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十篇

2024-07-13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模式,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

随着医学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更新, 涌现出了许多医学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 因此, 医学院校中出现了许多非临床的专业 (比如康复治疗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等) , 这类专业给医学领域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 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空间。但是, 在病理学教学领域, 由于全国范围内针对这些专业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 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在本校相关领域专家商讨的基础上, 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课程设置出现缺陷, 教学评价系统没有针对性, 甚至不合理。所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体教学效果较差[1]。随着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数字化教学模式逐渐引入病理学教学中。这种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的数字空间, 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纬度, 以形态教学为主的病理学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3]。

而针对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这种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及缺点比其他临床专业更加明显:一方面,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推动教改工作起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 就数字化教学模式在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利弊。

1 数字化教学模式在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是“传授性教学”的理论课和“验证性教学”的实习课结合的教学方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授课时间不同, 非临床专业病理中总授课时间短, 授课内容并没有减少, 理论课时间紧张, 加上实习课还会花部分时间放教学录像, 切片示教时间受到压缩, 导致病理学的理论课、实习课均不能讲透、讲深、讲明白,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1,4]。利用网络将数字化教学引入病理学教学中, 可以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 使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照搬模式, 跳出书本的制约, 更有利于形象地呈现病理专业知识信息和最新进展, 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生动、明确。利用视频、动画、网络教学课程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解释原本枯燥、繁多的病理概念, 使学生更加易懂、易记。以总论中的炎症章节的讲解为例, 教学要求的重点“各种类型炎症细胞的在炎症中的功能”是建立在学生对组织学中各种炎症细胞形态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而教学中的难点“炎症细胞的渗出过程”、“炎症细胞的吞噬过程”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 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 授课前, 教师将涉及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的一些动画、视频通过QQ, 邮件等方式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课前预习并查阅相关的资料, 方便学生课中带着问题学习。上课时, 教师只需着重对关键的知识点阐述。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相关的思考题, 让学生自主完成, 检验学习效果。同时, 将“炎性息肉”这种常见疾病但课中无法详细讲授的内容作为课后补充拓展知识也布置给大家, 让学生课后学习。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漫无目的的被动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按照目标学习、相互讨论, 加深了对炎症反应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的理解, 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非临床专业学生对病理专业的主动探索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有利于牢固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 实现病理和临床的“双向渗透”

病理学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 一直都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临床课程的必要桥梁课程。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涉及基础学科) 、临床表现 (涉及临床学科) 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对临床疾病的了解是学好病理学的保障。但对大多数非临床专业医学生而言,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相对薄弱、临床知识又没有接触, 所以对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理解和掌握出现困难。比如,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肝硬化的讲解中, 要学生理解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特征性的3种改变, 就需要对正常肝脏的解剖结构、肝小叶的组织结构非常熟悉。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使得病理教学的时空得到了扩展, 病理教学的内容得到了丰富[5]。学生课前课后都可以更容易地自主回顾与病理知识点相关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解剖学和组胚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 为新的知识点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门脉性肝硬化的两大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的相关的临床表现的视频、图片、实际病例、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这些课堂上没有办法完全展示的资料都可以放入平台, 使学生在临床知识的了解上更加具体。这些都使病理教学不再受限于学科界限, 有利于实现病理和临床的“双向渗透”, 帮助学生对病理知识点的理解, 掌握更加系统化。

1.3 有利于自主控制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拓宽教师的教学途径

目前针对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中教学学时数受到压缩, 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 使得教学进度紧张, 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阐述分析, 学生只好在这种仓促的学习环境中盲目地接受知识, 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有效记忆。而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可以广泛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 通过图片和动画把抽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直观、真实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教学中。减少授课时对这些难点而非重点内容的阐述时间, 使教学重点的病理改变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提高了课堂效率[6]。数字化平台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纬度, 教师可以更自由地控制教学进度, 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薄弱环节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对大体标本的取材, 如何准确地取到病变部位并将其制作成病理组织切片, 这些都是病理实际实践工作中的重点, 学生往往很有兴趣, 但教学任务中又不会涉及, 将这些拓展内容甚至是科研前沿的材料提前放入网络平台, 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随时自由查看, 拓宽了教师的教学途径,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

2 数字化教学模式在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1 信息量繁多复杂, 重点不突出, 学生不易记忆与消化

数字化的教学过程, 可以将各类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病例集中起来, 使知识的“点、线、面”可以有序地结合, 但是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是有限的。加上病理教学内容本身信息量繁多而且复杂:在形态学讲述中存在机制的探讨, 病例分析中又包含临床理论知识背景的讲述和涉及。以泌尿系统肾小球疾病的讲解为例, 教师需要讲解肉眼、HE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特殊染色等多个方面的病变, 如果在资料准备的过程中, 教师迫切将所有材料全部详尽地给学生, 使得主题变换过分频繁, 结果会导致学生很难清楚认识和理解知识内容。加上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如果单位时间内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 很多学生只注意去听各个“点”的相关知识, 得到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 不利于他们对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

2.2 忽视病理学的基本操作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方面, 病理学以疾病的形态学表现特点为教学目标, 但是数字化教学模式中, 使病理切片、病理标本的一切都数字化, 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都是对着计算机。导致病理课程学习结束后, 学生甚至从未操作过显微镜, 不能理解各种图片放大倍数的由来, 对如何从大体标本制作到切片的过程充满困惑。另一方面, 病理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尤其按照切片本身的形态学变化做出诊断的正确判断。比如, 总论中, 在讲解各种类型的坏死病变特点后, 通过观察切片, 要求学生区分出到底是凝固性坏死还是干酪样坏死, 这是要求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这两种坏死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加上, 病理诊断过程本身复杂, 相同的疾病甚至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切片的形态变化不相同。而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切片和标本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加上切片和标本的选择单一,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跳过了自己寻找病变、运用抽象思维总结探索的学习习惯。

2.3 师生间缺乏交流, 人文职业素质培养欠缺

数字化的教学模式虽然逃离了“教室”本身的制约, 将课堂的空间得到扩展, 但是教学活动本身并非单一的教与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 还需要进行人文职业素质培养, 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联系。数字化教学使一切都可以对着电脑, 依托网络进行教学。学生也主要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完成作业、测试、提问等。所以, 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以这些“虚拟空间”作为媒介, 结果一方面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大大减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维系。另一方面, 这些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学习培养过程中都要给他们树立“生命至上”的责任意识。但是在整个数字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表率作用较少体现, 教师无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人文职业素质的培养, “育人”方面做得较为欠缺。

综上所述, 数字化教学模式在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病理学教学中有利有弊, 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用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把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同时, 注意病理学学科特点, 遵循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学习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各个学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萍, 华海蓉, 申丽娟.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病理学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 2013 (11) :111-112.

[2]杨晓煜, 姬颖华, 狄文玉.三种网络教学平台在病理学教学改革方式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 2013, 23 (23) :223.

[3]杨东霞, 刘同慎.基于形态数字化教学平台的K-W-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3) :43-45.

[4]韩慧霞.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4) :72-73.

[5]程剑.浅谈数字化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 2015 (3) :214.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2

首先, 通过非授课教师出题的方式避免知识点学习盲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临床医学本科班、临床医学 (生殖方向) 本科班、临床医学 (妇幼保健方向) 本科班, 我校针对所有临床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 教材选择的是供临床医学使用的全国规划统编教材, 教学大纲是针对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及临床医学生就业需求制订的。因开设期班不同, 授课教师不同, 授课水平以及学生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因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存在盲区或者漏学的知识点。知识的考核不是要刁难学生, 而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考核反馈学习的情况, 了解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为了实现均质化培养学生的目的, 让所有临床专业学生都能达到培养要求, 我们采取了由非授课教师出题的方式, 同时对所有临床专业授课期班进行考核, 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监督教师的教学效果。

其次, 修改考核形式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是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 传统考核方式为考查, 因缺少考试的督促, 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此外, 这门课程需开设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学习结束之后, 即在第八学期给临床专业的学生开设预防医学,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不是临床专业的专业课程, 无需认真学习。而且第八学期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实习和考研的关键时期, 学生受就业和考研的双重压力, 精力和心思根本没放在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上, 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认知程度, 我校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修改为考试课程, 让临床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临床专业学生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医-病-药 (或手术) ”为主的单纯治疗型服务型模式转向为“群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服务模式, 从个体被动服务转向为主动服务[4];认识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学生的择业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和大医院, 许多学生认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有发展前景。学生认知观念的转变, 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更有利于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和完善。

再者, 开设实验课程, 从感官上加深学习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最初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未设置实验课程, 学生对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内容无法当堂消化, 及时理解吸收, 最终也无法实现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提升教学效果, 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同时增加了实验课程,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配套执行,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将实验课程的完成程度也算入期末考试成绩中。此外,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还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 在课后增加了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案例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课堂教学的印象, 督促学生重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近年来, 我校加大了对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投入,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实践, 总结经验教训, 强化临床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技能, 保障了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 为临床医学生就业拓宽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士雪, 刘兴柱, 袁长海, 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 1996, 15 (7) :15-18.

[2]焦永明.加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建设的几点做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 :42.

[3]胡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江苏:南京医科大学, 2010.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3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医学生 辅导员

当今社会强调终身学习,而医学专业尤甚。随着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医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学习能力和活力,以掌握医学前沿,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因此,注重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广大医学院校从教者的重要任务。人的活动受动机调节和支配,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1]。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指引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活动,动机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因此,本研究的研究主旨为学习动机。

笔者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接触到为数不少的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例如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这些学生多为专业调剂,且未来不能从事医生职业,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以这类学生为研究主体,对学生、导师、家长和辅导员等相关人群进行焦点访谈。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动机可分为不同类别,本研究采取来源分类法,从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研究。其中内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求知进取、专业兴趣、挑战性和学习动力;外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他人评价、同伴压力、追求回报、社会导向。通过访谈,本研究归纳如下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一、医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原意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动机理论中指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断。这种理解和判断反过来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论是从研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判断)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2],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中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成为重要因素,它们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能力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从认知(特别是从思维和情感两方面)阐述。归因意味着寻求原因,对自身所做活动的预知性及对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产生的结果被察觉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归因产生对学习不同的态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的反应这六个因素上,每三个因素构成不同的维度,产生不同效果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失败归结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时,由于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容易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低的成功期望,导致产生失败综合征,韦纳的归因模型见下表[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班杜拉提出,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效能感对形成习惯性低成就感的人来说影响颇深,甚至形成或者感觉到习得性无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而由于受运气和任务难度的影响造成的失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评定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效能感对已经习惯失败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设定切实的目标,正确认识到自己如果适当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实现这些目标[7]。

医学专业学习学制长、课业负担重,以某校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学制五年,总学分223分,其中专业必修课36门143学分,而同为理科专业的2015级物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14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13门43学分。并且医学学习以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居多,加之医学学习对严谨的要求很高,各门课程给分极其严格。对于医学专业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业的不理想,正确认识自己,寻找稳定的归因和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在与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谈心中,经常能听到诸如“我没有学医的天赋”、“这次题目出的太偏了,完全不是我的复习范围”等抱怨。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客观地认识和利用自我效能,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2.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方式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9]。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对学习活动来说,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课题,学生总是主动愉快地探究它,无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5]。

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来到此专业,数据表明,某校2012级35名学生100%非第一专业志愿,部分学生是填报临床医学八年制未被录取的,此类学生家中多有医务工作者亲戚,对医学学习有一定兴趣,只是苦恼于此专业不能考取执业医师执照,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而大多数同学则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医学专业,而医学专业学习与大学之前专业知识相关度低,学习方法特殊——经常接触尸体、动物实验、大量陈述性知识需要记忆等都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中,成绩进一步下降,更丧失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3.家庭和社会背景

学生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则有可能造就不同学生对待成功的期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往往处于自身熟悉的价值观、语言、行为等环境,并具有较高父母关注度的学生表现出对成功或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较大,而处于与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学生,比较难以适应环境,父母由于离得太远,对面临暂时困难的学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学校的舒适程度不够,或完成挑战的准备不够,或对获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够等而造成此类学生在当下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8]。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住院医师基地培训及青年科研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等现实因素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对医学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此三类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辅导员工作角度,进行如下思考。

二、激发与改善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内源性动机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3]。

(1)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论是选择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游戏中还是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成绩差造成的压力都是很在意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辅导员要多和这些学生交流沟通,多鼓励,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高中时的优异成绩等重新激发其学习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量表辅助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要增强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家已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专门程序,对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儿童进行了训练。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信心。一个训练程序一般持续约一个月,先在某一学科上取得进步,然后促进训练效果迁移到其他学科。F·福斯特林于1985年回顾了15个有关研究,他的结论是:“只要给普通教师提供一些训练或自学的机会,他们便能改变自己学生的归因模式和成就动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模式的发展和变化[4]。

(3)探讨设立阶段目标,监督施行。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之后,针对于专业学习,可以协助学生量身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多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可以将目标定的低些并拆分成阶段。比如开始时每周晚上出去自习三天、玩三天电脑,几周后过渡到自习五天等。学习成绩可以从不挂科,到达到C(GPA2.0),循序渐进,逐渐进步。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经常关心和督促,施以一定的外界压力协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

(4)利用学习动机迁移,挖掘间接兴趣。

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3]。本研究中的学习动机迁移,是将一门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根据医学学科的特点,从现象中发掘知识点。考入复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医学学习不同科目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定会有其擅长的科目,可以与他交流成功学科的学习方法,从中发现其思维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医学是研究人体本身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打篮球受外伤了,可以在处理好伤口后与他聊一聊受伤后凝血的机制、免疫系统的防御和打破伤风针的目的等;女生热衷于减肥,可以鼓励她们研究左旋肉碱的分子结构和生物作用,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渐渐感到医学知识并非纸上谈兵,从而渐渐培养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认可所学的专业,更有利于寻找学习的动力。可以通过搜集公布专业相关的正面信息,与学长学姐座谈,以及组织学生共同关注医学领域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

2.外源性学习动机

(1)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业任务[3]。

辅导员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定期进行小测验并及时反馈,一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二是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策略,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本学期《生物化学》课程实施每两周一次的网上小测验以来,期末考试中本届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低于之前几届学生。

(2)适当利用表扬和奖励,与家长联动。

根据赫洛克(E.B.Hunlock)的研究,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表扬和鼓励的作用大于批评和惩戒[6]。但Deci研究发现,金钱奖励可以削弱学生解题的内在动机,因为获奖的体验使人把活动的控制源从内部(因为问题有趣而解题)转向外部(因为可得奖而解题),所以学生认为是为获奖而从事活动,自决感降低,学习动机减弱。研究发现,奖励具有传递两种信息的功能,当奖励传递控制行为的信息时,人就感到为奖而工作,自决感降低。当奖励表达能力信息时,人就产生能力感,动机水平提高[5]。

在运用奖励和表扬时,应该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奖励是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业进步的认可和促进,而并非学习的目的所在。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行发掘,有利于促进形成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入大学前,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刚刚满20周岁,某种程度上尚未完全独立。因此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动,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学业状况,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知晓学生的成长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和指导,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3)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社会文化对于学习动机也有深厚的影响,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奖学金的颁发,经常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和创造学习型宿舍等活动都可能在营造班级学习氛围中起到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本研究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希望在理论成熟后运用于辅导员工作实践,有效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渝川,王卫红,张庆林.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2-72.

[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郭德俊,马庆霞.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任务中心教学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63-67.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版).2004.

[5]薛贵,董奇,周龙飞,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6]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63.

[7]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夏凌翔,张世宇,王振勇,万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分析[J].青年研究,2000(9):27-32.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4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培养模式;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大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习大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5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概况

1.1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心理特点

以三峡大学医学院为例, 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专业、影像专业、护理专业。据笔者观察, 这些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1.1 学习目的是为获得学分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占学时和学分比重较大。但是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并非专业课程, 在其未来工作中很少会用到统计学知识。此外, 由于科研经历比较少, 绝大多数本科生无法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据了解, 大多数学生修这门课程是为了获得学分, 而非出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渴求。

1.1.2 学习目的是为学好一门课程

有部分学生学习刻苦, 对所学的每门课程都会认真对待, 一视同仁, 兴趣对其学习态度的影响往往较小。这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既不排斥也不热爱, 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

1.1.3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和厌烦心理

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形象化、具体化, 以识记为主。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良好训练, 而对统计学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难以理解。另外, 有部分中医和护理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 数学基础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较薄弱。这使学生容易对医学统计学产生畏难心理, 甚至感到厌烦。这部分学生在医学统计学学习过程中, 学习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指导[2]。

1.2 医学统计学现行教学安排及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 实习课主要针对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

由于医学统计学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讲解理论所需时间较长, 因此, 学生在理论课上往往直接进入对统计学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之中, 几乎没有时间通过案例体会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实验课通常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实习指导》上的习题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再复习一遍, 然后学生做习题, 教师批阅并给出成绩。此部分成绩即为期末考试的实验成绩。这个过程中, 虽然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 但仅限于实习指导上的习题。这些习题基本上是已经整理好的资料, 学生只需选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而不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设计、分析和整理, 不利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统计思维的培养。甚至有学生抄袭他人作业, 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实验成绩很好但是理论考试成绩很差, 或考试成绩很好但却不会实际运用现象[3,4]。

2 对策

综上所述,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其学习兴趣, 并最终改善教学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1 通过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态度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例中进行讲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以往实验课上针对不同理论知识做练习题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利用整个实验课时完成一个简单的科研实践 (如人群调查) , 包括课题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教师参与课题设计实施全过程, 课题完成后, 学生要上交一份包括统计学分析结果和结论的调查报告。

在该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中心,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引导作用较常规教学更为重要。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 (1) 提前设计好课题, 使课题涵盖传统实验课上所涉及的全部统计学知识。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量做到实验内容与学生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需要相对应。 (3)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首先, 避免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其次, 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 带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 避免因时间不够影响课题完成质量等。

2.2 成立学习小组,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

在科研实践中, 如果不能有组织地开展调查和分析, 部分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 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成立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4]。教师则可以通过收集每个小组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情况及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立学习小组有很多优点: (1) 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参差不齐,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人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在合作中增长知识, 拓宽思维, 培养能力。 (2)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课时限制,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通常仅限于教材上典型的统计方法, 而对非典型统计方法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自行查阅资料, 拓宽了信息渠道, 为接触更多的统计学知识提供了机会。 (3) 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需要展开小组分工、讨论和汇总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等, 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时, 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小组中有些学生热情积极, 通常在小组讨论中起到主导作用, 而有些学生比较腼腆, 往往一言不发, 甚至在遇到难题时, 有的学生会将难题推给别人, 坐享他人讨论的结果。 (2) 班级学生较多, 一般有40人左右, 导致实验课上小组划分和监控有一定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学习小组组长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比如, 在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确定小组后, 要求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作用;另外, 通过督促小组长, 使小组长督促组员, 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监控转化成对小组长的监控[5]。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 成立学习小组,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统计学理论知识融入科研实践,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协作与表达能力, 是值得推广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但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学不能致用”现象,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科研或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体会, 探讨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杨伟品.浅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8) :66-67.

[3]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7 (11) :183-184.

[4]伍亚舟, 易东, 张彦琦,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35-638.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体会 篇6

实习阶段是一个医学生所要经历的重要阶段。临床思维是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 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 经过大脑加工, 得出诊疗方案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的结合;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 指导医师的诊断和治疗, 体现医师的诊疗水平[1]。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简化、缺乏连贯性、逻辑性等缺陷, 导致采集病史不完整、欠准确, 而对采集来的病史资料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综合分析。医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诊断方法, 而正确的诊断方法有赖于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呢?笔者有以下有几点体会。

1逆向思维的培养

医学生的课堂学习, 是一种对疾病理解的过程, 是按照基础到临床, 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 医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类、分离和有条理的, 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原因到结果;然而在临床中, 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结果, 也不一定是单独存在的一种疾病, 同时在同一患者身上, 有着不同主诉、不同体征的错综复杂的疾病, 此时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是综合的、高度集中的而且无明确的条理, 认识和思维的方向是从结果到原因, 远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正向”教学中分散的、条块的特点。因而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从诊断过程中去理解这个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起病原因, 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疾病的诊断完成后, 对相应治疗的评价, 也应有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治疗效果明显时, 反映出自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而在治疗效果差, 疾病继续发展的时候, 应该从治疗效果反向去推断自己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所以说, 模拟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使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很快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一些误诊病例的发生, 可为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患者的主诉及体征是多层次的, 可能包括许多系统的症状、体征。消化系统的表现可常见于各种各样的疾病, 如呕吐、食欲低下可见于急性肝炎、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如遇到呕吐就想到胃肠炎, 而不考虑其他的疾病, 这样单一、固定的思维方式, 易禁锢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而应培养医学生系统地考虑症状、体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即相同的症状、合并不同体征可见于不同的疾病, 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必须系统地考虑、仔细地鉴别,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但疾病的表现是复杂的, 有时可能分不清主次, 导致错误诊断。从人体各种系统的临床表现中提取主要的症状及体征对医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多个系统的损害应从全身性疾病考虑, 如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的损害可表现在全身多个系统。但各系统损害的程度、类型、先后顺序等与疾病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生应从众多的症状和体征中找出主要矛盾, 才是诊断疾病的关键。

由于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检查手段日新月异, 加上医疗环境的复杂化, 患者维权意识和医师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临床上出现了重检查轻临床思维的倾向, 追求或过于依赖检查证据, 结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极为不利。

3纠正习惯性思维

临床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 长期接触并处理某些疾病, 会形成一定的经验思维模式, 俗称固定思路, 心理学上又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相似情景的反复呈现和用同一思路给以成功的处理。

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使医学生每遇到患者时只准备将其诊断为很小范围内的某种疾病。这种心理准备和思维倾向阻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开拓, 往往造成对一些病症的视而不见, 造成误诊。某医院曾接诊一例急性发热、上腹持续性疼痛的患儿, 有蛔虫史,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600U/L, 门诊医师据此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入院后, 3位住院医师及实习生都接受了这一诊断, 甚至大便常规发现了蛔虫也视而不见, 后来在会诊时才发现诊断错误, 纠正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继发感染”。除此之外, 在不同科室工作的医师, 往往形成本专业固定的诊断思路, 遇到患者就考虑是本专业范围内的疾病, 很少考虑本专业之外的疾病。

医师思维定势的形成还有一种近因作用, 所谓近因作用指刚刚发生的事件, 这些事件有足够的强度和新异性, 这就是说, 有时医师好像忘记了长期经验是误诊的一个原因。近因定势在临床上表现突出的一点, 是门诊医师的诊断对住院医师诊断的影响。这种定势对医师下一步思维的影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无形中规定了医师的思维方向。对于前人做出的“诊断”, 后来经治的医师不假思索习惯于照葫芦画瓢, 致使诊断一误再误, 得不到纠正。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在病情变化时, 定势思维也易造成误诊。

所以, 在带教医学生时, 不要让他们知道诊断后再去询问病史, 避免形成思维定势。而是让他们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参考辅助检查等系统思维后, 得出自己的诊断。带教老师也要经过同样的过程, 不能相信学生的汇报或门诊病历而不亲自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就作出诊断。

4用循证医学指引临床思维习惯

在教学查房中, 要对医学实习生进行临床循证医学的培养。教师给予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手段, 都应有循证医学的支持。很多临床带教的医师对治疗的认识多只局限于本专科, 而对其他专科的治疗方法知之甚少,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本专科治疗方法的优点, 而忽略有关综合治疗的内容, 更未对综合治疗与单一治疗的优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 如何寻求和利用各种循证医学证据, 指引临床思维培养, 指导医学生从纷乱繁杂的方案中去伪存真, 树立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观念, 一直是医学教学上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便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综合的治疗观念。

总之, 正确的思维是正确诊断的关键。因此, 作为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必须重视培养临床实习生的临床思维, 要把临床思维运用到疾病的诊断、治疗中, 让医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临床程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能把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医学生既有扎实的基本功, 又有灵活的临床工作能力, 在他们今后的医师生涯中一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3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省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卫生检验和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专业的大一、大二及大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 回收有效问卷53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3%。其中, 男生215人, 女生316人;大一医学生215人, 大二医学生170人, 大三医学生146人;平均年龄 (19.9±1.3) 岁。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性别 (男、女) 、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 、户口所在地 (农村、城镇) 、独生子女 (是、否) 、自评学习负担 (重、一般、轻) 、高考专业填报方式 (自己填报、父母或他人填报、专业调剂) 和自评学习能力 (强、一般、弱) 等。

1.2 方法

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4], 该量表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4个维度, 共27个条目。情感承诺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 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继续承诺反映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本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

1.3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进行资料录入, 利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各因素组间专业承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的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的比较

女生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的得分和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P<0.05) , 而规范承诺及理想承诺得分不同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年级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的比较 (见表2)

各年级在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两个维度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显示, 大三医学生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医学生和大二医学生 (P<0.05) 。

2.3 不同专业填报方式的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的比较

不同专业填报方式的医学生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得分和总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显示, 自己填报和父母/他人填报高考志愿的医学生情感承诺的得分显著高于专业调剂的医学生 (P<0.05) ;自己填报高考志愿的医学生规范承诺的得分和总分显著高于父母/他人填报志愿、专业调剂的医学生 (P<0.05) , 见表3。

2.4 不同自评学习能力的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的比较

不同自评学习能力的医学生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得分和总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显示, 自评学习能力较弱的医学生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的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自评学习能力一般及较强的医学生 (P<0.05) ;自评学习能力一般的医学生继续承诺的得分高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生 (P<0.05) , 见表4。

2.5 其他因素下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比较

分析显示, 不同户口 (农村、城镇) 、独生子女 (是、否) 、不同自评学习负担 (重、一般或轻) 的医学生总分及专业承诺各维度得分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不高, 女生相对高于男生

调查发现, 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平均得分为86.2分, 与某校护理本科生的得分相当[5], 但明显低于彭春妹等[6,7]在大学生中调查的得分[6,7]。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整体水平不高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 社会人群关注最多的是临床相关专业, 而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了解较少。其次, 在校园内部, 传统的临床医学也占居明显的优势地位, 而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另外, 预防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高, 而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 这些都会影响其专业承诺的水平。本研究还表明, 女生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的得分和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P<0.05) , 与杨云苏等[8]的调查结果相似。这种情况表明, 男女生学习心理存在差异, 同时也反映了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社会角色认知。

3.2 年级对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 大三医学生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医学生 (P<0.05) , 与王莉等[5,9]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许多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 缺乏对相关专业的认识, 且不少医学生属于专业调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承诺水平。而入校后, 学校和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教和实践活动, 例如公共卫生论文征集、本科生导师制等,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此外, 相关专业在三年级时均进入了专业实习或见习阶段, 这对提升专业承诺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

3.3 高考专业填报方式对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 高考填报志愿方式为调剂的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较低[9]。本调查也发现, 自己填报和父母/他人填报高考志愿的医学生专业承诺总分显著高于专业调剂的医学生 (P<0.05) 。目前, 我国尚缺乏科学的高考专业填报指导, 大学生的专业填报很多没有经过科学选择, 特别是属于专业调剂的学生入校学习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此外, 高校对专业调剂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大多数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很难调剂到理想的专业。

3.4 自评学习能力对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影响

自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及学习成绩的综合反映。调查发现, 自评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生, 其专业承诺水平总体高于自评能力较弱的医学生 (P<0.05) , 与严瑜等[6,11]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显示出在大学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医学生更认可所学专业。当然, 这也可能是因为专业承诺水平高的医学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 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进而提高了其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识。

4 应对策略分析

专业承诺水平不仅反映了医学生的专业认可程度, 还影响了其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对将来的职业选择也会产生作用。如果一名医学生花费四五年的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且毕业后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 这样不但浪费了个人和家庭的时间、物力和财力, 也是对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现状。

4.1 重视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承诺问题, 开展针对性干预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知识体系。在多数人还在关注临床相关专业的今天, 需要高校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全社会宣传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的必要性, 增强人们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此外, 要特别在专业承诺水平低的群体, 如男生、专业调剂生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医学生中开展针对性干预, 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要在必要时为医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4.2 优化高校专业结构, 加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完善高校专业选择制度

专业就业前景是影响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预防医学相关专业中有些属于新开设专业, 专业就业前景暂不明朗或不理想, 这就要求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优化专业结构, 设置能够兼顾社会需求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专业。相关部门应真实宣传各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详细介绍志愿填报政策、方法和技巧, 从而使学生选择的专业更符合个人期望, 并减少专业调剂情况的出现。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调剂制度, 使更多的调剂生能够进入自己期望的专业。此外, 高校还可以完善“双学位”、“双专业”或辅修专业等专业学习制度, 增加学生的选择, 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4.3 强化预防医学类医学生专业和职业教育

加强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向医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情况、就业前景等, 加深医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积极革新教学方法, 推动整合性课程改革, 加强见习、实习与课程理论学习的结合, 创造条件让医学生深入用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使其全面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 引导医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永佳, 高迎浩.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 :127-128.

[2]董佳羽, 张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12) :1464-1466.

[3]许长勇, 贺立军, 吕正仪.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 42 (2) :102-105.

[4]王宇中.心理评定量表手册 (1999—2010) [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

[5]赵芳芳, 顾艳荭, 耿桂灵, 等.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情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20) :13-16.

[6]彭春妹.江西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及其相关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 30 (7) :101-104.

[7]左晶晶, 孙国珍.高职护生职业兴趣与护理专业承诺水平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6) :13-15.

[8]杨云苏, 罗润生, 彭春妹.高师生专业承诺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6) :767-769.

[9]王莉, 李鹏, 杨扬.眼视光学生专业承诺调查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6) :92-94.

[10]邓三英.怀化学院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现状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11, 30 (10) :123-125.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8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

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

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

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

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

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

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

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

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

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

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

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4] 朱艳平.生物技术专业 “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02):152-154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 篇9

1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临床实习前教育采取课堂、实验室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

1.1 加强临床实习前教育, 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

在临床实习前1个月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床实习前教育, 内容包括实习基地简介、医德医风、职业道德、组织纪律、人际沟通、就业指导和学习《实习生手册》等, 采取老师讲座, 与往届优秀毕业生、实习生座谈、交流等形式。

1.2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针对学生进入毕业实习时距离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等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结束已有近1年的时间, 同时在专业理论课学习期间有来自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 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有所遗忘, 如直接进入实习, 可能会在面对病人时无所适从[1]。因此我们每年对进入毕业实习的学生安排一定学时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由各附属或教学医院组织教师对学生从熟悉接诊步骤、询问病史、病历的书写、填写各种申请报告单, 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及步骤, 熟练掌握刷手、皮肤消毒、铺巾、戴手套、穿手术衣, 学习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等方面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进行了培训。学生在带教教师带领和指导, 采取集中讲解、观看录像、利用诊断、外总技能实验室进行训练、自行练习等方式进行。

1.3 入院岗前强化训练阶段

我们在临床本科专业实习计划中制定了详细毕业实习强化训练安排, 要求各实习医院对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1周的强化训练, 结合医院实际, 组织相关科室、教研室对学生就医院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实习学生管理条例、医德医风教育、医疗服务工作的特殊要求、责任与义务、工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教育, 带领学生参观医院相关科室及辅助科室, 更直观的了解医院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等。同时组织医技科室对学生进行X线、心电、B超、彩超、实验室检查等的集中强化培训。

1.4 入科教育

学生进入每个临床科室时, 要求科主任、教学秘书或护士长都要介绍科室基本情况、工作任务和特点, 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 特别是在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用实例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

2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效果

我们通过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对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97 %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开展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非常必要,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有以下效果。

2.1 提高了认识, 端正思想, 明确实习目的

通过教育使学生对临床实习有深刻的认识, 去实习单位后, 面对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上下班、写医嘱、送化验单等简单工作让学生觉得工作枯燥乏味, 是给老师打下手、跑腿, 实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有勤劳精神, 做到“三心”、“五勤”, “三心”指虚心、细心、热心;“五勤”指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2]。临床实习时学生就是要多想、多问、多动手、多跑腿,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将带教教师的解疑等及时记录在实习日志中, 过后再整理、保存, 让学生懂得医务工作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细察好学、日积月累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丰富临床经验、建立临床思维。现在学生对于在医院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抱怨明显下降, 医院带教教师普遍反映我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

2.2 增强组织纪律性, 建立防范医疗纠纷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讲座、医疗纠纷实例的介绍, 使学生一进入医院, 立即在思想上对实习期间的管理、医院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服从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工作安排,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重视病人权利, 依法行医, 认真履行医疗活动中的各项义务, 积极预防各种医疗风险的发生。

2.3 学会正确处理社会交往方面的关系

在实习期间一方面实习学生应注重与带教教师、护理人员的关系, 听从他们的工作指导与安排, 融洽相处, 取得信任, 这样对于学生会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另一方面注重与患者的关系, 要严守为患者服务的医德规范, 树立服务意识, 要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 态度要和蔼可亲, 行为要恰如其分[2];第三要注意处理好与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要在医院这个小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不随意结交朋友。

2.4 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 缩短了临床实习适应期

通过培训, 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变, 增强学生临床工作的思维和能力, 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减少和避免进入临床后出现的问题, 减少医患矛盾, 进入医院后能很快适应医院的工作流程, 为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就业指导, 指导学生处理好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我校学生多来自内蒙古自治区, 我校的教学基地基本为区内各盟市的二级以上医院, 对于学生回家就业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把学生选择实习单位与学生就业挂钩,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 有意识地调整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 鼓励学生到盟市各医院实习, 利于学生利用关系到家乡所在地就业和缩短就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试用期。同时我们也在区外开辟教学基地, 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将实习与考研对立起来, 认为实习影响了考研, 因此不重视实习。我们通过一些正确处理好考研与实习关系的学生实例,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二者在时间上的冲突, 引导学生注重长期的学习积累, 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学习, 在实习时通过临床病例来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也是对考研的一次复习, 有助于考研。同时也通过一些学生专注实习就业时进入较好医院脱颖而出的实例让学生认真理解成才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临床实习对从医的重要性。

3 小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 在临床实习前根据各专业特点, 针对学生、医院实际,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有目的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有利于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要求、顺利进入临床科室, 是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有效方法[3]。在教学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用新思维、新方法, 不断完善、补充新的方法可行、效果可靠的临床临床实习前教育, 保证和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摘要:自2007年起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 包括课堂教育、技能培训和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 以进一步规范临床实习前教育的形式, 使临床实习有一良好的开端, 保证临床实习任务顺利进行, 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开展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后, 97%以上的学生和教师认为开展此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临床实习前根据各专业特点, 针对学生及医院实际,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有目的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要求, 是实习学生顺利进入临床科室、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强化,临床实习前,系列教育,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舒向俊, 唐云峰, 李勇.试论医学专科生的临床临床实习前教育[J].华夏医学, 2007, 20 (3) :567.

[2]朱青芝.强化临床临床实习前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8 (9) :92.

对非医学专业解剖学教学的思考 篇10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是不是解剖课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真的不重要呢, 师生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求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笔者在和一些非医学专业学生交流中, 学生普遍反映科目太多, 而解剖课程内容多, 需要记忆的东西多, 课时量却相对较少。例如: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解剖学理论22学时, 试验8学时;中药学、制药工程等药学专业解剖学理论28学时, 试验8学时;而临床专业、中医专业等理论课试验课都在60和30学时以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掌握大量解剖专业术语和概念, 有一定的困难, 再加上解剖术语繁琐难记, 学生容易觉得枯燥, 故而缺乏兴趣。实际上, 具体的解剖知识与解剖技巧的掌握没有那么重要, 学习不但要得到知识, 更需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动力, 并提高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这些学生将来要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 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 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要求掌握所有解剖学知识显然不现实, 了解和认知人体形态学, 能够更好地将人体解剖学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显然更为重要。

为解决这些问题, 就得密切结合学生专业,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 并且结合临床才不会枯燥,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可以在考虑增加理论课时的同时, 调整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在给这些专业学生进行运动系统教学时直接可以改在实验室进行, 结合自身去观察全身主要骨的形态结构。只要求掌握主要骨的名称、数目以及重要四肢关节的构成就可以。不需要他们去辨认骨上的一些标志, 也不要求他们去分析关节的结构特点,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轻松, 就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药学各专业在以后所要学习到的知识会和药物在人体的吸收、代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减少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的教学课时, 把主要时间放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方面。在进行这些系统的教学时可以结合临床用药, 提到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以及运输及代谢途径等等, 对这些内容应点到为止, 言简意赅, 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解剖学的促进剂。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2.1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总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如果教学方法再比较单一, 课堂就会比较沉闷。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解剖学本来吸引力就不大, 如果再不注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势必更会加大他们的厌学情绪。在一些以小班课为主的班级中, 解剖学理论教学应该改变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形式, 开展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式教学等形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更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预期。而在以大班课为主的班级中解剖学理论教学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多媒体技术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教学中利用这一技术可实现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教学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上理论课, 学生对这些图文并茂, 并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 在感到新鲜的同时, 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益。

2.2 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以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应该注重师生交流, 多用启发式教育、诱导式教育, 如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问题为先导, 让学生自行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知识载体进行自发式学习, 寻找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机会, 使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同时有助于提高其获取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1]。还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课件, 分组讨论, 组织参观大型标本陈列馆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解剖学虽然比较枯燥, 但也并非无趣味可言。对形态学的描述来说, 课堂语言的活泼有趣, 比喻的生动形象很重要,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适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会使表达增辉添色, 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原本复杂难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 如用“返老还童”来形容老年人面颅变小而近似小儿;用:“一事无成”来形容脊神经后根纤维终止的脊髓板层 (Ⅰ、Ⅳ、Ⅴ) 等等。

3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如果光注重理论教学, 忽视实验教学往往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而且解剖学大多数知识属于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描述, 所以其实验教学—看标本, 就显得十分重要, 可以说, 百讲不如一见。但没有一个设施完备、通风良好的解剖操作实验室, 就无法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且在高浓度甲醛环境中进行解剖操作, 学员也不可能高效地学习和获取知识。这样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实验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无法发挥, 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理想。目前我院解剖学实验课所看标本主要为尸体标本, 标本老化、破损严重, 并且仅用福尔马林浸泡制作, 加上实验室没有有效的通风设备, 导致实验室甲醛气味很大, 已严重影响实验教学。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 才能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使用各系统的模型代替标本, 模型与标本相比经久耐用, 易于存放, 取用方便且没有难闻的气味。这样可以达到初步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每个实验室均应建立垂直排风系统, 送风、抽风系统开关采用无极变速器控制, 随时随意调节风量的大小, 从而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2];另外对标本的处理尽量少用甲醛, 减少刺激, 湿标本进入实验室前冲洗、放置, 实验课后及时收回以减少气体的扩散。通过上述几种方法改善实验室的环境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总之, 对非医学类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 确定他们的课程内容, 制订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计划, 通过具体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风格上应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结合现代科技,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开展解剖教学, 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德波.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J) .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6) :70-71.

上一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下一篇:复方甘油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