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老师四篇

2024-06-15

同伴老师 篇1

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桃花的主题绘画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让孩子进行的是合作画,不是每个孩子一张画纸,而是一组一张大画纸,孩子们在我画好的树枝上添画桃花。绘画前孩子们有一些绘画花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请孩子们欣赏了桃花的图片, 通过观察让孩子知道了桃花的形态和颜色:根状的花心、粉粉的花瓣、点状的花蕊,还有没开的花可以直接画一个圆表示花苞。

孩子对水彩笔绘画的过程很感兴趣, 有的小朋友选玫红色,有的选粉色,也有的小朋友选淡紫色。 坐着画受到约束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画, 像个小画家。孩子们都画得非常认真,一会儿我听到了新一小朋友告诉我:“杨老师,琪琪画得不对,花没画好。”一会儿听到晨晨说:“杨老师,风风画得很好看。 ”一会儿又听到曦曦说:“彬彬的花瓣没有画对,彬彬,花瓣不是这样画的,要画圆一点儿。”不一会又听到婷婷在说:“凯凯, 你不要再画了,你的花画得太多了,都画到树枝下面去了。 ”菁菁又说:“杨老师,风风没画完,他画了很多圆圈。 ”我听到后刚走到风风身边,风风就着急地说:“我画完了,这圆圈画的是还没开花的花苞! ”我将目光投向他们说到的小朋友的画面上。 哇! 真的,这些小朋友都说得很对,完全是一个个小小评论家,在不经意间, 他们一边绘画一边对同伴的“桃花”进行着评价。

回顾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 往往重视美术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评价这个环节。 评价环节中又多数是老师在评价,孩子偶尔会参与到评价环节来,不过比较被动。 比如:老师常常会提示:你喜欢哪幅画? 为什么? 这次的美术活动中出乎我意料的是:互动式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在创造过程中潜在的评价观。 我班孩子是第一次尝试合作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主动探索到互相评价, 真实自然, 感觉比传统的评价效果更好。 原来,孩子也可以是同伴的老师。

同伴老师 篇2

一、“自主—互助”学习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互助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此过程并非脱离老师的辅助,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合作性活动,自主地进行交流、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引领学生开展“自主—互助”学习的可行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教他人和向他人解释材料的过程都是最好的用来促进认知精致的方式。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部分孩子有较强的课堂自控能力、学习的欲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欲望强烈;部分孩子对计划性学习只有欲望没有行动力;个别孩子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及互助学习的意识还不够。以上情况说明了在实施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在被动的情况下养成计划性学习的习惯及互助学习的意识,长期坚持下来便成为习惯。

三、开展“小老师”引领同伴“自主-互助”学习的探索

(一)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思考

自主--互助学习根本特性就是一种学习活动,即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仅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教学策略,不能取代教师教学,教师在开展这一特殊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这一活动主要是基于“通过教来学习”这样的理念而开发的。

(二)组织形式

1、小老师组的形成。

笔者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把一个班级分成9个小组,每组4—5人,高年级科学一个单元8节课加上复习课1节,刚好每个小组分到一节课由成员分工合作完成。

2、小老师组的特点。

成员特点:1个语言表达优秀者+2个动手能力较强者+1或2个学困者。语言表达优秀者将培养成课堂上的讲师,动手能力较强者培养成课堂上实验指导师,学困者当助手,当这种模式坚持两轮后,小组成员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3、师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如下:

(1)课前

小老师组:组员独立预习教材后一起讨论课,再集体备课,教案初步形成后经教师指导形成较为完整的教案,再制作课件和下水实验,接着由小讲师在教师和组员前面试课,最后经教师和组员反复检验后通过,形成完整的教案和课件。

学生组:组员每个组员先独立预习,再一起讨论对课的理解,找出理解不了的疑惑点。

教师:指导小老师组解读教材和实验操作,帮助其完善教案和课件。

(2)课堂

小老师组:小讲师上台授课,实验操作部分由实验指导师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及实验过程中下位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助手跟在实验指导师旁边进行帮忙。

学生组:根据小老师的指示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做课堂记录,解决意外事件。课堂最后五分钟对个别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3)课后

小老师组:组员分工批改科学作业本,统计和分析错题,对写错题者进行一对一辅导。

学生组:由小组长负责抽查组员对课堂知识点及实验过程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小老师进行评课并查阅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小老师篇

问题一:小老师要备怎样的课?

解决策略:孩子意识中的备课是记录教师课堂提问语,因此在孩子们简洁的“背课”基础上,我与小老师组们不断地互换角色,让小老师们意识到备课还要备回答预问、活动的开展过程及可能遇到的意外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孩子的能力基础,师生一致认为把课件做的更细并打印一份当教案,把课堂上的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过程写到相应的课件内容旁边便于小老师理解与记忆。

问题二:小老师的课堂上只专注自己的提问,不关注同学的疑问怎么办?

解决策略:让小讲师对着自己的组员不断练习,并利用课余时间对着同年级的同学就发问,小讲师从同学那里得到了更多的预设和锻炼了提问的水平,增加孩子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问题三:小老师的课堂缺失评价语怎么办?

解决策略:让孩子关注同学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当夸奖别人成为了习惯,课堂评价语就由然而发。一节课堂上是一个人人互相欣赏与赞美的互动。

四、开展“自主—互助”学习的感悟

1、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教给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当老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2、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不同的小老师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思维模式,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口味不一的课堂感受,这些都增添了课堂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们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孩子们之间的沟通是零距离状态下的互动。

3、人人参与,唤醒孩子们沉睡中“求知欲”。我们的课堂不需要“旁观者”,不需要“看客”,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4、“差生”也自信。在我们的小老师组合中,“捣蛋鬼”成实验指导师;被人忽视的平庸者成得力助手;自我主义派成讲师。没有不好的学生,关键在是否找到开启他们智慧的钥匙,是否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否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自信。

守规则的成长同伴 篇3

一、新时期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

当下,一方面,班级授课、行政分班剥夺了师生互选的权利,传统的师生彼此信任和规矩认同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法规的认识和落实不到位,教育活动中“人治”现象比较普遍。教育实践中对规矩的混乱和缺失,导致教师容易把学生视为实现业绩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视为通往个人成功的工具。教育诉求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混乱,诸如“园丁—花朵”“亲—子”“上司—部下”“店员—顾客”“匠人—作品”“敌—我”多种隐喻并存。教师自视为“父母”“塑造者”,却被学生视为“服务者”“敌对者”,近来频发的殴师事件莫不与此相关。规则层面上的师生权利和义务决定了在交往层面上的师生关系,因此,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核心的问题是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形成对规则的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主体间性成长同伴关系。

规则既包括师生关系确立之前就存在的法律、法规、校规,也包括师生相处过程中,通过民主协商达成的约定。前者属于刚性规矩,后者属于弹性规矩。当下,师生交往中,制度、法规、规范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闲置,而习惯、经验和情绪占据主导。一方面,学生不懂规矩,不怕规矩,错把违纪、违法当成张扬个性,捍卫尊严;另一方面,教师人治观念浓厚,规则意识薄弱,将学生违纪视为对个人尊严的冒犯,认为“镇不住学生”是自己的无能,处理问题时自由裁量权弹性过大,罚款、体罚、辱骂、停课等违规但有震慑力的手段大行其道,在不出事的情况下,领导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为避免过激事件,执法部门和学校往往夸大教育智慧的作用,违纪违法事件不敢按规则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法规,这也是教育实践中缺少规则意识的原因之一。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尽快出台教师惩戒权方面的法规,明确规定教师惩戒权的使用条件、方式、程序以及实施细则,对合法惩戒予以保障,对不法惩戒坚决制止。

二、建立新时期伙伴型的师生关系

完善法律、法规、校规、班级公约之后,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生遵纪守法,就从逻辑上避免了师生直接对立。双方在敬畏规矩、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平等对话、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形成共生互学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呈现下列样态。

(一)变“斗争对立”为“同体平等”

“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师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是有差别的,但他们不仅作为认知和实践者主体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而且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主体的人格尊严也是平等的。”平等对话并非剥夺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智慧启悟者、精神引领者、生命润泽者的资格,而是在对话姿态上变居高临下的命令灌输为充分体察学情的平视;在对话动机上,不将学生看成达成目的的工具,而是看作有选择权利、有独立思想、可以主动建构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不是靠权威,而是靠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在平等对话中赢得首席位置,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方法,反馈学习效果。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甩掉“冒犯老师”的思想包袱,带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虔诚而自由的态度,主动提问、大胆质疑、激烈争辩。

(二)变“灌输替代”为“自主建构”

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同伴关系中,教师注重利用学生的积极体验激发其内在动机,鼓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指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建构。教师作用不再是灌输答案,督促检查,而是通过展示物质世界的奥妙和分享人生体验,唤醒并启发学生养成自我追问的习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到哪里去?教师不是苦口婆心恩威并施来将学生塑造成自己心中的模样,以达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创设教育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肯定等方式,唤醒或培育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勇气以及自信心,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和性格状况,从而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做遵纪守法的榜样,还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像“家长”和“保姆”那样,以强制或替代的形式阻碍学生生活自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不揠苗助长,不越俎代庖,哪怕是内心焦急也要强作从容地等待或引导他自己醒悟。

(三)变“指手画脚”为“自我设计”

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性被不断唤醒的同时,教师作为被信赖的伙伴,凭借自身人格魅力、学术素养、教育艺术,自然地影响学生,巧妙地扮演学生人生筹划的专业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关怀者角色。学生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认识自我和世界,探索个人的生命发展之路。筹划本身意味着要对生命的可能性有所预期,对各种可能性有所选择,对生命的诸多发展性有所期待和介入。使学生“能根据生活环境的变迁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评价……包括对已有目标、方向、路径和心态的调整”。教师绝不代替学生筹划,而是帮助其发现可能性,启发选择的原则,合理预测不同发展导致的大概结果。作为伙伴的教师,应该以一种开放和理解的方式接纳不同个性的学生,捕捉个性中的积极因素,适时加以肯定,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德里达的“让他者存在”启发我们,要保持一种“对他者的理解,这一理解尊重那位他者的理想。当我们干预时,当我们试图劝说时,我们帮助作为他者,而不仅仅作为我们自己影子的他者做得更好”。

(四)变“单向输入”为“共生互学”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生,而且应认识到,今天的学生,确实在许多方面都要强于自己,自己必须向学生学习,“以生为师”。师生处于同一教育场中对话互动,使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倾向呈现动态变化。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教育教师,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醒教师“后生可畏”,要保持年轻心态和探索者的姿态。学生成长的困惑、问题乃至“问题学生”,都可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都在提醒教师专业道路上学无止境,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对此,教师要心存感激,把握机遇。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靠吃老本、抱残守缺的教师必将被淘汰,而教师知识更新的动力恰恰来自学生。虽然师生“互学”的重点不同,学生更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激发,建构自己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教师则以个体学生为媒介,不断促进专业发展,但彼此在生命中相遇都毋庸置疑地成为对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资源。

守规则的伙伴关系既强调师生必须服从国家的方针、法律、法规,必须保证双方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又强调彼此的人格独立、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既可以保证教师的职业尊严和专业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

孩子,要学会与同伴合作交往 篇4

一、誠实守信,宽以待人。我们家和其他很多家庭一样,是6+1的模式,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守着你一个。你是中心,是所有成年人的关注目标。但是,你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忽略了与别人交往时要讲诚信。妈妈给你讲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你要知道:做人要诚信。

小宇今年8岁,一天妈妈代表全家邀请小姨一家出去吃饭。跟小宇说好,6点必须到酒店,可小宇不听,只顾玩玩具。妈妈说:“如果再不走,我们就要迟到了,约好6点钟到,去迟了对客人是不礼貌的。”妈妈说完就和爸爸一起去酒店了。通过这件事,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努力做好,做人要诚信。

宽容是合作的基础。当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你要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这样你就容易对别人多一份了解,同时,也就增加了一份谅解,那么你就容易与别人建立友谊。

二、团结协作的意识。生活中你要自己来履行职责,懂得如何与他人协调,从而使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例如:一天涵涵和四个同学约好,放学后,不要爸爸妈妈来接。每人准备一元钱,凑到一起打车回家。结果,放学后,正准备打车时,涵涵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打车费不够,于是五个同学只好步走回家。这件事让涵涵感到很惭愧,因为他的疏忽,连累了其他四位同学。

三、建立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孩子,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也同时从中获得了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怀抱小孩的乘客,就应主动让座。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那么,当你在困难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获取别人的关爱。

四、学会欣赏别人,共同分享快乐。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孩子,自己有了成绩,就忘乎所以;面对别人的进步,却往往视而不见,甚至于嫉妒、挖苦别人。孩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欣赏别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从小学会欣赏别人,愿为同伴喝彩,会使你赢得更多的朋友。有了它,才会有平等的交流,才会有自己的成功与快乐,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五、努力帮助孩子创建与同伴合作交往的生活环境。当然,妈妈也会在你身边,为你的成长做出努力。妈妈是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在我的班上,有这么三个孩子,她们是好朋友。每天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她们都依依不舍。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三个家庭经常在一起开展一些小小的活动。比如说,今年的3月份,三个家庭共同组织了一次植树活动。在植树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一会挖土,一会浇水,忙得可开心了,挖坑对于孩子们来说绝对是一件新鲜的事儿,她们握着小铁铲,脚和手的劲儿使不到一起去,但三个孩子热情高涨,她们一定要自己挖,父母指导完以后就“靠边站”了。三个孩子一边商量,一边干活,足足干了一上午,终于种好了三棵小树。孩子们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个个都笑容满面。

上一篇:信息高速化论文下一篇:高校快递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