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十篇

2024-09-13

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 篇1

《今日有约》是我台《今晚关注》特别打造的一档大型新闻访谈节目, 从创办以来, 一直以社会热点问题、政府重要决策等重大问题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和讨论, 实现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和谐, 也就是搭建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今年1月8号晚播出的这期《今日有约》报道《从民声到民生———政府为咱干了啥》, 以2007年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五件实事为主线, 主要探讨我市的民生发展。市长张铁民第一次走进媒体的演播室, 和市民代表面对面交流, 就有关城市发展、民生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同时听取市民代表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议, 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一个小时的访谈, 气氛热烈而且融洽, 从民声到民生这一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我想要说的第一个体会, 就是选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一个城市政府首先要关心的问题, 更是老百姓每天都关注的问题, 所以这样的选题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从民声到民生———政府为咱干了啥》, 这个题目起源于市政府把征询市民意见作为重要依据, 把每年想为市民办的实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 并把这些声音转化为决策, 为市民解决民生问题, 所以从民声到民生, 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围绕这个主题, 记者对市政府2007年为民办的15件实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 并对其中的三件比较有代表性惠及人数较多的实事进行了深入采访, 分别是:“饮水解困工程”, 惠及农民16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 惠及农民218.6万人;还有惠及3.5万国企改制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每一件都切切实实地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并以这三件事作为切入点, 请张铁民市长分别对如下问题进行解析:我市的城市经济等各方面近几年发展迅速, 已经有条件有能力为市民解决民生问题了;市政府获取民意的各种渠道, 尽最大力量倾听到人民的声音;哪些问题最具意义, 要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农业大市, 政府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民办事, 不仅要有决心、有信心, 更要涉及到财政投入。应该说, 每一个问题都是群众关心关注、政府要重点解决的。

这是我想要谈的第二个体会, 民生问题有很多, 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当然是那些最贴近每个人生活的、涉及人口最多的, 以及最贫困群体的, 也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期节目选取的三件事:饮水、再就业、医疗, 就是这样的问题。百姓提问, 市长回答, 这样一来, 使媒体真正成为百姓与政府间的桥梁, 发挥了媒体的作用, 节目也就大受欢迎。

对于参与节目的现场观众也分层次地邀请, 尽量做到各个层面都有代表。我们邀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民意代表, 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长联络员、社区代表、农民代表等等, 还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作为市民代表, 能和市长面对面地探讨城市发展, 机会难得, 他们都带着问题和建议, 在现场直接向张铁民市长提问, 有的涉及民生发展, 有的涉及具体问题, 张市长都认真作答, 涉及到具体做法, 还当场点到相关部门的领导回答。由于当时正处于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 在现场还播放了张铁民市长在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就有关于2008年政府要为市民办的16件实事, 并对这16件实事总的特点进行了解释, 这16件实事不仅解决群众当前的实际困难, 同时对今后生活也有很好的保障和提高。

从节目形式上说, 我们在总体设计的时候力求用讲述的风格设计了题板等各种表现方式, 使节目能够轻松进行, 在提问的斟酌上我们也力求做到轻松、明白、实在, 实际上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一个小时的时间不算短, 但进行下来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访谈过程中和节目之后, 我们都收到了大量观众的电话和短信, 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收视率也大大提升。

除了节目本身之外, 我想还有几点是需要重视的:

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 篇2

当前,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 为获得广泛的观众群, 纷纷推出各类的电视访谈类节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特色呈现, 很大程度上在于节目主持人独有的语言风格、人格魅力, 以及节目的类型定位, 尤其是主持人语言风格中的提问艺术, 是呈现访谈节目内涵的重要因素, 也是体现电视访谈类节目看点的重要内容。

1.1语言严谨型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 行为举止、提问言语都透露出严谨、庄重的气质, 且理性的阐述是主持过程的要领所在。所以, 这类型的主持人,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逻辑严谨、理论深刻。例如, 央视著名的《焦点访谈》栏目, 其诸位主持人就是言语严谨的代表。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作为语言严谨型的代表。其所表露出的个人魅力在于提问中不过多的流露感情色彩, 而善于在理性中埋藏情感的种子, 呈现出别有意味的电视访谈节目, 是建立节目广泛影响力的关键。

1.2语言儒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 行为举止自然、端正且典雅, 特别是其丰厚的见识、广博的知识, 往往在提问中具备超凡的应变能力, 行云流水、波澜不惊的提问访谈, 留给观众深长的启迪。例如, 央视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就是语言儒雅型的典型代表, 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与肯定。

1.3语言甜美型主持人在节目中, 语言娴雅而温馨、表情娇然而恬静, 往往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亲切感, 进而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类型的主持人多半为女性, 其中陈鲁豫的《鲁豫有约》、张越的《半边天》, 都是典型的代表。该两档节目都展示出女性在提问中语言上的柔和, 以及言语中透露出的丰富情感。当然, 女性丰富情感中的智慧呈现, 也让主持人在访谈中给嘉宾带来轻松感、给观众带来美好的印象。所以, 两档节目均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有着独特的节目生命力。

1.4语言幽默型主持人在节目中, 语言幽默、行为诙谐, 呈现出不一样的访谈效果。主持人语言幽默诙谐可以活跃访谈氛围, 提高提问所影射的要点。语言幽默型的主持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那就是这类主持人多半不苟言笑, 但从访谈提问中又折射出其智慧、精神启迪的一面, 将人带入一种活泼且风趣的氛围之中。例如《实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着极为不俗的表现。

2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呈现

提问是一门艺术, 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访谈的走向, 以及所带来的访谈效果。所以, 主持人有效的运用提问艺术, 对于塑造成功的电视访谈类节目非常重要。

(1)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 呈现别具匠心的节目风采。纵观当前著名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持人个性突出, 无论节目是何种定位、嘉宾是何种选择标准, 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仍是游刃有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 主持人在提问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 在语气、语调及语感上, 呈现出的不仅是一个个词汇, 而更多的是情感及访谈思想的呈现。当然, 主持人在访谈提问中, 也应把握语言艺术的基调, 以更好地融合访谈节目的需求。主持人基于洞察力、应变力, 将被提问的嘉宾置身于访谈主题之中, 有针对性、有感情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例如, 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在主持《鲁豫有约》时, 就善于将个性化的言语方式, 渗透在“心灵”的对话之中, 达到良好的节目访谈效果。

(2) 运用亲和的提问语言, 创建平等交流的氛围。电视访谈类节目, 是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谈话的形式, 主持人表现出亲和的态度, 以亲和的提问语言, 拉近嘉宾与主持人的距离。在湖南卫视《天下女人》节目中, 主持人杨澜亲和且敏锐的提问语言, 往往能引起嘉宾在情感上的袒露, 引导嘉宾在电视媒体前自由言论。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 杨澜语言间面带微笑的谈话提问, 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家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聊天的感觉, 甚是亲切而熟悉。所以, 主持人运用亲和的提问方式, 拉近与嘉宾的距离, 照顾到嘉宾的情感, 这更有助于谈话的发展。

(3) 运用提问掌控节目, 传达丰富的访谈信息。主持人的提问是为访谈发展铺路的重要基石, 也是掌控节目的重要因素。主持人只有深层次地融入到节目中, 才能在提问中用准确、鲜明的言语使访谈得以顺得进行。而一些主持人与节目缺乏融合度, 以至于访谈中透露出一种隔膜感, 感觉缺少点访谈的意味。对于《鲁豫有约》节目, 其节目的定位就是: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秘密。这就说明, 陈鲁豫通过访谈提问向观众传达更加丰富而有质量的信息, 这是访谈节目所追求的重点。

(4) 运用提问的灵活多变性, 以丰富现场访谈内涵。主持人在提问时, 不仅要强调问题切中要领, 而且也要配合嘉宾的实际反应, 灵活多变地展开提问。并且, 提问的语境也要把握好, 在既有虚拟语境, 又有现实语境的条件下, 更能彰显所提问题的张力。主持人在提问的过程中, 要善于从主题方向循序渐进, 并有效地驾驭访谈场面, 让嘉宾很快地从提问中知道—我这样说的意图。与此同时, 提问要针对嘉宾的现场反应, 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 主持人都应心有所知。主持人要善于从嘉宾的回答中找问题, 这样提问才能显得紧凑, 又迎合了嘉宾的兴趣特点。我们经常看到, 一些主持人上一个问题提完之后, 客户已表露出难以回答或尴尬的表情, 而主持人却依旧按照“剧本”继续提问, 这就极易造成冷场的情况。所以, 主持人的提问应灵活多变, 抓住嘉宾回答的言语, 将重要的信息与访谈相结合, 更有助于电视访谈的顺利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心骨在于主持人如何提问, 如何在提问中展现访谈所追求的价值。对此, 主持人提问艺术是访谈节目重要的控制器, 彰显出节目的灵魂。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呈现, 主持人提问的要素、技巧、风格, 都是影响访谈顺利开展的关键。与此同时, 提问艺术的有效呈现关系着节目的价值走向, 主持人的提问要切中主题、符合节目定位, 进而在访谈提问中塑造访谈的价值, 吸引观众的注意, 构建广泛的观众基础。

摘要:近年来, 电视访谈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又一主流形态, 主持人作为嘉宾与观众的纽带, 其提问艺术的有效运用, 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发展, 也是彰显访谈节目血肉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四种类型主持人所呈现的语言特性, 并从中分析了提问艺术的表现形式。随后, 从提问技巧、方式等方面, 论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存在的问题。最后, 从同要素下呈现不同的提问艺术、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运用两方面, 阐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呈现。本文旨在强化电视访谈类类节目的认识, 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提问艺术,主持人艺术

参考文献

[1]倪琼瑶.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之分析[J].新闻世界, 2009 (05)

[2]刘伟.谈话节目中的提问艺术[J].视听, 2012 (09)

[3]尹协康.电视谈话类节目热播的冷思考—兼评常州电视台谈话栏目《特别关注》[J].视听界, 2013 (04)

[4]王琦, 谢斌.主持人如何使访谈节目出彩[J].声屏世界, 2009 (09)

[5]常晓丹.谈出文化来—谈话节目与社会文化建设[J].今传媒, 2009 (07)

城市电视台的访谈节目 篇3

一、嘉宾选择上,遵循“新”“近”化原则

城市电视台的人物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应该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个新鲜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热点的幕后故事,一种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所谓“近”是指“接近性”,对于城市电视台人物访谈节目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最好能与本地有所关联。“内”是指本地嘉宾。本地的知名人物、平实但有感动点的百姓、热门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本地观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这些方面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城市电视台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城市电视台访谈节目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

二、制作取向上,注重个性化、故事化、电视化

如果说嘉宾选择是如何吸引观众的问题,那么节目的制作取向则是怎样留住观众的问题,即是节目的可视性问题。现在访谈节目的主流样式或者是一对一访谈,或者是演播室对话,然后结合部分外景拍摄,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出现冗长、枯燥的毛病。

首先,应该寻求主持方式的个性化。作为城市台人物访谈节目,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节目的定位和主持人自身的教育背景、性格、气质,来确定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个性特征,并用这种个性贯穿节目始终,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主持人就不是一个观念、情感单一和个性模糊的提问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甚至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的人,让本地观众有亲切感、认同感,使其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愉悦体验。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人物节目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辨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便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开头以及节目渐次演进的每一个段落开端都尽量设置悬念或冲突,然后节目遵循发现矛盾、冲突,寻找原因,最终如何化解矛盾、冲突这条轨迹发展下去,使观众在好奇和急于知晓答案的期待中,不知不觉看完全片;结构采用散文化,即节目整体大结构相对松散,小结构严谨、独立成章,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段落如同山峰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山峰的绮丽风光。这样,看完全片的观众不会感觉疲劳,中途进来或者流失的观众也会获知一段完整的信息。

再次,节目的制作方式要电视化。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要区别报纸、广播同类报道,就要强化感性、直观信息的传播,充分利用视觉化工具,如再现嘉宾或者异地的传奇经历或者精彩场景;采访那些不能到谈话现场但与这一事实、细节有重要关系的相关人士,用他们的补叙、追忆来旁证和补充这一事实、细节;另外还可以使用图板、图表等手段使要阐述的政策、理论、流程等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可感。

现在很多人物节目都有外景拍摄部分,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外景拍摄基本还是老专题片的拍法,拍摄一些嘉宾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再摆拍一些嘉宾活动的镜头,然后配上解说词,基本还是声画两张皮,真实性和感染力都难如人意。我们可以充分采用纪实拍摄、效果声、同期声等电视手段,用这种手段所呈现的现场感、真实感来凸显本地媒体的优势,吸引观众。

三、提升观众角色地位,增加交互性与大众化

现在的访谈节目,即使带观众,也只是把观众作为谈话背景和气氛制造者使用,而不是调动其参与到谈话过程中来。其实,适当加入观众参与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观众的参与能够与观众形成互动交流。例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曾教周总理唱过歌曲《革命熔炉火最红》,这段经历她在《艺术人生》等数个访谈节目中都谈到过,很多观众都已经了解,如果再让她原原本本地讲述一遍,有失新意。所以,我们让现场的一位观众和邓老师学唱这首歌曲,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而且教完后邓老师还高兴地说:“你学的速度和周总理一样快。”巧妙地引出了这段故事。

四、现场主持时要充分发挥“双向交流”

互动是交谈的本质特征,是人物访谈的操作“支点”。互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人际交流,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在一起”。两个人日常聊天能聊得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使他们自然能交流起来。因此,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形式就是双方语言符号的互动。具体到人物访谈,其實就是对方能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沉入”其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不光是语言,而且是你在听他讲话时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使对方愿意谈下去。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宽和认同,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采访者自己也应有适当的情绪流露。

那么,如何实现人物访谈的有效互动呢?我认为,“拆除”屏障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关于电视谈话的情境制约,即如何让访谈对象“忘掉摄像机”,因人而异,各有招数。我的体会是尽可能排除有效传播(交流)的干扰,使对方尽快进入正常谈话状态。

另外,要保留未知状态,利用即兴发挥,实现有效互动。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被采访者第一遍的回答往往效果最好,也最真实。因为边想边说,伴随自然的情绪、神态、语气甚至手势,越是重复,伴随的东西就越少甚至消失。而传播学研究表明,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效果往往比有声语言更重要。因此,电视人物访谈,采访者接触“当事人”时要问的问题不要触及太深,以保证谈话的即兴性。有时不得不在现场“二次提问”,也要变换角度,让对方有“新鲜感”,这样即兴的东西就会出来。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跟进”,捕捉细节,形成有效互动。我个人体会,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神态、动作变化,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脑中迅速拟出提问,给予回应。我认为前期采访只能是一个大体的轮廓,现场的随机把握、迅速“跟进”才是关键。

总之,互动是双向交流的支点,是正常状态谈话的本质要求。电视人物访谈的互动,需要拆除两个陌生人中间的心理“屏障”。良好的互动建立在谈话的未知状态和即兴性的基础上,而访谈时注意倾听、观察并及时“跟进”,则是实现有效互动的根本。

(作者单位:新乡电视台)

校园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 篇4

选题——制定主题班会(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访谈(班会)现场录像或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记录、素材采集——后期制作

(一)选题

主题来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校计划工作(往往与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十一、元旦、母亲节等节庆,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读书活动等主题活动相结合);一是校园电视台指导教师与节目策划制作小组提供;一是各班学生推荐。

在校园电视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节目策划人(一般也就是节目主持人)代表节目策划制作小组,和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尊重该班级多数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商定话题(也就是班会主题)。

或者,在校园电视台指导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节目策划人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

(二)制定活动方案

1.与主题班会相结合的节目方案

从形式上看,这类节目就像是浙江台的专栏节目《鲁豫有约》,是由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三者间互动的谈话类节目。

主要内容包括:

(1)主题及其阐说;

(2)活动目标;

(3)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4)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主持人开场解题,嘉宾介绍及访谈;在场学生与嘉宾互动;主持人小结。

2.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节目方案

从形式上看,这类节目就像是中央台的《焦点访谈》,通过对某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的调查,揭示某一类典型问题或引起人们对该现象本质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主题;

(2)调查背景;

(3)调查小组成员及分工;

(4)调查方法;

(5)调查报告及其他结果的形成。

(三)班会现场录像或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记录、素材采集)

1.访谈(班会)现场录像

现场录像就是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并录像的过程。现场应事前做好会场布置及摄像器材架设的工作。条件允许应考虑多机位拍摄,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固定机位和机动机位相结合的办法拍摄活动全程。

2.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记录及素材采集

以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长为主,通过节目主持人的串连,有重点地记录活动过程,并视需要采集相关影像素材。

(四)后期制作

在校园电视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视频技术编辑根据节目策划人的意愿,剪辑制作节目。后期制作的选材应包括:

1.现有的视听资料。

2.按计划在外景现场拍摄的材料。

试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篇5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受众审美

造成访谈类节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同类节目之间相互竞争加剧的内部原因,也有观众审美变化与其他新型节目得到发展的外部原因。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外部环境

1、同类节目的数量增加

近些年来,受到访谈类节目收视率高的刺激,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出自己的访谈类节目,以抢占电视市场。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访谈类节目就已经到了爆棚的地步,1993年的《东方直播室》到1996年的《实话实说》,以及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对话》、《面对面》,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银屏连着我和你》,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电视台的《新青年》,以及后来著名的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东方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天津卫视的《今夜有戏》和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以及同样由李静主持的重庆卫视的《超级访问》等,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数量变得非常丰富,早在2011年广东今视媒介所做的一份调查中就指出,在17:00~24:00时段所播出的访谈类节目有430余档,播出时长达到2.2万余小时,涉及频道350余个,而且还在逐渐增长支出。

2、同类节目的形式雷同

然而,在访谈类节目数量迅速爆棚,电视节目形式与节目千篇一律,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对比《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四个最受欢迎的访谈类节目,我们发现不仅节目从举办开始到现在发展遭遇瓶颈的长期时间里,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访谈内容一直保持不变。而且各个节目之间,除了主持人与主持风格、演播大厅这些硬性问题上存在不同之外,在节目的组织形式、访谈内容、访谈人物上几乎是一模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观众不存在对主持人有着特殊喜爱,而关注的是节目内容的话,那么无论是观看那种节目,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区别,造成同类节目之间形成了赤裸裸的竞争关系。而且节目的数量越多,竞争压力越大,观众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访谈类节目的发展。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内部环境

1、新的节目形式不断崛起

从2011年访谈类节目走入黄金发展顶峰开始,国内电视节目却在悄然酝酿着新的发展与转型,2010年江苏卫视相亲类大型主题节目《非诚勿扰》迅速盖过其他电视栏目,在国内制造了一起相亲类节目火热的大浪潮。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了》分别掀起了国内综艺选秀节目和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大浪潮。可以说,在访谈类节目面临剧烈竞争,正将遭遇发展阻力的时候,国内的其他电视栏目却在积极的通过栏目创新,打造新的更受欢迎的节目形式,并在节目的收视率上取得了新的辉煌成绩。除此之外,电视访谈类节目本身的组织形式也渐渐了发展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像《爸爸去哪儿了》爆红之后,通过新的真人秀的形式,展示明星本来的生存状态的节目形式得到了观众更大的支持与认可,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放弃了拉拢明星访问这种相对单调的组织形式,改为其他更为自由的组织形式,让观众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了解明星,这种新的更为灵活与自由的节目形式成为访谈类节目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且很快访谈类节目便处于下风。这类节目包括早已发展成熟的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与《快乐大本营》,也有新发展起来的像浙江卫视的《我不是明星》和中央电视台的《嗨!2014》等。其他新的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形式的崛起以及同类类似节目形式的发展,使访谈类节目遭受到两个方面的双重压力,从2012年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2、受众审美需求发生变化

观众对于电视列节目的审美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决定了缺乏创新的电视节目在影视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被淘汰的必然结果。观众需求的变化,既有电视节目千篇一律,过于老套的自然影响,也有新的节目形式创新的引导。从2012年起,我国电视节目资源内容和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以2013年获得阶段性收视率获得第一的电视栏目而言,先后就有《爸爸去哪儿了》、《天天向上》、《超强大脑》、《中国好声音》、《超级演说家》等十几个栏目,这些电视节目大都经过了新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演出时间上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并积极进行了超强度的宣传,称之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大片时代”一点也不为过,新的电视节目使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印象不断产生变化,也让观众对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审美产生了影响。近期调查显示的访谈类节目整体收视率下降,而真人秀节目收视率整体上升,也间接反映了明星真人秀类节目更加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现实状况。

3、访谈类节目转型困难

在新的节目竞争环境下,很多与访谈类节目具有竞争关系的节目,都积极进行了新的创新,来打破这种封闭的局面。像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就在访谈的内容上面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关注对象对群众转向基层,而访谈的过程也插入了更多的形式。像中央电视台的《开讲了》,由访谈类节目转变成明星自己讲出自己的故事的形式,连节目组成核心的主持人都没有了。而访谈类在转型上却有着多方面的困难,其一,访谈类节目在节目形式上一直是以主持人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作为支撑,任何形式上的节目变更,都会对主持人的组织形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访谈类节目本身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变更;其二,随着访谈类节目收视率下滑,节目本身的价值和收益也日渐减少,其有效运营资本不能够支持庞大的节目改组方案,在节目改组还是淘汰之间,访谈类节目面临着两难境地。第三,新时期电视观众群体更加年轻化,渴望新的话题和互动,渴望更加自由和现代的场景,这些追求方式与当前访谈类节目组织本身而言,根本是对立的。种种的困难,让访谈类节目即使是有心转型,却也必须对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这成为访谈类节目转型或者淘汰之间的障碍。

面对发展瓶颈,访谈类节目对节目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已经成为访谈类节目发展的必然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调整访谈对象;从场景和话题方面对访谈类节目进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正能量”核心价值观;通过现代媒体渠道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

访谈类节目发展困境与访谈类节目自身发展旺盛时期,大量同类同形式的节目加入,造成电视数量庞大而内容陈旧,同一时期电视节目创新加快,多种新的节目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以及观众需求变化一定的关系。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在节目的形式上要大胆创新,活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节目互动,增强节目灵活性。节目所访谈的对象要更加亲民化,向大众化靠拢,不要局限于明星这一单一内容,但是无论节目形式如何改变,作为一期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与理念,在发展节目的同时,将这种理念保留下来,并形成属于节目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当地电视节目类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

1980年至今, 中国的电视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如今的电视节目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访谈类节目,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 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成长与磨练, 种类越来越丰富, 特色也越来越鲜明。那么什么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本文所说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大体上亦可以称为“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 而“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电视为传播媒介, 主持人调动各种电视表现元素, 以现场访谈或者连线等方式, 与被访者、嘉宾和观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1]而事实上, 电视谈话节目[2]还能够按照多种分类方法分成众多类别, 电视访谈类节目只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子类别。据此, 本文从这一关于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出发, 主要依据访谈对象的不同, 来对当前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大量符合上述界定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栏目) 进行分类, 并展开相关分析和论述。

一、娱乐明星访谈:访谈对象的受关注度决定节目的收视率

“明星”一词有多种解释, 当代在用它来指称人时, 可指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可指杰出的人物, 可指被大众所熟知的人。本文在此所指的“明星”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文化艺术体育等广义的文化娱乐领域的新星或名人大家, 一种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成功人士。

如今, 关于文化艺术体育娱乐领域的新星或名人大家, 尤其是层出不穷的娱乐明星访谈节目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中国的各大电视台都不缺乏这样的节目。从中央电视台的常青树《艺术人生》到曾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咏乐汇》, 到各个卫视的主打栏目如《非常静距离》、《超级访问》、《五星夜话》、《今夜有戏》等等, 人们对于明星的采访总是乐此不疲。

这些节目可以说各有各的特色, 但近年来因为形式较为新颖而颇受关注的要算是央视的《咏乐汇》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它来去匆匆。首先, 《咏乐汇》在舞台设置上可以说是打破了一贯的传统, 表现出来“活色生香”的世俗烟火气。在节目中, 主持人和嘉宾不再仅是君子之交似的清谈———以往的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往往分坐在一张桌子的两端, 或是分开的相向摆放的座位, 然后彬彬有礼地坐谈———《咏乐汇》却是将交流的平台搬到了餐桌上, 这餐桌上真的有各式菜肴、有点心有美酒有茶之外的饮料。

其次, 该节目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能有力地调动观众的观看激情和参与节目的激情。纵观国内各明星访谈节目, 可以说有一个集体的弊端, 那就是与现场的观众交流互动不足, 不能很好地带动现场的气氛。观众主要是一个听的对象、看的对象, 几乎没有现场提问和参与节目表演的机会。《咏乐汇》可以说是聪明地弥补了这一点, 不仅仅是现场的观众可以向嘉宾提问题、发表意见, 甚至偶尔调侃“咏哥” (主持人李咏) , 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与场外观众互动的环节, 通过现场电话连线场外观众。而李咏的亲和与幽默的现场连线、嘉宾在无准备的连线时的原生态表现, 更使得节目具有巨大的鲜活之美, 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这就很好地带动了场内场外观众的积极性, 也能更多地留住电视机前的观众。

再次, 辅助主持人的存在亦是节目的亮点。《咏乐汇》新加入两个串场的辅助主持人———大勺与小二, 两人小品式的表演为访谈的过程增色不少。《咏乐汇》优点虽然多多, 但也并不是不存在问题。辅助主持人过多的表演反而掩盖了节目本身访谈的意义, 大勺与小二的表演越卖力, 则反倒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同时也有很多观众表示, 自己来看《咏乐汇》主要是为了看李咏飞卡片的。《咏乐汇》在访谈的内容和深度上所下的功夫, 似乎远不如在形式所做的功课, 终于有一天在央视的屏幕上销声匿迹, 消失在观众们的视线中。

然而, 如果《咏乐汇》能在内容上和访谈嘉宾上避免和其他节目的同质化, 同时将其互动性强的优点———比如现场原生态连线发扬光大, 加上李咏的极具平民气质的亲和力, 该节目本不应该如此早早消失。或者, 如果其他现存的明星访谈类节目能够将与场内外观众的互动尽力做好, 我们的明星访谈类节目将能够整体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由此, 我们亦发现了一个问题:明星访谈类节目虽然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致命伤, 那就是访谈的对象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简单来说, 如果这一期采访的对象是成龙, 这一期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不会低, 如若是一个刚出道不久的新星, 关注度不高自然不能引发收视狂潮。这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竞争格局中是非常危险的。

二、精英访谈:广度和深度的尽力开掘

然而另一种明星访谈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即对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成功人士的访谈。与采访娱乐明星不同, 这类的访谈类节目关注的不是明星的私事, 而是更多的通过这些成功人士来剖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 相对的受众范围也较小, 也就是通称的“精英类节目”。这类节目中成为各大电视台品牌栏目的有很多, 例如《高端访问》、《面对面》、《杨澜访谈录》, 早期的《鲁豫有约》、《我们》等等, 央视和凤凰卫视等综合实力全面的电视台更是这类访谈节目的代表。

央视的《高端访问》是其中采访嘉宾平均水准最高的栏目之一, 其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英国首相布莱尔, 俄罗斯总统普京, 韩国总统金大中和卢武铉,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 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 以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世界歌王多明戈, 新闻业大亨默多克, 魔幻大师科波菲尔, 高尔夫王子老虎·伍兹, 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 金融大鳄索罗斯等。

《高端访问》体现了以下这些鲜明的特征:第一, 人物的高端性。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重量级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或者是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第二, 话题的尖端性。话题的选择通常是大众最关注的国际话题。第三, 讲述的故事性。话题的深入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与《高端访问》类似的节目还有《面对面》, 同样具有很高的新闻性和权威性。

在这类优秀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 一个播出时间不长的栏目深深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眼球, 这就是在2008年1月6日正式播出的电视访谈节目《我们》。《我们》的主持人王利芬在节目开始时说, 只要记住两个词就等于记住了《我们》这个节目, 一个是主流价值观, 一个是精神家园。这两个词可以说是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栏目的内容特点, 在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转型过程中, 我们确实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我们》栏目的口号是“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影响世界”, 中国正在快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其程度之广、幅度之深前所未有。这种加快融合的步伐伴随着社会大转型, 使人们对于世界前沿变化趋势的把握变得无比急迫。与此同时, 中国人在融入国际化过程中的文明程度也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栏目通过对中外社会各界人士的采访, 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 让我们了解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

另外, 节目首次在对高端人物的访问中加入了现场观众, 拉近了普通百姓与高端人物的对话。更值得一提的是, 栏目还与思科公司合作, 通过高科技的网真系统将演播厅内的主持人、嘉宾与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受访对象联系在一起, 打破了空间限制, 达到了异地间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同时, 主持人王利芬也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女性, 丰富的知识与阅历让她在面对各种嘉宾时都能从容应对。但因为节目播出时间与节目定位等原因, 《我们》栏目还是告别了央视的舞台。王利芬又转战网络传媒, 创办了优米网, 继续从事媒体传播的神圣事业。《我们》栏目的息播, 其实昭示了高端访谈类节目所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即怎样扩大节目的受众, 同时又防止节目内容的低俗化, 这也是所有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所面临和所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三、平民访谈: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秀

这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类访谈节目, 但要追其鼻祖访其源泉, 还要说到央视的《实话实说》。《实话实说》第一次将老百姓请入了演播厅, 让老百姓成为了被采访的对象。但自从主持人崔永元退出《实话实说》后, 这一栏目就再难以找出精品了。近两年来的平民访谈类节目不再是通过百姓之口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而更多的是关注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在这方面做得较有特色的, 当属湖南卫视的《8090》和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

《8090》为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第一档聚焦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的节目。可以说这是我国电视节目第一次把镜头对准“80后”、“90后”的年轻人, 也是中国电视第一档完全用数字命名的节目, 试图打造成青少年情感代言的平台。当今社会, “80后”、“90后”已经是社会的主体人群, 他们几乎可以联系和代表社会的各个层面。“80后”的群体正处于事业上升阶段, 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已经为人父母, 非常关切家庭、教育等话题;“90后”的群体正在高校求学阶段, 也有一部分正要踏入社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等问题。这两大群体的情感故事包含了家庭、教育、两性情感等等非常丰富和鲜活的话题, 这使得该节目内容极具包容性和延展性。

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突破了原先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当事人、调解人各居一面的场景, 独具匠心地设计了“玻璃屋”的访谈场景, 主持人和当事人坐在“玻璃屋”中, 当事人和心理疏导师围坐四周, 组成一个360度的全景空间。节目的着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 而在于当事人为解决问题而做出的“完全沟通”的那种努力、尝试和突围的态势。

但这一类节目却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讲述内容的真实性。这类节目中被采访者所讲述的自己的经历有些时候过于令人难以理解, 或是完全偏离一般的道德观念, 有些矫揉造作, 有造假的嫌疑。另一问题是内容上有向“三俗”发展的趋势, 节目中经常以“婚外恋”等内容为主题, 在节目中展现的往往都是人性丑恶面, 引起了很多观众的不满。这样的内容看多了, 未免令观众有种观之无味的感觉。而且, 有些媒体的这类节目因为“三俗”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点名批评、责令停播。

那么, 这类访谈节目又该如何发展?

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首先, 必须找准自己的节目定位, 不能盲目跟风。

众所周知, 访谈节目从其形式来看, 似乎很简单, 很容易操作, 只要有个空间 (无论室内室外) , 几把椅子, 有主持人和嘉宾, 就能够进行。但是, 访谈节目又很难, 难就难在如何让访谈出彩, 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可访谈对象似乎就那么几个类别就那么少数人的情况下, 让不是独家的访谈对象在自己的栏目里说出在其他栏目里没有说过的话、做没有做过的事。

然而, 访谈节目的对象真的那么有限吗?这一个媒体真的就一定要和那一个媒体找同样的访谈嘉宾吗?事实上, 很多媒体只是满足于追风, 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 没有找准自己的访谈节目的定位。一旦朱之文被发现, 一时间全国各地各类各级媒体都在做朱之文的采访与访谈。其实, 也许在当地, 就有和朱之文类似的追梦者, 只不过他还没被发现, 或者是尽管媒体知道他, 但是不愿意去访谈———于是, 这又是一个鸡和蛋谁先有的问题。须知, 新媒体只是一种管道的变化, 不变的是节目的内容, 在新媒体语境下, 找准节目的定位, 坚守节目的独特定位, 不断创新而不是跟风, 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 新老媒体多管齐下, 将访谈对象拓展到普通百姓。

一些媒体的实践表明, 把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直接请进电台电视台的直播间, 把他们的文字直接刊登在报纸期刊的版面上, 实行媒体与农民的互动, 效果非常好。他们不仅“说”得有见地有水平, 而且“说”得很贴近很生动, 原汁原味, 朴实亲切, 形象鲜活。[3]央视《艺术人生》的朱之文专场节目中, 有很多朱之文的同村村民、农村亲友, 他们在和主持人朱军的现场互动中都说得非常好。央视各新闻栏目在“走转改”的报道中, 有大量采访基层百姓的报道, 被采访的百姓都说得非常好。央视《乡约》、吉林电视台《我是农民》, 以访谈农民和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大小名人为内容定位, 每一个嘉宾都说得非常好。然而, 这样将访谈目光对准真正的草根, 对准草根的有营养的故事, 让草根对国计民生发表看法的节目太少了。

再次, 在新媒体的语境下, 必须借力新媒体将节目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

微博、博客、播客、QQ群、网络电视台或网络视频的留言区、节目论坛专区等等, 都可以让观众的建议和要求快捷地通达节目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央视的《我们有一套》节目中的很多精彩内容设计, 就是网友在节目微博中建议的;在节目播出中, 现场观众、主持人和嘉宾一起看节目微博, 又让场内场外、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凤凰卫视的讨论节目或者说群言性的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 很多节目选题就是从栏目的网络互动专区上发现的。但是, 我们看到目前的大量访谈节目还很少用新媒体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互动性。

最后, 借力新媒体, 将节目的时效性、现场性和真实感做到极致。

《我们》将思科网真演播系统引进节目, 使得全球同时联络, 能够真正在节目进行的当时当地, 将被访谈者的视听形象拉到现场, 使得“现场连线”真的是“现场”连线, 而不是事先录制好的。这使得访谈节目的时效性做到了极致。访谈节目虽然不都是新闻节目, 但所有的纪实节目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访谈节目也是。在同等情况下, 如果此访谈节目能把彼访谈节目率先连线到某嘉宾、某事件当事人, 那么其首播效应肯定能使其收视率和影响力大增。

《咏乐汇》虽然消失了, 但是它的现场连线及由之营造的最大程度的现场感、真实感却值得所有访谈节目借鉴———真实性和真实感不是一回事。有时, 节目从主创者来说, 完全是真实的, 不存在任何造假, 但观众却觉得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的表现是操练多遍的, 没有原生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这必然会对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造成负面影响。

五、结语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在当前各电视频道播出时间中占较大比重的节目类型, 然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与娱乐的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逐渐强大、价格的走低、技术难点如电池使用时间较短问题的解决,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以智能手机领衔的新媒体也会成为受众观看视频节目的首选媒介, 那么电视访谈类节目必须从现在开始,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自己的多通道发展, 将自己的互动性、现场感、真实感、声画并茂的感染力做到极致, 藉此在广电、通信、互联网络三家业务融通的环境下, 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徐舫洲,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68-72.

[2]徐舫洲和徐帆将电视谈话节目分别按照“内分法”和“外分法”进行再分类, 其中“内分法”是从内容指向角度切入, 将电视谈话节目再分为新闻时事类、民生生活类、综艺娱乐类、专题对象类“;外分法”是从形式模式角度切入, 将电视谈话节目再分为讨论类、聊天类、访谈类、辩论类、资讯类、“真人秀”类、演讲类、讲述类、评论类、口述历史类、特殊的推销性谈话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 篇7

1 节目概况

《星月私房话》是乐视网的一档全新明星访谈类原创节目。主持人是《北京青年周刊》的首席记者王江月。《非常静距离》是由安徽卫视着力打造, 由知名主持人李静进行主持的一档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娱乐访谈节目。

2 相同之处

2.1 具有主持人的必备素质

无论是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还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 他们所应具备的素质是一致的。在政治上, 他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 正确把握国家的政治导向。在精神上, 主持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业务上, 主持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音素养、鲜明的主持风格和一定的临场发挥能力。

2.2 与观众直接进行交流

两种主持人在进行节目录制时都是以“我”为口吻, 以“个体”为单位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传情达意的。主持人表达什么, 观众就接受什么。在观众眼中, 他们是拥有独特风格和气质的某一个具体的人。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也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对一”交流。

2.3 代表群体形象出现

在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中, 他们表面上是以个体为单位而进行, 实则代表着整个制作组甚至整个网络频道或电视台的形象。主持人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有时也不止是他个人的想法, 而是政策或体制的变相传达。

3 不同之处

3.1 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削弱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

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大多是“科班出身”, 学习过专业的播音主持知识, 受过语言表达上的专业训练, 注重的是良好的气质形象和语音面貌。但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门槛往往较低, 在语音面貌上, 只要能够做到使观众理解所传达内容即可, 往往不对吐字发音做过多要求。在气质形象上, 许多新媒体主持人往往没有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那样优越的外在条件, 有些新媒体主持人如《暴走大事件》中的“王尼玛”甚至不露脸。

以王江月主持的新媒体访谈节目《星月私房话》和李静主持的传统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为例, 相比于李静, 王江月的普通话明显不够标准, 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在语言表达上, 王江月也不如李静流畅。在外表上, 李静更具有端庄成熟的气质。

3.2 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更注重思想性

媒体自身的特性导致新媒体访谈节目的观众往往更注重对于信息的获取, 而电视访谈节目的观众更注重休闲娱乐。相比于电视访谈节目, 新媒体访谈节目更注重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仅应当作为节目台本的传达者, 还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目前开播的几档新媒体节目的主持人有许多都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出身, 如《星月私房话》的主持人王江月出自《北京青年周刊》, 《易见》的主持人易立竞出自《南方人物周刊》。而传统节目主持人注重的则是主持人的亲和力和对现场氛围的把控。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中, 主持人应当能够带动观众, 调节气氛。

《星月私房话》和《非常静距离》都是以采访明星为主的谈话类节目。王江月早年是《北京青年周刊》的记者, 由于纸媒出身的缘故, 相比于李静, 王江月显得较为刻板, 提问更加一板一眼。在《星月私房话》中, 主持人的作用更大的在于引导嘉宾进行自我讲述, 节目相对而言更加沉稳、文艺, 节奏缓慢, 不娱乐、无浮躁。《非常静距离》作为一档娱乐性谈话节目, 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娱乐性和主持人对现场氛围的把控。相比于《星月私房话》讲故事的模式, 《非常静距离》则将焦点放在了“挖料”上。李静自身的亲切气质和大胆的提问往往能够让明星放下架子, 与其随心所欲的交谈, 从而在交谈中爆出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猛料”。

3.3 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案头工作相对不足

新媒体访谈节目的制作经验相对较少, 制作周期相对较短, 采访具有很强的即时性, 但又需要在十几、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传达大量信息, 而电视访谈节目制作周期较长, 在约好采访对象后, 可能要等到几个月之后才进行正式采访, 因而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前期准备时间长, 案头工作相对充足。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前期准备时间短, 案头工作相对欠缺。

《星月私房话》采访范冰冰的视频中, 王江月许多问题问得很生硬, 有严重的背稿嫌疑, 并且多次出现表达错误, 甚至将嘉宾新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讲错了。由于案头工作不足, 所以采访气氛十分尴尬。《非常静距离》中, 李静采访孙俪的那一期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在采访之前, 李静就做足了功课, 看了许多孙俪之前的采访, 对于孙俪的新剧也有十分详细的了解, 甚至能悉数剧中的人物关系, 这让孙俪在接受采访时十分放松, 甚至能够侃侃而谈。

3.4 新媒体主持人是“一对多”服务

电视访谈节目拥有固定的节目风格和相对稳定的受众群, 所以主持人是与一个固定的群体进行交流, 即所谓的“一对一”。而新媒体主持人则是要面对信息的海洋, 随时对网民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回应, 主持人要与不固定的受众进行交流, 即所谓的“一对多”。这两种节目的特性导致, 新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更注重信息的传递, 而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更注重自己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在《星月私房话》中, 王江月是以话题的引导者身份出现的, 她不断引导受访嘉宾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 进行自我剖析, 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受访嘉宾。而《非常静距离》的氛围更加轻松, 李静是话题的主导者, 她以观众的视角剖析观众想要通过节目而了解的内容, 然后进行提问, 整个节目看似是李静在与孙俪进行交流, 但实际上是观众在与孙俪进行交流。

3.5 新媒体访谈节目话语权在网民手中

随着SNS的发展, 各个新媒体访谈节目也将微博、微信等引入节目, 开设了许多网友提问、网友评论的环节。新媒体访谈节目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网民手中。而传统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话语权则是握在主持人手中, 虽然也有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 但整个节目的主导者还是主持人。

《星月私房话》中有很多的环节都穿插了网友们的提问, 王江月的角色实际上是网友问题的转达者。节目的许多环节也是由网友的提问串联而成。而《非常静距离》的许多问题更多的是李静根据采访的节奏自己进行提问和追问的, 偶尔也会邀请现场的观众或受访嘉宾的粉丝进行提问, 但没有开设与网友互动的环节。

参考文献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篇8

摘 要:电视节目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我国很多民众都喜欢在闲暇之余观看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综合了娱乐性、知识性、中间融合了画面、语音、文字、音乐等因素。它可以给民众带来欢乐并且也可以帮助民众了解国家大事,了解生活中发生在整个社会上的事情。电视节目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想要电视节目更受人们欢迎,对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对电视节目进行后期处理,让其更具有观赏性,让电视剧主题鲜明,立意准确等。所以,该文主要对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方法与技巧进行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电视节目 后期制作 方法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54-02

电视节目在如今的社会中是十分普遍的,它是很多人参与娱乐的一种方式。电视节目是我国弘扬正确的社会文化,帮助人们获得欢乐与消遣时间的同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需要对电视节目进行更好地后期制作处理,让电视剧有更严谨的结构,更明确的立意,同时做到电视剧的观看性更强,对人们更有吸引力。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电视节目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让电视剧观赏性更强,主要讨论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1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电视节目对于民众是十分重要的。他是我们弘扬正确的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一种再创造艺术,它根据电视剧的整体思想,利用镜头的衔接、组合、调整等方式让电视剧更具有节奏型,立意明确,结构严谨,让电视剧更具有观赏性。后期制作可以大大地提高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对电视节目进行后期制作的工具有很多,例如:3Dmax,后期剪辑系统,后期合成系统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电视剧的品味正在不断地上升,我们需要制作出适合人们口味的电视剧,并且重视电视剧的可视性,对电视节目进行后期制作是电视节目出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电视节目的组件画面、解说词、音乐都很出色,但是如果这一环节处理不当,那么最后产品的质量也是无法保证的。利用相应的手段让电视剧更具有交流性、艺术性,充分发挥艺术魅力,这是后期制作所带来的重要效果。

2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流程

2.1 制作前期工作

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的环节是十分复杂的,通常分为制作前期工作与制作后期工作两个阶段。在前期制作阶段首先我们要整理素材。由于电视节目的组成是一个个片段拼接而成的。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拍摄之后将不同的片段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电视节目,所以,首先要整理素材,将拍摄后储存的序号、场次号、时间码等方面的问题一一了解清楚,方便后期的制作。同时审看素材,观看素材中是否有瑕疵的地方或者无法利用的场景(包括画面不稳定,扭曲情况)。

2.2 制作后期工作

后期制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后期制作的主要方面就是将不同的片段进行拼接,对画面进行相应处理,让一段一段的画面可以连接在一起,可以完整地播出。同时在制作中要注意节目中的字幕的添加、特效的添加等等。这样说出来虽然感觉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十分困难的。首先在编辑中我们要进行粗编,对素材进行筛选、剪接成一部完整而又流畅的节目,调整其节奏、镜头调换等等方面的问题。之后进行精编的工作。在进行精编时我们不仅仅是要重视电视节目的完整性,还要重视电视节目是否有很高的观赏性。要让节目更加流畅,精致,可以在原版的素材上进行,直接支撑节目带。也可以在经过粗剪的节目中重新剪辑在复制成副版节目。在进行编辑中做好相应的特技转场、声音混合等方面的问题。在进行画面处理的过程中要综合电视节目主题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等于电视节目相配的工作进行作业。最后完成电视节目的后期精剪制作。

3 后期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3.1 对声音的处理

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对声音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现在的电视节目都是有声电视,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配音或者音效混合与音效提升等方面的工作。音乐的出现可以衬托一个人的心情,可以烘托感情,所以,对于声音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电视节目主要以语言为主,首先就解说词而说,解说词的作用有补充画面背景,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时间等。整合画面的一系列组合,表现细节,强调想象与联想,抒情生化画面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解说词一定要清晰易懂,不可以口齿不清晰,做好用普通话来说,并且解说词一定要做到语义明确。在同声期就是可见其声源的声音。同期声的作用就是增强画面的真实感,让观众感到亲切。观众通过声音的音调变化可以了解到环境的改变以及主人公告内心的改变,让人们更容易读懂这样的电视节目。同时低于同期声的处理一般会加上背景音乐烘托环境。声音作为媒介的基本物化元素,与画面一起构成了特定的审美时空。音乐是艺术加工进去的,它的作用是渲染画面气氛,利用音乐的变化可以切换画面、场景转换等。但是在音乐使用中要注意整体的环境情况,格调要和谐,与整体风格差别较大的曲子不适合掺混在一起使用。同时在音乐使用时要注意到音乐的详略得当,不可以使用太多或者太少的音乐。音乐不能使用的太多太满。

3.2 对画面的处理

画面处理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尊重视觉审美观,视觉美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符合画面的编辑规律,任意两个场面之间有连接线,在进行画面的切换上不要特别突兀,要有一定的空间,逻辑规律,让观赏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走向。同时符合画面切换规律。在画面切换方面可以静接静,动接静,静接动。要把握画面的节奏,画面的切换存在时间,长镜头短镜头的时间安排都是十分重要的。要让电视节目像是文章一样错落有致。同时根据场景的不同确定镜头的长度(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需要),长短镜头的采用要遵循视觉效果的规律,不能反复的使用一个镜头,鬼畜镜头不适合在比较庄重的电视节目中出现,那样会让电视节目不庄重。

3.3 字幕制作

在后期制作中字幕是十分重要的。字幕的基本功能是准确的阐述问题,在电视节目中叠加字幕可以明确地、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补充和解释画面的内容。演员的同期声也可以用字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观看人员清晰地了解演员之间的对话。同时字幕也起着翻译的作用,可以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让电视剧更容易流通发行。字幕也有着较强的装饰作用,电视剧的内在与外在的包装形式对于电视节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电视节目字幕的制造中如何进行色彩的调配、造型、出入方式等都是有讲究的。制作字幕时选择颜色方面可以选择单色、过滤色等,但是一定要符合整个电视节目的主要格调。字幕的添加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添加适合的有艺术性的字幕,这样会让电视节目的观赏性大大加强。

4 结语

通过上文,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十分重要的。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十分复杂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对电视节目的字幕的制作,对电视剧画面的处理,对电视剧的场景的切换连接,画面中瑕疵处理,把握画面节奏等。所以,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十分困难的。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要注意多个画面的结合,电视节目的节奏控制等。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后期处理有了更多地选择,笔者相信我们的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一定会越来越好。可以制作出更多、更好、更经典的电视节目供人们观看。

参考文献

[1]刘付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后期编辑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5(23):66-68.

电视访谈类节目策划书2 篇9

栏目名称:《聚焦》

节目名称:《医务室还是医“误”室》

节目类型:电视访谈类节目

节目时长:30分钟

节目元素:使用录播方式,以主持人做引导,嘉宾访谈与视频画面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谈。

节目地点:教师休息室

节目嘉宾:三人,包括文新学院新闻系鲁磊,社心学院待定,节目构想:本期节目以背景事件为切入点,话题围绕大学生猝死的案例、原因、问责(重点)、如何避免展开讨论。(话题主要集中在学校急救系统的建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点到带过)

节目流程:

1.开场白:A近年来,大学生猝死的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在百度上输入大学生猝死的关键字就可以

看到:大学生军训猝死、大学生连续通宵打

dota猝死,大学生运动后猝死等等。(此处配

合电脑百度的画面)

B就在几天前的3月31日,又一个年轻的生

命画上了休止符。让我们一起来看报道。(视

频播放)画外音: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09

届学生周宇鹏于2012年3月31日下午在校打

篮球时晕倒,在场同学拨打120,半小时后救

护车到达现场,由于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周宇

鹏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令人倍感诧异的是,在救护车赶来的半个小时中,学校医务室始终

找不到医生,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大部分同学

竟然都不知道学校医务室的地点。(切回演播

室画面)

C这样的事件绝不是个例,去年11月,21岁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何伟峰在宿舍

呼吸困难,被送往校医室后经历了诊断失误、氧气罐无氧、拨打120延迟等一系列“怪”现

象后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医院出具的死亡

证明显示:猝死。

D这一起起悲剧的发生不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一所几万人的大学为何连一套完整的急救措施都没有?一所几万人的大学的医务

室为何形同虚设?一所几万人的大学的医务

室为何处境如此尴尬?到底谁该为猝死的大

学生负责?!

E今天,我们就邀请到几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探

讨大学生猝死的现象。

2.问题:

⑴你听说过或者身边发生过大学生猝死的事件吗?

⑵你认为哪些原因会导致这样的惨剧发生?

A自身因长期饮食作息不规律导致

熬夜上网打游戏、酗酒等极端行为导致

B学习就业压力大

C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等导致

D突发性疾病因校医务室形同虚设导致

⑶这些惨剧该由谁来负责呢?

⑷你对这两个案件中医务室的做法怎么看?医务室

应该为学生的猝死负责吗?

⑸你在学校医务室看过病吗?感受如何?

⑹你觉得医务室现在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为何现

在的高校医务室处境如此尴尬?

⑺如何改进大学的急救系统避免类似惨剧的发生?

3.结束语:让我们的医务室拥有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急救体系,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健康的保护,而不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探析 篇10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 电视访谈类节目选题视角的贴近服务性

访谈类节目选题视角要贴近服务, 关注民生问题, 注重人文关怀, 才是顺应我国历时代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观众需要故事、需要精彩、需要新奇的感觉、需要娱乐, 同样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经验, 作为传媒的电视节目在不自觉中已经承载了这一重任, 也将更好的发挥这一功效。只有在选题上区别其他的节目, 贴近群众生活, 关注民生, “接地气”、“近人文”, 视角独特, 丰富多元, 才能真的做出人们爱看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二) 电视访谈类节目谈话内容的深度剖析性

电视访谈类节目不仅要对我国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行报道, 还要对相关社会的民生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 用最浅显易懂的报道方式让广大的受众获取信息, 寻求解决途径。

以《杨澜访谈录》2014年3月5日专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为例, 作为优秀的深度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杨澜犀利地提出了锯腿自救、袁厉害收养儿童事件、流浪儿一氧化碳中毒的个案, 相比于其他节目的官话套话, 既阻止了官方的回答, 也让百姓真正地了解了关于此类事件的发展始末。杨澜直面政府官员, 平等对话, 才能真的挖掘到百姓真正需要的信息。

(三)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人文平等性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秉持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的工作规范, 发扬其现场对话的优势和主动权, 尊重受众及嘉宾的话语权, 这也是电视传播的基本要求。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 节目选题夸张, 人文关怀流于形式

随手打开电视, 随处可见为了制造噱头而违背人文关怀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一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前期选题时并没有想过这样的节目内容是否违背了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导向。通过严谨的选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避免人文关怀沦为形式, 使其得到真正的弘扬和发展。

(二) 盲目追求明星效应, 平民视角有所欠缺

全民娱乐化的现象使得节目内容低俗、大胆露骨, 而真正需要大家关注的先进人物成功的经验、社会新近发生的民生问题等却长久被忽视。访谈类节目必须要以正确的立场和社会责任作为前提, 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观众的传播效果。

(三) 主持人过度煽情, 忽视嘉宾内心感受

迫于收视率的压力, 众多的访谈类节目不惜八卦本色, 不忘煽情添油醋, 纷纷搏出位祈求收视率破表, 却忽视了嘉宾内心的感受, 忽略人文关怀真正的内涵。成熟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让嘉宾卸下心防、敞开心扉, 还要营造良好的谈话环境, 让嘉宾有感而发。不要为了追求节目效果过度渲染, 忽视真情实感。

三、解决电视访谈类节目人文关怀缺失的对策

(一) 节目选题要从人文精神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最便捷最快速的窗口之一。因此, 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该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所有事业发展的大前提, 正如《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的开场白一样, 爱传万家, 说出你的故事。从简单的故事打动人心, 用动人的情节引人入胜, 如果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开往你心底的列车, 无疑优秀的选题就是带领节目整体的驾驶室。

(二) 避免节目娱乐化、庸俗化,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在节目中, 主持人面对的采访对象无所不及。主持人无论是采访享誉国际的知名影星, 还是平凡岗位的老百姓, 都应该避免全民娱乐化的泛滥, 一视同仁、平等交流、以诚相待。无论是深度剖析的对话节目, 还是平民参与的实话实说节目, 主持人都要注重倾听, 做到节目以社会人物和社会事件为中心, 正确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三) 主持人要避免过度煽情, 注重人文内涵

我们喜爱访谈类节目, 正是因为它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特点打动和感染大众。如果把情感变成一种工具, 访谈类节目就丧失了节目真正的宗旨和内涵。情感是主持人和嘉宾沟通的关键, 主持人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让嘉宾主动分享, 而不是为了煽情而主动出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随着媒介理论的不断发展, 人们更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调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将是访谈类节目永远不变的追求。

四、结语

近几年的时间,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与此同时, 以盈利为目的的节目也纷纷出现, 访谈类节目也正面临着普遍雷同、陈腔滥调、形式单一的瓶颈期。而且我国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起步较晚, 发展快速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问题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解决。从人文关怀的精神出发, 返璞归真, 脚踏实地, 让我们一起期待访谈类节目突破局限, 迎来新的春天。

摘要:电视媒体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作用, 所以, 我国电视媒体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的精神的指导下, 做出更多更好, 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然而近几年很多节目不惜夸张媚俗来博取收视率, 导致了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传播媒介, 应该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继承和发展人文关怀的精神要领, 才能真的为民所想, 被民所爱。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平民视角,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澜.一问一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尼尔·波兹蔓.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N].南方周末, 2002-4-25.

上一篇:强化木材检验工作下一篇:植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