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四篇

2024-07-15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1

发掘作品中的意蕴是江苏省近几年的考试重点。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蕴跟文章的主旨又是密切相关的。面对“探究文本中的意蕴”或其变式题型,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掌握散文或小说中的意象,深刻分析意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意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有时诗歌、小说、散文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叙述的社会生活情节,也都是意象。阅读这些意象,就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篇小说《侯银匠》。探究类型的题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做好这道题目要理解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作者所用文字的多少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然后看这些文字对表现主人公和主旨的作用大不大。小说的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确实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但是中间有很多文字转而写侯菊的勤劳、精细、能干。有其父才有其女,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侯菊的这些可贵的品质正是源于她的父亲,所以侯菊这个意象正是为了表现主人公侯银匠。从文章的构思来看,通过写侯菊来表现侯银匠还可以避免直接叙述,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使文章富有情趣。第二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这篇小说中的意象———侯银匠与侯菊。分析文中与父女俩有关的人和事,看看其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探究出作者这样安排文字的理由:

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为了表现侯银匠。2.从文章的构思看,重点突出,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也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中,父母希望儿女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儿女离开自己。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让侯银匠在矛盾的心理中充分流露出对女儿的留恋,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面观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意象

对意象的捕捉不能有遗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中的意蕴。探究是读者在探究,有时候读者探究的结果和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可能出现差异。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尽可能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

比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溜索》中的探究题:“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既然文中有深刻意蕴,我们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意象。可以先整体把握,看看这篇小说叙写了什么事,再看看有什么人,有哪些动物形象,再看看描写了什么场景。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意象。这篇小说叙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整个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能够战胜艰险。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领队”和“汉子们”,从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能看出人们在天险前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以及无谓勇敢的精神。文中还出现了“我”,“我”跟领队的表现有不同:面对峡谷,“我”战战兢兢,心生胆怯,在领队的帮助下终于渡过了峡谷,可以看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小说中还出现了雄鹰、骏马、牛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起衬托作用的。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三、注意审题,明确思考方向

2011年江苏省语文卷小说阅读《“这是你的战争﹗”》中的探究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小说的三要素这里涉及两项。小说中的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是互相关联的。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只看自然景物和人物呢?当然不能。这个问题实际是考自然景物的叙写对其他的要素有什么作用,以及自然景物中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能充分展示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又为人物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要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把人物放在环境和情节中。这道题目涉及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情节,寻找景物与情节相关联的地方,从中寻找景物的寓意。在情节中分析人物的表现、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所以,在答题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先从整体来把握文章。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五处,描写得较简洁。这篇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涉及两种意象:雪和腊梅林。把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抗战征军的故事放在大雪纷飞的昆明,不难想到,作者有意用下雪天寒来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着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这里显然象征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知识分子爱国的高洁品格。

然后,联系情节来看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孟弗之与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蒋姓学生争吵前后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暗喻孟老师的沉重心情。面对这样冷漠的学生,此时孟老师的心一定和外面的冰雪世界一样冷。明白了这些,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萧子蔚跟澹台玮一番谈话后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温馨,暗示了爱才的老师和爱国的学生就征军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后的舒畅心情。这种爱国的热情和师生之间暖融融的关系,足以让冰雪融化。所以作者这样描写,“雪已停了,腊梅林的雪已消了大半。”最后一处环境描写,澹台玮“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有了之前蒋姓学生的反衬,这里澹台玮的人格更加伟大。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应该是表现人与梅花交相辉映,隐喻了澹台玮坚贞的人格。

江苏省高考的探究题型也在不断地变化。2012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的小说阅读《邮差先生》中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这一题不是在探究作品深刻意蕴,也不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可以这样设问:作品缓慢的故事情节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确:这道题事实上是考情节安排的作用,而且方向很明确,即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小说的内容。“小说的内容”这个概念很大,包含了小说的各个方面。比如小说里面的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主题、语言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梳理出如下的参考答案:

这样的情节有利于表现主人公温和、从容、宽厚的形象特征。

这样的情节也表现了小城恬淡、安详、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情节有很强的抒情性,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感动和对这个小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2

一、近五年高考电学实验题的内容及要求

1. 江苏高考物理自独立命题以来, 一直是一道电学一力学实验的命题形式。第10题 (8分) 、第11题 (10分) , 近五年来只有2011年电学实验放在第11题, 其他几年都是放在第10题。实验题的题型丰富, 设问方式灵活, 不仅考查器材的选择,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学实验图的连接、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图像的绘制、电路故障的判断及误差分析, 而且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 应用这样的实验知识设计或解决较新的实验情境。

2. 具体实验内容及要求的分析如下表:

二、高考物理电学实验题的特点

1. 实验基本技能几乎每年必考。

例如, 2009年的游标卡尺的读数, 2010年的变阻箱的调节, 2012年的多用电表调零, 2013年的实验结束时电池两端导线的拆除。

2. 电路图的呈现用于实物图的方式。

2009到2013年, 有四次出现电路原理图, 其中三次是以实物图的形式呈现。这是一种命题的趋势。实物图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3. 通过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 突出了对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2009年考了“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010年考了“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012年“黑箱电路分析判断”这类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能把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

4. 注重用数学图像的方法处理物理实验数据, 这是常规意义实验能力考查的一种, 是对考生合理并灵活地运用数学图像诠释物理规律和物理意义的挑战。2010、2011、2013年都有所考查, 但是侧重有所不同。2013年的图像处理看起来简单, 但是实用性很强。这是高中物理实验考查的一个新趋势,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调“物理的主导性”和“数学的工具性”的辩证关系。

三、对物理电学实验复习的建议

1. 研读课程标准, 深入钻研, 领会课标精神。

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 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的分组实验一定要做。进入高二选修系列的学习, 如电学, 这时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是拓展选修内容而忽视实验。虽然高考实验的情景很新颖, 但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以课本学生实验为原型, 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题、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变化, 使电学实验试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使试题充满新意。

2. 重视对考纲规定学生实验的复习和实验的拓展复习。

高考的实验题虽是“纸上谈兵”, 但在命题时总希望把“做过实验的”和“没有做过实验的”有所区分, 同时, 不亲自做一做, 很难发现问题, 很难真正理解问题。老师应当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一看, 摸一摸, 想一想, 做一做”,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重视复习中的归类训练。

比如就实验数据的处理。2010、2011、2013年的数据处理图是曲线, 如果在高三复习中都用的是理想模型, 作出来的都是线性图像, 那么学生作图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我们在做实验时总会有一些引起误差的因素存在, 可能导致本该是线性的图像曲线化。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真实的图像作出来, 再分析出现异化图像的原因所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应对新的实验问题的能力。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3

【关键词】C项 矛盾冲突 表达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公布之后,不少中学老师和考生反映,附加题第22题的答案不大令人信服。阅卷结束后,新华网等媒体也有关于“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的消息。笔者研读了该题后,认为该题及答案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为方便商榷,笔者现将该高考原题及答案摘抄如下: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参考答案是A、E。显然,A项和E项都是比较明显的错误,但C项的表述也有问题。首先,C项的表述有语病。“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是用来列举“多组戏剧冲突”的,故“之间”后均应加上“的冲突”。或者将“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改为“曹禺《雷雨》中戏剧冲突体现在众多人物关系上”,这样才能与后面列举的“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相一致,且能真正体现《雷雨》或新或旧、或隐或显、错综复杂的冲突。因此,“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这句列举没有穷尽,故应在后面加“等等”。

其次,C项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剧中谁是冲突的中心,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两说:

第一说,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辛宪锡先生等。辛宪锡先生早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就发表了《〈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一文,否定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是全剧的主要矛盾,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辛宪锡先生认为,“作为《雷雨》全部戏剧情节的纽带的,却不是繁漪而是侍萍。《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雷雨》中的一切矛盾,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侍萍与周朴园两人身上,由此构成戏剧的主要矛盾。”“在《雷雨》的许多事件中,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还是侍萍的遭遇。人们急于知道,她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后,为什么没有死?……这一连串悬念,造成了整个戏剧冲突的总悬念。”“从《雷雨》戏剧冲突的几个发展阶段看,四幕剧中,侍萍的戏都作为重场戏贯穿始终。”

第二说,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陈瘦竹、沈蔚德、陈保平等先生。陈保平先生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发表了《也谈〈雷雨〉的主要矛盾——与辛宪锡同志商榷》,陈瘦竹、沈蔚德在《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发表了《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认为《雷雨》的主要矛盾就是贯穿始终的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而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导引出来的、起辅助作用的的矛盾,属于“过去的戏剧”。

因而,“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雷雨》这道题应该是见仁见智的。“说不尽的《雷雨》。”《雷雨》作为一部戏剧经典,文本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带来了《雷雨》接受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总之,笔者认为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加题第22题及答案是不够严谨的,“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是事出有因的。

2012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4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20.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

21.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邵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汉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3.简答题(10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4分)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 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

贺喜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分)

上一篇:甘肃细毛羊产业下一篇:高层住宅沉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