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十篇

2024-06-12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

一、更新教学方式、组织探究式学习, 发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核心作用

新课改背景的显著特征在于, 摒弃了以往灌输、被动式教学模式, 主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生的主体参与、自我创新以及知识系统的良好建构。因此, 初中化学教学应充分契合新课改要求, 积极倡导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广泛学习兴趣, 为他们创造良好学习空间, 进而通过自由的发挥、主动的交流实现共进提升。同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至集体中, 科学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进而掌握合作学习技巧。化学学科充分贴近生活, 涉及较多自然实验知识,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锻炼自主实践能力, 进而掌握主动优化、设计、更新实验方式的学习本领。例如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有效将演示性实验设计为探究实验, 令学生自主展开操作。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一课中, 教师可引导学滴入盐酸至石蕊试液, 并分组观察产生的具体变化。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分组讨论、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了全面的激发, 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然而教师也应科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避免学生步入学习误区、无法掌握学习技巧,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 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操作, 指出其不合理实验流程, 对于实验阶段中具有创新意识, 实验结果准确无误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应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主动交流探究的机遇, 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二、来源于生活、丰富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核心源泉,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对化学学科初步接触, 因此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并带着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倘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进行演示性教学, 不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 则长此以往必将令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因此, 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挖掘教学资源,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令学生蘸取酚酞溶液在纸上写下姓名并进行晒干处理, 而后喷洒浓度为百分之三的NaOH溶液, 便会立即令学生的名字跃然纸上。这样一则简单的实验活动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巩固化学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新课改背景下, 化学教师不应一味的参照教材进行灌输式教学, 应努力开拓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引入贴近生活的教学实验, 令学生体味到生活与课堂学习知识的紧密联系性, 进而形成探究热情。同时, 教师不应仅在为什么层面上下功夫, 而应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操作的真实本领, 注重令学生感同身受的学好化学。例如, 在进行洁净能源相关内容学习环节, 应为学生介绍丰富的国外行业开创新型环保能源的重要成果, 英国如何进行油菜的广泛培育, 进而合理用植物油取代石油能源等。在讲授PH值有关知识时, 可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令其自主应用PH试纸进行生活中各类常见用品的酸度测定。例如, 醋、洗发精、肥皂水等酸度的测定, 进而科学判别该类物品的化学性质。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将令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全面激发,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教学中科学应用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知识, 明确化学机理, 具体物质构造, 令化学理论学习相对简单容易。因此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生动展现力, 有效的将各类化学反应过程与演进现象良好的为学生鲜活描绘出来, 令其感官受到强烈刺激, 从现象观察提升到本质认识层面。例如, 实践教学中可采用三维动画技术为学生清晰呈现水通电后的具体分解状况, 描述其氢氧分子的动态变化过程, 进而令化学学习富于生趣, 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实践教学证明, 长时间的课堂直白教学还不如短时间的实验科学展示, 基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时较少, 耗时较多, 实验设施配备有限等不良问题, 可适应性引入课件教学辅助模式, 解决实验教学不足问题, 并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可利用教学实验课件进行模拟教学, 有效避免一些危险性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快速完成的弊端。同时可有效实现新课改教育目标, 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中, 定期应对教学内容实施综合的归纳、总结、知识点对比衡量等。因此, 化学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工具形象呈现化学反应相异与相似特点。例如, 如何收集并制取氧气、CO2、氢气等, 总结比较各类气体化学性质。对于上述教学内容倘若重复进行实验, 势必会令学生失去新鲜感觉, 并耗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因此, 可科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呈现丰富生动的图像、视频、音频、文字资料, 令化学实验环节生动呈现, 进而令学生对旧知识展开良好的回顾, 形成同化效应及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

四、更新教学评价模式, 塑造学生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中, 基于新课改背景, 应全面更新教学评价模式, 引入学生评价手段, 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令其通过自省、自查实现学习能力的优化提升。同时, 应有机结合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 促进评价发展, 淡化终身考定模式,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塑造与培养, 进而令其循序渐进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只有融入主动意识,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才能令学生在积极的表扬、首肯中获取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摆脱以往评判者身份, 基于新课改理念在评价学生的同时, 接受学生的主动测评, 重视结果与过程, 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结语

基于新课改背景, 初中化学实践教学只有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科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全面实施教学评价,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创新精神, 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静:《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周刊》, 2009 (43) 。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篇2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化学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教案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 (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实验验证、实验小结、实验反思”六大环节。并且, 不只是写在纸面上, 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 做到心中有数, 实现“探究”。然后, 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几个关键环节。

一、多感官并用仔细观察

所谓“观察”, 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 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实验前仪器的连接、每一实验的全过程, 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 防止走马观花, 粗枝大叶。

二、安全而谨慎的按步骤操作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其使用规则和要求, 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仪器的连接等, 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实验时, 应先通过教师的讲解, 熟悉药品的性质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还要通过老师的检查,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发生。例如:在做氢气的性质实验中, 我们要让学生熟悉酸的腐蚀性, 知道若酸滴到皮肤上和眼睛里的应急防护知识。在做氢气的燃烧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检查学生有没有验证其纯度。

三、如实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即在实验中, 正确读取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包括:化学实验前药品的特性,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束后产物的性质。有时还要记录实验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数据。要注意对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防止出现依据课本现象来编造实验的现象。掌握仪器的精确度 (初中化学的量筒或天平一般是精确到十分位) 和准确的记录 (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在此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 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

四、仔细而全面的分析实验的成败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环境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 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 我们有时得不到浅绿色的溶液, 而在铁和盐酸的反应中又会看到黄色的溶液。实验的结果与课本上给出的现象有很大的误差, 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 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 而是由于亚铁离子的浓度低和在盐酸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存在而导致的结果,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 我们应想办法, 使实验现象能正确反映铁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

五、完成好最后的仪器整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 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 实验现象的准确读取, 记录和分析, 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 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 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从实验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搞好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 有一定的道理, 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 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1. 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开拓思维,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不套框子, 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 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 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 写在纸面上, 落实在行动上。

2.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 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 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化学知识理解、吃透, 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3.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 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 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 通过实验真正实践“学生力所能及, 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 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 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能为以后的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 更重要的是还要会管理好实验室, 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 初中化学教学中, 应大力加强和优化实验教学, 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新课改初中化学如何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阅读方法;实际学情

新课改实施与推进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被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所代替,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化学老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学情,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驱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来。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现状,对怎样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在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带来了帮助。“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方法,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1.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可读性的强化整合,实际上,无论哪个科目学生都可以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吃透教材,并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不能割裂地看问题,要能整体把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认识和探索。譬如,“制取氧气”一节中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介绍相对简略,而教材将比较精细的阐述放在了“实验活动1”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过程中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习,那就能从整体上认识和学习。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掌握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再浏览相关章节整合文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2.掌握归纳整合知识的技巧

不经过整合的知识是散漫的,学习完新知识,我们就要将他们有机地整理和归纳起来,以便上下联系,左右旁引生成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这里还以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同学们在学习完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后,我们要适时指导学生掌握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常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学会归纳和整合知识,这样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做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最终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二、渗透化学基本思想

作为自然学科,实验是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手段。化学教材中也设置了许多经典验证性实验,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来验证和探索化学原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所以,实验思想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思想,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律,质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电荷守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情况、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情况;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而能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变化的情况,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守恒思想”。物质的数量千千万,化学反应更不胜枚举,一种种的学习和分析必然带来巨大困难,也不现实,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学生理解了这些化学思想,用好这些化学思想就能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效率。

三、探索化学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这些规律,如果能有意地把握和运用这些化学规律,将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1.元素周期律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认识元素原子的性质,还能用来认识和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依据;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所以认识元素要先研究该元素对应原子的结构情况,而认识物质应遵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思路,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

2.物质的通性

掌握好“物质的通性”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初中学习了酸和碱的通性,可以用来推断不熟悉的酸或碱的性质,由于物质通性在认识物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同类型盐的通性,为学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好基础。

3.化学反应的规律

初中学习的规律有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金属盐反应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学情,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对应的学习情境,并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练习,注意联系对比,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索化学的技巧和方法,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篇4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孙世英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太岳中学)

摘 要: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化学教材价值的充分实现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初中化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活动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

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出的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机会,而且对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碳酸钠、碳酸钙、稀盐酸、稀硫酸”等实验药品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并选择出最适合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也会随之得到锻炼。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普遍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中,我们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劣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为高效化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的反应》时,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之后,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验证中和反应的产物?如何验证实验试剂中两物质是否过量?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锻炼作出相应的贡献。

教无定法,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篇5

一、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直观地反映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能够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在很多初中化学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将化学实验课改成在教室进行,让初中生死记硬背实验结果,确保初中生在化学考试时能够正确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化学实验处于从属地位,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我在教学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积极组织初中生进行化学实验,锻炼初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学习制取氧气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制作氧气的步骤、原理、注意事项以及催化剂的作用等,让初中生对制作氧气有感性的认识;其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制取实验,并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和解决。我还会设计一些小问题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如为什么装药品时要先装固体后装液体?为什么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初中生形成科学的化学素养,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实力做出铺垫。传统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方式,使初中生被动学习,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新时期,化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比如讲《水的组成》时,教学的难点是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我首先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mL气体的停止实验,然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初中生分组作答: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和与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多样性的课堂练习

新课程明确规定,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初中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化学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确保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既学到知识,又收获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堂练习内容,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促进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比如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当初中生明白了通常意义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水里白磷、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如下的练习:红磷与白磷都具有什么性,说明了什么?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水中白磷通入氧气之后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化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练习,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普及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为学生制作电子课件,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可以利用视听技术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等等,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时化学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不能夸大其作用,而对课堂教学造成困扰。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录像: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的试管中。提出问题:“会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酸性。”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质,有些显酸性,有些显碱性。”然后在电子课件中展示了一些图片:食醋,柠檬、柑橘,铅蓄电池、石灰水等,接下来教学生如何辨别酸和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加强对化学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初中生的学习习惯

面对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初中化学教师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创新教学策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化学学习技巧的指导,增强初中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有计划地组织化学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很用功,教师安排的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也积极地进行练习,但是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对于这位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仔细进行了询问,得知这个学生学习没有方法,总是依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我根据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找到了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这名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找到了学习化学的信心。总之,初中化学教学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深入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安栓文.构建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尝试[J].中小学电教,2010(3).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篇6

一、转变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学习方式, 让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参与合作, 师生互动, 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 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 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 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学会合作学习。

2.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激励学生参与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 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 我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 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 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时, 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 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我在给学生上化学课时, 首先以实验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 (1) 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纸挂在黑板上, 再将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白纸上, 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 (2) 水中生火 (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 用小气筒通入空气) 。 (3) 清水变牛奶, 白酒变汽酒。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 渴望知道其中奥秘, 此时我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 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 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大, 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 而且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 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 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 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 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 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 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 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进步。

2. 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从过于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 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 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 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 导致学生只重结论, 忽视过程。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 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 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 因此, 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 觉得有意义、有趣, 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 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 就消极、被动。这样, 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 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 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词语加以评价, 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 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下的评价方式, 由单一走向多元, 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 又重视结果性评价。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 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 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 它是开放的、动态的, 有利于促进人全面而又自由地发展, 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宁, 王粤敏.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化学教学, 2008, (1) .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篇7

一、梯度设计化学作业

初中化学课本上以基础性知识为重点, 在某些方面会有加深理解的知识, 而若想将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则需要对理解的知识进行升华。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程的作业时, 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对化学作业进行梯度设计, 不能一开始就设置问题障碍, 否则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教师在设置作业时, 应尽可能地把学生现学的知识设计并运用到问题中, 使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步骤, 循序渐进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这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点, 又能加深理解。例如, 在讲解“铁元素”这一章时, 可设置这样的作业: (1) 铁经常暴露在空气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 铁的颜色变化说明铁具有什么性质? (3) 日常中用的不锈钢材料中添加了什么元素? (4) 为什么用铁容器盛放浓硫酸? (5) 电焊过程中铁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6) 写出以上题目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 作业中问题 (1) (2) 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复习, 问题 (3) (4) 是考察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 (5) (6) 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通过这种梯度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

二、注意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化学作业的布置不宜按“一刀切”的模式进行, 作业缺乏层次感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一般来说, 我们将学生分为理解能力较强、理解能力一般和理解能力较差三种。我们将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能完成的作业归为A类;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完成的作业归为B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完成的作业归为C类。那么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对于课本上基础型的C类题目, 必须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 对于B类题目, 要求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尽可能完成, 而对于A类作业题目, 对理解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不做要求, 要求理解能力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作。这样不仅调动了理解能力高的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照顾了学生总体能力的提升。如A类作业可设置成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B类作业可设置成综合类的题目, C类题目设置成课本的基础知识。这样分层次对作业进行设置后, 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均可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保障基础的同时, 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增设实践表达作业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 化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应用和表达能力进行考察。如在中考试卷中出现的简单题, 便要求学生不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而在中考试卷中, 这类题目的得分率相对较低, 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要想克服表达能力较差的弊端, 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增设一些实践表达作业, 而实践作业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其余成员进行协助补充,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锻炼了自己的参考与表达能力, 通过参与问题的解决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四、注重情感作业的设置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置时,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专长, 设计情感类型的题目。如设置自编作业, 调节学生的心态, 拉近师生的距离。可在作业本的空白处插入名言警句, 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其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作业量要适当。“题海战术”只能影响学生的休息, 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某些学生甚至消极应对, 抄袭现象严重, 养成了弄虚作假的习惯。再次, 化学教师在设计作业题目时, 要把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总结, 并以作业的形式再反馈给学生。这样通过作业反馈, 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还对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对于养成回顾知识的习惯大有益处。教师也可以通过眉批或面批, 让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初中化学作业改革尝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5) :77-78.

[2]刘荣邦.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0) :24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忙于记笔记,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中考考纲,抓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学:要通过加强实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最易出差错的是化学用语,最难理解的是氧化物、酸、碱、盐及其互相转化,最灵活综合的计算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计算,也是容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45分钟教学要质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分。三是重视抓好双基教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各章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程度。

二、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大纲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首先应统揽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

三、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灵活设计

第一,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伟大的思想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深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和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九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很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应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秩事,保持学生对化学稳定、持久的兴趣。第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讨论,相互交流,优化结果。第三,组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新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内容较多,教学设计中要利用现有实验仪器,积极组织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和家庭小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增强信心以及激发兴趣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第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能从一些教学资源中提取有关信息资料,创建个人信息档案,分析处理信息,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设计教学情景,快速切入主题,例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讲了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从而引出二氧化碳在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学生们对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印象非常深刻。在教学生记化学元素符号时,我从讲第一单元就开始让学生记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种符号,每天给四五个,我先在副板书写出中文和符号,学生在笔记上抄下来,下一节课我拿纸卡片做成的一面是元素符号,另一面是该符号的中文,让学生做接龙游戏,花两三分钟练习和检测学生的记忆效果。当学习元素符号时,学生们早都会写了,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策略探讨 篇9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针对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及三年后的高考。因此,高中化学教育要追求效率最优,在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双重理念下,更强调高中化学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实现新课改理念。

关键词: 学习兴趣、探究学习、实验技能、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高中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化学教育针对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及三年后的高考,而现实生活又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体现。现在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缺乏实践,对于化学而言,是一门及其重视实验教育的科学,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新课改以提高化学教学法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兴趣化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又是一知半解,看待分析问题会有一些偏向或感性认识。但是,他们对周围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愿意抽时间去研究、了解。因此,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分析问题,达到事 1

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节课要上的生动、有趣,即绪言课不要太注重课本内容的小结和框架问题,而把重点定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树立信心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是主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勾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其次: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要以现实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事物变化联系化学理论,增加他们对化学的理性认识,让他们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设计趣味实验,如:黑馒头实验(浓硫酸与木炭反应),丁达尔效应等,感官上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最后;让他们走进实验室,走进实验,自己动手感受实验带来的知识与乐趣,更能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态。

二、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其实这也是新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应用,同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让他们体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问题;因而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学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必须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从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彻底转变过来,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学会倾听,欣

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探讨;

其次:给学生适当的课外作业,让他们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不足,同时缓解枯燥的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烦恼,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学习带来的乐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实验教学

“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练习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些知识单凭理论讲解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只有结合实验才能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例如:钠的性质里,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更准确的把握钠的密度比水的小,质软到可以用小刀切割,易被空气氧化而表面变暗失去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与水反应剧烈,同时深刻记忆现象及产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课本中化学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多处涉及,不管学生实验还是概念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都会出现化学实验。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有许多重要的化学实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化学知识,提供师生、生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接近老师,老师了解学生,创造一个

轻松、舒畅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加学生集体观念。“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在新教材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没有明确标明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特别是增加了“科学探究”,关于这些就我个人认为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简单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演示实验过程中无法比拟的。如:设计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自制简易原电池,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实验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不但可以加深记忆,而且能真正掌握反应原理和条件,领略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和自豪感,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及学生设计、探索实验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四、多媒体教学

自从接触新教材之后第一感觉便是,内容多,杂,精;主要是教材设计的知识点多,按给定的课时很难完成;况且知识点之间貌视杂乱无章,无规可循;其次,知识点精炼,蜻蜓点水式,很难把握重点、难点,针对以上问题及教学需求,多媒体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并且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职业中学化学教学新课改探索 篇10

一、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原则,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缩小。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一)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的本质是化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化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化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推进“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化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一)其显著特点是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教学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由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教师答,由学生为教师服务,改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也可以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教学中做完了实验后,我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实验中有水雾,为什么;为什么溶液变黑;反应是否进行彻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

(一)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教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往往就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而且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地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能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三)要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教学活动中要减少主观性、盲目性,就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的教学要与传授的知识同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研究化学学习的类型和过程(化学学习的类型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知识的运用、有科学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要研究影响学习化学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素质和个性品质等)和情境因素(教材内容和老师素质等);要研究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如:观察方法及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心环节就是为了学生爱学和会学。

上一篇:走进历史 贴近学生下一篇:Learn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