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十篇

2024-08-25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1

以上是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一所农民工小学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诗句。整个诗句平白无华、质朴憨厚。但从这平白无华的语言中透视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 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所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络留言中, 除涉及反腐倡廉、下岗就业等问题外, 涉及更多的就是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和小学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农民工子女, 通过接触和了解我深深的进入到了问题的其中,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内心的震撼和彷徨, 对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事交流。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子女的入学

近年来由于林芝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 造成了内地农村富余人口大量外流到林芝地区各建筑工地、城区甚至当地农村从事着各项工作, 他们的到来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但其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事实。外来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 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就我所任教的林芝地区第一小学而言每年新转入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就约占转入学生总数的85%, 而每学期末转出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也近占据了转出学生总数的85%-90%, 更有甚者, 个别农民工子女仅在一个学期中就转学2-3次, 或是在同一所学校一个学年内因家庭中的各种原因转入又转出达2-3次之多。大多数孩子不能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他们的教育环境不固定、接受教育的背景相对复杂。教材的差异、所在学校教育侧重点的不同 (多数学校以重教学为主, 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 致使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品行不端, 行为习惯较差, 学习目的性不强) 也增加了所在学校对这群孩子管理难度。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我区的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 小商贩, 家庭的收入相对较低, 在进行抽样调查的30名学生中大约65%的家庭收入约为1000-1500元/月, 25%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目前我区的各中小学 (九年义务阶段) 免除了学生在校读书的各种费用, 此项措施大大减轻了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 农民工子女的居住情况。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家庭居住条件简陋, 70%-80%的学生全家4、5口人居住在一间仅占地20-30平方米的出租房或是简易棚内, 这间房既是饭厅也是卧室同时也是他们完成学业的场所。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 这些学生没有必需的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舒适的环境, 就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了。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承包当地农田的菜农, 除居住的条件异常简陋外, 约有5%的学生家居距离学校很远 (有些家庭甚至距离学校10-15公里) , 这些学生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 早晨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中午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一点小吃、盒饭裹腹, 晚上放学到家天已傍黑, 这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路途上, 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 农民工的家庭现状分析。

家庭里子女多家长不能全面照顾, 造成这些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 但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仍然影响深重。居抽样调查约有95%的农民工家庭子女人数超出了国家允许范围, 绝大部分农民工家中的子女多于一个, 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 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 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淡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 林芝地区各中小学校近年来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 通过调查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中大约30%的家庭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些家长大多表示,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 自己就会尽力供孩子上学,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还有70%的家长仅仅把学校当成了孩子的托管中心, 认为孩子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 而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规范、文化教育不管不问, 对孩子的学习质量不予理睬。至今仍有10%-20%的家长把孩子接受教育的目标仅仅定格在会写信、会算账的低级目标上, 身为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定出一个较高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了解, 家长忙于生计或是忙于赌博等一些不良嗜好而放弃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约占此比重的5%-8%。更有甚者, 个别家长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尚未小学毕业, 就弃学经商、甚至谈婚论嫁 (个别西部地区的传统习惯) 责令孩子参与到“闭斋”等风俗习惯当中, 有了这种观念的束缚, 孩子的学习精力和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五) 多方面的“歧视”造成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 不远的将来, 在佐治亚的红山上, 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 共叙兄弟般的情谊。”现在的教育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私塾、学堂的老旧模式, 现在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的教育, 是提倡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在社会的很多层面还存在着差异、不公平和歧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才产生了今天的贫富差距;同样也正是由于贫富的差距才导致了上述的“歧视”;也正是由于“歧视”的产生才引起了目前中小学生中严重的自闭、自卑、自虐等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小学生犯罪率的骤然上升。农民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蓓蕾, 也需要多方面的关爱, 他们除了有其他孩子共同的理想、正常的需要外还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 希望自己不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受到轻视和排挤, 希望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尊重。

三、针对上述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监管力度, 使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场所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

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 尊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之间的鸿沟, 使农民工和其子女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 应从消除歧视做起, 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三)

学校从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本质出发,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的农民工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四)

学校应扩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广大的农民工的家长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子女, 为了子女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子女。”为出发点, 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

(五)

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建立起农民工子女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 通过教育使这些孩子摆脱自卑的约束, 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和谐的春风、享受明媚的阳光。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 从关心每一个孩子入手, 以严父慈母般的爱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以早春小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使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沐浴到爱的甘霖, 感受到爱的温暖。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2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 生源主要来自附近农村和外来农民工子女, 后者约占三分之一, 而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面对一群参差不齐、操着各种方言的孩子, 尤其是读到他们抒写着迥异生活经历的文字时, 我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工的下一代身上, 有着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坚韧、自立与自强, 也比别的孩子多了几分敏感、孤独和渴望。如果说每一个少年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那么这块土地不仅需要知识的种子, 更需要精神的阳光雨露。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客观环境和地域教育差异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的知识底子普遍偏低,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尤其明显, 不少孩子甚至到了初中还不能把26个英语字母认全。成绩的差距和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造成的心理上的压抑、自卑, 让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敏感、脆弱。青少年最主要的时光大都是在学习生活中度过的, 学习不好, 做人做事就可能会缺乏信心。因此, 以学习习惯为突破口, 从激发思维能力入手, 拓展到做事、做人和主动创新等习惯,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语文老师, 我将培养读书和交流习惯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 在低年级开设了每节课前的“讲一个好故事”, “名言和名人故事”, 高年级逐渐变成“佳作赏析”和“社会评论”。每天一人, 由学生轮流上台, 师生一起做评价。在这个活动中, 使大多数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吸引力, 渐渐养成主动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与此同时, 在演讲、评价、交流过程中, 孩子们逐渐克服了胆怯、不善言辞、思维局限等缺点, 敢于大胆思考、表述和展示。读书交流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思想, 更健全了心灵。

语言是交流和学习的必要工具, 查字典是准确认识和掌握语言的必要手段, 其中可以贯穿“认知———辨析———使用———引申扩展”等丰富的语言学习过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重要, 随时查字典不仅能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还能培养认真严谨的求知态度, 让学生受用终生。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举多得的教育途径。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细节中的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做准备。

二、激励和赞赏是养成教育的风帆

也许是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影响, 许多老师习惯于明察秋毫地发现学生的缺点去批评提醒他改正, 而把肯定和赞许都默默留在心里不轻易表露。久而久之, 孩子因为进步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赞赏, 容易产生懈怠和颓丧心理, 使之前的许多努力付之东流。

其实,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将自己的长处尽情彰显出来, 都渴望上进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赞赏对于优秀的学生可能是锦上添花, 而对于其他人, 尤其是成绩较差或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的孩子, 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扬, 一个真诚的微笑, 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化之功, 甚至能温暖和改变他们的一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儿童对于教师给予的好感, 反应是很灵敏的, 他们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学生在被关爱的同时, 也会爱他们的学校, 爱他们的班集体, 爱他们身边的人。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锁, 需要用适合的钥匙去打开。一百次苦口婆心的教训和喋喋不休的讲解, 不如一句适时的赞美或巧妙的鼓励、点拨。教师的微笑和赞赏可以变成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田的甘霖。

三、宽厚的师爱是养成教育生根开花的土壤

虽然感情并不能取代教育, 可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充满感情。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背井离乡, 或许几经迁移, 他们更迫切需要一个被接纳认同的环境, 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互助关系, 希望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可能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加之与父母、朋友沟通的缺失, 不少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 或对事物认识极易产生偏颇, 或逃避和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给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乃至社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谈心是师生交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谈心的过程就是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 是两颗心碰撞的过程。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 在倾诉、辩解、发泄的过程中, 教师适时向学生传递解决某些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他体察人生存在的正确方式、生活的目标和追求过程的意义, “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他用理性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而谈心时教师应注意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做倾听者和引导者。用“我觉得……”、“我建议……”、“你认为有道理吗?”等等来启发孩子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而讽刺、挖苦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造成心理“内伤”, 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所以应该是教育的大忌。

教师要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帮助自卑和孤僻的孩子摆脱困扰, 使他们自信地昂起头来走路, 在学生之间形成尊重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格。教师还要重视每一个教育细节, 用宽厚的师爱营造一个温暖、友爱、和谐的班集体, 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 快乐成长。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养成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件小事令我感触颇深:学校召开家长会, 各种校外补习提高班的广告也闻风而至, 校园甬路上纸片狼藉。一位老师经过, 不断地弯下腰, 捡起脚下的杂物。旁边的几个学生看到后, 互相对视了片刻, 马上就不约而同地也将脚下的纸片捡起来。此刻, 相信所有人的内心都对这位弯下腰的老师肃然起敬。她已经在一个很小的行为细节中将美好潜移默化到了学生心中。

教师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的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和长远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很多时候, 孩子不仅听老师说什么, 而且还看老师做了什么。教师博学多识、通晓古今, 就会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教师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就能有更多的学生具备“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明智和坦诚;教师公正、宽厚, 就可以向学生心灵注入更多向善的动力。教师行为中传达出来的教育, 比有声教育更奏效。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教育者首先要在细节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育才会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孩子的内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4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大城市,农民工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并且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环境差,甚至还存在一些非法运营的学校,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要付出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2.探索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体制。各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确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农民工子女教育权问题研究 篇5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有较多的农村户籍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小孩在城市上学问题, 尽管在城市当地公办教育学校也有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政策, 但是在户籍, 各种办理相关证明等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同时公办资源也相当有限, 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以, 外地农民工子女是否能在流入地平等享受义务教育资源成为农民工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虽然一部分城市农民工子女有的随行进入城市, 但是还是有更多的孩子不得不留在农村, 继续和家里其他亲人在一起生活, 这部分子女我们称之为农村留守子女, 这种现象是我们城市转移就业和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农村现有的教育体系, 教育设施等相比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更加令人堪忧。此外, 这部分子女在缺少父母陪伴成长的教育情况下, 心里健康教育也是一大问题。无论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或是在农村的留守子女现在所处的普遍现状都是需要一个良好、健康和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 大量涌入农民工劳动力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应政策制定大有赶不上这快速发展的势头, 所以在近几年两会召开中, 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就提出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相应的积极建议。让继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等问题后, 又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这些问题渐渐的暴露在大众面前的同时, 我们也在思考究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对此大致可分为两个原因, 即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1、内在原因

对于中国农村来说, 经济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怎样赚钱已经成为农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所以在发展缓慢的中国农村来说, 农民更愿意出去闯一闯, 增加自己赚钱机会, 提高生活水平。起初想着在外乡打工后回老家修房子,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 人们思想的转变, 如今的他们更多希望定居在城市生活。因而农民流动就给农村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如留守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农村留守子女是农民流动的一个明显“产物”, 留守子女日益增多, 在现存的农村教育体制中, 想要给予留守子女全面教育变成一件难事。

农民工群体收入在城市中人口收入普遍比较低且不稳定, 生存状况极为不容易。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职业以做小买卖和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居多, 他们收入普遍较低, 自然重心是在维持基本温饱问题, 而子女教育问题上就力不从心。这种环境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因此, 从农民工自身出发可以看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困难性, 由于农民自身根本动机, 外出打工赚钱, 甚少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2、外在原因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 给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造成许多限制, 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又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担, 农民工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 就无法在办学经费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学校上学, 而流入地政府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教育资金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政府及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表现出的冷淡态度。

农民工子女更多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但这些学校在基础设施和师资等方面都令人担忧。首先, 在学校的硬件方面建设,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缺乏财政支持的情况下, 校园教育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例如像校舍、课桌椅等, 都是学校缺少的基础设施。其次, 不足的师资力量即“软件方面”, 这些学校的教师会出现缺乏经验、专业性不足等问题, 导致子女接受教育质量会“大打折扣”。

从现有的教育体制上寻求突破点, 制造改变现状的创新方法。改善当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的思考

1、针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这种制度影响中国人口大面积流动, 造成城乡出现明显分割现象, 也是制造了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使得城市和乡村在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方面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特别是教育领域, 子女却无法真正得到和城市学生同等受教育权利。在此有两点建议:一是可以建立户口转变时间制度, 如非农业户口在城市工作两年以上申请当地居民户口。二是变为“一证”在手走遍天下,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享受同等待遇。

2、降低进入公立学校门槛标准

城市的公立学校能够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与其他城市小孩一样受教育机会, 消除一切不公平待遇和乱收的费用现象。在随时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数量的情况下, 公立学校向国家申请财政支持, 解决因为增加人数而带来教学压力。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可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来充分支持公立学校, 解决公立学校人手不够等问题。

3、提高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意识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权问题以上都是基于外在原因而思考的对策, 但是农民工自身忽视子女教育也是妨碍子女正常受教育最重要原因之一, 赚钱已然成为农民工首要任务, 忽视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所以政府不仅要改善工作待遇和居住环境, 在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也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人才的培养从儿童教育入手, 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却没有口号中如此的响亮, 其中农民子女教育就是未达到基本普及教育中“软肋”, 因此, 国家与人民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促使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走向另一个新台阶。

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断完善教育体制, 逐渐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 充分尊重他们, 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地入学机会, 让孩子们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顺利、安心地读书。构建一个和谐、公平和美好的社会, 人人都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交通、讯息的发达, 农民工群体逐渐由过去的以个人流动为主向以家庭为单位流动转变, 带来了不断扩大随迁子女的规模, 他们如何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所瞩目解决的社会问题。综合分析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内外在原因, 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 逐渐达到理想平衡状态, 即得到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261万人[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527/c1004-21624982.html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6

本文在深入探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以期探索有效的心理援助模式, 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建议。

一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004年, 新华网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吁: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认为农民工子女因为缺少关爱容易厌世自闭, 社会逆反, 自卑等心理问题;熊猛, 叶一舵发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当地城市儿童, 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 (抑郁) 倾向较强和自卑 (自责) 心理严重, 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王飞通过调查发现,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 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茆怡娟通过研究发现, 进城农民工子女存在自卑、缺乏学习动机、敌视、无归属感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许丽芬认为,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心理、心理失衡、逆反心理等。周霞认为, 农民工子女情感缺失, 孤独无助;性格孤僻, 自卑怯懦;学习困难, 价值观错位;行为偏差, 人际关系紧张。

由此可见, 农民工子女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自卑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 亟待解决。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建立贯穿全程的农民工子女心理援助平台

心理学家认为,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四大发展过程——消极思想、消极情绪、心理不适、心理障碍。这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 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理念, 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援助贯穿于心理问题发生的全程, 因此, 建议全面落实和构建针对农民工子女不同心理健康问题阶段的心理援助平台。

第一, 预防平台。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等到发现了才来解决, 而应提前预防。对于个体而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学校则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人们在学校里度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学校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 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 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家—校联动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平台, 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普查, 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 矫治平台。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 遵循心理学原则, 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 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目前, 我国仅有一些学校、大型医院以及个别私人咨询室能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据网易新闻报道, 大连市有七成心理咨询机构不合格, 专业心理咨询师十分紧缺。可见, 对农民工子女心理援助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专业的咨询机构较少。为此, 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启动心理健康工程, 构建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主的矫治平台, 使农民工子女的偏差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

第三, 追踪平台。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差不多, 导致现在心理问题的原因解决了, 但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因此, 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是预防、咨询是不够的, 还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发生了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子女进行追踪。应利用学校以及社区或村委会等基层组织, 建立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档案, 监控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发展状况, 对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及时监控、及时解决。

2. 建立农民工子女与心理志愿者的长效联系机制

心理咨询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 咨询者需要运用各种行为矫正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作用于个体。如果出现中断可能会导致个体心理问题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 建立农民工子女与心理志愿者长效联系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研究者认为, 应从人员、制度、物质三个方面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心理志愿者的长效联系机制。

第一, 人员保证。心理援助并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工作, 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不仅需要志愿者付出爱心和责任, 还要求志愿者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 能灵活运用各项专业心理学技术对个体施加干预, 使个体朝预定的目标转化;而如果心理援助出现问题, 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也许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一生。目前, 我国农民工子女近1亿, 而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为12000人左右, 而这些心理学工作者中有80%在做研究工作, 只有20%做应用工作。也就是说, 我国的专业心理学志愿者并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因此,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 大范围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 建立以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为主、业余心理爱好者为辅的各级心理志愿者人才库, 定期组织相关的心理援助活动, 从而保证心理援助的顺利进行。

第二, 制度保证。在农民工子女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由于当前我国的心理援助工作刚刚起步, 还有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完善, 所以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 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援助的相应制度, 并将制度落到实处, 让农民工子女能安心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心理援助。

第三, 物质保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只有当个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 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推动个体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问题而选择进城务工。因此,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时, 只有先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物质需要, 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 建立农民工子女与心理志愿者的长效联系机制, 一要发展经济, 满足农民工子女家庭的最基本需求, 二要让心理援助普惠农民工子女, 让他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3. 建立以农民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多层级心理援助网络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援助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不能一蹴而就。一般而言,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涉及农民工子女、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 如何协调、如何解决这四个层次的问题是当前心理援助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者认为, 心理援助应着力帮助农民工子女构建以自我成长为中心, 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系统。

第一, 个体层面。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助人自助”, 即通过心理咨询, 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 以使其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 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援助, 最终还是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因此, 研究者认为, 应把农民工子女心理援助的重心放到促进其自我成长上来, 让个体在接受帮助的同时, 认清自身的问题, 主动探寻自身问题的解决方式, 发展和健全自我人格。

第二, 家庭层面。在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农民工并未意识到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时, 须转变其父母的观念, 让其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心理学工作者的相关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上学, 减少由于父母与孩子分离而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情感关爱缺失等问题。

第三, 学校层面。学校是农民工子女主要的活动场所, 要切实做到服务农民工子女, 就应加快和加速在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 使这些心理咨询机构在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基础上, 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工子女。这样, 一方面, 可以让农民工子女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让非农民工子女关注那些遭受心理困扰的农民工子女, 从而使双方能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第四, 社会层面。在目前社会需求大、专业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进一步推动政府与社会、专业资源与业余力量的整合。面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要在建设和完善心理援助服务网络时不能忽视了专业力量与准专业力量的密切合作, 创造适合工作的氛围;二是充分运用电话、电视、网络等媒介体合作, 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专栏、心理援助专家访谈等, 拓展心理援助载体;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心理援助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必要时可以互相支持, 共同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援助。

摘要:近年来, 关爱农民工子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建立贯穿全程的农民工子女心理援助平台;建立农民工子女与心理志愿者的长效联系机制;建立以农民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多层级心理援助网络。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2) :1798~1813

[2]王飞.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1) :55~59

[3]茆怡娟.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8) :63~65

[4]许丽芬.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21~123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7

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河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 积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免收借读费等相关政策措施, 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是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全社会都应以长期的、全局的战略眼光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的特征分析

为了能深入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现状, 课题组选取了郑州市、周口市西华县、商水县、信阳市潢川县等地域展开调研。发放问卷3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88份, 有效率为93%。经过笔者的调查, 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可归结为三个特征:

1.学业缺失

一方面,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调查中发现, 部分农民工潜意识中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 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 将孩子将来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 监护人与农民工子女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因此, 农村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2.心理健康缺失

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民工子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状态。农民工子女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 逐渐养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特征。遇事呈现逆反躁动、自卑消极的心理特征, 难以与人相处, 对批评的话语容易产生敌意或逆反心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80%的农村农民工子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农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 总的来说,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安全感缺失、社会环境复杂是造成农村农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社会教育缺失

社会道德行为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道德行为具体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担当的角色, 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调查显示, 虽然有部分农民工子女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在几乎完全靠自律的环境中, 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变得疏懒、懈怠, 违纪行为开始发生, 思想道德开始滑坡。农村农民工子女的日常行为明显比其他儿童表现差。调研显示, 农民工子女的操行得分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另外, 农民工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比其他儿童更明显。这一行为特点在不少农民工子女身上均有所表现, 不关心集体, 不关心他人, 只关心自己, 集体观念淡薄, 缺乏同情心。对农民工子女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态度、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等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相比, 交往困难, 独立性差, 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在社交技能发展水平方面比非农民工子女要差。这说明父母外出对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子女家庭走向呈流动性。本研究调查显示:在某城市暂住两年左右的占68.9%, 家庭走向的流动性严重影响着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农民工流入城市大多数从事的是个体、商业帮工等特定的职业, 这决定了他们的年收入无固定性。多则几万元, 少则1000元不到。经济收入不高直接导致孩子进入优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渺茫。在调查中发现, 家长的学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多为初中小学学历, 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另外,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主要为租赁, 其用房常常比较简陋且具有多功能性, 制约了孩子受教育的状况。

上述特点必然造成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家庭背景。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生活范围狭窄, 视野闭塞;父母教育观念落后, 对子女期望不高, 自身榜样不佳, 行为习惯差, 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不上。它制约着农民工子女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保健、卫生、关爱、教育等权利。

2.学校方面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方式有五种, 即进入流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 进入流入城市的民办学校, 进入流动人口自己办的民工子弟学校 (简易学校) , 进入城市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办的专门学校, 返回家乡学校。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及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特别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模式, 难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入学积极性及办学主体广泛接纳各类人群的主动性, 这其中特别包括对农民工子女的排斥性。一般情况下, 质量稍上乘一点的学校的门是不向农民工子女打开的, 即使你有钱, 它也会以“名额已满”作为理由加以拒绝。普通公办学校也不执行借读费收取规定, 往往以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抬高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 因此, 农民工子女要么花钱进公办, 要么不花钱进民工自己办的学校。这是明显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3.社会方面

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在本次调研进行的过程中, 访谈对象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网吧问题”, 并且表现出对网吧的“深恶痛绝”。尽管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得有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并且禁止低龄儿童长时间上网, 但是, 这一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 这表现出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欠缺。调查发现, 农民工子女上网成瘾, 恰恰是其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希望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科学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使得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配套;建立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券制度使得教育政策与经济政策相接轨;进行面向现实的户籍制度改革, 创新富有弹性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受教育权利救济机制和程序法保障机制;它对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营造法律、政策、制度保障的良好环境。从中观或微观层面, 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家教环境;提高农民工子女自尊、自爱、自强意识。立足现实, 呼唤平等, 使得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一样, 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不受歧视地、无条件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获得平等的受教育过程, 不受歧视地获得同样的教育待遇;收获平等的教育结果, 有平等的机会来实现学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 2000 (3) .

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建议 篇8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将公平作为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公民观

义务教育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为方向,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以公民素质教育、基础文化教育为核心,弘扬“全面发展”的时代精神。从某种角度上说,义务教育的本质就是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义务教育宏观政策要强调“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精神,对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这一方面要求国家承担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与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公平地对待每种类型的孩子,维护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自尊与自信,让他们与城市学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各级政府都应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列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承担较多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和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应一视同仁,在校长、教师培训方面应给予民工子女学校同等机会,在学校考核、质量评估等方面应执行统一的奖惩标准。在办学模式上,应当形成规范化教育、标准化教育的基本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学校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

(2)教师要将公平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教师要有公平教育的思想,要意识到学生与学生在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以便从差异出发,因材施教。

2制定合理的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政策

(1)义务教育要顾及弱势的农民工子女

近年来,民工子女学校之所以办学条件差、之所以部分公办学校收取借读费,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欠缺问题。根据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教育公平除了要求一种分配上的待遇外,还必须强调相应的救济或制度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发展。政府应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对农民工子女实行救济。

政府应统筹教育资源,肩负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省级的教育投入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境不利的民工子女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倾斜。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补助,将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有关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应设立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对民工子女学校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另外,政府也要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用于解决和扶持农民工子女就学。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特点,明确经费安排和筹措的办法,并将这些措施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承担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任务比较重的学校有必要的办学经费,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待遇能够提高,保护他们办学、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总之,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使农民工子女受到公平的、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2)合理的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相当于一部分学生连这种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绝对没有理由让一部分人充分享受阳光雨露,而将另一部分丢弃在阴暗的角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要确立合理民工子女学校办学的最低标准,要在举办者、校舍、运动场地、教学设备、硬件设施、师资、学校内部机构和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确立合理的最低办学标准。同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中小学校不仅要设立最低标准,还应规定最高办学标准。对民工子女学校达不到最低标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对一些公办学校,超过了最高办学标准的,也要追究当地政府责任。

(3)把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正常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9

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讲讲关于教育公平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起源、发展与解决方法。首先请看我录制的一段视频,向大家呈现的是哈尔滨市一个农民工聚集区的环境及一个孩子的梦想。

视频链接:优酷网 《农民工孩子的心愿》

很感谢大家可以看完这段视频,我们很多人会为之感动和震惊,因为孩子的可爱和环境的破落。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因为这群孩子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我和我的父亲所处的年代,以及所经历的事正好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起源与发展的代表。

我父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浙江的一个农村,到东北打工。父亲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了固定的住所。1996年暑期,父亲将母亲、我和妹妹接到赤峰和他一起居住生活。我成为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学年要额外缴纳400元借读费,当上了“借读生”。升入初中后,借读费有所增加(忘记具体多少了)。高考时,因为户籍不在当地,就回到浙江高考。相比于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我是幸运的,因为有教育至上的父母,也顺利的升入大学。然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成长道路则令人担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民工潮”。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与固定住所,他们开始携妻带子进入城市。由此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子女”。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涌现。流入地政府为了避免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涌入,公立学校普遍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要收取借读费、暂住证、户口薄、工作证明等),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家庭无法全部提供,他们的孩子被迫关在了校门外。另外,国家政府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导致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度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导致了这群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了无人负责的“真空期”。直至1998年,国家教委立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但是政策中同时提到:流出地政府要严格控制生源外流;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收取借读费。政府明确采取“限制”措施,并将“借读费”合法化。这实属教育之不幸!

公立学校的高门槛催生了“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前期资金投入小,硬件和软件均不好,无法得到各地教委的办学审批,身披“非法办学”旗号。因为非法办学,无法得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就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如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教学质量与安全健康等都得不到保障,政府为了学生的安全,下令取缔非法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数万名学生含泪离开心爱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你的课桌在哪里”等报道见诸各媒体,媒体的集中关注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新世纪初期涌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被全社会了解,政府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2001年、2003年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办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开始得到法律保障。

在2005年、200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政策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此时,因为农民工子女问题经过十年的堆积,相关政策法规对于一些地方教委已经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急剧扩张。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我认为《纲要》中提到全面取消借读费,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可以做到,因为其农民工子女的基数少(2007哈尔滨市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借读费,当年哈尔滨农民工子女数量为6.8万)。而在北京等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城市,仅仅是取消了“借读费”这个称呼(改称“赞助费”等其他名号),高门槛依旧存在(特别是重点中学),差别对待依然很明显!

《纲要》中对于“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条规定,已经在黑龙江省等四省市进行试点。包含解决农民工子女升学考试、职业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已分别在一些省市试点。

我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二、问题的严重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过工人大罢工事件,这正是法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集中爆发。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第一代农民工以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价值观进入城市,他们亲身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贬低与蔑视,所以不打算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挣钱,挣足够的钱供养子女读书,然后回到家乡(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第二代农民工(上世纪末至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渴求平等、被尊重、体面的活着。他们心底没有一丝对农村的好感,不想回家种地。他们希望留在城市通过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地位。

第二代农民工的数量绝不在少数,已经成为城市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许因为家庭拮据、个人学习差、自卑心理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多数只有初中学历),这些原因终会归结到教育的不公平。他们在城市里学习、成长,在接受不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被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取向混乱,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影响,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多数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已经扭曲,不公平的感受催生报复心理。一旦这个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却依旧在承受教育不公引起的种种不公平,当这种不公平心态愈加膨胀,可怕的报复心理必将蔓延。这个有相当长倒计时的定时炸弹就要猛烈爆发„„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农民工子女吧,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家长、老师监管的教育环境,忍受城里人歧视的生存环境,自卑的心理环境„„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小学(可能是)题写“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不确定),孩子们确实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共同成长进步”!家长因精力与经济所限,不能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老师因诸多原因不愿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楼大厦与垃圾堆臭水沟的对照正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理环境,试问:在这般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凭什么和城里孩子共同成长?

过于激愤的话,我只能在心里久久激荡,不愿多说。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为之追求奋斗的事业。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个部分已经在发展中简单谈到。从最初的“限制”到后期的“差异化对待”,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政府远没有解决问题的前瞻性。

地方政府的政策。各地教委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一般解决较好的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北京一直是农民工子女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NGO。政府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即使握得再紧,也总有缝隙。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则是弥补缝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各种不同的NGO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公益基金会属于NGO领域的顶层,它从2007年由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开创,定位于帮助农民工子女。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投入资金与资源,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化,成为“新公民学校”;二是资助全国各地的社团组织开展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

百年职校是一所以培养适龄农民工子女职业技能的学校。由服务性企业的资深管理者、大学教授、高级技术工人为学生免费授课,学生的所有费用全免。它于2005年创办,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得到相关政府、中国青基会、众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顺利复制到南京等五个城市。

歌路营教育咨询公司是北京一家工商注册的公益组织。它开展活动的方式是招募优秀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依靠成熟的项目带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进行城市体验、心理成长方面的公益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启明星爱心学校。她是我创办的一所学校,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我们以校内公益社团的身份开创一个公益教育平台,从08年5月18日开始至今,每个周末与寒暑假,为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开展义务的课外辅导。我们拥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品行、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快乐体验、培养特长爱好、拓展视野思想”,开设基础、特色、特长与艺术团四大类,十余门课程,依靠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关注引导和辅导孩子,以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四、呼唤爱与责任感,倡导教育公平性

在最后,我想向各位同事呼吁一下,作为教育者,要深深的将爱与责任感铭记在心,在当老师时要将这份爱与责任感引导给每一个孩子,告诉他们去追求“让身边的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持续的做到这点,那么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周鹏

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经费

近年来,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想要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必须先解决好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是解决教育经费保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存在问题

第一, 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 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也在不断增长, 加上在现行教育财政体制中,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保障处于较低的层级, 因此在教育经费总量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短缺现象。在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 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比例共同负担,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主要由流入地区政府负责。但是, 现阶段, 在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 还保留了传统的“分级办学”特征, 大部分地区刚完成“三级办学”向“两级办学”的过渡, 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诸多限制, 因此义务教育经费较为短缺。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无法得到保障[1]。

第二,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完善, 效率较低。目前实施的“两为主”只是明确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需要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补助, 而并未明确具体由哪些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进行负责。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较为笼统,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未明确具体的经费承担主体。因此, 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 各层级政府较容易出现责任推卸, 高一级流入地政府认为经费应主要由区政府负责, 让区政府承担大部分教育经费。区政府又往往以财政能力有限为作为理由将责任推给市政府。流入地政府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管理、资金投入上责任极为繁重, 同时中央又未明确指出流出地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需承担的具体责任, 因此, 流出地政府普遍存在“吃空饷”现象, 政府积极性不断受到挫伤, 因此, 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 缺乏公平性。民办学校向来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 民办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 其接受了数量较大的农民工子女。在这种情况下, 公办学校在学生的接受上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地方政府的在教育经费上的财政支出压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 政性教育拨款的对象却为公办学校的学生。而多数农民工子女均是就读于民办学校, 因此其基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基本上享受不到任何政府的财政支持, 教育经费缺乏保证。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措施

1. 加大中央教育保障经费的支出比例

重新对中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界定, 不断加大中央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上的支出。不能单纯地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看作是地方产品, 在教育经费上仅仅依靠“流入地政府”来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外溢性, 因此, 想要保证该公共物品的供给得到有效满足, 必须依靠高层级政府才能实现将外部性内部化[2]。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需中央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在国外, 诸多国家均是通过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方式来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提供保证,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明确全面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分担, 近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也得到明显改善。因此, 在对待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 需对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承担比例进行重新分配, 中央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 为教育经费提供保障。

通过建立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方式, 增加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比例, 也可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提供更好保障。目前, 中央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对象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对象分别为省级、县级。转移支付对象确定的主要依据为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及财政实际能力指标。而支付额度的具体分配主要由下级政府来实施和完成。中东部地区和华南地区存在较大流动人口的省份, 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失衡的现象。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应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进行转移支付, 缓解省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有重点地集中资金解决学习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补助、学生助学金补助等关键问题, 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在这一方面广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做得比较好。广东省于2009年1月1日开始便一律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借读费取消, 同年春季学期开始, 深圳市所有公办学校停止收取借读费, 在2010年又进一步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据了解, 从2008年秋季开始, 我国全面实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 深圳的实行程度走在前列, 且免得更彻底。其不仅将学杂费免除, 同时还免收课本费。深圳市每个小学生、初中生一学年可免除的费用分别为728元、1042元。该项民心政策优惠使得34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深圳市在2010年的财政投入为4.3亿元, 其中就有2.72亿应用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据深圳市教育局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 深圳市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在校学生中, 共有40%的学生为非深户籍。

2. 建立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法规

目前, 在已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共同分担, 但是法规中还未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具体分担责任。因此, 还需加强对义务教育财政法规进行建立,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 促进义务教育财政法规投入有法可依, 进而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真正接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此外, 需加强对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严格控制, 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上按照财权、事权相互统一的原则, 将各级政府的具体分担比例进行明确, 避免各级政府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同时, 可通过问责机制、督导评价制度等方式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更好保障。首先, 建立健全具有科学性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督导评估考核指标, 使各教育经费承担方正确认识各自承担责任及目标;其次, 不断完善督导评估报告制度且保证相关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委托人、代理人信息具有良好的对称性;最后, 加强对代理人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并以考核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和奖励。

3. 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投资民办教育的机制

公共财政投资民办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为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支持。以农民工子女作为主要教学对象的民办学校的创办在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 我国有超过50%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于非公办学校。但他们在公共教育资金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这个问题的存在明显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相违背。因此,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必须要对理想和现实进程充分考虑, 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决政策间存在的冲突。在公办学校扩容受到多种限制的情况下, 应积极应用有效措施, 促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促进民办学生的办学行为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使民办学生的教学设备、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提高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质量, 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结束语

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面临巨大压力, 教育经费缺乏有效保障, 导致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这种问题的存在均会到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终影响到农民工子女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 必须加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 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提供可靠经费保障, 促进其可接受到平等、优质的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金松.浅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0 (2) :208-209.

上一篇:经济法的体系下一篇:人才结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