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适宜性十篇

2024-05-28

临床适宜性 篇1

海洋是重要的蓝色国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空间[5]。目前,海洋资源的开 发、建设、保护与管理尚未真正建立在资源环境潜力和承载力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区域社会经济尚未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部分地区海岸带资源、 环境、生态问题突出,局部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人口、经济日益趋海移动,海洋生态系统功 能的损失 有可能导 致灾难性 的后果[6,7]。因此,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的海洋生态安全研究亟待深入。本研究结合国内外陆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生态适宜性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海洋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内涵及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适宜性是指由区域生态系统具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等自然属性以及景观、文化等人文特征所决定的,对某种持续性用途的适宜或限定性程度[8]。在区域发展的综 合性和资 源用途的 多样化的背景下,生态适宜性分析将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技术与适宜性评价结合起来,借助生态组成要素的价值对给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评估,从发展可持续的角度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优势和社会经济的本底条件[9]。 通过对特定生态系统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属性等因子的量化,生态适宜性分析旨在评价区域综合系统的合理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给出资源与环境质量在符合生态学规律下的评价和地域分布,并在生态系统可载和生态功能可恢复的限度内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确定区内资源利用方向和优化利用方式,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过程间的关系,以从区域开发建设的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指导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布局区域内农业、工业、服务业、居住、交通等各项人类活动;最终构建具有和谐的生态系统结构、适宜的资源利用方式、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优化的区域综合效益的利用模式,实现地尽其利,物得其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陆域生态适宜性研究概况

2.1国际研究进展

“生态适宜性”这一名词最初出现于土地资源利用 与规划领 域,是由美国 景观设计 师McHarg及其同事提出并赋予实践的,他们利用简单的叠置方法定性分析了纽约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对自然环境保护、景观游憩(积极和消极游憩两个方面)、住宅建设、商服及工业开发等5种用地方式的适宜情况,制作了保护-游憩城市化地区综合适合度图,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了以地图叠置为主要特征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及生态规划流程[8];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 中明确提出,要将生态学理论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理论,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来关注整个城市或更大范围内的生态过程,这使生态适宜性评价从农用地评价扩大到城乡规划领域,由概念性的形态描述发展为定量化的综合分析,如Longlin和Pearce在地图叠置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权重和评分代替等权叠加的线性组合法,并将其应用于城乡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Westman[1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坡度、土壤质地和排水性3个微观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对住宅建设的生态适宜性开展了半定量化的研究。这一时期,生态适宜性研究开始由早期的简单定性描述发展到半定量的评价阶段,但其研究视角尚未转到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上。

20世纪9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提出了“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较好地运用其中,广泛应用到诸如农业[11]、 物种栖息地[12]、地质适宜性[13]、公共基础设施选址[14]、城市扩张[15]、环境影响 评价[16]和景观规 划[17]等方面,先后建立起了因子组合法、整体综合法、数理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和逻辑规则法等评价方法。典型的如:美国组织进行的南加利福尼亚的城市区域用地功能分区、英国编制的伦敦市宏观生态规划、日本的东京湾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等[18],都是对区域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将城镇发展在生态资源的时空尺度上进行了整合, 也将生态适宜性研究扩展为协调和优化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景观生态学为区域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空间和动态分析,形成了一系列表述和分析景观格局的空间指标及模型方法,为评价区域生态适宜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及优化配置理论的完善则进一步充实了评价 技术体系,非线性理论[19]、模糊综合理 论[20]、灰色聚类理论[21],人工神经网络[22]等先后被引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当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与生态学理论的耦合成为当代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发展的主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评价结果的客 观程度与 科学合理 程度。 近10年来,格局-过程分析的思想被引入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国外对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探究开始转向不同时空尺度下机制与信息的提炼,侧重分析土地价值在景观水平生态过程中的演进规律,试图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与不同的规划目标相结 合,构建了一系列格局-过程耦合模型[23]。

2.2国内研究进展

相较之下,国内的生态适宜性研究侧重于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宜性评价,20世纪80年代在《土地评价纲要》的指导下,陆续开展了国家和区域宏观尺度下的农用地适宜性分析,并构建起了土地资源适宜 性评估的 五级框架 标准[24]。2003年,国家颁布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指标》,将适宜性研究的重心从农业生态系统转移到了区域综合发展领域,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区域环评和城市生态规划为目的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方法也由简单的半定量指标评价发展为人地复合模型的综合量化。如,陈昌勇等[25]从pH值、坡度等单因子出发,建立了多维度的生态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沈阳市的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赵珂等[26]构建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 和生态敏 感性等复 合生态指 数,用于安阳市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规划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国土主体功能区”概念的提出,生态适宜性评价被广泛地应用到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过 程中:如蒙莉娜 等改进了 欧阳志云[27]提出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探究了自然资源的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之间的承接关系,从农业发展生态位、城镇发展生态位、产业园区生态位和生态环境生态位4个方面建立起了济南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模型,从生态适宜度评价的角度开展了功能区划分的实证研究;刘毅、史培军等[28,29]基于逻辑组合规则的原理,在资源可持续分类矩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区域生态功能区发展空间评价方法,从开发利用的限制程度等级 (重点、优化、限制和禁止)将城市生态适宜空间划分为4类发展区域;赵明月等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生态适宜性研究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当中,构建了包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熵权综合法对大连市进行了实证分析;还有学者将数理统计法 (如聚类分 析、主成分分 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关联度等)与空间分析技术(如元胞自动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自组织模型等)进行了耦合,建立起了特定地域功能区划分的复合评价模型[30,31,32,33]。

2.3典型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2.3.1生态因子叠置法

生态因子叠置法源于McHarg[8]提出的以生态因素叠合为特征的定性分析法,即用一系列的自然、经济或社会等条件不断筛选掉不满足既定要求的区域,直至最终留下符合所设定的全部规则的地域分布;进而发展成为传统的“自下而上” 的景观评价方法,即基于实地资源调查或遥感资料,定性分析各同质小区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单因素专题图叠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因子叠置法逐渐发展起来,并先后经历了等权叠加、加权叠加和生态因子组合3个阶段,可分别用式(1)、式(2)、式(3)表示。其中,生态因子的组合方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非层次和层次方 式:前者即将所有因子直接加权叠加,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后者则是采用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因子 组合体系,适用于复 杂因子的 叠加情况。

式中:Q表示区域生态适宜度的评价结果;ej为单因子评价值;k表示生态因子的数量;n代表评价指标的维度数;eji为区内第j个生态因子在评价第i个指标的适宜度值;wji为因子j对于指标i的权重;μi为指标i在适宜度 总体评价 中的权重。

2.3.2逻辑规则组合法

针对上述“生态因子叠置法”中存在的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困难,逻辑规则组合法逐渐发展起来。该方法试图根据逻辑组合分类的原理建立判断准则,来量化各生态因素间的复杂关系, 从而构建起生态适宜性的分析准则,对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两两组合,据此来判断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最终对其开发利用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代表性的为JU的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分类矩阵,该矩阵依据逻辑规则的组合分类原理,首先分别从生态学价值和社会经济需求两个方面出发,将城市土地分成低、中、高、很高4个等级,进而制定不同等级间两两组合的适宜性和限定性准则,据此判定区内各地块的生态适宜性[18];国内的史培军等[29]继承了上述组合与分类分析的思想,同样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的独立评估,建立起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分类组合矩阵,并最终落脚到城市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刘毅、李天威等[28]完善了该分类矩阵,直接将城市发展空间划分为生态功能分区和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两个方面,并细化二者内部的适宜性等级,在考虑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满足不同生态适宜目标的逻辑规则评价体系(图1)。

2.3.3格局-过程模型法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格局与生态过程构成了自然界景观资源的整体动态。其中,格局是各生态过程自发或相互作用、相互驱动的结果: 生态过程的变动会引发相应的格局响应模式,而格局的变化也会使生态过程产生一连串的变化, 因此,适宜的格局-过程模型是解释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度量区域景观资源的生态学特征的重要方法。该评价方法的发展基于相关空间处理技术的引入,旨在通过考虑土地在景观水平生态过程中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建立相应的生态适宜性过程模型。从而部分克服前述几种方法中数据的不连续性、评价的主观性以及量化可信度等方面的弊端:例如解决适宜性界限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可拓性原理,解决多因素、多指标综合问题的模糊数学理论,用于非线性的适宜性分析的遗传算法,模拟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需求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图2),模拟生态系统水平演变过程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区域景观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的马尔科夫链和元胞自动机模型,表征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实现系统自组织调整和适应性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等。格局 - 过程模型通过最大限度地综合不同时空尺度上有限的实验或者观测数据,揭示景观格局与水平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为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支撑。

注:某种特定开发利用方式对资源需求所构成的n 维资源,简称需求生态位; 资源的现实状况也构成对应的资源空间,称为现实资源生,简称现实生态位;通过量化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就得到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对发展的适宜。

2.3.4典型评价方法比较

总结比较陆域生态适宜性评价的3种典型方法如表1所示,生态因子叠置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不同量纲的因素通过数学叠加成综合评价图,其运算公式简单,形象直观,且能方便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中的地图代数、空间分析等工具箱实现,因此成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陆域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但权重问题是该方法量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早期的实践运用中大多依靠研究者的主观臆断,后来逐渐演化出了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局部惩罚性变权法、隶属度评价法等权重确定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18]。逻辑规则组合法能够较好地表征生态因子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但其难点在于逻辑规则的制定; 特别是在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时,涉及的生态因子往往较多,各层次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也比较复杂,要准确界定各系统组分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困难,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运用。格局 - 过程模型法能够从理论上实现对复合生态系统的模拟,但鉴于生态学格局和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阶段模型的应 用性和普 适性仍将 会受到很 大的限制。

3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概况

3.1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况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连续性、流动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其资源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列子系统[34],在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海关系调控的思 维和技术 等方面具 有显著的 特殊性[35]。面对当前全球性人口急剧增长、陆域环境污染和陆地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已经日益被人类所认知: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36];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影响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凸显,海洋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用海矛盾不断激化,沿海地区的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何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UNESCO正在广泛推动海洋空间规划与大海洋生态系的管理理论; 欧盟(EU)也开始制定新的综合海洋政策,以期在保护海洋资源基础的同时促进涉海经济增长; 英国在2009年通过了《海洋和海岸带准入法》, 借鉴了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经验,把生态系统方法作为高层次的海洋目标;美国2009年12月公布的《有效的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规划临时框架》 中强调海洋规划和管理活动应当全面反映对生态系统方法的认识;2011年,我国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 “海洋生态 红线”制度,党的十八大又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类似的研究也在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和实施,旨在深入认识和理解海洋系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使海洋资源管理发展成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管理,实现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34]。

3.2海洋生态适宜性相关的研究进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部分)》强调了海洋生态可持续对人类生存和福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适应性管理方法在应对海洋研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中的优越之处[37]。开展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就是以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在不断探索、认识生态系统自身内在规律、人类干扰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分析海洋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策略,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34],最终建立起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发挥海洋生态功能和海洋功能区作用为出发点, 协调人与自然、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恢复力之间关系的区域海洋管理模式。

尽管陆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已经非常成熟,但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却仍然极其有限。国外海洋生态适宜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生物的生境适宜性分析[38,39],河口质量的适宜性评价[40],海洋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数的构建[35],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以及海洋工程选址的适宜性分析[41]等几个方面。典型的如葡萄牙的Ferreira从脆弱性、海水状况、沉积物状况、营养动力学4个方面建立起适宜性的主观评价标准,结合研究区域各方面的具体状况进行了专家打分,据此来判 断海洋资 源质量的 优劣;不少学者采用指示生物法(包括底栖生物的完整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标、BI评价指标、AMBI评价指数和Bentix评价指标等)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进行了评价;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建立了包括富营养化、病理学和健康指数(动植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恢复力、弹性和稳定性等)的海洋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欧盟提出了海洋环境评价的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初步建立了评价技术导则,旨在评估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压力。总体上,国外的评价还是以描述性的分析为主。

国内学者中,杨新梅等[42]利用模糊数学和加权评分的思想改进了传统的层次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综合评价中;吴涛[43]将景观生态学、干扰生态学、模糊数学、遥感监测技术等引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从人类活动、生物特征指标、环境特征指标、景观格局指标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多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大洋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的PSR评价模型;林绍花[44]提出了海洋功能区划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李占海等[45]构建了中国海滩旅游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叶属峰等[46]将空间分析技术与综合指数评价相结合,从海洋环境压力、海岸带开发强度、海洋可利用资源、海洋环境质量现状、人口聚集度、 海岸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支撑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导向等10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适宜性开展了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区域海洋主体功能区;吕霞等[47]从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三大维度对港口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田娜[48]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适宜性评价理论相结合, 建立了滩涂资源开发的BP网络评价模型;王初升等[49]将生态干扰、生态服务功能等理论引入围填海对珊瑚礁 生物海岸 的影响分 析,从资源损 失、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经济损益4个层面建立起了围填海活动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将围填海的适宜等级划分为可围填区、限制围填区和禁止围填区;陈秋明[50]构建了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逻辑分析规则,并尝试采用互斥矩阵, 从社会经济可行性和生态保护重要性两个方面对厦门鳄鱼屿的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总体来看,大部分适宜性评价模型都还是停留在静态的定性分析阶段,多从理论机理出发给出一定程度的适宜性描述;虽有一些量化研 究, 也仅是对海洋总体情况的笼统评价,或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某一特定功能开展半定量的特性分析:比如利用特定的生物指数判断海洋生态系统的生境适宜程度,或是利用环境质量指数来表征其健康程度等;评价体系还比较单一,缺乏对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的系统、宏观研究,以及综合评价其是否适宜开发和如何开发等内容,难以表征 海洋生态 系统的复 杂性和整 体性。

3.3海洋生态适宜性的概念和内涵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的概念,认为海洋生态适宜性是指由海洋生态系统具有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景观、区位等自然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持续性用途的生态学需求满足程度和适应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类似,也是由生命结构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两个方面的要素 组成,其中生命系统要素包括了各种海洋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等,环境系统 要素则包 括光、热、 水、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等,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资源。评价海洋生态适宜性,也就是研究在不同的区域发展目标下,海洋生态资源条件对特定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在海域使用的复杂性和资源用途的多样化的背景下,海洋生态适宜性分析通过对海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属性等资源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旨在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特性,结合发展要求与资源利用要求,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优势,表征社会经济的开发密度,提供区域环境的相对发展潜力和承载力。在综合评价各生态因子的适宜程度的基础上,识别出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地域分布。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寻求积极的海洋生态平衡,促进区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最终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4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目前,区域生态适宜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已构建起来,用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数学、 物理、地理学模型也在研究和完善当中。但总体上仍以陆域研 究为主,且集中于 城市功能 区划分、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等领域,可供参考的海洋生态适宜性理论和评价方法等资料极其有限。在研究方法上, 也存在主观性较大、应用程度较低等问题。

(1)水平生态过程表征的问题。生态资源的价值不仅由垂直生态要素(如地形、地质、土壤、 水环境、生物等)决定,还表现为各生态因素在水平过程中的流动或相互作用[51],包括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平衡、泥沙和养分的积累与运移、物种的空间迁徙、人类的空间运动、物理和生物干扰过程(如大风、病虫害等)的空间扩散等[52]。尤其对海洋生态系统而言,具有显著的流动性和连通性特征,在评价过程中须考虑水平流动和动态变化的问题。然而现阶段生态适宜性研究大多忽视了评价过程的水平-垂直二象性:无论是地图叠置法中的数学叠加,还是逻辑规则组合法中的逻辑叠加,都只是将生态要素进行垂直叠加的过程,缺乏对自然景观单元间的水平生态过程的分析,因而无法保证对实际生态学演进过程的客观考量,赋权和规则设定过程又进一步增加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

(2)多维度的生态因子量化体系问题。资源的生态适宜性应当从价值和价值限制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既需要根据资源的生态价值来判定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适宜性程度,又应当从资源的生态价值出发,分析其对某种特定开发利用方向的限定性程度,前者对应生态适宜性研究的自然属性,后者对应其社会属性[53]。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一个主导因素,也是生态适宜性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属性要素。而现有研究往往只从单一维度开展评价,特别是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择,多侧重资源的自然生态属性,对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量化还不够,也忽视了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乏从多个不同层次和多个维度, 特别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适宜性评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适宜性研究对于生态系统 管理的指导意义。

(3)多尺度适宜性评价的问题。生态问题往往不会局限在单一尺度层面上,有关资源环境的决策制定应当在生态信息输入最大的体制层次上进行,以确保生态信息在各层次上的流通;而适当的管理尺度将拥有最相关的信息,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并能够在不同的尺度层面上进行 综合[54]。生态适宜性也在不同尺度上有其各自的内涵,只有当研究的尺度与所分析的区域主体的本征尺度相一致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才能被可靠地表征。而现有研究多为单一尺度的研究,或者从宏观尺度进行简单的生态功能分区,或从微观尺度评价单一用途的适宜性,且对于空间格局分异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如何恰当地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格局-过程”理论,既能在宏观层面上实现较大尺度的复合系统建模,又能在微观层面上实现更为精确的格局度量,最终开展更加细化、可靠的预测评价, 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尺度推绎,并通过案例的细化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和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建议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临床适宜性 篇2

关键词:再生能源,浅层地热能,恒温带,地源热泵,地层静默温度

浅层地热能是位于常温层之下、较经济的开采深度一般小于200m的低品位地热资源, 地热主要来自地球深部的热传导, 温度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2~3℃, 比较恒定。储存于地下岩石 (土层) 和岩石裂隙或土层孔隙的水体, 可通过水热交换方式利用其部分低品位地热资源用于供暖或空调。

1 许昌区域地质概况

1.1 第四系地质概况

1) 许昌地区下更新统顶板埋深62~125m。下部为一套冰水沉积物, 岩性为灰绿、棕黄、棕红色粉质黏土、粉土夹中细砂及泥质细砂层, 西部分布有呈透镜状泥质砾石层。局部富含钙质及钙质结核层, 铁锰质结核多见。上部为一套冲洪积扇边缘相沉积物, 岩性以棕黄—灰绿色粉质黏土为主, 间夹砂砾石及砂层。厚度为32~127m;

2) 中更新统时期构造环境相对稳定, 沉积厚度不大, 顶板埋深20~125m, 为一套褐黄—棕红色粉质黏土、黏土及粉土, 底部局部含砾, 富含钙质及钙质结核、铁锰质结核。厚度24~59m;

3) 上更新统为一套冲洪积物, 顶板埋深5.7~13.3m, 岩性为灰黄, 褐黄色粉土及粉质黏土, 含钙质结核及少量铁锰结核, 疏松, 具孔隙;

4) 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汝河、颍河及双洎河的河谷地带。在本区不甚发育, 岩性主要为黄褐、灰黄色粉土及粉质黏土, 表层为耕植土。厚度5~13.5m。

1.2 水文地质概况

1) 许昌地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河流泛滥冲积物组成, 厚度10~40m, 自西北至东南逐渐由薄变厚, 其岩性组成主要为粉土, 在尚集至周庄一带分布有厚约2.5m的砂层, 长约9km, 宽约3km, 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渠入渗及上游地下水的迳流补给, 其排泄方式主要是向下游迳流排泄, 因而人工开采亦为浅层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之一;2) 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为上第三系砂砾石层、第四系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冲、洪积细砂、中砂、粗砂及砂砾石层, 在60~400m深度内有3~15层细—粗粒砂层, 全区平均38m, 在许昌、尚集、五女店、陈曹一带, 60~400m深度内砂层厚度均大于80m。含水层顶板埋深60~90m, 自北西至南东, 由浅变深。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补给来源为上游迳流补给。

2 场地浅层地热能静默储量计算

本次评价方法采用体积法进行评价, 分别计算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单位温差储藏的热量, 然后合并计算评价范围内地质体的储热性能。

1) 在包气带中, 浅层地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R———浅层地热容量, k J/℃;

QS———岩土体中的热容量, k J/℃;

QW———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容量, k J/℃;

QA———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容量, k J/℃;

ρS———岩土体密度, kg/m3;

CS———岩土体骨架的比热容, k J/ (kg·℃) ;

Ф———岩土体的孔隙率 (或裂隙率) ;

M———计算面积, m2;

d1———包气带厚度, m;

ρW———水密度, kg/m3;

CW———水比热容, k J/ (kg·℃) ;

ω———岩土体的含水量;

ρA———空气密度, kg/m3;

CA———空气比热容, k J/ (kg·℃) ;

2) 在饱水带中, 浅层地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QR=QS+QW

式中:QR———浅层地热容量, k J/℃;

QS———岩土体中的热容量, k J/℃;

QW———岩土体所含水中的热容量, k J/℃;

QW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2———潜水面至计算下限的岩土体厚度, m;

QS———采用QS=ρSCS (1-Ф) Md1, 但厚度采用d2。

计算面积:东区面积40km2, 南区面积40km2, 西区面积40km2, 北区面积40km2, 中区而积20km2, 利用温差为1℃, 物理性指标见物理指标统计表。各区计算结果见表1。

3 许昌地区浅层地热能开采储量估算

本次评价方法采用换热量现场测试法。

式中:Dq———评价区浅层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 k W;

D———单孔换热量, 单位:k W;

n———可钻换热孔数;

Τ———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实践, 换热孔均按照网格状布孔, 孔间距为5m, 土地利用系数为8.3%, 按各测试孔代表面积计算开采资源量见表2。

4 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根据《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 (DZ/T0225-2009) 第5.3.2条规定对许昌市各区域进行判别, 判别结果见表3。

根据判别结果可得出许昌市东区和北区为地源热泵适宜区, 南区、中区和西区为较适宜区。

5 结语

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查, 经过理论计算得到许昌地区浅层地热能静默储量、浅层地热能开采储量, 对地源热泵适宜性进行了分区, 为许昌开采浅层地热能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新技术在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有利于环境改善和高效低能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GB50366-2005,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卫万顺.北京浅以地温能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8.

临床适宜性 篇3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适宜技术;阳虚体质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43-01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案较多。近年来,临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而经多次临床试验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此观点,笔者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200例患者作为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男88例,女11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6±2.3)岁,病程0.3年至2年,平均病程(1.1±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①刮痧,刮委中穴;②艾灸,灸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穴;③拔罐,拔双膝眼、血海、梁丘、委中等穴位;④按摩、擦膝盖,以膝关节局部皮肤肤温升高为佳。4种技术项目均每周2次,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均由护理人员指导并教会患者,使患者自己操作。医护人员再定期培训患者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方法,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不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3月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再次进行转化分和疗效评定。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多见于中老年;②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③受累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能减轻,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有畸形但无强直;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或以上标准者可初步判定为骨性关节炎。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经X线证实为退行性关节;可积极协助治疗,并完成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次临床研究存怀疑态度者。

1.5 体质分型 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2]标准中体质量表进行辨识,该表由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亚量表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即阳虚转化分=(原始分数-9)/36×100。

1.6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对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优: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消失,活动时偶有沉重感,活动后消失;②良: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减轻,开始活动时有酸胀不适感,对日常生活无影响;③中: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有所改善,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④差:干预后体征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0.32±12.05),干预后转化分为(39.22±12.8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1.05±12.02),干预后转化分为(45.15±12.6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数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优良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优良率为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之体质既取决于先天禀赋,又受后天因素影响,虽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调性。本研究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可在家中操作,对膝骨性关节炎之阳虚体质进行干预调整,改变其趋向性,降低患病机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下降明显,优良率较高表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3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7.

[3] 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0.

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篇4

我处对全院临床科室开具的检查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于各临床科室开具的检查单,患者需符合相关检查适宜症。具体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各临床科室能够根据患者以下适应症,按照要求开具检验报告单:

一、肝功能检查方面:

【检查项目】

1.门诊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G)、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球蛋白(A/G)。

2.住院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单胺氧化酶(MAO)、胆碱脂酶(ChE)、脂肪酶(LPS)、GGT/ALT、GGT/AST、AST/AL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3.肝硬化指标(免疫室做):包括 Ⅳ型胶原、粘蛋白、透明质酸 4.血氨(NH3)

【检查适应症】体检、各种肝胆疾患、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脏肿物、用药过程中监测肝脏功能、有机磷中毒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二、肾功能检查

【检查项目】 1.肾功能①:尿素(Urea)、尿酸(UA)、肌酐(Cr)、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

2.肾功能②:肌酐清除率、微球蛋白

3.肾早期损伤指标①:(随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Cr)4.肾早期损伤指标②:(随意尿)NAG,mALB、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肌酐(Cr)5.血、尿渗透压 6.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检查适应症】体检、各种肾脏疾患、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移植监测、糖尿病、高血压、痛风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三、糖尿病监测

【检查项目】

1.血糖(Glu)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2.血糖(Glu)β-羟丁酸、糖化血清蛋白 3.24小时尿糖定量 4.糖耐量试验

【检查适应症】 体检、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Ⅰ、Ⅱ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和用 药监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四、血脂检查

【检查项目】 1.血脂分析: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 蛋白a(Lpa)2.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 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

【检查适应症】 体检、肥胖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家族史者,糖尿病、肾病、肝脏病变 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五、心肌损伤相关指标检测

【检查项目】

1.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亚型(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2.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CK-MB、CK-MB质量(CK-MBmass)、CK 3.心梗危险因素预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CK-Mbmass、超敏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超敏CRP)

【检查适应症】 急性心梗,心肌炎,多发性皮肌炎,怀疑心肌损伤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六、贫血检测 【检查项目】

1.贫血1: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受体(免疫室做)2.贫血2:叶酸、维生素B12 【检查适应症】 帮助诊断贫血原因 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七、离子检查(血、尿)

【检查项目】

1.微量元素(血清、头发):钙(Ca)、磷(P)、镁(Mg)、锌(Zn)、铜(CU)、铁(Fe)

2.电解质(血清、尿液):钾(K)、钠(Na)、氯(Cl)、二氧化碳(CO2)

【检查适应症】 怀疑缺钙、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肾上腺疾病、营养不良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八、电泳检查

【检查项目】 1.血清蛋白电泳

2.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室做)

3.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 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室做)4.尿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室做)

【检查适应症】 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测、多发性骨 髓瘤、发性骨髓瘤肾脏损伤检测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复查

九、血、尿淀粉酶(Amy)【检查适应症】 急慢性胰腺炎

十、急诊生化:K、Na、Cl、CO2、Glu、Urea、Cr

十一、脑脊液生化:糖(Glu)、总蛋白(TP)、氯化物(Cl)

十二、胸腹水生化:糖(Glu)、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

十三、乳酸(LAC)

适宜性区域游戏规则的探究策略 篇5

关键词:区域游戏;规则;适宜;策略

在幼儿园游戏区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搭建“脚手架”,利用环境提示、情境设置、材料提供等多角度进行规则预设,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在实践中,我们也力求做到,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少,赋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处于“主动自由的状态”,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

在幼儿园适宜地践行区域游戏游戏规则,创设一个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教师时刻保持对幼儿心理需求的敏感,不代替幼儿思考,不控制幼儿行动,使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滋味。笔者尝试了一些探究,摸索出一些实际可行的策略,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教师替代型策略向幼儿主导型策略转化

在区域游戏实践规则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环境提示进行规则预设,历经了教师替代→幼儿参与→幼儿主导的图文并茂表示规则的实施过程,教师的理念与策略发生了变化,从教师替代型策略转变为幼儿主导型策略。

下面用一组图片来说明:较早开展区域游戏建立规则时,教师在每个区域都放置关于游戏的提示板,为幼儿提供如何使用区域游戏程序和方法,且用较多的文字描述(图1);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对幼儿并不能起到积极的提示效果,因为有的孩子看不懂;接着出现了图夹文的规则(图2);再接下来,教师发现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应建立起一种幼儿自觉遵守的规则,于是有了教师和幼儿共同商定规则、幼儿之间一起商议区域游戏公约,教师越来越注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时刻遵循“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孩子把自己商定的规则画下来,请教师配上文字(图3)。因此,区域游戏中的规则也以此为立足点、突破口和途径,延伸到了班级区规则和幼儿一日生活规则(图4、图5)等,让规则在幼儿生活中潜移默化,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二、点餐式为辅预约式为主的策略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认真制订的方案,再为幼儿提供各类材料的过程,幼儿游戏之前,有的教师会像服务员为顾客提供菜单一样,让幼儿选择区域。对于一些幼儿而言,这种点餐式的策略效果是不错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为游戏选择提供指导并帮助那些不能作出积极选择的幼儿,但是这样幼儿并没有真正地自由选择游戏,对于多数幼儿来说,这样的方法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考虑用怎样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由的空间、让幼儿选择他们想玩的区域呢?运用预约面板,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策略。一些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了一块预约板(图6),上面有班级里的各个区域游戏域(是由大家共同商定设计的图画),旁边附有便于幼儿选择的照片插卡。幼儿在前一天放学前预约第二天想玩的区域,把代表自己的照片插卡插到该区域的插孔里。幼儿自己做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他们在前一天进行预约,教师可以提前关注幼儿的游戏水平,预设将在这个区域提供怎样的支持,如提供该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来支持其高水平游戏;幼儿通过预约,事先了解本区域规则,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时也可以做物质准备,如“好玩的纸浆”区域,选择这个区域的幼儿须前一天泡好废纸,他将会在预约后到那个区域游戏作好浸泡准备。

三、教师隐性控制策略与幼儿开放性选择策略兼并

在开展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选择人数的控制,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当一个区域的幼儿人数超出规定人数时,并没有影响游戏的开展和质量,反而会带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社会性协商、与同伴分享与合作的机会。

例如,在刚刚创设的“胡一刀面馆”区域游戏里,教师投放了两张桌子、六张椅子及各种工具(如面粉、盆子、装水的壶、擀面杖和塑料切刀等),六张椅子提示幼儿入区人数是六人。新的区域给幼儿带来的新鲜感难以阻挡,他们作出了自己的游戏选择,最终有九位幼儿聚在了一起,其中六个坐着,三个站着,过了一会儿,站着的幼儿中有一位女孩搬来了一把椅子,当她搬来时其他人都移动自己的椅子为她腾出了一个地方,没有任何评论。接下来,另外的两位幼儿也顺势搬来了椅子,大家也一样挪了挪,为他们空出了位置。在接下来的和面、搓面、擀面等环节中,大家平分着面团,面团较多的幼儿会再分一些给少的幼儿,他们揉、搓、压、切着面团,还相互讨论着自己做的什么,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满足感。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放置一定数量的椅子,表示该区域的人数限制,如桌子旁边放了六把椅子,意味着这里只能坐六个人,这是教师预设的隐性规则,但是面对活动中幼儿的变数,教师并没有立刻介入加以制止,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支持幼儿的游戏中。而且这个区域游戏的九个幼儿共同解决了许多问题(如搬来比设定多出来的椅子、挪动自己的位置为他们腾出空间接纳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份面团相互合作),给幼儿提供了开放性选择的机会。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幼儿,在他们活动时细心地观察幼儿的游戏,时刻准备着在必要的时候为其提供开放性选择的机会。不管怎样,为幼儿提供开放性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运用高水平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教师应当树立的目标,尤其对那些四岁将近五岁的幼儿以及学前班幼儿而言。

全美幼教协会关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声明,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的游戏活动都是有价值的:“在儿童主动和自发的游戏以及教师计划和组织的活动、项目和经验中,儿童都能获益。”(Copple and Bredekamp,2009,49)。适宜性地实施区域游戏规则,应赋予幼儿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教师时刻保持对幼儿心理需求的敏感,不代替幼儿思考,不控制幼儿行动,使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滋味。

参考文献:

[1]Efthimios Trevlas Vasilios Grammatiko Poulou,Nikolaos Tsigilis &Evridiki Zacho Poulou[J] . Evaluating Playfulness :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ldren’s Playfulness scal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3,(1).

[2]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0.

临床适宜性 篇6

第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背依青松茂林之华山,前拥城廓金溪。学校占地136亩,建筑面积31066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21196平方米。1996年被确定为二级达标学校,2001年根据城区中学布局调整,剥离了初中,办成了高级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68人,学生人数达2000多人,设36个教学班,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规范,各种专用馆室设备较为齐全。学校自创办以来校立足实际,学校发扬“团结、砺志、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提出“德育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考试规范化考点、省绿化红旗单位、省高中会考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省红旗团委、省级花园式单位、市花园式学校、市先进党支部、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县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单位等多项荣誉。

几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充实图书馆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多次开展了读书活动与“好书伴我成长”活动,为创建“省级示范图书馆”准备了条件。

根据省教育厅《XXx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实施办法》和《XXx省中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标准》的要求,我校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自评自查,虑心向各位专家和兄弟校图书馆学习,进一步促进我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升、提高图书馆的品位和作用。以下是我校根据《XXx中学示范图书馆(室)评估标准》的内容及指标,对我校图书馆进行自评自查的情况汇报。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馆长一职的任命由学校行政会议通过聘任,并享受学校教研组长等同的待遇。我校现图书馆馆长为李碧雄老师,于 年 月由学校任命为我校图书馆馆长。在肖爱军校长的领导下,李碧雄老师负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校领导从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的高度上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总体指导,要求李碧雄老师能统筹安排图书馆工作,做好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和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密切与学校的教育科学联系,将图书馆工作融合到学校工作的整体中,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心作用。

学校图书馆目前共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专职4人,兼职2人。专职工作人员分工情况,馆长为李碧雄老师,外借部工作人员为李火懋老师;学生阅览室为潘延安、王美容老师,李碧雄老师兼管教材;郭坤鹏老师负责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料室为杨尚銮老师。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全馆工作人员除郭坤鹏老师较为年轻外,年龄都在50岁上下,达到评估标准的要求。

二、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基础建设。

2011年,为使图书馆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新建图书馆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我县2011年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356㎡,建筑面积5000㎡,投入了资金1139万元(其中主体建设650万元,附属工程和内部设施489万元)。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届时该新建图书馆更注重内部的现代化设施配置,有电子网络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电子阅览室和电子网络录播系统等先进设施。同时添置了新的书架、期刊架以及阅览桌椅、办公桌椅等。图书馆的使用以及专业的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我校的图书馆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借阅环境,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层次。

新建图书馆为合用馆舍,一二层为图书馆所用。图书馆总面积2600M2,其中第一层面积1600 M2,分区设置有电子阅览室、采编室、书库区、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资料室、期刊部工作间及借阅处;图书馆书库与图书外借处合并在一起,总面积479 M2,借阅处与流通书库合并在一处。完全能满足目前图书文献的上架排放,并留有发展的空间。采编室面积32M2,学生阅览室面积716 M2,共有4人阅览桌65张,设座240个。座位数达到、超过要求的学生人数的10%。教工阅览资料室,面积114M2,教工资料室共有4人阅览桌14张,设座56个,超过要求的教师总数的33%。第二层电子阅览室面积235 M2,配有电脑66台;学术报告厅695 M2。第三层录播室面积85 M2。

图书馆一般设备齐全,有独立的办公台,有书架、目录柜、期刊架、报架、书车、工作用梯、音像资料柜等。图书馆采用妙思文献集成管理系统6.5版进行自动化管理。配置有装订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在电子阅览室及采编室配置有空调,在图书馆大厅及书库、学生阅览室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其它设备灭火器、防潮、防虫等设备齐全。图书馆设点合理,环境较为安静。图书馆内照明设施齐全,采光适宜。图书馆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效果。防潮、防虫、防尘、防晒、防盗等设施设备均配置到位。外借处、书库区安装了电子防盗门,图书内都放置有防盗磁条。图书馆大厅、书库、电子阅览室、学生阅览室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

图书馆在馆内环境建设方面注意绿化美化环境,给读者一个清静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人员每天对图书馆进行卫生清理工作,保证图书馆整体环境的整洁。

三、丰富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质量

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做为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不仅要求图书馆每年采购高质的图书,也要求图书馆不断扩充馆藏范围,对音像、多媒体资源加强收藏管理,推进数字资源化建设,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后备资源保障。

图书馆在原有藏书的基础上,至2012年底收藏图书91000册(生均46册),已录入图书为79000册,按2012年我校学生人数1960人计算,生均册数达到标准要求的46册。期刊部图书馆订阅的报刊种数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2011年订阅刊物100种、报纸28种;2012年订阅刊物110种、报纸40种。我校图书馆工具书存放于教工资料室内,目前共有工具书430种,1210册。我校图书馆还馆藏有较多的非书资料,以满足各学科的教育教研需要。其中录音带、录像带存放于教工资料室中,方便教师借阅,收藏有教学光盘300片、教学录像带490盒、教学磁带360盒。另外还有大量的光盘资料存放于学校的资料服务器中,以光盘塔的形式提供网络读取。我校建有数字图书馆平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配置有专门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一台,目前共有数字图书9000余册。

四、严格采购程序,保证经费充足

学校在经费上保障图书馆能不断扩充馆藏资源。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经费独立使用,图书馆办公设备、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课本、教参等不占用图书馆图书采购经费。图书馆制订有馆藏分析及图书采购计划,以更合理使用采购经费高质

量地进行图书代购。学校对图书采购经费的使用管理完善,图书馆采购人员不经 手现金,采购图书清单先经总务及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由学校账务直接将采购款转入图书供应商帐目上。

五、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科学管理

(一)注重常规管理,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水平

我校图书馆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保证图书馆人员在工作上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全馆工作人员能协作配合,做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外借处的工作人员能依据工作细则,对进馆图书进行加工编目,及时上架供师生借阅,同时定期做好各项流通统计。学生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能依据工作细则,对到馆报刊进行登到,及时上架提供借阅,并做好学生阅览室的读者到馆登记。教工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能依据工作细则,整理加工各种教学资料,提供给教师做为教学参考;对下架期刊整理装订。图书馆在每个学年能依据工作实际,并参考学校的工作安排,制订图书馆的学年工作计划。同时,在学年末,再根据本学年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对图书馆的业务建设、读者服务、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等情况进行总结。图书馆在图书采购、管理过程中能建立三帐登记制度。对每批进馆图书进行个别细帐登记,同时做好总括统计。对遗失、破损无法流通、过时的图书登记在注销帐册,同时报学校进行注销。

(二)、加强文献管理,高效服务教育教学

我校图书馆即将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管理软件设置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对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实行自动化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能熟练操作妙思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对图书采编、期刊预订及划到、编目等业务工作都能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服务端的数据库数据实现每天自动备份。图书馆馆工作人员能用CNMARC格式进行数据的导入与导出工作。

我校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做为我馆类分图书的原则,并根据我馆的藏书实际制订了本馆的图书类分细则,做为图书馆实际类分图书文献的依据。对馆藏图书、过刊合订本及音像资料进行分类、加工及排架。

图书馆新进馆的图书及期刊,工作人员能依据图书馆制订的工作细则进行验收,登到,加工上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师生借阅。对加工的图书能做到分类正确,财产号、藏书章齐全,书标由软件自动生成打印,粘贴位置统一,整齐美观。图书馆对流通过程中破损、掉页的书刊能及时进行修补,延长书刊的使用寿命。图书馆订阅的期刊中核心期刊有40多种,对于新到馆的期刊,期刊部的工作人员能及时盖章,打印财产号,并在管理软件中进行登到,保证当天的期刊当天上架供读者阅览。对每年下架的期刊都能及时清点,编制装订清单,送到印刷厂进行装订,图书馆制订有《期刊合订本书脊印刷说明》,以规范期刊合订本的加工。

丰富的馆藏目的是利用。高效的文献检索体系是书刊利用率提高的保障。图书馆利用妙思文献集成管理系统中提供的WEB网站功能,建立了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借师生在校园网内进行查询。提供的检索途径多样,读者能从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等方面检索图书馆的藏书、现刊及过刊馆藏情况及借阅情况。同时读者也能用自己的的借阅证号登录到检索平台,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图书馆能定期清点馆藏文献,对丢失及剔除的文献,图书馆能严格按学校的财产报销手续进行注销,并登记专门的注销帐册。

六、健全服务体系,真心服务教学

(一)、力足根本,完善借阅服务

书刊的借阅服务是图书馆最根本的服务方式。我校图书馆为保障广大师生能方便的借阅书刊,除与学校上课时间同步开放图书馆外,还在午间及放学后延长图书外借处及学生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并在周六及假期也安排一定时间开放借阅。图书馆采用全开架的借阅方式,方便师生挑选图书,全部借阅工作采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外借处及学生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能每天做好读者到馆人次的统计,图书馆每学期学生借阅册数均在10册左右,学生阅览室读者到馆率达到100%。在图书馆新馆搬迁、录入工作期间,也保证学生阅览室及教工资料的正常开放,同时图书外借处也保障教师对教育教学书籍的借阅需求,保障学校学科竞赛小组对竞赛用书的借阅。

(二)、加强图情教育,密切联系教学

只有让读者了解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并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这样才能使读者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同时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为此,我校图书馆重视对学生的图情教育,每学年都对新年发放图书借阅须知,让新生参观图书馆并由工作人员对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功能、借阅程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对图书馆布局有所了解,明白如何在图书馆进行借阅。同时,还制作了图情教育课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图书馆情、馆报知识宣传。对每批新进馆的图书,都会编制新书目、推荐书目,发入到班级并张贴在图书馆,让师生了解到图书馆最新图书。同时会不定期地编制各种专题导读书目,进行专题书刊展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图书馆还与学校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参与到各种征文、演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书刊资料。图书馆还密切配合学校的课程改革,专门采购一批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籍提供学校教师借阅,并在学校的学科竞赛中提供竞赛用书的保障,针对学科竞赛在外借处专门设置的奥赛图书专柜,方便竞赛学生借阅,同时专门为竞赛的学生设置更灵活的借阅权限。

图书馆学生阅览室还与校语文组配合,开设了阅读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课程,进行阅读辅导。

(三)、加大文献开发力度,提供多样的资料服务

图书馆除了保障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外,还对网络资源和校本资源也广泛收集管理。图书馆建有网络资源中心,用于收集网络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育教研资料。同时图书馆与学校网络中心配合,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开设FTP服务,在站点中收集各科教育辅助软件、音像资料等,借学校教师下载使用。对于校本资源,图书馆在教工资料室中设有专柜,用于收集学校的论文集及《文菁菁园》,以及学校教师的著作等。在教工资料室过刊室还设有新课程改革教材专区,用于收集各省市出版的新课程的教材、课本,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参考。图书馆注重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妙思文献集成管理系统的二次文献开发模块,对馆藏期刊进行二次文献开发,方便教师查找期刊论文。在做好本校本馆的文献管理过程中,图书馆还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信息、资源交流。教工资料室与众多兄弟学校开展试卷交流活动,相互交换教育教学信息。这些都使我校教师能及时、充分了解了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从而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努力创新开拓,提高办馆层次。

我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重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及业务中的运用。图书馆网络与我校校园网、公共互联网相连。图书馆建了图书馆网站,建立了图书馆检索平台。图书馆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布新书,开展图书预约、续借服务;广大师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检索图书馆的馆藏信息,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

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教研室配合,建立了学校的资源库。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平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目前有数字图书近9千余册,与校园网,互联网相接,提供校内外读者在线阅览。图书馆自身还积极进行图书资料业务科研,正处于起步阶段。

我校图书馆在保障正常开放时间的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如延长开放时间,每周日8:00—11:30,下午2:00—5:30分开往借阅;或放学后延长开馆时间。在学校放假期间安排每周一对师生开放借阅等。通过这些措施,极大方便了我校师生到图书馆借阅文献。

临床适宜性 篇7

关键词:玉米;种植区分布;气候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30-1

经研究发现,植被与气候间是相互作用的,每个气候类型区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气候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作物的种植同样也与种植区域和气候有直接关系,针对玉米气候适宜性,我国已有相关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全国性的分析,由于研究的时间、阈值选取等条件的不同,其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我国层次的玉米生产布局以及玉米作物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要小于水稻和小麦,但其产量却位居首位。玉米除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外,由于其成本较低还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和工业生产之中,所以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气候,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气候的变化使玉米的种植界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清楚地掌握气候变化趋势对玉米种植区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或开发的玉米种植区域有哪些,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玉米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划分。

1 主导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全国性的潜在气候因子方面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对玉米种植区分布选择的准确性,所以需要对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潜在的气候因子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各潜在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影响的贡献值,可以将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筛选出来。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公布的各潜在气候因子包括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0℃积温等。根据各潜在气候因子的影响贡献值可以确定其主导气候因子有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等8个主导气候因子,这些气候因子的累积贡献值都可高达91.5%。

2 根据气候适宜性划分我国玉米潜在种植区

玉米是适应性较强的粮食作物,所以其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经研究得出,在我国最适合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仅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25%,次适宜的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40%,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1%。受气候条件的约束,我国玉米种植区目前主要表现为东北-西南的狭长带状分布,所以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河南等省区,而且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辽宁、河北、吉林、河南等地区地处寒温带和中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最佳区域,其热量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没有高温危害,这一区域的自然降水也符合玉米生长的需求;黑龙江、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基本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范围,这些区域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适宜区域,其平均温度适宜,而且大多地区都设有灌溉设施,能够有效地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广西、新疆、浙江、海南、甘肃、福建、台湾等地则属于次适宜玉米种植区域,其中新疆、甘肃部分地区虽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但其降水不够充足,气候较为干燥,必须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才能满足玉米的种植需求,在浙江、江西、广西等地虽然雨水、光照都能满足玉米的种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都存在严重的热害,而且其降水量过多,所以也只是次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四川西北部、新疆北部和南部、西藏大部分、青海等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高寒或灌溉条件不够,都不适宜种植玉米。经比较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目前我国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原来的河南、山东两省都属于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现在变成了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原来气候不适宜的玉米种植区域,如内蒙西部,现在已为适宜、次适宜区。这是由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作物品种在不断的改良再加上气候变暖增强了玉米作物的抗旱能力,延长了玉米作物的生育期,这也是造成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区南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降水量会不断下降,温度也会随之上升,干旱将更加严重,这样的变化会使西北内陆一些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逐渐转变成适宜区和次适宜区。

3 主导气候因子阈值分析

每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都受到一定气候条件的制约,从而也影响了作物的布局。通过分析8个主导气候因子与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地理分布信息相结合,根据两者的关系给出各主导气候因子的阈值,据此来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等级划分。

另外,制约我国玉米种植分布除了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地理特征、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区域的分布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要注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临床适宜性 篇8

丽江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

丽江是滇西北一座生动而非凡的名城,它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于一体,是“荼马古道重镇”,“南方丝绸之路”要塞,特色鲜明,开发投资潜力无穷.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该文通过对丽江市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与现状、填埋量、填埋场分布等状况的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对正在使用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文章分析了导致污染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已污粢填埋场的治理和未来填埋场的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石泉 朱杰勇 Shi Quan Zhu Jieyong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34(4) 分类号:X323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临床适宜性 篇9

关键词:农林生物质发电;区域适宜性;产业布局;模糊层次分析法;加权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290-05

收稿日期:2013-12-06

作者简介:马哲(1985—),男,河南武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E-mail:zhema@126.com。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布局和规划是国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提[1],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2],尽管《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生物质发电的总体发展目标,但是尚未形成省级及以下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不利于产业的优化布局和长远发展[1],有待于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产业发展区域适宜性评价是对一个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否适合发展某种产业的综合性评价,是进行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的依据[3]。

农林生物质能发电是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农林生物质能发电占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目标的60%以上,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能源等多个方面,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适宜性差别很大[4]。《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生物质能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规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主要在“粮棉主产区”和“重点林区”等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这种以“资源条件”为单一决策因素的规划缺乏科学和系统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农林生物质区域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为产业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实现改善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能源安全等的综合效益。

1研究方法

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区域适宜性分析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能源等多方面因素,属于多属性决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问题[4]。多属性决策问题有多种分析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被广泛地应用于能源规划和综合评价等MADM问题的研究[5]。在生物质能源问题的分析上,层次分析法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微观层面的项目评价[4,6-7]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规划和评价[8-9]。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层次分析法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调整方面较困难,同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与人类思维的一致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相关学者提出了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10]。本研究首先采用FAHP计算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加权法求得各省(市、区)的综合评价值,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我国各省(市、区)指标值的空间分布,使结果的呈现更加直觀;再根据FAHP确定的权重,采用加权聚类分析法对全国各省(市、区)进行分类,并结合综合评价值形成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区域适宜性评价。

1.1指标权重的计算

2指标体系设置

本研究中设立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评价指标层。在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指标的设置上体现全面性的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影响农林生物质发电适宜性的各个因素;在评价指标层的设置上要能准确表达子准则层的含义,同时又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指标的全面性体现在既考虑到企业层面的资源可得性、发展成本和当地能源需求等因素,同时,又要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农村发展等外部性影响和需求,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判断指标体系。根据以上原则,在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8-9,19-21],又咨询了农林生物质发电领域的相关专家后,最终形成了表1的递阶层次结构表。表1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区域适宜性评价递阶层次结构

目标层(A)准则层(B)子准则层(C)评价指标层(D)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资源(B1)农业生物质资源量(C1)粮食产量(万t)发展区域适宜性林木质资源量(C2)活立木总蓄积量(亿m3)化石能源资源量(C3)煤炭储藏(亿t)需求(B2)供电需求(C4)电力消费年增长率(%)集中供热需求(C5)城市集中供热增长率(%)空气污染改善需求(C6)省会城市空气治理指标——二氧化硫(mg/m3)治理秸秆露天焚烧(C7)剩余秸秆量(t)带动农村地区发展(C8)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元)小火电改造需求(C9)“十一五”小火电关停目标(万kW)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需求(C10)剩余秸秆量(t)发展条件(B3)人力成本(C1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原料分布密度(C12)人均单位面积资源量[t/(人·km2)]交通条件(C13)单位国土面积3、4级公路里程(km/km2)气候适宜度(C14)缺省当地居民配合性(C15)人均资源量比人均纯收入(t/元)当地农林产业发展水平(C16)农林加工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元)地方政府支持度(C17)政府效率(%)注:实际计算过程中发现“气候适宜度”指标在权重的评价中所占的权重最小,而且气候指标涉及到温度、降水量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空间分布等情况,很难用单一的数值代表,因此在综合评价值的计算中省略不计。

nlc202309011517

3数据来源

3.1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由专家采用9级标度法[10]给出,专家来源包括相关学者、新能源投资分析师、生物质电厂运营商和能源咨询分析师等,他们在生物质能发电领域有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该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2评价指标层数据

评价指标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包括:《2012—2013国家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电力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2》等,其中部分指标(C7、C10和C17)的数据来自于相关学术论文[22-23]。

4结果与分析

4.1组合权重

根据FAHP法求得的组合权重即层次总排序如表2所示。准则层中3个元素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源>发展条件>需求,说明资源因素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开发影响最大,这是项目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其中,区域化石能源的丰富程度虽然会影响到项目的开发,但还是农业生物质资源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目前的收集模式和技术条件下,农业生物质由于相对便于收集和运输,作为原料来源的农业生物质比林木生物质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

5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利用FAHP法和加权聚类分析法评价了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区)发展农林生物质能发电的适宜性,形成了以下结论。

对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的规划和布局要首先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而该评价过程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能源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多属性决策分析过程,要综合的加以考虑。在指标大类上,本研究将各个分析指标整合为资源、需求和发展条件3个评价因素,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为资源>发展条件>需求,但是资源条件并非是唯一影响因素,比如潜在发展区虽然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需求和发展条件较差,使得适宜性并不十分突出。因此,在未来的规划和布局中要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标的分析,真正实现“因地制宜”。

目前,在生物质能源项目中,农业生物质资源的重要性要高于林业生物质资源,林业生物质能开发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的主要需求来自于改善环境质量和控制秸秆露天焚烧,对于项目所产生的能源产品的需求为次要因素;政府的扶持和当地居民的支持对于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促进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提高重视,加大支持和宣传工作。

中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市、区)根据是否适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可以划分为4类,其中重点发展区是目前最适合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地区,国家应该重点扶持;潜在发展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虽暂不作为发展重点,但是需要国家在长期规划中予以重视;普通发展区综合条件一般,可以选择在条件较好的县(市、区)重点开发项目;最后,应该严格对不适宜发展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审批,防止盲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岳小花.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37-41.

[2]范丽艳,张瑜.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

[3]席广亮,甄峰. 绿色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河南科学,2008,26(10):1276-1280.

[4]Ma J G,Scott N R,DeGloria S D,et al. Siting analysis of farm-based centralized anaerobic digester system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sing GIS[J]. Biomass & Bioenergy,2005,28(6):591-600.

[5]Wang J J,Jing Y Y,Zhang C F,et al. Review on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aid in sustainable energy decision-making[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 Reviews,2009,13(19):2263-2278.

[6]胡艳英,王述洋.构建生物质发电项目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10,41(9):90-94.

[7]丁美,籍春蕾,邹碧莹,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生物质能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沼气,2011,29(4):36-40.

[8]侯剛,李轶冰,席建超,等. 中国秸秆生物质发电区域适宜度分异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189-196.

[9]van Dael M,van Passel S,Pelkmans L,et al. Determining potential locations for biomass valorization using a macro screening approach[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12,45:175-186.

[10]张吉军.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 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11]宋光兴,杨德礼. 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一致性改进方法[J]. 系统工程,2003,21(1):110-116.

[12]张吉军.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一种新方法[J]. 运筹与管理,2005,14(2):59-63.

[13]吉建华. 基于群组决策中一致性指标的专家赋权法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0):41-42.

[14]李继军,潘亚. 群体决策和AHP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J]. 基建优化,2006,27(6):27-29.

[15]杨保安,张科静. 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47.

[16]叶宗裕. 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 浙江统计,2003(4):24-25.

[17]桂云苗,朱金福. 一种用信息熵确定聚类权重的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05,8(16):29-30.

[18]王强. 基于权系数的区域经济结构聚类分析[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101-104,112.

[19]那伟,祝延立,刘鹏,等. 吉林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分析[J]. 可再生能源,2010,28(5):134-138.

[20]包风霞,杨改河,冯永忠,等. 陕北黄土高原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以延安市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1):117-122,129.

[21]陈豫,杨改河,冯永忠,等.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3):174-178.

[22]蔡亚庆,仇焕广,徐志刚.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1,16(10):1637-1646.

[23]唐任伍,唐天伟. 2002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J]. 中国行政管理,2004(6):64-68.

临床适宜性 篇10

性分析的报告

2013年12月28号,我公司检查考核人员对2013下半年公司各部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如下:

一、质管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

1.药品质量档案建立不完善,根据新版要求,所以经营品种都应纳入药品

质量档案范围。

2.采购计划的编制和审核权限分配不合理,根据新版要求,质管部不再参

与采购计划的编制和审核,由业务部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方向进行编制和审核。

二、业务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

1.采购计划编制不合理,因市场滞销原因发生过采购退出的现象。建议业

务部深度了解市场情况,拓展市场渠道,按需采购,合理编制采购计划。

2.2013年全年销售额3亿目标未达到。建议公司重新设置销售额目标值,既符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也满足公司发展方向。

三、财务部、人事部、储运部、信息部 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基本符合要求,但

根据新版GSP要求,建议公司质量目标重新制定,应有定量或定性的要求,具有可检查性、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及严密性。

综上所述,2013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不尽人意,质量目标设置不全面,可检查性不足,既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也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建议根据新版GSP要求和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重新制定2014年底公司质量目标。

**医药有限公司质管部

上一篇:分步贪心算法下一篇:法律基础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