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三篇

2024-07-30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篇1

1.同伴关系的重要性。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任何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独立于这个大环境之外, 儿童的发展也不例外。尤布朗芬布伦纳从社会生态学方面对环境做了精辟的分析并认为:环境是包含有机体本身以外的, 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时间或者条件。并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复合函数来表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即D=f (PE) , 其中D代表development, P代表people, E代表environment。如果对环境进行细分, 可以把个体的生长发展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 中间系统, 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指的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环境, 包括自然空间, 用具, 认得活动, 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模式等。中间系统由微观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 比如家校关系, 同伴关系等。外部系统指的是个体不直接参与, 不直接作用于个体, 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 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宏观系统指的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文化或亚文化。这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都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所构成, 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那些有形的静态的, 如物质材料、设施、场地、自然条件 (如声、光、色彩、温度、气味) 以及班级规模和座位排序等。精神环境则是无形的, 动态的环境, 主要指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 如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班级气氛。从上面, 我们可以得出同伴关系是属于中间系统中的精神环境。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首属群体理论, 他所指的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 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另外一名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代提出了重要他人理论, 指出重要他人是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包括家长、教师和同辈伙伴等。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 家长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儿童成长早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进入学校,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相比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良好的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观点采择、自我认识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儿童更有可能获得消极的社会经验, 不利于其发展。

第二,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些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后盾和依赖。

第三, 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受欢迎的儿童能够在学习上得到同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更容易适应环境。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相比之下缺勤率比较高。

2.同伴关系的定义及分类。既然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如此重要, 那么什么是同伴关系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对同伴关系进行不同的划分。有的学者从儿童个体的社会接纳水平这一角度, 将儿童的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型, 一般型, 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和矛盾型五类。受欢迎型属于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 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属于消极不良的同伴关系, 一般型则是属于中性的, 而矛盾型在儿童早期不明显。还有的学者则是从儿童同伴关系的支持性这一单维度进行专门研究, 将同伴关系分为支持性同伴关系和非支持性同伴关系。支持性同伴关系是指同伴愿为儿童提供各种社会支持, 包括信息支持, 材料支持, 情感支持, 陪伴与共同娱乐支持等, 特别是当儿童有这些方面的需求时。虽然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受欢迎型则有利于形成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而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则更有可能形成非支持性同伴关系。

二、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1.社会能力的构成。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不仅包括社会交往, 行为能力的一面, 而且包括社会品质的一面。对于社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力 (包括交往主动性, 交往策略等) , 亲社会行为能力 (包括主任, 合作, 分享, 对他人负责等) 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指儿童发起, 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亲社会行为能力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儿童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发展的前提与条件, 而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其他两种能力的发展,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社会能力的价值。社会能力对儿童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首先, 它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友好的同伴关系。其次, 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儿童情绪情感, 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再次, 有助于儿童学习, 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支持性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哈吐鲁在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中把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主要指儿童与成人 (如父母、老师等) 的关系, 其性质具有互补性, 即成人控制, 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 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 促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关系, 其性质是平等和互惠, 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 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 他必须参加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 在上文同伴关系的价值中提到, 同伴关系可以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而在儿童社会能力的的价值中也提到了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友好的同伴关系, 即积极友好的支持性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友好的支持性同伴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 支持性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1.支持性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包括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积极, 主动, 宽松, 友好的交往背景和平等的交往机会。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 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 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 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具体作用如下。

第一, 它有助于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 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几代人共同为一个孩子的发展呕心沥血, 自我中心理念随之加重。支持性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与人交往的积极环境, 鼓励他们主动交际,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学会为他人着想的心理情感, 而且有助于他们借助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及时做出矫正。而且, 随着交往经验的积累, 儿童还能逐渐养成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第二, 它可以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对于交往和归属感需要的满足, 这是儿童健康交往心理的基础, 有助于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相反, 如果儿童处于非支持性的同伴关系环境下, 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多消极行为, 儿童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样一来, 儿童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被压抑, 亲社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 严重阻碍其社会能力的积极发展。

第三, 它为儿童将来的杜会角色做好了准备。儿童善于也喜欢模仿, 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更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松愉悦平等的模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积极地对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仿、探索。例如警察抓小偷, 男孩子扮演警察,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正义感;照顾小布偶, 有利于激发他们内心的关爱情感等等。这些模仿行为对儿童将来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一种积极的准备。

第四, 它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与同伴积极交往, 逐渐掌握一些积极的交往技能和策略, 掌握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在出现冲突时, 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往往能够提出更多的策略, 而且他们所提出的策略反映出亲社会性、果断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特点, 而被拒绝儿童往往提出过分攻击性的、怪异的、不恰当的策略。

第五, 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由于儿童自身认知水平有限, 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 很容易受其他环境影响。在良好的同伴关

(二) 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对支持性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社会交往能力较高的儿童, 显示出更强的自信心, 愿意积极主动的与不同的友伴互动, 遇到矛盾纠纷时, 更倾向于积极主动的交往策略和交往行为, 善于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为他人着想。

2.社会能力较高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他们善于也愿意与同伴分享合作, 遇到问题时, 更倾向于内部归因策略。

3.社会能力较高的儿童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面对新的环境, 无论是新的学校或者新的班集体, 他们都能够凭借自己较高的社会能力很快融入到同伴群体中。

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之间形成互助互爱的情感, 彼此信任, 善于合作, 形成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四、结语

支持性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可见一斑, 但是在现实中, 无论是我们的教师或者家长对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希望此文能够对我们起到一定的指导和警醒作用。当然,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因素。为了真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关注其他的影响因素。

摘要:环境作为外因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伴关系作为精神环境的一种, 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更不能小觑。同时,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人, 其社会能力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促使儿童社会能力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好的外部环境不可缺少。本文选取支持性同伴关系和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两个维度来探讨二者的发展和相互作用。

关键词:支持性,同伴关系,儿童,社会能力,环境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纪红艳, 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31-33.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篇2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六个婴儿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3岁时一起住在孤儿院。这六个儿童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相互依恋、相互帮助、一起成长。多年以后,有心理学家对成年后的他们进行研究,看看他们是否因为幼年丧失父母而产生心理问题。结果却发现他们长大后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了正常有为的成年人。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丧失父母的痛苦,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促进促使他们正常成长。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除了父母和教师,儿童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伴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同伴间的互动,常常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同伴还为个体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一种社会模式。为了探讨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介绍

(一)实验一:同伴反应在强化儿童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1.实验目的

探讨不同的同伴反应对儿童攻击行为强化的不同作用。

2.实验过程

帕特森(Patterson & Littman,1967)等人为了研究同伴的反应在强化幼儿攻击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专门训练一组学生观察幼儿园儿童互相攻击的情况。实验对象是18个男孩和18个女孩,共观察33次,每次2.5小时。该实验详细记录了受攻击者的反应态度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影响。

3.实验结果

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攻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即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在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予反击,或者教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归还原主,那么其攻击行为就要收敛一点,或者行为发生改变,或者另觅攻击对象。不但攻击行为可以因为受攻击儿童的行为反馈而有所变化,而且受攻击儿童也会由此学习攻击行为。由于他的反击阻止了别人对他的进攻,这就会强化受害者的攻击行为。可见,同伴间行为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

(二)实验二:同伴活动对儿童心情的影响实验

1.实验目的

探讨在有同伴和没有同伴情境下儿童的活动差异。

2.实验过程

福特等人(Foot & Chapman,1977)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成对儿童一起看幽默卡通片。其中一种实验条件是两个儿童本身就是朋友,另一种实验条件是两个儿童不是朋友。由此观察不同条件下儿童的行为表现。

3.实验结果

研究发现两人是朋友的儿童比不是朋友的儿童从观看卡通片中获得了更大的快乐:前者大笑和微笑得更多,并且有更多的交谈和相互注视,也表现出了更多的社会反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

(三)实验三:“抗拒偏离”实验

1.实验目的

探讨不同同伴群体对儿童抗拒诱惑的影响。

2.实验过程

有人用“抗拒偏离”项目来对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做研究。抗拒偏离是指在诱惑存在时,个体是否能抵抗诱惑而不违反群体规则。在一种条件下,同伴群体都支持“禁止玩有吸引力的玩具”这一规则;在另一种条件下,同伴群体则反对“禁止玩有吸引力的玩具”这一规则。然后让一名儿童作为现场的诱惑因素,允许他玩那个有诱惑力的玩具,之后观察该儿童的反应。

3.实验结果

在违背规则接受诱惑上,两个条件下儿童的反应不一样。当同伴都支持规则时,儿童更多地抗拒了诱惑,反之,当同伴都反对规则时,该儿童则接受了这个诱惑。

同时,实验还发现儿童作出的反应还与儿童和该群体的关系有关。即使同伴和教师都支持“禁止玩玩具”的规则,不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欢迎的儿童也更多地倾向于违背规则,而具有较高同伴地位和受欢迎的儿童则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和拥护同伴群体的规则。

三、实验应用

由上述系列实验可知,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伴是强化物,如第一个实验中同伴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反应会影响到该儿童今后攻击行为的发展,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积极恰当的反抗会制止儿童的攻击行为;同伴可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如第二个实验就说明有同伴相伴儿童社会性反应更多,也更快乐;同伴给予儿童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范型,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同伴也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如实验三说明了不同群体对儿童抵抗诱惑的影响,儿童还是倾向于遵守群体的规则。

第三个实验说明了对于群体规则的遵守受到儿童在该群体中地位的影响。“社会参照标准理论”对此的解释是:一个人受同伴群体影响的程度是由群体的吸引力和这个儿童在群体内部的地位这双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具有较高地位和受欢迎的儿童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和维护同伴群体的规则,而在同伴群体中地位低和不受欢迎的儿童则会做出违背和反对群体规则的行为。

总之,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了家长和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发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为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营造与同伴相处的机会

同伴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与成人互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同伴互动能促进儿童包括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与同伴交流相处的机会。现在中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失去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家长要扩大孩子的社交面,不要因为安全或麻烦等原因将孩子关在家中。除了幼儿园和学校圈子外,也要利用其他的一些场所和机会,如亲戚朋友的孩子、社区内的伙伴,通过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要关注同伴群体中的“问题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

实验发现还发现,儿童与同伴群体的关系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在同伴群体中处于劣势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而這些孩子也往往受到我们的忽视。因此,教师要关注这些“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往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忽视型儿童,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在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孤独感较重。另一种类型是被排斥型儿童,他们往往气力大、体质强,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少、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容易受到群体排斥。对于第一种儿童,教师要采取鼓励措施,并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当地教给他们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对于第二种儿童,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缺点,使他们学会与人分享、与他人友好相处。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篇3

且长期遭受同伴侵害的儿童不断将同伴侵害的经历内化,逐渐形成低自尊、低自信等消极适应水平,若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很有可能演变成极具危险的犯罪行为。也有研究表明,有些受侵害儿童并不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未来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心理韧性理论,这很可能是某些保护性因素减少或消除了同伴侵害的消极影响,防止和减少了儿童危险行为的发生。在个体健康发展过程中,保护性因素不仅包括环境因素,如家庭氛围、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还包括一系列个体因素,如自我观念、情绪调节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

研究表明,在同伴侵害发生时,儿童的同伴关系、应对策略、情绪调节等多种因素对受侵害者发挥了保护作用。例如:在个体因素中,高自尊被认为对儿童的积极适应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受侵害者如果自尊水平较高,则因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所引发的行为问题也少,这说明高自尊能够抵抗或改善儿童因同伴侵害而导致的适应失调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

被试为青岛市3所幼儿园的252名中班和大班的儿童。其中,中班122名,大班130名;男孩136名(占54%),女孩116名(占46%);最小年龄3.96岁,最大年龄6.95岁,平均年龄5.03±0.82岁。

(二)研究材料

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量表

根据Troop-Gordon研究改编而成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量表来测量儿童知觉水平。本研究中先由一位研究者将问卷译为中文,再由另一位研究者将中文问卷回译,并与幼儿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形成了中文版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问卷量表。另外,“有时”“偶尔有”和“经常有”虽然在英语中比较容易区分,但在汉语中儿童很难区分语义的不同,尤其是对46岁的儿童来说难度更大。为此,将3个选项进行了合并,改为“有时”,相应地对编码也作了变动,采用5级计分。量表中的指导语常常为:“你见过小朋友之间发生欺负事件吗?如果发生了,老师有没有采取这些方法呢?”

二、研究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男孩、女孩各变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孩的行为问题多于女孩,但在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身体侵害、关系侵害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积极策略知觉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儿童年龄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同伴侵害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身体侵害、关系侵害都能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具体而言,儿童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程度越深,由此导致的行为问题就越多。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儿童的身体侵害是儿童遭受同伴身体动作(如打、踢、咬、推等形式)的侵害,不仅使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也使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产生暴力、攻击等行为或愤怒、伤心等消极情绪。儿童的关系侵害是儿童的同伴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受到侵害,直接影响儿童在同伴间的受欢迎程度,严重者被孤立、被排斥,不被同伴接纳。关系侵害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在平时也很难被教师重视。

然而,关系侵害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并不比身体侵害小,甚至在社会适应、同伴交往方面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尤其会造成持久的心理伤害。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认识并通过操纵他人的心理状态来实施对同伴关系的侵害,只是施行策略技能较低。当儿童遭受来自同伴的攻击时,往往将这一消极的经历内化,作出消极的自责归因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无助感,进而导致儿童同伴关系紧张,受侵害儿童会出现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适应情绪。

(二)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在同伴侵害与行为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交互作用的分析

结果表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在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儿童对教师积极策略知觉能够调节身体侵害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具体而言,对遭受或经历过身体侵害的儿童来说,对教师积极策略的知觉反而加剧了他们的行为问题。由此看来,儿童对教师采取惩罚、批评攻击者的积极策略知觉并没有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受侵害儿童虽然知觉到教师对攻击者采取了惩罚、训诫或联系父母等积极策略,但这种严厉和措施可能对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

上一篇:社会性质下一篇:简单会话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