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利润论文十篇

2024-09-09

财务利润论文 篇1

传统的会计净利润指标核算忽视了资金成本, 在当今的新价值管理理念中, 要求企业管理与业绩衡量的中心转向经济利润指标。

在中级财务管理中, 经济利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指标, 要正确运用好它, 必须掌握多方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实物知识, 此项指标的出现, 避免了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在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还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情形, 从而使企业避免其害。传统的产值、销售收入忽视了资金成本, 上市公司的指标体系中的每股收益, 股利收益率, 只注重账面利润, 忽视了资金成本。这样当危机来临、企业并购重组时会影响企业自身的价值。

现代企业战略更注重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实体价值=股权价+债务价值) , 更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债权人的价值最大化。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实现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的部分。

2 利用经济利润指标核算的现实意义

通过表1中指标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经济利润指标的计算渗透着企业资金成本的理念, 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自身的血液循环系统, 离开它, 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同样, 如果不把使用资金置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中, 而孤立地认为只与企业自身有关, 从而忽略了市场中的各种资金成本利率对使用资金的影响, 也是错误的。企业在价值、市场、资金成本管理理念下, 可以制定并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财务业绩衡量指标考核体系, 以此使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 而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有时两种指标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新准则刚颁布后的2006年高级会计师实务考试一题中, 某集团公司拥有全资控股的A、B、C三家子公司, A公司主营整车生产, B公司主营零部件生产, C公司专营A公司的全部整车销售与售后服务。A、B、C三家公司2005年的有关财务数据见表2:

补充资料:①B公司生产的零部件主要供应给A公司, 剩余部分外销, 内销和外销价格相同, 均以市场价定价;②集团公司设定C公司对A公司整车的关联采购价高于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为关联采购价的95% (上表中的A、C公司的财务数据均以关联采购价为基础计算得出) ;③除所得税外, 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

要求:按市场价格重新计算A、C公司2005年的损益, 并据调整后的数据填列表3;分析判断A、B、C三家公司哪家投资绩效好。

表中数据计算过程如下:

①39900=42000×95%, ②535.5=39900-35500-2810-960-94.5, ③13.39%=535.5/4000, ④10.6%=息税前利润/投资资本总额= (535.5+94.5+960) /15000, ⑤1.5=息前税后利润×投资资本总额={[535.5+960× (1-15%) ]/15000-9%}×15000, ⑥38500 (以采购价为基础, 不变) , ⑦33820=35600×95%, ⑧288= (38500-338200-2660-1060) ×30%, ⑨672=38500-338200-2660-1060-288, ⑩6.72%=672/10000, (11) 9.57%= (672+288+1060) /21100, (12) -274={[672+1060× (1-30%) ]/21100-8%}×21100。

指标计算说明:在表3计算中, 资产报酬率、经济利润两个指标很容易出差错, 我们应该分清这两个概念:息税前利润=净利润+税前利息+所得税;息前税后利润=净利润+税后利息。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B公司的投资绩效最好, 经济利润最高。因为, 在A、B、C三个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中, 经济利润评价指标考虑了全部投资成本和风险, 综合性最强, 而且, B公司的经济利润最大, 如果按过去的指标体系只注重会计利润账面价值, 忽视资金成本的因素, 就会得出C公司的业绩最好。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应树立创造价值为导向的财务战略目标, 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系统业绩考核指标体系。避免产量导致的利润最大和市场份额占有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对企业业绩的损害。

3 加强治理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因素及对策

从上例题中我们看出, 关联方内部交易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利润的大小、虚实。新企业36号准则规定, 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关联方交易既有积极的作用, 也有负面的影响, 关联交易将市场交易转变为公司集团内部交易, 可节约交易成本。从法律上它们是平等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关联方之间可以通过转移内部价格等方式实现利润转移, 以此达到粉饰业绩、提高销售业绩。通过内部转移产品、资产重组来人为地调节利润, 以达到避税、高利润为目的。所以关联方交易价格构成影响经济利润指标的核心因素。在关联方之间有交易业务时, 应遵循《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准则, 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转让定价政策, 避免在实际交易中产生的内部价格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 为关联方交易提供操纵利润的空间。应采用可比不可控价格, 转售价格, 成本加成价格。

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内部关联方交易的法律约束力, 在《公司法》中补充完善关于关联方交易事前、事中的法律规定。在关联方认定标准的基础上, 应积极借鉴国外会计准则和我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扩大关联方认定的范围, 进一步规范审计准则, 加强审计机构的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公证力度, 使他们披露更加公正、独立、真实的审计评估报告, 对和上市公司联合舞弊、纵容上市公司进行关联方交易来粉饰会计报表的中介机构给予严肃处理。加强上市公司的自律机制。规范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制定, 防范交易价格与实际成本完全脱节。

参考文献

财务利润论文 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利润操纵,原因,防控对策

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操纵是指使用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 对即将要披露的利润消息进行刻意处理, 以得到预期希望利润的财务报表。

1 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纵的原因

1.1 公司业绩考核目标的驱动

这属于操作公司财务报表利润的一个经常性动机。考核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 都只立足于财务指标, 像是投资回报率指标、税收指标、销售指标、固有资产增值指标、利润指标等, 考核公司的业绩不但牵涉到评价公司的全面经营现状, 而且还需要评价公司经营者的经验业绩, 为了实现比较高的报酬率, 公司管理人员会操纵财务报表利润。

1.2 公司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因为缴税是公司的实际流出现金, 所以选用的会计政策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作用, 而公司财务常常以推迟纳税、漏税、避税等为目的, 需要操作会计报表的结果。且在并购或出售的一些谈判当中, 其价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业绩良好的公司股权能够卖上好价钱。为此, 公司非常有可能会为了增加出售或者是并购筹码而操作财务报表的利润, 从而粉饰经营业绩。另外, 部分公司出于私人目的, 在企业内私自侵吞收益, 再操纵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 进而对自身的不法活动进行掩盖。

1.3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在国内, 因为环境要素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 报表当中可以操作的利润空间较大。因为我国的市场结构不是特别合理, 有关公司价值的非空间信息获得的方式比较少, 或者说得到公司真正价值的信息成本过高。普遍中小型投资者在使用公司财务报表充当决策根据的过程中会面临无法对暂时性利润与主营业务利润进行区别的情况。就我国市场而言, 信息竞争的长度非常低, 不可以借助市场自身的调节对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而之后对管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有关公司价值的实际信息面临非常大的不对称性。也正因如此公司管理层所期望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 必然不愿意真实披露自己的实际信息, 从而导致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利润操控。

1.4 经济利益驱使

会计准则本具有选择性, 各个公司的实际现状存在差异性难以十分完美地制定会计准则, 仅仅是公司的一些基本规范, 因此常常可以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相同的会计事项, 这些选择性使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控成为可能。此外, 我国审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比较低, 缺少较高的职业素养, 而审计工作者也缺少较强的风险观念。国内依旧没有形成划分审计业务市场的形势。审计机构的专业化知识针对性不强。基于如此的环境要素, 审计监督的形成常常是给管理人员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合谋舞弊”也成为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纵行为的重要方式。

2 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纵的手段分析

公司为了达到对财务报表的粉饰目的, 进行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纵, 重点存在三种方式, 也就是调节收入、调节成本、调节资产负债表来操纵利润。

2.1 公司通过再调节成本的基础上操纵利润

其一, 确认收入时间。销售收入的确认是公司经营获得利润的前提。一方面而言, 销售收入的确认在理论上是一个时间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是一个时间段, 这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的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虚拟交易的方法, 人为造出销售收入, 或者产品未曾投入生产, 进而难以进行正式销售, 却事先将发票开给客户, 以此充当收入确认的入账根据。其二是通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关联交易, 在结束子公司与母公司全部会计年度的情况下, 私自交易额度较大的货物, 实际上并未进行实质的转交货品和资金结算, 却使得利润调节。即利用较高价格卖出货品的方式, 进行关联性交易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其三是通过非主营业务收入。公司通过对非主营业务的人为调节利润, 或者确认了不应该确认的营业外收入进行确认等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2 公司在对确认费用时间进行调节的基础上操纵利润

公司对确认费用的时间进行调整, 刻意在日后表达当期形成的销售费用, 并不将其列入当期;人为增加摊销的期限以降低本期广告费用的成本支出;理应记入固定资产科目的已经在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 仍然挂在在建工程科目减少折旧费用;将设备维修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或递延资产待以后年度进行摊销等。另外, 通过关联交易, 与分摊共同费用来调整利润成本, 以达到利润操作的目的。

2.3 通过调节资产负债表进行利润操纵

其一是利用其他应付款和应收款账户。从理论上来讲, 其他应付款科目与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应不会太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期末余额较大, 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大幅超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这些科目余额的现象。这常常是因为很多公司, 利用其他应收款科目来掩盖潜在亏损, 以及利用其他应付款科目来掩盖实际所得利润进行利润操纵。

其二是通过存货账户。公司借助异样的存货计价方式, 从而会影响到公司的盈利现状与资产。像是估计的期末存货的价格太高, 如此不仅会使公司的资产虚增, 还会对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构成虚减, 从而间接地虚增利润;否则, 会虚减公司资产, 主营业务成本虚增, 公司利润虚减。尽管固有会计准则严格要求公司会计政策的制定和变更, 可在现实当中, 还是有不少公司对存货的计价方式进行随意更改, 进而对利润进行调节。除此之外, 一些公司在产品成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用定额成本法, 也就是在产品和期末库存商品间分摊产品定额成本的差异性, 在分摊的组成中却不列入本期的销售产品, 以此来降低本期销售成本;甚至有的公司故意隐瞒存货短缺, 或者将损毁的产品虚列存货, 进而实现对财务报表利润操纵的不良目的。

3 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操纵手段的防控对策

3.1 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审计监控职能

内部控制是公司防控利润操纵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策略,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明显降低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出现。现代审计普遍都是建立在内部控制之上的抽样审计, 所以明确审计程序标准的合理性, 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审计工作, 但关键还在于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目标是否明确。因此, 应当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审计监控职能, 通过注册会计师的查询审核, 进而评估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对应检测并评定经营业务中各部门会出现的风险, 从而发现公司是否有利润操纵行为。

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 被审计公司是否拥有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另外是否有书面稿来表明, 在发现违法行为时应该及时采用应对措施, 是不是要求积极地召开特殊会议, 防止利益操纵的措施建议等。就我国公司的现实情况来说, 并没有过多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导致财务报表利润操纵成为可能。因此, 如果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 不能通过内部控制及时发现、防治, 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重新认真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陷的检查与反馈。

3.2 加强公司现金流量表的指标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将现金及其流动作为基础编制的报表, 公司在相应的会计期间之内对有关现金等价物或者是现金流出与流入的信息, 其反映的是公司取得资金的水平。倘若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 那么其经营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就是负的, 那么注册会计师必定要特别关注经营业绩状况的真实性, 应该着重注意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在销售收入真实性能够确定的情况下, 还应该注意公司的销售行为, 不但需要判断是否是为了销售业绩而故意虚开发票, 还应对能否收回应收账款的可能性进行正确分析, 判断公司是否采用不合理或者存在很大风险的甚至是欺诈的销售行为而做出虚假业绩。倘若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正的, 然而其总现金流量是负的, 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要尤为重视公司的筹资与投资过程中会形成的现金流量, 若是公司的部分对外投资金额巨大并长时间的投资回报低于通常的指标或者是不存在投资回报, 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要对投资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行审查, 进而断定其是不是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在账外转移资金, 且非法运转。

3.3 掌握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指标变化

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利润操纵, 必然会造成财务报表的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比如存货比例下降、主营业务毛利率提升、存货周转率下降、销售费用下降、主营业务收入当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下降、总资产中存货比例提升等, 以上都会导致公司存在造假提升利润的现象。除此之外, 属于相同领域的一系列的公司财务指标间, 尤其是部分相对数的指标间通常不会存在比较大的不同之处, 倘若面临不正常的情况, 那么意味着公司可能面临财务欺诈或者是操纵报表的行为。假设公司通常采用一般不使用的损益类项目进行利润调整, 且在财务指标上加以表述, 也就是跟相同领域的公司进行比较, 公司总利润中主营业务利润的比例显著降低。相比较于非利润操纵公司, 利润操纵公司的特点是资产周转率较低、财务杠杆较高、流动资产比率较低。因此, 为了防控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不但应当做好企业的财务工作, 更应注重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进行有效分析, 以及时发现、防止公司进行利润操作。

参考文献

[1]安华.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及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 2013 (23) .

[2]钟俊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8) .

[3]陈瑞生.新会计准则视野下的企业利润操纵及其应对措施[J].财经问题研究, 2014 (2) .

[4]杜婷玉.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J].新疆社会科学, 2012 (3) .

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目标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利润;目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8802

1财务管理目标的类型

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模式“利润最大化”目标模式。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财富,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利润越多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越合理、对社会贡献越大。但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以下主要缺陷:(1)未考虑资金时间价值;(2)未考虑投入产出关系;(3)未考虑收益风险关系;(4)未考虑效益效率关系;(5)未考虑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更重要的是,片面强调利润最大化,易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及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受会计政策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股东财富包括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在考虑股东财富增长率时,经理更愿意保留企业盈余并利用财务杠杆增加股东收益。这一财务目标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但未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不能反映未来获取收益的风险,此外股票市价具有极大波动性,尤其是泡沫经济的发展,更会增加股价的不真实性,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准确性也较差。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模式。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折现的现值,它是一个前瞻性概念,反映的不是企业现有资产的历史价值和现有财务结构,而是企业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风险大小。企业价值等于股权价值与债权价值之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模式兼顾了债权人和股东两者利益。“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模式为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忽视投入产出关系的缺陷,将企业利润与所有者投资结合起来考虑,以“每股盈余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但仍未解决“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忽视资金时间价值、忽视收益与风险关系、忽视社会效益、忽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问题。

“经理效用最大化”目标模式。在财务理论界,有人提出企业经理是以经济效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经营企业的。从企业财务主管的立场看,经理在理财活动中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往往是其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是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因为管理者追求的不仅是货币性报酬,而且还有诸如休闲、享受等非货币性目标。

贝洛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经营者实质上控制了股份制企业,勒纳在调查了200家大型非金融企业的控制类型,发现经理控制型占8 5%以上,由此提出“经理效用最大化”目标模式。在这一目标模式下,管理者主要考虑决策对管理目标的贡献,对股东利益考虑较少。

综上所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例如,由于没有考虑利润与风险的配比,往往使企业财务管理者因盲目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而导致长期利润很低甚至为负数。同时,利润最大化也没有考虑取得利润时的时间价值因素。尽管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利润绝对数较高,但除去通货膨胀和机会成本之后,实际利润却很低甚至为负数。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的价值是企业债券价值和股票市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的问题。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那么,到底该选取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更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管理实践呢?我们认为,仍然是利润最大化,但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做法,而是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作必要的修正。

2坚持利润最大化的理由

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符合企业存在之目的。这一目标由于更接近人们的认识,且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接受及理解。

企业价值最大化最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上市公司来说,除去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股东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只能从其会计报表中获得。但会计报表并不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它只是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状况的事后反映,而股东在会计报表中寻找的最重要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高低。所以,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因素,又回到了利润最大化。另外,企业价值的高低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外在表现。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获得的最大益处,是能通过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实现直接融资。但我国明文规定,企业在增资扩股和发行新债券时,要考察公司最近三年是否连续盈利。也就是说,盈利指标与企业价值息息相关。只有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持续存在的根本。

利润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均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道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除了上述之外,目前考察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指标及其辅助指标,也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利润的高低决定着这些指标的优劣。同时,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和增量的优化配置及其企业的兼并和分立,也是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3选择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应考虑的几个辅助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它反映企业盈利的真正绩效。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找出企业中影响利润高低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2)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占有资金的高低,影响着销售成本,从而影响利润,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是企业坏账的根源。加强对二者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利润。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已成为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在如何提高利润的决策中,重点要放在降低成本费用上。

(4)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是一个考察企业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同时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和债权人据以借贷的评判标准。

4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修正

利润最大化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中具有新的特点和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限制,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应该树立以下观念:(1)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利润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选择次优化目标。(2)利润最大化不等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净成果的最大化,而效益最大化是投入产出之比例。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投入产出比也最高。(3)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报告期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更长时期内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孙永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董学秀.财务报告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崔也光.会计报表实用编制与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向财务要利润感想 篇4

近日读了《向财务要利润》一书,受到书中的几个观点的启发,结合本职工作,做一点浅谈。

在不生钱的地方少投入钱,这是控制成本,在普遍的意识中,铺张浪费本也是在没必要的地方投入过多的钱,而且并没有起到多么突出的效果,比如我部门内的仓库和书中提到的基本类似,完全没有必要做的那么完美,投入过多的资金,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固定资产的投入要慎重,在固定的资产投入上,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投入,对于投资来说,没有很丰厚的回报,这种投资就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要慎重,本部门工作来说,如果没有必要,尽量采用消耗品,比如化学品,这是省不了,但是其他的基础设施就没有必要要求那么好。

对于书中提到的现金流倒是可以结合部门内各种化学品的使用,在本部门内的化学品,大多属于编织袋包装,很少塑料桶和瓶装,无可争议的是,库存量较少,然后结合生产情况,尽快使用完毕,以免造成积压和过久的存放引起化学品失效等,这是我们应该多多考虑的,让仓库里的化学品流动起来,根据生产情况请购适量的化学品,然后在使用中合理配比,尽量使效益最大化。

书中也讲到数字唯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它的真正意义,相比较而言,这方面在之前的工作中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以前一条电池线生产,用水量虽然经过统计,但是并没有结合电池车间的产量做分析,使得统计数据并没有多大意义,前一段时的深入分析,结合电池车间的产量,计划出每个车间单独使用时的用水量,做出一个适当的标准,日用水量,平均到时用水量等,然后在巡查中和统计中发现异常用水量,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

对于提到的管理方面,正如有句话说:管理上不讲勤奋,只讲结果和成果,所以逆向思维的以结果为起点,逆行而上的去分析,分解,在实际工作中,纯水的生产和污水的处理都是本部门的工作内容,对于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几个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节约纯水的使用,节约处理污水的化学品的使用量,减少污水的处理量,节约用电,纯水达标输送到车间,排放的污水达标处理回用,减少员工上班时间,减少工作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工作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和目的,对员工的思想工作从人的本性出发,员工肯定愿意少做事多拿工资,或者拿同样的工资少做点事,不至于那么辛苦,于是本着双赢的方法,对员工讲,污水处理的工作量比较大,降低工作量的主要途径就是减少处理污水量,只要车间有生产,污水的排放就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生产情况去控制和降低,排放的污水是纯水设备输送上去的,也就是说输送的纯水越少,排放的污水量越少,所以尽量的控制输送向电池车间的纯水,同样的,输送较少的纯水,纯水车间的工作量也相应的减少,整体工作量减少,工作就没有那么辛苦,休息时间等就比较充裕,于是起到的效果就是员工非常主动和积极的去控制纯水的输送量,多和电池车间沟通,满足生产的前提下,使用较少的水,保证生产,用较少的化学品和操作处理精简后的车间排放污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一直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一个”的名言,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结合工作中的困难和各种培训所受得启发,去开展工作,《如何提高企业效益》如此,《向财务要利润》同样如此。

工程部· 水处理中心

姜黎伟

财务利润论文 篇5

一、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 母公司对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 不管子公司是否进行利润分配, 作为母公司都可以按其持有的权益份额享有子公司实现的利润, 并在其个别利润表上体现出来。这也就相当于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 (即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 相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母公司对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只有当子公司宣告分配利润时, 母公司才能确认投资收益。这也就意味着, 在子公司不进行利润分配时, 母公司不确认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 母公司报表利润与合并报表利润存在差异。

另外, 现行合并报表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仅是母公司本身提取的盈余公积, 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被抵销后体现在“未分配利润”中。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且子公司没有全额分红的情况下, 母公司可扣减的盈余公积显著少于执行原会计制度时的盈余公积, 因为原会计制度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母公司应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当年全部体现在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中且计提了法定盈余公积;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母公司应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只有待利润分回时才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这种差异, 引起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重大变化, 母公司净利润、未分配利润与合并报表净利润、未分配利润产生差异。

二、利润分配的相关规定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公司利润分配基础就是该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按此理解, 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应该是法定利润分配基础, 而不能以合并报表净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

上交所在《2008年年报注意事项讲解》中提到了财会函[2000]7号中的规定, 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 其利润分配以母公司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依据。合并会计报表中可供分配利润不能作为母公司实际分配利润的依据”。可见上交所是支持以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进行分配的。

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财会函[2000]7号是否还适用呢?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问题》中提到:“长期股权投资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主要是为了避免企业在不能取得或不能全额取得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出现虚增利润和超前分配, 从而避免短期行为”。可见, 财政部还是支持以母公司报表利润作为利润分配依据的。

但财政部、国资委2007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以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基础收缴国有资本投资收益。该规定与上述意见不一致, 这导致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产生困惑, 也将导致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对利润分配基础的不同意见。

三、案例分析

1. 子公司不分红等引起的超额分配。

例1:A公司有B、C两个子公司, 持股比例均为50%, 按10%计提盈余公积, 假设两个子公司都决定不分红。各公司利润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A公司对B、C两个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且子公司决定不分红, A公司报表上不反映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 因此A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润只有90万元。合并报表净利润 (归属于母公司) 为1 000万元, 扣除计提的盈余公积10万元, 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990万元, 假如A公司按合并报表期末未分配利润向股东分红, 分红完成后, 母公司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将变为-900万元, 这就产生了超额分配的现象。

合并报表的未分配利润并不是真正可供分配的利润, 一是由于子公司未分红, 按合并报表利润分配将导致母公司现金大量流出且未分配利润转负;二是由于子公司实际计提的盈余公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已抵销, 未能按相应股权比例恢复, 导致产生90万元的超额分配。

2.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引起的超额分配。

例2:2008年年末, A公司和D公司同受E公司控制, A公司从E公司手中收购D公司50%股权, D公司评估前所有者权益2 600万元, 评估减值200万元, A公司支付股权收购款1 200万元, A和D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2008年年末A公司和D公司权益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对价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该案例中, 被收购方是评估减值, 所以要调增收购方的资本公积, 不能调增未分配利润, 原因在于如果调增未分配利润, 则A公司因评估减值少支付E公司的股权收购款, 将以分红的形式对E公司进行分配, 这样对A公司来说并未因评估减值而减少实际出资额。

2009年, A、D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100万元, 2009年年末A公司和D公司净利润及权益构成情况如表3所示:

单位:万元

如果A公司2009年以合并报表净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 则要对1 050万元净利润进行分配, 即使假定要求D公司进行分红, 但其要弥补亏损, 弥补亏损后则无利润可供分配。因此, 如果A公司以合并报表1 050万元净利润作为分配基础, 其中50万元属于超额分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母公司利润分配以其财务报表中当年的净利润为基础, 既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也可以避免产生本文提到的超额分配情况。

利润操纵现象探析 篇6

会计信息失真、利润操纵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上市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或大股东利益而夸大甚至编造虚假盈利, 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 企业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一些企业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而粉饰利润。

一、利润操纵手段的具体表现

1. 通过虚假销售形式调整利润总额

这种利润操纵现象在年终表现得最为突出。往往是企业年终达不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 便采取虚假销售形式, 从而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例如, 上市公司十大舞弊案之一的“ST黎明管理舞弊案”就是采取这种手段操纵利润的。黎明股份于1999年1月挂牌上市。该公司管理层为了粉饰其经营业绩, 当期采取各种虚假手段调整利润, 最主要的形式一个是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 该公司所属的黎明毛纺织厂通过与11户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 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 虚转成本7812万元, 虚增利润2902万元, 虚增存货2961万元, 巧妙地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 对开增值税发票, 既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又不增加税负。另一个就是虚开产品销售发票, 以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该公司所属的营销中心, 1999年6月和12月份, 虚拟了两个销售对象即沈阳红尊公司、宜昌盛泰服饰公司, 虚开不能作进项抵扣的小规模企业增值税发票, 虚增主营业务收入2269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124万元以及管理费用105万元, 虚增利润1039万元, 相应虚增应收账款1748万元、坏账准备105万元、预提费用174万元和应交税金224万元, 虚减内部往来206万元。黎明股份不惜以多缴税的代价, 换来形式上业绩改观的效果。黎明股份操纵利润其金额之大, 涉及之广令人触目惊心。

除此之外, 利用上述手段进行造假的最令人震惊的事件, 就是“银广夏事变”。声名远播的广夏 (银川)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有着西部大开发概念、高科技概念、治沙概念和众多领导人视察概念的企业, 一家股价曾在二级市场跃升440%的上市公司。该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 虚增主营业务收入, 虚增营业利润。该公司1999年虚增利润1.78亿元, 2000年虚增利润5.67亿元, 其做假的“胆识”可谓登峰造极。银广夏的倾覆堪称21世纪开篇之际“中国会计大事变”。

2. 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 一般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而成, 因此股份制改组并上市后, 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将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 许多上市公司就假借关联交易来调整利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 通过资金拆借, 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虽然法律规定, 各企业之间不得相互拆借资金, 但由于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规范性, 导致投资者及监管机构无法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所以企业间往往通过拆借资金的方式来调节利润。

(2) 通过转嫁费用的形式调节当期利润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对于费用问题应该有明确的划分, 应该哪家公司分担的部分就应该归属该公司。但当上市公司效益不理想, 或不足以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 就可能采取替别家公司分担费用的形式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如, 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办法来调节上市公司利润。

3. 通过人为的调整有关账务调整利润

利用会计账目操纵会计利润的手法多种多样:

(1)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是最常用的流动负债项目, 余额一般在贷方, 有些企业在分配工资费用时, 刻意少计成本费用, 从而虚增利润。例如, 某公司应付职工工资的会计处理为:

支付工资时, 会计处理为:

假如月初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无余额, 这样就出现了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借方余额15000元, 不是表明企业多发给工人工资, 而是会计人员分配工资时少计成本费用调节会计利润。

(2) 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利润

“其他应收款”通常被人称作“垃圾箱”,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该结算而未结算的费用, 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挂账, 以此隐藏亏损。“其他应付款”通常被人称作“聚宝盆”, 其中实际有相当一部分是虚列而无须支付的款项, 以此隐藏收入。

(3)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调节利润

例如, ST幸福是一个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 在面临退市, 扭亏无望的情况下, 就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2001年末退市前大幅计提减值准备1812万元, 增加亏损, 退市后2002年年中又通过冲销减值准备106万元, 大幅增加利润, 实现扭亏为盈, 进而得以重新恢复上市资格。正是在减值准备方面虚假操纵, ST幸福的业绩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4. 利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调整利润

当上市公司需要业绩支持以获得配股资格或出现亏损, 甚至面临“摘牌”威胁时, 地方政府出于对当地上市公司的保全, 会“铤而走险”通过财政补贴, 降低税赋, 减免利息等手段予以扶持, 以增加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 由于地方政府的这些“扶持”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非持续性, 而且不能实现上市公司利润上的根本改观, 所以上市公司往往就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下或在账务处理上或在处理关联方交易时, 堂而皇之地进行利润调整。

二、治理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当前利润操纵现象已经从个别企业扩延到整个经济领域,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和治理这种利润操纵行为, 长此以往, 不仅危害企业的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会计利润操纵行为主要来自法律的不健全, 制度的不完善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 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从业素质

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广大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同时, 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我们所说的会计职业道德, 就是指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常规性”的会计职业道德。这种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最应该遵守的“法”, 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法可依了, 关键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由于我国用人制度的缺陷以及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司法部门的腐败等等都会使法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这更加说明外部环境的净化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为此, 应当打破会计行业中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 加强廉政建设, 尤其是司法部门的廉政建设, 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 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 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有的企业, 尤其是企业领导任期较短的, 在有限的权限内为了获取更多的“实惠”或为了追求自身在企业中的政绩, 在社会中的地位, 某些领导就会唆使强迫相关会计人员进行造假, 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国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3.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实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按照企业所属行业性质, 对相关会计人员合理分工, 使之各负其责。继续推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目前现行的会计委派制是对一个企业派出一名主要代表国家利益的财务负责人, 这种形式与以往的企业会计人员只代表本企业的利益完全不同, 它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 使其能够更好地执行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同时, 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的实行, 较好的解决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增强了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 维护了财经纪律。

4. 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执法力度

一旦发现有利润操纵行为, 对于造假的企业, 便记录在案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严厉的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 取消上市资格等;对于相关人员, 停止其工作, 勒令永远不能执业。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对于企业蓄意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因徇私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造假, 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 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 给予造假者最严厉的处罚。

5. 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从长远角度看, 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钝化”了上市公司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 阻碍了上市公司和健康发展, 着眼于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 应通过宏观调控尽力缩小地方保护主义的范围和界限, 并对违规违法的相关主体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6. 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企业间已逐步趋向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与手工操作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 电算化管理容易理解掌握, 方便会计人员进行日常工作, 省去了人工操做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电算化管理保密性较高, 其他无关人员没有会计口令完全不能进行干预, 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

7.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管理, 强化外部监督职能

由于目前独立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增多, 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他们要寻求发展, 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 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只能退居其次。因此应加强对社会上一些从业事务所的管理,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对不符合相关规定, 执业质量差, 不遵守执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曝光, 及时停止其从业, 真正实现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健康平等竞争,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

8. 借鉴别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果有条件, 可以成立一支由会计行业统一管理的“会计公司”, 将企业中一部分会计人员分离出来, 进入会计公司。该公司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定期对企业进行强制性审计, 被审计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消极的外部环境对会计利润操纵的影响。

沉默的利润 篇7

近二十年来,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转型,正在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化社会向一个商业化社会转型。政治化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追求权力的最大化,商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这场转型又是非常不彻底的,表现之一,就是“利润”的道德正当性并未得到明确的承认。

然而,对利润的道德指控仍然激烈而严重。不信,你温习一下下面这段在学校教科书和正统政治读本中随处可见的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它的每一个毛孔都带着罪恶”,带来利润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利润是这个世界上最受到道德猜忌的东西之一。最激进的观点认为利润是罪恶与无法无天的同义词。利润在很多人眼里是不道德的,因为利润是赚来的。“你怎么能赚别人的钱呢?”一个以“逐利”为己任的商人怎么可能有良知?许多人常常对别人的利润保持怀疑的目光,对自己追求利润则持只做不说的低姿态。

西方的左派们有一句动人的口号:“人民的利益高于利润!”如果利润真的在道德上那么堕落,让利润越少越好乃至接近于零如何?若如此,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简单而千真万确的事实:有了足够的利润,企业才能生存。有人可能会说,企业靠政府的补贴也能生存。莫忘了政府的补贴正是来自于对企业和商人的税收。如果没有靠利润生存下来的企业和商人,政府就没有税收。因此,在现代商业社会,取缔利润,政府和企业都不能生存。如果企业不能生存,这将是个什么世界?如果所有的企业与公司因为没有利润而消失,普通百姓还有活路吗?所以,利润不仅与企业家有关,与普通人的关系甚至更大。

利润代表的是企业收入中的盈余部分,是除去成本(如工资、房租、利息等)后的净所得,属于最后剩给股东或投资者的那一部分收益。如果不给劳动者支付工资,就不会有劳工,不给银行支付利息,就不会有银行;如果有利润不支付给投资者,就没有人来投资。除了官员之外,也没有人能找到工作了。所以,真相是:人民的利益与利润是一致的。在不存在“利润”现象的国度,人民肯定遭罪受苦,在追求“利润”得到充分承认和保障的地方,则民富国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是由此而产生。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对利润动机的认可度越低,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

很多人认为,利润是个越少越好的东西,“意思意思”就行了。除去一点点意思性的利润之外,多余的利润都应该以税收的形式交给国家,以帮助那些不赚取利润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夺走利润的真实后果。当企业家们预感到任何一点点多于“意思意思”之外的利润都将被拿走时,他们就不会去努力生产价廉物美的东西了,或者是冒着违法的风险去把利润藏起来。

时至今日,也许公开主张取缔利润的声音只有在高校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了。但是,社会中主张给利润封顶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对成功的企业征税越高,就越是惩罚那些向消费者提供更好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资本所得税高于利息税、个人所得税的做法都充斥着对利润的道德歧视。

财务利润论文 篇8

基本要求

1.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2.掌握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3.掌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4.掌握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5.熟悉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及其分类

1.含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1)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2)收入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收入不包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3.分类:

(1)按交易性质分类: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2)按经营业务中所占比重分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二、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一)销售商品收入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注意是主要的风险和报酬。

一般来说,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通常表现为商品转移给购买方,与之相关的凭证也已经开出,这种情况下,称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了。如商品流通企业,已开出发票,商品已经交付,这就称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了。

◎注意特殊的情况:

(1)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还没有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随着凭证的开出而转移,企业只保留了次要风险和报酬。比如销售商品,发票、提货单已经开出,但实物还没交付,这也作为销售实现。

(2)有时,己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如委托代销方式销售商品。这种情况下,不能称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3)有时,销售商品,事物已经给购买方,凭证也给了购买方,但也不一定是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比如销售电梯,销售方负责安装调试,安装调试是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梯已经运到购买方,款项已经收到,购货方也已经开出了销售发票,但还未完成安装调试。这种情况下,暂时就不能确认收入,等安装调试完毕后,才能确认收入。

(4)销售的商品,在品种、规格、质量方面又不符合合同要求的,虽然商品已经交付,并已经开出发票账单,但购货方可能会要求一定补偿,补偿数额尚未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并不确认收入。

(5)企业销售商品,规定在一定期间内,购买方有退货权。但由于销售的是新产品,还不能确定退货数量。在退货期内,就先不确认收入,等退货期满后,没有退货的部分,确认为收入。

但假如销售的商品一直在销售,根据经验知道一般在退货期内,有5%的商品会退货。那就应该确认95%的收入。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如果保留的是与所有权相关的继续管理权,不能确认收入;如果管理权不是与所有权相关的,就可以确认收入。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销售房屋后,还继续拥有物业管理权,则不影响收入的确认。但如果已经把房地产转移给购买方,但经协商,购买方出售此房地产时,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分成。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确认收入。

再比如,销售商品中的售后回购,商品销售后,销售方还对商品实施控制,则不能确认收入。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即收款的可能性超过50%。如果经济利益可能或极小流入企业,则不能确认收入。比如,A企业销售商品给B企业,B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非常恶化,但由于A和B是老的购销关系,所以A企业还是把商品给了B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收回款项的可能性在50%以下,就不能确认收入,只需把库存商品转为发出商品。

5.相关的己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同时满足上述五条的,确认为销售收入实现。

(二)销售商品的一般会计处理:

1.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这是今年教材新变化的内容: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比如价款100万分5年收取,每年收到20万,则把100万折成现值80万,把这80万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的金额。100万协议价和80万现值(公允价值)两者的差额20万,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如果合同价款和公允价值相差不大,按重要性原则,就以合同价款确认收入。如果两者相差比较大,但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比较麻烦,而差额又不能忽略,可以适度简化:按平均方法进行摊销。

对于采用递延方式销售,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应当按照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名义金额),按现值贷主营业务收入;两者差额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后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冲减财务费用。这和前面所讲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道理一样。

2.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的处理

(1)商业折扣在处理时,是按照扣除折扣以后的价格来确认收入。是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因而不影响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

(2)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销售方为了提前收回款项,而鼓励购货方提前付款所规定的折扣条件。比如30付款需要付全额。为了鼓励购货方,规定10天之内付款,给予2%优惠;10-20天付款,给予1%优惠;10-20天付款,付全额。

现金折扣有两种处理办法:总价法和净价法。我国按总价法处理。(3)销售折让

销售折让,是指由于产品质量、规格、品种等方面原因,对方要求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销售折让应该在确认收入的情况下,冲减销售收入。如果税法允许,还可以冲减增值税(销项税额)。3.销货退回

和销售折让道理一样。

销售退回应分别以下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销售方还未确认收入的,不用冲减收入。但已记入发出商品的,把发出商品转回。(2)已经确认收入的,一般应在退货时冲减收入,冲减销项税额。要明确退的是什么时候的收入,冲减什么时候的收入。07年2月销售的商品,07年3月退货,则冲减3月的收入;

如果是06年12月销售的商品,07年5月退回,则冲减5月的收入,并转回成本; 如果是06年12月销售的商品,07年1月退回,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要通过以前损益调整。

5月退货: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应收账款

07年1月退回,由于06年报表尚未报出,所以要调整06年会计报表: 借:以前损益调整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应收账款

这个内容要注意和后面要讲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结合起来学习。4.销售商品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

如前所讲,企业已经发出商品,但还没有安装调试,就不能确认收入。发出的商品,从库存商品转到发出商品。等到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再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要注意,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但税法如果确认,需要计算销项税额。如果是08年1月退货,还没有超过财务报告日期。则: 借:以前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以前损益调整—调整财务费用 1000 借:库存商品 26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26000 ◎小结:以上讲述正常情况下商品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

(1)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满足5个标志,尤其是第1、第2和第4个标志要注意。(2)收入确认后如何计量:要特别注意递延方式收款(分期收款方式发出商品销售)下如何处理合同价款与公允价值差额的问题。

(3)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理解一下,但要注意退货的内容,尤其是跨退货情况下如何处理,要分日后时期退货和非日后时期退货。

对于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不确认收入;确认收入的,按后面讲的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处理。

(三)特殊销售商品业务

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处理。1.代销商品

包括视同买断方式和收取手续费方式两种。(1)视同买断方式

如果合同中已经明确,风险已经转移给委托方,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如果合同中规定,受托方卖多少钱与委托方无关,委托方只向受托方收取合同规定的货款;如果委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或者委托方发生亏损时可以获得补偿。这种情况下,风险没有完全转移给对方;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提供给委托方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才能确认收入。

(2)收取手续费方式

委托方也是在收到代销清单时,才能确认收入;受托方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只确认收取手续费的收入。

委托方发出商品时,从库存商品转到发出商品。

受托方收到商品时,作为受托代销商品,同时增加一项受托代销商品款(两种代销方式一样)。

受托方销售商品时,不确认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但税法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时,确定进项税额。

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提供给委托方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并且同时结转成本。

委托方确认收入的同时,要支付受托方手续费,作为销售费用: 借:销售费用

贷:应收账款

受托方收到手续费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小结:

(1)两种形式的代销,发出商品时,都不确认收入

(2)受托方收到商品时,都作为受托代销商品,增加受托代销商品款。

(3)一般情况下,委托方都是在收到代销清单时,才能确认商品销售收入。但如果签订合同时,委托方把风险全部转移给了受托方,则发出商品时就确认收入。

(4)对于受托代销方,在视同买断方式下确认商品销售收入,而收取手续费方式下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只是确认代销手续费的收入。

2.预收款销售商品

预收时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预收账款),发出商品时才能确认销售收入。3.售后回购

一般来说,不确认收入。因为售后回购是在销售商品时,销售方同意日后再把商品购回。实质上这是融资行为。本质上不是销售商品,只是用商品作抵押,占用对方资金。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应该确认收入。

4.售后回租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比如,甲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成本80万元,售价100万元,差额20万元。甲企业把此项固定资产出售给乙企业,乙企业作为固定资产。甲企业又把该项资产租回,入账价值为100万元。(1)如果是融资租赁,甲企业租回后计提折旧时,按100万元计提。如果不把设备卖出,每年折旧额应为80÷n。这样就多提折旧了。

因此,这种情况下,差额就应递延处理:每期期末按折旧的进度进行分摊。

(2)如果售后租回是经营租赁,两者的差额,应按支付租金的进度进行分摊,作为租金费用的调整。

5.房地产销售

房地产销售应该按照一般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如果事先签订了不可撤销合同,就要按建造合同的规定确认收入。

6.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

在前面讲确认收入标志时已经讲过:有退货条件,如果知道退货的比例,在确认收入时,实际是扣除退货的部分;如果不知道退货比例,在可以退货的期间内,不能确认收入,到退货期满,再按没有退的部分确认收入。

7.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 8.订货销售

订货情况下,在企业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9.以旧换新销售

比如销售电冰箱,每台4000元,旧电冰箱每台折价200元。确认收入时还确认4000元,另外200元不准冲减收入,而是作为存货采购。

借:银行存款 3800 库存商品 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 ◎本节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计量。1.要注意确认的几个标志:第1、第2、第4。2.计量要特别注意递延方式收款销售的问题。3.特殊销售要注意售后回购以及附退货条件的内容。

三、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一)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1.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成进度,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已完工作的测量;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这种方法主要以劳务量为标准确定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2.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应用

在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时,收入和相关成本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本期确认的收入=提供劳务收入总额×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本期确认的成本=提供劳务预计成本总额×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成本

(二)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计量的,即不能满足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企业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

假如某企业在07年12月31日,已经发生10万元成本支出。估计到08年完工时,收入要超过10万元。那就以10万元确认收入,并按10万元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10万元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得到补偿的,就不确认收入,已经发生的10万元劳务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 贷:劳务成本

100000 3.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能够得到补偿的部分确认收入,结转成本;不能得到补偿的部分,直接转到成本中,不确认收入。

(三)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混合业务

关键是看其能不能把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区分开,并能够单独计量。如果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确认,将销售商品的部分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满足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志,按商品销售收入计量的要求进行计量;劳务的部分,按劳务收入确认的标志,确认劳务收入并进行计量。

如果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全部按照商品销售收入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

(四)特殊劳务交易

1.安装费,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安装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2.宣传媒介的收费,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开始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3.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4.包括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内分期确认收入。◎本节小结:

确认劳务收入时,一定要区分资产负债表日能不能可靠估计;能可靠估计的要重点注意完工百分比法,而完工百分比法中重点学习的是完工进度如何确定的问题。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主要了解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

(一)利息收入

主要针对金融企业,放贷款项所获得的利息收入。

这实际上是前面讲金融资产时已经涉及的内容,即贷款。金融企业放贷款项,其利息收入按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应收利息按贷款数额乘以名义利率。

(二)使用费收入

使用费收入应当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如果使用费是一次收取,且不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当在收到使用费时一次性确认收入;但如果有后续支出的,应当分期确认收入

如果是分次收取使用费的,要分次确认收入。

五、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一)建造合同的类型

建造合同分为两类:固定造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

(二)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内容 1.建造合同收入

合同收入包括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以及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两部分。要注意: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不构成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即初始收入)。

2.建造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和第二节所讲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有共同之处。3.建造合同成本

建造合同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包括四项费用: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为组织生产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临时设施摊销费用和施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薪酬费用等。

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比例分摊计入合同成本。

4.在处理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确认、计量时,一定要与前面的劳务收入结合在一起。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可靠估计的,按完工百分比法。关键是确定完工进度,三种方法:专家测量、按总成本比例、按工作量比例等。

5.建造合同收入确认的总思路:

(1)按完工百分比法、测量法等确定合同完工进度;

(2)总收入乘以进度确定当期收入(前期确认有收入的,减前期已经确认的收入);(3)合同总收入减合同总成本得出总毛利,总毛利乘以进度计算出当期毛利;(4).当期收入-当期毛利=当期费用 6.建造合同的核算

(1)建造企业的特殊账户:

“工程施工”:有两个二级科目:成本和毛利 “工程结算”(2)账务处理: ①发生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 ②登记已经结算价款: 借:应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 ③确认合同收入: 借:工程施工—毛利(当期毛利)

主营业务成本(当期费用)贷:主营业务收入(当期收入)④工程完工,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对冲: 借:工程结算

贷:工程施工—成本

—毛利

这样,工程施工—成本、工程施工—毛利和工程结算账户结平。本节总结:

1.本章重点掌握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志,递延方式销售商品的问题; 2.特殊销售中的售后回购问题;

3.特殊销售中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问题

4.劳务收入注意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可靠估计完工结果情况下,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其中要注意完工进度的确定。

第二节 利润

一、利润及其构成

1.含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投资净损益;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3.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1)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罚没利得、政府补助利得、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捐赠利得、盘盈利得等。

(2)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盈损失等。

二、利润的结转与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一般程序

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的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金额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

2.提取法定公益金,是指企业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按照净利润的5—10%提取的公益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购建。

可供分配的利润减去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后,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应付优先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现金股利。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

3.应付普通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现金股利,也包括非股份有限公司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4.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以分派股票股利的形式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也包括非股份有限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

(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1.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法定公益金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法定公益金

——任意盈余公积

2.分配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 贷:应付股利

3.分配股票股利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贷:股本

4.结转“利润分配”其他明细科目余额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法定公益金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应付普通股股利 ——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第三节 所得税

基本要求

1.掌握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2.掌握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3.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4.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5.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所得税基本思路: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什么是所得税会计?

与过去的区别:过去是应付税款法下的所得税会计,企业应交所得税按税法计算,应交多少,所得说费用计为多少。理论基础有问题。新准则废弃掉这种方法。过去是因为方法简单,所以原来一直在用。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现在主要是考虑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使用债务法。但不同于过去使用债务法、递延法。现在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过去是利润表债务法。

现在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即:所得税费用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账面价值、负债账面价值与其对应的计税基础进行比较形成暂时性差异,这个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它对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额或确认所得税费用。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1.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特别需要注意)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按其不同种类,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应该纳税而未纳税,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称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可抵扣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形成企业的一项资产,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4.有了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又知道当期的所得税的数额(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相乘计算出的结果),然后用当期的所得税的数额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加减计算就得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总结:确定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确定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确定两者之间的暂时性差异→确定所得税费用。

核心问题:计税基础

二、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与税收法规的规定密切关联。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特别关键)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在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

假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要在未来10年内进行使用,在这10年内要收回账面价值,而在这10年内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把这一部分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即:按税法规定这一部分可以不纳税,这一部分金额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特别注意:资产的计税基础为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而不是从本期考虑。例如:企业的存货,买的时候是100万元,现在跌价,计提了20万的存货跌价准备,现在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0万,但存货在未来收回过程中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以后有多少不纳税?那么存货卖了的话,应该按100万扣除,即这100万的部分不用纳税。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得从经济利益中把这100万扣除,这100万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为100万,其账面价值为80万,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引出了后边要讲的内容,这是一种暂时性差异。

实际上,在讲资产计税基础时会涉及到很多项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每一项资产都要进行确定。在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确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部分,这一部分金额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按税法计算资产的计价金额为多少,这就是资产的计税基础。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各种资产的计税基础,这里先不展开讲了,我们先讲大家脑子里已有的一些熟悉的东西。

例如:企业买了一台固定资产,买时价值15万,即入账价值为15万。这台固定资产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假如可以使用5年。在这5年,企业收回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5万。而在这5年中,每年都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这15万元的部分。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都为15万元,无差额。但会计中按加速折旧中的年数总和法5年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按平均年限法5年计提折旧。

那么,第一年末资产账面价值是多少? 计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5*5/15=5(万元)账面价值:15-5=10(万元)

税法规定在以后收回过程中多少还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 计算:每年计提折旧:15/5=3(万元)第一年计提折旧3万元

第一年计税基础:15-3=12(万元)这12万元在未来收回账面价值中从经济利益中扣除。

税法未来扣除12万元,但资产账面计值为10万元,产生差额。

需要明确: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税法规定可以从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部分,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特别注意:或有事项确认预计负债。

因为,一般来说,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一样。

如:企业向银行借了一笔钱,则企业短期借款账面价值为30万,那么以后企业的这项负债的计税基础也应该是30万。因为,企业现在借了30万,形成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抵扣的金额,现在借了,现在就应该反映,但以后就不能进行抵扣了。则这项负债的计税基础为30-0=30万。

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一般来说是相吻合的。只有预计负债的问题比较特殊。

如:企业销售商品,可能以后要提供三包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销售时确认销售费用,借:销售费用 贷:预计负债 那么,如果负债的数额确定了,假如三包费用为10万元,确定了一项预计负债,也就确认一项销售费用,在本期计算利润时10万元的销售费用已经从销售收入中扣减,已经进行抵扣,这一部分已经不纳税了,以后就不能在抵扣了。

计提销售商品保修费用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确认为费用,费用增加,则企业利润减少,但税法规定本期要纳税,那么企业本期纳税,以后就可以不纳,就形成以后可抵扣金额。那么,现在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销售费用10万)-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10万)=0 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万

两者的差额为10万,即:暂时性差异 换角度理解:

会计上,在销售时计算三包费用时应该确认预计负债10万元 税法上,负债的金额为0,即计税基础为0 两者的差额即:暂时性差异

三、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例:A企业向B企业投资,占B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20%,对B有重大影响,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假如B有净利润10万元,A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假如:受资企业B的税率为0 投资企业A的税率为33% 则,股利分配给A时,A要补交33%的税金

在未来收回这一笔资金时将产生的应税金额为20000*33%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表现为: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资产计税基础 另外一种(较少见):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负债的计税基础(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如前例中,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账面余额100万-减值准备20万)但资产的计税基础仍为100万元

现在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以后会导致可抵扣的金额。

本期计提20万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则会计利润会减少。而税法规定现在要正常纳税。

企业现在纳税,以后在收回资产过程中或偿还债务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就可以抵扣20万。

这种暂时性差异称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现在纳税以后可抵扣→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现在未纳以后要纳税→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分两类 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如: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万,资产得计税基础为100万 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如:销售产品的保修费用问题

销售时计入了销售费用和预计负债,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万,而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这就形成了差异。即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当期所得税(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 所得税费用(会计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成本与利润 篇9

我问老板:“为什么上菜这么慢?”他说,厨房里只有一个烤鱼板,上面只能同时烤七条鱼。我问他为什么不扩建厨房,他说投入太大,没有必要。

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多招几个服务员,他说不是不招,而是招不来,1200元一个月没人肯干。我说,1200元招不来服务员,为什么不考虑花2000元去招?他回答说,餐馆的成本控制很重要。

我继续问他:“客人对你抱怨最多的是什么?”他说是等座位和等鱼的时间太长。我问他:“有人抱怨过价格太高吗?”他摇头。

说到这里,老板有点明白了,成本控制固然重要,但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把就餐环境弄好一点,厨房扩大一些,服务员培训得更专业,即使价格上调一点,这里照样会生意兴隆。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这家小烤鱼店情况类似。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中国经济的增长,正从投资驱动阔步走向消费驱动的时代,消费者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医疗、娱乐、旅行、奢侈品、食品饮料、运动用品等行业会超比例受益。

此时,品牌的价值就日益重要,消费者会越来越关注品牌的美誉度,而不仅仅是原先的知名度。就像那家烤鱼店,应该把精力放到增强品牌的美誉度方面。虽然对它来说,成本是美誉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

财务利润论文 篇10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07日

――华能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华能人始终把诚信、合作、进取、报国推崇基本理念和奉行目标。在诞生、成长、壮大的二十多年里,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真诚合作,实现双赢;追求卓越,创新进取;创造业绩,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回馈股东,逐步形成了与“三色公司”理念紧紧呼应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这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华能的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坚持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无论是生产还是建设,无论是开发还是收购,无论是财务还是营销,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无论是重要合作伙伴还是一般客户,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投资者,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们都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依章循制。注重合作是企业生存之道。要与政府合作、兄弟企业合作、投资者合作;抓住机遇要靠合作,迎接挑战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要靠合作,企业发展顺利更要讲合作;完成任务要靠合作,保证发展更要靠合作;对自己有利时要想到合作,对自己不利时,为了长远利益更要合作。

不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华能是年轻的企业,机遇和挑战并存,理想和差距同在。只有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才能不断强大、长盛不衰。

积极进取是公司精神的精髓,是华能对待事务的态度。“三千精神”是积极进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积极进取;自找差距、自我加压是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更是积极进取。

创造业绩是华能的根本任务。完成目标需要业绩,创造国际一流需要业绩,为股东带来回报需要业绩,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业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更需要业绩。

服务国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控股的公众公司,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科技运用下一篇: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