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蓝天下快乐共成长论文三篇

2024-08-17

同一蓝天下快乐共成长论文 篇1

一、合理配置资源, 创建公平教育环境

面对大量涌入的就读流动儿童, 街道办事处及时征地为本园易地新建了24个班级规模的新园, 并继续保留原有园舍, 以积极应对日益增多的外来儿童求学欲望。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幼儿园流动儿童与本地同龄的孩子实行混合编班, 接受同样正规教育。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 幼儿园还专门设立“爱心基金”, 确保每一个孩子不会因贫失学。

二、建构情感, 融洽关系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生活在贫困农村, 与父母接触时间短, 到了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自卑、戒备心理, 心存不平等感和被歧视感, 感情比较脆弱。但他们在心底里渴望能与老师、同伴进行平等交流, 并获得认可。因此, 构建一种团结互助伙伴关系有助于外来儿童尽快融入群体。

1. 增进了解, 加强往来, 构建感情。

在这些孩子入园之前, 幼儿园安排带班教师上门走访, 通过谈话主动亲近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心, 减轻他们积压心中的被歧视感与卑微感。入园后, 鼓励本地幼儿邀请外来儿童上家“做客”,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体验当地生活, 消减不合群、不自信的心理。孩子之间交往逐渐形成了他们和谐的同伴情感。

2. 建立相融点, 增加彼此信任感。

拉近了地域距离, 就是拉近了同伴之间的距离。在大班“知我家乡、知我南京”系列活动中, 本地幼儿、外来幼儿各自收集自己家乡特色图片、资料等在班级进行汇展;当地大班幼儿做“导游”, 带外来幼儿参观、“游览”南京市 (标志性建筑、场所) ;所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各自编排、共同编排具有家乡特点的节目进行汇演等。同伴群体交往和活动让他们找到了相融点, 在不知不觉中接纳和认可, 淡化了“民工子女”的色彩。和谐、融洽、平等、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重视养成, 携手共进

1. 以班级活动为载体, 开展以“三心、四倡导”为主题的德

育活动。“三心”, 即爱心、责任心、上进心;“四倡导”, 即倡导热爱祖国、倡导崇尚科学、倡导诚实守信、倡导团结协作。至今, 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美德。

2. 人人争做“文明小市民”。

幼儿园每周请幼儿讲一个“文明就在我身边”的故事, 通过这些精短、浅显、易懂的故事讲述与聆听, 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的一句亲切话语、一个友善的致意、一次微小的援助都是文明的表现。

3. 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园要求每一位老师不放过每次与幼儿接触交流的时机, 利用幼儿园举办地每一次活动,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施展小才华。一旦他们有一点小成绩, 老师们便在全园师生面前让其受到表扬、得到嘉许。每学期结束之时, 幼儿园又增设评选各类优秀宝宝, 如智慧宝宝、文明宝宝、勤劳宝宝等等, 以此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家园互动, 实现双向育人

1. 交流经验。

为了帮助这些家长转变育儿思想, 形成现代人才观、亲子观, 我们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 邀请优秀家长介绍教子心得, 交流教子经验, 每月定期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幼儿园还将家长会改为经验交流会, 教师与家长愉快聊天, 聊孩子优点及不足, 共商如何让其发扬长处, 克服短处。

2. 开展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

走近孩子,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上课和游戏, 和孩子共享学习乐趣, 生活乐趣, 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有一些家长从事个体餐饮服务, 幼儿园据此举办了一个“爱心义卖美食, 为贫困山区捐款”活动, 得到了外来幼儿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在他们的感召下, 本地幼儿家长也积极行动了起来, 活动共征集到美食摊位近20个, 外来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共同上演了一场充满爱心、别开生面的教育秀。

3. 开辟“园长信箱”等渠道。

有效了解家长心声,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增进家沟通, 全面推动幼儿园对外来幼儿的良性管理。

同一蓝天下快乐共成长 篇2

“开始我还为小孩读书的事发愁,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近日,说起小孩上学的事,赣州七中初一(5)班学生家长刘成生感触颇多。原来,刘成生夫妻俩五年前来到赣州城区,在一家印刷厂做搬运工,在这之前,他俩的小孩一直在县城读书,由于老母亲去世、小孩无人照顾,刘成生只能把小孩接到身边学校就读。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成生在租房的小区宣传栏里看到了《章贡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手续》的宣传单。第二天,刘成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章贡区教育局办理入学手续,不出一个小时,小孩进城就读的事就办好了,工作人员还把赣州七中教务处的电话给了他,刘成生喜出望外。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了让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加便捷地就学,章贡区开通绿色通道,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在学校、社区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在网站上公布相关政策。同时,简化了入学报名程序,由区教育局统一审核、办理相关手续。

为了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章贡区采取了相对就近、分片定点安置学校的办法,在中心城区确定了白云小学、天竺山小学、滨江一校、西津路小学、嵯峨寺小学、中山路小学、铁路小学、赣州二中、赣州七中、各镇中小学等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大大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为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章贡区明文规定:禁止学校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轻装上阵”,百分之百入学。2004年至2011年年底,章贡区中小学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 473人,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便捷的服务让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就学的同城待遇。

近日,一场特殊的生日聚会在章贡区中山路社区居民陈云朝家中举行。“爱心妈妈” 陈云朝和来自中山路小学的8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玩游戏,点蜡烛,唱“生日快乐”歌。“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这样过生日,有小伙伴和‘爱心妈妈’陪伴,我感到很快乐。”当天过生日的六(1)班学生彭聪高兴地说。

章贡区中山路小学是首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感受城市生活的温暖,中山路小学与中山路社区携手,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亲情之家”,聘请有爱心的社区党员为“爱心家长”,与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外来务工子女增强适应新环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如今,走进中山路小学,随处可见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的场景,随处可见他们灿烂的笑脸。谁也不曾想到,中山路小学在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超过62%。各种关爱活动和第二课堂兴趣班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章贡区沙石镇中心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其他学生一样都会高兴地走进他们的快乐园地——乡村少年宫。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和其他学生一道参加跳绳、绘画、航模等兴趣活动小组,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地融入集体,章贡区实行区内学生与他们统一编班、统一管理的方法,在学生管理、评优评先、入队入团和各类比赛等课外活动方面一视同仁。同时,在各校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对一”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的帮扶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012年教师节,章贡区西津路小学大队辅导员陈春花老师收到的一张精美的贺卡上写着:“陈老师,您就像我的知心姐姐,让我重新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报答您对我的关爱……”寄这张贺卡的是刚从该校毕业的王林丽。原来在上学期,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王林丽与弟弟王林辉同在西津路小学六(2)班就读,由于父母开始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王林丽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让王林丽很失落,一度产生辍学念头。陈春花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学校“津润之家”的资源,多次和王林丽谈心,鼓励她不要放弃学业,安排老师辅导她学习,并邀请家长到学校与自己沟通,同时,将“津润之家”接受捐赠的爱心物品送到王林丽家中。经过一个星期“全方位”的帮扶,家长的育人思想得到了纠正,王林丽也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她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赣州三中就读。西津路小学精心打造的“津润之家”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个温馨的家,呵护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为了切实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章贡区在各中小学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如今,在章贡区各中小学涌现出了“津润之家”“知心姐姐屋”“成长大讲堂”等一大批辅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疏导心理的特色做法,打造出抚慰心灵的温情驿站。

同一蓝天下,快乐共成长。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举措,更是一种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付诸行动。正如章贡区中山路小学校长江远萍所说:“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我们要真正对这些孩子一视同仁,把关爱做到‘润物细无声’,让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 许雅健

同在蓝天下 快乐共成长 篇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教育目的:

我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学生有90%来自周边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由于受本县地理条件限制,农业发展缓慢,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严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或由于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误入歧途。“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研究问题。学校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并从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下面是一则留守儿童教育成功案例。

罗某,女,12岁,我县一小六年级(5)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在课堂内从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外不爱和同学们玩耍,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交流。从小就胆小,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集体活动很少参加。一放学回家后,就钻进房子里,看书写作

业,也不出门玩耍。父亲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初中水平。母亲生下她后,因产后大出血医治无效去世,父亲靠外出打工拉扯着姊妹俩。由于她的父亲要打工维持生活,无法照顾两姐妹,只好让孩子的奶奶来照顾孩子。因此其父对孩子的关心甚少。再加上罗捧一出生就缺乏母爱,性格又内向,不愿和同学交流。因此,从开始上学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而她本人也由于想念母亲而很忧郁,很少露出笑脸。而她父亲为了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每次打工回来都对她横加指责,甚至进行行为上限制,导致她的性格更加孤僻。

经过调查,发现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也很配合老师工作。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长期这样呢?经过班主任多次与其父沟通,了解了实情。原来,罗某自出生就失去母亲,看见别人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就特别羡慕,姐姐罗环经常对她说起妈妈在世的样子,因此,罗某从小就在脑海里描绘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直至后来上了学,她对妈妈是越来越思念,尤其是在课堂上,她的思想老走神,想象着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她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其次,他父亲又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另外,孩子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短精神,造成心里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缺少精神支柱,也怕同学欺负她,因此从小起她就我行我素,很少与其他孩子接触,沉默寡言。就这样,孩子慢慢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多与其他孩子接触。自然而然出现了忧郁症,也就不合群了。这样的学生几乎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存在,如何教育他们,才能让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具体做法: 首先,要注重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并向家长提出一些明确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做法和

要求。具体做法和要求是:生活上,多抽时间关心孩子,陪陪孩子,有时间带孩子走走亲戚。务工之余,陪孩子下棋、唱歌、看书、做智力游戏,开发智力,培养特长,并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多与同龄的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交流沟通,教育孩子学会怎么在大环境中生活、相处、玩耍;心理上,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学习上,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小天地”,经常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作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其次,发挥学校和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做法有:一是班主任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二是班主任深入细致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对其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教育上优先关注。三是开展“手拉手”互助,结成“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帮扶对子,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帮互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四是班主任要注意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其点滴进步引导鼓励,鼓励树立信心,促使其不断进步。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注重引导,以召开主题班会、榜样带动、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做好典型引路工作。六是建立定期家访制度,随时加强沟通,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中掌握情况,跟据情况进行帮扶。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展示自我,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班主任教育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展示、挑战自我,树立自信。引导留守儿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影响,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

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如今的罗某,性格已经明显开朗,也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游戏玩耍,能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讨论活动中去,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罗捧同学的成功转化,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功范例。

上一篇:金属期货市场下一篇:微型分布基站