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十篇

2024-05-10

中职英语教学改革 篇1

关键词:中职英语,分层施教,任务驱动

中职英语教学, 以教室为基地,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唯一的教材。课堂之上,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 讲解语法现象、词汇用法、课文、句型,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者有之, 游离课堂之外者有之, 更有甚者则是完全背离了课堂, 背离了学生应有的底线。这样的课堂教学, 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常用词汇和基本语法, 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还是听不懂, 讲不出。教学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脱离, 不仅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而且不能适应新时期中职教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基于此, 笔者针对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与学生发展需求, 紧扣听说读写这四要素, 适度采用分层施教的方法, 逐渐进行教学改革。

一、听说领先, 进行语言实践

中职生英语听力, 具备区别于一般英语考试中听力测试的明显特点。主要表现在:中职生的听力重点在于了解对于日常工作、商务活动中常用的语言功能, 在于他们对所听到的信息的筛选、分类和重点信息的听懂 (明白) 等能力上, 并不像一般听力测试一样要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为此:

1. 要狠抓预习。

借助中职生有MP3的特点, 要求他们下载一些自我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的专业以及以后的岗位相切合的英语口语内容, 不断地以听为载体, 进行预习, 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

2. 要实践参与。

通过预习, 在课堂之上, 按照“机械—半灵活—灵活”的原则, 采用表演 (role play、pairwork) 等形式, 体现教师讲的过程表面是梳理的过程, 实则是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而对于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难点的分析, 往往是一带而过, 不将此作为教学的主体与重点。

3. 要活动贯穿。

笔者以活动为载体, 创造语言环境, 用一定的外部刺激,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是配合文本进行活动。每学完新授课, 让学生紧扣内容开展情景对话或自由辩论;让学生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做假设性的对话或叙述 (imagine yourself to be...and talk with) ;让他们谈自己或亲友对某事的经历等等。其次, 是文体活动口语化———唱英语歌曲, 演英语小品剧;朗诵英语诗歌, 打球、打饭等日常生活皆用英语表述, 每学期进行一次英语口语竞赛。第三, 是每课以on duty的形式, 要求一位同学在班内做口语练习, 或几位同学之间进行对话, 其内容可以是互相介绍与自我介绍, 也可以是填写身份表格, 更可以是结合本人爱好表述衣食住行, 还可以是劝诫、旅游等。这些内容, 以生活与社会为背景, 可以基于事实, 也可以进行虚构, 在安排上努力做到由近及远, 由本人到他人, 由学校 (家庭) 到社会, 确保学生想说、会说。第四, 每周进行一次全班性的口语练习, 活动的方式以两人为小组, 也可以扩大至3~5人, 小组不固定成员, 而是不断地予以新组合, 讲述的内容要有变换。在讲述过程中, 全班要结合语音、语调、语法是否正确, 内容是否贴切等进行过程性评价。

二、读写主导, 确保巩固提升

尽管我们注重听与说的实践, 使“听”成为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 但阅读与写作也丝毫不可忽视。在抓紧听说的同时, 也要使读写紧紧跟上。

1. 要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

中职学生, 本身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阅读内容过深、过难, 势必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最终使阅读流于形式;阅读内容过浅、过易, 则会使学生感到无趣无聊。为此, 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由名著改编而成的阅读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编一些与中职生的生活、专业以及今后就业的岗位相贴近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内容比较精彩, 学生有一定的记忆, 语言平易, 生词量少, 易于猜读, 而且这些语言比较接近口语, 阅读后容易上口, 便于复述。

2. 要落实阅读方法的训练。

在指导阅读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一些方法的指导, 比如, 要借助上下文引申已学过词的词义及猜测新的词义, 要跳过那些与理解句意无较大关系的词语, 不仅要理解句子字面上的意思, 而且要懂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和蕴含的潜在意思, 要学会抓住中心内容, 要熟悉必要的与自身所学专业相连的科技英语、专业英语以及他们的特点, 要学会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要适度训练英语的写作。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阅读毕竟是他们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但就英语写作而言, 相较与前者, 要求要低得多, 但并非完全不需要写作。必要的英文简历, 适当的英文产品 (使用) 说明书以及常规的英语书信等还是职场生存所必需的。为此, 笔者以上述三类作为写作的重点内容, 以“适度”的目标要求, 在训练的过程中, 以拼法正确、语法基本过关、格式完全无误, 能以比较通畅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看法 (个体的特长) 和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为要义。

三、分层施教, 满足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差, 但完全进行“一刀切”、“齐步走”显然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为此, 笔者积极尝试分层立标、分层施教, 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 分层划定施教对象。

紧扣学情, 笔者将班内的学生确定为英语初级补习组、英语中级巩固组与英语高级提高组。补习组的学生以掌握日常的英语知识及与本人相关的英语要素为目标, 巩固组的学生在前者的基础上以掌握一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与能力为目标, 这两组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就业;而提高组的学生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以掌握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 该组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参与“对口单招”的升学学生。

2. 逐层确定施教内容。

就不同的教学对象, 笔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普及型的, 诸如口语中的自我介绍、生活化对话交流、撰写英语简历为补习组的训练重点;与本专业、本岗位相贴近的浅显的专业文献、英文故事、科普文章等为巩固组的训练重点;而英语报刊、语感培养、语法知识、英文写作等则是提高组的训练重点。

四、任务驱动, 激发学习动力

基于中职生的学情,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注重英语元素的落实、能力的培养以及分层施教的同时, 更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1. 以激发兴趣为目的, 设计任务。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根据学情灵活运用教材, 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创设生动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岗位相关的任务活动。如在自我介绍的时候, 不妨采用“模拟招聘———用英文介绍自我 (Simulation Engineer———introduce myself in English) ”, 这样的设计更能贴近学生的内在欲望和兴趣。

2. 以分层施教为举措, 体现层次。

在设计任务时, 应该体现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推进,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的梯队性。如导游英语中, 设计“向外宾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景点 (show foreigners a scenic spot you are familiar with) ”时, 可以将此任务分设成“导游的欢迎辞、导游的自我介绍、景点的介绍以及与游客的互动”等多个任务。

3. 以任务评价为手段, 注重体验。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体验度、参与率为标准, 开展合理有效的评价。其评价的核心不再是一张试卷或一次表现, 而应该细分为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否深、参与的热情是否大、参与的效率是否高、过程阶段中的正确率 (口误率) 等为依据, 以评价的方式促学生去体验, 以体验的进程促评价的客观, 由此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中职英语教学改革 篇2

一、教改思路

中职校的语文是基础课程, 开课时间为一年。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年时间, 充分发挥阅读作用, 语文组通过广泛调研, 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不高、方法不当以及阅读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 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研究后认为, 要搞好语文阅读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要改变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观念, 树立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思想, 突出语文阅读,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升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功能。

语文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 并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需要, 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 强调学生阅读中的自主、研究和创新, 提出了“梯度式专题阅读”的教改方案, 在阅读层次上, 将阅读分为趣味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三个梯度;在阅读广度上, 将阅读范围分为五大模块十二专题, 即散文模块 (包含古典散文导读、近现代散文欣赏、当代散文欣赏) 、诗歌模块 (包含古典诗词欣赏、当代诗歌欣赏) 、小说模块 (包含古典名著导读、武侠小说选读、网络小说选读) 、戏剧模块 (包含京剧选读、地方戏导读、古典剧本欣赏) 和外国文学模块 (包含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每一专题将指定必读篇目与收录选读篇目开列清单, 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 并在指定的晚修时间 (星期四第七节课和晚修时间)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

二、实施策略

1. 初级阶段———趣味性阅读

趣味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向学生全面介绍各模块阅读内容, 在充分了解阅读对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阅读模块。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 学生不但可以临时调换阅读对象, 还可以综合阅读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的内容。这样, 在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时抓住了学生阅读兴趣, 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 为顺利进行第二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模块阅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双重保障。以散文模块为例, 教师介绍我国散文发展历程, 让学生对散文发展历史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我国辉煌灿烂的散文发展史也让学生充满了自豪感,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重保障。具体到脍灸人口的散文篇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适合中职学生喜好的、易于接受的篇章, 通过引导和延伸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教师就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刘绍棠《思, 在百草园》, 使学生了解了百草园的现况, 更深层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阅读兴趣也随之提高, 使得阅读成效越来越显著。

趣味性阅读的第二步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不仅能保持长久的阅读积极性, 而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趣味性阅读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如“武侠小说专题”中的长篇小说只作一般性的了解, 适宜泛读和略读;而“诗歌模块”中的文情并茂的佳作, 要体味优美的文字, 睿智的语言, 真实的情感, 则应细读和精读;“网络小说专题”若只想获取信息, 便只需看题目, 查目录, 浏览一番就可以了。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学生在趣味性阅读过程中, 由于阅读量大, 产生疑问、萌发感受等想法往往是瞬间产生的, 稍纵即逝。若不能在阅读中及时对各种想法作下标志或记录, 就不便于激发兴趣、积累材料、发展思维, 且容易使阅读留于肤浅, 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 中级阶段———鉴赏性阅读

在实现初级阶段目标之后, 学生将不再满足于趣味阅读,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各个阅读模块之内蕴含着怎样丰富奇特、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向适量的“名家名篇”延伸, 教会学生选择作品, 赏析阅读对象, 品味作品语言, 领悟文章内涵, 产生情感体验, 发展社会情感和态度, 陶冶性情。

鉴赏性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地避免课堂上“碎问碎答”带来的耗时低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经强调要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并且“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 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鉴赏性阅读的方法重在局部品读。品读, 即边读边细细品味, 揣摩作品意境、文笔, 不断学习语言, 理解语言, 体味语境, 形成语感。不仅要细读语段, 理解语意, 而且要做到研读语段, 体味语境, 有些重要语段甚至要求熟读成诵, 以增强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感知语言之神妙, 洞察语言之精髓, 把握语言之理趣, 推动阅读教学。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有了一定的言语感情经验, 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 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语感能力的提高, 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 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

与此同时, 鉴赏性阅读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摘录习惯, 让学生将阅读到的有益的内容摘录起来, 并对所摘录的内容写上摘录的原因———简评。摘录简评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 可由对字、词的简评, 进而是句的作用, 再到分析文章所选例子对中心的作用, 接着是对文章的脉络, 直至到阅读某一作家作品, 感受作家风格, 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进而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 逐步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 高级阶段———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语文阅读课程的最高阶段。它与前两个阶段最根本区别在于阅读活动的中心发生改变, 它不再是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和所阅读的文章上, 而是把活动的中心放在读者自身。因此, 在这个阶段, 应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阅读模块中向文学名著和专题研讨的理论书籍延伸, 在广泛阅读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最终使学生达到“会读会说会写”的境界。

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 是学生与文本互相作用、互相对话的活动, 是人与人心灵的互相沟通、交流、碰撞。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的, 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发现、自行构建的。“文本超越了自身, 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 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 扩大了原来的视界, 又回到了自身, 成了一个新我。”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沉入语言”, 亲历阅读过程, 尽情地诵读、体味、沉吟、揣摩, 与课文直接“对话”, “倾听”文本的声音, “触摸”作者的心灵, 从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 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 交流沟通各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知识文化, 使之达到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使阅读教学真正地回归本位。

三、课改特色

1. 以学生兴趣为平台, 构建新型语文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 及时了解学生群体中的流行风,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目,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去阅读相关书籍。努力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阅读体会, 展示阅读成果, 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此外, 围绕学生的兴趣源, 我们分阶段, 有目的的在班级进行学生课外阅读交流与展示活动 (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课外知识比拼”等) ,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读书收获, 激励学生阅读情趣。

2. 有必读, 也有选读;有基础, 也有提升

语文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知识结构特点, 分层次制定读书目标, 推荐适当篇目, 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如起步阶段侧重于文学类作品的阅读, 附加古诗词阅读;在提高阶段则增加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分量;在巩固阶段则相应地补充经典原著阅读。此外, 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篇目提出精读和泛读的具体要求, 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循序渐进是一个基本原则, 因人而异也是一个基本原则。教师要摸清学生的阅读底细,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利用学生的差异, 激发其潜能, 补其之短, 扬其之长。

3. 对教师的要求

(1) 及时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有机体,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篇3

关键词:中职英语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教材 分层教学

中职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教师仍运用普通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可能阻碍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专业特点,创新教法,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若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保持较佳的学习状态;相反,若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他们就不愿意学习英语,甚至厌恶英语,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创设模拟企业招聘、商店购物、客房预定等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英语。这不仅能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应用和职业需求,还有利于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竞争机制,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英语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竞争机制的引入,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胜者表扬、败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对竞赛的兴奋与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之上,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服从老师的安排,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支持者、促进者和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教学是一种对话、合作、沟通,而这些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在同伴间的研讨中学习,从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处处主导的角色,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加以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再次,教师要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我们要善于发现、抓住、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英语教材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直接走向社会,面对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从根本抓起,使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中职英语教材的选择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从实际工作中发掘问题、总结经验、提炼素材,建立符合学生专业发展实际的对口教材,以在教学时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要“量体裁衣”,为学生打造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专业对从业英语水平需求程度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做到难度适宜,以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压力;三是教材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层層递进,着重加强中职学生“听”“说”“读”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兼顾英语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与专业性。实践证明,选择这样的教材开展英语教学,不仅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顺利就业。

四、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中职学生同其他任何类别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由各种学习能力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学习群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学习习惯明显不同,若教师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地讲授英语知识,就可能造成“吃不了”和“吃不饱”两种尴尬局面。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效避免了上述尴尬局面的出现,有利于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做法:一方面,我们可打破常规的分班方式,根据学生专业,按其学习水平程度、学习能力等将处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班,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可在不改变原行政班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从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具体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给予不同的指导,组织不同的检测,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习者均能实现各自不同的发展。

总之,改革中职英语教学,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质量高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创造中职英语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福鱼.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蒋振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情报参考,2008(7).

[3]丛春林.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1).

[4]杨玉娟.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0(8).

[5]杨彬.浅谈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4).

中职英语教学改革 篇4

王勇

【摘 要】文章简述了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并针对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是结合了汽车、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有着与普通学校教学不同的特点和现状,迫切需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薄弱、行业技术发展落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由于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快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老旧汽车被强制报废,定期拆解维护已不再是科学的维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现“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技术政策。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

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模式落后

迄今为止,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而汽车专业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全部任务。此外,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落后,不能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黑板+图片”

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抽象、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学生根本不能被吸引,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过时,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却远远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内容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窄等问题。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和解放等车型上等。

3.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大专业,涉及面广,因此既需要一批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又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并懂得教学规律的实训指导教师。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无论专业教师还是实训指导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必然面临知识、技能落后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引入更新的机制,确保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领先。

三 应对措施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而汽车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应将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形成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化油器式供给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内容,每章可以分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复习思考题四个层次编写。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的汽车构造课部分教学,在用英语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借助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采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实践培养课时应达到50%左右),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3.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在实践中,学校教师深入到行业与企业中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规格。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中,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器与空调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每周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中职汽车专业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论中职电工教学改革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知识和技能。中职学生获取电工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电工电子课程教学 (包括实验) 来完成的。电工技术不断发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 电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 同时, 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 电工教学学时也在相应减少, 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 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与手段。电工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 因此, 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教学中至关重要, 教学改革中必须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造。

近年来, 随着前期各中职学校专业的拓展、招生人数的增多和师资队伍的壮大, 该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力度也随之加大, 过去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 所以对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通过电工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 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二、中职电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育。“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每堂课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 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 在问与答中展开教与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和探求新知识。同时,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感到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来学习的, 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与主动性。

要注重新的教学手段的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 而且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与教学管理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电工教学, 之所以能够优化电工理论教学过程,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五个教育功能:微观现象客观化, 客观现象微观化;化“不可视”为“可视”教学;把抽象的电工概念与过程具体化;化“静”为“动”, 帮助学生弄清复杂的电工过程;利用人工智能, 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知电学规律。

2. 加强学生实验教学

电工的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没有学生实验, 电工就会枯燥无味,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电工的兴趣。尤其是开放性实验教学, 能使学生从“被动、封闭、受约束的状态”变为“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 而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 教学的主体。学生普遍反映, 在开放性实验中, 他们查资料, 设计方案, 做一切与实验相关的工作, 思维因此而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也正是如此, 他们才学到了真本事。作为教师, 要充分发挥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两个方面的作用。

3. 加强电工学应用教学

电工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必须与实际相联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电工知识的能力。职业学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 而不能只满足于学会获得知识: (1) 帮助学生顺利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获得技能; (2) 帮助学生按照确定目标与具体需要去使用技能; (3) 使学生通过技能的使用达到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积累, 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中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 (4) 电工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学实践能力。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亦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其多种功能, 是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开展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并提高技术档次。校企结合是中职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学校与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若双方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 将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而且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成为中职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经校外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训练,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职电工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实践性教学是电工教学的关键所在, 要不断改革与不断创新, 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与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肖贤信.加强中专生电工考证培训的力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59) .

谈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 篇6

一、改革会计教学模式

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务必摒弃。

首先,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 运用案例教学法, 突出实践性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 即通过剖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和理财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由于会计课程是理论性、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生很难借助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得出全部答案。采用案例教学法, 就能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体现典型性、生动性、学生可参与性;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案例重难点, 启发学生深入调查分析, 从而取得最佳效果。第三、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会计学科中有大量的凭证单据、账表, 学生感到陌生, 难于理解, 采取教师全部在黑板上写、画折方式是不现实的, 教师搜集、制作是切实可行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有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直观效应,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好、用好模拟实验室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建好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 用于手工会计实验, 让学生熟悉会计岗位职责, 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现在, 部分学校已建有手工实验室, 但利用率极低, 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学生实训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也有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 导致手工实验室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用于财务软件的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必需储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 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 能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日常维护, 精通财政部门指定的财务软件, 具备初步的会计软件开发能力。在教学中, 增加实训课时, 要利用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实验室,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学生在校内通过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模拟实验, 仍然难以独立担当会计工作重任, 因为模拟实验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还有较大异同。为了培养熟练的会计人才,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 在现实中,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 首要条件是要有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 几乎所有企业均不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产生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 忽略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办学只有死路一条。为此, 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宣传引导, 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方针;企业领导要转变观念, 学校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沟通,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校企双赢, 培养动手能力强,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篇7

一、打破数学传统的学科体系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中职数学课时数最多为130课时, 要将中职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传授,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和态度上, 要取得成效是难上加难。学校在参与国家示范建设期间, 数学教研组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时, 转变观念, 打破数学传统的学科体系, 始终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 教师应清楚数学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居于基础服务性的地位, 比如数学课程主要为后续的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电机拖动等课程服务。既然是服务性的课程, 就没有必要在课时不够的基础上, 固守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应在专业课“必需、够用”的基础上, 选择相应的内容教学。

其次, 应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要的内容和先后顺序制定适合专业发展的《数学》课程标准。比如《电工基础》中的正弦交流电中将广泛用到正弦型函数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知识将在第一学期后半学期或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用到, 因此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应在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完成。这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顺序上都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有适合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 还不能保证数学课一定有成效, 还应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保障。中职的数学课堂, 由于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厌恶, 所以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发呆、说话及睡觉等现象。部分教师采用训斥, 甚至请家长的方式来处理。但当代中职学生往往比较自我, 不能接受该种处理方式, 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数学教学工作更难开展。针对以上情况, 数学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 应上好第一堂课。明确告诉学生开设数学课的目的;本学期数学课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将在哪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用到;为完成这些内容, 师生之间需要配合些什么;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以及标准;课堂的要求 (对于上课说话、玩手机等行为的处理方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明确了课堂要求, 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也就制定了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课堂管理制度。

其次, 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师生关系中, 教师始终是训导者的角色, 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学生, 但学生很反感这种不平等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自曝其短, 让学生感到教师也不是什么都行, 反而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然会听教师的建议。

案例:当面对学生讨厌数学、数学成绩不理想时, 不是大谈数学的作用, 而是谈自己初中最讨厌的课程, 成绩最差时是多少;接着又问学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数学, 最差成绩是多少;然后跟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处理方式, 最后中考、高考该门课程的成绩。若学生信服, 自然而然地模仿这种做法, 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最后, 严格课堂管理, 保证教学成效。中职学生自我控制力不强,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走神、说话、玩手机、打瞌睡等违纪行为, 对于这些行为要立即严格制止, 使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倾向得到遏制, 若不管不问, 则容易形成消极厌学的课堂环境。但作为教师, 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处理, 不能怒目相向。同时, 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行课方式。

三、采用项目教学法

《数学》各专业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必需、够用”的教学内容,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保障, 教学成效的好坏就取决于教学方法。

学校数学教学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我们把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大的项目, 每个项目在执行时, 采用活动引领的方式。

案例:机车专业第一学期项目一:《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及应用》

项目采用活动引领方式:

(1) 学生分组:30人的班级分成5组, 每组6人。选定一名“愿意干、能干、能说”的组长, 采用好中差搭配分组, 便于以后的组内帮扶活动的开展。

(2) 明确项目内容的用处:《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及应用》将用于《电工基础》、《电机拖动》、《机械基础》等课程中的正弦交流电、力学部分。明确本项目的重要性, 让学生意识到本项目作用, 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对待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态度课看出, 现在学生学习多少都带有功利性, 有用则学, 无用则不学) 。

(3) 布置项目任务 (本任务表可以课前复印好分发给每一小组, 见表1) 。

(4) 明确评价方式和标准 (课前复印好发给每一小组, 教师做必要的说明, 见表2) 。

(5) 进行项目总结性评价。为了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帮扶, 可采用组内“捆绑式”评价, 小组平均成绩高于班级平均成绩的则加分, 低于班级平均成绩的则减分。

采用以上的项目教学法, 学生在本项目开始之前就知道应该干些什么, 怎么干, 成员之间应该怎样配合 (好帮差) 。这样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 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班级团体协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现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 以后工作中能够直接用的少之又少, 那我们现在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要教会学生怎样学。

作为中职学生, 受年龄、习惯和数学基础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所以课堂上, 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平等的交流, 共同探讨, 找到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一起观察,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共同总结归纳,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调控课堂的同时, 作为学生的点拨引导者, 变灌输式教学为交流式教学。同时, 对于学生的表现, 给予一定的鼓励。

案例:《任务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每位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本次课的内容和要求 (可讨论完成, 检查有无课前准备) , 检查完成情况, 作为小组奖惩依据;复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不要盲目讲授新知识, 不然将造成学生前后知识脱节, 不利于知识的迁移) , 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要求组长检查组员的记忆情况。

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 已知终边一点, 构建直角三角形, 利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导入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

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用于求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思维拓展训练, 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有无其他方法, 学生组内讨论回答, 并进行评价。

非特殊角又如何求其三角函数值。引入计算器的使用, 学习计算工具的使用。

总之, 作为中职教师, 我们应当认清职业教育的特点, 找准数学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转变思想, 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质量, 创设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进行有效地教学。

摘要:在我国中职学校中, 数学课程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课程, 无学习欲望、甚至感到厌恶。然而, 数学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中, 数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学习方法和工具。数学学习状况和专业需求的不协调迫使数学教学从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改善师生关系、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大多数课程改革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一些中职体育教学还以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因此,中职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滞后。中职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往往注重在校生的体育锻炼,忽视了终身体育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设置、考核等都比较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方法、素质等方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意识被忽视,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不利于中职生竞争意识的提升。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中职学校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使用的教材项目多、容量大,一般来说使用率不高。很多中职学校体育教学都是以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跳、跑、体操单双杠等,而对实用性较强的健美操、武术类等关注的不够。这些项目中一些简单的动作技能学生进入中职前就学习过,如果教师教学生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要领,对不参加竞技运动竞赛的中职生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同时,教学内容中没有注重“健康的身体”内涵的阐释,其实身体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所以,中职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丰富、创新教学内容,否则就无法完成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目标。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单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目前,中职体育教学还沿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展开,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中教师处在主体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一般是采用热身准备活动、教师讲解要领、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评价等流程。虽然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师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但启发式、游戏式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4.教学评价不科学。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检测,看重的是量化,而不是质的评价。同时,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没有将学生引入教学评价,评价有失客观性。另外,学生的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体育考核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志、努力程度等,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教学的创新,只有更新体育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与身心特点,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学校领導要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体育教学目标,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之一。同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强身健体,让学生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中职体育教学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合理选编体育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研组要发挥积极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合理编排中职体育教学进程表,关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对统一使用的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可以用作必修,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把握,根据学生实际增删部分内容。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性,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样学生能结合自身自主选择相应的项目练习。其次,体育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制定。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不同,对体育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使学生掌握最实用的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如文秘、财务等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可能会长时间的低头、弯腰,应选择一些健身跑的项目;医护等专业要从事的工作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应选择一些健美操等方面的内容。

3.创新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游戏进行练习,中职生活泼活动,比较喜欢游戏活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能营造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教学篮球运球技术时,可以融入保护和破坏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动作技能,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心。

4.改革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检测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合理评价学生,既要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既要采用教师评价,又要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黎素婴.试析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2(7).

[2]吴 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7).

浅析中职教学方法改革收获 篇9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劳动者,职校生只有掌握熟练的技能和一定的专业技术,有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适应校企合作模式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中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沟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没有正确的入学动机,有的学生是因为同学来上中职,他也跟着来“凑凑热闹”,有的是家长管不住孩子,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就业,所以把他们的子女送学校来管教,就当学校是幼儿园,再“关”几年。就学习积极性来看,由于他们在初中学业上遭受到的挫败,心理上普遍感到自卑,对老师的教育易产生逆反心理,入学以后往往持混日子的态度而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再从学习能力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能够基本掌握,再加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低下。因此,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是个很明显的事实。

(二)教师方面。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无趣,不但使学生知识层面得不到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充分的开发。

二、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着双重任务,即要实现从单一的学科中心课程教学向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的转变,回归课程教学的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同时又要将教学过程柔性化,以满足目前中职学生教学目的的需要。由此,我认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就业导向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觉得以下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推广:

(一)案例教学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案例进行教学。一个案例是一个世纪问题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为:第一,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分析、辩论和反思中获取知识。第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意见、咨询与归纳问题讨论的结果。第三,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追求标准答案,学习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几个主要特征:采用非学科式、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以职业活动(行为领域)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三)工作过程导向法。所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层,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第二层,教学方式以情景教学为典型;第三,教学环境以真实职业环境为代表具体地说,它有以下一些特征和优势:教学内容直接指向职业工作任务 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的知识;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教学活动及其发生的情景依据企业生产的真实情景来设计,能够全面地、真实地、整体地反映真实生产的任务结构与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学习,能使教育更加接近企业、学生和市场的实际,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课程内容通俗,课程质量较高。

(四)分层合作教学法。“分层”这个概念来自于“分层教学”模式。在早期,分层教学被理解为是分层递进教学的简称,即简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实际出发,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学者提出新的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合作协调,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教学强调了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合作学习;(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注重群体的进步和发展;(4)集体性评价。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真实的情景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 任务”作为“诱因”来激发、强化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 对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 促进学习活动起着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项目引领七步教学法。项目引领七步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它由“项目提出、获取信息、流程设计、流程检查、工艺实施、质量检查、学习评定”七个环节构成。

四、结语

中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篇10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知识吃透, 还要把知识内容的感情吃透;教师讲课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充分利用眼神、姿态、表情来传输知识信息。在讲授时要设法把知识中的血肉和丰富的情感一同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和学生互动, 包括感情、眼神、知识等, 制造适合表达所传授知识的课堂环境氛围。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准确性。缩短了由掌握到理解的时间距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是动力产生的源泉, 兴趣是动力的诱因。学习兴趣引起学习注意, 引发学习思考,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地注意学生特点, 即备好学生。对于一个老师, 掌握大纲要求, 备好教材内容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的要害是忽略“学生”。目前中职的学生, 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基础低,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厌学情绪, 存在一个由听不懂到不愿学的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津津乐道, 口若悬河, 但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如听天书。如果教师备课时充分地注意到学生, 讲课时关注学生, 内容贴近学生, 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对教师讲课就会乐于接受, 易于接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语言艺术, 具有幽默感, 语言风趣, 例子生动, 讲究肢体语言, 学生喜闻乐见, 效果就会更好。学生爱听你说话,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课听好、学好。如果上课时表情过于严肃, 说话呆板, 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没有学习兴趣又怎么能把课学好呢?学习兴趣是学好功课的入门, 对中职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不仅是检验教师讲课是否为学生所接受的标准, 也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程度的标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是教学目的本身的要求。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简单的提问, 教师自问自答, 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要激活学生思维, 首先要在导入和设疑上下功夫, 导入新课和设疑既要具有艺术性, 又要具有可思考性,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结合专业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提的问题要尽可能避免直接问答式,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悬念, 学生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 而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积极引导, 以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激活学生思维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核心, 激活学生思维的基本点:一是教师的巧妙设疑, 抓好切入点, 二是教师的民主作风和对学生的信任。二者不可或缺。第一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直接因素, 第二点是基本条件。没有巧妙的设疑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没有教师平时的民主作风和对学生的信任态度, 学生就不敢发言和讨论。

四、激励学生进步

成功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陈毅说:“欢歌盈耳神仙乐”。我们目前的中职学生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批评和失败, 家长的训斥、老师的白眼,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厌学, 对前途迷茫, 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 更需要对他们长处的肯定。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才, 首先就要使他们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从而自强、自尊, 作为教师正应当尊重他们, 而不是歧视他们;帮助他们, 而不是放弃他们。所谓“激励”就是对学生的每一微小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我能行”的感觉, 并以此鞭策自己进步。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激励中建立自尊、自信, 在激励中进步, 加强自我约束, 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肯定语言, 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强有力的手段。

五、育人修己, 完善自我

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燃烧的蜡烛, 燃烧着自己, 照亮了别人。要把这些文化基础弱的中职生培养成才, 中职校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更大的爱心。如何肩负起中职生成才的阶梯、辅设他们成才的大道, 我们的中职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孔子说:“有教无类”。任何人都是可以教育的,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这个信心, 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不断地总结经验, 不断地学习, 提高和完善自我,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使之更具有实效性, 去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达成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教师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这支蜡烛才会在照亮别人的同时, 使自我的教学生命力更加旺盛。

以上所述, 仅为个人观点。教法的选择和优化, 最根本的是要靠教师本人所具有的丰富教育理论素养、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以及主观上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任何一种学科的教学方法, 也不是唯一的, 检验教学优劣的唯一和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的好坏。

参考文献

[1]张京海.课堂教学应灵活组合教学内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130131.

[2]时显群.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8, 10:135136.

上一篇:复合型外语专业下一篇: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