 我将全班40位学生分成三大组。A组由语文阅读能力强且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组成, 通过学生自愿报名, 与老师推荐相结合, 对这部分学生, 阅读的质和量都相对要求高些。阅读能力较好的为B组, 其余是C组, 对这部分同学的阅读要求相对降低些。按照三组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 我布置了相应的阅读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逐步提高阅读的量。

3. 开展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的安排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竞赛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内容。如:A.说出三篇三毛作品及主要内容。B.说出两篇金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 涉猎的面要广, 如:A.说出三个你所喜欢的俄国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B.分别说出《简·爱》《巴黎圣母院》的作者。

第三, 比赛的形式多样化。有个人赛, 也有阅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赛。有抢答题, 有必答题, 有选择题……我组织学生对当时热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如:

A.谈家乐福超市遭抵制

B.“雅阁女”事件之我见

C.我也来谈“华南虎”事件

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熟悉和了解, 迫使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杂志, 留意时事新闻, 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读报用报的习惯。

二、指导读法, 使学生会读

初一的学生记忆力强, 理解能力有限, 从其自身来看, 课外阅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在积累性阅读过程中, 我不失时机地将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及各种文体的一些佳作推荐给学生, 如瞿秋白的《那个城》, 朱自清的《绿》、《匆匆》, 要求学生把这些文章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初二阶段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以理解性阅读为主, 这是课外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理解性阅读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 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思考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边阅读, 边思考, 在阅读与思考中逐步提高其理解能力, 对课堂教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初三阶段的学生, 个人的认知能力业已提高, 这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评价性阅读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类文章的内容及形式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不同阶段, 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每日一句: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阅读面是丰富多彩的, 收获也是多彩多姿的。“每日一句”的形式就是在教室黑板上专门辟出一角专栏, 让学生按学号的顺序, 每天轮流在“每日一句”栏内摘录一句在最近的阅读过程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介绍给全班同学, 同时要求全班同学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 便于积累。

每日一记: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初期的基本工作, 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 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 便于积累知识, 突出重点, 同时记录“每日一句”的内容。老师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本定期检查。

每日一问:提问是打开分析大门的钥匙, 是登堂入室的先导, 更是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及阅读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

每周一次:及时反馈信息, 对记录详尽认真及方法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

每周一会:要求学生在自愿结合, 分组阅读的基础上, 各阅读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每周或两周定期开一次小会, 主要的目的是:

第一, 交流阅读材料, 提供阅读信息, 取长补短。

第二, 探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通过交流, 互相切磋和争辨, 多方面接受信息, 多角度思考问题。

上一篇:苗木企业下一篇:地埋式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